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知道,你本人(沒錯,就是你!)比任何玩具都更讓孩子喜歡和著迷呢?
孩子們并不需要智力玩具或者電視節目,他們需要的是你!他們真正看重的是和你在一起的快樂時光,他們需要被重視,需要和父母單獨相處而不被打擾的時間,需要和父母建立一生的親密關系!
在處理與孩子溝通的問題時,控制、放任、賄賂、威脅都是家長們常用的方法。這些不同類型的教育方法都有一個嚴重的缺陷,那就是可能導致孩子無法以恰當的方式來表達情感和進行溝通,從而無法建立起父母與孩子的親密關系,孩子也就無法得到家庭關系所帶來的歸屬感和安全感。
與這些方法相比,情感引導的教育方法更加充滿關愛,也更符合邏輯和人性。因為只有情感引導型父母才會把這些棘手的情況當成了解孩子內心世界的好機會,并且對孩子的情緒給予同情和理解,在溝通中增進親子關系,進而提高孩子的情商和溝通能力,為他們將來的成長打下有益的基礎。
你是否知道,你本人(沒錯,就是你!)比任何玩具都更讓孩子喜歡和著迷呢?孩子們并不需要智力玩具或者電視節目,他們需要的是你!
1. 你就是孩子好的玩具,是“情感引導式教育”的開山之作 經典版本,奠定父母與孩子一生親密關系的情感引導書
2. 從幾年前版權引進國內,它已經成功吸粉——無數。這一切憑的只是內容 口碑。
用CCTV主持人樊登的話說,“我認為這是我人生當中讀到的zui幸運的一本書,所以我把它推薦給所有準備當父母或者已經當了父母的家長。幾乎所有人讀完這本書,都會覺得非常的感激。”
3.美國兒童教育專家們一致推崇的育兒指南,情感引導5步法,幫助孩子學會解決問題。
4. CCTV《實話實說》等欄目主持人樊登、北京衛視強力推薦
5.這本書適合多大的孩子?
嬰幼兒,3-6,7歲以上的孩子都適用。
在我看來,你的孩子就算20多歲,你就是孩子好的玩具這本書也同樣適用。隨時改變,都有機會讓家庭變得不同。
金伯莉 布雷恩,最早在世界上提出“情感引導式教育”的兒童教育專家,注冊家庭與兒童心理治療師,同時也是兩個孩子的母親。金伯莉是網絡教育電視臺www.TheGoToMom.TV的創始人和制作人,同時還是雅虎的節目制作人、雅虎媽媽博客協會的成員。她還經常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開辦早期兒童大腦發育和正面管教策略方面的講座,并擔任美國健康和人文服務部下屬的SAMHSA分支發起的一項早期兒童心理健康促進活動的社會推廣總監。
編者的話
序
何塞和他的倔強女兒的故事
何塞有個四歲的女兒叫瑪麗,她正在經歷一個非常叛逆的時期。她對父母的任何要求的回答都是:“ 現在不行,現在不行。”一個三歲的孩子頂多只會說不,但四歲的孩子更加獨立,他們拒絕的方式也更高超。何塞對我們說:“ 當我的女兒頂嘴的時候,我覺得她欠缺管教。要知道,我是她的父親!我說什么她就應該做什么,不是嗎?”
我很理解何塞的感受,沒有人喜歡被孩子頂嘴或者徹頭徹尾地拒絕。我建議他朝著共同承擔責任這個方向去做一些嘗試,這意味著父母要在嚴格約束孩子的同時還要抱有同情之心,既要讓孩子知道該做什么,又要指導她怎樣去做。有時候,既要嚴格約束又要給予支持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但我還是鼓勵何塞去勇敢嘗試。
一個星期之后,當我再見到何塞的時候,我問他:“ 昨天晚上你遇到了什么樣的難題?”他告訴我:“ 瑪麗又拒絕洗澡,而且是斷然地拒絕。她除了不停地說‘不、不、不’之外再沒有別的話。我給她玩具,還給她示范那是多么有趣的東西,可是都沒用。于是我告訴她,如果不洗澡就沒有故事聽,她仍然不聽。結果到我還是只能抓住她強行把她帶到浴室里去,而她則沒完沒了地尖叫。”
接下來我們一起討論了可以消除這種對立的方法:
練習播種。預防是關鍵。何塞應該在洗澡的時間到來之前播下合作的種子。他可以在游樂場告訴女兒:“ 瑪麗,今天晚餐過后你要洗澡。你能不能在我叫你去洗澡的時候,自己主動進浴缸呢?”這永遠是防止對立的及時步,事先提醒會減少孩子的抵觸。
也許瑪麗還是會堅決反對洗澡,她可能會挑釁父母的甚至直接反問:“ 為什么我不能不洗澡就去睡覺呢?”
何塞可以給女兒解釋說:“ 我們只有干干凈凈才能不生病,所以我們要經常淋浴或者泡澡。尤其是我們在外面玩的時候會把身體弄得很臟,所以必須得洗澡。”何塞做出這樣的解釋就足夠了,至少他認真聆聽了女兒的意見,也回答了她的問題。
這也是一個表達同情的好機會。何塞還可以對瑪麗說:“ 我知道,有時候把自己弄得臟兮兮的很好玩——就像我們去郊游和露營的時候。雖然那樣做是很有趣,但我們不能每天都那樣做,所以今晚你就必須去洗澡。”
觀察和判斷。我建議何塞當天晚上回家的時候首先進行觀察和判斷。當他看到瑪麗正在開心地玩她的波莉口袋娃娃時,就知道她肯定不愿意被打斷。如果直接命令她去洗澡,肯定會遭遇很大的阻力。即使何塞提前播種和表示同情,最終他也只能給瑪麗提供兩種選擇,因為洗澡是不能回避的事情。但是如果給孩子選擇的機會,會讓他們感覺擁有了一部分的權力或者能夠參與決策。例如,何塞可以問瑪麗是更愿意帶著玩具去洗澡還是不帶玩具。但有一點何塞必須始終堅持,那就是如果白天弄得很臟,晚上就必須洗澡。他需要做的就是給予同情,然后提供兩個選擇或者給孩子自己思考解決辦法的機會。
何塞對瑪麗說:“我知道讓你在玩得正開心的時候停下來去洗澡很困難,換了是我也會不想走開。我也知道洗澡有的時候是件苦差事,但我們必須洗干凈,因為我們不能臟兮兮的上床去睡覺?,旣悾阏f我們該怎么辦呢?”
瑪麗:“我不知道。反正我要和波莉玩。我不洗澡。”
何塞:“洗澡時間已經到了,就像我們之前所說的,我們得去洗澡了。也許波莉可以和我們一起去,讓她看著你洗澡。”
瑪麗:“不,爸爸,波莉在她的房子里很開心。她不想去看洗澡。”
何塞:“我明白了。波莉喜歡她的房子,但是她的浴缸在哪里,我怎么沒有看到呢?”
瑪麗:“她沒有浴缸,如果我必須洗澡,她也必須洗!”
何塞:“也許我們可以給她做一個浴缸。我們用什么來做呢?嘿!一個杯子怎么樣?我們把波莉放進一個杯子里,就像你在浴缸里一樣,等稍后我們再給她做一個真正的浴缸。”(何塞正在幫助瑪麗思考解決辦法。)
瑪麗(一邊說一邊高興地朝浴缸走去):“好的,我要拿一個杯子!”
尊重孩子是好的鼓勵。何塞沒有直接告訴他的女兒應該做什么,而是讓她自己來做一些決定,這樣就解決了父女之間的斗爭,更避免了陷入和一個四歲孩子的拉鋸戰當中。他在約束女兒的同時采取了同情的態度,孩子順利地理解了他的意思,所以沒有抵制地服從了要求。
……
希望這本書能幫到你,我認為這是我人生當中讀到的最幸運的一本書,所以我把它推薦給所有準備當父母或者已經當了父母的家長。幾乎所有人讀完這本書,都會覺得非常的感激。
——央視著名主持人 樊登
金伯莉 布雷恩能為父母們提供切實的幫助。她提醒我們深厚的親子關系是人性化教育的基石,當我們對孩子的教育遭遇到困難的時候,情感引導是一種獨特、有效和溫柔的解決方案。
——佩琪 歐哈拉,《母愛雜志》的編輯兼出版人
如果你已經厭倦了和孩子沒完沒了地爭執,你一定要讀讀金伯莉 布雷恩的書——不要再賄賂、體罰和責罵孩子——教育應該是一個心平氣和的過程!
——蘇珊 M.海姆,《心靈雞湯》的編輯和《激發孩子智力》的作者
金伯莉讓我們認識了關注孩子情感的重要性,她用真實生活中的例子來指導我們如何成為更加合格的父母。能結識這樣一位‘知心媽媽’真是太好了!
——加利 M .布勞博士,SAMHSA精神健康服務中心少兒家庭部主任
如果沒有從金伯莉那里獲得的兒童發育方面的知識和她簡單明了的教育方法,我就不可能成為如今女兒心目中的好媽媽。她為我們和子女的之間奠定了一生的親密關系。
——蘇珊 琪.瓦特,歌手兼作曲家,發行《生命誕生的十二份禮物》
金伯莉是我最信賴的、最睿智的教育專家。
——艾米 科瓦瑞克,作家,著有《與孩子一同成長》,廣播節目主持人
聽了樊登老師的解讀之后買的,受益匪淺,推薦大家掃碼試聽樊登讀書會。很棒
這本書為我們這些父母們提供了切實的幫助,提醒我們深厚的親子關系是人性化教育的基石,當我們對孩子的教育遭遇到困難的時候,情感引導是一種獨特、有效和溫柔的解決方案。
這本書并沒有說如何做親子游戲,而是如何讓家長自己變成理解孩子情緒和心里的玩具。和『棍棒出孝子』的理念不同,這本書還是倡導培養和孩子的感情紐帶,培養孩子的情商。它認同非懲罰性的環境下,學習效果最好,接受能力也強。書中的很多觀點非常接地氣,很有感觸。
如果你初為人父人母,驚喜與疲憊交織;如果你的孩子處于青春叛逆期,你常常感到心力交瘁;作者用自省真誠的態度與科學專業的知識,引領廣大父母回歸自己的內心,擺脫成長過程中的精神創傷,以開放、尊重、理解的心態對待孩子,順應他們的本性,接納他們的本真,幫助孩子成長為一個身心健全的人。
現在父母工作都忙,孩子大都由爺爺奶奶帶,雖然幫父母解決了后顧之憂,但對孩子的成長不利,這些道理你懂得,父母不如靜下心來讀一讀這本書,知道孩子要什么,拉近彼此距離,讓他們快樂成長。
好像書中的問題在實際生活中都有遇到過,感情引導真的是一門藝術,不是刻意注意什么就能做到的,做家長的要修煉!看的時候想想我作為孩子時和作為家長時的各種體會,會發現很多問題。
再忙也要陪孩子玩一下,其實孩子心中如明鏡似的,和誰親近、和誰疏遠都是一目了然的。我想這本書可以讓不少家長深刻意識到,孩子的內心是很敏感而脆弱的,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去做孩子的大玩具,把你的時間毫不吝嗇地交給孩子,孩子會很大方地將情感交給你,多么溫馨的每一刻。
有孩子一族趕緊買上,教育孩子的寶典,別讓孩子看手機看電視了。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奠定父母與孩子一生親密關系的情感引導
書到了,先簡單瀏覽一遍,最近很為教育孩子的事情發愁,不知道自己該怎么做,怎樣才能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這本書給我了指引。其實孩子是張白紙,孩子成為什么樣的孩子,有很大部分都是我們父母的“功勞”,所以多做些積極正面的引領,少些消極負面的影響,孩子會是個很棒的,優秀的孩子
確實是一本好書,從多個方面解讀了如何與孩子進行溝通交流。孩子是父母的復印件,如果孩子有問題了,首先應該學會的是進行自我反思。
長久以來我們總是誤會,孩子沒有教育好是管教不嚴。實則教育的宗旨,是以身作則。想要孩子成為什么樣,首先自己要成為什么樣。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沒有資格去要求孩子。可我們總是向外尋找教育的方法,而忽略了自我修煉是才最根本的途徑。
不要覺得父母給了孩子生命孩子就理所當然的要服從父母,如果你是這樣想的話你就錯了。從孩子出生那一刻起他已經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見地。我們要平易近人的和他們交流,做他們的好朋友。
書不錯,值得體驗,父母是孩子最好的玩具,關注孩子,愛護孩子,專心的陪伴孩子
者鼓勵孩子去戶外玩耍,親近大自然的巖石、沙土、泥巴、樹枝和水。因為孩子們可以在大自然中學會辨認各種自然物質并將其分類,而且冒險本身就會給孩子帶來興奮和愉悅,這也能提高孩子的自立能力與合作能力,還能讓孩子們緩解壓力和減少哭鬧
看完了,一開始以為是說父母該怎么陪寶寶的。書里面講了很多方面的知識,主要是圍繞父母該如何與孩子相處,收獲最大的就是,不管任何時候,父母都要控制自己的情緒,學會和孩子共情,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尊重孩子,最大的啟發是,如果孩子犯錯,不要出于個人情緒的發泄或者暫停法來懲罰孩子,應該讓孩子受到他的行為的直接后果的懲罰而不是某一些我們覺得對孩子有威懾力的懲罰方法
對孩子的教育總是有各種說法,而這本書所提倡的情感引導我覺著對父母的教育來講是一個指南針,和孩子不是簡單的溝通,而是處在她的立場多想,對各種問題有比較切實可行的案例,對我而言受益匪淺,很感謝能有這本書
正在看,書中有理論,有實例。作者的教育思想決定了對孩子說話的方式、內容,以及如何處理問題。深感要做好父母很不容易,陪伴孩子、和孩子一起成長是很重要的。這本書應該適合愿意花心思去思考如何養育孩子的家長。
我們給孩子買了很多的玩具,卻經常被孩子丟棄一邊,孩子更需要的是家長的陪伴,如果能在陪伴的時候,陪孩子游戲,那么我想在您的孩子成年后回憶起這種經歷依舊會唇角含笑吧?。?!那樣的親子關系如何會不親密呢?
在孩子成長的最初也是最重要的階段,他們模仿最多的對象就是父母。父母采取什么樣的教育方式,對孩子日后的成長至關重要,所以,情感引導也要由父母在孩子成長的最初階段來進行,這本書能夠幫助父母們完成這一重要任務,為孩子的一生打下堅實的基礎。
雖然看過很多很多類似的,但還是覺得這書很好~因為道理好,就是要去感同身受,要去理解孩子的情緒,要去關懷關注孩子的情緒,更要有智慧去引導孩子當下的情緒……其實對孩子是這樣,對周邊的人也還是可以這樣的,那樣人與人的相處或許會更融合~
無意中看到這本書,很果斷的就買下來了。其實孩子長大是很快的,一眨眼就已經很大了,我們要做的就是多陪陪孩子。看著孩子在玩很多的玩具,他最想要的無非是爸爸媽媽能多多的待在自己身邊。
一開始還以為是和孩子一起游戲的書,看過后是一本與孩子溝通的書。書的語言一般,但是觀點很好,個人感覺現在中國父母應多借鑒國外經驗,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而不是沉重的壓力。特別是對于性格內向孩子的家長,可以都學學。
此書描述情感引導教育,在父母的情感引導下,孩子將從很小的時候就知道如何去掌控自己的生活,通過父母的情感引導,讓孩子懂得對自己負責,讓孩子終身受益。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將以在游戲中培養孩子的“五大能力”和“三心二意”為例,《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2》告訴父母如何為孩子營造出良好的游戲環境,如何參與并引導孩子游戲,如何處理孩子在游戲中出現的狀況和負面情緒,以及父母在游戲中應該避免的誤區,讓父母們通過游戲培養出一個高情商的孩子!
總想給孩子買買買各種玩具,甚至顧慮了孩子真正想要的東西,更多的陪伴,更多的與孩子同樂童真才是孩子最需要的,我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人之大幸源于此,我之價值源于此
情感引導就是要讓孩子懂得自身情感的重要意義,認識和管理自己的情緒變化,鼓勵孩子自由表達自己意見,通過和孩子共同分擔責任來調動孩子內在能動性,在家庭里滿足歸屬感和安全感需求,學習如何與他人建立良好關系
孩子的許多行為所代表的意義,其實我們并不是很清楚,也許我們認為自己的做法是對的,實際上對孩子可能是一種傷害。吸吮拇指是一件小事,但也讓我想到在更多的事情上,我們應該尊重孩子的感受和需要,而不是想當然地認為自己是對的。
挺有啟發,玩具是死的,人是活的。孩子還是喜歡父母的陪伴,所以中國式父母的思維~~我在外拼命都是為了孩子,其實某時是偽命題。我身邊有些父母生了孩子就扔給老人。當然,現在的工作壓力確實不小,只是別忽視了孩子的情感需求。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展示父母的多個誤區,父母必讀
看的第一本林達的書是《一路走來一路讀》,也忘了為什么會買這樣一本書,買之前也從來沒聽說過這個人,但是一下就被他的文風吸引了。作者林達(兩位作者合用的筆名),出生在上海,現居住美國。寫過《帶一本書去巴黎》,以及走進美國一系列。作者似乎是行進在歷史中,大到博物館,小到一座墳墓,甚至是一件雕塑,那些隱藏在它們背后的故事都被作者一一挖掘并且以最委婉的筆觸卻是最犀利的目光傳達給我們。知識與思考,智慧與大度造就了善于觀察和閱讀的眼睛。美國、歐洲的那些小鎮,在作者的筆下,不僅僅是風土人情,它們是歷史,是社會,是文明的縮影。一個個發生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