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館只有“專業人士”才去? 藝術品只有“專業人士”才看得懂?
如果你對藝術世界默默向往,卻總覺得美術館令人敬而遠之 如果你看著傳說中的藝術名作腦中總是若干個黑人問號但你真的很想看懂
約翰 艾迪瑪(Johan Idema,1973——)是一名藝術顧問、作家。在藝術界以熱情洋溢,銳意創新聞名。專長于創新理念的發展、企業規劃、創新管理和藝術咨詢。2009年出版《超越黑盒子與白立方》(Beyond Black Box and White Tube),針對博物館和劇院建筑提出嶄新思考方式。2011年出版《到現場去!重新思考古典音樂現場演出》(Present!——Rethinking Live Classical Music),探討如何讓古典音樂現場演出更令人興奮、更接地氣。他是世界各地美術館的常客,于2014年獲得創新文藝獎。
推薦序1 眼見為實
推薦序2 參觀美術館:作為生活方式
引言 別瞎逛了,開始行動
如何閱讀本書
1 美術館的眼睛
如何用警衛的見識來讓你獲益
2 慢慢走,但別停
走到腿疼怎么辦
3 里面沒有人的畫
如何欣賞風景畫
4 當藝術發生時
觀察他人如何欣賞藝術
5 美與丑
如何區分藝術的好壞
6 藝術在哪里結束,世界從哪里開始
畫框如何影響藝術效果
7 有本事的話,震驚我一下
如何欣賞令人震驚的藝術
8 但是,這算是藝術嗎?
弄清楚你對藝術的期待
9 尚未邂逅的朋友
與陌生人交流的樂趣
10 粘在你腦中的口香糖
找到屬于你自己的杰作
11 的解藥
為什么孩子是導覽員
12 現實作為我的行動場域的功能
如何對付藝術行話
13 美術館的靈魂
員工推薦的妙用
14 赤裸裸地欣賞人體
如何看待裸體藝術
15 他摸起來光滑而堅實
為什么觸摸藝術品很重要
16 無題#3,1973
如何解讀極簡抽象的作品標題
17 禁止拍照!
拍照如何提升你的美術館體驗
18 不只是藝術的墳墓
擴展你對美術館價值的認知
19 “自拍”二字出現以前
如何欣賞肖像畫
20 有關藝術的問題,盡管問我
美術館導覽員的價值
21 不要急,慢慢看
拜托你,看久一點
22 藝術是一場對話
重新思考美術館餐廳的意義
23 自帶馬扎有必要
坐下來可以看得更詳細
24 標簽讓我覺得自己很蠢
如何應對標簽
25 還有問題嗎?
如何讓導覽物超所值
26 情緒的露天井
閱讀留言簿有什么好處
27 請去找藝術家聊聊
了解藝術品背后的故事
28 骷髏、蘋果和瓶子
如何欣賞靜物畫
29 把外面的風景帶進來
從美術館的窗戶觀察世界
30 為什么要去美術館?
如何確定你的潛在動機
31 不如買張明信片做紀念
認真對待美術館紀念品商店
32 聽聽音樂,看看畫
音樂是欣賞藝術的伴侶
那些值得一去的美術館
去哪里參觀
延伸閱讀
5 美與丑——如何區分藝術的好壞
古董商斯科特 威爾遜(Scott Wilson)曾經從垃圾堆里撿出來一幅很丑的油畫,他的朋友建議他干脆開一家博物館。他真這么做了。→
威爾遜的“糟糕藝術博物館”(Museum of Bad Art)就是這么來的。這家博物館以“糟糕到沒法無視的藝術”為主題,主要展出那些創作目的嚴肅但瑕疵明顯的作品。展品有杰出藝術家的偶爾失手之作,也有連畫筆都控制不好的新手作品。
觀看這些掉鏈子藝術作品,意外地特別啟發人。可以幫助你理解要創作好的藝術作品會面臨哪些挑戰,也能讓你了解到,即便有的藝術家已經受到認可,作品得以在的美術館展出,他也不會次次都成功。一旦領悟這點,你會意識到作為一個觀眾,也會面臨相似的挑戰:如何區分美與糟粕?只有受過科班的專業訓練才能分辨好壞嗎,還是僅僅是品位的問題?
幸 運 的 是, 藝 術 家 艾 德 拉 斯 查(Ed Ruscha)為我們提供了一條有用的經驗。他這么說:“好的藝術,引發的反應通常是這樣的:‘嗯?哇!’。反之,拙劣的藝術引發的反應則是:‘哇!嗯?’”換句話說,比起那些一開始令人震驚,或是靠做表面文章抓人眼球的作品,那些初看感覺平平,卻回味無窮,漸漸令人驚嘆的作品,從長遠來看會為我們帶來更大的收獲。
如果你及時眼看到某件作品時就很討厭它,不礙事。再多看一會兒。你可能會想:這是什么? 為什么這么丑啊?到底是誰弄出這種玩意兒來的?——這就是你最初的“嗯?”合情合理的反應。但你再看一會兒,就會有別的反應了,進而可能發現更多東西。你或許會更加討厭這幅作品,但是卻對它和你自己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不過,更常出現的情況是,你的評判會朝相反的方向轉變:你起初覺得不喜歡的東西,會挑起你的好奇心,甚至讓你有點喜歡,開始讓你思考它的意義。隨著你的感覺慢慢從“嗯?”變 成了“哇!”,你最終會明白,好的藝術需要一點時間去感受。或者用藝術批評家杰瑞 薩爾茨的話來說:“拙劣的藝術恰恰造成反效果,初看不錯,最終卻會覺得‘管它是什么呢’。”
11 的解藥——為什么孩子是導覽員
聽起來可能會讓你有點吃驚,世界 上 最 棒 的 美 術 館 導 覽 員 就 在 你 身 邊——那就是你自己的孩子。→
你可能已經發現你的兒子或女兒是個多產的藝術家,在冰箱上貼滿了他們畢加索式的涂鴉。但你不知道的是,他們也是的藝術批評家。你的寶貝兒子或者女兒有種特殊的天賦,可 以幫你對藝術作品背后的隱秘世界一探究竟。
是什么讓孩子們如此擅長藝術呢?因為他們是提問題的專家,非常善于從不同角度看待事物,而這兩點,是藝術批評最需要的關鍵技能。提問的藝術,是孩子們與生俱來的天性。他們毫無顧忌,會問大人不敢問的問題,也不會被簡單的答案糊弄過去。他們的大腦好像一張白紙,可以想出很多我們大人認為有創意、別出心裁又很行之有效的答案。我覺得美術館簡直應該提供“小朋友租賃”服務,讓每個人都能在入口領到一個小小的美術館導覽員。
你家那位小小導覽員有如此天分,若想借他的眼睛開闊視野,建議帶他去看看那些比較荒 誕、具有挑戰性的藝術作品。在四歲之前,理解抽象藝術對孩子們而言不在話下。所以 他們是解讀畢加索、波洛克這類畫家的小專家。問問他們覺得這些藝術家畫的是什么,會得到很具啟發性的回答。孩子們還是觀念藝術方面的專家,因為他們會對一個概念打破砂鍋問到底。千萬不要錯過任何讓你的孩子為你解說索爾 勒維特或馬塞爾 杜尚(Marcel Duchamp)作品的機會。從他們的角度去觀察,遇到讓你困惑的作品時,別猶豫,盡管問他們一些不好回答的問題。孩子們很可能會為你提供嶄新的見解和欣賞角度。
要對付美術館里遍地都是的不懂裝懂的人,孩子是的解藥。他們真誠又無畏,可以讓最古板的藝術投資人也放松下來。他們不會像我們一樣,覺得自己不懂或不專業而三緘其口, 反而會自由自在地回應和評論他們看到的一切東西。隨著年齡的增長,你或許已經失去那種 好奇心和開放性思維,但他們沒有,而這些都是理解和欣賞藝術所不可或缺的元素。因此, 參觀美術館時,你的兒子或女兒能帶給你的最棒的東西,就是重新喚醒你心中的孩童。如果 你的心能因此永葆青春,你就會逐漸發現藝術的真諦。
“艾迪瑪對我們提出的挑戰,并非是要我們贊同他的看法,而是希望我們重塑自己的觀點。畢竟,提出正確的問題,要比給出清晰的答案更能給人以啟迪。” ——荷蘭國家博物館館長 維姆 派波斯(Wim Pijbes)
作為北京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的館長,我經常會被問到這本書中嘗試回答的那個問題:我該如何參觀美術館呢?接下來的書頁里,會為你提供各種各樣的策略,有些注重思想性,有些偏向實用性,有些則就是好玩。不過,雖然參觀者們常常會期待能有一種的指南,像魔術般地改變自己參觀美術館的經歷,讓它變成一趟的藝術之旅,但事實是,這樣的指南根本不存在。美術館參觀的神奇之處,就在于我們每個人為它帶去了什么,我們身處那獨特的藝術空間時會發生什么,以及終,我們在與藝術邂逅之后,會從中收獲什么。——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館長 田霏宇
客觀來說這本書真的一般般。說了好多莫名其妙的廢話。
好書,值得推薦!
很好的一本書
好像還不錯
好像還不錯
很不錯正在看
看完這本書非常有效果
對我來講吧…很雞肋。
紙質好,趣味性強,內容激發思考,值得一閱。
了解一點有好處。
幫朋友買了一批書,他都很滿意,我也很高興。促銷的時候下單,價格很美麗。很棒!
蠻好的 還不錯
很精美,里面的排版設計很有意思
呃。。。裝逼看看可以~沒必要一定要看
好書一套,裝幀美,值得購買、細讀、品味!呼和浩特市當當網的配送員楊連琪,服務真好,贊一個!
真的同不錯的
非常喜歡!!!
好書值得推薦!
這本書很好,靜下心來看看不錯!
其實這本書的干貨就幾句話~如果自己摸索也是能找到方法~看完這本書就覺得生活的城市里畫展不多~
書有點味道 陽光好時曬曬書也是好的 書的內容先大致翻閱了下 內容清晰觀點明朗 很值得了解和增加認知
建議不錯,不過對于國內的情況來說,還是有所區別的
內頁設計有點像畫廊的閱讀手冊,對于國內的畫廊和博物館實用性有點低。但是當代藝術的多元化和各國文化交流的發展迅速,作為現代藝術的瀏覽方法也還行。
書的包裝很不錯……雖然我還沒有拆封……但是整體質感很好……推薦給想買喜歡類似書籍的人們……
陌生的領域,有啟發,用最簡單的方式,讓我們有更多的深思
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不錯!非常非常非常不錯!
對我這個缺乏美術細胞的人來說,有點深奧,希望通過這本書,鑒賞能力有所提升
去過很多次美術館,回過頭來閱讀如何參觀美術館是件很奇妙的事情。
這個很有用,解答了許多疑惑,也提醒了平時不注意的細節
一直對藝術作品的欣賞只停留在表層,希望能幫我有更深層次的見解
看到這本書,毫不猶豫的就買了吧因為這方面自己的知識太少了,應該多多學習,看后追評。
這本書,我覺得你不要連著看,隨自己心情去看。如果不是很in這個的話,你就了可能不喜歡.畢竟每個人感性認知有不一……
對參觀世界各地博物館,美術館的人有指導意義和參考作用
十本很實在的書,可以參照一下,下次去美術館不會那么盲目了。
是正品,一般來說給的都是指導,除了在美術館在生活中還是很適用的
本來想的是 一本教人怎么欣賞美術館里面藝術,以及解析美術的書,結果買回來發現只是告訴讀者在美術館里你應該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