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是一位家長,也是一位老師。她理解天下父母的拳拳之心,更懂得把孩子放到群體坐標系中考量的重要性——從橫向比中看長短,從縱向比中求發展,才能收獲更多的鍛煉機會。
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光靠精彩的理論是不夠的,能解決實際問題才是關鍵。孩子提早上學要做哪些準備、為什么努力卻得不到好成績、怎么輔導考前復習、做作業“磨洋工”治不治得好……針對這些令家長頭疼的學習問題,作者總結十余年教學經驗,對癥下藥,提出了科學有效的方法,幫助廣大家長走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輔導困境。
同一個孩子,在家長眼中和在老師眼中是不一樣的。
作為一位老師,更懂得把孩子放到群體坐標系中考量的重要性——從橫向比中看長短,從縱向比中求發展,才能收獲更多的鍛煉機會。化青色為濃郁,真誠分享只有老師才知道的小學教育的關鍵點,我們相信,在科學有效的家校配合下,每個孩子都能走對小學的每一步。
李紅延,清華大學附屬小學高級教師。工作25年來,曾榮獲北京市“紫禁杯”班主任特等獎;當選北京市海淀區及時屆“十佳班主任”;所教班級榮獲“北京市班集體”光榮稱號。1995年至今一直致力于家庭教育研究,先后在《父母必讀》《中國教育報》《光明日報》《現代教育報》等核心刊物上發表教育論文、隨筆近80篇。2000年出版家庭教育專著,并在中國教育電視臺主講“小學生家庭教育20問”,現被北京市教育委員會聘請為“北京市網上家長學校”課程團隊主講嘉賓。2010年提出“樸素教育”。2013年被東北師范大學聘請為碩士研究生導師。
及時章 讓孩子慢慢成長,做他自己
1.哪有什么“全能冠軍”
2.性格沒有好壞之分
3.告別簡單粗暴的“家長制”
4.知識不是書本上才有
5.夢是前進的內在動力
第二章 上學不必太焦慮
1.提早上學要早做準備
2.做好心理準備,培養行為習慣
3.入學后的兩次生病高峰
4.轉學是新的開始
第三章 學會交往是件大事
1.同學關系處不好,老是受欺負
2.手機里的曖昧短信
3.愛告狀,專挑別人的錯
4.友情變化無常
第四章 會學習,才能愛學習
1.上學后好像變笨了
2.沒完成作業的孩子
3.在家會≠在學校會
4.努力卻得不到好成績
5.該請家庭教師嗎
第五章 輔導學習是家長的必修課
1.考前復習要有針對性
2.冷靜對待孩子的試卷
3.寫好作文,積累和技巧兩手抓
4.光看書是寫不好作文的
5.輔導作業有高招
第六章 四個好習慣保障學習效果
1.好習慣一:不馬虎
2.好習慣二:會傾聽
3.好習慣三:能質疑
4.好習慣四:做后查
第七章 家庭是教育的主戰場
1.教育不能“搶修”
2.孩子是家長的一面鏡子
3.要教,不要嚇
4.不把別人家的孩子當標桿
5.培養自信心要做到10個字
6.單親不單愛
7.懲戒是必要的,但不等于打罵
第八章 小毛病會導致大問題
1.拖拉:吃飯吃到涼,作業“磨洋工”
2.丟三落四:今天丟了筆,明天落了本
3.頂嘴:“你憑什么管我”
4.嫉妒:“看到他們得100分,我就生氣”
5.撒謊:“今天沒有作業”
6.情緒抵觸:“你越這么說,我越那么做”
第九章 會“說”才會“教”
1.要經常和孩子談話
2.嘮叨的“獨角戲”不管用
3.有效談話的四個原則
4.用賞識代替命令
5.表揚也要講究方法
第十章 家校合作,走穩求學及時步
1.當孩子挨批評時
2.該不該當班干部
3.為什么總是“我們老師說……”
4.不幫倒忙不添亂
后記 孩子也教會了老師很多
哪有什么“全能冠軍”
我聽一位老師講,他們學校在招收一年級新生時發現了一個“神童”。那孩子才七歲,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入學考試時,先用英語背了首詩;然后拿起《人民日報》,不帶磕巴地讀了篇社論;放下報紙,又拿起小提琴,有聲有色地演奏了一段《梁祝》。據說,他還很擅長電腦,漢字輸入的水平可以和打字員較量。
聽完了介紹,我將信將疑地問:“那孩子真的打算上一年級?”這位老師自豪地說:“當然,而且分在了我的班。”我不禁替這位老師捏了把汗:這么全能的孩子,要是和其他孩子一樣教,難度該有多大啊!
過了一學期,當再遇到這位老師時,我迫不及待地問她:“你那個神童弟子怎么樣了?”沒想到,她很平淡地回答:“學習成績還是可以的。”我好奇地問:“難道他還有什么不可以的嗎?”
老師說:“那孩子確實聰明,主要是家長教育得好。說實在的,真的很少見到這么執著的家長。他媽媽想要把孩子培養成‘全能冠軍’,她的目標是:只要孩子參加學習的科目,就得是,而且要拿及時名。她說只有從小這么培養,長大才能無論遇到什么競爭都穩操勝券,還說現在孩子年齡小,可塑性強,做的事情也簡單,這樣高標準嚴要求是科學的。”
“孩子受得了嗎?”我有些擔心地問。
“還行吧,我想是習慣了。但我總覺得他身上缺少像其他孩子那樣的朝氣。”
大約又過了一個月,我去學校辦事的時候,恰好見到了這個“全能冠軍”——他規規矩矩地站在老師旁邊,眼里噙著淚水。原來,這孩子因為不會跳繩,怕體育測驗,所以撒謊說肚子痛,躲在廁所里不去上課,這已經是第二次了。老師嘆了口氣:“世界上哪有什么‘全能冠軍’啊!這孩子的身體素質不是特別好,自然有比不過別人的地方,但又怕家長責怪,所以只好撒謊了。”
俗話說,十個手指各有長短。我們每個人因為先天條件和后天培養的不同,都有所能,有所不能。對孩子嚴格要求是正確的,但也要講實際。家長望子成龍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拔苗助長的做法卻不科學。曾聽過一位媽媽責備女兒:“你彈琴總比不過薇薇。”小姑娘理直氣壯地反駁:“我畫畫比她強。”這就是家長的期望與孩子實際情況的差異。哪有什么“全能冠軍”
我聽一位老師講,他們學校在招收一年級新生時發現了一個“神童”。那孩子才七歲,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入學考試時,先用英語背了首詩;然后拿起《人民日報》,不帶磕巴地讀了篇社論;放下報紙,又拿起小提琴,有聲有色地演奏了一段《梁祝》。據說,他還很擅長電腦,漢字輸入的水平可以和打字員較量。
聽完了介紹,我將信將疑地問:“那孩子真的打算上一年級?”這位老師自豪地說:“當然,而且分在了我的班。”我不禁替這位老師捏了把汗:這么全能的孩子,要是和其他孩子一樣教,難度該有多大啊!
過了一學期,當再遇到這位老師時,我迫不及待地問她:“你那個神童弟子怎么樣了?”沒想到,她很平淡地回答:“學習成績還是可以的。”我好奇地問:“難道他還有什么不可以的嗎?”
老師說:“那孩子確實聰明,主要是家長教育得好。說實在的,真的很少見到這么執著的家長。他媽媽想要把孩子培養成‘全能冠軍’,她的目標是:只要孩子參加學習的科目,就得是,而且要拿及時名。她說只有從小這么培養,長大才能無論遇到什么競爭都穩操勝券,還說現在孩子年齡小,可塑性強,做的事情也簡單,這樣高標準嚴要求是科學的。”
“孩子受得了嗎?”我有些擔心地問。
“還行吧,我想是習慣了。但我總覺得他身上缺少像其他孩子那樣的朝氣。”
大約又過了一個月,我去學校辦事的時候,恰好見到了這個“全能冠軍”——他規規矩矩地站在老師旁邊,眼里噙著淚水。原來,這孩子因為不會跳繩,怕體育測驗,所以撒謊說肚子痛,躲在廁所里不去上課,這已經是第二次了。老師嘆了口氣:“世界上哪有什么‘全能冠軍’啊!這孩子的身體素質不是特別好,自然有比不過別人的地方,但又怕家長責怪,所以只好撒謊了。”
俗話說,十個手指各有長短。我們每個人因為先天條件和后天培養的不同,都有所能,有所不能。對孩子嚴格要求是正確的,但也要講實際。家長望子成龍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拔苗助長的做法卻不科學。曾聽過一位媽媽責備女兒:“你彈琴總比不過薇薇。”小姑娘理直氣壯地反駁:“我畫畫比她強。”這就是家長的期望與孩子實際情況的差異。
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家長讓他做什么,他不會正面抵抗,但如果是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他就會用自己的方法解決。比如像前面講到的躲在廁所里逃課,這個方法在大人看來很可笑,但卻是孩子在自己能力范圍內能想到的方案。
所以,不要再去要求孩子當什么“全能冠軍”了,與其設定一個家長想要的目標,不如選擇一個符合孩子實際的努力方向。人都是在不斷學習中成長的,有些事情孩子現在做不到,以后通過努力可以做到;也有些事情,或許努力一輩子仍舊做不到,但那又有什么關系
呢?誰的成長過程不是這樣?
性格沒有好壞之分
一次家長會后,很多家長圍著老師詢問孩子的情況。及時個提問的是羅佳的媽媽:“老師,我們羅佳最讓人頭疼的就是成天不知愁,大大咧咧,您看她同桌王小娟多好,又穩當又聽話,我老讓她跟王小娟學,可就是比不上人家,怎么辦呀?”
等老師接待完羅佳的媽媽,一直在教室后面看墻報的王小娟的媽媽走了過來。顯然,她沒有聽到剛才羅佳媽媽的話,她對老師說:“您看,我們家小娟就是太老實了,不愛說不愛笑,您瞧她的同桌羅佳多招人喜歡,又活潑又開朗,我們小娟能有人家一半兒,我就知足了。”
這是一段很有意思的對話。兩個孩子都不錯,但在自己媽媽的眼里總比別人家的孩子差一截,而媽媽們都沒有意識到:自己孩子的“缺點”正是別的家長羨慕的“優點”呢!不妨假設一下,如果羅佳變成了王小娟,王小娟變成了羅佳,她們的媽媽會滿意嗎?當然不會,也許她們還會覺得以前的那個孩子更可愛。
現在的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普遍比較高,都希望孩子好上加好,但如果總是拿自己孩子的短處去比別人家孩子的長處,對孩子來說是不公平的。
俗話說,江山易改,稟性難移。一個人的性格是很難改變的。有的孩子在嬰兒期就表現出很難看護,對不良刺激反應強烈,愛哭鬧;而有的孩子則容易看護,飲食、睡眠有規律,不愛哭鬧。這兩種孩子長大后,很容易形成不同的性格。
孩子的性格很難選擇,但是家長可以好好分析一下:自己孩子的性格中,哪些是積極的,應該鼓勵的;哪些是消極的,應該克服的。我們以羅佳和王小娟為例進行分析:羅佳是個外向的孩子,她思維靈活,開朗活躍,喜歡和別人交往,但做事沒有毅力,興趣愛好一大堆,卻沒有一項能堅持到底的;王小娟是一個內向的孩子,她做事穩重、踏實,作業本永遠是干凈整潔的,但膽子很小,上課從不舉手回答問題,課間也總是一個人坐在教室里看書。
作為家長,對待不同性格的孩子要有不同的標準,盡可能地發揮孩子性格中的優勢。比如對羅佳,就得要求她上課積極回答問題,充分發揮頭腦靈活、表達能力強的優勢;而對王小娟,就得要求她作業質量高,充分發揮踏實認真的優勢。
在引導孩子發揮性格優勢的同時,還要幫助他克服消極方面。比如經常教育羅佳做事要善始善終、穩健有序;鼓勵王小娟要多和同學交往,勇于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
有的家長能認識到孩子的性格差異,可是又擔心:不同性格的孩子,成功的可能性一樣大嗎?這里不妨舉一個例子:詩人普希金是一個熱情、直率的人;作家果戈理卻孤僻沉靜、多愁善感;而另一位寓言家克雷洛夫則是個典型的慢性子。雖然性格差異很大,但是他們在
文學領域都做出了杰出的貢獻。
因此,性格不存在好壞,關鍵在于教育培養。有一個孩子膽子非常小,都十歲了,一遇到生人還躲到爸爸媽媽的身后。在學校,老師也反映孩子上課不敢舉手回答問題,同學們一起玩的時候,他總是躲在一旁。后來,家長經過反思,找到了造成孩子膽小性格的原因:一方面,孩子從小體弱多病,與人接觸少,所以常常顯得羞怯;另一方面,家長對孩子的期望較高,每當孩子犯錯時,家長都會嚴懲,這就使孩子對自己喪失了信心。
意識到這些問題后,家長開始鼓勵孩子多參加學校活動,一到節假日就帶孩子去郊游、參觀,開拓他的眼界。這樣,孩子的見識越來越廣,積累的知識和經驗越來越豐富,自信心也增強了。由于家長調整了對孩子的教育態度,從以前的批評訓斥變成了現在的表揚鼓勵,漸漸地,這個孩子消除了恐懼感和約束感,性格也變得活潑開朗起來。
告別簡單粗暴的“家長制”
現在的家長常常感覺對孩子的教育越來越力不從心了。我想,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但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在于:現在有個性的孩子越來越多了。換個角度說,是家長越來越重視孩子的個性培養。比如在上一代,好孩子的標準就是聽話,可現在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已經變成自立、自主。這種變化是一種社會趨勢,反映了教育思想的改變,這種改變也對家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壯壯爸爸認識到:現在要對孩子下命令,必須講清楚原因,否則要么被否決,要么招來一連串的問題。讓壯壯爸爸感觸最深的是“帶水事件”。壯壯剛上學的時候,每天給他準備的是白開水,過了幾天,壯壯就提出要帶飲料,還振振有詞地說班上很多同學都帶飲料,什么果汁啦、可樂啦、豆奶啦……壯壯爸爸不耐煩地說:“讓你帶什么就帶什么,別提那么多條件。”沒想到沒過多久,班主任就告訴壯壯爸爸,壯壯經常向同學要水喝,有一次同學沒給他,他就悄悄地在別人的塑料瓶上扎眼兒。
壯壯爸爸很生氣,回家責問壯壯。壯壯委屈地說:“別人的水就是好喝,我忍不住想嘗嘗。”壯壯爸爸怪自己沒講清楚道理,就耐心地解釋:飲料的糖分太高,會損害牙齒,里面的色素、防腐劑也不利于健康。壯壯聽了,也不再鬧了。可是才過了幾天,壯壯回家說:“同學說你怕花錢,才騙我白開水好喝。”小小年紀就有這樣的想法,壯壯爸爸沒辦法,看來只有找其他更具說服力的證明了。他突然想起以前看過一張報紙,上面刊登了一篇關于孩子喝白開水更健康的文章,于是翻箱倒柜地找出報紙,把文章鄭重其事地念給壯壯聽,壯壯這才露出滿意的神色,從此再也沒提帶飲料的事。
類似這樣的事情有很多,雖然是小事,卻給家長出了難題——教育孩子僅靠命令是不行的,還得讓孩子了解執行命令的原因。有位教育家曾經說過,每一個孩子都是父母的作品,如果父母使用的是簡單、粗暴的手段,那么雕刻出的作品也是粗線條的;要想得到一件精品,父母所需付出的是耐心與智慧。我想,這種耐心還包含著一種對成長的等待,家長不要急于把自己想要的強加給孩子。
很多年輕的爸爸媽媽,在孩子出生之前就開始為孩子描繪美好的未來了。其實,在面對活生生的孩子時,更應該考慮的是現實狀況。有個叫巧巧的孩子,本來是一個很普通的女孩,但父母卻希望她處處拔尖、事事搶先。為了達到父母的期望,巧巧承受了很大壓力,她學會了看大人臉色行事,凡是教過她的老師都覺得她多了些做作,少了些純真。巧巧正是家長拔苗助長造成不健康心理的典型例子。
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重視學習教育理論,知道“家長制”是不可取的,希望與子女之間建立起一種民主、和諧的關系,但要達到這個目標,在具體操作上還需要摸索,就像前面講到的壯壯爸爸,“帶水事件”使他領悟到要對孩子講道理。所以,巧巧的父母也應該在期望的“度”上做一些調整。
“父母難當”,這句話反映了許多父母的焦慮,但也可以換個角度想,正因為我們太想孩子好,所以才會覺得做父母難。
這是一本基于當前我國小學校園真實生活情狀而寫作的教育類書籍。李紅延老師身在校園,每天與孩子們親密接觸,對新世紀以來的中國小學生的言行和心理狀態有著切身的感受,對家長們的期盼與憂心、困惑與惶恐有著深刻的認識。閱讀這本書,你會覺得自己是在與一位知心朋友拉家常,更是在與一位充滿智慧的教育家討論如何幫孩子們構建美好未來。
——第六屆魯迅文學獎評委、博士生導師 郎偉
及時次見李老師是她到我家家訪,那時她剛調到清華附小做我女兒的班主任。然后,我就看到她跟女兒的同學們結下了亦師、亦母、亦友的關系,十多年感情一直濃厚。書中寫的那些故事,正是李老師用心做老師的結晶,許多就是我女兒經歷且受益的,相信更多的家庭會從中學習,更好地培養孩子!
——家庭教育專家、“陪伴教育”系列圖書作者 劉稱蓮
好的家庭教育一定是順其自然的、遵循孩子自身生命節律的,正如書中所提“化青色為濃郁”,順勢而教,依材而育,才是家庭教育該走的道路。
——《父母必讀》雜志執行主編 段冬梅
在青欖早課聽到這個,聽了幾天覺得不錯,就來買書了。孩子還在幼兒園,提前看看,做好功課
提到的我們做父母的很多欠缺的地方,如果能加以多一些建議,我們就更受益了,比較一下,個人還是認為陪孩子走過小學六年更實用
為了孩子更快的適應小學生活,家長少走一點彎路,讀一讀還是有幫助的
還可以吧,許多問題能給家長貼心的分析,對于剛上小學一年級的媽媽來說,比較及時。
書很好,實用性很強,對于幫助上學的孩子來說很不錯
當當雙十一前的店慶活動真是給力。內容有些指導意義,特別是對于孩子剛上一年級的家長,有些參考作用。
看到微博上有媽媽推薦這本書,孩子馬上上小學,作為媽媽我必須做些準備,幫助他更好地適應新環境。
很不錯的書,孩子下半年幼升小,先買來暑假里學學,讓孩子的幼升小更順利些
總體感覺不錯,比較滿意,可以買。真的是超級喜歡這本書,好書,推薦!教育孩子的好幫手,學習后希望能達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的目的,
原本也是奔著書名去的,發現書中都是些實在的文字,一年級的媽媽要照書領悟去學習去改正,家長和孩子一起進步吧
寫的泛泛,理論性的,孩子在讀小學的家長還是看《陪孩子走過小學6年》更實用,更有借鑒意義。
真不錯,首先要學習的確實是家長,好好學習,希望和孩子一起成長
里面包含了班主任想對家長說的話,很適合給家長看,推薦。
朋友推薦購買,做為一個小學生家長,必須要跟孩子同步學習
對家里有小學生的家長很實用,能幫助家長更好的了解學校教育做好與老師的溝通
書已讀,很好,對于馬上要上小學的孩子家長幫助很大
不錯,我是看了點內容才來買的,我覺得對于家長是個很好的啟發,也值得我們做家長在對孩子的學習、生活上都有很大的幫助。
一下子在當當上買了幾百塊錢的書,感覺很欣慰!看書是唯一的出路,加油!這本書還沒看,看完會來追評的!不過看評論還是不錯的!作為一個新手,多學習是應該的!
孩子剛上小學!作為家長很頭疼!從當當買些書學習學習!希望對教育孩子有幫助!
通過多方推薦和比較才選定的書。教育是一項大工程,家長要不斷學習才可以跟上孩子的腳步,才可能給他/她更好的成長和陪伴。
特別好的一本書,值得所有家長閱讀,對教育孩子很有幫助。五分好評!
對一年級的家長,大班家長都很適合!兒子現在一年級,后悔沒有早點看,孩子大班家長可以先看起來了,很實用很實在!
主要是案例為主,如果想要學深一點的理論或實用的訓練方法可能有所不足,但對于學習中的一些誤區可對家長起到一定的指導,有空余時間看看也不錯。
真的是本很實用的書,不愧是名牌學校優秀班主任。李老師通過自己的經驗和視角給了很多實實在在有用的教子知識,看了心里踏實多了,不再迷茫猶豫焦慮。準備和有讀小學孩子家長該看看!
特別好的一本書,一口氣看完,真后悔看得太晚了,兒子已經上一年級了,錯過了很多培養他的機會。感謝這本書讓我認識到自己對孩子未來人生的重要性。會像書中媽媽學習。
里面的經驗值得學習,通過閱讀這本書讓孩子剛上小學的我減少了不少育兒焦慮癥,對孩子輔導也有了方向,值得廣大爸爸媽媽們學習
必須要評論一下,這本書實在是內容乏味,價值不高,說的很多問題,但解決的方法很少,內容貌似很多,但有價值,指導方面的內容很少,很是納悶怎么會有這么多人推薦,第一次覺得買的書不值!
非常好的一本書,對如何教育好小孩提出很多中肯的簡易,而不是說教,我感觸最深的就是對小孩主要是行為習慣的培養,關鍵是家長要用心認真對待,而不是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學校和老師身上,學校的教育和家庭教育都是很重要的。建議廣大家長和《陪孩子走過小學六年》一起購買。
這本書仔細讀來很不錯,讓焦慮的家長心態能夠平和一點,不和其他的孩子比較,善于發現自己孩子特點,調整家長心態,和市面上大多數快節奏要求孩子學習進步的書不一樣
我感覺是一本很實用的書籍,里面的內容沒有什么高深的理論,做為父母,都是那么的愛孩子,不想讓孩子在成長的路上走任何的彎路,拿到書后,里面的重點已經全部學習了,重要的是自己如何認識如何去做,明確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