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偷拍一区二区,国产香蕉久久精品综合网,亚洲激情五月婷婷,欧美日韩国产不卡

在線客服
分享經濟時代:新經濟形態,分享什么,如何分享圖書
人氣:269

分享經濟時代:新經濟形態,分享什么,如何分享

“世界媒體領袖100強”詳解未來經濟大趨勢。政府官員、企業和公眾的分享經濟使用手冊,正在改變你我工作和生活方式的分享新生態。公眾、閑置、平臺、收入,分享讓人人都是供給側

內容簡介

分享經濟時代正在改變我們的個性養成、社交建立、執政水平以及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改變也帶來了恐懼,許多人對此感到絕望,認為分享的方式使得我們變得更加愚蠢、粗俗、困惑,并且容易受到各種威脅的攻擊。

編輯推薦

這是一個分享致富的時代!

互聯網 、大數據、云計算的終歸宿——分享!

“支持分享經濟發展,提高資源利用效率,讓更多人參與進來、富裕起來。”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多次提到分享經濟,政府鼓勵分享經濟發展。

滴滴、Uber、小豬短租、Airbnb……把自己不需要的分享出去,換來的是金錢、友誼、內心的喜樂,不會分享的人在分享經濟時代寸步難行。

作者簡介

杰夫 賈維斯(Jeff Jarvis),紐約城市大學新聞學教授,網絡上人氣較高、名氣的媒介博客之一的博主,倫敦《衛報》新媒體專欄特約撰稿人,多次入選“世界媒體領袖100強”。著有全球數字領域著作《Google將帶來什么?》(What Would Google Do?)。

目錄

前言 / 001

在線預覽

及時章

分享的倡導者:馬克 扎克伯格

我帶著兒子杰克去Facebook位于帕洛阿爾托(Palo Alto)的總部采訪馬克 扎克伯格。在我們剛剛進入他那砌著玻璃墻的會議室時,扎克伯格奔進了會議室,略顯緊張不安,說他需要擦掉白板上的字跡。我暗罵自己沒有先看一下白板上的內容。所以我沒有對扎克伯格公司的機密造成威脅。在Facebook很容易找到像這樣顯而易見的具有諷刺意味的事情:Facebook希望我們所有的人都對彼此分享,但是公司的信息卻對公眾有所隱瞞。它的創始人希望我們所有的人都要善于社交,但是扎克伯格本人——正如一位對他非常了解的人曾經跟我開玩笑的那樣——卻是個極其厭惡社交的人。扎克伯格的神秘性不在于他的知名度而在于他是如此具有神秘感的一個人。他就像謎一樣,外表充滿書生氣的他卻成了大亨。

在他擦白板的時候,我望向窗外,在山巒上看到了由美國戴爾公司生產的碩大的監視器。一個大屏幕孤零零地矗立在那兒,屏幕上面顯示的是一個偌大紅色數字“45”,還有一個的時鐘在下面滴答作響。“有什么事情將在45天之后發生嗎?”我問道。“那時我們將有許多新產品投放市場。”扎克伯格說。從他的話中,我聽不出任何其他的訊息。他似乎有一種盡可能少說話的天賦。那就是為什么我喜歡在一些高級的專題討論會上在眾多成績非凡的大亨中間觀察他,不論是在瑞士的達沃斯舉辦的世界經濟論壇,還是在加利福尼亞州蒙特雷(Monterey)召開的魯珀特 默多克(Rupert Murdoch)的公司會議上。扎克伯格總是只說他內心所想的,除此之外不會多說一個字。他從不胡說,也不會大談公共關系來消磨時間并以此來吸引公眾的注意力。他也不會刻意去討好他的提問者或者他的觀眾。他說話總是很直接,從不拐彎抹角,但不失禮貌。他并沒有被如何應對媒體的這種訓練所影響。我甚至覺得他在面對聚光燈時還有一點害怕,反正起碼是不喜歡它。他只說他不得不說的,并且不耐煩地向前移動。那就是他為什么會被人稱為怪胎,以及在被聚光燈包圍的時候,他直愣愣地注視的樣子給了他這一“美譽”。甚至有一些人業余診斷他患有亞斯伯格綜合征。但即便我有資格診斷,我也不會這么做的。因為扎克伯格從那以后改變了他面對鏡頭時的局促不安。一對一的談話,他雖然有些緊張但是也很有魅力。他記得時刻要面帶微笑。在很多人面前,他也不會感覺那么不自在了,甚至是會見巴拉克 奧巴馬(Barack Obama),他也表現得很輕松自如。關于那只鐘,我仍然不能從他的口中得到更多的信息。

當我在Twitter上提出那只鐘的迷惑時,比我數學好的數學家們計算出了45天之后將是《社交網絡》(The Social Network)首次公映的日子,這部電影是2010年的作品,是描述關于扎克伯格和他的Facebook的。我看了這部電影之后,并不是很喜歡,我認為這部電影是對扎克伯格和所有的所謂怪胎們、企業家們、互聯網以及社會所發生的變化的一種攻擊:是對狂熱愛好者們復仇的報復。劇本作者阿倫 索爾金(Aaron Sorkin)承認他對Facebook一無所知,他也不在意事實如何。“我并不希望我所描述的內容是真實存在的,”他在《紐約》雜志上說,“我只是在講述一個故事。”電影情節是虛構的,這部小說只是愿意相信互聯網這個東西不是一次革命,而只不過是一些很奇怪的喜歡玩弄機器的人,一些在大學里我們并不喜歡的男孩子們創造出來的東西。用紐約馬克 哈里斯(Mark Harris)的話說,《社交網絡》是,“舊的媒體向新媒體發起的蓄意的攻擊”。

杰克不同意我的觀點。他認為這部電影是在鼓勵創業。在隨機調查中,作為羅夏墨跡測驗(Rorschach test),我發現了在對《社交網絡》這部電影的認識上所存在的年齡上的差異:像我這個年齡的人可能比我更喜歡這部電影但是討厭扎克伯格;而像杰克那個年齡的人則更傾向于喜歡這部電影并且把扎克伯格看成是一位成功者。我分析了這一差異。我討厭這部電影,但是我很崇拜扎克伯格。我相信他對于未來互相聯系的世界有自己的遠見,并且有技能和決心去實現它。目的才最重要。正如電影里所描述的,如果他只是出于對自己玩世不恭的目的行事——獲得公眾的關注,變得富有,得到女朋友——然后控制我們所泄露的信息并加以利用。但是如果相反,他有更高的目標——幫助我們分享,互相建立聯系,使得這個世界更加公開化——那么我們就很容易尊重他,就像杰克和我尊重他一樣。

“我是真正伴隨著互聯網成長起來的及時代人當中的一員,”扎克伯格告訴我說,“谷歌是在我上中學的時候出現的,然后相繼出現了亞馬遜、維基百科、 iTunes和Napster。每年都會有新的獲取信息的方式出現。現在你可以查詢你想要的任何信息,你也可以得到相關的參考資料。你可以下載任何你喜歡聽的歌曲。你可以獲得去任何地方的導航信息。世界變得越來越美好了。”

從他的話中,我們聽到了他固有的樂觀,這使得我們更加喜歡他:如果正確的工具和力量掌握在正確的人手中,那么這個世界就會變得越來越好。“總的說來,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加開放是有利的,”扎克伯格說,“我們的任務就是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加開放,信息共享,所有的人都互相建立聯系。”樂觀的人要相信他的團隊,授予他這樣做的權利而不僅僅是保護他。扎克伯格相信他正在幫助我們大家學會分享,這可以讓世界變得更加公開,更加透明,帶來更多的信任和責任,讓世界更加健全。他說,那即是他創設Facebook的初衷——而并不是像《社交網絡》這部電影中傾向于讓我們相信的那樣,是為了找一個女朋友——他早已經有了女朋友,一直到現在都是同一位女士,他女朋友的名字叫普莉希拉 陳(Priscilla Chan),也并不是像其他人所說的那樣,他想強迫我們所有的人都分享自己的信息。他強調說,他只是在發明一些工具來幫助人們做他們以前想做卻無法做到的事情。他認為,他并不是在改變人類的本性,他只是在使分享成為可能。

“在互聯網和諸如Facebook這樣的社交工具發明之前,”他說,“這個世界上有很多的黑幕。”我們當時并沒有像現在有這樣的選擇和能力:“在我們所擁有的文化里,我們要么只是生產者,要么只是消費者……那是一個被分裂開來的社會——這有點不合情理。”分享的工具,包括媒體,只是掌握在少數人的手里;而現在卻掌握在我們所有人的手里。“所以現在的問題不是‘你的信息是非公開的嗎’,而是‘哪些信息是你愿意和大家分享的,哪些不是’。”

扎克伯格說他想給予他的用戶們對公開和非公開的信息的控制。如果那是事實,那么為什么他總是不斷地陷入關于隱私問題的麻煩當中呢?有以下原因:一些人抱怨Facebook中沒有足夠的對隱私控制的設置。鑒于此公司增加了隱私控制的設置。但是之后抱怨又變成這些設置太復雜。因為它們太復雜,所以用戶寧愿不使用它們,而依賴于Facebook上的默認設置。但是使Facebook的用戶感到震驚的是這些默認設置的改變使得用戶的信息更加公開,甚至在他們毫不知情的情況下。而且Facebook一向都不善于與用戶溝通。當我告訴扎克伯格在這本書中我所闡述的關于分享優勢的觀點時,他承認,“關于這一爭論我希望您比我們的運氣好。我覺得我們擅長生產產品以滿足人們的欲望,卻不擅長用語言表達出人們的欲望具體是什么。”有人會把那稱為不陳述。

每當Facebook創造出新產品,他們都習慣于先,然后再詢問用戶產品所存在的問題,事后再去處理用戶的不滿,并不斷改進,甚至干脆撤銷新產品。與其說這是一種測試方法倒不如說是一種激怒用戶的方法(就好比把所有的用戶都扔進池塘里然后再去救他們)。在2006年引進好友動態(News Feed)服務的時候引發了及時次抗議,這項服務編輯朋友的近期情況并把這些情況顯示在其他朋友的網頁上。這激怒了一些使用者并且使他們感到厭惡。即使當你從一個朋友的網頁點擊進入另一位朋友的網頁中,每一個人的動態都是可見的情況下,一下子看到所有朋友的趣聞自動地匯總并不斷地呈現出來,使得一些使用者感到震驚和擔憂?,F在他們看到他們新建立的關系或者與別人的交流都呈現在好友面前仿佛新聞一樣。許多人都反對這一服務,他們發動了團體抗議,用Facebook自己的工具來對抗Facebook。扎克伯格覺得這一事件很有諷刺意味,這次抗議用News Feed來傳播抗議News Feed。“有人發起了抗議組織,”他說道,“然后這個抗議組織不斷地發展壯大,通過News Feed我們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了這一組織。”在《臉譜效應》一書中,戴維 柯克帕特里克(David Kirkpatrick)說,一個抗議團體,24小時之內,從500人激增到70萬人。扎克伯格不得不重新進行部署。他向用戶們致歉。“我們這次的確弄糟了,”他在博客上寫道,“對于這些新功能我們沒有做好解釋工作,甚至更糟的是沒能讓你們去控制它們……我們沒有立即建立適當的對隱私的控制設置。這是我們的重大失誤,對此我深感抱歉。”他進行了調整,允許使用者可以控制哪些內容顯示在News Feed上,哪些不顯示。但是他一直都相信使用者們會喜歡News Feed的。結果證明他是對的。News Feed在Facebook使用者的主流中變成了使人上癮的“毒藥”,它剛不久就由于成千上萬的網頁瀏覽量而使這一服務一度擁堵不堪。

在下一次抗議中,扎克伯格真的投降了。這次抗議源于他的廣告服務Beacon,這一服務可以與朋友分享用戶所購買的物品。一種產品還能比朋友的推薦更能獲得市場嗎?但是Beacon的設計不夠精細。比如會出現這種情況,在丈夫送給妻子禮物之前妻子就已經知道丈夫給她買了一枚戒指。扎克伯格認為人們顯示出一種欲望那就是分享他們在Facebook之外所做的任何事情,比如告訴朋友他們看了什么電影。但是把同樣的設想應用于一些非常敏感、非常隱私的信息中,在使用者們不知情,也沒有獲得使用者同意的情況下,那就是錯誤的,包括在Beacon上所購買的物品這些很隱私的信息。Facebook總是做出讓人吃驚的舉動。這次風波之后,扎克伯格做出了一些改進,但他放棄了并且刪除了Beacon服務。我想要建議他的是,對于一個廣告的未來(以及消亡)仍然有發展的空間,因為朋友的推薦會成為開拓市場的最的形式。我在后面會講述一項叫作Blippy的服務,它可以讓其使用者直接從其信用卡中與朋友或者全世界分享其所購買的物品。扎克伯格說Blippy由于其明確性而被使用者所接受,而Beacon是錯誤的因為它使使用者感到不安。

在其下一次也是具反響的一次抗議中——至少在社交媒體的專家范圍內是這么認為的——Facebook很多次都不聲不響地修改了它隱私的默認設置。博主馬特 麥克科恩(Matt McKeon)繪制了一幅相關聯的網絡圖來表現這些年Facebook默認設置的變化情況。在2005年,他指出,默認設置會讓你的圖片和動態板上的留言——你在Facebook主頁上所說的話——僅對你的朋友和網絡好友(那時,即指你的大學同學)可見;到了2010年,這一設置使得這些內容對所有Facebook的用戶和整個網絡都是公開的。在2005年,你的好友列表僅對你的其他朋友和大學同學公開;在2009年,你的好友列表所有Facebook用戶都可見而后擴展到整個網絡。因此,扎克伯格被指控暴露了用戶的生活和想法。這次Facebook為隱私設置創設了簡明的、獨立的網頁來回應用戶的

指控。

我認為Facebook對于分享的定義與其說是卑怯的不如說是迷惑的。它把創建我們的公眾團體(即我們在Facebook上的朋友圈)的理念與向公眾分享(此處的公眾指整個互聯網和全世界)混淆了。Facebook創建的工具可以讓我們每一個人建立和管理我們自己的朋友圈,我們自己的社群,即我們自己的公眾。其他工具,諸如博客、Twitter、網絡相簿Flickr、視頻分享YouTube等可以讓我們對任何人,即所有的公眾發表言論和廣播。當Facebook混淆了這兩類公眾的時候,就會把我們認為只能被我們自己的公眾看到的新信息卻對所有的公眾公開了,這樣會使它的使用者感到困惑和擔憂,他們只對一些朋友所說的話現在卻能夠被世界的廣播系統聽到。在我們新型的公共社會誕生初期,在我們大多數人只是剛剛學會了怎樣與世界交流的時候,困惑是令人害怕的。“數字時代的迷惘”即是作者安德魯 金(Andrew Keen)在Twitter上所描述的感覺(也是他所著的書的書名)。

扎克伯格、他的團隊,以及他們那一代人似乎不能深刻地去領會,正如他們所說的那樣,領會這些恐懼的強烈程度。他們伴隨著互聯網以及互聯網開放的文化成長起來,已經明白了怎么去管理它。“我只是認為每一個人都通過這些東西來思考。”扎克伯格說道。他以及他的同伴有時被稱為“數字原生代”,因為他們比像我這個年齡的“外來移民”更理解這一新世界的領域和語言。“數字原生代”這一短語在傳統出版業巨頭魯珀特 默多克于2005年對報業編輯們的講話中得以推廣,但它卻已經不為大眾所接受,因為它暗示了年輕人生來就具有在互聯網上保護自己的知識和技能。但是事實上,他們也是需要后天學習這些東西的,說不定成年人就是他們好的老師。在空間、信任和尊重方面,年輕人可以在發展他們新的社會準則的過程中互相學習。

Facebook不再像它2004年創建初期那樣僅服務于大學生,扎克伯格記得當時他繪制了一幅社交網絡圖——這幅圖描述了我們彼此之間的關系網以及信息如何通過它進行傳播——這幅圖就畫在他哈佛大學宿舍的白板上。“現在,”他說,“每一個人都是觀眾。”所以,Facebook不得不考慮到每個人的欲望。他的目標是“在這個模式之外創立Facebook,你可以與所有適當的人分享你的信息而不必真正地去參與并調整很多東西……考慮系統的復雜性這并不是5億人的工作。”簡言之就是信任系統的預定值。我原本以為在有組織的大學生活中實現通用的預設值——因為在大學里2005的班級與2015的班級不會有什么關聯——會比在現實生活中更容易,因為在現實生活中,用Facebook自己的話說,關系很“復雜”。但是扎克伯格認為人們使用Facebook并不會因為年齡和種族的不同而存在很大的差異。“Facebook之所以如此受歡迎就是因為每個人,在通常情況下,都有朋友和家人,他們希望能與朋友和家人時刻保持聯系。”他說,Facebook盡量獲取一些不太敏感的信息——比如你的名字,你的朋友列表——通過設置使這些信息公開,而剩下的信息只有你的朋友才能看到,同時盡量不用太多他人的信息而使朋友受到打擾。在Facebook努力使對隱私的控制較大化,并且使隱私之爭最小化時,我想知道Facebook是否關閉了很多信息。當有人想加我為好友,而我想了解他們是誰的時候,我被限制查看那些信息。在這次討論中,我們可以忽略Facebook本質上是一個分享信息的地方。

在Facebook、谷歌以及其他的網絡服務努力鼓勵我們分享的同時,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憑直覺了解我們的意圖。他們想搜集關于我們的一些信息,這樣他們就可以有針對性地制定他們的網頁內容、服務和廣告并向我們推薦。這些服務器會競相找到更多的方式使我們泄露相關的信息——比如我們的住址、需求、品位、關系、歷史——這樣他們就可以向我們推薦,比如,在知道我們現在的方位,我們喜歡什么,以及我們的朋友是誰,他們又喜歡什么的情況下,為我們每一個人推薦的餐館(通過給我們提供有針對性的優惠券而賺錢)。這些服務與隱私擁護者們的意圖產生了沖突,因為抓住并分析我們所產生的信息從而預測我們的需求這種做法有點像暗中監視或是讀心術。“你們是怎么知道我要去法國的?”小心翼翼的用戶開始質問谷歌。“先生,很有可能是因為您搜索了巴黎。”

扎克伯格相信通過回饋給你信息,關于你自己的生活——你的朋友以及你和他們都喜歡做什么以及正在做什么——你會“對你周圍所發生的事情有一個更加清晰的認識,并且可以學習一些你以前學習不到的東西——這樣可以使人類生活得更好一些”。這樣傲慢的語氣令人印象深刻:使人類生活得更好。谷歌只是想搜集組織我們的信息。扎克伯格把Facebook看作下一階段互聯網向人性化演變的標尺。“人們只是在互聯網上爬行,”他說,“但是爬行并不能得到任何關于人們的信息。因為這些信息都在我們的腦子里。所以,為了創建那項服務,你需要建立能讓人們分享的工具。”他認為他所主張的模式正是Facebook與被Facebook所取代的事物的另一個區別:“在Facebook上所有關于你的信息,是你自己選擇公開的。而在此之前的一波網站不是以這種方式運作的。”廣告網站從你的行為當中收集關于你的信息——大多數情況下這些信息是匿名的——所有可以把你作為廣告目標的信息,但是這個過程是在暗中進行的。“在Facebook上,你得到一個關于綠日樂隊的廣告,很可能是因為你說過你喜歡綠日樂隊……我認為人們對事物有更多控制力的模式將會變得更加強大以及更富有表現力。”在他談論的過程中,我開始認為應該把谷歌看成是第三方網站,因為它是關于其他人的,即所謂的“他們”。Facebook應該成為及時方網站,因為它是關于我和我們的。

扎克伯格已經創造了數十億美元的資產。華爾街對此表示不屑——但是硅谷沒有——2007年微軟投資Facebook的價值達到了150億美元的報價。到了2011年,一些學者認定這一投資價值已經達到了200億美元,500億美元,甚至是1000億美元。我相信他正在創建一項更偉大的事業,這一事業用數據作為新的通貨:我們用我們所知道的信息來交換我們需要的信息。我們獲得的回報是相互關聯的。扎克伯格不同意我的說法,說我的想法不是“正確的構架……我更傾向于認為它是人們之間相互作用的互換,而不是數據與數據的交換”。記住使用者的目的是至關重要的。先前出現的定位服務——谷歌地圖(Google Latitude)和路譜網(Loopt)——要求你向全世界分享你的位置卻沒有給出這樣做的理由(但是卻有很好的理由不這樣做)。之后出現的服務像Foursquare還有Facebook Places可以讓你與朋友分享你的地理位置,這樣你們就可以碰面。你與Facebook交流,告訴它你正在做什么,作為回報你就可以與朋友交流。用交流來交換交流。

扎克伯格認為Facebook不僅僅是一家科技型企業,更是一家社會學企業。我覺得這一說法很發人深省。與其說他是一位工程師——他的專業是計算機科學和心理學——倒不如說他是一位社會工程師,為人類建立系統,幫助我們做我們想做的事情……以及他希望我們做的事情。就拿Facebook上的朋友列表來說,沒有人想要坐下來列一張朋友的清單。人們說想要——用扎克伯格的話來說就是“建立他們自己的朋友子群”。但是實際上,誰會費神去那樣做?我曾經嘗試著在我的通訊錄上建立通訊子群——秉性比較古怪的人放在這兒,新聞業的同事放在那兒,家人放在另一個地方——但是這真的很乏味,我很快就放棄了。當你在Facebook上與某個人交朋友,并且他們也愿意與你建立朋友關系時,那么你就附帶著完成了你的朋友列表。你這樣做的原因,扎克伯格說,是因為“這就像一次很酷的握手。這樣的握手總計達100億次”。一旦人們分享了自己的私人信息,那么這些分享的小的行為就會疊加。“一些人認為保護自己的隱私比較好,”扎克伯格說,“然而我們總是跳出來說這樣不好,人們想要同他人分享一些信息,并保留一些信息,這是事實。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人就會發現分享的價值,這樣他們就愿意分享更多的內容。”這就是他創建這一服務的初衷,分享得越多,享受到的樂趣就越多,就會獲得更多的益處。

扎克伯格對于摩爾定律有他自己獨到的看法——我姑且把它稱為扎克定律,雖然他自己不這樣稱呼。它規定:今年,人們將分享兩倍于去年的信息,那么明年,他們又會分享兩倍于今年的信息。這樣Facebook就會擁有更多的用戶——也許從今天的7.5億將會很快增加到10億——用戶們又會增加他們所分享的信息量。同時,Facebook的一位投資者,尤里 米爾納(Yuri Milner)告訴我說,人工智能的發展將會變得越來越善于理解并使用所有的服務數據,而它的發展才剛剛開始。“今天遠程的系統預置一切都是匿名的,”扎克伯格悲嘆道,“將來,所有的事情都應該與用戶的身份綁定,那樣它們才會更有價值。”他對此已經有了總體規劃。

媒體評論

“‘分享經濟’正成為全球性發展風潮,它將為我國經濟增長注入一股強大的新動能。”

——馬化騰

“封閉、利己的經濟正在發生極大的轉變,未來的經濟一定是分享、透明、擔當的經濟。”

—— 馬云

這本書開拓了我們的視野,激發了人的思想,并給人以啟迪。

——《今日美國》(USA Today)

這本書對于革新和振興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邁阿密先鋒報》(Miami Herald)

提升傳播力,把握話語權的必讀之作。

——《圣何塞信使報》(San Jose Mercury News)

網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來自心如磐**的評論:

學習起來。

2016-06-26 00:23:21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2016-08-24 09:41:29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還算挺快的

2016-08-26 23:04:06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2016-08-30 21:49:39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很好!

2016-10-20 21:25:31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書很好,賣家及快遞服務也好

2017-01-10 14:11:19
來自書***林**的評論:

還不錯,值得看

2017-02-18 16:48:39
來自l***5(**的評論:

這個商品很好

2017-03-17 01:35:06
來自笨***a(**的評論:

這本書真心很喜歡,都是多年前買的,沒來得急評論。平時多讀書是一個好事兒。真心為自己喜歡書高興。以前不知看什么書,現在懂得了選書,不跟風再買一些熱銷的了,選擇一些有深度有質量的書了。養成了一種分辨書優劣的嗅覺。還是得多看,才能看到更多的東西!

2017-04-13 09:14:14
來自邋***3(**的評論:

說好的發票呢?

2017-05-20 14:38:51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不錯~這2天剛剛到貨!有時間好好看看!

2017-05-25 10:54:55
來自誰***在**的評論:

再次光臨當當,不錯的選擇。

2017-06-12 11:06:45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好書,已讀,收獲很多

2017-07-04 09:45:56
來自北***(**的評論:

包裝不錯哦

2017-07-11 19:00:13
來自***(匿**的評論:

當當買書就是省心而且品質好,是正品。書買了一堆,還未看,先不對內容進行評價了。

2017-07-19 23:49:56
來自m***s(**的評論:

還沒看呢,給好評吧

2017-07-27 20:54:22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書挺好,我很喜歡,期待下次合作愉快

2017-08-03 15:31:03
來自***(匿**的評論:

發貨快,包裝也不錯,正版書,值得購買。

2017-09-04 21:39:19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主要是觀點和理念的陳述,仔細閱讀,還是蠻有收獲的,看個人吧

2016-11-23 11:37:09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宁市| 乌苏市| 丹棱县| 荣昌县| 罗甸县| 容城县| 霍林郭勒市| 班戈县| 铜川市| 金川县| 和田县| 大安市| 安图县| 荣昌县| 万州区| 博乐市| 澄江县| 通化县| 五常市| 佳木斯市| 上思县| 大宁县| 古浪县| 鄂州市| 衡南县| 庄河市| 读书| 丰宁| 于田县| 衡南县| 财经| 沾化县| 仁布县| 晋江市| 贺兰县| 吉安市| 绥化市| 宝应县| 墨脱县| 永寿县| 涿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