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用“假設”推翻“真理”的健腦神書,讓你徹底遠離思維僵化,啟迪大腦智慧
地震是微生物引起的,世界誕生于幾秒前,人類對全身麻醉機制竟然一無所知——你是不是以為在開玩笑,NO!這是科學!
這個世界上沒有永恒的真理,你以為的真理,不過是“假設”而已
當你大腦中出現“假設”這個概念時,千萬要珍惜它,或許它足以撼動整個世界
日文版累計銷量突破44萬冊!
竹內薰,科普作家,生于1960年,畢業于東京大學理學部物理系,獲加拿大麥吉爾大學博士學位。常年活躍于科學評論、隨筆及演講等領域,曾在NHK《科學ZERO》節目中擔任主持人,在富士電視臺《北野武的駒大數學科》節目中擔任特別顧問。他的另一個身份是懸疑作家湯川薰。著有《假設的世界:一切不能想當然》《2035年火星地球化計劃》《天才的時間》《讓人恐怖得睡不著覺的科學》《一本書治好你討厭數學的病》等作品。
序章飛機為什么會飛?其實啊……目前還沒人能解釋清楚
及時章世界是由假設構成的
第二章察覺到自己頭腦中的假設
第三章假設的一百八十度大逆轉
第四章假設與真理的糾結關系
第五章“大假設”的世界可能存在
第六章撇開假設進行思考
第七章從相對的角度看事物
尾聲一切始于假設,也終于假設
“健腦假設”的答案
為希望深入了解的讀者提供的參考文獻
真正的尾聲惡作劇的答案
“飛機為什么會飛?”這是一道超級“難題”,就連最前沿的科學——航空力學也沒法給出一個的答案。
我們都知道,每天都有許多架飛機翱翔在世界各地。從萊特兄弟將及時架飛機送上藍天的那一刻到現在,已經有無數架飛機完成了空中旅程。
“飛機都上天那么久了,飛行原理居然還是個謎?”
可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呀。畢竟,科學一點兒也不萬能。
我們都以為科學早就揭開了飛機的飛行之謎。殊不知,現在的科學還不足以把“飛機上天的原理”解釋清楚。
老實告訴大家,我原本也以為“飛機的飛行原理”在科學上早就被百分百解釋清楚了。誰知在兩年前的某24小時,我接到了一位老物理學家的電話。他告訴我:
“國外出了一本書,掀起了一場關于飛機飛行原理的大討論。我想把這本書翻譯成日文出版,你能不能介紹一家出版社給我?”
這本引起軒然大波的書,是由美國費米實驗室的物理學家戴維 安德森與華盛頓大學的航空力學專家斯科特 埃伯哈特合著的。美國的科學雜志與航空領域的專業雜志對其競相報道,好不熱鬧。
如果書里的內容都是胡說八道,它就不會得到社會的關注,專家們肯定也會付之一笑。問題是,的科學雜志和專業雜志都一本正經地討論起了這本書的內容。
但是翻開這本書一看,我大為震驚,因為書里居然是這么說的:
“以往的‘飛機的飛行原理’都是一派胡言。”
后來,我還一一查閱了參與爭論的人們在雜志和網絡上發表的各種意見。總而言之,這場爭論有兩大焦點:
及時、流傳甚廣的“簡易版”飛行原理是徹頭徹尾的謊言。
第二、專家雖然會用“旋渦理論”解釋飛行原理,但這種說法存在微妙的問題。
先看及時點吧。
飛機為什么會飛?關于飛機的飛行原理,有一個流傳甚廣又簡明易懂的解釋:
“飛機的飛行原理可以用‘伯努利定理’來解釋。”
聽到定理,很多人心里就打怵了。別慌,伯努利定理的內容其實很簡單,總結一下就是“空氣的速度越快,氣壓就越低”。
要是把這個定理應用在飛機上呢?如圖所示,機翼的上面是鼓起來的,下面是平的。當飛機在跑道上滑行時,空氣迎面而來,按箭頭所指的方向,在機翼處兵分兩路。一部分空氣從機翼上方通過,另一部分從機翼下方通過,在機翼后方會合。
那么通過機翼上方和機翼下方的兩股氣流,流動速度更快的是哪一股呢?大家不妨開動腦筋思考一下。
“通俗易懂版”飛行原理是這么解釋的。
“因為機翼上方是鼓起來的,所以上邊的距離比下邊更長。兵分兩路的空氣要同時抵達機翼后方,從上面通過的空氣必然比從下面通過的空氣更快。”
“既然上方的空氣有更快的流動速度,那么根據伯努利定理,上方的氣壓就會相應下降。這樣一來,機翼上下方就產生了氣壓差。于是機體就由壓力高的地方被‘托’到了壓力低的地方,也就是從下往上被抬起來了。總之,這就是飛機的飛行原理。”
聽到這套解釋的人一般有兩種反應。有些人會立刻接受,心想:“哦,原來是這樣啊。”有些人卻會產生疑惑的想法:“咦?好像不太對頭吧。”
沒錯,這套理論的確有問題,而且問題還不小。
為什么在機翼處一分為二的空氣,非要“同時抵達機翼后方”不可?
在這套理論中,“同時抵達”是無須解釋的大前提,可是連外行都能看出這個前提很有問題。
那么兩股空氣會不會同時抵達機翼后方呢?研究人員做了實驗。果不其然,空氣根本就不會同時抵達。換言之,被機翼分為上下兩股的空氣并不是同時匯流到一起的,會產生微妙的時間差。
有趣的是,實驗結果證實了“從機翼上方通過的空氣有更快的速度”。只是“同時抵達后方”這個大前提是錯誤的,所以“機翼上邊的距離更長,因此從上方通過的空氣更快”就一點說服力都沒有了。
這么看來,通俗易懂版的飛行原理簡直就是牽強附會的歪理嘛。
上面的空氣的確比下面的更快。為了解釋這個現象,人們硬是設定了“為了同時抵達機翼后方”這個(不的)前提條件。
可是,人們為什么要編出這么一套歪理?
因為大家不知道真正的飛行原理呀。
“為什么機翼上面的空氣流動得更快?”誰都說不出個所以然來。但上面的空氣就是流得快呀,怎么辦呢?干脆搬出伯努利定理,煞有介事地說,“飛機就是被壓力差托上天的。”
這也叫科學?
廣為人知的“飛行原理”乍看之下還挺像模像樣的,可它毫無“科學依據”。
這件事要是讓討厭坐飛機的人知道了,可怎么得了……
想必大家還記得日本政府因為瘋牛病禁止進口美國牛肉這件事吧。據說瘋牛病的病因是一種叫異常朊蛋白的特殊蛋白質。
但是,異常朊蛋白的數量和瘋牛病的感染率不成正比。牛的體內沒有積蓄異常朊蛋白,并不意味著它一定不會得瘋牛病。“異常朊蛋白是瘋牛病的病因”不過是個假設。
人們還不了解異常朊蛋白和瘋牛病之間的因果關系,所以我們不能憑“沒有異常朊蛋白”就認定“美國產的牛肉安全”。
另外,全球氣候變暖的原因也是個未解之謎。
人們常說,因為二氧化碳變多了,造成了溫室效應,所以全球氣候變暖了。但這也不過是個假設。
也許事實正好相反,氣候變暖是原因,二氧化碳增加才是因此導致的結果。
近年來,支持全球氣候變暖的數據的確在增加,但是還沒有科學依據證明誰是因,誰是果。
進一步說,我們其實連引起地震的原因也不清楚。
大陸板塊的碰撞導致了地震是比較主流的說法,但引起地震的罪魁禍首,說不定是微生物。
我們以為很多事情已經被科學解釋清楚了,一旦仔細推敲,就會發現還有很多沒解釋清楚的地方。
這些言論看似過激,但請大家千萬不要誤會。我并不是說飛機是不能飛的,我們不能設計出精良的飛機,也不認為異常朊蛋白就一定不是瘋牛病的病因。我想說的是,科學上的詮釋與那些建立在摸索和經驗上的“成功”是兩回事。
“用科學去解釋這件事,就是如此這般……”聽到這類言論的時候,我們往往會顧不上“懷疑”,而是立刻接受這種說法。
然而,上面的例子在我們眼前呈現出了另一番景象。當你刨根問底時,會驚訝地發現,事情的確是這樣,但沒人能解釋清楚這是怎么回事。也許你還會發現,關于這個現象的原理,還有另一種說法。
有些所謂的科學依據,不是草率隨意,就是信口胡謅。因此,我們絕不能盲目地相信科學。
科學并不是衡量事物的標準。它不過是一種“觀點”罷了。
沒有“科學依據”的東西常被人們視而不見,但這種態度萬萬不可取。
畢竟,科學本來就是一堆“假設”啊。
科學可以和假設畫等號。這可不僅限于上面介紹的例子。這句話一點都不夸張。
那么,假設到底是什么呢?
假設的反義詞是定論。照理說,假設經過某種形式的檢驗,就會變成定論了。然而,要是所有假設都永遠無法得到驗證呢?……
我不會這么早劇透的。大家會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慢慢參透其中的奧妙。
本書的中心思想可以歸納成下列三點:
這個世界是由假設組成的。
科學絕不是萬能的。
我們的頭腦都已經僵化了。
也許看完這本書之后,你的頭腦就會變得特別靈活。
還可以,邊角有點折了
很好,,,,,,,
還沒有看,書買的有些多。先習慣好評吧。
必須給好評,晚上才下單,第二天中午就到了,書也很好
值得一看的書。
很有啟發意義
紀德曾說“我因鞭笞自己而感到喜悅,喜悅自己的無處逃避--其中有莫大的驕傲,在身處罪惡時。” 這也是太宰治的真實寫照吧,自我矛盾的人生,完美主義的追求。讓我在序言中就感到壓抑。這或許也是太宰治的寫作風格?
算是一本離經叛道的小說,也算是鼓勵多去思考,多去考慮問題。
值得好好的看看,挺好玩兒的,有些意思
還沒看,不過物流滿意
還不錯 值得學習
這本書,讓人無語,絕對是浪費你的時間。作為飯后茶余的談資都會顯得很Low,千萬別跟人提你看過這本書:=)。作者一定不是一個理科生。這本書的熱度是炒出來的,絕對不值。
書很好,是正版。
垃 圾快遞,十幾日都沒送到
棒棒棒棒棒棒棒棒
必須再評一次,不要讓廣告害人,這本書內容水平連飯后茶余的談資都不夠格,太Low。
很早以前就想拜讀
認真看可以學到很多
覺得寫的很墨跡
哈哈哈哈還不睡?
幫別人買的書
內容豐滿,有趣,可讀性強,閱讀體驗好,值得一讀!
很長見識,這個世界還真有點朦朧。
這是一本好書,推薦大家購買
好看,語言很有趣,內容很科學
好評好評好評
打破常規思維,世界遠比我們想象的復雜,啟發思想
看完了,推翻了我原來內心的很多想法,雖然還是有很多的東西看不懂,但是依然收獲滿滿
竹內熏對假設和世界的定義很有意思,算是打破一個墻壁?反正我是不知道,總之這些說法很有意思,我也能夠理解,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大概說的就是這一本本有意思的書吧23333
書中提的觀點獨特,但是覺得故事的趣味性不是很強,論證也比較一般,比較淺顯。書有點薄,沒有圖片上那樣厚的感覺。總體感覺還可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