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本名王守仁,因曾筑室于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后世亦多以王明陽稱之。
王陽明生于明中期,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他少年即志存高遠,讀書為做圣賢,習兵法為報國,此志秉持終生并付諸實踐。他鉆研程朱理學而發現其不足,回到孔孟原典以補程朱之偏。他亦研習佛道二學而別有所得,融匯于儒學,終于創立以"致良知""知行合一"為要旨的"心學"。他并非坐而論道,每當國家有難,他即赴前線,平叛、剿匪、撫亂,足智多謀,捷報頻傳。王陽明文武全才,一生所為,不僅實現了自己少年時代的抱負,其"心學"思想更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成為中國思想史、哲學史的重要一環。
本書是一部史實確當、文采斐然的傳記文學,作者不僅關注傳主一生事跡,更能深切體會傳主的思想感情,敘述繁簡得當,暢達而深情,成功塑造了王陽明這位集大德和文才武略于一身的圣賢形象。
責任編輯薦語:
王陽明,今人不可不知的明朝能人,文武全才的一代圣賢。本書史實確當,文采斐然,讀來酣暢而欲罷不能。
文史專家王春瑜:
江南多才俊,楊東標先生即異軍突起者。身為劇作家,而言必有據,網羅故實,無征不信,文如江河,一瀉千里。如此文史兼備之作,乃讀者之幸。
文學專家張水舟:
一個被歷史塵封數百年的人物,為什么至今依然有著感人的魅力?本傳生動地刻畫了一生如何"致良知"、怎樣在命途多舛的苦難折磨中日益完善自我人格的王陽明形象,讀來肅然起敬。
楊東標,男,1944年生于浙江寧海。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曾任中國作協第六屆全委委員、浙江省作協副主席、寧波市作協主席、寧波市文聯黨組書記。主要作品有長篇傳記文學《柔石二十章》、散文集《走向海洋》等多部,戲劇作品《楊東標劇作選》《王陽明》等。曾獲過全國各類獎項。
二、云中降生王陽明的一生充滿傳奇,奇特的故事可以從他一出生說起。
常人都是十月懷胎,一朝分娩。王陽明在他母親的肚子里竟然待了十四個月,還不肯出世。
那24小時是明朝憲宗成化八年九月三十日,轉換成公歷是一四七二年十月三十一日。
這是人世間普通的24小時。對于明代的余姚來說,更是極為普通的24小時。那時候的余姚縣城已經很熱鬧,酒肆,街坊,茶館,人來人往,絡繹不絕。但這些繁華的市井情景大多集中在龍泉山之南,舜江兩岸一帶。余姚縣城地處寧紹平原,縣城中心兀地升起一座不高不低剛柔兼有的龍泉山,平添了幾分靈秀和旖旎,更有一條江水穿城而過。依山帶水,造物主把世間最美好的山水風光都賜予了這座縣城,這座縣城因此而充滿活力和靈氣。
而龍泉山之北卻有點冷清,雖然,它也是屬于縣城范疇。坐落在縣城之北的王家門庭,原是租賃來的,格局不算太大,但也不算太小。說它是書香門第是最合適不過的。這些天來,全家上下都有點憂心。尤其是竹軒先生和岑氏太夫人。眼看兒媳婦鄭氏的肚子24小時天大了起來,算算日子,她懷孕已經有十四個月了,卻仍然未能分娩。這究竟是為何呢?平靜的日子忽然多了幾分擔憂和焦急。
那天夜里,深夜了,岑氏太夫人忽然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只見滿天祥光,彩云繚繞。一片鼓樂聲中,一群仙女,穿紅披綠,環佩叮當,自天而降。其中一位手抱嬰兒,來至王家岑氏面前,把一個白白胖胖的嬰兒送入她的懷中。岑氏十分驚奇,一覺醒來,隔壁兒媳婦房中傳來了嬰兒的啼哭聲。家人來報:鄭氏產下一男。
這真是天大的喜事,也是天大的奇事,嬰兒竟是乘云降生!這降生的就是王陽明。
這段頗具傳奇色彩的故事,后來被記載在《明史》及王陽明之弟子錢德洪編的《王陽明年譜》里,雖然寥寥數筆,卻極傳神,令人遐思。看來,不全然是虛構。誰知道,這破曉一啼,將給沉沉長夜的明王朝,帶來多少光亮和生機?全家立時沉浸在一片喜氣之中。
竹軒先生更是喜不自禁,捻著稀疏的胡子,連聲說:"好,好,既然是云上的神仙送來的,就叫王云吧。"于是,王陽明有了及時個名字:王云。
這座樓呢,從此人們叫它"瑞云樓"。
封建史學家們為了神化美化帝王將相,大多將其出生寫得神神道道,或某某夢見了神龍下凡,或滿室紅光,異草馥郁;如此之類,大同小異,不免有阿諛之嫌,豈可置信?然而,竹軒先生怎么會給王陽明取了一個王云的名呢?若不是岑太夫人一番親口敘述,怎么會引來這樣一個不能免俗的故事?也許是一種巧合,岑太夫人求孫心切,日有所思,夜有所夢;也許是一種夸飾,做了奶奶的滿心歡喜,讓她夸夸其談借題發揮。
聽過就是了,不可太認真。
可是,王陽明長到五歲了,竟然還不會說話。
這使全家很著急,甚至有點疑懼。哪有五歲的孩子還不能說話的?盡管你云兒云兒地叫,他只是憨憨地笑,不肯吐出一字半句話來。也曾四處求醫問神,可是誰能解開這個結呢?一日,五歲的云兒——不,我們還是叫他王陽明吧——正與一群孩子在稻田路邊玩,那時候,王宅的周邊還有很多稻田,遠處走來一個老和尚,老和尚白須白眉,身穿米黃袈裟,背著一個米黃褡褳,走到小陽明的身邊,伸手摩挲著小陽明的頭,然后在他的頭頂心拍了一掌,說:"好個小孩,可惜道破了。"小陽明很奇怪,小伙伴們也很奇怪,又不懂這話的意思,便一齊來到他爺爺面前,把剛才的情況說了一遍。
竹軒先生愣住了。這話什么意思?道破了,什么被道破了?小孩還不能言呢。忽然想到了他的名字,孩子叫王云,原是降自云間的意思。莫非他的這段根由是不能說破的?竹軒先生這樣一悟,頓然明白了。對,改名。孩子必須改名。竹軒先生滿腹經綸,飽讀詩書,"仁義禮智信"以"仁"為首,而《論語·衛靈公》則說:"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可見"守"之重要。于是一個"守仁"便脫口而出。從此以后,小陽明才有了自己正式的大名——王守仁。(當然,王陽明三個字更響亮。這是因為后來他在紹興筑陽明洞養身,人稱陽明先生,便一直傳呼至今。我們不妨全書皆以王陽明稱之。)這段見于史料的記載,不免有點神神道道。這和尚是個什么人物?從何而來,往何而去?如小說一般云霧飄渺,但人們沒有關心的必要了。而王陽明五歲不能言大概是真的,否則也不會改這個名了。更令人奇怪的是,小陽明自從改了名字,竟會開口說話了。
有24小時,竹軒先生在廳堂里踱著方步,捻著須,正在吟《論語》:"禮之用,和為貴……"誰知小陽明接著大聲背誦起來:"先王之道,斯為美。大小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這一下,全家驚愕了。
"你是從哪里學來的?"竹軒先生一把抱起小陽明。
"爺爺讀書的時候,我在旁邊聽的。聽熟了,自然會背呀!""好,好呀!"身為私塾先生的竹軒先生高興極了,"看來,我的孫子是顆讀書種子呀,王家書香門第后繼有人了!來來來,從現在開始,我來教你讀書。"P13-15
……
我讀過最好的王陽明傳記
心學大師,升華儒學。
不錯的書,內容豐富,一拿到就愛不釋手!
不錯不錯,絕對的正版,請放心購買。
極好!贊爆!
5分
贊爆!
該書籍如描述一致,果斷好評。
該書籍如描述一致,果斷好評。
好書。
好
收藏好長時間了,這次入手就買了,準備慢慢讀一讀。上班了,讀書的時間就少了,但還是得擠時間來讀書。
比較認真的一個作家。誠實。雖然文藝方面略弱,但整本書很學術性。很好的一本書。書包裝很好 完全嶄新 沒有破損。發貨快 快遞也快 書也很好。
挺好的,以前從來不用去評價,不知道浪費了多少積分,自從知道評論之后積分可以抵現金了,才知道評論的重要性,積分的價值,后來我把這段話復制了,走到哪里,復制到哪里,既能賺積分,還非常省事,特別是不用認真的評論了,既健康快樂又么么噠,哈哈哈
好
這是我認為最好的王陽明傳記
非常滿意,印刷精美,很好。
滿意!!!!!!!!!!!!!42429
中國歷史上著名作家傳記精裝本,值得珍藏。
這套傳記圖書設計大方,選題好,做工精美,不錯。
朋友托買的,反映很不錯。
發貨速度很快,每次到貨都很及時,圖書內容不錯 很好 值得推薦
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
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
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
可以和日本人寫的結合起來看。
包裝非常的精美,細致,排版很好。商家很給力,謝謝
市面上有許多關于陽明的傳記,或是像岡田武彥的《王陽明大傳》,所引詩句事例皆有古籍詳證,極具嚴謹之風;或是像《明朝一哥王陽明》筆鋒詼諧,文字粗淺,功利意味濃重。前者不鉆研學術之人會感到枯燥乏味,后者只能博君一笑。而這一本王陽明傳,既有對王陽明學說由淺及深、通俗易懂地解說,又擁有嚴謹可考證的事跡,讀來又不枯燥乏味,對不研究學術、求對陽明有所了解、而非求得功利世故之道的人來說,是上上之選。
見了《知行合一---王陽明》后對王陽明感興趣,又買了這本看看,也不錯。2014年7月一版一印,沒想到這么好的書兩年后還能買到第一次印刷的。
很不錯比起走調侃路線卻顯得廢話蠻多的燕山刀客的《心學圣人王陽明》這一本講述了同樣的故事確講得精彩講得動人也更顯歷史人物傳記的嚴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