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法史導論》是臺灣著名法學家黃源盛教授任教政治大學、兼職"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期間的嘔心之作。作者采取"輕其所輕,重其所重"的書寫方式,有選擇性地集中闡釋了幾個重要的核心課題。從規范的源流到法系的形成(溯源),總述傳統中國法文化的內涵及其特征,及下自先秦以迄民國,以"歷史時期"區分為經,從法律規范、法律制度到法律思想、法律意識乃至司法實踐,以"問題導向"解析為緯,兼采"變"與"不變"的靜態與動態書寫方式,從時間、空間和事實三個向度呈現了中國法史演變的面貌。
初學者得窺學術門徑之過渡津梁。
法史學者案頭之必備教學參考書。
黃源盛,1955年生于臺灣云林。臺灣大學法學博士,日本京都大學法學部研究。政治大學法學院前特聘教授,現專任輔仁大學法律學系教授,"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兼任研究員。先后兼職于臺北大學、臺灣大學、東吳大學等校,講授法制史、中國法律思想史、刑法。專長法史學、刑法學,著有《中國傳統法制與思想》(1998,五南)、《民初法律變遷與裁判》(2000,臺灣政治大學法學叢書 47)、《法律繼受與近代中國法》(2007,臺灣政治大學法學叢書 55)、《漢唐法制與儒家傳統》(2009,元照)、《民初大理院與裁判》(2011,元照)以及《中國法史導論》(2013,犁齋社)等書,另有法史學相關學術論文多篇。近二十年,主要致力于"民初司法檔案"與"晚清民國立法史料"的整編與研究,論著頗豐。
1 導言:法史學的及時堂課
1.1法史學的名稱、性質及其定位
1.2法史學研究的對象與范圍
1.3研究中國法史的目的和方法
緒編 路漫修遠,上下求索
2規范的源流與法系的形成
2.1人類社會規范的起源及其衍化
2.2傳統中國社會中的習慣與習慣法
2.3歷史中的羅馬法系與中華法系
3傳統中國法文化的內涵及其特征
3.1 天人感通的法理論基
序
凡事講求實效的當代人,每逢學校新開一門課,總喜歡問:為什么要學?學什么?怎么學?
傳統中國,明代以前,法制史的研究乃屬史學的一部分,自清代開始,專門從事斯學的研究者才姍姍來到。從某種意義上說,一門學科要在學術界確立地位,為世人所承認,必須在大學里正規系統地講課。而"法制史"課程列為大學法律系所必修者,可遠溯自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修律大臣沈家本所籌辦的"京師法律學堂",當時所開列的科目為"大清律例及唐明律"、"現行法制及歷代法制沿革";可以說,沈氏是中國法史學科的奠基人。后歷經民初北京政府頒布的《大學令》和《大學規程》,其中所訂法科課程中均列有"法制史"一科;到了20世紀40年代初,幾經修定后,"中國法制史"列為必修課,已趨于定型。
時移勢遷,近些年,時人常將法史視為"冷僻之物",學生對于修習法史課程的意義與價值,多少有些疑惑,甚至有畏難和排斥的情緒;法律學研究所更少有人選修這方面的課程,每多以為"學而不能求現,所學何用?"時也!勢也!早在數十年前,論者對于法制史教育就有"辦學者既輕其事,教學者益懈其責,修學者至于虛應故事!"的感嘆,至今仍未多改善,何以致之?
現實如此這般,法史學教育究竟該如何重新定位?要如何避免這門學科被極端"邊緣化"?這須要認清真相,也要勇于承擔與善加應對。多年來,我一直以為,一門學科進步的遲速,往往視其修習的興趣以為衡;興趣濃厚,無須鞭策,水到渠成;興趣淡然,勉強督促,也難有功。
或許要問:怎么樣才能提升年輕人對法史修學的興致?首要之務,或在于師資的適才適所;其次,是教材內容的脫俗中肯以及教學方式的生動深刻;尤其重要的,恐怕是觀念的改變,要讓學子能意識到,過去的法律制度或法律思想,對于眼前的法文化仍有抽刀斷水的關聯性;歷史告訴我們,傳統與當代并非那么地涇渭分明,也沒有所謂的楚河漢界;傳統既是一宗包袱,也是一筆資產。如果,我們不對過去的法文化作一番深入的考察與評價,便無法理解中華法系是如何從傳統過渡到近現代,也就不能從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借鏡與啟示,更不能為未來的法制改革獲得機先。
青春最是留不住,年少時愛好文史的初衷猶在,而今發已蒼蒼,生命悄悄地來到了秋天的季節,"秋者,天之別調";和往常一樣,喜歡悠游于山林之間。寧心靜觀萬物,一粒種子,從大樹上掉下來,不到三秒鐘,就被小鳥吃了;一粒種子,從大樹上掉下來,落在石頭上,過了三天就被烈日曬干了;一粒種子,從大樹上掉下來,剛好掉在溫沃的土壤里,數月之后,長出幼苗,幸得有心人士的呵護,逾三五十年之后,又是一棵聳秀大樹!同樣是一粒種子,"因"相同,"果"何以如此不一樣?或許,這就是我年輕時不太能體悟的所謂"萬般因緣"吧!序
凡事講求實效的當代人,每逢學校新開一門課,總喜歡問:為什么要學?學什么?怎么學?
傳統中國,明代以前,法制史的研究乃屬史學的一部分,自清代開始,專門從事斯學的研究者才姍姍來到。從某種意義上說,一門學科要在學術界確立地位,為世人所承認,必須在大學里正規系統地講課。而"法制史"課程列為大學法律系所必修者,可遠溯自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修律大臣沈家本所籌辦的"京師法律學堂",當時所開列的科目為"大清律例及唐明律"、"現行法制及歷代法制沿革";可以說,沈氏是中國法史學科的奠基人。后歷經民初北京政府頒布的《大學令》和《大學規程》,其中所訂法科課程中均列有"法制史"一科;到了20世紀40年代初,幾經修定后,"中國法制史"列為必修課,已趨于定型。
時移勢遷,近些年,時人常將法史視為"冷僻之物",學生對于修習法史課程的意義與價值,多少有些疑惑,甚至有畏難和排斥的情緒;法律學研究所更少有人選修這方面的課程,每多以為"學而不能求現,所學何用?"時也!勢也!早在數十年前,論者對于法制史教育就有"辦學者既輕其事,教學者益懈其責,修學者至于虛應故事!"的感嘆,至今仍未多改善,何以致之?
現實如此這般,法史學教育究竟該如何重新定位?要如何避免這門學科被極端"邊緣化"?這須要認清真相,也要勇于承擔與善加應對。多年來,我一直以為,一門學科進步的遲速,往往視其修習的興趣以為衡;興趣濃厚,無須鞭策,水到渠成;興趣淡然,勉強督促,也難有功。
或許要問:怎么樣才能提升年輕人對法史修學的興致?首要之務,或在于師資的適才適所;其次,是教材內容的脫俗中肯以及教學方式的生動深刻;尤其重要的,恐怕是觀念的改變,要讓學子能意識到,過去的法律制度或法律思想,對于眼前的法文化仍有抽刀斷水的關聯性;歷史告訴我們,傳統與當代并非那么地涇渭分明,也沒有所謂的楚河漢界;傳統既是一宗包袱,也是一筆資產。如果,我們不對過去的法文化作一番深入的考察與評價,便無法理解中華法系是如何從傳統過渡到近現代,也就不能從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借鏡與啟示,更不能為未來的法制改革獲得機先。
青春最是留不住,年少時愛好文史的初衷猶在,而今發已蒼蒼,生命悄悄地來到了秋天的季節,"秋者,天之別調";和往常一樣,喜歡悠游于山林之間。寧心靜觀萬物,一粒種子,從大樹上掉下來,不到三秒鐘,就被小鳥吃了;一粒種子,從大樹上掉下來,落在石頭上,過了三天就被烈日曬干了;一粒種子,從大樹上掉下來,剛好掉在溫沃的土壤里,數月之后,長出幼苗,幸得有心人士的呵護,逾三五十年之后,又是一棵聳秀大樹!同樣是一粒種子,"因"相同,"果"何以如此不一樣?或許,這就是我年輕時不太能體悟的所謂"萬般因緣"吧!
"飛花墜葉當中,可作因緣觀。"這些年來,經常引用這句話。三不五時,漫步于居家附近的內雙溪畔,空山素月,水自潺潺,遙想起當年孔夫子在川上的感嘆:"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也想起李白《把酒問月》的片段:"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自出入海內外各大學法史講堂以來,流光也似水,忽忽已歷三十個年頭,一直想寫一本既能通達也能扼要的教科書,無奈心長手短,蹉跎迄今!前年歲杪,忽覺眾緣和諧,乃翻檢過去積稿盈尺的講義,而當面對兩三千年漫漫中國法文化長河,到底該如何揀擇?思量者再。
作為一本大學教課用書,當然無法縱橫深論,也不可能面面俱到;既要避免陷于斷爛朝報式的堆砌,也要不落入天馬行空式的議論,尤要顧及講教時數的局限;古今多少事,欲說還休;,只能"輕其所輕、重其所重",有選擇性地集中講述其中幾個核心課題而已;自先秦以迄民國,以"歷史時期"區分為經,從法律規范、法律制度到法律思想、法律意識乃至司法實踐,以"問題導向"解析為緯,兼采"變"與"不變"的靜態與動態書寫方式,刪簡修并既有講稿,勉以成編;不求完整,但求"闕"中有料,如此足矣!希望有助于年輕學子人文素養的提升;也至盼有緣人,能提供高見,以利來日的正謬補闕。是為序!
"
包裝很好!書的內容很精彩!感謝賣家!
無力吐槽這個包裝
送貨快,滿意
很好不錯值得購買
不錯,很好
中國臺灣法學家的一部法史學名著
推薦閱讀,入門
可以。。。
當當越來越差勁了,客服不回復,包裝太差了,用塑料袋直接裝,舍不得用防震包裝,破損嚴重,也不用膠帶給纏一下,店大欺客啊?。。。?
很好很實用
書好!了解法制史應該看的內容!
包裝完好,物流很快!
這是我在當當網的第一個差評,書的封面都折的變形了,失望。
當當一直都很棒
還可以吧,一般般
拿到書以后看完了。不錯
真的很不錯,內容很棒
擠壓嚴重,差評
不錯的內容
好書,法制史專業必讀。
不錯,外殼很牢,紙質好,文中觀點也比較清楚,好評
書籍很好,紙張質感很棒,學習中國法制史值得收藏。
中國法制史經典教材~老師推薦的必讀書目,排版也很棒!相當權威的一本書呢!
最近總在提法治 一提到古代中國 總是人治 其中對古代的評價也有意識上的偏頗 別人說聽的人也就聽 而沒有去認證 這本書給了一個全新的視角
很厚?。。?!期待尼腦斯的中國法制史,包裝完整,有折扣,性價比不錯
大家就是大家,不像某些學者講的生硬,此書通俗易懂,超級棒!
本書對中國法史的一些理論和演變歷程進行了有意義的探討,不錯。
關于中國法制史教材頗多,不過黃先生的作品卻比大陸的大部分作品要好很多,見解獨到,不落俗套,和其他一個模型里出來的完全不同。
包裹的很嚴實,很用心哦!當當的書帶發票不錯 了。里面的資料和光盤都是完整的。每一年有三套真題,而且真題都是分開的,方便攜帶。書大概看了下,和星火有的一拼,答案很詳細。希望DANGDANG越做越好!
中國法史導論研究所兼任研究員。先后兼職于臺北大學、大學、東吳6大學等校,講授法制F史、中國J法律思想史、刑法。
自秦以降,中華法系及其積淀的法律文化非常厚重,逮至清末,西風吹拂而有變法之說,然則舊法廢而不去,新法立而不行,個中緣由甚多,文化誠為一大要素,這本書從文化角度分析,給出了一個分析和闡釋中國法律傳統和文化的框架,是非常好的闡釋,做中國法制史研究,大陸遠不如臺灣,不得不令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