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首位外籍高級研究員,已潛心研究中國社會30余年的英國前高官羅思義,跳出中國人的習慣性思維,以外國人視角分析中國經濟成就達成的各項因素,多角度對比分析中國經濟與世界其他經濟發展強國特別是美國的發展指數,解析中美經濟之興衰成敗,多方位展示出中國經濟在地緣政治競爭加劇時代的未來經濟走向。
全書主要分為四個部分:中國創造的經濟與社會奇跡;為何中國經濟發展如此之快;美國經濟先崛起后放緩的原因及中國經濟制度的優越性;有可能阻礙中國經濟實現繁榮的不利因素。四個部分環環相扣,對中國經濟的趨勢做出最清晰的討論,帶領讀者一同透視中國大時代經濟變革的隱秘真相。
[英]羅思義(John Ross)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英國倫敦經濟與商業政策署前署長,世界百強企業顧問。
自1992 年起,羅思義先生撰寫了200余篇關于中國經濟及其與世界經濟關系方面的文章,出版語言有英文、中文、西班牙文與俄文。
羅思義先生是新浪財經專欄、外文出版社的獲獎文章作者。其新浪微博有超過40 萬名關注者,是新浪財經和觀察者網《意見領袖》的常駐專欄作家。
序言 透視當下,看清未來中國的迷局
PART ONE及時部分:中國經濟成績,是奇跡,還是意外
第1章 西方的幻想經濟學與中國36年的實踐
第2章 “與美國比較”——超越也是一種中國常態
第3章 何時成為“高收入經濟體”?
PART TWO第二部分:中國式經濟“高鐵”
第4章:“鄧小平理論”中的“斯密基因”
第5章:“一帶一路”與“抱團發展”
第6章:產生“1 美元”GDP,誰投入更少?
第7章:“未老先富”PK“未富先老”
第8章:為什么蘋果選擇在中國制造iPhone
第9章:誰能挑起科技創新的大梁?
第10章:從較大到最強,中國經濟的瓶頸在哪兒
第11章:中美金融“逼近”與“反超”的一步之遙
第12章:中國企業與美國同行的追逐戰
PART THREE第三部分:中美經濟的此消彼長
第13章:美國的崛起是用錢“砸”出來的
第14章:美國經濟放緩原因:自己沒錢也借不來錢
第15章:西方經濟集體低迷的真相
第16章:“看不見的手”不好用
第17章:“開放”的鄧小平與“封閉”的凱恩斯
第18章:“個人企業家精神”救不了美國
PART FOUR第四部分:誰來引領繁榮?
第19章:當美國“領導”不了世界之時
第20章:“特惠貿易同盟”:不跟中國玩兒?
第21章:那些曾被 “騙自殺”的國家
第22章:“消費拉動增長”是良策還是陰謀?
第23章:沒有利潤,談什么增長?
第24章:“彎道超車”三大動力
第25章:中國夢,不是夢
附錄1 從技術細節層面淺談增長核算方法發展歷程
附錄2 西方對凱恩斯主義的困惑
在線附錄
參考書目
那些曾被騙自殺的國家
美國不可能從根本上擾亂國際勞動分工,因為這也會對其本國經濟造成破壞性后果,類似的限制性手段也不足以確保其他經濟體削減投資規模,從而消除它們相對于美國的優勢。因此,誘導他國經濟自殺就長期性地成為美國阻滯其他經濟體發展的最重要的政策手段。
迫使西德和日本削減其投資規模
20 世紀初,美國的投資程度在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是較高的,但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投資程度遠高于美國的市場經濟體開始出現,最初是西德和日本,后來又出現了眾多國家。鑒于這些國家當中,投資在其經濟總量中所占的比重都超過美國,因而其經濟增長速度也高于美國。在這種情況下,要保持超過競爭對手的經濟增長率,進而保持其在經濟領域的主導地位,美國的政策只能在以下兩個選項中選擇一個:
● 提高美國自身的固定資產投資水平。這就要求對美國的經濟結構進行重組,并進行必要的社會和政治變革,但正如第 18 章所示,美國并沒有進行這樣的重組和變革。
● 迫使其他經濟體將其投資程度降低到美國水平。由于美國的投資程度和經濟增長速度并沒有提高,因此,迫使其競爭對手降低投資程度就成為美國阻滯他國經濟增長和保持自身主導地位的必要手段。
正如前文所述,在美國的強迫性措施下,這些經濟體的固定資產投資水平從巔峰急劇下降。具體來說,西德1964年的固定資產投資相當于本國GDP的26.6%,日本1970年的固定資產投資相當于本國GDP的35.5%,后來均降低到相當于美國固定投資在本國 GDP 中所占的比重,即 20% 左右,詳見圖 21-1。鑒于固定資產投資在經濟增長中所起的關鍵作用,西德和日本固定資產投資在本國GDP 中所占的比重急劇下降,不可避免地導致了它們的經濟增長速度急劇下降。由此可以看出,美國競爭地位的恢復并不是因為本國經濟增長加快,而是因為其他國家經濟增長變慢;經濟增長率的下降最初發生在西德和日本,后來又發生在“亞洲四小龍”經濟體。因此,迫使競爭對手降低固定資產投資程度已成為美國保持其主導地位的主要手段。
1997 年亞洲金融危機
美國于 20 世紀 60 年代和 70 年代挫敗了西德和日本的競爭后,20 世紀 80 年代又面臨著來自“亞洲四小龍”和東亞其他發展中經濟體的競爭,這些經濟體的固定資產投資程度和經濟增長速度均高于美國,但它們規模較小,對美國的競爭威脅遠遠低于西德和日本。盡管如此,從這些經濟體的興衰中也可以看出美國阻滯其競爭對手經濟增長所采用的手段,進而看出美國保守主義反對中國所采取的手段。
亞洲四小龍”的固定資產投資程度均高于西德和日本,如,新加坡的固定資產投資在本國 GDP 中的比重于 1984 年達到 46.2%,韓國于 1991 年達到 38.9%,這分別是其達到的較高水平;高度的固定資產投資促成了經濟的高速增長,新加坡 1984 年的年均經濟增長率為 8.5%,韓國 1991 年的年均經濟增長率為 9.7%。
但是,東亞一些主要發展中經濟體在國內儲蓄方面的宏觀經濟基礎不夠強大,不足以支撐如此高度的固定資產投資。到 1997 年,泰國和韓國的國內儲蓄仍不能為其固定資產投資提供足夠的資金,它們只得從境外籌集固定資產投資所需的資金,甚至包括短期銀行貸款。1996 年,全年共有 1100 億美元流入亞洲,主要是銀行間同業拆借貸款,而不是股權投資或其他形式的外商直接投資。
為方便境外短期資本流入,東亞一些發展中經濟體在有關方面誘導下放開了其國際資本賬戶,這意味著取消境外資本控制措施;而對境外資本控制措施的取消致使東亞發展中經濟體在 1997 年發生大量資金外流,造成了當年災難性的亞洲金融危機。正如諾貝爾獎獲得者、世界銀行前首席經濟學家約瑟夫 斯蒂格利茨所言:急劇的金融和資本市場自由化很可能是這場危機的主要原因。
美國 1971 年前后處心積慮的單邊行動直接阻滯了西德和日本的經濟發展,但人們對美國是否故意加速了 1997 年亞洲金融危機的到來,以阻滯“亞洲四小龍”經濟發展有不同的看法。但有一點是明確的,那就是:一旦發生危機,美國一定會支持導致危機惡化的政策,反對旨在減輕危機的舉措,特別是,美國強烈反對日本關于建立亞洲貨幣基金組織,以提供應對這場危機所需資金的提議。
就目前而言,沒有必要判斷美國政府在這場亞洲金融危機中所采取政策的主觀意圖,但一定要認識到,亞洲發展中經濟體在這場危機中的境遇與西德和日本曾經經歷的境遇并沒有什么不同。經歷這場危機后,遭受重創的亞洲諸經濟體固定資產投資急劇下降并長期處于較低水平,其經濟增長速度也大為下降。請看下列數據:
● 如圖 21-2 所示,在 1990—2013 年期間,韓國固定資產投資在本國 GDP 中所占的比重從 34.6% 下降到 29.7%,馬來西亞固定資產投資在本國 GDP 中所占的比重從 42.5% 下降到 26.9%,泰國固定資產投資在本國 GDP 中所占的比重從 41.1% 下降到 27.7%,新加坡固定資產投資在本國 GDP 中所占的比重從 37.9% 下降到 25.9%。
● 圖 21-3 顯示,在固定資產投資下降的影響下,從 1990 年到 2013 年,韓國的 GDP 年均增長率從 7.4% 下降到 3.2%,新加坡 GDP 年均增長率從 8.8% 下降到5.3%,泰國GDP年均增長率從8.1%下降到2.9%,馬來西亞GDP年均增長率從9.6% 下降到 4.2%。以上數值均為五年移動平均值。
從上圖可以看出,無論美國是否故意引發 1997 年亞洲金融危機,也無論美國在施加于本地區的解決方案中持有的主觀意圖是什么,結果是明確的。正如經濟理論所預測并被西德和日本的經歷證實的那樣,這場亞洲金融危機再次表明:只要迫使一個國家降低其固定資產投資,這個國家的經濟增長速度就必然降低。因此,迫使他國降低固定資產投資就成為美國新保守主義阻滯他國經濟增長的主要政策手段。
謀殺抑或自殺
現在探討美國的對華政策。在這方面,中國與西德、日本或“亞洲四小龍”截然不同。在美國成功地迫使西德和日本降低固定資產投資程度方面,美國對兩個國家施加的旨在迫使它們提高匯率的壓力起了決定性作用。在美國的壓力下,西德和日本被迫對其貨幣重估,從而降低了本國企業的競爭能力、盈利能力和固定資產投資水平;更有甚者,如果經濟增長滯緩導致巨額預算赤字,儲蓄水平將會進一步降低,日本就曾發生這種情況。美國是西德和日本的軍事保護者,因此美國能夠對這兩個國家施加壓力,迫使它們對其貨幣重估——這一事實在《布萊辛信件》(Blessing Letter)中暴露無遺。而中國的情況就不同了:盡管美國在相當長時間內不斷勸說中國對人民幣重估,但中國在軍事上并不依賴美國,因此美國不能像對待西德和日本那樣對中國采取同樣的政治軍事手段,以迫使中國進行同等規模的貨幣重估。
從量化角度看,中國經濟的生產率不斷增長意味著人民幣匯率每年都會有所上升,而人民幣幣值的逐漸上調有助于中國以更低廉的人民幣價格購買進口產品,因此,只要人民幣匯率上調速度控制在出口商保持其競爭力的范圍內,人民幣匯率上調對中國就是有利的。 因此,中國允許人民幣逐漸升值,但升值速度必須在中國企業能夠吸收的范圍內;自 2005 年以來,人民幣年均升值在 4% 以下,其累計升值幅度遠遠低于 1971 年后最終形成的日元對美元 300% 的升值幅度。由此可以看出,美國對中國施加壓力,迫使中國大幅度提高人民幣匯率的企圖并沒有取得成功。再者,中國也并沒有像“亞洲四小龍”中的某些國家那樣,依賴境外資本流入為本國固定資產投資提供資金,恰恰相反,中國始終保持收支盈余,這意味著中國的國內儲蓄總額超過國內投資總額。除此之外,即使美國新保守主義者也不主張將戰爭作為對抗中國的手段;美國曾對伊拉克或阿富汗動武,在更早的時候也曾對越南動武,但中國實在太過強大,足以迫使美國放棄動武的企圖。
能否誘導中國自殺
上述諸多因素的結合導致在經濟領域產生了令美國新保守主義勢力深感威脅的地緣政治格局,即中國的民族復興和中國的崛起已發展到任何外界力量都無法阻止的程度。盡管美國在軍事上仍然強于中國,但中國擁有足夠的力量,使得美國新保守主義勢力既不能主張以戰爭手段對付中國,也不能像對待日本、西德或“亞洲四小龍”那樣,以同樣的經濟手段對付中國。用前些時候曾使用過的比喻性說法就是,這正是任何外界力量都無法“殺害”中國的原因;在這種情況下,戰勝中國的途徑是誘導中國減緩或停止其經濟崛起,除此別無他途。美國新保守主義勢力并沒有放棄:既然不可能“殺害”中國,或許可在外界的幫助下誘導中國實施“經濟自殺”?
經濟自殺
從表面上看,誘導中國這樣的大國實施“經濟自殺”是一個荒謬的念頭,但歷史表明,只要國際和國內勢力勾結起來,形成某種同盟,這并不是不可能做到的。事實上,美國對其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最強大的對手蘇聯就采取了這一手段并取得了成功。在 20 世紀 80 年代末至 20 世紀 90 年代初,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成功地誘導蘇聯不要仿效中國進行經濟改革,而是采取以國有企業全盤私有化為導向的政策(盡管當時中國的經濟改革已經初見成效,中國已成為世界上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這種以國有企業全盤私有化為導向的政策是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其他西方經濟機構為俄羅斯和蘇聯量身定做的經濟政策方案。
后來的事實表明,俄羅斯 20 世紀 90 年代推行的以國有企業全盤私有化為導向的政策造成了巨大的經濟災難,但即便在當時,也可以預見到這一點。我和其他一些人當時就試圖勸說俄羅斯當局學習中國,讀者不妨翻閱我在 1992 年 4月發表的論文《中國的經濟改革為何成功,而在俄羅斯和東歐怎么會落敗?》和我當時撰寫的其他文章。從這些文章發表的時間可以看出,我對中國經濟改革優越性的分析和追隨、對美國必將導致災難性后果的警告并非“事后諸葛亮”。我在當時就預見到俄羅斯倡導的經濟政策必將導致的后果。
俄羅斯總統普京對俄羅斯和蘇聯所發生事件的評價是“蘇聯解體是 20 世紀較大的地緣政治災難”,那些試圖勸導中國采取資本主義制度的國家應當從中吸取深刻的教訓。是否符合事實是判斷經濟政策優劣得失的最終依據,因此,這里有必要詳盡追述當時發生的情況。
俄羅斯的災難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和其他機構在 20 世紀 90 年代勸導俄羅斯時提出的理論依據是俄羅斯應采取基于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的新戰略。具體地說,這一理論依據是:俄羅斯的企業是國有的,因而它們面臨的是“軟預算約束”,也就是說,它們能夠取得國家補貼,因而缺乏促使它們提高效率的激勵因素。因此,應對這些國有企業實行私有化,使其接受“硬預算約束”,這樣就可以提高效率,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促進經濟繁榮。為進一步確保“資本有效配置”,就應取消對國際資本的控制措施,使投資在國際范圍內自由流動,以便取得回報率,據稱這種做法能進一步提高資本配置效率。
上述觀點在理論上是錯誤的。正如前文所分析的那樣,固定資產投資水平和勞動投入在推動經濟增長方面的重要性都超過全要素生產率。再者,隨著經濟發展程度的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在推動經濟增長方面的作用越來越小;而1991年的蘇聯已經不再是一個貧窮的國家,以全球標準衡量,這時的蘇聯已經是一個中等收入的經濟體,在這種情況下,全要素生產率的任何增長都遠遠不能抵消因國有企業私有化和喪失國家支持而導致的固定資產投資崩潰所造成的惡果。與事實一致的是,從蘇聯崩潰前夕的 1991 年到 1998 年,俄羅斯的固定資產投資下降了81%,這一下降幅度甚至超過美國大蕭條時期;固定資產投資急劇下降必然導致經濟增長速度急劇下降,俄羅斯同期 GDP 下降了 41%,這一下降幅度也超過美國大蕭條時期——詳見圖 21-4。俄羅斯所發生的事件是至少自工業革命以來和平時期較大的經濟崩潰事件,這不僅是一場經濟災難,更是一場國家災難。
上述變動趨勢是可以預見到的。我早在 1991 年 10 月就預見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倡導的政策必將導致災難性的后果,現將原文摘錄如下:
(世界銀行 /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蘇聯經濟研究》)的核心部分是“對中期經濟前景的評估”。這一部分的主要建議可歸結為它僅僅詳盡闡述了蘇聯經濟的兩個行業,即能源和農業……
與其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僅有關于能源和農業的“中期”建議,而沒有就蘇聯制造業給出任何建議。該報告反而聲稱,蘇聯的制造業貿易水平“極低”,并據此推演道:“事實上不可能判斷……蘇聯經濟在工業領域的基礎性比較優勢。”因此,“集中于增加能源和原材料出口不失為一種較為有效的方式”。
我當時就預見到:
可以預見……工業生產將會崩潰。在該報告的計算機模擬情形下,“放開價格后……產出……急劇下降……預計工業產出將在這次激進變革的及時年下降 20%,全部產出(GDP)下降 10% 左右。”
隨著能源與農業出口飛速增長和工業漸趨崩潰,有人提出,蘇聯正經歷著一場規模巨大的反工業化浪潮,最終成為一個能源和農產品供應國……
自然,這個目標不會說得那么直白,因為這會導致猛烈的抵制,但數據表明,這是一個再明確不過的事實。
作為一個比較,我當時就已指出: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向東歐、拉美和非洲提出的“穩定化”建議總是聲稱,經濟崩潰后隨之而來的是經濟恢復,但事實表明,這些建議總是低估經濟崩潰的規模和程度,而其預期的經濟恢復則遙遙無期。
因此,西方機構已經承認它們對未來的估計是過于樂觀了……但至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曾提議東歐主要國家仍將是以制造 / 服務業為基礎的經濟體,而蘇聯僅被視為原材料供應國,其地位比東歐國家還要糟糕得多。
關于俄羅斯在經歷這一歷程后出現的經濟格局,我當時就預見到下列情況,后來發生的事實絲毫不差地印證了我的預見:
至于那些有可能從這樣一個計劃中受益的國家……鑒于蘇聯人對目前事態的明顯……的評估,該報告預見到“公共關系”方面的巨大問題:“蘇聯人普遍認為,那些在企業中取得經濟權力并在此過程中取得國有資產所有權的人們中,有許多人是利用其級別和內部信息謀取現實利益的‘權貴階層’成員。另一個普遍觀點是新興企業家中的許多人是曾混跡于黑市商人和投機商人中的犯罪分子。這種負面的公共形象有可能造成嚴重的后果……”
因此,該報告斷言:“這個激進計劃的主要問題……是是否有可能就怎樣實施該計劃達成充分的政治共識。”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觀點是,蘇聯應實行去工業化,使自身成為原材料供應國。
后來發生的結果印證了我最初的預見。在這場史無前例的經濟大崩潰中,俄羅斯男性預期壽命一度下降了 6 歲,分裂主義摧毀了蘇聯。蘇聯崩潰前,俄羅斯領導著一個擁有2.88億人的龐大國家;而蘇聯崩潰后,俄羅斯僅擁有1.43億人。諾貝爾獎獲得者約瑟夫 斯蒂格利茨精辟地總結了這一后果:
這場大破壞(指 GDP 損失)超過了俄羅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受到的破壞。在1940—1946年期間,蘇聯的工業生產下降了24%;而在1990—1999 年期間,俄羅斯的工業生產下降了近 60%。
出現的結果,正如斯蒂格利茨所描述的那樣,印證了我事前做出的分析:俄羅斯從一個曾成功發射及時顆人造地球衛星的工業巨人很快便淪為一個自然資源出口國。
這場地緣政治災難所造成的惡果是多方面的,不僅從經濟上體現在俄羅斯從一個強大的工業國淪為主要生產原料的國家,還體現在因這場地緣政治災難導致的一系列戰爭,如車臣戰爭、阿塞拜疆與亞美尼亞之間的戰爭、格魯吉亞與俄羅斯之間的戰爭、烏克蘭內戰。上述事件并不是不能提前預見的,我當時撰寫的一系列文章就充分預見到這些事件。在蘇聯上演的一幕幕災難性事件與中國迅速的經濟增長形成了鮮明對比。
知道羅思義先生出書,第一時間就買了。羅思義30多年對中國經濟的把控一直非常準,一直致力于中國經濟的研究,希望可以在這本書中了解更多關于中國的經濟問題。
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中國只用了短短三十余年時間就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又是什么因素既成全了昔日美國登上全球霸主寶座,如今卻成為美國經濟增速放緩的罪魁?都是我很感興趣的問題,一看到介紹就被吸引住了。
看到序言的題目是,透視當下,看清未來中國的迷局就覺得很切帖,現在中國的經濟發展確實到了一個類似瓶頸期的階段,需要盡快進行自身的突破,想到今年年初自己找工作的狀況真心希望經濟會越來越好。
想要了解中國與世界經濟形勢的時候,這本書剛好出現,作為研究中國經濟三十年的一位研究員,以獨特的視角和觀點為我們呈現了全球與中國經濟的“一盤大棋”。很推薦這本書!
不管中國人民解放軍多么強大,不管其以往的記錄多么輝煌,不管其士兵多么勇敢,如果中國共產黨失去了民眾的信任,中國將會被擊敗,中國夢也不可能會實現。因此,國際經驗證明,所說的“讓人民對改革有更多獲得感”,對中國經濟和中國復興的整個進程都很關鍵。
那些希望推翻中國經濟政策和社會主義制度的人,不得不試圖隱瞞中國經濟和社會成就真相,同時隱瞞他們所極力主張的經濟政策會帶來災難這一真相(正如他們已經給其他國家帶來災難一樣)。
“經濟改革的最重要標準不是市場和效率等抽象的問題,而是民眾的生活條件和中國的世界地位不斷提高,由此讓人民對改革有更多獲得感。”的這句話在這本書中得到了深刻的印證,讀過此書對中國的經濟更有信心,對很多國家政策也有了更深的了解。
本書已詳盡地分析了一些勢力希望隱瞞中國經濟和社會成就真相的原因——民眾普遍了解“中國已取得世界最偉大的經濟和社會成就”的事實,對于那些試圖忽悠中國實施國家自殺的人,是一個致命的障礙。
目前所謂的公知,傳播預測中國崩潰抹黑中國的各種政策,而這本書詳盡地分析了一些勢力希望隱瞞中國經濟和社會成就真相的原因——民眾普遍了解“中國已取得世界最偉大的經濟和社會成就”的事實。這本書是我們了解真相,基于事實開始獨立思考的重要參考。
看到羅思義出書特別高興,關注的幾個西方經濟學家對中國經濟的發展前景都比較持悲觀態度,羅思義算是其中比較有自己堅定想法和素養的,不會受黨派和其他一些政治因素的影響,看下來最大的感受就是用數據說話,很真實。
很好的書~~~“中國夢”能否實現,現今很多人對中國經濟持有負面評價的觀點,作為研究中國經濟30余年的英國人羅思義用最真實的數據對唱衰中國經濟的行為進行了駁斥。
中國的經濟結構沒有問題,有問題的是西方的經濟結構。而造成這種問題的原因是許多西方經濟學家不能明白,或是為了試圖掩蓋“中國經濟即將崩潰”的言論是由“經濟幻想”流派捏造出來的這一事實。
最喜歡這本書里面對美國經濟分析的那個部分,談到美國經濟放緩還試圖阻止中國經濟崛起那里感觸真的很深,不是經濟專業的學生,第一次讀的這么投入,喜歡這樣有理有據的分析。
1024.1114.還不錯我喜歡,“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中國只用了短短三十余年時間就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并大有坐二望一之勢;又是什么因素既成全了昔日美國登上全球霸主寶座,如今卻成為美國經濟增速放緩的罪魁?”這本書會告訴你的!
羅思義先生在觀察者網站有專欄,以前讀過他的一些經濟分析文章,這次看到是對中國經濟的系統完整分析,整本書風格很統一,最主要的是講到未來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阻礙,很實用。
羅思義是人大重陽第一位外籍全職研究員,對中國經濟的研究很有一套,之前他成功預測了前蘇聯的經濟崩盤,對中國經濟研究也一直是他的重心,預售的時候就訂了這本書,沒有辜負期待。
中國經濟快速增長,要歸功于那些經濟政策制定者在面對創造經濟發展的力量時的實事求是,本書非常顯著的特點就是真的能夠指出中國經濟改革開放以來所依據的路線和方針,值得一讀。
對于中國來說,經濟發展的各個方面無疑是一盤大棋,無論好壞,只能落子無悔,總結經驗,無疑,過去幾年的中國很好地做到了。而對于世界來說,各國經濟的發展無疑也是一盤大棋,在里面,中國究竟該何去何從,很值得我們思考。
中國經濟開始劇崛起之后,感覺聽到越來越多關于經濟的負面消息,自己對經濟不是很懂一直也是人云亦云,這本書出現的很及時,外國人公平客觀的看待中國經濟,自己開始有了新的分析。
看完這本書最大的感慨就是,一個外國人都可以靜下心來研究中國經濟,作為中國人更不能隨便跟著某些別有用心的媒體輿論的風向,盲目的唱衰中國經濟,支持羅思義,也對中國經濟發展有信心。
超好看很有感觸很多話很精辟,“全球經濟一體化時代的來臨,要看清中國經濟未來的發展大趨勢,必須站在大國博弈的戰略高度,用全球化的視野去做分析”,希望中國少一些陰謀論家,多一些客觀中肯的科學經濟研究者。
看見中國經濟最真實的現狀:那些希望中國用資本主義社會制度取代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人,不斷錯誤地夸大美國和西方國家經濟發展成就,同時極力隱瞞中國前所未有的成就規模的原因。這是那些傳播預測中國崩潰抹黑中國的人的實際政治目的。
“世界經濟新格局呼之欲出,看中國將如何在四面圍堵中打開一片新天地……”,這本書給每個中國人注入了一劑強心針,我們的改革開放成果有目共睹,作為一個中國人,了解我們的改革真相珍惜中國今天的經濟發展是必須的。這本書就是你我一定要讀的一本書!
書中第三部分分析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美國早期經濟增長緩慢到后來崛起直至主導世界以及目前經濟放緩的原因。這部分反映了美國崛起乃至主導世界的真實原因,而不是某些人臆想的原因~~確實是一本客觀實在的書!
這本書里面很詳盡地分析了一些勢力希望隱瞞中國經濟和社會成就真相的原因,之前在網上也確實看過一些不良輿論的故意引導,作為中國社會大環境的受益人,有必要了解中國經濟最真實的發展狀況,這本書給出了最好的回答。
最近讀到的最好的一本書了吧,作者羅思義會跳出中國人的習慣性思維,以外國人的視角抓住主要特征來分析中國經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并緊密貼合中國現實,對中國未來的經濟走勢和困惑進行獨到的分析和建議。
作為一個每天和經濟打交道的人,這本書必須閱讀,讓你緊抓時代動向。股市的波動以及通貨膨脹的壓力,還有來自國內外輿論的一些故意引導,現今很多人對中國經濟持有負面評價的觀點,羅思義用最真實的數據對唱衰中國經濟的行為進行了駁斥。
文中主要引用了中美經濟發展中的各種對比數據來進行論述,對大家普遍關心的中美經濟發展的實質和未來走向采用多方位、多角度的分析和評價。真實的原始數據,宏觀的視野,豐富的經濟背景知識,本書將會展示出中國經濟未來發展的必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