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偷拍一区二区,国产香蕉久久精品综合网,亚洲激情五月婷婷,欧美日韩国产不卡

在線客服
譯文紀實系列·兩個故宮的離合:歷史翻弄下兩岸故宮的命運圖書
人氣:30

譯文紀實系列·兩個故宮的離合:歷史翻弄下兩岸故宮的命運

英國有倫敦大英博物館,美國有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法國有巴黎盧浮宮,日本有東京國立博物館,但在這個世界上,卻有兩個故宮博物院。 “兩個故宮”是東亞近代史的產物。故宮的魅力根源,來自于數次奇跡似...
  • 所屬分類:圖書 >歷史>文物考古>博物館藏  
  • 作者:[野島剛]著,[張惠君]譯
  • 產品參數:
  • 叢書名:譯文紀實系列
  • 國際刊號:9787532763887
  •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4-01
  • 印刷時間:2014-01-01
  • 版次:1
  • 開本:32開
  • 頁數:--
  • 紙張:膠版紙
  • 包裝:平裝
  • 套裝:

內容簡介

英國有倫敦大英博物館,美國有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法國有巴黎盧浮宮,日本有東京國立博物館,但在這個世界上,卻有兩個故宮博物院。

“兩個故宮”是東亞近代史的產物。故宮的魅力根源,來自于數次奇跡似的歷史轉折。兩岸故宮不只是珍奇、瑰麗的寶庫,更呈現出政治權力與文化深層結構的樣貌。“兩個故宮”的存在,串聯了什么歷史情結?潛藏了多少政治人物的歷史思維?

編輯推薦

推薦購買:謎一樣的清明上河圖(《兩個故宮的離合》作者,日本朝日新聞社記者野島剛解讀“天下奇畫”)限量珍藏版

1.理順中國清末的文物流出經過,揭示中國收藏品熱的背景,厘清溥儀、那志良等與文物共命運的人的背后故事。

2. 挖掘故宮文物兩次艱難而輝煌的海外展出經歷(1935,1961)。跟蹤文物抗日戰爭期間的遷徙路線,親赴山洞、窯洞查看當時的保存環境。

3.親赴現場,傾聽當事人說話。采訪了4位臺北故宮院長、1位北京故宮院長、1位南京博物院院長、1位沈陽故宮研究員,多位赴臺老故宮職員和商業界人士。親赴美國斯坦福大學抄寫日記。

4. 多次走訪拍賣會現場,親歷21世紀以后中國熱錢沖擊文物收藏界,大量文物回流國內的盛況。

5.臺北故宮的雛形、建造和建成后的命運大起大落。書中部分被采訪者對象名單:

林曼麗(2006-2008年 臺北故宮院長)

龍應臺(臺北文化局局長)

杜正勝(2000年-2004年臺北故宮院長)

鄭欣淼(2002年起擔任北京故宮院長)

周功鑫(2008年臺北故宮院長)

陳明文(臺灣嘉義縣縣長)

李理(沈陽故宮研究員)

梁白泉(南京博物院前院長)

高仁俊(隨遷老故宮職員中少數在世者之一)

莊靈(攝影師,老故宮職員莊尚嚴之子、隨遷家屬)

寺院值班老伯(貴陽郊外的安順洞窟遺址、兒時曾在安順洞窟目睹文物箱的保存狀態)

蔣伯欣(臺灣藝術大學 助教授)

徐明松(臺灣銘傳大學建筑史系 學者)

王定乾(臺灣寒舍藝術空間 負責人)

王雁南(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 總裁)

王維明(中華搶救流失海外文物專項基金 負責人)

陳文平(上海大學海外文物研究中心 負責人)

……

相關推薦:

作者簡介

野島剛,1968年生,上智大學新聞系畢業,曾作為朝日新聞外派記者長期滯留過新加坡、伊拉克、阿富汗等國家。其后擔任東京總社政治部記者,2007年至2010年擔任駐臺北特派員。采訪報導華人圈的政治、外交、文化等多面向議題,目前擔任朝日新聞國際編輯部副部長。長年采訪和撰寫有關中華文化圈的政治、外交、文化方面資訊。出版過《伊拉克戰爭從軍記》(2003),近期作品有《謎一樣的清明上河圖》、《銀輪巨人捷安特》。

目錄

序章 什么是故宮?什么是文物?

二十年前對于臺北故宮的不協調印象

決定把文物運到臺灣

與中國近代史息息相關的故宮命運

故宮與其他世界性博物館的不同之處

變革季節的到來

故宮日本展的啟動

故宮大廳被大陸游客淹沒

及時章 民進黨未完成的美夢——故宮改革

民進希望改變故宮定位

表現改革精神的電影

陳水扁起用的院長

在“華夷思想”影響下的孤島

被釘在南部的“改革”之鑰——“故宮南院”

第三位院長是女性

圍繞文化行政的主導權拉開女人的戰爭

被國民黨阻止的行動

陳水扁的密訪

“被中華中心主義的銅墻鐵壁阻擋”

第二章 文物流失——是喪失?還是獲得?

中國朝代的盛衰與文物

文物流失的主角——“末代皇帝”

香港展出的溥儀的首飾

文物流出將中華文化傳播至世界

在日本關西開花結果的中國藝術沙龍

第三章漂泊的文物

九一八事變改變了文物命運

首次故宮海外展覽大獲成功

大陸向西再向西

南京和北京迄今仍“互不相讓”

第四章 文物到臺灣

遍尋不著對故宮的想法

因國共內戰急轉直下的文物命運

與文物一起渡海的人

第二批文物也包括世界較大規模的叢書《四庫全書》

是“造反者”?還是英雄?

第五章 邁入“兩個故宮的時代”

臺北故宮為何稱為“中山博物院”?

臺北故宮建筑與當時的國際情勢

現在已經荒廢的北溝倉庫遺

在線預覽

老故宮頭號專家、與文物生死與共的人——那志良的人生起點

首先我們繞不過那志良這號人物。從1925年故宮博物院在北京誕生,之后文物移送臺灣,一直到臺灣故宮的誕生,他經歷了與文物共生死的所有過程,可稱得上是故宮的活字典。曾經寫下《故宮四十年》、《我與故宮五十年》、《典守故宮國寶七十年》等不少著作。此外,日本歷史作家兒島襄的大作《日中戰爭》中,也描述了那志良登場的日中戰爭。這些著作的線索,就是那志良目擊的流轉經歷。

1925年剛從高中畢業的十七歲少年那志良,進入“清室善后委員會”工作。這個委員會是清朝的皇帝溥儀退位后,在紫禁城所設立的。清室善后委員會,是北京政府為了清點及運用清朝皇室留在紫禁城的物品所設的組織,是故宮博物院的前身。

即將從高中畢業的那志良,在1925年的元旦去拜訪高中時校長的家。正好清室善后委員會希望校長推薦人才來整理清朝文物。校長說:“你的個性認真,這不正是個很適合你的工作嗎?”那志良也沒多想,第三天就開始到故宮上班。

那志良是滿族人,滿族在清朝是統治階層,但那家并非出身于富裕之家,這個工作職缺只是個普通的辦公人員。

當時清室善后委員會集合了許多當時赫赫有名的人士,如汪兆銘、蔡元培、羅振玉等。因為《紹英日記》而出名的清朝官員紹英等人也名列在冊。但是他從不出席會議,從他抵制設立故宮博物院的討論行為,可以猜想在故宮籌備過程,他應該沒發揮太大的影響力。

擔任整理文物工作的那志良,當時只是個普通的高中生,對于文物不關心,也一無所知。上班及時天,同事問他:“對古董感興趣嗎?”他回答:“看不出來和我家的茶碗有什么不同,不是都很像嗎?”同事們聽了笑他:“你家的茶碗一只三毛,這里的茶碗一只可是數千萬元。”

北京隆冬,天氣十分嚴寒,因為怕發生火災,所以文物的倉庫都沒有暖氣,在里頭工作相當辛苦,手腳耳朵都可能凍傷。

那志良等工作人員整理清點告一段落以后,故宮博物院在1925年10月10日“雙十節”正式開放。由于選在10月10日辛亥革命紀念日開幕,所以及時天就有兩萬人以上造訪。清室善后委員會在9月29日才決議了“故宮博物院臨時組織大綱”,趕在十天后開館,相當匆忙。

那志良說:“想進去展覽室的進不去,想出來的出不來”,當天場面極為混亂。那志良被分配在紫禁城的“養生殿”房間,混亂中喊著:“前面的人往前進,后面還有很多人排隊。”一整天下來,嗓子都喊啞了。

紫禁城如其字面的含義就是一個“禁城”,自古是皇帝辦公和生活的地方,一般人不能進去的。在中國歷史上首次對外公開,就是故宮博物院開放的那24小時。

這正是“革命的果實”,民眾除了關心文物,應該是對于可以解禁進到皇帝的住所更感興趣吧!

故宮雖然成立,但是革命后的中國呈現軍閥群雄割據的狀態,北京政府的行政能力有限。政府的預算一直下不來,那志良的薪資每月只有十五元,雖說本來還能維持生活,但是遲發薪水是家常便飯。那志良剛開始負責圖書,后來負責古物。只有周一休假,周二到周六整理文物,周日對外開放時,就負責展館的整理。

故宮文物及時次搬遷——在民眾一片反對聲中偷偷離開北京

1931年1月,故宮理事陳垣把那志良找去,并將疏散文物的準備工作交給他。當時那志良的職位是一等辦事員。陳垣對他說:“國家滅亡可以再起,文物一旦失去了就永遠回不來。”

先要辦理的事項就是將文物裝箱。因為文物從來沒有離開過紫禁城,故宮里也沒有裝箱的專家。那志良這些毫無經驗的故宮職員一籌莫展,于是決定請教當時在北京“琉璃廠”這一帶的古董商經營的店家,他們借助了這些人的幫助。不過后來故宮的職員個個都成為專家,無人能出其右。因為往后的日子,文物在中國各地移動,那志良等人得不斷地重復捆扎裝箱。

裝箱的文物達一萬九千五百五十七箱。里面不僅有故宮的東西,一起搬走的,還有放在古物陳列所、頤和園和“國子監”的文物。頤和園原本就是清朝皇帝的離宮,而國子監則是自元朝以來的圖書館。其中一萬三千四百九十一箱是故宮的文物,其余六千零六十六箱則是來自古物陳列所、頤和園和國子監的東西。

然而文物決定南運之后,引發了群眾的反對運動。“有文物才是北京,文物沒了,北京就失去了存在意義。”有人這么認為。那志良等職員也接到言論偏激的威脅電話:“小心沒命了,老子在運送文物的火車上安了炸彈。”當時民眾認為將故宮文物運出北京的時間必定是日軍進攻北京之日,因此故宮外圍無論晝夜都有民眾集結包圍。

及時批運送隊的出發是在1933年1月31日決定的。當天雖然成功地把文物從故宮送到北京車站,但是車站的搬運工因為害怕被群眾襲擊而沒出現,不得已半夜臨時決定停止搬運。又過了幾天,2月6日,及時批文物再次從北京出發。那志良即將遠赴南方,臨行前他的嬸嬸抓了一抔庭院的泥土給他說:“帶上故鄉的泥土,別把家人忘了。”

搬運文物刻意選用日本制造的特別列車,優先于其他列車的發車時刻,在冬天的中國大陸從北京,南下鄭州、徐州,來到南京郊外靠近長江河岸的浦口,這一趟花了24小時半的時間。然而搬運的同時,中國的情勢面臨重大的轉折。2月,日本拒絕國際聯盟做出的滿洲問題決議。幾乎是在同一時間,關東軍司令部對熱河發動攻擊,熱河后來也被劃入滿洲,成為它的一部分。

及時批文物和運送隊伍就意外地被留在浦口。情勢緊迫,指揮系統混亂,當局一直沒選定文物的保管場所。那志良等故宮職員和文物不得已,就在火車上長期待命。那志良等職員互相開玩笑說:“就像扛著棺材來了,卻不知道要埋在哪里!”

后來當局決定古物和圖書送到上海,文獻放在南京保管。上海把當時在法租界的舊醫院大樓挪作保管場地,該大樓是七層建筑,全部提供給故宮文物使用,文物依照種類寄存于不同的病房。

第二批文物在3月14日從北京出發,接著3月28日第三批,4月19日第四批,5月15日第五批陸續運出。象征中華民族生命的文物南運計劃悄悄完成,沒有遇到太大的麻煩。

抗日戰爭期間文物的大逃亡:廣袤大陸,向西再向西

當這些離開北京、輾轉一千七百公里、歷經三年流浪期的文物,正準備好要搬進去南京分院時,1937年7月7日發生了震驚全中國的盧溝橋事變。8月時發生淞滬會戰,江南一帶情勢極度緊迫,日軍攻擊首都南京的危險日增,文物必須再度搬遷。這個階段稱為“西遷”,主要分為三條路線。

曾運到英國展出的故宮精華文物八十箱,八月時首先被送達位于長沙的湖南大學圖書館。那志良等人搭船從長江逆流而上到湖北省漢口,再走陸路進入長沙。從南京一起運到長沙的還包括政府重要文件,因此一度有流言傳出,認為國民政府可能打算把首都從南京移到長沙。

不過當時大部分的文物還放在南京的倉庫,隨著戰況愈來愈吃緊,高層下達了文物全部疏散的命令。人在長沙的那志良接到要他趕回南京的急電。及時批送到長沙的八十箱文物也要繼續往西送,并被分為兩個部分。

第二批文物在1937年12月上旬走水路從南京被運到漢口,運抵漢口的文物有九千三百三十一箱。第三批七千二百八十八箱則是走陸路,到西安西邊的陜西省寶雞。南京是在12月13日被攻陷,所以可謂是千鈞一發。事實上運到漢口或寶雞都不是事先安排的,而是搭乘的火車或船舶正好行經這些地方而已。情況危急,幾乎沒有什么準備的時間,在戰亂時要疏散大量文物的困難可想而知。

七千二百八十八箱走陸路到寶雞的文物,被安置在城隍廟和關帝廟兩處。這兩座廟都是地方的宗教設施,在地方小鎮上,佛教道教的建筑是當地最豪華和最堅固的,這在中國并不稀奇。

從寶雞往東走就是大城市西安,而且不知道何時會變成日軍的攻擊目標。那志良負責護送陸路的文物,由于擔心文物的安全,他將文物運到離西安更遠的陜西省漢中郊外的宗營鎮。

雖然是戰時,但那志良還是設法讓地方政府調來二十臺搬運用的卡車,將文物從寶雞往宗營鎮接連不斷地運送。但是正逢冬季天候不佳,輸送隊伍常因大雪而無法動彈。由于走的是山間小路,人煙稀少,缺乏糧食,護送的人都已做好在半途殉職的準備。運送過程本身的艱辛也就罷了,身后還有一路向西的日軍追兵,文物也就被逼著一路往西再往西。

長沙的八十箱文物被運到貴陽,再被送到離貴陽約一百公里遠的安順洞窟。走水路到漢口的九千三百三十一箱被運往四川重慶,走陸路到寶雞的七千二百八十八箱則經過漢中郊外再被送到四川成都。漢口被日軍攻擊,重慶也危在旦夕,重慶的文物只得再往西遷到樂山,成都的文物則再往西遷到峨眉,每條路線都是馬不停蹄。緊急的避難行動和日中戰爭展開的節奏一致。

重慶的文物從長江逆流而上來到長江支流的岷江,再運至樂山,而成都的文物都走陸路。那志良在成都每天奔忙于指揮運送、分配卡車及捆裝文物。

當時所有的文物都處于“千鈞一發”的險境,那志良回想道:“一卡車從成都出發不久,日軍的戰斗機就到了成都上空,炸毀機場。天氣晴朗,日本空襲機組飛得很高。”

從成都到峨眉直線距離超過一百五十公里,但是道路崎嶇險峻,載著文件的卡車也曾經半路跌落到小河里,幸好文件都沒有被損壞。那志良說:這是一條最艱辛的道路,而且還要煩惱沒東西吃。

運送到峨眉的工作告一段落,那志良就被派去負責重慶到樂山的運送。護送隊伍人手嚴重不足,本來隨文物疏散的故宮專門人員就只有十多人,其中熟稔文物種類及捆裝技術的更少。那志良等職員可說是過著不眠不休的日子。

那志良訴說搬遷文物的辛苦之中,最苦的是“調度糧食特別困難”。在四川省想找米飯,就只有夾雜著砂和稻殼的灰色東西。買饅頭也只有黑的,“實在很難下咽”。

在文物疏散的階段,還有更加危險的事情正等著那志良他們。走水路的九千三百三十一箱文物運抵樂山郊外的安古鄉,但因為河面很窄,必須從岸邊逆流拉纖引小木船向上。一次那志良等搭乘的小船遇到急流,與船相連的繩索斷裂,船被卷入急流之中,所幸船沒有翻覆擱淺上,人命和文物都沒有損失。

為了保護文物,卡車都行駛得很慢,因此一百公里的路程有時要走上半天或整整24小時,道路塌陷、輪胎脫落也是常有的事。即使走水路,分散于各小船的文物也經常遇到危險。不過雖然如此,這些文物在運送途中幾乎沒有遇到破損或遺失。

從北京出發,歷遍超乎常人能夠忍受的困難,堅持護送文物的那志良等故宮職員,在這個過程秉持著一個信仰就是——“文物有靈”。到現在故宮仍傳承著這句話,不難想象,故宮職員在守護國寶度過每個危機的一瞬間,腦海里會自然涌出這句話。

文物疏散工程結束后,那志良在峨眉的保管場與文物共同生活了七年。日軍的攻擊始終未到達峨眉或樂山,那志良等人得以暫且過著安寧的日子。1945年日本投降,1947年文物全數回到南京的故宮博物院分院。

網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來自7度空**的評論:

大陸與臺灣的政治糾葛,中國文化對言論自由的摒棄,注定雙方都無法出現這樣的討論,日本人反而是最適合的中介,也算是種尷尬吧!

2016-04-23 21:41:23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以第三方角度看待兩個故宮,視覺獨特,思想相對自由

2014-07-31 15:50:47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看看外國作者,是如何描述這段歷史的,有關臺灣故宮的事,我們了解的并不多。

2015-06-07 17:04:51
來自長作嶺**的評論:

作者作為一名記者從紀實求真的角度來講述他所調查研究了解到的故宮故事,擁有比歷史學家更客觀的立場,也表達了非常獨特的見解,對歷史迷來說真的值得一讀。

2014-03-17 03:09:21
來自秋秋仔**的評論:

中國的歷史,故宮歷史,為什么是一個日本人研究的如此透徹

2015-04-01 17:07:52
來自荷葉飛**的評論:

兩個故宮,兩種命運,看歷史,看興衰,心情也隨著跌宕起伏。

2014-10-10 10:36:51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另一個角度說故宮,內容很有意思,紙質一般吧,但印刷還不錯

2016-04-23 19:49:14
來自超級馬**的評論:

記述很客觀,讀來讓人心酸,兩個故宮的離合說到底還是以中國晚清以來國力微弱為最主要原因

2016-03-15 12:28:36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朋友推薦這本書可以配合故宮營造一起看,以圈外人來看那段歷史也是有趣,不錯

2016-09-03 20:35:49
來自黑漆麻**的評論:

很棒,用局外人的角度看待故宮問題,確實是很不同,裝幀也很漂亮!

2016-10-29 21:54:42
來自大木頭**的評論:

以前就看過有關兩個故宮的故事。這次行從不同角度了解下兩個故宮之間的故事。

2014-06-08 17:29:21
來自喵***a(**的評論:

居然是一位日本作家寫的中國故事,略微遺憾,內容還沒有看,但一直對故宮有一份異樣的感覺,仿佛哪一世曾在那里生活著一樣。

2017-03-06 13:08:06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兩個故宮對比 讓我對臺北故宮更加向往。去過北京故宮三次 希望有朝一日去一次臺北故宮。也對那個時候國民黨的那段歷史有所了解

2014-02-26 09:44:07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這本書現在看了五分之三了,通過文物的大搬遷大逃難,讓我基本了解明晰了一些歷史線索,對于像我這種沒什么歷史概念的人來說,怎么記也記不住歷史的人來說,通過閱讀這書,通俗易懂,讓我和歷史拉近了距離。

2014-08-17 23:13:04
來自淺***1(**的評論:

整體感覺不錯,從多方視角詳細陳述了故宮的變遷。看后只想長嘆一聲,近代中國的落后、管理混亂造成了代表璀璨文明文物的顛沛流離甚至破壞,太可惜

2017-01-09 23:06:23
來自lchangl**的評論:

我很喜歡關于故宮的書及這方面的資料,這本書讓我更多地了解了故宮,特別是臺北的故宮。很有收獲。

2014-10-23 14:25:40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一段歷史承載著太多太多生命的注釋,又豈止是現代兩個故宮所能演繹得了的,好書!

2017-03-03 11:10:12
來自ap260**的評論:

一個日本人,對兩岸故宮的歷史,特別是故宮文物南遷、以及遷臺的過程寫得這么細,不容易。對中國歷史、政治,以及臺灣地區的政治,作者也有些研究。

2014-05-20 12:31:27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譯文紀實系列·兩個故宮的離合:歷史翻弄下兩岸故宮的命運 剛看了《我在故宮修文物》,想看一本有關故宮的書,就來當當搜,發現了這一本,看了詳情和評價,都挺不錯的,就果斷入手!今天剛剛收到,確實很好!

2016-12-26 16:13:51
來自喵喵323**的評論:

兩個故宮的離合:8歷史翻弄下兩岸故宮的命運(譯U文紀實系列)完成的美夢——故宮改革民進希望改

2015-12-21 01:29:28
來自三云龍**的評論:

因為喜愛故宮,所以買了此書,再就是想看看日本人怎么看中國文化。但本書很薄,內容很淺顯,基本就是故宮知識的普及,尤其注重作者經常接觸的臺灣故宮,作者的觀點更像是一個外國人看中國兩岸故宮的熱鬧。可讀性一般。

2014-05-22 08:29:05
來自福超**的評論:

兩個故宮之間的分離與重新交流與融合,作者以一個旁觀者的視角來看待兩個故宮的過去和現在,更具有客觀性,內容也很不錯,值得一讀。推薦相關的紀律片《臺北故宮》,會有更多了解與感觸。

2014-04-12 10:45:10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在祖國很少能夠看到有關海峽那一側的文字信息,而日本人則通過了其獨特的地位,將兩岸故宮串聯了起來。讓我這個現在還沒有去過那一邊的人,對于故宮珍寶的歷史多了一份了解!書皮的印刷和包裝,很有意思!

2014-07-23 15:57:39
來自即***(**的評論:

故宮的故事真是豐富多彩,從外人的陽光來關照故宮的歷史,別具只眼。這本幾年前熱過一陣的書,現在冷寂了一些,但讀來依然有趣。爭取不趕熱潮、不湊熱鬧,讀對自己味的書。

2017-06-28 16:41:28
來自bao123m**的評論:

一個故宮在北京,另一個故宮在臺北,兩岸分離只因戰亂,印證的是整個民族在大時代的洪流中分崩離析,兩個故宮文物的命運同時也就是中華民族兩岸分離的命運,解讀的是歷史,思考的確在遙遠的未來。

2015-07-30 07:54:08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兩個故宮的離合:歷史翻弄下兩岸故宮的命運(譯文紀實系列)再向西南京和北京迄今仍互I不相讓第四章文物到4遍尋不著對故宮的想法因國共內戰急轉直RH下的文物兩個故宮的離合:歷史翻弄下兩岸故宮的命運(譯文紀實系列)在文物里的

2015-10-16 03:17:23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丹棱县| 买车| 正阳县| 象山县| 张家港市| 肥西县| 甘肃省| 桃园市| 永胜县| 南通市| 应用必备| 宁波市| 景泰县| 修文县| 资溪县| 田东县| 柳林县| 延寿县| 团风县| 虞城县| 宁远县| 元江| 杂多县| 海宁市| 武乡县| 丹东市| 舞阳县| 鹤岗市| 甘泉县| 长子县| 宾阳县| 磴口县| 淅川县| 封丘县| 衡山县| 吉林省| 忻州市| 崇礼县| 栾城县| 嘉祥县| 肥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