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養育孩子肉體胚胎的同時,要關注孩子精神胚胎的成長。孩子有一個非常完整、精密的內在秩序系統,有一顆豐富的有吸收力的心靈。本書所展示的教子問題,更多的是從精神胚胎養育的角度,去分析家庭教育中所遇到的問題。這些問題來自于這幾年里我們接觸過的眾多父母,反映了教育孩子中較為普遍的問題,是我們做父母的需要理解和領悟的。本書突出"實踐",以"一問一答"的形式為關注家庭教育和兒童及青少年成長的育齡女性解答教子問題,問題涉及孩子的年齡跨度從0歲一直到16歲,包括了孩子成長的各個階段。
例如
職業女性怎樣面對工作、孩子教育的雙重焦慮?
孩子性格太溫和,會不會影響長大后的社會競爭力?
孩子很善良,學習也不錯,為什么不合群,得不到同學的認同?
孩子對作業、考試特別焦慮怎么辦?
孩子沒有特長、不夠會不會自卑?該怎樣發現孩子的特長?
孩子得不到老師的認可怎么辦?
楊文,山東英才學院董事長,博士,教授,碩士生導師,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名師,國家精品課主講人,國家本科教學團隊負責人。留學英國,曾任教于山東大學。
榮獲"中國十大杰出母親",全國"為國教子、以德育人"好家長。其家庭榮獲全國"五好"文明家庭標兵戶。現任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山東省、濟南市三級婦聯執委,中國民辦教育協會學前教育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環太平洋地區早期兒童教育協會中國大陸地區副主席等職務。
主編的《楊文幼兒英語》系列教材發行100余萬冊;所著《幼兒英語教學法》、《學前兒童英語教育》,填補了我國相關領域的空白;創立的教學法被列入"中國當代外語教學法十大流派"。
麓雪,畢業于山東大學中文系,博學媒體人,致力于以家庭教育、婚姻情感為主的女性生命成長的采訪、研究與寫作。曾經主持新聞評論、人物訪談、《陽光女性》等節目。采訪、寫作、主持的情感專欄"麓雪熱線"受到讀者、聽眾的關注;著有《楊文教子》、《苦茶》、《讓我們做好的母親》《生為女人》等書,策劃出版暢銷書《和兒子一起成長》。
第1章父母是孩子成長的配角
關注當下,"品質陪伴"
全職媽媽的意義
父母只是孩子成長的配角
媽媽要學會接納負面情緒
孩子本身便是父母教子的引路人
父母的不在于嚴肅的面孔
尊重老人但堅持原則
第2章成長的煩惱
"秩序敏感期"來了
媽媽離不開孩子的心理
孩子的"依戀游戲"
是誰剝奪了孩子自我成長的權利
"破壞"中隱藏著成長的秘密
說謊在不同年齡意味著不同的問題
溫和也是一種競爭力
以謙遜和慈愛代替和嚴肅
一句句"都是為你好"引發的親子沖突
和兒子一起成長目 錄
第3章成長的節奏
比節儉更重要的是孩子的創造力
"有意思"才會對孩子"有意義"
少些說教,多些理解
親情培養也有關鍵期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天賦和個性
緩慢和沉思是正常的兒童心理
改變對"學習"概念的認識
從一個新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淘氣
孩子是問路的客人,請多些耐心和技巧
單親家庭的孩子也能快樂成長
搬家后,關照好孩子的心
不要當著孩子的面去貶低批評他的朋友
不恰當的幫助阻礙孩子的獨立
每個年齡的孩子都有自己的恐懼
培養孩子獨自睡覺的習慣
家庭是孩子人際關系的及時演練場
父母不善言談,如何培養孩子好口才
別逼孩子成為"講禮貌"的小大人
藏起一半愛,培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如何說孩子才會聽
引導孩子正確面對不良情緒
父親是孩子通往外部世界的領路人
第4章和孩子一起成長
從孩子的角度發現并喚起興趣
電子媒體時代,不要捂住孩子的眼睛
不要空講"打人不好"的大道理
接納孩子"犯錯誤"
孩子不必太聽話
面對青春逆反期,需要調整的是父母
比起電子產品,幼小的孩子更需要感受真實的世界
以時間、耐心與智慧緩解孩子"入園難"
為孩子選擇玩具的智慧
早教班要不要上
正確認知孩子的"專注力"
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記憶中的幼兒園
別拿成人的道德觀壓垮了孩子
"窮孩子"的自卑來自父母
第5章做孩子學習的好助手
善用假期,別盲目將孩子托管給"補習班"
"學習"是個大概念
會玩的孩子才會學
考試焦慮癥到底是焦慮什么
幫助孩子緩解"學習焦慮"
當孩子不被老師認可時
只能贏不能輸,了解孩子好勝心背后的心理因素
孩子厭學,了解原因后對癥下藥
成績不是評價孩子的標準
閱讀是一種習慣和生活方式
后 記因為懂得 所以會愛
接納孩子"犯錯誤" 孩子就是在不斷犯錯、不斷糾正中長大的。很難想象,一個自小到大不犯錯誤的孩子,長大了會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兒子上小學二年級,總是犯錯誤,被同學老師稱為"犯錯大王"。不是今天把同學的眼鏡摔碎了(他說是幫同學修眼鏡不小心弄壞的),就是明天把同學的水杯弄扁了(他說那個同學欺負他,他故意踩的)。有一次竟然把老師的課本藏起來(他說那個老師總是批評他,他就故意讓他著急)。這孩子在這之前是個乖孩子,不管在家里還是在幼兒園里,都很守規矩。自小是做教師的爺爺奶奶帶大,我們做父母的對他也很嚴格。我很困惑,是我的兒子真的有問題了,還是他正處于七八歲狗也嫌的年齡的原因?他的同學怎么就沒有出現這樣的狀況呢?犯錯是孩子的一種心理需求
過去我們自小所受的教育就是"不許犯錯",甚至是孩子成長中正常的一些錯誤,也被冠以很嚴重的"罪名",以致給孩子的心理留下終生的陰影。記得小時候我的一名男同學很頑皮,他把大街上畫的領袖像的眼睛用粉筆給涂上了。結果全校批斗,取消他在學校評選各種榮譽的資格,在全校大會上點名批判,宣布他是個"壞孩子",他的小伙伴們也不敢和他玩了。一個才八九歲的孩子啊,從那以后,他的性格就變得很怪僻。那是20世紀70年代初的中國。我想,今天的孩子再犯這樣的錯誤,老師和學校不會這樣處理了。
孩子就是在不斷犯錯、不斷糾正中長大的。很難想象,一個自小到大不犯錯誤的孩子,長大了會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心理學專家認為,犯錯是孩子的一種心理需求。他是通過錯誤,來確知他自己與外界或者與他人的關系,從而在體驗中獲得對犯錯的"免疫"。人類和小動物一樣,他要在游戲中預演攻擊和防御、殘忍和仁慈、捕獲和逃避,通過這樣的過程預演,獲得生存的能力。成人的責任就是等待在旁,允許他有這樣的預演,并引導他不會在預演中發生更大的錯誤。
你的兒子自小由做教師的爺爺奶奶帶大,你們做父母的對他也很嚴格。可以想見,四個訓練有素的大人,貼身保護、教育、訓導著一個"乖孩子",在那樣的成長環境中,他恐怕很少有犯錯的機會。可是,一旦到了學校,脫離了家庭如此緊密的監護,這個"乖孩子"就要找機會以沖動犯錯的舉動,去體驗犯錯的權利,獲得成長的資源。小孩子小時候該犯的錯誤沒有機會犯,大了很可能犯幼稚孩子犯的錯誤。讓孩子在錯誤中獲得"免疫"
孩子在與父母、老師的相處中,除了感受到愛和關心,也會體會到控制與強迫,也會產生憤怒、對抗、嫉妒、仇恨等負面情緒。這些負面情緒都得有機會表達出來,讓孩子從中獲取管理這些情緒的體驗,學會節制。那么,犯錯就是他釋放這些情緒的機會,引導得當,孩子就會學會節制,獲得"免疫"。把老師的書藏起來,把欺負他的同學的水壺弄扁了,這是他在學習協調和的關系,學習服從與心理平衡的技術。這樣的學習,會讓他將來受益。
我認識一位女友,從小到大是一個"乖女孩",聽父母的話,聽老師的話,對誰都好,對誰都不會反抗。上班后也是十分努力地做好工作,十分友好地對待同事,十分小心地躲開利益紛爭,甚至放棄自己合理的權利。當她遭受不公的時候,她不會據理力爭,不會協調對抗和服從的關系,她的憤怒不能合理宣泄,以致生病。最終她認識到,自小到大,她是一個不敢犯錯的人,沒有機會發泄,積壓了大量的憤怒、對抗和悲傷情緒。她自己的錯誤,就在于她在成長的幾十年里沒有犯過錯誤,也就沒有獲得自己與外界或者與他人的正確關系的處理方法。
每個孩子都會欺負別人也會被人欺負,從中可以學到自我保護。有些比較嚴重的錯誤,看起來讓人很可氣,但對孩子也是有益的。父母切不可企圖全力保護孩子不出錯,但錯了又全力代替孩子處理和承受后果。可以通過讓他承受不愉快的懲罰和社會壓力,遭受必要的情緒挫折,體驗到孤獨和焦慮、后悔和害怕是什么,學會預見行為的后果,有助于孩子學會協調攻擊欲望與環境的關系,慢慢地把攻擊行為轉向積極安全的范圍(如運動、競賽)。這些成長體驗印痕,在孩子將來面對復雜的環境時,他可以經過"心理反芻",找到恰當的應對方式。犯錯也是一種心理能量的體現,心理能量弱的人,連錯也不敢犯。對錯誤不要引入"是非道德"批判
在孩子犯錯后,父母不要過度懲罰,引入是非、道德的批判。不管對多大的孩子,如果犯了錯誤就嚴懲打罵,都會給他的心理造成創傷。他對錯誤的體驗不但沒有獲得"免疫",反而會潛抑和深藏,將來當他獨自面對生活時,會削弱孩子的防御和生存能力。
看上去你的孩子所犯錯誤不是出于好意,就是出于故意,還有就是對抗和好奇,基本不是明知故犯、損人利己。對這樣的錯誤,批評、責罵都不是好方法,而是要幫助孩子把"犯錯誤"過程中的不利、消極因素轉化為有利的、積極的、合理的因素。幫助孩子分析行為的動機:好的動機,但因為沒有經驗而出錯,先表揚,再分析犯錯的原因,幫助孩子找出正確的方法。允許孩子嘗試犯錯之后去完善,才會讓錯誤犯得有意義和價值。
……
看完了再來評價,肯定是好書
非常好,作者一家真了不起
可以的
看起來不錯
當當買書還是很好的,發貨快,特別是有時候活動力度還挺大,反正這幾年給孩子買了好多次了,淘寶盜版太多,還是當當買的放心些,價格也比較優惠。
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
內容不錯,對帶小孩有幫助
超所值,孩子喜歡
是我喜歡的書。
當當買書速度快,書非常好,謝謝
喜歡在當當網買書,價格優惠質量好,這本書內容適合家長閱讀喜歡在當當網買書,價格優惠質量好
書很好咋愛我們看來一些小細節故事都很貼近。書很好!
很有用的一本親子教養書。喜歡楊文的教育方式。對我很有幫助。
楊文的書和孫瑞雪的書,有時看到妙處,自己都情不自禁,里面的好多情況歷歷在目。我們也曾經年輕過
買來已經看了2章了,作者的思想與孫瑞雪有相似之處,都是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踐行者。值得一看。
第二次買楊文的書,第一本《和兒子一起成長》徹底改變了我教育的思想
印刷精美,內容豐富,特別適合家中有中小學生的家長閱讀,受益匪淺。
這本書非常喜歡,也仔細的把它全都讀完、受益匪淺
很早以前曾經看過這本書,覺得挺好的,現在這本書在版還分成了兩本,我沒有看過,我想大體的意思整體貫通的思想是一致的吧,這是幫別人買的
父母和兒子一起成長是兒子成長中最關鍵的事情
本書內容很好!尤其是對于家庭教育以及學校教育中師生的尊重與相處、引領都很有啟發!不可多得的好書,建議有意于家教的朋友們好好讀一讀,很有借鑒意義!
和兒子一起成長(2)與(1)一樣,都很好,自己感覺(2)更適合年齡較小的孩子的家長看。
這本書非常好買來送人的希望為人父母者好好學習吧!
對于80后的父母來說,這本書是不錯的。通過案例分析的方式也很容易理解,在生活中當然不能照本宣科,但是可以從中挖掘適合自己的方式方法
這本書是朋友推薦的,不錯,受益了,家長們不妨看看。
不是孩子成長記錄的形式,而是家長們問題回答的形式
個人感覺沒有成長1好,2008年我就把楊文老師的成長1看完了,對我影響很大。前幾天又把1溫習了一遍。當然在育兒書籍里楊文老師的和兒子一起成長12都是不錯的。
慈愛代替權4威和嚴肅 一句句B都是為你好引發的親子沖突 和兒子一起成長目錄第章 成長的節奏 比節儉更 和兒子一起成長2睛 不要空講G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