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的勝利:曼施泰因元帥戰爭回憶錄》
曼施泰因以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親身經歷為主線,根據其私人日記和其他資料,介紹了德國進行侵略戰爭的經過,尤其是詳細地描述了他親自指揮的幾次重大作戰行動,闡述了他對二戰中各個事件和重要人物的看法。該書對于我們了解二戰中德軍的一些決策內幕,尤其是許多重大戰役的計劃制訂過程及其實施,有十分重要的參考價值。
《閃擊英雄:古德里安將軍戰爭回憶錄》
在《閃擊英雄》這本戰爭回憶錄中,古德里安以其親身經歷詳細描述了德國裝甲兵的組建、發展、作戰史及其經驗教訓,介紹了他率領德國裝甲部隊吞并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蘇臺德區的行動,以及對法、蘇作戰經過,并對第三帝國的領袖人物和德軍統率機關進行了評論。
《隆美爾戰時文件》
英國軍事思想家李德 哈特整理隆美爾二戰戰時文檔,講述隆美爾在法國戰場、非洲戰場和盟軍諾曼底登陸前在法國負責防御作戰的經歷。罕見披露沙漠之狐的內心世界,揭示軸心國同盟還有希特勒的軍隊高層之間的運轉內幕。《失去的勝利:曼施泰因元帥戰爭回憶錄》
曼施泰因以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親身經歷為主線,根據其私人日記和其他資料,介紹了德國進行侵略戰爭的經過,尤其是詳細地描述了他親自指揮的幾次重大作戰行動,闡述了他對二戰中各個事件和重要人物的看法。該書對于我們了解二戰中德軍的一些決策內幕,尤其是許多重大戰役的計劃制訂過程及其實施,有十分重要的參考價值。
《閃擊英雄:古德里安將軍戰爭回憶錄》
在《閃擊英雄》這本戰爭回憶錄中,古德里安以其親身經歷詳細描述了德國裝甲兵的組建、發展、作戰史及其經驗教訓,介紹了他率領德國裝甲部隊吞并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蘇臺德區的行動,以及對法、蘇作戰經過,并對第三帝國的領袖人物和德軍統率機關進行了評論。
《隆美爾戰時文件》
英國軍事思想家李德 哈特整理隆美爾二戰戰時文檔,講述隆美爾在法國戰場、非洲戰場和盟軍諾曼底登陸前在法國負責防御作戰的經歷。罕見披露沙漠之狐的內心世界,揭示軸心國同盟還有希特勒的軍隊高層之間的運轉內幕。
相關推薦:
《隆美爾戰時文件》:二戰德軍三大文件之一,著名軍事理論家李德 哈特整理,"沙漠之狐"隆美爾親述制勝秘訣與為將之道!
《閃擊英雄》:二戰德軍三大文件之一,德國裝甲兵之父對第三帝國戰敗的反思,閃擊戰創始人的創新思維實戰課,任正非推薦閱讀的戰略思維經典!
《失去的勝利:曼施泰因元帥戰爭回憶錄》:二戰德軍三大文件之一,帝國總參謀部的驕傲、戰略家曼施泰因決戰歐洲的戰略思想!
二戰德軍著名的三大文件。
"沙漠之狐"隆美爾親述制勝秘訣與為將之道!
"閃擊英雄"古德里安一手締造全新的作戰兵種"裝甲兵",創建空前大膽的作戰理念"閃擊戰"!
戰略天才曼施泰因,推動空前大膽創新的"曼施泰因計劃",一舉擊敗歐洲軍事強國法國。
德軍統帥視角下的親歷回顧和珍貴反思。
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海!讓對手都敬若神明的軍事統帥,在艱苦卓絕的環境中,如何屢屢出奇制勝,如何保持部下旺盛不衰的士氣?
其疾如風,侵略如火!風云變幻之際,首先擁抱新技術、新思維并大膽用于實踐的,才能立于時代之巔!
上兵伐謀,兵者詭道!戰略天才的寶貴遺產!
任正非推薦閱讀的戰略思維經典。
宏觀思維建議看一點歷史和哲學。有三位德軍著名將領、元帥留下的三本書,對德國二戰戰略有非常深入的思考。首本:古德里安的《閃擊英雄》,第二本:隆美爾的《戰時文件》,第三本:曼施泰因的《失去的勝利》。
讓聽到炮火的人呼喚炮火!讓一線直接決策!
《失去的勝利:曼施泰因元帥戰爭回憶錄》
馮 埃里希 曼施泰因
德國陸軍元帥,出身于軍官世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曼施泰因積極參與制訂和實施希特勒的侵略戰爭計劃,先后任集團軍群參謀長、集團軍司令、集團軍群司令。1944年3月,因在作戰指導上與希特勒發生分歧被解職;1945年5月被英軍俘虜;1949年12月被戰勝國判處18年徒刑,1953年因病獲釋。戰后,被聯邦德國阿登納政府聘為顧問,參與組建聯邦國防軍。1973年6月病逝,終年86歲。
戴耀先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研究員、大校,從業33年,一直從事德國軍事研究,論著、譯著十余種。主要有:《論德國軍事》《德意志軍事思想研究》《德國總參謀部》《總體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大事記》等。
《閃擊英雄:古德里安將軍戰爭回憶錄》
第二次世界大戰著名德國陸軍將領,德國裝甲兵和“閃擊戰”理論的創建人。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將坦克與機械化部隊使用于現代化戰爭的重要推動者,在他的組織與推動下,德國建立了一支當時作戰效率的裝甲部隊。先后任裝甲軍軍長、裝甲集群司令、裝甲集團軍司令、裝甲兵總監、陸軍總參謀長。1945年5月10日向美軍投降,隨后被關押3年,因為在戰爭期間并未虐待戰俘和屠殺平民而沒有被列為戰犯,于1948年被釋放。之后一直在家中休養并撰寫回憶錄。
《隆美爾戰時文件》
李德 哈特(B.H.LiddellHart),英國軍事記者、軍事理論家、戰略學家。生于法國巴黎。早年就讀于英國劍橋大學。及時次世界大戰期間服役,任步兵團軍官,并曾在戰斗中負傷。后來加入英國皇家軍事教育協會。一戰結束后,先后服務于《英國每日電訊報》(1925-1935)和《英國泰晤士報》(1935-1939),從事軍事記者工作。李德 哈特同時也是著名的軍事戰略家,在軍事學上提出了“間接路線”的觀念以及涵蓋軍事以外領域的“大戰略”概念,同時他也是現代戰爭“裝甲兵”作戰的鼓吹者。李德 哈特與克勞塞維茲同時被譽為西方戰略思想史中的兩位現代戰略大師。主要著作有:《隆美爾戰時文件》《大戰略——間接路線》《及時次世界大戰戰史》《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等。1966年被英國皇家授予爵士勛章。
《失去的勝利:曼施泰因元帥戰爭回憶錄》
出版說明
譯者前言
作者前言
及時編波蘭戰局
及時章暴風雨前夕
德國總參謀部和波蘭問題
是戰爭還是恫嚇?
第二章作戰形勢
德國軍隊的兵力和作戰計劃
波蘭軍隊兵力及其作戰計劃
對波蘭軍隊部署的思考
第三章南方集團軍群的作戰
在集團軍群司令部《失去的勝利:曼施泰因元帥戰爭回憶錄》
出版說明
譯者前言
作者前言
及時編波蘭戰局
及時章暴風雨前夕
德國總參謀部和波蘭問題
是戰爭還是恫嚇?
第二章作戰形勢
德國軍隊的兵力和作戰計劃
波蘭軍隊兵力及其作戰計劃
對波蘭軍隊部署的思考
第三章南方集團軍群的作戰
在集團軍群司令部
最初態勢
第14集團軍經加里西亞的開進
第10集團軍對維斯瓦河的突破以及
對拉多姆的合圍
集團軍群司令部有人造訪
布祖拉河會戰
一段往事
占領華沙
桑河和維斯瓦河以東的戰斗
懷念
東方集團軍群司令
我們的民政管理領導
終結
第二編1940年西方戰局
第四章陸軍總司令部的失勢
希特勒——馮?布勞希奇——哈爾德
第五章圍繞作戰計劃的斗爭
陸軍總司令部(希特勒)的作戰計劃
反對意見
“A”集團軍群司令部的計劃
“A”集團軍群為作戰計劃的斗爭
第六章第38軍軍長
成為旁觀者
向盧瓦爾河的突擊
第七章兩次戰局間
“海獅”行動
第三編對蘇戰爭
第八章“裝甲兵突襲”
第九章克里木戰役
接任第11集團軍司令時的情況
兩線的會戰
突破彼列科普地峽和亞速海畔的會戰
占領克里木
爭奪伊順地峽的戰斗
追擊
對塞瓦斯托波爾的首次攻擊
斯大林攻勢至占領克里木
刻赤半島態勢的發展
施彭內克伯爵將軍的悲慘結局
“斯大林攻勢”繼續進行
“獵鴇”行動
奪回刻赤半島
“捕鱘”行動
奪占塞瓦斯托波爾要塞
在羅馬尼亞休假
第十章列寧格勒—維捷布斯克
第十一章希特勒執掌軍隊較高指揮權
第十二章斯大林格勒的悲劇
通向斯大林格勒的路
斯大林格勒城下態勢的發展
就任“頓河”集團軍群司令
最初印象和決斷
接管指揮權時的形勢
蘇軍對第6集團軍實施攻擊
奇爾河畔防線態勢告急
圍繞必要的決斷而做的徒勞斗爭
生與死的競賽
錯過拯救第6集團軍的機會
第6集團軍的戰斗
第十三章1942—1943年在南俄的冬季戰局
冬季戰局的戰略背景
作戰主導思想
及時階段:解救第6集團軍的戰斗
第二階段:為保障“A”集團軍
群后方通路暢通而進行的戰斗
第4裝甲集團軍在頓河下游南岸的戰斗
霍利特集團軍級支隊的戰斗
第三階段:為保障德軍整個南翼后路暢通
而進行的戰斗
第四階段:“德軍反突擊”
頓涅茨河與第聶伯河之間的會戰
哈爾科夫會戰
回顧
第十四章“堡壘”行動
1943年春的戰略形勢
蘇聯人在作戰上的幾種選擇
實施后發制人的打擊?
實施先發制人的打擊?
“堡壘”作戰的設想
災難性的拖延
進攻
總結
第十五章1943—1944年的防御戰
指揮問題
與九頭怪物的戰斗
頓涅茨地區的首次會戰
別爾哥羅德西部的會戰和哈爾科夫
周圍的戰斗
在南方集團軍群整個防線展開激戰
向第聶伯河彼岸的撤退
焦土政策
爭奪第聶伯河一線的戰斗
第聶伯河河曲部的會戰
基輔爭奪戰
第聶伯河河曲部的第二次會戰
整個防線上的會戰
尼科波爾的丟失
切爾卡瑟被合圍
羅夫諾
清算的時刻……
戰斗在泥濘中繼續進行
附件1(節錄)
附件2
附件3
附件4
附件5
附件6
附件7
附件8
軍事簡歷
......
《失去的勝利:曼施泰因元帥戰爭回憶錄》
第五章圍繞作戰計劃的斗爭
直到戰爭結束后,替代1939年10月29日由陸軍總司令部擬制的“黃色進軍計劃”,并構成我們西線攻勢基礎的那個計劃,才在更大范圍內為人所知曉。根據那個計劃,我們在西線迅速戰勝法、英聯軍以及比利時和荷蘭軍隊,取得決定性勝利。及時個對這個“新計劃”進行報道的大概是英國軍事理論家利德爾 哈特,他依據的是集團軍群司令馮 龍德施泰特元帥和我們的作訓處長布盧門特里特將軍的報告,并以我的名字來命名這個計劃。
因此,我認為,我作為主要參與者,現在應當依靠現有資料,對這個具有重要意義的作戰計劃的產生過程做一個描述。實際上,這個計劃的基本思想確實出自我的頭腦。我親筆起草了多份備忘錄,由集團軍群司令轉呈陸軍總司令部。我們是想提出一個進攻作戰的構想,以便能按照我們的觀點在西線取得決定性勝利。,在我已經離開“A”集團軍群參謀長位置后的1940年2月終于有了一個機會,我親自向希特勒陳述自己的思想。這個思想通過集團軍群司令向陸軍總司令部提出后,一直杳無音信,而在我見到希特勒后僅僅幾天,陸軍總司令部就依據我們的思想和建議,擬制了一份新的進軍指令!
需要說明的是,集團軍群司令馮 龍德施泰特將軍以及我的同事布盧門特里特和特雷斯科夫一直同意我的思想,而且龍德施泰特先生還在我們呈送的報告上親筆簽名,以表贊同和全力支持。沒有他的首肯,我們根本不可能一再向陸軍總司令部呈文,以說服他們接受我們的觀點。
對于研究戰史的軍官和歷史學家而言,對這個圍繞一份作戰計劃所進行的思想上的爭論進行全程分析,或許是值得的。但是,我不想重復介紹集團軍群司令部呈送給陸軍總司令部的呈文,以免使讀者感到厭倦。那些呈文所提出的要求和理由,對今天已沒有什么價值,它是專門針對當時那個特定時刻的,當時如果爭取的話還有可能實現。如果想進一步研究西線攻勢前期的歷史,可以將陸軍總司令部的進軍指令(其中的主要段落)和本集團軍群司令部的呈文當作基礎資料。
因此,我將首先介紹陸軍總司令部進軍指令的基本作戰思想,然后再解釋我是出于什么原因認為陸軍總司令部(或者更地說是希特勒)的戰略方案是不完善的。接著,我將闡述與陸軍總司令部進軍指令相對立的基本作戰思路,這也是我集團軍群司令部戰略方案的依據。,我還要簡單地描述一下,在經過長時間的無謂爭論之后,原來依據集團軍群司令部思路擬定的作戰計劃又是如何被修改的——毫無疑問是根據希特勒的指示。
《失去的勝利:曼施泰因元帥戰爭回憶錄》
第五章圍繞作戰計劃的斗爭
直到戰爭結束后,替代1939年10月29日由陸軍總司令部擬制的“黃色進軍計劃”,并構成我們西線攻勢基礎的那個計劃,才在更大范圍內為人所知曉。根據那個計劃,我們在西線迅速戰勝法、英聯軍以及比利時和荷蘭軍隊,取得決定性勝利。及時個對這個“新計劃”進行報道的大概是英國軍事理論家利德爾 哈特,他依據的是集團軍群司令馮 龍德施泰特元帥和我們的作訓處長布盧門特里特將軍的報告,并以我的名字來命名這個計劃。
因此,我認為,我作為主要參與者,現在應當依靠現有資料,對這個具有重要意義的作戰計劃的產生過程做一個描述。實際上,這個計劃的基本思想確實出自我的頭腦。我親筆起草了多份備忘錄,由集團軍群司令轉呈陸軍總司令部。我們是想提出一個進攻作戰的構想,以便能按照我們的觀點在西線取得決定性勝利。,在我已經離開“A”集團軍群參謀長位置后的1940年2月終于有了一個機會,我親自向希特勒陳述自己的思想。這個思想通過集團軍群司令向陸軍總司令部提出后,一直杳無音信,而在我見到希特勒后僅僅幾天,陸軍總司令部就依據我們的思想和建議,擬制了一份新的進軍指令!
需要說明的是,集團軍群司令馮 龍德施泰特將軍以及我的同事布盧門特里特和特雷斯科夫一直同意我的思想,而且龍德施泰特先生還在我們呈送的報告上親筆簽名,以表贊同和全力支持。沒有他的首肯,我們根本不可能一再向陸軍總司令部呈文,以說服他們接受我們的觀點。
對于研究戰史的軍官和歷史學家而言,對這個圍繞一份作戰計劃所進行的思想上的爭論進行全程分析,或許是值得的。但是,我不想重復介紹集團軍群司令部呈送給陸軍總司令部的呈文,以免使讀者感到厭倦。那些呈文所提出的要求和理由,對今天已沒有什么價值,它是專門針對當時那個特定時刻的,當時如果爭取的話還有可能實現。如果想進一步研究西線攻勢前期的歷史,可以將陸軍總司令部的進軍指令(其中的主要段落)和本集團軍群司令部的呈文當作基礎資料。
因此,我將首先介紹陸軍總司令部進軍指令的基本作戰思想,然后再解釋我是出于什么原因認為陸軍總司令部(或者更地說是希特勒)的戰略方案是不完善的。接著,我將闡述與陸軍總司令部進軍指令相對立的基本作戰思路,這也是我集團軍群司令部戰略方案的依據。,我還要簡單地描述一下,在經過長時間的無謂爭論之后,原來依據集團軍群司令部思路擬定的作戰計劃又是如何被修改的——毫無疑問是根據希特勒的指示。
陸軍總司令部(希特勒)的作戰計劃
如果根據手頭的陸軍總司令部(和希特勒)的進軍指令,首先對西線攻勢所采取的基本戰略思想做一個概述,我想這樣來介紹:
陸軍總司令部(根據希特勒10月9日的指令)企圖利用強大的右翼兵力,通過荷蘭和比利時北部,擊潰可能位于比利時的法、英軍隊以及比利時和荷蘭軍隊。這個強大的翼側突擊應是取得決定性勝利的主要突擊。它由“N”集團軍級支隊A和“B”集團軍群(司令馮 博克大將)組成,在下萊茵和北艾費爾展開。“B”集團軍群由三個集團軍編成。德軍北翼共計30個步兵師和快速師的大部(9個裝甲師和3個摩托化步兵師),相當于德軍在西線總兵力102個師的幾乎一半。
“N”集團軍級支隊的任務是擊敗荷蘭軍隊,“B”集團軍群的三個集團軍則從呂蒂希B南、北兩側,經比利時北部向前推進。進攻中,將利用能發揮關鍵作用的強大裝甲兵力,一舉將敵人擊潰。(關于“A”集團軍群的任務,我在下面再談。)
10月29日,對(10月19日下達的)及時個進軍指令(見附件1)做了修改,荷蘭被排除在外。這或許是依據陸軍總司令部的建議。
根據新指令,“B”集團軍群以兩個(第4、6)集團軍為及時線,另兩個(第18、2)集團軍為第二線,由呂蒂希兩側向前推進。后來,荷蘭再次被納入作戰計劃中,并由第18集團軍負責對付之。
擔負決定性作戰任務的“B”集團軍群,其南翼安全由“A”集團軍群負責。“A”集團軍群下轄的兩個(第12、16)集團軍共22個步兵師(但沒有快速部隊),在艾費爾南部和洪斯呂克展開,經比利時南部和盧森堡向前推進。
第12集團軍在“B”集團軍群左翼成梯次配置,隨“B”集團軍群一起推進,以避免“B”集團軍群在進攻中翼側遭敵攻擊。
第16集團軍在通過盧森堡之后,向南轉,在薩爾河與色當東部的馬斯河之間,緊貼著馬其諾防線的北沿構筑防御陣地,以保障整個作戰行動的縱深翼側安全。
“C”集團軍群留下兩個集團軍和第18步兵師,以保障盧森堡邊界至瑞士邊界間西壁工事的安全。第17步兵師和兩個快速師留作集團軍群預備隊。
此次作戰的目標,在10月19日進軍指令的及時條中被作為“總企圖”(根據10月9日希特勒簽署的國防軍統帥部指令)規定如下:
“盡量多地擊潰法軍及其盟軍,同時盡量多地占領荷蘭、比利時和法國北部領土,作為未來對英空戰和海戰的基地,以及魯爾區的遼闊前哨地。”
陸軍總司令部在該指令的第二條中,為兩個集團軍群規定的及時個進攻目標為:
“消滅荷蘭軍隊,盡量多地擊潰位于邊境要塞中的比利時軍隊,在比利時北部及中央迅速集中強大,尤其是快速兵團,為強大北翼的繼續推進和迅速占領比利時各港口創造條件。”
在10月29日的修正進軍指令中,陸軍總司令部對“總企圖”做了新的界定,使“B”集團軍群的作戰目標在一定程度上有了擴展:
“在法國北部和比利時領土上牽制和殲滅盡量多的法軍部隊,為繼續在陸上和空中與英國作戰創造有利條件。”
在“兵力配置和任務”一節中,陸軍總司令部為“B”集團軍群規定的目標為:
“消滅位于索姆河北部地域的同盟國軍隊,一直突貫至海峽各港口。”
“A”集團軍群的掩護任務雖然大體如前,但實際也有所擴大;它的右翼(第12)集團軍現在需在菲邁及其南部,以盡快的速度渡過馬斯河,通過法國的邊境工事地帶,徑直向拉昂方向推進。
兩份進軍指令所規定的作戰企圖可大致概括如下:
利用一次(強大的)右翼突擊,擊潰在比利時的法、英軍,(較弱的)左翼負責對此突擊實施掩護。就地域而言,作戰目標為奪取海峽港口。實施首次打擊后應當如何,指令并沒有指明。
反對意見
這兩份進軍指令中所擬定的作戰計劃,首先給我帶來的對立情緒更多是感情上的,而不是理智上的,這很特別。陸軍總司令部的作戰企圖,基本是對1914年著名的施利芬計劃的模仿。使我感到羞恥至極的是,我們這一代人居然無能到除了重復一個陳舊的方案之外,再也提不出另一個良方的境地,盡管它是出自像施利芬這樣的名人。如果重復一個陳舊的、敵我雙方曾共同經歷過的戰爭計劃,結果會怎樣;況且敵人肯定對這個計劃的重新啟用早有充分準備!因為,任何一個有經驗的軍人都肯定明白,比起1914年對凡爾登—圖爾—南錫筑壘防線來,德國人更不愿意也不可能攻擊馬其諾防線。
提到我在感情上對作戰計劃的惡感,自然是冤枉了陸軍總司令部。因為首先,計劃是出自希特勒,而不是陸軍總司令部;其次,事實上,這個計劃并不是徹頭徹尾地照搬施利芬計劃。一種普遍認為是照搬照套的看法,其中只有兩點是正確的。及時,1914年像1939年一樣,德國都將進攻重點放在了北翼;第二,都必須通過比利時。除此之外,1914年的計劃和1939年的計劃截然不同。
首先,形勢已發生根本性變化。1914年還能像施利芬那樣利用作戰的突然性。盡管不是全部軍隊都需通過比利時,但將德軍大部兵力集中在北翼,當時還是可行的。但是,1939年希特勒的類似企圖無法掩敵耳目。
其次,1914年可以像施利芬所希望的那樣,法國人會提前向洛林發動攻勢,從而給我們幫了大忙。但是,1939年不可能再希望敵人為我們幫這個忙。敵人會投入強大兵力,抗擊我們取道比利時以及荷蘭的突擊,而且與1914年不同的是,敵人將會采取正面抗擊的形式。法國人不首先在整個戰線的中央采取主動,但它可能后發制人,對我們取道比利時的主力實施強大的反突擊。因此說,施利芬計劃決不能簡單重復。
此外,我已經搞清楚了,不管是陸軍總司令部還是希特勒,都不曾想照搬施利芬計劃的模式。施利芬計劃的主旨在于、徹底地取得對法作戰的勝利。也就是說,利用一次大規模的深遠迂回,從北面將敵人包圍,從而將法國北部的敵軍一網打盡,之后經巴黎北部向前推進,最終將敵人的全部軍隊壓至梅斯—孚日山—瑞士邊界一線,迫其投降。為此,要冒在阿爾薩斯遭敵反突擊的風險。同時,希望敵人向洛林發動進攻,從而為德軍大規模包圍戰取得勝利助一臂之力。
而在1939年的作戰計劃中,爭取、徹底殲敵的思想是沒有的。作戰目標十分清楚,是取得對比利時北部同盟國軍隊的局部勝利;同時奪占空間,占領海峽港口,為后續作戰準備基地。
當時的馮 布勞希奇大將和他的總參謀長在擬訂進軍指令時,或許想到了毛奇的話,這是毛奇在論述總參謀部一書的引言中談到1870—1871年戰爭時說的:
“任何一個作戰計劃都不可能地預計到與敵主力首次遭遇后的情況。只有門外漢才相信,在一次戰局過程中,一個事先決定的、考慮到所有細節直到戰局結束的思想,能夠自始至終地加以貫徹。”
陸軍總司令部如果以此作為其思路的基礎,那它是想在及時目標——取得對比利時北部敵人的局部勝利和占領海峽港口——達成后,為決定是否和如何進行下一步作戰留下余地。
然而,根據我在措森受領進軍指令時所聽到的,又不得不推斷出,陸軍總司令部認為在法國戰場上取得勝利的可能性,如果不說沒有,至少可以說是微乎其微。陸軍總司令和總參謀長多次對本集團軍群的視察,更加深了我的這個印象。集團軍群一再提出的必須爭取勝利的提示,從來就沒有引起陸軍總司令部的真正注意。同時我也相信,即使希特勒當時也不相信有一舉將法國擊敗的可能性。他可能首先想到的一個事實是,當我們1914年進攻失利后,沒有事先占領對英進行潛艇戰所需要的基地。于是,他現在對占領海峽港口給予了極大關注。
現在已經十分清楚,一次像施利芬計劃那樣的一舉擊敗法國的作戰,已是不可能的事。由于上文講到的形勢變化,已經不具備這種前提。但是,如果陸軍總司令部想在局部目標達成后繼續作戰,以求徹底擊敗法國,那么它就早應將首次作戰列為達成這個最終目標的一個組成部分!首先,爭取將北翼敵軍全部殲滅,以便為第二步即殲滅在法國的西方國家剩余兵力取得決定性的優勢。其次,為第二步的作戰創造一個有利的前提。
但是,我覺得,現在的作戰計劃無法滿足為實施第二步行動,即達到殲敵的這兩個條件。
德國的突擊集群“B”集團軍群,它的43個師在突擊到比利時境內時,將遭到20個比利時師,如若將荷蘭也包括在內,那就要再加上10個荷蘭師的抗擊。盡管這些師的戰斗力遠遠低于德軍,但他們可依托(呂蒂希兩側和阿爾貝運河畔)強大的要塞體系或地形障礙(在比利時,有一直通安特衛普要塞的阿爾貝運河,在南部有以那慕爾為軸心的馬斯河筑壘線;在荷蘭,有無數條縱橫的江河),實施頑強低抗。
除這些敵軍外,數天之內,德軍還將遇到法、英軍(全部為裝甲師和摩托化師)的反突擊。他們早已在比利時、法國邊界準備就緒,隨時抗擊德軍。
德國的進攻翼側不再可能像1914年那樣,對敵軍實施一次突然的大規模迂回包圍。隨著英、法軍的到來,德軍就必須與一個實力相當的對手進行在某種程度上的正面較量。首次交戰的勝利只有靠戰術手段來取得,進攻勝利的戰略基礎已經沒有了。
如果敵軍指揮巧妙,可以避免在比利時全部被殲的命運。即使敵人未能守住安特衛普—呂蒂希—馬斯河(或瑟穆瓦河)筑壘線,也必須估計到敵人仍能保持一定戰斗力,退至索姆河下游彼岸。在這里,他們可以利用強大預備隊構筑一條新的防線。而到此時,德軍的進攻銳氣也被一路削弱。而“A”集團軍群就其兵力而言,也無力阻止敵人構筑一條由色當東部馬其諾防線頂端至索姆河下游的防線。這樣,德軍就陷入了與1914年秋季作戰結束之后相類似的處境。的收獲是占領了海峽沿岸一個寬大的海岸基地。除此之外,既未能消滅比利時境內的敵軍,從而爭取到實施決戰的足夠優勢,也未能為下一步作戰創造有利條件。由陸軍總司令部計劃的作戰只能是一個局部勝利,別無其他。
事實上,1940年由于“B”集團軍群指揮高超,給比利時境內的敵人以毀滅性打擊,比利時和荷蘭軍隊被迫投降,盡管我們對德軍指揮和裝甲
兵團的戰斗力充滿信心,但這樣一個結果事先還是無法考慮到的。但是如果敵方指揮巧妙一些,也不會出現這樣的結果。
敵人在比利時北部遭到的慘敗,其原因應歸結于我們后來對作戰計劃做了修正,使在比利時作戰的敵人后方聯系全部被我“A”集團軍群的裝甲部隊切斷,并被迫撤離索姆河。
,還有一件事是陸軍總司令部的作戰計劃沒有想到的:果敢堅定的敵軍指揮所具有的戰斗力。他們并不缺少這樣的指揮,尤其像甘末林將軍這樣的人物,即使在我們這里也享有很高聲譽。戰前貝克將軍拜訪他時,就留下了良好印象。
敵軍果敢的指揮有可能阻止德軍取道比利時的突擊,同時對德軍南翼部隊的北翼發動一次大規模的反突擊。即使原本計劃支援比利時和荷蘭的兵力已投入比利時,他們也能為實施這樣的反突擊集中50—60個師——當然會削弱馬其諾防線的駐軍。在此期間,向西挺進的“B”集團軍群離海峽或索姆河口的距離愈近,敵軍對德軍北翼縱深的反突擊就愈加有效。“A”集團軍群的22個師能否阻止敵人的反突擊,難下定論。但不管怎么說,作戰行動如果照此發展,那就難以為爭取在西線戰場贏得最終勝利創造有利條件。
“A”集團軍群司令部的計劃
上文講到的我在研究陸軍總司令部進軍指令時想到的反對意見,構成了我們數次向陸軍總司令部呈文,力促接受我們的作戰觀點的基礎。這其中難免或多或少有些重復,所以我想將與陸軍總司令部作戰企圖相對立的觀點,簡單地加以概括。
1.西線攻勢的目標必須是在陸上尋求決戰。像陸軍總司令部進軍指令所提出的局部目標,無論就政治付出(破壞三國的中立)還是軍事付出而言,都不盡合理。德軍在歐洲大陸的攻擊力,對我們來說是決定性要素。為了局部目標將其消耗掉,實不可取,況且已考慮到了蘇聯的因素。
2.我們的進攻重點必須放在“A”集團軍群,而不是“B”集團軍群。計劃中的“B”集團軍群的突擊將會與預有準備的敵軍正面遭遇。進攻也許會取得初期戰果,但最終會停止在索姆河畔。真正有希望的是,“A”集團軍群經阿登山地(敵人認為我決不會在此處使用裝甲部隊)對敵實施一次突然襲擊,繼而向索姆河下游推進,在索姆河前方將敵人投入比利時的軍隊退路切斷。僅僅通過這一手段,就有望將位于比利時的敵軍北翼全殲,從而為在法國贏得最終勝利創造前提。
3.這既是我們的主要希望,同時也是德國攻勢的主要危險所在。
如果敵人處置得當,它會避免在比利時實施對其不利的決戰,有可能撤到索姆河彼岸。同時集中所有兵力對我南翼實施一次大規模反突擊,力圖將在比利時境內或下萊茵前方的德軍主力合圍。盡管我們不大相信法軍統帥部會采取如此大膽的做法,其盟國也肯定不會贊成,但我們不能不考慮到這種可能性。
但是,一旦我們取道比利時北部的攻勢在索姆河下游受挫,敵人至少會成功地利用其預備隊建立一條綿亙的防線。這條防線可能始自色當東部馬其諾防線西北端,利用埃納河和索姆河的江河障礙,直至海峽。
為防止此種情況的發生,對敵軍在我南翼即馬斯河兩側或馬斯河與瓦茲河之間的展開,必須在其初露端倪時就予以粉碎。必須割裂敵人在這一地域的防線,為我們將來迂回馬其諾防線創造條件。
4.必須以“A”集團軍群為整個作戰行動的重點。盡管出于地域原因,起初在“B”集團軍群方面投入較多的師,但“A”集團軍群不能只配屬兩個集團軍,而必須是三個集團軍。
其中,一個集團軍經比利時南部,渡過馬斯河,之后繼續向索姆河下游突擊,從背后攻擊“B”集團軍群當面的敵軍。另一個集團軍必須向西南方向推進,任務是粉碎敵軍集中兵力旨在馬斯河西部地域攻擊我南翼的任何企圖。第三個集團軍按計劃在謝爾克—穆宗之間的馬其諾防線以北組織防御,以掩護整個作戰行動的縱深翼側。
因作戰重點由“B”集團軍群轉到“A”集團軍群,為此要求:
首先,另外準備一個集團軍(鑒于空間的原因,該集團軍在我們的攻勢取得進展后再投入使用,但必須事先做好準備);
其次,需要強大的裝甲部隊。
這就是我們集團軍群司令部多次向陸軍總司令部呈文的要點。
宏觀思維建議看一點歷史和哲學,我曾推薦看三本書。有三位德軍的著名將領留下的三本書,對德國二戰戰略有非常深入的思考。本:古德里安的《閃擊英雄》,對如何用新技術改變戰爭模式以及德國進攻蘇聯的戰略有細致的思考和討論;第二本:隆美爾的《戰時文件》,這個日記是英國大戰略家李德 哈特親手整理的,看這些內容才能琢磨出如何在運動中集中兵力,在點上突破進而取得全局勝利,以及領會當將軍的真諦;第三本:曼施泰因的《失去的勝利》,要領悟他決戰歐洲大陸的戰略是怎么構想出來的,馬奇諾防線是怎么被廢掉的,他構想這個戰略所依據的戰略原則是什么。
——華為總裁任正非
曼施泰因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將帥中善用頭腦打仗的人,西方將他與著名的法國貝當元帥相提并論。他將擁有先進軍事技術的裝甲兵、航空兵等應用于作戰,與古德里安的“閃擊戰”思想不謀而合。他重視研究敵情我情,做戰前周密思考,制訂詳細的計劃;善于根據情況的變化,在深入分析的基礎上大膽修正預案;進攻時敢于冒險,大膽奇襲;防御中力避消極被動,主張攻勢防御。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研究員戴耀先
很好的書,第一次是在書店發現的,但是一點都不打折,在當當不但可以享受到最低折扣,還贈送了一本其他的書,超值!
書的內容出自名將手稿,譯者也是大牛,自然上佳。遺憾不是精裝本。
這種書的特點,類似于工具書,足以體現其真實可讀!
送貨快!而且好經濟實惠!我愛當當!十幾年相伴,最好的購書網站!
紙質和內容不錯,很喜歡,很厚的三本,還隨機送一本暢銷書。
正版、包裝完整,快遞給力,店里還送了一本暢銷書!下次一定來!
不錯,包裝的也好,隨機送的那本就是個滯銷的段子書。
商品不錯,整體感覺滿意,物流快服務不錯,唯一些許瑕疵就是邊角折痕
包裝完整,品相完好,贈送的書籍也具有可讀性,好評。
書很好,是正版的,還送了本。快遞送的也很快,一天時間就到了,很給力。很好,以后還會光顧!贊一個!
自己買這套書其實算是一種情懷,以前想買的時候發現早就斷貨了,現在終于重新刊印了
給兒子買的,他喜歡這一類的書。中間有點小不愉快,幾十葉都是白紙,聯系客服很快解決了。
書不錯 包裝質量都很好 一直在當當買書 就是這次發貨有點慢
內容等看過后再說,應該是正版書。單從包裝印刷滿意
書感覺很好!還附贈了一本書,很不錯!包裝也很嚴實,包裹內還有防止磕碰的填充物,做得很周到,很贊!
超喜歡。。。送了《晚清大變局》,正是近代史學習所需要的??(???????)??
學習戰略思維的絕佳教材,很多年前就知道這三部著作,沒想到一次收齊了。如果能閱讀完,必定受益匪淺。
給小孩買的,內容沒得看,但印刷很好,紙張也好,原來還怕買對質量差的,現在放心了。
最近在看二戰的書籍,這三本應該會讓我更全面細致了解二戰。書質量非常好,喜歡
書寫的很不錯,內容充實,讀了讓人感觸很深,非常全面的展示了德國眼中的二戰,印刷不錯,包裝無破損,總體說來這本書非常值得一讀
正在讀失去的勝利 作為戰敗國的重要統帥 能有這種對戰爭的反思 實為難得
怎么說呢?雖然有些材料補充了,但是仔細看一下,文字中病理性敘述,繞口和文字功底,沒有前一個版本翻譯優秀。但是,這一版勝在資料更加完全,對照著看看吧。
二次世界大戰勝利70周年看相關紀錄片更看相關書籍,軍迷必看,艾里希馮曼施坦因和隆美爾。希望能在今年年底前看完。另外這次的書有薄膜但是是裂開的,查看過應該問題不大
德國軍人的職業表現非常亮眼,曼施坦因,古德里安,隆美爾更是其中的佼佼者。這三本回憶錄對我們了解那段歷史很有幫助
是本好書,值得看,隆美爾的作戰計劃思路都非常清晰
曼施坦因戰略上的瘋狂超過希特勒,古德里安德國坦克戰略之父,隆美爾戰術上的巨人,書的質量很好。
古德里安、隆美爾、曼施坦因,二戰德國三位閃電戰大家,他們的記述,很值得一看。版本不錯,字再大點就更好了
總的看,古德里安的文筆最流暢,敘述好理解消化,看的過癮。曼施泰因的戰略也看的懂,到文字表達稍微有點拖沓。隆美爾雖然是最喜歡的將領,但是全書主要由別人將其日記拼湊而起,戰術描述又太過細膩,看的不怎么耐心~
二戰德軍三統帥戰爭回憶錄(失去的勝利+閃擊英雄+隆美爾戰時文...
總的看,古德里安的文筆最流暢,敘述好理解消化,看的過癮。曼施泰因的戰略也看 的懂,到文字表達稍微有點拖沓。隆美爾雖然是最喜歡的將領,但是全書主要由別人將其日記拼湊而 起,戰術描述又太過細膩,看的不怎么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