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情感外露、善于表達、活躍于社交場合的外向者面前,內向者被一些人貼上了這樣的標簽:古怪、難相處、不自信……甚至有人武斷地認為,外向就是好的,內向就是不好的。
隋巖著的《在這復雜世界里從容地活--內向性格的競爭力》以大量實例分析了內向者所具有的巨大優勢,幫助內向者在人際交往、婚姻戀愛、職場工作等方面揚長避短,發揮珍貴的性格優勢,獲得成功的人生。在這復雜的世界里,內向者需要的不是迎合,而是找到開發自己優越天賦的方式!
隋巖,知名作家,國家三級心理咨詢師,獲得應用心理學學士學位。代表作有《心理的故事》系列、《變態心理學》系列、《心理學與你》《心理學與生活》《心理學與人生》《缺失的心理課》《小清新心理學》《美國國家安全局秘史》《美國中央情報局秘史》《美國聯邦調查局秘史》等。
及時章 一個內向者的自白
鄙人,內向者一枚
不多說不等于不會說
偏偏不愛湊熱鬧
主義強迫癥
要輕音樂,不要DJ舞曲
泡吧,那是什么
一個人吃飯爽嗎
我喜歡被動
冷漠的"書呆子"
不知享樂為何物
內向者電影院:《天使愛美麗》
第二章 內向不是病
內向性格好不好
你是內向者嗎
心理學家這樣說
內向是對內向者的保護
有必要由內轉外嗎
內向者電影院:《電車男》
第三章 所謂外向與內向
人們偏愛外向者
我們的大腦不一樣
不無惡意的猜疑
與外向者的沖突
內向者電影院:《諾丁山》
第四章 不可避免的麻煩
內向讓你煩惱嗎
臉紅的毛病改不了
為什么我不是小太陽
人送俗名"年老慢"
初來乍到難適應
悲觀消極常相伴
內向者電影院:《多田便利屋》
第五章 內向者,無社交
不敢打電話怎么辦
眾人面前難開口
巧妙應付聚會
沒營養的話,不說
朋友少,但友誼精
內向者電影院:《為戴茜小姐開車》
第六章 內向者也有春天
內向女的約會
內向男的約會
同質相斥,異質相吸
總是想太多
內向的悶騷男
分手之后路也寬
內向者電影院:《編舟記》
第七章 如此混跡職場
不做職場透明人
告別便利貼時代
給自己找一個位置
向者學習
走別人不走的路
內向人士的晉升之路
職場不能缺少內向者
內向者電影院:《海上鋼琴師》
第八章 內向者的成功之路
內向并非注定平凡
敢于沉默的氣度
凡事三思而后行
的傾聽者
專注做好一件事
轉換思維,小憩一下
內向者電影院:《濃情巧克力》
第九章 很多天才都是內向者
航行在思想海域的牛頓
愛因斯坦喜歡獨處
卡夫卡是孤獨者
彈奏小夜曲的肖邦
希區柯克:孤獨又害羞
內向者電影院:《黑天鵝》
第十章 進擊吧,內向者
做一個"雙語人"
慢節奏,輕生活
設定社交界限
偶爾外向一下
我內向,我驕傲
內向者電影院:《野豬大改造》
不敢打電話怎么辦?
高野是"程序猿"一枚,性格內向,在公司里從來不會主動找人聊天。由于工作的關系,高野整天對著電腦,和數據、代碼打交道,與同事、上司討論工作也是通過郵件和QQ,除了喝水吃飯,他的嘴巴都很少張開。
高野沒什么朋友,也沒有女朋友。生活中,網絡就是他的好朋友。忙項目的時候,高野拿一張僵尸臉對著電腦屏幕,24小時十多個小時下來,敲兩百多行代碼,下班已經很累了,連說話的力氣都沒有;不忙的時候,他就瀏覽各種汽車模型的網站,和網上的汽車模型發燒友分享心得。和朋友聊天也是在網絡上,叫室友出去吃飯,他從來不會敲門或者打電話,而是在QQ里喊:"餓了,吃飯去。"
高野有一個原則:能用網絡時,優勢地位不用電話。上司拿著修改好的方案讓他反饋給客戶,他首先在QQ上找客戶的頭像,而不是找客戶的名片;出差的新人向他請教經驗,他條分縷析地寫了一封郵件發過去,而不愿意在電話里給對方耐心講解一番――雖然他知道,電話里講只需要花費五分鐘,寫郵件卻要用上半個小時。
如果被上司要求必須給客戶打電話,高野會覺得比被扣獎金還要痛苦。他常常一拖再拖,不到萬不得已優勢地位不拿起聽筒。撥號之前,高野就開始緊張,雖然他會反復勸說自己"沒事兒,沒事兒,只是一個電話而已",他還用深呼吸的方法給自己放松,但效果甚微;電話接通了,心跳瞬間加速,忐忑不安、氣息不勻,說話都沒了底氣。
高野不喜歡打電話,也不喜歡接電話,因為他有電話恐懼癥。如果能用網絡、短信,他優勢地位不會打電話,更不會約人出來面談;打電話的時候,聽筒里的嘟嘟聲讓他覺得痛苦,類似刑場上的犯人等待砍頭的感覺;跟陌生人打電話時,他的大腦里總是一片空白,或者思維在轉,嘴巴跟不上,掛了電話,剛才說了什么全都不記得了。高野說:"我一打電話就到處亂走,根本停不下來,我想是因為緊張吧,為此同事都叫我`暴走高`。"
在網絡的世界里久了,高野也發現了問題。他可以對著電腦屏幕眉飛色舞地聊天,現實中卻無法開口,尤其是電話里和客戶溝通時,說不了兩句,他就開始語無倫次、口齒不清了。如果遇到迫不得已的情況,一定要用電話解決時,他只好把要說明的內容列成清單,然后再一一照念。
如今,電話已經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智能手機在電話、短信之外,還實現了上網沖浪、玩社交網絡、看電影、聽音樂、打游戲等功能,不可忽視的是,將身在異地的人聯系起來依然是電話的本質。
電話的普及有效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然而許多人卻患上了"電話恐懼癥",不敢給上司打電話,不敢給客戶打電話,不敢和陌生人講電話,親戚、熟人的電話不敢撥,甚至連10086的客服都不敢撥了。需要當面商談的事情,有了電話之后,身在異地也能解決問題;有了互聯網之后,一個按鍵、一次發送,將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變得更方便了,打電話反而成了負擔。
其實,怕接電話或者怕打電話的人,怕的并不是電話,而是電話那端的人。尤其對性格內向,本身就不善于交流的人來說,給不熟悉的人或者給人士打電話,總會猶豫緊張,思慮再三,想著對方是不是在忙,該用什么語氣講話,句話說什么……打一個電話之前要拖延好久。(P13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