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戰爭拉開了美國革命的序幕,與此同時,美國國父們也開始了思想上的探索與交鋒。如何防止政府權力的專斷和擴張,保障人民的自由和權利?如何防止多數人對少數人的侵害,對民選代表的權利加以提防?革命一代的美利堅人不僅創造了一套全新的政治體制,而且構建了一套全新的政治觀念,這是許許多多的政治人物行動和思考積累的結果。《美利堅共和國的締造:1776—1787》記錄了從《獨立宣言》的發表到聯邦憲法頒布的十余年間各種思想在美利堅社會的碰撞,揭示了美利堅人思考政治的方式,展現了美國革命時期政治文化變動的宏大氣象。
?美國開國史研究人、普利策獎得主戈登·S. 伍德代表作,了解美國革命的關鍵著作?從《獨立宣言》到聯邦憲法,記錄十余年間各種思想派別在美利堅社會的交鋒,對美國革命年代政治文化進行解讀?獲得美國史學獎班克羅夫特獎和美國歷史學會約翰·鄧寧獎
戈登·S. 伍德,生于1933年,當代美國歷史學家,1964年獲得哈佛大學史學博士學位,后先后任教于哈佛大學、威廉與瑪麗學院、密歇根大學、布朗大學、劍橋大學等高校,并長期擔任《紐約書評》和《新共和》的撰稿人。他的代表作《美利堅共和國的締造》于1970年獲得美國史學界較高獎項班克羅夫特獎。1993年,伍德獲得普利策獎。
中文版序1998年再版序序言(1969)及時部分 革命的意識形態及時章 輝格派的政治科學 1. 歷史與理性 2. 英國憲法 3. 權力與自由 4. 英國的腐敗 5. 暴政的模式 6. 原則的維護第二章 共和主義 1. 新世界的新人民 2. 古典的魅力 3. 公共利益 4. 美德之需 5. 平等 6. 輝格派的憤懣 7. 賓夕法尼亞革命第三章 道德革新 1. 向共和主義輕松過渡 2. 有關人民稟性的辯論 3. 天生的共和主義者 4. 美利堅的腐敗 5. 基督教的斯巴達 6. 共和國的再生 第二部分 各州憲法第四章 權力的重構 1. 自由的基礎 2. 行政長官的轉型 3. 人事任命權 4. 權力的分離第五章 代表的本質 1. 代表制議會 2. 實質性代表 3. 明確同意 4. 外部權力的使者第六章 混合政府與兩院制 1. 美利堅人對混合政府的辯護 2. 諸混合共和國 3. 社會的元老成分 4. 個人與財產 5. 單一民主制 6. 激進的政治實踐 7. 等級的同質化 8. 人民的雙重代表第三部分 人民與立法機構第七章 法律與契約 1. 成文法與不成文法 2. 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契約 3. 作為基本法的憲法 4. 社會契約 5. 美利堅法律的模糊性第八章 人民特別代表會議 1. 制憲會議的創新 2. 特別代表會議的缺陷 3. 體制外民眾 4. 高于常規立法機構的權力第九章 人民主權 1. 英美有關主權的辯論 2. 邦聯條例 3. 代表性的瓦解 4. 主權的轉移 5. 政府化身的解體第四部分 危急時期第十章 制度的弊病 1. 被夸大的危機 2. 對共和主義的誤解 3. 立法權的濫用 4. 民主的專制 5. 政治病理學 6. 未泯的希望 第十一章 共和主義的補救方案 1. 憲法改革 2. 輝格主義的悖論 3. 分權原則的修改 4. 司法的強化 5. 放棄州憲法的改革第五部分 聯邦憲法第十二章 阻止為所欲為 1. 聯邦主義者的革命 2. 社會與政治的區分 3. 貴族制與民主制 4. 政府范圍的擴大 5. 對人才的篩選第十三章 聯邦主義者的理據 1. 對1776年的否定 2. 合并抑或聯盟 3. 人民的初始權利 4. 權利法案的非相關性 5. 權力與自由的結盟 6. 權力的制衡 7. 重新定義兩院制 8. 美利堅意識形態的成就及其終結第六部分 革命的成果第十四章 約翰·亞當斯的相關及非相關性 1. 啟蒙運動的陷阱 2. 不存在美利堅人的特殊天命 3. 平衡憲法 4. 奇怪的《諸憲法之辯護》 5. 對美利堅合眾國政府原則及政策的探討第十五章 美利堅的政治科學 1. 民主共和制 2. 代表制的普遍性 3. 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等式 4. 權力的分配 5. 古典政治的終結資料來源部分書目索引譯后記
美利堅革命似乎始終都是一場非尋常類型的革命,在革命者自己看來更是如此。對那些三十年后審視革命行動的人而言,這場革命"不是那種引人注目的顛覆法律的事件之一,而通常情況下,政府革命往往伴隨著顛覆法律"。由于它看起來并不像是通常的革命,其力量的來源及銳勢便顯得奇怪而無法解釋。"在其他革命中,拔劍而起的總是自由受到侵犯的一方,他們受到壓迫,其至關重要的社會權力受到威脅。"但在美利堅革命中這很難說是事實。這里沒有歷史傳說中常常把絕望的人民逼上梁山的暴君。美利堅人并不是受壓迫的人民,他們沒有需要擺脫的壓迫性的帝國枷鎖。事實上,美利堅人知道他們比十八世紀其他任何地方的人或許更自由、更少封建禁錮和等級制度的約束。對于革命的受害者,即托利派而言,這場革命著實不可理解。丹尼爾·倫納德提到,歷史上從未有過如此大的反抗是由如此"真正微不足道的原因"引發的。彼得·奧利弗寫道,這是"史上最胡亂、最不自然的反抗"。美利堅人對刺激的反應過了頭:"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史冊可以提供一個如此充滿敵意的反抗的案例,那些不幸的人們所控訴的原因這樣地微不足道,卻產生了如此無法平息的瘋狂和憤怒。"當時的客觀社會現實似乎也很難解釋一場革命。 然而,沒有美國人會懷疑曾經有過一場革命。那么,如何證明其合理性并給予解釋呢?如果美利堅革命不是典型的革命,"缺少那些使古代許多偉大革命因之蒙羞的瘋狂與激烈行為",那么,它是何種類型的革命?如果美利堅革命的淵源不是基于人們通常的激情和利益,那么,它的基礎是什么?經歷這場革命的美利堅人,他們回顧往事,不能不驚嘆其理性與節制;在脫離不列顛的過程中,"基于仔細斟酌的選擇",他們成就了一場出乎意外地"沒有暴力和動亂的"革命。誠如埃德蒙·倫道夫所言,這是一場"不存在當下壓迫"的革命,"不存在主要基于焦躁情緒而非理論推理的理由"。事實上,它似乎尤其是"理性的結果"。美利堅人幸運地出生在一個有關政府與自由的原則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更為家喻戶曉的時代。通過對政治的"閱讀和理性思考",他們已經知道"如何定義自然權利——如何研究、區別和理解物質的、道德的、宗教的以及公民自由的原則",簡言之,如何在暴政強權實施之前發現并予以抵制。"可以公正地說,`如今是一個哲學的時代,而美利堅更是理性的王國`。" 早在1775年,埃德蒙·柏克就在下議院注意到,殖民地人對法律和政治的深入研究已經使得他們對自己的自由極為在意和敏感。柏克指出,在其他國家,人民只是在感到"有實在的不滿"時才訴諸原則,而美利堅人則是在他們實際受到危害之前就預感到他們的不滿從而訴諸原則。"他們卜見惡政于千里之外,從每一縷腐臭的微風里嗅知暴政的來臨。"約翰·迪金森在1768年寫道,在殖民地人看來,關鍵問題"不是邪惡已經以何種形式出現——而是依事物的本質,邪惡可能會以何種形式出現"。因為,"各個民族一般傾向于感覺到之后才思考……這些民族因此往往失去自由" 。但是,正如雷納爾所觀察的那樣,美利堅人并非如此。他們是"已經啟蒙的人民",他們知道他們的權利,也知道權力的界限,與以前所有的人不同,他們致力于在感覺到之前進行思考。 從一開始,殖民地居民就力圖將他們長達十年的與英國的爭論轉變成一場詮釋和運用當時哲學的廣泛運動。他們在1768年就意識到,"從來沒有一個國家的人民像當今的美利堅人民那樣急切地關心并研究他們的權利和權益的性質及范圍"。他們相信,在這個時代,"人們的行為和事務像其他事件一樣遵循著有規則且一致的法則";他們相信,"力學的法則既適用于政治也適用于哲學"。他們不斷探索,以求揭示那些貫穿政治運作的及時原則;他們同意年輕的亞歷山大·漢密爾頓的說法:"裁定爭議及調查真理的方法就是溯至初始原則。" 他們互相期許,"讓我們的自由和權益受到越來越普遍的關注",他們互相督促,去探討"權利和權力問題,使我們不至于受盲目與魯莽的引導或驅使而導致無法挽救的毀滅"。 其結果是驚人的:各種政治著述鋪天蓋地——小冊子、信函、短文、布道——美利堅歷史上沒有其他任何一個時期可以與之相比,就好像"各個階層、各種地位的人"都聽到了約翰·亞當斯的緊急呼吁,"去關注政府的基礎和原則"。對那些眼見輝格派著述潮水般涌現而日漸不安的人來說,似乎"美利堅的每一支筆"都在工作。甚至"每個地方的農民及家庭主婦"都開始"爭論政治并積極地為他們的自由做出決定"。不過,真正的輝格主義者并不會對普遍的政治興趣感到驚訝,他們很快就會看到,此事確實事關重大。如果政治原則能被人民理解,如果"所有學問中外延最廣、后果最為重要的有關人及社會的科學"成為"普遍關注和研究的目標",那么,喬希亞·昆西在1774年寫道,人們的權利和幸福將不再被禁錮在"世俗和宗教的等級制度之下"。 由于美利堅人尋求的是"有關人類及歷史的知識",由于他們相信,要成功抵制暴君政治"就必須通曉古代及現代國家的各種政府",因此,毫不奇怪,他們政治思想的知識來源廣泛而豐富。"讓我們研究自然法,"約翰?亞當斯說,"研究不列顛憲法的精神,閱讀遠古時代的歷史,思考希臘和羅馬的偉大范例,追思我們自己不列顛祖先的行為——他們為捍衛我們人類與生俱來的權利抵抗外來的以及內部的暴君及篡權者。"青史存照,他們知道他們必須依據歷史來"評判未來"。"這樣的人是幸福的,這樣的人民是幸福的,他們在他人的不幸中成長并變得聰明。"正如喬希亞·昆西對他的兒子所說的那樣,古代的著述尤其"優美并富有啟迪",因為,古代世界的歷史著述"充滿對暴政的正當仇恨以及對自由的熱愛"。對殖民地人而言,英國的歷史自然最為重要,正如迪金森所說,因為它含有"極為豐富的事例",這些事例描述人民如何為保護自己的自由對統治者進行反抗。與歷史的引述交織在一起的是對啟蒙時期哲學家的自然法著述以及英國法學家普通法著述的反復引用——兩者顯然都有助于從理性、而非經驗的角度理解政治的本質。對于那些繼續以宗教術語面對世界的人而言,圣經啟示及圣約神學的命令擁有一種特殊的力量,它與通過理性和歷史所獲得的有關社會的知識并不矛盾,相反,是一種補充。這確實像是歷史上一個特殊的時刻——所有的知識并行不悖,古代典籍、基督教神學、英國的經驗主義以及歐洲的理性主義全都聯系在一起。于是,同其他美利堅人一樣,喬希亞·昆西可以同時引用盧梭、普魯塔克、布萊克斯通以及十七世紀清教徒的言論而毫不感到有絲毫不諧調之處。 無論殖民地的居民在引證歷史及哲學家的資料與論述時在我們看來多么不、不清楚甚至有選擇性,但在十八世紀的美利堅人看來,它們是西方世界的經驗及理性的代表。對大多數革命者而言,把歷史、理性主義以及宗教經典揉合在一起不會有任何不諧調感;所有這些途徑互為補充,使人們獲知人類及其社會行為的準則,發現"適用于所有類型的政府且與人類共識并行不悖的"基本原則。美利堅人這種驚人的從所有能夠想象的時間與地點進行援引的大雜燴,其一致性與重要性最終源于這些引證所服務的高于一切的目的——理解約翰·亞當斯所說的"神圣的政治科學"。所有民族、所有情形的歷史記錄都必須收集,以便從經驗上驗證那些自然理性宣告為不證自明的關于人性的永恒普遍原則。甚至經驗與理性也能夠支持圣經的真實性,幾乎沒有美利堅的傳教士感到有任何必要因宗教的原因而否定啟蒙運動。在所有這些似乎從整個西方文化信手拈來的引述中,美利堅人在探索以便確定那些能夠解釋人們政治和社會活動的科學原則,"亞里士多德和柏拉圖、李維和西塞羅,以及西德尼、哈林頓和洛克的原則,自然和永恒理性的原則,以及現在我們整個政府賴以建立的原則"。不可避免地,這種思想淵源與方法的混雜會引發有關孰先孰后的張力與沖突,這在殖民地居民的辯論中已有所表現。對一些加爾文派信徒而言,宗教經典教義僅僅確認了自由派神學家依"事物構造(從其性質及關系上)"所發現的東西,這一點并非總是那么顯而易見。 不僅如此,美利堅人把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混為一體,這樣做雖然為他們利用歷史大開方便之門,但這種利用在我們看來既似膚淺又顯雜亂;的確,他們似乎常常簡單地挑選一些過去的事例以支持由純粹理性推演出的一般結論 。由于他們真正尋找的是適用于解決眼前問題的永恒而普遍的原則,因此,在保持歷史經驗與不證自明的真理微妙平衡的同時,總會存在現實理性的需求可能壓倒歷史真實性的危險。正如羅杰·謝爾曼在1774年大陸會議上所言,"殖民地采納了普通法,但并非作為普通法,而是作為較高理性"。但是,假使普通法和英國體制因某種原因與較高理性不相符,假使某些遠古相傳的東西變得不公平、不合理,那么,就可以而且必須跨越到理查德·亨利·李所謂的"最廣的底部,即自然的基礎"上。在一些美利堅人的頭腦里——如大陸會議辯論時的約翰·拉特里奇和詹姆斯·杜安——歷史與理性的沖突終于出現。他們拒絕在引證英國憲法的同時訴諸自然法,擔心這樣做會聽任傳統所形成的確定性——盡管這些確定性已經變得多么不合理——可能被自然理性所宣稱的革命性的含混說法所取代。對詹姆斯·奧蒂斯而言, 由于相比其他美利堅人他既熟讀英格蘭普通法又通曉歐洲自然法理論,因此,歷史與理性的沖突在他那里變得尤其尖銳。他發瘋似地企圖調和兩種法理,即調和柯克與瓦特爾,這導致他的生活危機,并徹底攪亂了他的思維。由于他太熟悉英國歷史,熟悉普通法,由于他過于頑固地堅守十七世紀的法理學和議會至上的概念,他最終不得不為了柯克而犧牲瓦特爾, 為了歷史的真實而拒絕自然理性,從而錯過了革命。 不過,其他的美利堅人并不像奧蒂斯那樣博覽群書,對過去事件的性也或許不那么專注,看不到歷史與理性之間的矛盾,因而毫不費力地將柯克引入十八世紀。確實,這場革命真正的非凡之處在于,很少有美利堅人曾感到有必要為了自然或應然的緣故而放棄他們的英國傳統。在他們的思維中,自然法和英國歷史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無論他們將自己的權利披上何種普遍性的外衣,這些權利依然是植根于英國歷史的普通法的權利,其合理性不僅僅在于從無法追憶的久遠時代起它們就已經存在,而且在于它們是"人的本性所認可的權利"。 布萊克斯通的《釋義》之所以對美利堅人具有極大的吸引力,并不由于它對英國法律的獨到闡釋―如杰斐遜所說,那只不過是使人不知不覺陷入托利主義的"甜蜜的曼斯菲爾德論",而在于它從英國普通法中萃取一般性原則,并將其轉變成詹姆斯·艾爾德爾所謂"科學"的巨大努力。殖民地居民致力于發掘并運用的一般性政治原則,不僅僅須基于自然和理性,重新創造并加以抽象,而且,它們事實上已經蘊含在英國憲法的歷史當中——這一憲法受到世界上開明人士的推崇恰恰是因為她與"自然法則相宜"。 殖民地居民在他們與英國的辯論當中,甚至在此之后,始終堅持英國憲法中這些科學和自然的原則。也正是這種堅持最終使得他們的革命如此非同尋常,因為他們的反抗并不是反對英國憲法,而是代表英國憲法。
關于美國革命最重要的書之一。——《紐約時報書評》對美國革命年代政治文化精彩而的解讀。——《新英格蘭季刊》自其出版以來的近二十年間,《美利堅共和國的締造》為許多后續研究設定了步調,提供了標桿,充當了討論的目標。如果有歷史著作可稱為"現代經典",這本書肯定是其中之一。——《威廉—瑪麗季刊》
非常好
很好
好
很不錯的書。
真實的超級大國的開創之路!
發貨速度快,快遞小哥態度超好!經常在當當網購書,方便快捷!
慢慢啃吧
美利堅共和國的締造:1776-1787,新書不錯
書很好,還沒開始看
好
值得購進!!!精品細讀的好書!!!有見識的分析形式和內容,探求創作的思想性、學術性、知識性和藝術性。
給同事代買的總體感覺不錯
不流血談何建國,請鍵盤俠讀讀此書。
是本好書,沒有損壞,物流很快,給贊
好好好好好
質量很好,閱讀起來很舒服,內容暫時還沒看,不過買之前經過反復比較和斟酌,應該不會差。書手感也不錯,物流也很快,給快遞小哥贊一個。
很好,對美國建國史有幫助
好書值得一讀~
反映歷史狀況,了解歷史
物流非常快
物流快,質量好,一直在當當買書,滿意
好書好書好書!
好透徹的一本書,看完之后五雷轟頂
這本書還算不錯!這本書還算不錯!這本書還算不錯!
專業課要用的。
對美國共和國的締造過程中的理論、思想的發展過程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幫別人買的雖然快年關了但是速度還是很快。不過下單的時候顯示10:13分前下單當天可達。我是10點下的,最后結果說是第二天送達。選擇到付支付寶,最后系統有點問題付不了用了微信轉賬。
從《獨立宣言》到聯邦憲法,記錄十余年間各種思想派別在美利堅社會的交鋒,對美國革命年代政治文化進行全面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