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職場中,一個人即使再有理想 ,有才華,有自信,有熱情也是不夠的,還要懂禮儀。一個失禮的細節,可能毀掉你的形象,而得體的禮儀,則幫助你展現的自己,為自己的形象加分。禮儀已經成為職場菜鳥變身職場達人的關鍵。《我的本職場禮儀細節全書》詳盡講述了職場中需要知道了解的禮儀,是職場達人的職場處世圣經,是讓你身價倍增的魔法書,它能幫助你迅速掌握職場禮儀,從而更好地和領導同事相處,更加高效快樂地工作,讓你在職場中左右逢源,如魚得水,迅速成長為同事喜愛,領導器重的職場達人。
懂禮儀,會禮儀是贏得職場支持的步,只有走好步,才能在以后的職場生涯中順風順水,一帆風順?!段业谋韭殘龆Y儀細節全書》介紹了職場中應該重視的禮儀細節,實用,是新入職場的新人必須要懂的禮儀規范。
理想,現代禮儀實用化倡導者,致力于商務禮儀與交往藝術、公務禮儀、外事禮儀、銷售禮儀、形象禮儀以及職業素養、人際溝通等內容的實戰培訓。為各行業逾千家單位提供了專業的禮儀培訓
及時章
良好的求職面試禮儀是進入職場的及時步
求職謀業是每個人人生中最關鍵的一步,良好的面試禮儀體現了你的教養和修養,對面試成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面試時要樹立良好的個人形象 / 002
自我介紹時要淋漓盡致 / 004
面對提問心平氣和語不慌 / 005
自我評價要不卑不亢 / 010
面試中常見問題如何對答 / 011
第二章
得體的形象是職場受歡迎的基
不要把別人名字寫錯或者叫錯
在職場活動中,特別是在一些慰問、會客、迎送等人們接觸不多而時間又比較短暫的場合中,有些人,容易發生把稱呼弄錯的張冠李戴現象。這樣不僅失禮、令人尷尬,有時還會影響交際效果。
耿世佳是一家大公司的業務部門負責人。一次,公司派她去和另一家公司的洽談合作。在談判過程中,因為一個問題她和對方的觀點產生了分歧,于是她對對方一位姓王的負責人說:“張先生,我覺得您這份策劃案,不會為我們公司帶來一定的效益。”說完之后,會場一片寂靜,大家把眼光全部都聚集到了她身上,但是耿世佳好像什么都沒有發覺似的,繼續又錯誤的稱呼對方的另一個負責人,結果全場一片嘩然。
,對方覺得這樣的合作者頭腦不清晰,生產經營能力不可信賴,從而取消了合作的打算。耿世佳后悔當初自己沒有準備充分,但為時晚矣。
可見,張冠李戴的現象必須引起你的注意,否則,它會給你的交際帶來障礙。那么如何避免這一問題發生?下面總結出幾點經驗,可供借鑒。
1.事先要有充分的準備
交際剛開始時,一般雙方都要互相介紹,但比較簡略,速度也快,印象難以深刻。因此事先要對會見對象的單位、姓名、職務、人物特征有個初步的了解,做到胸中有數。這樣,經過介紹后,印象就比較深刻。必要時,在入室落座或會談、就餐前,再做一次詳細介紹。有條件的,交換名片則更理想。
2.注意觀察對方的特征,掌握記憶方法
介紹,要留意觀察被介紹者的服飾、體態、語調、動作等,特別注意突出特征或個性特征。對統一著裝的人,要格外注意觀察高、矮、胖、瘦、臉形、戴不戴眼鏡等。
3.注意掌握主要人物
在人員較多,一下難以全部記住時,要首先注意了解和熟悉主要對象(帶隊的負責人)和與自己對等的對象(指單位、所從事的業務、職務、級別與自己相同者)。現在,一般都不太講究主客、主從關系的禮節,單從行止、座位的位置上判斷是不的。如有的人把來客中的司機當成了經理,弄得經理很難堪。
在職場中,稱呼應當親切、自然、、合理,切忌把人名安錯。這會讓人有種不被重視的感覺,自己也會人留下傲慢不易接近的印象。當然,除了要對上面的三點做好充分準備外,在使用稱呼時,還要避免下面幾種失敬的做法:
使用錯誤的稱呼。主要在于粗心大意,用心不專。常見的錯誤稱呼有兩種:一種是誤讀,一般表現為念錯被稱呼者的姓名。另一種是誤會,主要指對被稱呼者的年紀、輩份、婚否以及與其他人的關系作出了錯誤判斷。比如,將未婚婦女稱為“夫人”,就屬于誤會。
使用過時的稱呼。有些稱呼,具有一定的時效性,一旦時過境遷,若再采用,難免貽笑大方。在我國古代,對官員稱為“老爺”、“大人”。若將它們全盤照搬進現代生活里來,就會顯得滑稽可笑,不倫不類。
使用不通行的稱呼。有些稱呼,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比如,北京人愛稱人為“師傅”,山東人愛稱人為“伙計”,中國人把孩子經常稱為“小鬼”。但是,在南方人聽來,“師傅”等于“出家人”,“伙計”肯定是“打工仔”。而外國人則將“小鬼”理解為“鬼怪”、“精靈”,可見這是“南轅北轍”,誤會太大了。
使用不當的稱呼。工人可以稱呼為“師傅”;道士、和尚、尼姑可以成為“出家人”,但如果用這些來稱呼其他人,沒準還會讓對方產生自己被貶低的感覺。
使用庸俗低級的稱呼。“哥們兒”、“姐們兒”、“磁器”、“死黨”、“鐵哥們兒”等等一類的稱呼,就顯得庸俗低級,檔次不高。它們聽起來令人肉麻不堪,而且帶有明顯的黑社會人員的風格。另外,逢人便稱“老板”,也顯得不倫不類。
使用綽號作為稱呼。對于關系一般者,切勿自作主張給對方起綽號,更不能隨意以道聽途說來的對方的綽號去稱呼對方,還要注意,不要隨便拿別人的姓名亂開玩笑。
從禮儀的角度來講,對別人正確的稱呼是對別人的一種禮貌。所以,無論何時何地,都不要張冠李戴,叫錯了人名或者寫錯了人名,不僅會造成尷尬的局面,也會讓對方覺得不快。
閑聊是與他人親近的法寶
職場中,尤其在午飯時分,大家難免聚在一起邊吃邊聊。聊天的內容十分廣泛,通常沒有既定的話題。但人們會在聊天中交流看法、溝通情感、傳播和獲取信息。會聊天的人會把聊天變成與他人親近的法寶,而不會聊天的人則可能把聊天變成生氣的方式,或者爭斗的起源、是非的傳播途徑。因此,聊天也是要講技巧的。
1.找到可聊的話題
聊天時,開頭同樣很難,它猶如源頭,話題有興趣,則加入的人就多,談得才盡興;若話題只三言兩語,不能深入,則使人感到索然無味。會聊天的人,首先不在于他說了些什么,而在于他出了個什么話題,使參加者能全神投入,聊得暢快。
這應從分析聊天的對象人手。一般來說,同窗故友,憶舊便是好的話題;中年朋友,家庭、事業是最有體會的話題;對老年人,健康活動是較適宜的話題;情趣高雅者,墻上的字畫、桌上的讀物,便是好的話題;涉世未深者,事業、功名是他們感興趣的話題,而最能適應所有對象的話題,便是新聞。
2.輕松語言輕松聊
有了好的話題,但聊天過程中語言過于正統,過于嚴肅,往往使人聽而卻步,一本正經地聊則是最乏味的。善于聊天的人,經常使用輕松幽默的語言,聽起來話語隨意,多取譬喻,幽默風趣,創造出寬松愉快的交談氣氛,使大家在交談中得到松弛和愉快。一般來說,這樣的人往往是聊天的主角。
3.“聽”話亦助“聊”
許多人認為聊天必得開口,甚至有人口若懸河,滔滔不絕,獨霸聊壇。其實,聊天要能順利進行,還有一種無聲的語言藝術——以聽助聊。在恰當的時間,恰當的話題,給發話者以呼應,或贊成,助其深入;或反對,引起思考。聽是聊的一種輔助,聽后的簡短呼應反饋也能表現一定的說話水平。
4.善于“斷”話題
聊天,也有雅俗之分。高雅的聊天能給人以有用的信息、口才的鍛煉,有助于身心的健康。而低俗的聊天卻無異于浪費時光、謀財害命。但聊者形形色色,可能會涌出荒誕不經甚至粗俗下流的話題,這時,你若能適時巧妙地讓大家轉移到別的話題上,可以說你掌握了聊天中適時截斷無益話題,使聊天健康進行的語言藝術。
如當人們聊兇殺、奸淫話題時,你若能說:“這些都和家庭教育有一定關系。比如我認識的一個人……”自然而然地把話題引到對孩子的家庭教育與社會問題的探討上。反之,你若用生硬的話說:“你們談這些真無聊,還不如談談肉價……,”那么你將會打斷人們的談興,破壞聊天的氣氛。避之巧妙,才稱得上水平和藝術。
此外,還有一個聊天技巧也是愛聊之人應該掌握的,即記住別人的話。這樣,以后再提起,別人就會覺得你那時有認真聽他講,會對你加一分好感!
與別人討論問題時要用溫和的態度
在與人溝通過程中,有時難免會為一些小事爭得面紅耳赤。爭論本來是生活中常有的事,但如果因為一件小事非要搞個水落石出,徒費精力不說,還可能會搞得不歡而散。所以,說話時嘴上要有個把門的,既不要因言語傷人,又要達到溝通的目的。
因此在與人溝通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不作無謂的爭辯
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事情可以說是千頭萬緒,每個人都很忙,真的沒有必要把時間花在爭論上。如果你偏偏喜歡這樣做,那么你的時間和精力就會讓你在無形中給浪費掉了。
彼此之間有了問題要虛心地、帶有誠意地進行討論。和別人爭辯,你可能用言詞壓倒了對方,也許對方是口服了,但是他的心里卻不平,這樣你不僅一點好處也得不到,相反害處會很多。你損害了別人的自尊,別人對你產生反感;會使你很容易犯下專挑剔別人錯誤的惡習,它使你變得驕傲,你將因此失掉很多朋友。
尊重別人,客觀地進行爭論,才能有一個好的結果。專門挑對方的刺,為難對方,逞一時之快,于人于己都沒有好處。
在交談時要避免使用質問的方式,假如你真想使對方心悅誠服,越是在緊張爭論的場合中,越不可用質問的方法。
同事之間,偶然以質問來取笑是可以的,不過不可經常用這種方式,更不可使之成為習慣。以寬厚的態度待人就是為自己留有余地,如果向前沖得太猛,就會因站不穩而摔倒,那么傷得最厲害的只能是自己了。
2.糾正別人的錯誤要用溫和的語氣
有時,明知對方錯了,但你在說話時也要注意自己的語氣。倘若是由別人指出的,那么他在被人指出的時候,就會為自己的錯誤做種種辯解。因此,在指正別人錯誤的時候,要注意自己說話的語氣。
糾正別人的錯誤要有同情心,不要吹毛求疵。要用一種大度去諒解對方,說話態度要溫和,不要讓對方受到刺激,讓對方從內心里接受,才能收到應有的效果。在改變他人的主張時,要讓自己的想法潛移默化地傳遞給對方,使對方覺得是他自己修正了觀點,改正了錯誤。
糾正他人錯誤的時候,有些人喜歡用命令的口吻,這樣做效果不但不佳,相反還會得罪人。所以,好是用請教式的語氣,比如,將“你不應該用紅色!”改為“你認為用其他顏色是不是會更好一點呢?”不同的說話方式,產生的效果自然會不同。
每個人都喜歡談論自己熟知的事情,那么在溝通中你就可以掌握這一特點,盡量去鼓勵別人說他自己的事情,這種方法會令對方樂意接受你的觀點。
與人溝通,出現一些分歧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如果這時立刻提出一些異議與之爭論,對方一聽就會感到這是對自己的不尊重,認為自己的意見被否定了,這樣的結果顯然令人不愉快。如果真的出現這種情況,就要把事情說得清楚一點,要先說明哪一點是自己同意的,哪些地方同意對方的看法,然后再把有分歧的地方提出來加以解釋,對方在這種情況下就會考慮你的意見。
不方便回答的問題要含混而過
在人際交往中常會遇到一些難以回答、不愿意回答或者不便回答的問題。如果坦白地說一聲“無可奉告”“不知道”,不僅會破壞氣氛,使對方難堪,還顯得自己沒水平,也沒有涵養。
對于難以回答的問題,不要馬上給出具體答案,可以采取無效回答的方式爭取時間,所謂無效回答,即用一些沒有實際意義的話來做些實質性的回答,答了等于沒答,推諉搪塞,而別人又不能說沒答。譬如:
秦先生遇到李小姐:“喂,小李,聽說你病了,什么病?”
“不是什么大病。”
“究竟是什么?。?/p>
“一點小病。”
看得出來,秦先生可能是真的關心李小姐,但卻失禮了,兩性間畢竟是有忌諱的。在這種情況下,李小姐機警地做了無效回答,就比較得體。
生活中,回避回答用得較多的詞語是“不清楚”“沒確定”“沒什么”。
“喂,聽說你們老板交桃花運啦?”
“不清楚呀。”——好事者無可奈何。
回避回答的方法和策略多種多樣,可以參考如下五種:
1.守勢的含混回答
如果不能正面回答,那就消極抵抗。保障對方一個時間限制,譬如:我需要好好考慮一下,下午給你答復。將回答延后,給自己充足的時間,也讓他人明白,這個問題確實為難你了。
2.積極的答非所問
例如一位翻譯小姐到澳大利亞工作時,澳大利亞人問她:“你愛澳大利亞嗎?”這位覺得答“愛”與“不愛”都不合適,便答道:“澳大利亞的袋鼠真可愛。”這類轉移答復可以用于回答那些不便于具體肯定與否定的問題。
3.歪答一些荒唐或者強人所難的問題
有時不必硬著頭皮去找正確答案,不妨偷換概念,歪打正著也許會取得更好的效果。譬如,一外國人責難中國人,問中國有多少廁所,答:“兩個,一個是男廁所,一個是女廁所。”回答違反常情的提問,可以發揮自己的小聰明,巧妙地把問題甩給別人。
4.直接地回避
其實也不要害怕直接說出對方不得不承認的避答理由,這樣雙方均不難堪。譬如,一位外國記者在中央美術館與大家談“女模特兒具有為藝術獻身精神”的話題時,突然問其中的一位女畫家:“假如讓您當人體模特兒,您是否愿意呢?”公開說“愿意”吧,對一個青年女性確非易事;說“不愿意”呢,又是自己打自己的嘴巴。于是,女畫家直接回答說:“這是我的私事,不在采訪之列吧?”自然而又有禮地讓自己擺脫了窘境。
5.誘導對方自我否定
譬如羅斯福對朋友的提問不便回答,于是便問道:“你能保密嗎?”朋友脫口而出:“能”。羅斯福馬上接過話說道:“我也能”。顯然,羅斯福巧妙地設計了一個圈套,誘導對方說出自己不想回答的原因,而表面上又確實給出了回答。
回避回答看起來多帶消極色彩,實際上是處于積極的守勢,柔中有剛,守中有攻。對于自己難以回答的問題采取回避的方法,需要你的機智。如果一時難以想出恰當的回避方法,也可以坦白表示自己的難處。其實,這種方法留心學習,靈活應變,并不難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