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反腐敗公約》和《聯合國打擊跨國有組織犯罪公約》是聯合國歷史上通過的首批用于指導國際反腐敗斗爭和針對跨國有組織犯罪的全球性的法律文件。
這兩項《公約》的生效,對腐敗的預防、腐敗犯罪的界定、反腐敗國際合作、非法資產追繳等問題進行了法律上的規范;對建立、完善境外追逃、追贓機制方面提出了針對性措施;對堅持有關引渡的基本法律原則、司法慣例的同時,針對腐敗犯罪的特點和預防、打擊腐敗犯罪的實際需要,在引渡的適用、合作方面作了一定的改進和強化,規定在不違背本國法律的情況下,不應考慮將《公約》規定的犯罪視為政治犯罪。這就大大提高了境外追逃的效能,將對腐敗分子產生極大的震懾作用。
《聯合國反腐敗公約:聯合國打擊跨國有組織犯罪公約》將成為全世界打擊腐敗行為的有力工具。對各國加強國內的反腐行動、提高反腐成效、促進反腐國際合作具有重要意義,將"增強國際商業社會的透明度與責任性"。
聯合國反腐敗公約
(2003年10月31日第58屆聯合國大會審議通過)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Against Corruption
聯合國打擊跨國有組織犯罪公約
(2000年11月15日第55屆聯合國大會審議通過)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Against Transnational Organized Crime
聯合國反對國際商業交易中的貪污賄賂行為宣言
(1996年12月16日第51屆聯合國大會審議通過)
United Nations Declaration Against Corruption and Bribery in Intemational Commercial Transactions
15.司法協助請求書應載有:
(a)提出請求的當局;
(b)請求所涉的偵查、起訴或審判程序的事由和性質,以及進行此項偵查、起訴或審判程序的當局的名稱和職能;
(c)有關事實的概述,但為送達司法文書提出的請求例外;
(d)對請求協助的事項和請求締約國希望遵循的特定程序細節的說明;
(e)可能時,任何有關人員的身份、所在地和國籍;
(f)索取證據、資料或要求采取行動的目的。
16.被請求締約國可要求提供按照其本國法律執行該請求所必需或有助于執行該請求的補充資料。
17.請求應根據被請求締約國本國法律執行。在不違反被請求締約國本國法律的情況下,如有可能,應遵循請求書中列明的程序執行。
18.當在某一締約國境內的某人需作為證人或鑒定人接受另一締約國司法當局詢問,且該人不可能或不宜到請求國出庭,則前一個締約國可應該另一締約國的請求,在可能且符合本國法律基本原則的情況下,允許以電視會議方式進行詢問,締約國可商定由請求締約國司法當局進行詢問且詢問時應有被請求締約國司法當局在場。
19.未經被請求締約國事先同意,請求締約國不得將被請求締約國提供的資料或證據轉交或用于請求書所述以外的偵查、起訴或審判程序。本款規定不妨礙請求締約國在其訴訟中披露可證明被告人無罪或罪輕的資料或證據。就后一種情形而言,請求締約國應在披露之前通知被請求締約國,并依請求與被請求締約國磋商。如在例外情況下不可能事先通知時,請求締約國應毫不遲延地將披露一事通告被請求締約國。
20.請求締約國可要求被請求締約國對其提出的請求及其內容保密,但為執行請求所必需時除外。如果被請求締約國不能遵守保密要求,應立即通知請求締約國。
21.在下列情況下可拒絕提供司法協助:
(a)請求未按本條的規定提出;
(b)被請求締約國認為執行請求可能損害其主權、安全、公共秩序或其他基本利益;
(c)假如被請求締約國當局依其管轄權對任何類似犯罪進行偵查、起訴或審判程序時,其本國法律將會禁止其對此類犯罪采取被請求的行動;
(d)同意此項請求將違反被請求國關于司法協助的法律制度。
22.締約國不得僅以犯罪又被視為涉及財政事項為由拒絕司法協助請求。
23.拒絕司法協助時應說明理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