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態評估是建立在維果茨基(Vygotsky)社會文化理論和費厄斯坦(Feuerstein)認知結構可塑性理論之上的另類評估,既指近三十年來西方興起的一種新的評估理念,也指該理念指導下在評估過程中通過評估者對學習者的中介干預和互動,探索和發現學習者潛在發展能力的一系列評估方法。它與傳統靜態測驗的區別在于后者評價的是學習者獨立完成任務時表現出來的已成熟能力,動態評估關注的則是學習者借助中介干預完成任務時表現出來的學習潛能。
《外語寫作教學中的動態評估:模型構建及其實證研究》主要目的是要把動態評估的思想引入到外語寫作教學中,構建出切實可行的外語寫作動態評估模型,并對其可行性進行實證研究。為了了解學習者的寫作潛能,在構建的動態評估模型中主要運用了同伴干預和教師干預。對兩種干預的調查結果顯示,在討論的話題種類和數量上,同伴之間重點關注的是作文中語言運用方面的問題,而師生之間是思想內容方面的問題;在互動模式上,由于同伴指導者和學習者英語能力相似,社會地位平等,因此雙方輸出的話語量和參與度相對均衡,但在教師干預中,由于師生之間的差距,教師是話語的主要輸出者,學習者則少言寡語;在提示策略上,教師經驗豐富,比同伴指導者能更好地使用漸進提示法啟發學習者;在對作文質量的影響上,兩種干預對作文總分、語言度、語言流利度三個方面的影響都較為顯著,但在詞匯復雜度上,教師干預比同伴干預效果更好,對于語法復雜度,兩種干預都影響甚微。另外,我們還比較了學習者對兩種干預的態度。問卷調查結果顯示,盡管學習者認為兩種干預都各有其利弊,但他們中的大多數對兩種干預均持肯定態度,90%的學習者希望得到來自同伴和教師雙方的干預。,我們展現了一份由自我評估、同伴評估和教師評估構成的完整動態評估報告以供外語寫作教師和研究者參考。
孔文(1970年一),女,山東曲睪人,常州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博士,碩導。主要研究方向為英語教學和語言測試。已在《現代外語》、《外語界》、《外語教學》、《外語電化教學》、《外語與外語教學》等外語類核心期刊40余篇,出版專著兩部,主持和參與部、省、市等各級課題15項。
第1章 動態評估簡介
1. 動態評估產生的歷史背景
1.1 傳統靜態測驗存在的問題
1.2 心理學理論的發展
2. 動態評估與靜態測驗的比較
第2章 動態評估的主要理論基礎
1. 維果茨基的社會文化理論
2. 費厄斯坦的認知結構可塑性理論
第3章 動態評估的主要模式
1. 干預式動態評估
1.1 布道夫的學習潛能測量方法
1.2 古斯克的學習測驗方法
1.3 卡爾森和維戴爾的極限探測方法
1.4 坎普和布朗的漸進提示方法
2. 互動式動態評估
2.1 費厄斯坦的學習潛能評估工具
2.2 費厄斯坦的工具性充實教學項目
第4章 動態評估在L2教學中的應用
1. 干預式動態評估在L2教學中的應用
2. 互動式動態評估在L2教學中的應用
第5章 外語寫作理論、教學與評估
1. 以文本為中心的寫作教學與研究流派:20世紀60年代至今
1.1 以文本為中心的寫作教學與研究的理論依據
1.2 強調寫作結果的L2教學方法
1.3 L2寫作結果評估方法
2. 以作者為中心的寫作教學流派:20世紀70年代至今
2.1 以作者為中心的寫作教學理論依據
2.2 強調寫作過程的L2教學方法
2.3 L2寫作過程評估方法
3. 以讀者和社會文化語境為中心的寫作教學流派:20世紀80年代至今
3.1 以讀者和社會文化語境為中心的寫作教學理論基礎
3.2 后過程時代的L2寫作教學方法
3.3 后過程時代的L2寫作評估方法
第6章 外語寫作動態評估模型構建
1.外語寫作動態評估的基本原則
2.外語寫作動態評估的模型構建
第7章 同伴干預的過程和效果之調查
1.文獻綜述
2.研究問題
3.實驗對象
4.實驗過程
4.1 實驗進度安排
4.2 實驗前的培訓
4.3 實驗任務
5.研究方法
6.研究結果與分析
6.1 對稱組和非對稱組在話題種類和數量上的對比結果與分析
6.2 對稱組和非對稱組在互動模式上的對比結果與分析
……
第8章 教師干預的過程和效果之調查
第9章 同伴干預與教師干預之比較
第10章 外語寫作動態報告的撰寫
第11章 結語
參考文獻
附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