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聚焦一個大國驚心動魄的起飛進程,看經濟轉軌,觀財富流變,剝開利益博弈與政商糾葛,凝聚增長的思考與制度變遷中的智慧。
本書精選《南方周末》經濟版塊發表的名家作品,旨在關心民生,重視創富指導,可以幫助讀者了解中國經濟發展大勢,更可為讀者的創業致富提供強大的助力。
在這里,讀懂中國! 《原富與原罪》精選《南方周末》經濟版塊發表的名家作品,旨在關心民生,重視創富指導,可以幫助讀者了解中國經濟發展大勢,更可為讀者的創業致富提供強大的助力。
總序:不死的理想隨書頁飛揚 第壹輯 經濟調查 中儲棉巨虧調查 中國萬億不良資產處置內幕 民資新疆掘油 證券咨詢灰幕 世行集團陰魂不散融資騙局卷土重來 西南水電——"八個三峽籌劃開建" 外資審批窩案調查 第貳輯 趨勢觀察 財富中國的清明上河圖 向西25000里:非洲夢、中國夢 中國制造:半坡上的變奏 汝州之惑 保衛勞動合同法 龍熊之舞 "捐款門"始末 迪拜:沙上之塔,末路狂花? 第叁輯 地域跟蹤 山西煤礦產權改革起步 山西礦權改革臨近收官 山西能擺脫資源詛咒嗎? 世間再無煤老板? 中國式財富地圖 三十年中國人收人流變 挽救WTO 第肆輯 高端訪談 采全民的礦就得交足全民的錢——財政部副部長朱志剛談資源價格改革 "這是機遇,而不是威脅"——訪歐盟貿易委員會委員曼德爾森 單偉建詳解深發展股改 潘岳:"特殊利益"正成為破壞環境的首惡 中國零售銀行是怎樣煉成的——行長馬蔚華詳解招行創新之秘 第伍輯 公司報道 順馳:一個地產神話的終結 李澤楷套現博弈網通 田溯寧居中化解風波 東航爭奪戰:經理人的決斗 興業銀行:增長的代價 可口可樂收購匯源被否的幕后博弈 地產業"國進民退" 第陸輯 財經人物 及時金融要犯:從跟班到資本大亨的終結 林毅夫:通往世行之路 顧雛軍的罪與罰 李寧:三分鐘與二十年 企業家、老大、捐款大戶——二號富豪杜雙華的三張臉譜
近日,輿論對中國四大金融資產管理公司(AMC)的質疑和批評愈演愈烈。
2005年1月初,繼銀監會之后,國家審計署再次劍指AMC,宣布"查出 AMC各類違規和管理不規范資金700多億元;案件線索38件,涉案資金67億元",指出"AMC在不良資產的剝離、處置及內部管理存在諸多問題"。
但在眾多批評聲中,卻甚少有人意識到,這不僅僅是AMc本身的問題,更應反思的是規模龐大的不良資產交易市場之痼疾。
信達、華融、東方、長城四家AMC共同主導著價值兩萬億元的不良資產交易市場。這個市場出現自1999年開始的國有銀行剝離不良資產行動—— 四大商業銀行共剝離14000億元,到了2004年,建行、中行再次股改剝離約 5000億元,其間交行剝離600億元。
和中國所有的改革一樣,處理不良資產也需要摸著石頭過河,問題是自1999年開始,摸了5年石頭之后,一直困擾中國不良資產市場的兩個根本矛盾并沒有解決一"有價無市"和"有市無價",這兩者聽似相對,實則相合。
由于中國的不良資產交易市場是橫空出世,如何處理不良資產,以及處置給誰,一直是AMC的難題。最初,AMC拿著手中價值不菲的不良資產,少人問津,從而出現了及時個矛盾——"有價無市";后來雖然有外資前往,這個矛盾有所緩解,但依然沒有更多買家出現在AMC面前,不能形成多層次的競爭局面。
同時,不良資產被冠以"不良"二字,并烙上伴隨中國經濟多年發展的體制烙印,因此如何評估這些資產的實際價值,確定這些資產的市場價格,難如登天,市場中也沒有一套成熟完善、獲得各方接受的評估方法,從而出現了"有市無價"的矛盾。
伴隨著這兩個矛盾,滋生了大量的灰色地帶,銀監會和審計署所指問題均由此產生,比如收購不良資產把關不嚴、處置時弄虛作假等。
缺乏競爭的買賣 為"解決銀行的問題"而成立的AMC們,成立之初就發現中國的不良資產交易是一個"有市無價"的市場。
1999年國家開始金融改革,成立了信達、華融、東方和長城四大資產管理公司收購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剝離出來的1.4萬億元不良資產。
收購資金來自三方面:國家財政提供給AMC的400億元資本金、央行的 5700億元再貸款以及AMC發行了8200億元的金融債券。收購之后,AMC的首要任務就是"追企業的錢",這是AMC成立的最主要的任務。
一位AMC的老員工回憶,當初成立時,除信達的人員較為整齊之外,其余三家AMC的工作人員都是臨時從對應的三大銀行中抽調而來的人員,對如何處置收購來的不良資產毫無經驗,也并不清楚這些不良資產的價值。
"市場的規則、買家、經驗,一片空白,什么都沒有。"中國人民大學金融研究所副所長趙錫軍回憶,當時是個新事物。
國家給AMC設立了一個10年的存續期,在這段時間里,AMC必須將手中的不良資產處置完。"這些貸款是四大國有銀行許多信貸部門10多年形成的,涉及幾萬個案子。"趙錫軍認為如果每個案子單個去做,必然是曠日持久,而且以當時每家AMC區區數百人的規模,也不太現實。
正在AMC一籌莫展之際,一位名叫王都的華人出現在AMC面前,此前,他因成功參與了廣信、粵海和海國投的不良資產處置,被華爾街譽為中國不良資產處置的"搖滾歌星(Rock Star)"。
"2000年時,資產管理公司并沒有明確的思路,只有信達知道做債轉股。"王都回憶說。他開始給AMC介紹亞洲金融危機后東南亞等國的不良資產處置經驗。
不久,一些密切關注中國金融改革的國際投行也發現了這個巨大的金礦,為了尋找了解中國情況的伙伴,它們紛紛尋求與王都的合作。隨后兩方一同向AMC展開了游說,勸其向外資打包出售不良資產。
王都及外資投行就這樣成了中國不良資產交易市場的及時批買家,但中國國內的企業依然沒有發現這是個發財的機會,從而這個市場從一開始就處于一個十分缺乏競爭的狀態。
在外資投行游說的同時,AMC也試圖自己尋求其他處置方式,但有時會受到國內社會環境的制約。一位東方資產管理公司的原高層回憶,2000年,東方的一位老總到中國一家大型礦業集團催收債權,結果被保衛人員請出門外。而國內司法環境也對AMC不利,一位資產管理公司的工作人員表示,一些地方政府往往會指令地方法院,影響訴訟的進程,即便判了AMC勝訴,往往也得不到執行。
一難一易,摸了一段時間石頭之后,AMC相繼引入外資處置不良資產,用俗話說就是,"利用外國人追債"。2001年6月,華融的老總楊凱生及時個吃螃蟹,華融向全世界宣布將打包出售不良資產。
經過爭奪,2001年12月,王都所在的KTH基金公司和摩根士丹利、雷曼、所羅門、國際金融公司等外資組成的聯合投標團以8.125%的折扣拿下了華融4個資產包,價值108億元的不良資產,隨后,高盛也拿了一個資產包,由于是及時次,該資產包被業界命名為"華融l"。
聯合投標團拿到不良資產包后,處置頗為順利,這些不良資產的債務人紛紛找到具體負責處置這批不良資產的凱利公司,主動要求還款。王都估計,"華融1"里面,債務人主動還錢的占了一半以上。楊凱生得知這種情況后,向同行抱怨——"為什么華融收就那么難,老外就這么容易?" 在"華融1"做成之后,信達、東方、長城、華融陸續將多筆不良資產打包給外資投行,一些商業銀行也開始加入這個行列,盡管《商業銀行法》規定商業銀行不能買賣資產,但通過變通的方式,建行、中行等開始試點。
在與外資合作的過程中,AMC獲得了一些經驗,同時也自己處置不良資產。2004年底,據銀監會統計,不包括債轉股,AMC共處置了6750億元不良資產。根據普華永道的統計,其中外資投行共買了價值60.16億美元的不良資產,約占總量的十分之一。
但發展到今天,這個市場還是只有供應商(AMc)和一級批發商(外資投行),缺少二級批發商和終端銷售商,即便在一級批發商內部,也無法形成有效的競爭。"有價無市"的局面并沒有根本改變。
P8-11
敏感的嗅覺,犀利的筆鋒,獨到的見解,值得收藏!
這個商品不錯~
南方周末出的都是精品,這個也不例外!
這個商品不錯~
買了這一套叢書,因為他們講良心。
大多都看過了 留作見證吧
這個商品不錯~
這個商品不錯紙質很好
不錯
完美。南方周刊,一向好文摘
好
很好很好,完好無損,絕對值得買,內容也相當不錯。
不錯
不錯不錯。
經典的書就是不一樣,裝幀也不錯。
經典無需多言,這本書值得一看。
商品真心不錯
南方周末二十五年文叢hao
河北保定高碑店市怎么一直缺貨?什么時候能有貨啊?我想買本。
和想象中有些差異,分析的淺顯了一點,不過還是能學到點知識的。
南方的東西,當然好,篇篇文字言之有物,只是關于企業家個人事歷的文章還是少了些,看來南方也是有忌諱的。
額,關于經濟的,雖然我是個財大生,但也有點看不下去。。。可能是修煉還不到家,但是有些故事內容還是蠻好看的!!
正在看,深深被書的真實所感染,分析問題很深入,好書。
寫些“大事”的感覺,給正準備公務員考試的女朋友讀讀,開拓下視野
但是是南方周末的二十五年文叢。我相信不會錯的,寫作,視角,哪怕僅僅是講述的感覺。相信都會有收獲。即使無收獲,讀書 讀個感覺為第一。
時代的縮影!這本書是一個時代的縮影,尤其是中國經濟及制度發展現狀幾歷史的縮影,里面有許多的無奈和感慨,但是他們確實是真實的!
沖南方周末去的,內容不錯,選取了各個時期的代表性事件,南周報道還是有一定深度的,但是坦白的說看慣了報紙版本的南方周末再看書本版的不太習慣。結論:相對中國經濟事件有一定了解如果再打五折的話你就果斷買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