桉樹適應性強、生長快、木材生產周期短,木材和林副產品有很好的加工利用價值,投資回報率高,有利于發展山區經濟,可增加林農收入,改善生態環境,對國家和產區經濟的發展均有現實和深遠的意義。我國經濟持續高速發展,對木材和林副產品的需求越來越迫切,對紙業、板業等原料的需求大副增加,這也促進了桉樹發展的新高潮。我國適宜發展桉樹的東南和西南地區林業部門,進入中國的外企林業公司,各行各業的企業主,城鎮和山區群眾都紛紛加入投資發展桉樹速生豐產工業原料林的行列,形成了一個新興的產業帶。
本書收集新的科研成果和新技術,以簡練文字和圖片形式,力求創新。既有理論,又有可操作性。可供欲了解桉樹的人士、發展桉樹的部門、林業科技人員及桉樹栽培施工人員閱讀借鑒。
序
前
第1章 概述
1.1 發展簡況
桉樹是桃金娘科(Myrtaceae)桉樹屬(Euacalyptus)樹種的統稱,天然分布于大洋洲的澳大利亞大陸,少數種原產印度尼西亞的帝汶等島嶼和巴布亞新幾內亞。1770年始被發現和定名。
桉樹起源于白堊紀末,因為在始新世和中新世早已經有了斜脈序和縱脈序的種,它的原始類型具有中生系構造特點,其進化主要在澳大利亞境內順應著地質史的變化而進行。1982年,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綜合考察隊古植物專業組在四川省西部地區海拔3700m的理塘縣晚始新世地層中采到40多號桉屬植物化石標本,有葉、果實和花蕾化石,初步鑒定是熱魯桉(Ereluensis)。可以設想在距今四五千萬年前西藏分布著大片的桉屬植物。后來由于強烈的喜馬拉雅山造山運動,使該地區地殼隆起,桉屬植物不適應高寒的氣候而消亡,桉樹適生地逐步南移,經馬來西亞到達大洋洲,以致現今的澳大利亞成為了桉屬植物的主要分布中心。
桉屬樹種的林學特性和經濟性狀,已引起全世界約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林業科學技術工作人員的普遍關注,并進行了引種栽培。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已召開過多次國際性和地區性的桉樹專題會議,如1956年在羅馬、1961年在圣保羅、1967年在堪培拉、1979年在里斯本、1990年在湛江、1996年在布里斯班、1998年在巴西、2002年在肇慶、2003年在湛江,在這些會議上各國與會代表互相介紹和交流了情況與經驗,專門討論了桉樹的發展與利用問題,推動了世界各地桉樹引種栽培的發展。
……
兩次購買,很系統的書
值得看看!
比較粗糙
這個商品還可以
這個商品不錯~
書的確不錯,但送貨效率太低,16日后我才收到!
書沒什么可說的 就是當當發貨太慢了哇..雖然是技術書籍 配貨比較慢 但也至少給人個解釋呀,寫了幾封郵件也沒回音 在線客服死都連不上 而且竟然不支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