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原義信(1918—2003年),日本當代著名建筑師,畢業于東京大學建筑系、哈佛大學研究生院,歷任日本法政大學、武藏野美術大學和東京大學教授,曾擔任日本建筑學會主席、日本建筑師協會主席。著有《外部空間設計》《街道的美學》等書。
1.外部空間的形成
空間基本上是由一個物體同感覺它的人之間產生的相互關系所形成的。這一相互關系主要是根據視覺確定的,但作為建筑空間考慮時,則與嗅覺、聽覺、觸覺都有關。即使是同一空間,根據風、雨、日照的情況,有時印象也大為不同。即便在日常生活中,也經常無意識地在創造空間。例如,有時去野餐,在田野上鋪上毯子。由于在那里鋪了毯子,一下子就產生出從自然當中劃分出來的一塊一家團圓的場地。收起毯子,即又恢復成原來的田野。又如,男女二人在雨中同行時,由于撐開雨傘,一下子在傘下產生了卿卿我我的兩個人的天地。收攏雨傘,只有兩個人的空間就消失了。再如,由于戶外演講人周圍集合的群眾,產生了以演講人為中心的一個緊湊的空間。演講結束群眾散去,這個緊湊的空間就消失了。
所謂空間,就像這樣是非常有趣的,是有研究價值的。老子說得很妙:“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是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實際上,捏土造器,其器的本質也不再是土,在它當中產生了 “無”的空間。建筑師創造這個“無”的空間時,土這個材料仍然是必需的,這一點是不能忘記的。
根據常識來說,建筑空間是由地板、墻壁、天花板所限定的。因此,可以認為地板、墻壁、天花板是限定建筑空間的三要素。當然,最近墻壁與天花板形成一體的曲面結構以及地面構成了原來的墻壁與天花板的地下建筑等,也有上述三要素不明顯的情況。不過,即使在進入宇宙時代的今天,考慮建筑空間時,從重力上承托人的地面,無論如何也還是必需的。室外空間也和室內空間一樣,地面的質地、紋樣、高差等全都是十分重要的設計重點,關于這方面的內容,將在后面章節詳述。建筑師,就是在地面、墻壁、天花板上使用各種材料去具體地創造建筑空間的。例如,在燦爛陽光照耀的毫不出奇的平坦土地上,用磚砌起一段墻壁,于是,在那里就的的確確地出現了一個適合戀人們憑靠傾談的向陽空間,在它背后則出現了一個照射不到陽光的冷颼颼的空間。拆去這段墻壁,就又恢復到原來的毫不出奇的土地。
第二章 街道的構成
在城市形成時能看到街道的意義并富有強烈感情的,主要是拉丁民族,盎格魯-撒克遜人次之,日本人可以說最差。特別是意大利人,街道就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不只是為了交通,還是作為社區而存在的。博洛尼亞的柱廊(帶柱的門廊)在氣候上是有用的,但在生活習慣上則更加重要。美國評論家B.魯道夫斯基(Bernad Rudofsky)在《人的街道》中這樣闡述:“博洛尼亞市民整天來往于柱廊之中,盡管如此,仍有24小時去兩次的習慣,他們絕不想取消柱廊下的儀式性散步。中午和黃昏時,大量人流在這個較大的城市走廊上來回遛
彎兒,這時要是不遇上朋友簡直是不可能的……” 的確,對意大利人來說,街道是生活的一部分,是摯愛的表現。而英國人的街道則不是這樣的。B.魯道夫斯基接著講述道:
的確,英國是不希求城市社會模式的,因為沒有比他們更熱衷于田園生活的了。其最充分的理由就是,他們的城市在歐洲傳統中是最不健全的。英國人對城鎮也許很忠心,但他們對于街道——那里倒是很優雅——卻并不怎么熱衷。他們喜歡躲在酒吧的微醺氣氛中。丁尼孫在詩中詠道:“我討厭廣場和街道,然而還是在那里同熟人碰面……”這是在為多數英國人代言。
因此,意大利人不但建造了街道,還把城市空地建造為人們會面的場所——廣場。英國人則建造了人們不會面的休息場所——公園。從日本城市的歷史來看,對意大利廣場和英國公園一類的外部空間一般并不關心,所以盡管有藝術性較高的室內空間,但缺乏創造良好的公共街道空間或廣場的意圖。正因起步晚,所以今天同國外相比仍是相形見絀。
為什么一定要評論
對環藝專業有很大的幫助,圖文并茂
培養建筑學感覺的書
還沒看,老師推薦的,不過畢竟買的是書,包裝也太簡陋了點吧
特別棒的書
書很好,快遞很快,還沒來的及看應該很不錯
買幾次了,書質量不錯,包裝也很好,可讀性強,棒棒噠!
書保存完好
老師推薦專業書
書本包裝好,沒有損毀或折頁,紙張也沒問題
還不錯,快遞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