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有法,潤無聲:跟著梁旅珠教出好孩子》從3歲到18歲,父母對教養的焦慮與苦惱,化成一篇篇心急的提問。這些提問,梁旅珠在深刻思索后,延伸書寫成這本兼具理念與方法的教養書。
3歲姐弟每天吵?小學生寫作業老擺臭臉?初中女兒每天讀到凌晨,成績卻沒起色?高中女兒穿露背(到腰)洋裝,幾乎把媽媽嚇昏?梁旅珠認為,教養的問題與迷思:對于小小孩,過于“尊重”、放任,沒有教規矩、是非。當孩子大了,表現不符期待,又把青少年當小小孩般責罵,自然引起親子沖突。
教小小孩,要以“方法”取代嘮叨;教青春期孩子,則要幽默、同理,且為你的理由做好“營銷包裝”。不論你的孩子幾歲,只要用這方式,就能看到成效。
梁旅珠。臺大外文系畢業,留學美國賓州大學,曾主持臺灣及時個自制旅游節目“世界真奇妙”,獲得新聞局金鐘獎。從小功課優異、表現不凡的她,在親子教養上,也令人驚艷,不但女兒是哈佛、斯坦福等七大名校爭相優先錄取的對象,兒子也于2011年進入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目前擔任明曜親子館負責人、呈熙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曾出版《我把女兒教進世界名校》《浮世的繪:我和我的那些日本朋友們》《日本夢幻名宿:溫泉、美食、建筑的美好旅行》《Kuli好狗命-A Queen’s Dog》。
Part1如海綿般,大量吸收與模仿的學齡前時期
每天上演吵架戲碼?
媽媽兇,會不會造成孩子沒自信?
孩子在公共場所吵鬧怎么辦?
孩子愛挑食怎么辦?
孩子屢犯錯誤怎么辦?
先生對孩子的教育沒耐心,我怎么辦?
管教孩子時,親友團愛干涉怎么辦?
預算有限,如何栽培孩子的才藝?
三四歲的孩子如何學英文?
如何啟發孩子的興趣?
如何讓孩子體貼家長,學會耐心等待?
如何為孩子選擇學校?
該讓孩子上幼兒園嗎?如何與長輩溝通?
如何處理孩子的感情交流、人際關系及打扮傾向?
Part2如面包般,不同材料做出不同面包,不同父母教育出不同的小學生
如何訓練小孩按時完成作業?
該做功課、復習時,孩子擺臭臉,家長該堅持嗎?
同伴之間相處有問題?
夫妻教育不同調(課業篇)
夫妻教育不同調(休閑篇)
如何增進孩子的英文閱讀能力?
孩子熱心相助,卻犯錯怎么辦?
孩子會打人怎么辦?
孩子提早叛逆如何應對?
如何引導孩子的英文學習?
家有“蘑菇大王”?
你的女兒有公主病嗎?
Part3如鞭炮般,一點火星就可能引發連環爆的中學生
為什么孩子用功讀書,成績卻沒起色?
如何正確贊美孩子?
如何與青春期的孩子有良好互動?
女兒因為感情問題蹺家怎么辦?
孩子考試成績失常怎么辦?
運動、課業,哪一種重要?
青春期女兒為什么突然轉變?
我是不是誤了孩子?
孩子很乖,但功課不好怎么辦?
女兒沉迷電腦怎么辦?
該不該讓兒子去國外念高中?
孩子會不會是同性戀?
如何消除兄弟仇恨?
Part4如火車般,充滿動能,硬去阻擋或沖撞并不明智的大學生
兒子大學無法畢業,怎么辦?
孩子沒上進心,該怎么幫他?
面對不懂事的大五兒子,該怎么辦?
想要孩子回家住,該怎么做?
速讀和記憶法有效嗎?
三十歲的年輕人,適合做什么工作?
Part5 學生提問
我被數理壓得喘不過氣……
我的人際關系不太好……
爸爸媽媽管太嚴怎么辦?
我不想參加指考(指定科目考試
我該轉哪一科才好?
有天才兄姐,我該怎么辦?
課業與人際,都讓我頭痛……
怎么跟媽媽談心?
Part 1如海綿般,大量吸收與模仿的學齡前時期
常有人說孩子的學習就像海綿一樣,給他什么就吸收什么,其實人腦的運作方式并非如此簡單。不過,我倒覺得“海綿”還蠻適合拿來比喻學齡前的孩子與環境的關系。
幼兒無法獨立行動,必須倚賴養育、陪伴他的成人,這是家長掌握較大決定權和影響力的階段。若想建立父母理想中的親子互動模式,像海綿一樣大量吸收和模仿的“學齡前”正是黃金期。
孩子或許有天生的氣質和個性,但沒有天生的觀念和習慣,因此教育的目標應該放在良好的觀念和習慣的養成上,這些需要靠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以各種方式的引導、鼓勵、制止或責罰來達成。
由于幼兒的行動力與破壞力有限,有些父母以為自己講了很多道理給孩子聽,就已經盡到規勸教育的責任。其實不然。聰明的孩子只要發現口頭制裁沒什么實質的約束力,父母的說教很快就會淪為“無效的嘮叨”。所以父母“動口”之外,也要“動手”執行,才有辦法做到有效的教育。
媽媽兇,會不會造成孩子沒自信?
我的女兒四歲半,個性活潑好動。想請教您:在嚴格管教生活習慣及長時間陪伴幼兒的情況下,您如何拿捏孩子的哪些情緒反應該管教、該糾正,哪些情緒反應可以接受、不處理呢?
如何避免因嚴格管教,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及親子沖突或陽奉陰違的情形呢?媽媽很兇,會不會造成孩子個性內斂、沒自信?
很多人以為媽媽要兇、要嚴格,就是得整天板著一張臉,或講話兇巴巴,其實并不是這樣。
父母對規矩的要求,必須堅持Part 1如海綿般,大量吸收與模仿的學齡前時期
常有人說孩子的學習就像海綿一樣,給他什么就吸收什么,其實人腦的運作方式并非如此簡單。不過,我倒覺得“海綿”還蠻適合拿來比喻學齡前的孩子與環境的關系。
幼兒無法獨立行動,必須倚賴養育、陪伴他的成人,這是家長掌握較大決定權和影響力的階段。若想建立父母理想中的親子互動模式,像海綿一樣大量吸收和模仿的“學齡前”正是黃金期。
孩子或許有天生的氣質和個性,但沒有天生的觀念和習慣,因此教育的目標應該放在良好的觀念和習慣的養成上,這些需要靠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以各種方式的引導、鼓勵、制止或責罰來達成。
由于幼兒的行動力與破壞力有限,有些父母以為自己講了很多道理給孩子聽,就已經盡到規勸教育的責任。其實不然。聰明的孩子只要發現口頭制裁沒什么實質的約束力,父母的說教很快就會淪為“無效的嘮叨”。所以父母“動口”之外,也要“動手”執行,才有辦法做到有效的教育。
媽媽兇,會不會造成孩子沒自信?
我的女兒四歲半,個性活潑好動。想請教您:在嚴格管教生活習慣及長時間陪伴幼兒的情況下,您如何拿捏孩子的哪些情緒反應該管教、該糾正,哪些情緒反應可以接受、不處理呢?
如何避免因嚴格管教,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及親子沖突或陽奉陰違的情形呢?媽媽很兇,會不會造成孩子個性內斂、沒自信?
很多人以為媽媽要兇、要嚴格,就是得整天板著一張臉,或講話兇巴巴,其實并不是這樣。
父母對規矩的要求,必須堅持
我所謂的“兇”,或許應該說,是一種在教育上采取的策略性態度,并不是像印象中刻板的軍人父親一樣,總是嚴厲又不茍言笑。
當父母想要制定規矩,在引導、規范孩子的時候,一定要說話算話,表現出嚴格的堅持,這樣孩子才會理解規矩有哪些,范圍在哪里。
家長要先想清楚,只要是合理的規范或要求,一旦提出后,就得說一不二,不要朝令夕改,或是不照做也沒關系。
反應和處置一定要清楚明快,不然孩子就會把父母的態度解讀為“爸媽說的,我不聽也沒關系”,很快就會把父母的話當耳邊風。
不少父母自認為在認真教育,其實只是在認真嘮叨
有不少家長很認真地嘮嘮叨叨,當孩子意圖挑戰規則時,家長卻沒有表現出堅定的態度或作為,長久下來,就成了自以為認真教育,其實只做到了認真嘮叨的父母,孩子自然會更加我行我素。
年紀小的孩子行動力或破壞力有限,沒有危機意識的父母或許感受不到嚴重性,但等到十幾歲的孩子開始有脫序行為,又懂得運用籌碼對抗或反制父母時,就會發現想管也管不住了。
鞭子(處罰)與胡蘿卜(獎勵)交叉運用
沒有一種單一的態度可以應付所有的狀況,因此,在教育、引導的過程中,本來就是需要鞭子(處罰)與胡蘿卜(獎勵)交叉運用。
平時和孩子相處,應該保持適度的溫柔與溫暖;孩子有了好的行為和表現,父母當然要適時適度地給予贊美和鼓勵;孩子犯錯,該有的糾正、規勸和處罰一樣也不可少。
從父母態度的這些轉換中,孩子自然可以清楚理解什么樣的行為是好的,會受到鼓勵;什么樣的行為是不對的,會受到批評或處罰。不分場合、狀況,又沒有道理的兇,才會造成沒自信、內向的孩子。
由于親子相處的狀況千百種,很難簡言道清楚,基本原則就是,因為孩子不懂、無心而犯的錯,要耐心加以規勸、指導;若是刻意,甚至惡意的行為,除了要先了解原因和孩子的想法,加以勸導之外,一定要處罰,并依狀況,讓孩子學習道歉,并從行為上彌補。
比方說,孩子沒注意到牛奶沒加蓋,不小心打翻,弄得到處臟兮兮。不要打罵,可以教導孩子拿取物品時要小心、該如何注意,并讓孩子一起幫忙收拾干凈。
如果妹妹無理挑釁哥哥,吵完架后,哥哥故意拿牛奶去淋污妹妹的椅子或打妹妹,父母就要態度明朗地對事情予以處置。妹妹必須要道歉,哥哥也必須為他的不當行為負責,接受處罰。
當孩子撞到桌子,父母打桌子是錯誤的
對孩子情緒反應的處理也是一樣。舉例來說,三歲的孩子走路不慎撞了桌子,狀況不嚴重,卻還是因疼痛而大聲哭泣,這時大人應該讓孩子適度釋放因疼痛引起的情緒反應,不必嚴厲制止。
但我覺得大人不該以“過度”的憐惜或關懷來安撫,而是在孩子適度的情緒釋放后,引導孩子安靜下來,練習做擦藥等面對狀況的處置行為。
大人更不該打桌子或罵桌子,而是該趁機提醒孩子走路時,應該如何注意危險的桌角等等。因為事實上桌子并沒有錯,即使是小小孩,也應該要接受正確、合理的觀念和邏輯。
如果孩子吵著要玩具,或因不合理要求而哭鬧,家長就該“淡定”、不理會,不可以讓孩子習慣以哭鬧來達到目的。
從我自己和身邊親友的案例觀察,我認為用心、公正而理性的管教,絕不會引起孩子的逆反或親子沖突。
一個孩子從小到大,成長過程中對父母掩蓋小過失在所難免,其實無傷大雅。父母只要能做到態度公正、不護短徇私,自然可以接收到從身邊親友、學校師長和同學家長等各方傳來的關于孩子在外表現的資訊與消息,孩子就很難“陽奉陰違”。
家長可以這樣做
1.父母制定規矩,一定要說話算話,不要朝令夕改,或不照做也沒關系。不然孩子很快就會把父母的話當耳邊風。
2.沒有一種單一的態度可以應付所有狀況,在教育、引導的過程中,需要鞭子(處罰)與胡蘿卜(獎勵)交叉運用。
3.如果因為孩子不懂、無心而犯的錯,要耐心地加以規勸、指導;若是刻意,甚至惡意,除了先了解原因,加以勸導外,一定要處罰,并讓孩子學習道歉,并從行為上彌補。
4.當孩子撞了桌子,大人不該打、罵桌子,除了讓孩子抒發痛的情緒外,也該提醒孩子走路應該如何注意危險的桌角等等,讓孩子學會接受合理的觀念和邏輯。
能夠跟世界各地來的精英住在一起,隨時隨地體驗文化沖擊,是一種享受。
能夠跟一群很有理想的朋友一起學習成長,是一種享受。
知道學校里有很多身為世界的教授,只要我發一封email求見,就會立刻撥空指導我,是一種享受。
學校提供的學習機會多到讓學生覺得,不論怎么選擇都有所損失,是一種奢侈。
多睡一個小時,都會覺得可能錯過了學校生活的精采,或浪費了什么,是一種幸福。(雖然我知道你一定會說,睡眠不足實在不是一種好現象!)
——于珺(現在史丹佛大學就讀,2011年5月給媽媽的信)
能夠跟世界各地來的精英住在一起,隨時隨地體驗文化沖擊,是一種享受。
能夠跟一群很有理想的朋友一起學習成長,是一種享受。
知道學校里有很多身為世界的教授,只要我發一封email求見,就會立刻撥空指導我,是一種享受。
學校提供的學習機會多到讓學生覺得,不論怎么選擇都有所損失,是一種奢侈。
多睡一個小時,都會覺得可能錯過了學校生活的精采,或浪費了什么,是一種幸福。(雖然我知道你一定會說,睡眠不足實在不是一種好現象!)
——于珺(現在史丹佛大學就讀,2011年5月給媽媽的信)
已經看完了,收獲頗豐,如果能再深入些就更完美了
體胖還需勤跑步,人丑就該多讀書,家教育兒需要多角度多元化
年底比較忙,收到書一段時間了,昨晚剛看完,給五星吧
先前買過作者的書,非常喜歡。這本書,是針對家長的問題答疑的合集。不錯吧!
最近看了很多家教書,也讓自己停下來反思這幾年的教育,希望以后有更好的計劃和方案,讓自己不那么疲憊
臨近期末考試了,隨著孩子的忙碌我的心又開始焦躁起來了,看看書吧,就當靜心了
很想和小朋友融入和溝通,但總是感覺有些距離,希望有專家的方法能幫助和緩解目前的狀況。
作者所言極是,孩子各式各樣,養兒方法各式各樣,無法套用照搬。父母教育理念正確最重要。
最近孩子在幼兒園總不愛睡覺,老師意見也挺大,聽說還有變向懲罰,兒子就更不愛去園了,在書中找到了答案,試試
兒子小學4年級了,就奔著封面上那些大學去了,果然都是干貨,崗崗的,順便把老二的教養方法也一帶捎了
一個孩子若能表現專注與堅持,那他在課業上能得到什么樣的成績,已不這么重要,因為他可能只是在讀書方面比較沒有天分,但這樣的能力還是可以幫助他在其它方面得到成功與回饋。努力卻沒有得到合理結果,那才可能是讀書方法和技巧的問題,如果還是希望在課業方面有所突破,這個時候再去參考坊間林林總總關于讀書方法的建議,才真的有意義。
很不錯,前幾年也看到梁旅珠的另外一本書,受益很多。
這本書可以,教育孩子的方法分階段,但不是人人能教出這么優秀的孩子,看看借鑒一下,教育孩子還是因材施教吧
教育包括人格教養、價值觀。對梁旅珠而言,生活教育就像一塊沃土,當你將沃土整理好,無論你播灑什么種子,都會美麗綻放,結出豐盈果實。
另一本書到處都絕版,就買了這一本,也非常的好。作者的經驗務實有效,挺適合當下的我們,看完很有收獲。
在百度搜了搜,有不少關于梁旅珠教子的消息,買本回來,好好研究一下,學一學!
梁旅珠的育兒方式不是嚴厲的虎媽,也不是那種為了孩子犧牲自己一切的家長,她更強調的是自我發展與孩子的一同成長,一切都那么水到渠成。真的很棒。
教有法,潤無聲,陪伴孩子的成長也是我們做家長又一次成長
梁旅珠這位媽媽很理性、很有條理,看過她很多書了,很受啟發
尹建莉老師說過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有心無痕”,而梁旅珠的這本《教有法 潤無聲》同樣達到了這樣的境界。教育就是培養習慣,以身作則,讓孩子潛移默化地不斷學習,這才是真正的教育。
教有法潤無聲,一下子打動了我,教育不再那么高調那么功利,而是不知不覺的,不著痕跡的,卻讓孩子印象深刻,滲透到骨髓。伴隨終身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喜歡,從書名到包裝到內容(剛看了三分之一),給5分。
買了很多本書了,一直以來都比較信任當當,價格實惠,書本質量也都挺好的,我收到的書基本沒發現破損的情況,這本書還沒看,不過簡單的翻閱了一下,對以后教孩子有幫助,值得一閱!
家有2娃,最近都在研究家教書,現在市場也是魚龍混雜,讀者須睜大眼睛明辨真偽,《教有法潤無聲》是臺灣版的書,作者即是父母又是育兒領域的專家,還是有許多共鳴和獨道的信息分享的,默默支持一下吧
教有法,潤無聲:跟著梁旅珠教出好孩子(女兒被哈佛、耶魯、斯坦福、麻省理工、普林斯頓、哥倫比亞、賓州Q大學7大名校爭相8錄取!創造華人常春藤錄取
梁旅珠的育兒方式不是嚴厲的虎媽,也不是那種為了孩子犧牲自己一切的家長,她更強調的是自我發展與孩子的一同成長,一切都那么水到渠成。
現在的家教書從教孩子轉到教父母,已經發生了質的轉變,中國的父母正在經歷最難的一代,從自醒到自我教育,這才是教育的本質。梁旅珠的教育就是走在我們前面的朋友的教育經驗,親民接地氣。有具體的案例和方法,雖然說孩子都是個體,但也是相互可以借鑒學習的。
很多父母望子成龍,但又希望能培養一個身心健康的孩子,如方法不當,不僅孩子一事無成,還毀滅了和諧的親子關系。作者梁旅珠培養的女兒被世界7所名校爭相錄取,一時,梁旅珠被臺灣各大媒體報道,大家都好奇怎樣才能教出這么優秀的孩子?梁旅珠在這本書中,首度完整披露她的教養觀。
看到其中有一章啟發挺大的,說2個兒子,都愛打球,每天都練球到很晚,回家也很累,但孩子都很開心。可是這2孩子在校的課業成績都中下,家長很傷腦筋,一直想要停掉運動,讓他們多專注課業,結果搞得大家都很不快樂。。。。看看專家的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