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學者鄢一龍所著的《中國道路辯證法——社會主義探索四個三十年》一書,在既系統研究馬克思主義特別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成果,又系統研究新中國誕生特別是社會主義建設前期與改革開放以來的豐富實踐的基礎上,既面對黨、國家和人民群眾對中國道路已有成果基礎上的憧憬與現實困惑,又面對世界背景下的中國未來特別是中國崛起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面臨的挑戰、機遇與前景,把馬克思主義特別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原則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當代創造性偉大實踐緊密結合起來,既解放思想、勇于探索、大膽創新,又保持實事求是、追求真理的科學態度,較有理論及可行性實踐方案設計的探索性突破,如“總體階級”、“融合經濟”、“駕馭資本”等都有不少創見,總體上具有重大價值。
本書主旨是探求中國道路六對辯證法樹立根本,貫通社會主義四個三十年籌謀新命。本書提出中道辯證法、實踐知行辯證法、群眾路線民主、總體階級、融合經濟、駕馭資本、自主性開放等來統籌六對辯證法與貫通四個三十年。
面向新的三十年,本書提出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套構想,提出了組建黨的群眾工作委員會、實施“新鳥籠經濟”與推進“兩極相聯”國際秩序構建等政策建議,以繼往開來、籌謀新命。
本書系作者多年研究積累,融哲學、經濟學、政治學、國際關系等于一爐,可謂蔚為大觀。以理論探討為骨干,證以史實、數據、調研案例、掌故,間以個人體驗,雜以《西游記》解讀。“眼底無云翳,筆端有春溫”,讀來發人深省,饒有趣味。
獨特構建中國話語體系方法論,獨創性提出中國道路辯證法。
中國學派代學者理論創新代表作品。
暢銷書《大道之行:中國共產黨與中國社會主義》作者之一力作,獨創性提出中國道路辯證法。
鄢一龍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副研究員,中信改革發展研究院研究員,中央社會主義學院統一戰線高端智庫特邀研究員,北京市團校客座教授。
著有《目標治理:看得見的五年規劃之手》、《大智興邦:中國如何制定五年規劃》、《大道之行:中國共產黨與中國社會主義》、《中國國情與發展》、《中國發展新理念》、《2030中國:邁向共同富裕》、《中國走向2015》等。
導論 兩端中貫以“通三統” 1
中道辯證法/4
三個三十年:社會主義開辟、奠基與展開/9
走進新的三十年:建設社會主義/12
“通三統”:中國道路的六組辯證關系/13
第1章 實踐的知行辯證法 19
知行統一之難/22
實踐:知行統一體/27
實踐是所偉大的學校/30
讓馬克思活起來/35
做個務實的理想主義者/40
第2章 群眾路線民主 45
魚水關系緣何變成舟水關系?/48
構建黨的群眾工作體系/54
推動政府對下負責/56
讓政府像APP一樣便利/58
讓種子回到土壤/61
既是執政黨又是群眾黨/63
第3章 總體階級 65
斗爭與團結的中道/68
誰是人民?——“總體階級”的建構/73
“總體階級”先鋒隊/77
人民主體性:斯芬克斯之謎的馬克思解答/80
第4章 融合經濟 87
平衡與不平衡的舞蹈/90
爬臺階與坐直升機/93
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從替代到融合/96
跨越“總體危機”:中國新路/104
第5章 駕馭資本 121
兩種總體性權力/124
從消除資本到駕馭資本/131
駕馭資本的馭手/133
人民體制:以社會邏輯吸納資本邏輯/137
勞動階級法權/146
建成駕馭資本的社會主義/152
第6章 自主性開放 155
世界之潮流浩浩蕩蕩/158
撬動世界大格局/160
自主性開放才是贏家/164
以中國變世界:“兩極相聯”全球新秩序/169
第7章 邁向新的三十年:建設社會主義 175
中國道路辯證法/177
推進社會主義建設/182
共有、共建、共享的新經濟/186
群眾路線民主政治/191
人民社會/194
新的文化高峰/196
新型全球化領導者/199
注釋/204
后記/244
中國社會主義道路的“通三統”
潘維 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北京大學中國與世界研究中心主任
真正的大戰略是能夠識局、解局、破局的,本書提出建立黨的群眾工作委員會構想、需求側結構性戰略、實行“新鳥籠經濟”等建議,都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和政策新意。
——孔丹(中信改革發展研究基金會理事長)
本書以六對辯證法通中國道路“三統”(革命、建設、改革開放),開“新統”(新三十年),可謂精彩紛呈,別開生面。
——胡鞍鋼(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
本書主題是中國社會主義的“通三統”,而這三統就是中國的革命、建設、改革開放的三個三十年,“通三統”以開新統。
——潘維(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北京大學中國與世界研究中心主任)
從布魯塞爾到北京,馬克思主義只有走入中國實踐,才會活起來。
——韓毓海(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內容扎實,解讀透徹
質量不錯喔
好評,贊一個。
不錯喜歡看寫得好
年輕學者的有一本著作,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對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探索作了深入研究和闡釋,有較多啟發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