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我國農業農村在這60年中經歷了深刻的制度變革、取得了巨大的發展成就。鴉片戰爭以來,中國充滿著內憂外患,乃至淪落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在占全國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村地區,生產停滯、經濟凋敝、土豪劣紳當道、農民生活困苦,成為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巨大危機的縮影。從19世紀40年代起,多少仁人志士為改變國家命運、實現民族復興進行著不屈不撓的斗爭,但是這一理想只有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才可能真正得以實現,我國的農業和農村也由此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導論
及時章農業經營制度
及時節合作化與體制的建立
第二節家庭承包經營制度的確立與演變
第三節穩定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
第二章農村土地管理制度
及時節建立健全耕地保護制度
第二節推進土地征收制度改革
第三節農村宅基地制度的演變與改革完善
第四節改革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制度
第三章農業生產支持保護制度
及時節改革前農業生產支持體系的建立
第二節農業生產支持保護制度的逐步完善
第三節加快健全農業支持保護體系
第四章糧食流通制度
及時節糧食統購派購制度的建立與調整
第二節推動農產品流通體制市場化改革
第三節完善農產品流通體制
第五章農產最對外貿易制度
及時節外貿管制的形成及改革前的農產品貿易
第二節外貿體制改革與農產品貿易
第三節農業國際貿易展望
第六章農村非農產業發展制度
及時節改革前農村非農產業的發展
第二節農村改革與鄉鎮企業的興起
第三節鄉鎮企業的政策法規演變
第四節形成農村非農產業發展新格
及時章農業經營制度
及時節合作化與體制的建立
一、實現了地權的平均分配
在新中國成立之前,中國農村長期以來處于傳統經濟的狀態。這種經濟存在著幾個顯著的特點:及時,土地實行私有制,但土地所有權的分布不平衡,少數地主占有較多的土地,而多數農民只占有較少的土地;第二,農民以家庭為單位,以自有或租佃來的土地實行規模細小的農業經營;第三,在家庭經營中,農業與畜牧業、手工業和家庭副業相結合,以綜合利用農業的副產品和充裕的勞動力,農民生產和生活的必需品自給程度較高;第四,市場關系發育較早,剩余農產品的市場交換、土地的買賣和勞動力的流動等,都比較自由。
土地是農業生產中最基本的生產資料,因此農村經濟關系主要表現為土地的占有關系。在中國歷史上,土地的分散與集中一直是一個重大問題,其循環幾乎與歷代王朝興衰的循環相一致。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前,中國農村的地權分配正處于極不均衡的狀態,占總人口不到5%的地主占有了近40%的耕地,并且在質量上以上等地、水田居多。新中國成立前后,中國共產黨領導廣大農民實行了,特別是1950年6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八次全體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法》,標志著的展開。到1953年春,除一些決定暫不進行的少數民族地區外,中國大陸的已基本完成。這一改革有效地實現了農村土地分配的均等化,關于前后農村各階層的土地占有情況請參見表1-1。
使廣大無地農民獲得了土地,極大地調動了他們的農業生產積極性。但應該看到,并沒有消滅農村土地的私有制,而是通過平均地權實現了"耕者有其田"的普通農民的理想。因此從農業經營制度的角度看,在新中國成立的初期,中國農村經濟的基本特點并未發生重大的變化,只是消滅了土地的地主所有制及由此形成的土地的租佃關系,使廣大農民都變成了自耕農。
二、集體經濟的分步確立
(一)后農村出現的新情況
隨著1953年春的基本完成,中國農村社會逐漸趨于安定,農業生產也開始迅速恢復,但很快又出現了農戶間"兩極分化"的趨勢。"兩極分化"是指當時一小部分經濟上升較快的農戶開始買地、雇工、擴大經營,而另一部分因種種原因變得生活困難的農戶則開始賣地、借債和受雇于他人,農村中的貧富分化正在悄悄地拉開。例如,根據當時中共山西省忻縣地委關于143個村42215戶農戶的調查報告,已有19.5%的農戶(8253戶)出賣土地,共賣地39912畝,主要原因有生產生活困難、遇有疾病或災害等。
如果說農村貧富分化僅僅是一個苗頭的話,更加引起當時決策者擔憂的是農民普遍想走舊式富農道路的心態。使農民獲得了夢寐以求的土地,他們對中國共產黨表示真誠的擁護,但由于受幾千年的傳統習慣影響,農民的基本要求只是發家致富,希望自己能發展到過去富農的狀態。但另一方面,農民又存在著擔心,害怕發家后再被戴上剝削的帽子,因而在生產中投工投資很不積極。
在我國漫長的歷史中,王朝建立初期大多實行過某種程度的平均地權,以緩解地主階級與貧苦農民的尖銳矛盾,恢復被嚴重破壞的農業生產。然而,這并不能阻止小農戶的破產和大地主的形成。實行后農村出現的"兩極分化"現象表明,防止歷史上反復發生的土地所有權從平均化到兼并、形成大地主的輪回,是新生的人民政權必須面臨的一個現實問題。
(二)從互助組到初級社
針對后農村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黨中央在經過討論后發出了開展互助合作的號召,推行互助組和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同時這也是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和總任務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即實現國家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我國農業生產的互助合作實踐最早開始于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其后在抗日根據地和解放區也一直有發展。這些早期的互助合作不僅解決了當時的農業生產困難,也為后來發展互助合作運動積累了經驗。1951年春,政務院在《關于1951年農村生產的決定》中明確提出:"各地要加強對互助合作運動的領導,要加強互助組的發展與鞏固工作,并以此來達到進一步提高生產的目的。"到1951年年底,我國的互助組達到467.5萬個,參加的農戶達2100萬戶,占總農戶的比重為19.2%。
隨著1951年12月15日,《中共中央關于農業生產互助合作的決議(草案)》的正式下發,農村的互助合作運動開始加快。在1952年一年中,全國新增農業互助組335.1萬個,參加的農戶達4536.4萬戶,占全國農戶的比重上升到39.9%。但在這一年的互助合作發展中,也出現了一些單純追求完成任務指標的傾向,一些地方甚至出現了強迫農民參加互助合作組的不正常做法,造成了不良影響。
1953年10—11月,全國第三次互助合作會議在北京召開,在這次會議上,根據的要求,我國農村互助合作運動的中心出現了轉移,即從發展互助組為中心轉向了發展農業合作社,首先發展的是初級社。在此前,我國雖有部分地區試辦了農業生產合作社,但數量極為有限,從1953年冬開始,初級社迅速發展。1953年12月16日,中共中央通過了《關于發展農業生產合作社的決議》,在總結了農業生產合作社在發展過程中顯示出的十大優越性后,還規定了農業生產合作社的發展指標,如到1954年秋收以前,全國農業生產合作社應發展到35800個以上。
在農業生產互助組階段,農民只是在具體的生產過程中打破了家庭的界限,在各個生產環節上實行互助,而屬于各戶的土地并沒有合到一起,各戶土地上收獲的農產品,還是歸各戶所有,只是需根據地畝來分攤生產的共同費用,以及結算相互問的互助費用。這是一種不改變生產資料的歸屬、勞動者通過生產過程中的協作,來解決生產要素分布不均勻的經營形式。這種形式對于一些缺乏勞動力和耕畜的農戶來說,確實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
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的情況與互助組則大有不同。盡管土地屬農戶私有的性質并沒有改變,但加入初級社,農戶的土地是必須以入股的形式,交由社里統一經營的。勞動成果也由社里統一分配,只是保留了入股土地的分紅,以體現土地所有者的權益。在這種情況下,每一塊具體耕地的產出狀況,與這塊耕地的所有者已經沒有了直接的經濟聯系,所有的農戶(社員)都必須根據合作社全部土地的繹營狀況,決定社員的收益。從這個意義上講,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盡管保留了農戶土地的私有權,但農戶實際上已經失去了對土地的直接控制權,這是一個深刻變化。
(三)高級社的建立和加速發展
當初級社在一部分地區實行了才短短的兩三年,到l955年夏季以后,一場以普遍建立高級社為目標的掀起"農村社會主義高潮"運動即迅速地席卷整個農村。1955年7月31日,同志在中共中央召集的省、自治區、直轄市負責人會議上否定了1953年和1955年春對合作社的兩次整頓工作,批評了主張發展合作社要穩步前進的同志,說他們像小腳女人,對合作化運動評頭品足,不適當的埋怨,無窮的憂慮,數不盡的清規戒律,看不到主流,犯了右傾的錯誤。同志認為,農村不久將出現一個全國性的社會主義改造高潮。1955年12月底,同志為《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一書作序。序言中說:1955年下半年,中國的情況起了一個根本的變化,中國的1.1億農戶中,已有0.7億農戶加入了半社會主義的農業生產合作社。這件事告訴我們,只需要1956年一年,就可以基本上完成農業方面的半社會主義的合作化。
但由于"社會主義高潮"的席卷,農村合作化,尤其是興辦高級社的發展速度,比同志的估計還要快得多。到1956年2月中旬,全國加入農業生產合作社的農戶,已占總數的85%,其中加入高級社的農戶,已占全國農戶總數的48%。而到1956年年底,參加農業生產合作社的農戶,已占總農戶的96.3%,其中參加高級社的農戶,占全國農戶總數的88%。1953—1957年全國參加初級社和高級社的農戶數請參見表1—2。不難看出,實際上只用了從l955年夏到1956年年底的一年半時間,就不僅實現了農村的合作化,而且基本實現了取消土地私有制的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的普遍化。
從農戶家庭的單干,到互助組,再到初級社,這中間無論是農業生產的組織方式,還是勞動成果的分配方式,顯然都發生了一系列重大的變化。但是,土地仍屬于農民私有,這一農村經濟中的基本制度并沒有發生變化。因此那種以土地集體所有為基礎的農村經濟體制,實際上是在初級社消亡、高級社建立之后,才逐步形成的。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為:生產資料集體共有基礎上的統一經營、共同勞動、統一分配。在這種特征基礎上形成的農業經營體制,一直運行到1978年實行農村改革,它總共運行了約25年的時間。盡管高級社普遍建立之后不久,又迅速地在全國農村建立了體制,但高級社的性質和基本特征并沒有改變。因此可以說,高級社的建立,是我國改革前農業經營制度基本形成的標志。
(四)農業合作化的經驗和教訓
回顧我國農業合作化的進程,有許多經驗和教訓值得總結。合作化體現了后我國農村的實際情況,也符合我國工業化總體戰略的需要,但也存在急躁冒進的問題。在前期階段,合作化工作體現了漸進和自愿的原則,以示范和幫助為主,經歷了互助組、初級社和高級社這三個既有聯系又有交叉的階段,是小農可以接受的方式。……
好評
強烈推薦的一本好書。
這是一本好書,值得讀讀
這個商品不錯~
這個商品不錯~
很好,一部中國農村歷史畫卷。
這個商品不錯~
這個商品還可以
這個商品還可以
這個商品不錯~
對于中學教師來說,值得一讀的好書,需要好好研讀
有幫助
還不錯
物流贊,超級快!
好。。。。。。。。
重要的工具書
不錯不錯
贊一個 發貨迅速,寶貝和圖片差不多。。
質量很好,希望更多的朋友信賴*
賣家服務真周到。以后帶同事一起來。
非常好呀!質量好 內容好!棒棒的!讀書為自己!
很好,很滿意。
整體感覺不錯
好,快遞也很快!
不好 低等水平吧 勉強
非常系統全面地總結了建國60年中國農村制度變遷,并且對相關問題進行了深入思考,具有資料性和啟發性。
我國農業農村在這60年中經歷了深刻的制度變革、取得了巨大的發展成就。鴉片戰爭以來,中國充滿著內憂外患,乃至淪落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在占全國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村地區,生產停滯、經濟凋敝、土豪劣紳當道、農民生活困苦,成為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巨大危機的縮影。從19世紀40年代起,多少仁人志士為改變國家命運、實現民族復興進行著不屈不撓的斗爭,但是這一理想只有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才可能真正得以實現,我國的農業和農村也由此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作為資料書買的,買后等于是送人了,因為忘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