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 比爾 波特
美國當代著名的作家、翻譯家、漢學家。1970年進入哥倫比亞大學攻讀人類學博士,機緣巧合之下開始學習中文,從此愛上中國文化。1972 年,比爾赴臺灣一所寺廟修行,在那里過起暮鼓晨鐘的隱居生活;1991 年,他又輾轉至香港某廣播電臺工作,并開始長期在中國大陸旅行,撰寫了大量介紹中國風土人情的書籍和游記,同時翻譯多部佛學經典和詩集,在歐美各國掀起了一股學習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熱潮。
比爾關于中國隱者的作品《空谷幽蘭》出版后,受到讀者的熱烈歡迎,一版再版,暢銷至今。近幾年,他又相繼推出了追溯中國禪宗文化與歷史的《禪的行囊》、追尋黃河源頭的《黃河之旅》、追溯中華文明史上輝煌篇章的《絲綢之路》,以及探秘中國西南少數民族風情的《彩云之南》。這些關于中國文化之旅的游記作品同樣受到了讀者的喜愛。
目錄
及時天 陳子昂、無名氏(詩經)、李白、杜甫
第二天 李清照、辛棄疾
第三天 曹植
第四天 阮籍、成公綏、白居易、歐陽修、蘇軾
第五天 孟郊、韓愈、杜甫、白居易
第六天 老子、李商隱、王維、阮籍、劉禹錫
第七天 王維、杜甫、柳宗元、韓愈、杜牧
第八天 韋應物
第九天 李白、杜甫
第十天 薛濤
第十24小時 杜甫、陳子昂
第十二天 賈島、韓愈、無可禪師
第十三天 杜甫、李白
第十四天 屈原、騷壇詩社
第十五天 白居易、蘇軾、歐陽修
第十六天 孟浩然、王維、李白
第十七天 李白
第十八天 蘇軾
第十九天 杜甫、屈原
第二十天 謝靈運、黃庭堅
第二十24小時 韋應物、白居易、陶淵明
第二十二天 王安石、辛棄疾
第二十三天 謝脁、李白
第二十四天 王安石、范成大
第二十五天 皎然禪師、石屋禪師
第二十六天 孟郊、朱淑真
第二十七天 蘇軾、白居易、林逋
第二十八天 陸游
第二十九天 李白、謝靈運
第三十天 豐干禪師、寒山禪師、拾得禪師
火車一出站,司機立馬提速。五分鐘后,電子顯示牌上的時速已超過三百公里,北京城被遠遠地甩在了后面。車窗外霧蒙蒙一片,能見度只有幾百米。不到兩個小時,火車就到了曲阜,要知道這里離北京可有五百公里啊!從曲阜一下車,我頓時覺得穿越到了公元前500年。和我一起玩穿越的,還有另外三個人。剩下的人,就繼續(xù)乘車奔赴21世紀的上海或別的什么地方去了。到了出站口,我的朋友埃里克 魯已經等候在那里了。
埃里克在中國干了三十年旅游業(yè),和我的另一個朋友安迪 弗格森一起組織過到中國的禪修旅游。這并不是他們的主業(yè),卻也比單純組織去看兵馬俑或游長城掙得多。埃里克的家就在濟南附近,他今天將有24小時的時間,帶我參觀孔子的故鄉(xiāng)。
會合以后,我們立即驅車向東南進發(fā),那里是孔子的出生地——尼山。尼山距火車站不遠,僅三十公里的路程,而且路也好走。鄉(xiāng)村的空氣與北京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尤其是沂河岸邊,空氣清新得讓人永生難忘。農民把松樹枝鋪在馬路上,讓過往車輛把上面的松果輾壓下來。雖然車流量不大,不過對他們來說足夠了。農民把這些松果收集起來,然后賣給提煉精油的廠家。因此整條馬路芳香四溢,令人神清氣爽。
走了一段松枝路,我們就到達尼山腳下了。我在售票口買了一張成人票,埃里克有導游證,他可以免票。我倆沒按常規(guī)游覽路線從入口進去,而是從出口進去的。因為那里是孔子出生不久便被母親遺棄的地方,我想先睹為快。
我們手頭的旅游冊上說,孔子的被遺棄可能與他的相貌有關。他那寬大而突出的額頭,給人印象極深,或許還有史書未記載的迥異于常人的其他生理特征。另一種說法是,他是因為出身問題而被遺棄。孔子出生時,母親才二十多歲,而父親已經六十多歲了,而且他是由父母野合而生。我不明白為什么他的父母要野合,也許這隱喻著某種不正常或傷風敗俗吧。當然,孔子被遺棄的故事,本身就疑點重重;同樣的事情,還發(fā)生在周王朝的先祖后稷身上。
不管怎么說,孔子沒有死,他活下來了。一只雌虎和一只雄鷹收養(yǎng)了他。我們走進一個巖壁不斷滲水的洞穴,彎著腰,踩著人們墊在地上的石塊,一直走到深處。里面有一塊很大很平整的石頭,我想,這也許就是孔子當年的嬰兒床吧。
看完該看的東西,我們退出來,沿著一條石徑拾級而上。這里不像是山,更像是一個土丘。我突然明白為什么孔子的名字叫“孔丘”了。走到半道,石徑變成了長滿青苔的土路。我們的頭頂是千年雪松的濃蔭,小徑的盡頭是尼山書院。據說孔子曾在這里講學,但我表示懷疑:這里離曲阜很遠,夏天來這里避暑隱居還差不多,至于講學嘛,你信嗎?
看那些講堂里桌椅板凳的模樣,與其說是孔圣人的弟子用的,不如說是給鄉(xiāng)村私塾的蒙童用的。這里的林林總總,似乎總想提醒來訪者,孔老夫子以前在這里正襟危坐,就像《論語》記載的那樣朗聲吟道:“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那么問題來了,孔老夫子教授的課都有哪些呢?可以肯定有禮教和樂教,這是他最喜歡的科目,當然還包括詩教。
出了書院,我們沿著主路下山,向公園入口而去。其間,我們在兩處雜草叢生的廟宇稍作逗留:一處是啟圣王殿,奉祀孔子父親的;一處是毓圣侯祠,奉祀山神的。在古松蔥蘢的毓圣侯祠,有一通《元修尼山孔廟記碑》,刻于元惠宗至正二年(1342年)。
在下山的途中,我們在觀川亭逗留了一會兒。這里就是孔夫子感嘆生命流逝的地方。面對沂河水鎮(zhèn)日站立,他給了生命一個精巧的隱喻:“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 子罕篇》)這時我想到了哲學家赫拉克利特,他也是臨流而立,看著河水在森林中出現又消
失。面對如此奇人奇景,我聳了聳肩:是的,我只有朝圣的份兒。
回到曲阜后,我又想起孔子的慨嘆。是的,人生就像一條河,此一時,彼一時。企圖尋找生命的全部意義,是不現實的執(zhí)妄。赫拉克利特也說“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我們逝去的是什么,留下的又是什么?我的思緒如沂河之水,滾滾而來,湯湯不竭……
穿過老城后,開始向西走舞雩壇路。沂河流到這里,形成了南部的護城河。過了一個街區(qū),我們停下來參觀舞雩臺(又稱舞雩壇)。舞雩壇路即由此得名。《論語》記載,有24小時孔子問弟子們,他們較大的理想是什么。有的說要治國安邦,有的說要強國富民,還有的說要執(zhí)事宗廟,而曾晳卻說:“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暮春時節(jié),穿上春天的衣服,與五六位成人、六七個童子到沂河沐浴,到
雩臺吹風,然后一路詠唱而歸。)孔子對弟子們感嘆道:曾晳同學想的跟我一樣啊。
中國人在暮春的三月三進行沐浴,這是一個古老的儀式。今天它已演變成清明節(jié),主要是祭掃先人的陵墓,在中國的老外把它稱作“掃墓日”。漢語的“清明”二字,即是“掃除”“清潔”之意。我們來到舞雩臺,這里曾是孔子、曾晳等人的舞蹈詠唱之所,而如今只是一個被植被覆蓋的十米高的土墩。我本想找一條爬上土墩的路,卻發(fā)現土墩都被石欄桿圍了起來,里面種著密匝的雪松。我繞著土墩轉了一圈,沒發(fā)現一個入口。毫無疑問:誰都可以在舞雩臺上舞蹈、在附近的沂河沐浴的時代早已經遠去了。沂河在流逝,時代在變遷啊。
然后我們奔向下一個目標——周公廟,它位于曲阜城東北。曲阜曾經是東周時期魯國的都城,是周公的分封地。周王朝在公元前1050年建立。孔子是周公的粉絲,崇敬周公,效法周公的禮樂,認為禮樂教化會使公室的風氣好轉。與周公有關的兩本書——《詩經》《易經》,都有孔子的貢獻。
參觀周公廟成了我們的順路之舉,本不在行程安排之內。來到周公廟,我和埃里克是這里僅有的兩位參觀者。穿過大殿,映入眼簾的是十多株古松和一些石碑。石碑上滿是銘文,其中包括一篇《金人銘》,文辭據說出自公元前2600年的黃帝之手,是老子《道德經》的思想源頭。周公廟的大部分銘文已經磨蝕得模糊不清了,只能依稀認得前面的“言多必失,行多必悔”等一些殘章。因為銘文上能認出的字不多,我們走個過場,然后進了空蕩蕩的大殿。
在大殿門口,我們停下來審視另一座記載周公廟歷史的石碑。此碑已碎,僅留下后半部分。我們閑逛的時候,一只奇特的鳥一直跟著我們,它的樣子,我沒在任何中國鳥類圖書中見過。還有十來只麻雀,貌似也對我們進入它們的領地表示好奇。
這地方如此冷清,倒提醒了我們,可能大伙兒都在吃午飯。一看表,確實到飯點了。于是我們便驅車穿過古北門,就近找了一個食宿兩用的飯店。在那兒,我們依然是的顧客。顯然,這里因為可看的東西少,游客也少。埃里克點了滿滿一桌菜,囊括了當地的眾多特色小吃,如熏豆腐、麻醬拌豆角、煎餅卷大蔥等,還有冰啤,足夠四五個人吃了。中國人吃飯不喜歡“光盤”,覺得尷尬,我無所謂,胃口好,總是一掃而光。
吃完飯我們就開拔,驅車向北去孔林。孔林是孔子后裔及其孔姓同宗的陵園。在曲阜,自稱是孔子后裔的高達三萬人,這聽起來挺奇特,卻是真的。前方出現一處路障,再過去就是孔林了。埃里克在車里等著,我打了輛三輪車,穿過路障,在大門口買了門票,進到孔林古老的牌坊。我以前來過這里,這次重游發(fā)現路邊原來賣小紀念品的攤子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長溜準備拉客的電瓶車。我沒搭理電瓶車,又穿過兩道拱門和一座小石橋。小石橋名叫洙水橋,其實它下面的河道已經干涸了。為防洪澇,洙水已經改道。洙水橋的北面是一座廟,供奉著孔子木主,叫享殿。過了享殿,就是通往孔子墓的甬道了。
孔圣人的陵墓非常簡單,就是一座長滿草的土丘,兩通石碑。后面那通較小,貌似年代較久遠,上面用篆書刻著“宣圣墓”三個字;前面那通大的,則用篆書刻著“大成至圣文宣王”七個字。孔子之所以謚號一個“宣”字,是因為從兩千年前的漢朝開始,孔門儒學一直被奉為帝王治國的正統(tǒng)學說;“宣”有“宣講、傳揚”之意,符合孔子“萬世師表”的身份。
我一直在等,等到別的游客都離開了,我一個人走上前去,極其虔敬地倒了兩杯酒。雖然中國古代沒有威士忌,但這種甜玉米釀造的酒,我想孔子是不會拒絕的。再說了,《論語》記載孔子很能喝,他曾說過:“美哉!惟酒無量,不及亂。”對于飲酒,我與孔子持同樣的觀點。一杯酒對我們彼此都是小意思,況且也符合他的圣言。我把祭祀他的那杯澆在石碑和墓冢上,干了自己這杯,然后回到埃里克的汽車里。
比爾 波特已成為翻譯中國作品較多的翻譯家之一,同時他也成為一位備受推崇的旅行作家。
——《紐約時報》
比爾 波特的旅行文學讓他在中國名聲大震,他的敘述口吻并非隱晦謹慎的,而是清晰明確的,字里行間充滿了閃光的獨白。
——《紐約書評》
詩人一定能將自己的心發(fā)出來,比爾對這一點深信不疑,這如同一種對詩心的信仰。他在中國從西走到東,從北跑到南,在詩人們的墳前敬酒,這份敬意不僅給詩人們,也給這份詩心。他就像一個詩心的守護者。
——北京青年報
我所拜訪的詩人們的墓地彼此之間竟有那么大的區(qū)別。有的簡陋,有的宏偉,有的已經變成了農人的耕地,而有的則變成了鄉(xiāng)村垃圾場。但他們的詩歌卻流傳下來,在那些甚至沒有什么文化的農人的明滅煙火里鮮活著。那些詩并不會專屬于富商或者高官,詩歌可以超越財富和權力,它直入人心,甚至能讓人達到一種忘我的境界。
——比爾 波特
剛剛買來還沒來得及細看,通過一位外國作家了解中國古代文人墨客,挺期待的,這本書內容豐富集中,值得閱讀
一個老外跑來以文人的胸懷抒情,不知什么味道
比爾波特 一個中國通,寫的系列作品值得一看。最有名的就是空谷幽蘭了
從外國人的視角看中國,看古人,很有意思。就像跳出去,看回來。別致~
看過作者的空谷幽蘭,淡淡的敘事中有冷不丁的精彩和幽默.這本書還沒看,期待有不同的發(fā)現
外國人對中國如此的了解,著實令人意外,細膩地觀察和體會,很不錯。
特別有意思的書,拿起就放不下,比爾的確很贊,值得讀。
談不上博大精深,只是提供了一種理解中國文化的視角
比爾波特的書,還沒來得及看,不知道和之前的作品有何不同,期待中
很早之前看過空谷幽蘭 接下來就找了好幾本他關于中國的書 以外國人的角度來看中國 蠻特別
讓人汗顏,一個外國人如此熟悉并熱愛中國文化
看過他所有的書,即使沒有一張圖片,也能興味盎然的讀下去,這本如是。里面很多觀點鮮明有趣,把古人鮮活還原,雖然讀的比較慢,但也讀了將近一半,非常推薦!
喜歡比爾波特這老頭,雖然內容開始有點商業(yè)化了,不過作為休閑讀物,還不錯。
比爾波特的書買了一套7本值得收藏,紙質非常好。
比爾波特老先生如此喜歡中國古詩,我看了也開始喜歡讀詩了。
比爾的最新作品,入手看看,看過他的《空谷幽蘭》很不錯,比爾的旅行文學的敘述方式很特別,也很真實。這個是精裝版,手感和品質很不錯哦
聽人推薦買的 寫的特別細碎但溫暖 剛看的時候覺得太絮叨 慢慢的看下去 就習慣這種文風了 在詩人墓前念一段詩敬一杯酒 還挺讓人唏噓
喜歡比爾·波特的書,他對中國文化、中國古典了解的比較深刻,同時又能引起人們反思,值得收藏。
比爾 波特,看過他的空谷幽蘭,絲綢之路,彩云之南,黃河之旅,禪的行囊,再加上這本尋人不遇,齊了
對中國古代先賢大家的尋訪游記。該書不僅介紹了故人功績,還有路線指南,精美照片。很不錯的書,值得收藏。
一個外國人多中國古代詩歌的熱愛,實在少見。而是還是朝圣之旅,有實在的意義。從心底是實在的佩服。
這本書是以一個外國人的角度看詩人,語言比較質樸,和中國的游記不太一樣,更真實些,書中的古詩詞很多
真的很喜歡比爾.波特的書,這是買他的第三本書了,鮮明的游記烙印,對中國文化的孜孜探尋,平易的文風,比爾大叔在我心中是一個男神。
一如既往地好,讀過《空谷幽蘭》等書的人會很熟悉。一個外國人,對中華文化如此的熱愛,尋蹤古跡,很多地方很多事情都是自己作為一個中國人所不了解,唯有汗顏,
比爾波特對于古代詩人的敬仰,比我們很多國人甚之,書里很多詩,我甚至都沒讀過。很值得拜讀的書,很值得敬仰的人。同時又會引起反思。
比爾波特的新書,性價比高。很喜歡他的《空谷幽蘭》、《chan的行囊》,很少有歪果仁對中國文化、中國古典有如此深的了解。跟著我喜歡的作者,在書里和我喜歡的詩人們相遇是一件美好的事。
你有那么好的年紀為什么不笑得更好看些愿你足夠強大的那天不用被束縛做你自己想做的事你就是你你是自由的其實也一直在努力適應這個世界的寒冷不管是溫度還是人心所以一直在給時間一點時間。讓過去過去讓開始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