1644年4月25日清晨,崇禎縊死煤山,李自成占領皇宮。5月22日至27日,明軍吳三桂部和滿清聯軍,與李自成大戰于山海關一片石,李自成敗退北京,于5月29日匆匆稱帝,“是夜,焚宮殿西走。”6月7日,滿清攝政王多爾袞進入北京,而遠隔千里,明朝福王朱由崧也于當日在南京宣布監國。6月19日,朱由崧正式即皇帝位,改元弘光。南北兩京遂展開了終對壘。
本書將僅存一年的南明弘光朝作為對象,從軍事、經濟、政治、文化、人事諸方面展開深入論述,作者秉承史傳寫作中“史傳敘事其表,思悟認知其里”的宗旨,在描述史事時大開大闔,奇崛跌宕,令人蕩氣回腸;又以有力的思想認識方式,清晰地梳理出歷史表象后面的深刻內涵。
明末這一段歷史有諸多突出特質:時代氛圍特別復雜,頭緒特別繁多,問題特別典型,需要解讀的史料也特別豐富。
弘光朝一年,政治、道德、制度分崩離析,借善惡之名殊死相爭。
各色人物層出不窮,新舊人格猛烈碰撞。
李潔非,生于安徽合肥。畢業于復旦大學中文系,先后在新華社、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供職。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起從事當代文學批評,后轉向專項研究,兼事小說、隨筆和史傳寫作。
序一
序二
序三
國變 定策
四鎮 武人
虜寇 坐斃
桃色 黨爭
降附 名節
錢谷 貪忮
民心 頭發
真假 謠言
曲終 筵散
遺民 苦悶
自倒數兩個王朝起而至現代,約七百年間,大事基本發生在兩座城市之間。
朱元璋在南京立國,“靖難”后,朱棣將首都遷到北京。清祧明祚,亦定鼎北京。清室遜位后,中華民國的國都之選,與明初剛好反向而行:先北京,北伐后南遷南京。逮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首都又從南京返于北京。
其間,南京曾四度告破。一破于朱棣“靖難”大軍.二破于滿清統帥多鐸,三破于洪秀全,四破于中國人民解放軍。這四次城破,除洪秀全那次,北京都曾從中受益;似乎南京之衰即是北京之盛,里頭的淵源著實堪奇。
連帝制下兩起大規模農民起義,亦于這兩座城市取得較高成就。它們之間還有一個相映成趣的現象:洪秀全打下南京后,對以后的事情既似乎失去興趣,勢運亦到此為止,不能再越一步,雖象征性地派出北伐軍去攻打北京,卻仿佛是姑且表示一番而已。李白成剛好相反,在長城一黃河間縱橫馳騁,乃至摧枯拉朽直搗北京;然而,逾此范圍則屢吃敗仗,洛陽執殺福王朱常洵是其平生大捷之中最南者,再南輒不利,死在鄂贛交界的九宮山,差不多也是他一生所到最南端。
兩座城市之間的故事,多少有些神秘。
1644年春,它們的處境有天壤之別。一邊,烽煙四起、城碎墻殘、君王殞命、人心惶惶,另一邊則安寧如故。截至此時,長汀三角洲在滿目瘡痍、遍布禍亂的明末,獨能置身事外,兵燹遠隔,桑梓仍舊。王朝第二政治中心南京,安居樂業.街陌熙攘,秦淮河畔偎紅依翠的風情絲毫未受打擾。
東南的靜逸偏安,透過一個細節表露無遺——崇禎皇帝4月25日駕崩,足足過了十24小時以至更久,南京才隱約聽到點什么。諸史一致記載,5月6日(四月初一戊午),南京兵部尚書史可法等舉行“誓師勤王”儀式。注意“勤王”二字,換言之,此時南京得到的消息,只是京師告急。真實情況卻是,他們已無王可勤。勤王部隊剛過長江,就在北岸的浦口停止前進,這時大概有了進一步的消息。計六奇說:(三月)廿九曰丁巳(5月5日),淮上始傳京師陷,眾猶疑信相半。
阻止部隊北上的,恐怕就是這一“淮上”消息。然而,消息內容只提到“京師陷”,未含皇帝下落,而且來源也很不,使人將信將疑。究竟發生了什么,信息直到5月15日(四月初十丁卯)方才到達:丁卯。京營李昌期至淮安,告巡撫路振飛以大行之喪。振飛集士民告以大故。
又經過兩天,同樣的信息送到南京:“四月己巳(5月17日),烈皇帝兇問至南京。”《國榷》則記為庚午日(5月18日)“先帝兇問至南京”,相差24小時。
對于這樣特別重大的變故,理應慎之又慎加以核實,所以又經過十三天,到5月30日(四月二十五日壬午),南京官方最終完成了對噩耗的確認:“壬午……北信報確,史可法約南京諸大臣出議。”也就是說,東南一帶普遍在舊歷四月二十五日以后知悉巨變。這一時間表,證以計六奇的回憶:“四月廿七日,予在舅氏看梨園,忽聞河間、大名、真定等處相繼告陷……廿八日,予下鄉,鄉間亂信洶洶。廿九日下午,群徵叔云:‘崇禎皇帝已縊死煤山矣。”’很能吻合。
此時,距崇禎之死已一個月零五天。
倘在今天,如此驚世之變,將于幾分鐘內傳遍環球,而三百年前卻輾轉月余。這固是通訊原始所致,卻并不因此。北京距南京約一千一百公里,假如一切正常,當時條件下像這樣重大的消息,以及時等的傳驛方式可在三五天送達。之所以耗時多至十倍,實在是一南一北已陰陽兩隔,而中原板蕩,有如飛地,為潰兵、難民所充斥,一片亂世景象。
工部員外郎趙士錦,5月19日(四月卜四日辛未)逃離北京,和方以智等結伴南歸,“行旅頗艱”,“相戒勿交一語”;經過二十天,五月初五端午日到達淮撫路振飛控制下的清江浦,回到故鄉無錫已是6月21日(五月十七夏至日)。這個經歷,我們可以作為崇禎兇問曲折南下的參考。
由趙士錦的講述,我們還略知北變之后沿途各地的情形。從天津經滄州、德州、茌平、高唐至濟寧一線,明朝統治已經解體,李白成勢力則正向這些地方滲透。在德州和濟寧,趙士錦都曾目睹和北京相同的闖軍拷掠士大夫的場面。
濟寧以下,徐州、宿遷至清河(今淮安市淮陰區)間,為緩沖區;五月初四夜,趙士錦看到“煙火燭天,光同白晝”,“吾兵燒青(清)河縣也”——可見對這一區域,明朝已毀城棄守。過了黃河(此時黃河人海口位于今江蘇濱海縣境內),清江浦以南,才在明朝實際控制中。P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