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偷拍一区二区,国产香蕉久久精品综合网,亚洲激情五月婷婷,欧美日韩国产不卡

在線客服
自卑與超越(完整全譯本)圖書
人氣:130

自卑與超越(完整全譯本)

著名翻譯家曹晚紅原版直譯,精裝升級完整全譯本!弗洛伊德、榮格、羅斯福一致推崇之作!雞湯泛濫的年代,我們只讀經典!
  • 所屬分類:圖書 >心理學>心理學經典著作  
  • 作者:(奧地利)[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 產品參數:
  • 叢書名:--
  • 國際刊號:9787505737488
  • 出版社:中國友誼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7-01
  • 印刷時間:2017-01-01
  • 版次:1
  • 開本:32開
  • 頁數:--
  • 紙張:膠版紙
  • 包裝:精裝
  • 套裝:

內容簡介

本書是人類心理學先驅阿弗雷德.阿德勒的著作,作者從探尋人生的意義出發,啟迪我們去理解真實的生命意義。全書立足于個體心理學觀點,從教育、家庭、婚姻、倫理、社交等多個領域,以大量的實例為論述基礎,闡明了人生道路的方向和人生意義的真諦。幫助人們正確面對缺陷,正確對待職業,正確理解社會,理解生活,理解性,具有極深的哲理性和巨大的學術價值。

編輯推薦

青少年必備的心理學讀本,家長與教師了解孩子內心世界的工具書,青少年了解自我、解疑釋惑、健康成長的必讀書。

暢銷80余年的心靈成長讀本,自版發行已逾八十年,版本無數,本書是譯者嘔心瀝血的版本,譯文簡潔流暢,十分契合當下的讀者受眾。

本書的作者阿德勒是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他是弗洛伊德的學生之一,同時也是精神分析學派內部一個反對弗洛伊德的心理學體系的心理學家。

作者簡介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 ,1870—1937),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弗洛伊德的學生之一,但也是精神分析學派內部一個反對弗洛伊德的心理學體系的心理學家。

阿德勒有《神經病的形成》《自卑感》等著作,他將精神分析由生物學定向的本我轉向社會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學,對后來西方心理學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目錄

譯者序/1 一、 生活的意義/1 1.生活對于我們的意義/2 2.人生的三大事實/4 3.社會情感/7 4.童年對人生的影響/11 5.童年記憶的重要價值/16 6.合作的重要性/19 二、心靈與肉體/21 1.心靈與肉體的交互作用/22 2.情感影響發展/25 3.身形、性格與心智/37 三、自卑感和優越感/41 1.自卑情結/42 2.追求優越感/49 3.設立有意義目標/53 四、早期的記憶/61 1.理解記憶/62 2.關于早期記憶的六個案例/65 3.行為的根源——早期記憶/74 五、夢/81 1.關于夢/82 2.弗洛伊德學派與夢/84 3.個體心理學派與夢/86 4.夢的構成/90 5.常見的夢/94 六、家庭的影響/105 1.母親的影響/106 2.父親的角色與責任/116 3.為人父母/121 七、學校的影響/135 1.教育的變革/136 2.教師的角色/137 3.課堂里的合作與競爭/141 4.天賦與習得/145 5.區分孩子的個性/148 6.顧問會議的工作/154 八、青春期/157 1.什么是青春期/158 2.心理特征/158 3.生理特征/159 4.青春期的掙扎/160 5.青春期的性意識萌芽/165 6.正視青春期/169 九、犯罪及其預防/171 1.犯罪心理/172 2.罪犯的類型/181 3.合作的重要性/189 4.如何矯治犯罪行為/198 十、職 業/207 1.平衡生活的三條系帶/208 2.職業的早期訓練/210 3.影響職業選擇的其他因素/212 4.對待職業的態度/216 十一、人及其同伴/219 1.人類需要團結/220 2.利己主義/222 3.過失犯罪/227 4.社會興趣和社會平等/228 十二、愛情與婚姻/231 1.愛情、合作與社會興趣的重要性/232 2.夫妻是平等的伙伴關系/235 3.不適合結婚的人/242 4.婚姻觀與人生觀/247 阿德勒年譜/251

在線預覽

1.生活對于我們的意義

人類生活在“意義”之中。我們一生中所經歷的事物并不僅僅是單純的事物,更為重要的是這些事物對我們人類的意義。即使是我們生存的環境中最簡單的事物,人類在接觸它們的時候也是從自己的角度作為出發點來看待它們的。“木頭”指的是“與人類自身有關系的木頭”,“石頭”也是“作為人類生活因素之一的石頭”。如果有人想脫離意義的范疇,而使自己僅僅生活在單純的環境之中,那么他一定非常不幸:他將與自己周圍的人喪失溝通的基礎,他的行為無論是對他自己,或是對其他人都毫不起作用,都沒有任何意義。我們一直是以自己賦予現實的意義來感受現實,我們所感受的不是現實本身,而是現實被我們所賦予的意義,或者說是我們的感受是我們自己對現實的解釋。因此,我們可以順理成章地說:每個人感受到的意義多多少少總是不的,甚至是不正確的,因為“意義”是一個充滿了謬誤的領域。

假如我們問一個人:“生活的意義是什么?”他很可能回答不出來。通常,人們不愿讓這個看似沒有意義的問題來困擾自己,所以總是用一些陳詞濫調的回答來搪塞;或者,人們干脆認為這個問題是沒有意義的。然而,我們無法否認,自從人類有自己的歷史開始,這個問題便已經存在了。在我們這個時代,不僅是青年,連一些上了年紀的人們也會經常為之困惑:“我們為什么而活著?生活的意義又是什么?”自然,無數的事實讓我們可以斷言:通常人們只有在遭遇失敗挫折的時候,才會發出這種疑問;假如一個人的一生中沒有任何的波瀾和起伏,也沒有遇到過任何的困難和險阻,那么這個問題便不成其為問題,也不會被訴之于言詞。

在一般情況下,人類通過自己的行為來詮釋生活的意義,幾乎每個人都只把這個問題和它的答案通過自己的行為表現出來。如果我們觀察一個人的行為,而不管他的言論,我們將會發現:他的姿勢、態度、動作、表情、禮貌、野心、習慣、特征等等,無不體現出他個人對于“生活意義”的理解。他的行為讓我們相信,他似乎對某種關于生活的解釋深信不疑,他的一舉一動都蘊含著他對這個世界和他自己的看法。他似乎是在用自己的行為向世人宣告:“我就是這個樣子,而世界就是那種形態”,這便是他賦予自己以及生活的意義。 1.生活對于我們的意義

人類生活在“意義”之中。我們一生中所經歷的事物并不僅僅是單純的事物,更為重要的是這些事物對我們人類的意義。即使是我們生存的環境中最簡單的事物,人類在接觸它們的時候也是從自己的角度作為出發點來看待它們的。“木頭”指的是“與人類自身有關系的木頭”,“石頭”也是“作為人類生活因素之一的石頭”。如果有人想脫離意義的范疇,而使自己僅僅生活在單純的環境之中,那么他一定非常不幸:他將與自己周圍的人喪失溝通的基礎,他的行為無論是對他自己,或是對其他人都毫不起作用,都沒有任何意義。我們一直是以自己賦予現實的意義來感受現實,我們所感受的不是現實本身,而是現實被我們所賦予的意義,或者說是我們的感受是我們自己對現實的解釋。因此,我們可以順理成章地說:每個人感受到的意義多多少少總是不的,甚至是不正確的,因為“意義”是一個充滿了謬誤的領域。

假如我們問一個人:“生活的意義是什么?”他很可能回答不出來。通常,人們不愿讓這個看似沒有意義的問題來困擾自己,所以總是用一些陳詞濫調的回答來搪塞;或者,人們干脆認為這個問題是沒有意義的。然而,我們無法否認,自從人類有自己的歷史開始,這個問題便已經存在了。在我們這個時代,不僅是青年,連一些上了年紀的人們也會經常為之困惑:“我們為什么而活著?生活的意義又是什么?”自然,無數的事實讓我們可以斷言:通常人們只有在遭遇失敗挫折的時候,才會發出這種疑問;假如一個人的一生中沒有任何的波瀾和起伏,也沒有遇到過任何的困難和險阻,那么這個問題便不成其為問題,也不會被訴之于言詞。

在一般情況下,人類通過自己的行為來詮釋生活的意義,幾乎每個人都只把這個問題和它的答案通過自己的行為表現出來。如果我們觀察一個人的行為,而不管他的言論,我們將會發現:他的姿勢、態度、動作、表情、禮貌、野心、習慣、特征等等,無不體現出他個人對于“生活意義”的理解。他的行為讓我們相信,他似乎對某種關于生活的解釋深信不疑,他的一舉一動都蘊含著他對這個世界和他自己的看法。他似乎是在用自己的行為向世人宣告:“我就是這個樣子,而世界就是那種形態”,這便是他賦予自己以及生活的意義。

生活的意義因人而異,也正因為如此,生活的意義多得不可勝數。而且,我們會發現,每一種個體自認為正確的生活的意義可能多少都含有錯誤的成分在里頭,沒有人擁有正確的生活意義;但同時我們也會發現,無論是哪一種生活的意義,只要有人持這種態度,它也絕不會是錯誤的。所有的生活意義都在這兩個極端之間變化。然而,這些變化——或者說,不同的人賦予生活不同的意義卻有高下之分:它們中有些很美妙,有些則很糟糕;有些錯得多,有些則錯得少。我們還可以發現:較好的生活意義具有一些共同特征,而較差的生活意義則都缺乏這些特征。這樣,我們通過對經驗的歸納總結,就可以得到一種相對“科學”的生活意義,它是真正意義的共同尺度,也是能使我們應付與人類有關的現實的“意義”。在此,我們必須牢牢記住:“真實”指的是對人類的真實,對人類目標和計劃的真實。除此之外,沒有別的所謂“真實”。如果還有其他的“真實”存在,它也和我們沒有關系,我們無法知道這種“真實”,這種“真實”也因此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2.人生的三大事實

每個人都不得不面對三條重要的事實,這些事實是他必須隨時牽掛于懷的。一個人的現實生活不得不受這三條事實的制約,他所面臨的問題也都是這些事實所造成的。由于這些事實無所不在地纏繞著人類,所以我們必須不斷地回答因此而產生的問題,一個人對這些問題的回答能夠體現出他對生活意義的個人理解。

這三個事實之一是:我們人類居住在地球這個貧瘠星球的表面上,我們沒有辦法脫離地球的表面去討生活。換句話說,我們無處可逃,我們必須在這個事實的限制之下,依靠我們所居住的地球提供給我們的資源繁衍生息。我們必須發展我們的身體和心靈,以保障人類的未來得以延續。這是一個向每個人索取答案的問題,沒有人逃得過它的挑戰。無論我們做什么事,我們的行為都是我們對人類生活情境的解答:它們顯現出我們心目中認為哪些事情是必要的、合適的、可能的、有價值的。這些解答又都被“我們屬于人類”以及“人類居住于這一地球之上”等事實所限制。

當我們考慮到人類肉體的脆弱性以及我們所居住環境的不安全性時,我們可以看出:為了我們自己的生命,為了全體人類的幸福,我們必須拿出毅力來界定我們的答案,以使它們眼光遠大而前后一致。這就像我們面對一個數學問題一樣,我們必須努力追求解答。我們不能單憑猜測,也不能希圖僥幸,我們必須用盡我們力所能及的各種方法,堅定地尋求答案。我們雖然不能發現的永恒答案,然而,我們卻必須用我們的所有才能來找出近似的答案。我們必須不停地奮斗,以找尋更為的解答,這個解答必須針對“我們被束縛于地球這個貧瘠星球的表面上”這件事實,以及我們居住的環境所帶給我們的種種利益和災害。

現在,我們來討論第二種事實。這個事實是:我們自己并不是人類種族的成員,我們四周還有其他人,只要我們活著,就必然要和他們發生聯系。單個的人是很脆弱的,他要受到種種限制,這使得單個的人在多數情況下無法單獨地完成自己的目標。假如一個人孤零零地活著,并且想只憑借自己的力量來應付一切問題,他只能面對失敗和滅亡。單個的人無法保全自己的生命,人類的生命也因而無法延續下去。個體必須和他人發生聯系,因為個體的人是脆弱的、無能的、受到種種限制的。個體的人為了自己的幸福,同時也為了人類的福利,所采取的最重要的步驟就是和別人發生聯系。因此,我們對生活問題的每一種答案都必須把這種聯系考慮在內,我們必須認識到:我們生活在與他人的聯系之中,假如我們將自己孤立,我們必將自取滅亡。這是一個不容置疑的事實,因此,我們人類較大的問題和目標就在于:在我們居住的星球上,和我們的同類合作,以延續我們的生命和人類的命脈。如果我們想要生存下去,我們的情緒、行為就必須和這個問題與目標互相協調。

人類同時還被另一種事實所束縛:人類有兩種性別,個體和人類集體生命的存續都必須依賴于這一事實。由于這一事實的存在,人類社會才產生了愛情和婚姻這兩種聯系,這是每一個男人或女人都無法回避的。人類面對這個事實時的所作所為,體現了他對生活給出的某種答案。人們可以用許多不同的方式來解決這一事實所帶來的問題,他們的行為可以表現出他們認為可以為他們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

我們在前面所敘述的這三種事實帶來了三種問題:如何謀求一種職業,以使我們在地球的天然限制之下得以生存;如何在我們的同類之中獲取地位,以使我們能互助合作并分享合作的利益;如何調整我們自身,以適應“人類存在有兩種性別”和“人類的延續和擴展,有賴于我們的愛情生活”等事實。事實上,這三種問題就是人類不得不面對的職業、社會和性這三個問題。

個體心理學(Individual Psychology)的研究發現:對于個體的人來說,生活中的每一個問題幾乎都可以歸納于職業、社會和性這三個主要問題之下。每個人對這三個問題所做出的反應,都清楚地表現出他對生活意義的最深層的感受。舉個例子說吧,假如有一個人,他的愛情生活很不,他對職業也不夠盡心盡力,他的朋友很少,因為他發現和他的同伴接觸是件痛苦的事。那么,從他在生活中所遭遇的這些拘束和限制,我們可以斷言:他一定會感到“活下去”是件艱苦而危險的事,生活對他來講機會太少而挫折太多。他的活動范圍一定非常狹窄,這與他對生活的意義的判斷有關:生活的意義對他來講是保護自己免受傷害,因而他傾向于把自己封閉起來,避免和別人接觸。反過來說,假如有一個人,他的愛情生活非常甜蜜而融洽,他在工作上取得了可觀的成就,他的朋友很多,他的交際范圍廣泛而成果豐碩。我們可以據此而斷言,這樣的人必然會感到生活是一種富于創造性的過程,生活中充滿了機會,卻沒有不可克服的困難。對于他來說,生活的意義在于與同伴攜手共進,并作為社會的一分子,為人類的幸福貢獻出自己的一分力量。

3.社會情感

從上述的例子中,我們可以歸納出各種錯誤的“生活意義”的共同特征,和各種正確的“生活意義”的共同特征。所有失敗者——神經病患者、精神病患者、罪犯、酗酒者、問題少年、自殺者、墮落者、娼妓——之所以失敗,就是因為他們缺乏歸屬感和社會興趣。他們在面對職業、友誼和性等問題時,都不相信可以通過合作的方法來加以解決。他們賦予生活的意義,是一種屬于他們個人的意義:他們認為,沒有哪個人能從實現目標中獲得利益,他們的興趣因而也只停留于自己身上。他們爭取的目標是一種虛假的個人優越感,他們的成功也只對他們自身才有意義。謀殺者在手中握有一瓶毒藥時,可能會體會到一種權力之感,但是,很明顯地,他只能使自己相信自己的重要性,對別人而言,擁有一瓶毒藥并不能抬高他的身價。事實上,屬于私人的意義是沒有意義的,意義只有在和他人交往時才有存在的可能。只對某個人意味著某些事情的東西實在是毫無意義的。我們的目標和動作也是一樣,它們的意義,就是它們對別人的意義。每個人都努力地想使自己變得重要,但是如果他不能認識到人類的重要性是依賴他們對別人的生活所做出的貢獻而定的,那么他必定會踏上錯誤的道路。

我曾經聽說過一則關于一個小宗教團體領袖的故事。有24小時,她召集了她的教友,告訴他們:世界末日在下星期三就要來臨了。教友們在震驚之下,變賣了自己所有的財產,放棄了俗世的雜念,緊張地等待著世界末日的到來。結果,星期三沒有發生任何事情。第二天,這些教友匯集在一起,向這位領袖興師問罪:“瞧瞧我們處境的困難吧!”他們說:“我們放棄了所有的保障,我們告訴我們所遇到的每一個人世界末日即將來臨。他們譏笑我們的時候,我們還充滿信心地說,我們的消息是從最的處聽來的。現在星期三已經過去了,世界為什么仍然安然無恙呢?”“可是,”這位女先知說道,“我的星期三并不是你們的星期三呀!”顯然,這位女先知在用屬于她私人的意義來逃避別人的攻擊。屬于私人的意義實在是經不起考驗的。

所有真正的“生活意義”的標準是:它們都是共同的意義,也就是說,它們是別人能夠分享的意義,也是能被別人認定為有效的意義。能夠解決一個人所面臨的生活問題的好方法,必然也能為別人解決類似的問題,這些成功的方法對人類來說具有共同的意義,也是可以分享的。即使是天才,也只能用其至高無上的效用來定義,因為一個人的生命只有被別人認定為對他們很重要時,他們才會稱他為天才。由此,我們可以總結出生活的意義在于為團體貢獻力量。在這里,我們談的不是職業動機。我們不管職業,而只注意成就。能夠成功地應付人類生活中所存在的問題的人,他的行為方式明顯地告訴我們:生活的意義在于對別人發生興趣以及互助合作。他所做的每件事情似乎都被其同類的喜好所指引,當他遭遇困難時,他會選擇用不和別人利益發生沖突的方法來加以克服。

對許多人而言,這很可能是一種新的觀點,他們也許會懷疑,我們賦予生活的意義是否真的應該是:奉獻、對別人發生興趣和互助合作。他們或許會問:“對于自己,我們又該做些什么呢?如果一個人老是考慮別人,老是為別人的利益奉獻自己,他難道不會感到痛苦嗎?如果一個人想要使自己得到適當的發展,他無論如何也應該為自己設想一下吧?我們難道不應該學習怎樣保護我們自身的利益,或加強我們自身的人格嗎?”這種觀點看似正確,但事實上卻大謬不然,因為它提出的問題都是虛假的問題。假如一個人在他賦予生活的意義里,希望對別人能有所貢獻,而且他的情感也都指向了這個目標,他自然會把自己的人格塑造到理想形態——一種對他人、對社會都有貢獻的狀態。他會根據自己的目標調整自己,他會根據自己的社會感覺來訓練自己,他也會從練習中獲得種種能力和技巧。只要他認清了目標,學習達成目標的能力和技巧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他會不斷地充實自己,以解決生活中的三種問題,他自己的能力也將不斷地擴展。讓我們以愛情與婚姻為例。如果我們深愛著我們的伴侶,如果我們致力于豐富我們伴侶的生活,我們自然會竭盡所能地表現出自己的能力和才華。假如我們沒有奉獻的目標,而只想憑空發展自己的人格,那就只是在裝腔作勢,只會使自己更不愉快而已。

另外,還有一點足以證實奉獻是生活的真正意義。我們可以審視一下我們的祖先留給我們的遺物,你看到了什么?我們的祖先留給我們的,都是他們對人類生活的貢獻。我們可以看到祖先們開發過的土地,也可以看到前人建造的公路和建筑物。我們的傳統,我們的哲學,我們的科學和藝術,以及我們處理人類問題的技能,無不體現了我們的祖先將生活經驗互相交流的成果。這些成果都是對人類幸福有所貢獻的人們留下來的,其他的人們又怎么樣呢?那些不懂得合作和奉獻的人,那些賦予生活另一種意義的人,那些只會問“我該怎樣逃避生活”的人,都怎么樣了呢?他們在身后沒有留下一點痕跡。他們已經徹底死亡,他們的整個生命是如此的蒼白無力。我們的地球似乎在對他們說:“我們不需要你,你根本不配活下去。你的目標,你的奮斗,你所抱持的價值觀念都沒有未來可言。滾開吧!一無可取的人!快點死亡,快點消失吧!”對于不是以合作和奉獻作為生活意義的人,我們所下的結論是:“你是沒有用的。沒有人需要你,請你走開!”當然,在我們現代的文化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不之處;一旦我們發現了各種弊病,我們就應該致力于改變它,當然,這種改變必須以為人類謀取更多福利為前提。

了解這種事實、抱持這種觀念的人在這個世界上到處都有。他們深深地知道:生活的意義在于對人類全體發生興趣并與之合作為我們的世界做出貢獻,他們也正在努力地培養著愛情和對社會的興趣。在各種宗教思想中,我們都能看到這種救世濟人的胸襟。世界上所有偉大的運動,都是人們想要增加社會利益的結果,宗教即是朝此方向努力的較大力量之一。然而,宗教的真實內涵卻經常被曲解;除非它們能更直接地致力于這項工作,它們現有的表現很難讓我們再看出宗教在增加社會利益方面還能做多少工作。由于科學使人類對其同類的興趣大為增加,所以它或許比政治和宗教等其他運動更能接近這一目標,也更能讓人類了解生活的意義。我們從各種不同的角度探討這一個問題,但我們的目標卻始終如一——增加對別人及社會的興趣,促進合作,為我們人類做出貢獻。

我們所賦予生活的意義,就好像是我們事業的守護神一樣,而我們賦予生活的錯誤的意義卻像附在我們身上的惡魔。因此,我們必須了解這些意義是如何形成的,它們彼此之間有哪些不同,如果它們犯了重大的錯誤又應如何糾正等問題,這是非常重要的。這些問題都屬于心理學的研究范疇。心理學之所以有別于生理學或生物學,就是它能利用對“意義”以及“意義”對人類行為及人類未來的影響等事情的了解,來增進人類的幸福。

媒體評論

一個人在五歲之前,其生活經驗已經決定了他(她)成年后解釋自身遭遇和回應的方式,對于“對這個世界和自己應該期待些什么”有了基本的答案。”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網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很快就送到了,但還沒來得及看

2017-11-23 09:57:49
來自微風拂**的評論:

不愧是心理學著作 紙質印刷都很好 希望自己能學到自己渴望學到的東西吧

2017-11-17 13:09:41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挺好的,當當的快遞一直很快,內容還不是很清楚,因為沒開始看

2017-11-17 20:59:16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是一本正能量的讀本,很受感染!雖然還沒讀完,但是很喜歡。還是當當買書放心,真心好!

2017-11-15 21:53:21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樊登讀書會讀過這本書,也開啟我想了解“自卑”和積極心理學的讀書過。據說這本書比較難懂。但是我認為:不同人看書,會有不同收獲,源于個體是否有類似的經歷及對書內容的領悟能力,有時這個時候看書沒想法,但過了一段時間因為某些事的促動,讓你豁然開朗。

2017-11-14 08:02:20
來自砍柴挑**的評論:

西方哲學名著,打折後很便宜。

2017-11-13 07:59:20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看到雙11降價,好桑心,買早了。

2017-11-12 16:48:14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很不錯,推薦!

2017-11-12 20:08:17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不錯。。。。

2017-11-10 21:14:14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很不錯的書,也沒看呢,都是老師推薦的,

2017-11-11 07:47:11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很不錯。值得一看,包裝精美

2017-11-11 11:13:38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我覺得一般,因為本身不是專業心理學的讀者,確實讀起來索然無味。可能也是自己水平不夠吧

2017-11-11 11:50:28
來自w***d(**的評論:

很不錯的書。

2017-11-12 00:50:54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自卑與超越(完整全譯本) 理論化,對心理疾病患者的研究追溯到4、5歲孩童時期的經歷。傳遞的是合作的觀念,包括婚姻和愛情中也是,平等。但有些觀念又不太茍同,包括要對別人感興趣。

2017-10-29 15:51:42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知識是無價的,所以剛買完就便宜一半也就無所謂了,但快遞絕對差評,整整一周時間才到手,而且還是有四天時間已經到目的地就是無法配送,最后郵局接坑,快遞絕對差評!

2017-11-07 23:20:17
來自sunligh**的評論:

圖書不錯,質量很好

2017-11-08 08:44:37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不錯不錯不錯

2017-11-08 14:41:42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可讀性強,看完學到很多

2017-11-09 09:34:05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這種感覺的書可能不適合我 但是書還是很好的

2017-08-01 14:12:10
來自經***1(**的評論:

人是最大的學問,自卑與超越,自卑的超越的人生

2017-08-08 12:37:27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買來紀念的,以前讀書的時候借來看過,深有印象!

2017-08-17 20:02:58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本以為是談解決,結果是談杜絕的。更適合當一本深刻的幼教讀物,哈哈哈哈。

2017-09-23 01:03:30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裝幀滿意,紙質好,內容不太適合中國人的語言習慣。以英文閱讀習慣去讀,才好理解。其他譯本未對照過。以后再評

2017-08-24 20:54:23
來自c***t(**的評論:

很好的一本書,但是讀起來可能有點困難,包裝很 好,是正版。

2017-05-26 14:34:58
來自z***e(**的評論:

心理學初讀,還不錯,印刷清楚,有些事例,不至于太枯燥

2017-06-09 21:43:11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還沒有閱讀、一直喜歡當當!希望經常有免運費活動

2017-07-05 20:50:00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第一次讀這樣的書,有些話一遍是不通透的,值得讀幾次的書。

2017-06-20 15:34:52
來自深***能**的評論:

當之無愧的敢做敢當當!經常光顧的老粉點多個贊!

2017-07-19 22:18:55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印刷非常精美,而且是賣的比較火的一本書,也是一本心理學名著,降價的時候買的,會非常合適

2017-06-06 08:25:05
來自木木的**的評論:

一次性買了很多,不一一評論了,拆開書看著沒問題。第一次來當當買書,還不錯。

2017-10-10 15:18:29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自卑與超越(完整全譯本) 這本書早就想拜讀了,只不過看電子書沒有看書的那種感覺,還是買本書回來慢慢揣摩吧

2017-10-05 21:46:04
來自金大餓**的評論:

自卑與超越(完整全譯本) 不能總是聽別人讀完書以后反饋給你,自己看看吧,打發時間也好嘛。萬一有所心得,錢就不白花。

2017-10-26 19:49:50
來自背***(**的評論:

阿德勒的書比弗洛伊德的容易懂,但其邏輯性和縝密程度也相形見絀。

2017-11-09 18:59:16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不知道讀完這本書有沒有辦法更好了解自己,以及理解他人的一些行為。

2017-11-04 09:48:17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買來送人,自己那本讀完了,前三章可以反復閱讀的,非常不錯的一本書。未必如別人所說非要學正面管教,正面管教只是這本書應用的一個分支而已。讀讀這個,還有他徒弟的那本孩子挑戰都是很不錯的

2017-10-21 16:09:22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這本書是心理學的必讀之一,希望是一本能夠讓人解開自卑的書。每一個孩子都有這樣的經歷與困惑,請不要再給他們的心理留下創傷與遺憾。

2017-06-15 00:06:02
來自騎***上**的評論:

書是好書,絕對值得一讀。精裝版,可惜運輸中被壓了。

2017-05-31 14:11:27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在學校圖書館借來讀的一本書,讀完感覺很受啟發,其中的關于個人與家庭,社會關系以及一個人成長帶來的影響的描述很容易引發人反思。很不錯,推薦!

2017-08-25 09:49:45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自卑與超越(完整全譯本) 正面管教提到了阿德勒的心理學,為了提升自己怎么當媽媽,看了不少心理學方面的書,管教孩子需要了解孩子。那就多讀書吧。

2017-09-12 10:03:26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自卑與超越(完整全譯本) 書不錯,但是我的書皮和里面的內容是相反的,封面和底互換了位置,難道這書是這樣設計的?希望內容不缺少。希望以后檢查好,應該是印刷問題,要是批量錯誤,需要你們及時糾正。就不給5星了。

2017-06-16 16:46:54
來自小***3(**的評論:

值得學習的書,一直覺得自己自卑,雖然老師說我自負,但是我還是覺得自己是自卑,希望通過學習超越自己。

2017-08-03 16:19:34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自卑與超越(完整全譯本) 高中就對阿德勒的自卑-超越理論感興趣,這些年心理咨詢師都考過了,還是一直沒時間看這本書。可真正讀完了,發現沒有想象中的那么“高大上”,反而更像時下流行的心理學書籍。整本書反復強調“合作”,幾乎充滿滿滿的正能量,只有合作,才能成功,文明才能延續……姑且可以這樣理解,人的自卑感與生俱來的,而尋求優越感也人的天性,因此人只有不斷通過合作尋求超越,方能滿足對于優越感的需求。總體而言,個體心理學是積極的心理學,把人看作有意義的個體,帶有一定的哲學意味。

2017-08-29 11:50:46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桃园县| 且末县| 淮滨县| 义乌市| 会东县| 庆云县| 曲松县| 德化县| 慈利县| 芷江| 哈尔滨市| 湟中县| 昌平区| 手机| 历史| 临夏市| 宜良县| 资兴市| 凉城县| 苏尼特右旗| 夏邑县| 秦皇岛市| 久治县| 湖州市| 志丹县| 凤庆县| 安图县| 鹤壁市| 阿勒泰市| 图片| 新宾| 海安县| 黄骅市| 牙克石市| 鄱阳县| 北碚区| 临湘市| 浮梁县| 武强县| 虞城县| 泽州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