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選擇"商會"這一高度制度化的地方精英集團為研究對象,著重考察地方精英集團在近代中國"世變之亟"中,是如何與政府博弈合作,繼續發揮其有關解紛職能的。其具體的解紛機制如何構成以及如何運行的。
張松,安徽潛山人,法學博士,現為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領域為近代中國法律史。已出版專著一部、古籍整理一部,十多篇,主持和參與省部級課題多項。
序
導言
一、學術史的回顧
二、相關概念及研究時限界定
三、基本研究思路和方法、資料與內容介紹
及時章商事解紛形式的歷史嬗替
一、傳統商事解紛形式——公議
二、歐洲商事解紛形式——商事裁判
三、近代中國商事解紛形式——公斷
四、解紛形式近代嬗變之原因
五、小結
第二章商事公斷處的沿革、組成與權限
一、歷史沿革
二、人員組成
三、職能權限
四、小結
第三章商事公斷制度的建構
一、國家層面的商事公斷制度建構
二、地方層面的商事公斷制度建構
三、小結
第四章商事公斷制度的實踐與成效
一、商會受理商事糾紛情況分析
二、商事公斷的程序和依據
三、商事公斷書的考察比較
四、商事公斷制度的成效及其原因
五、小結
第五章商事公斷制度的法律性質與法律地位
一、商事公斷制度的法律屬性分析
二、商事公斷制度的法律地位分析
三、小結
第六章商會與政府的法律博弈及商人法律意識的變遷
一、商會與政府的法律博弈
二、商人法律意識的變遷——以商界媒體為中心的考察
三、小結
結語:糾紛、制度與秩序——商事公斷制度的歷史結局及其意義
一、商事公斷制度的歷史結局——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
商事公斷制度
二、經濟變遷、社會變動與秩序破壞
三、權力結構變動與制度重建
四、制度變遷的路徑依賴
五、近代商事公斷制度的歷史意義
參考文獻
清末民初,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個特殊時期。社會轉型,制度變革,經濟結構解體與重構,思想文化除舊布新等,都在這一時期交錯上演,為此后的歷史發展奠定了基調。
在商業領域,國家政策由"重農抑商"轉而"重商扶商",而就社會地位而言,商人脫離"四民之末",社會地位提升。無論是國家商業政策的調整,還是商業組織的重建,雖不乏疾風驟雨,但也不無理性自覺。以商會為例,其創設帶有明顯的"政治功利"色彩--"振商護商",與外商爭利,但其基礎仍是行幫會館。雖有國家法規明確了商會權責職能,規范了商會行為,但商事習慣仍主導著其思想和實踐。這種中西交融、新舊糾葛在一起的景況,不僅維持了商業秩序,也穩定了商業經濟的發展,更賦予了清末民初商事法律制度的"中國特色"。張松的《從公議到公斷:清末民初的商事公斷制度研究》一書以商會商事公斷制度為中心,深刻細致地描述了其淵源流變、制度建構與運行,凸顯了"中國"特點和時代特色。
本書系統考察了中國傳統的商事解紛形式"公議"與近代歐洲商事解紛形式"商事裁判"的歷史發展與功能異同,認為清末民初商事公斷機構具有亦官亦民、亦新亦舊、亦中亦西的特點。作者從國家和地方兩個層面考察商事公斷制度的建構,分析商事公斷制度的演進,比較各地商事公斷制度的異同之處,認為清末民初的商事公斷制度呈現出既統一又分立的發展趨勢,國家和地方在制度建構過程中有目標差異,制度與實踐之間存在一定程度的背離。作者提出,商事公斷制度在清末民初的商業發展中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其原因有經濟成本的考量、心理上的親近、結案效率高等。作者結合商會的復雜性構成、近代中國的社會環境及大轉型的社會形勢,分析了商事公斷制度的法律性質和法律地位,并認為國家與社會之間的權力博弈,最終造就一個既有調解特點,又有仲裁形式,同時兼具司法審判風格的商事公斷制度,成為一個存在于三者之外的"第四制度","準司法"特征鮮明。上述結論觀點是作者在史實考察和理論分析的基礎上得出的,雖然是一己之見,仍有需要深化和完善之處,但相較于既往研究,其創新性頗為明顯,在學術上填補了相關領域的研究空白,具有較為重要的學術價值。
商業發展與糾紛解決,既涉及制度建構,也涉及主流價值觀調整。在清末民初制度變革、社會轉型期,價值觀沖突尤甚。期望作者在本主題的后續研究中,能夠從民眾心理狀態、社會價值導向角度做進一步的分析與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