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遍了千篇一律的客廳、沙發、電視墻,住宅還有更多的可能性么?陽臺是否除了種花、曬衣服還能打坐、讀書、小憩,如同一個玲瓏的暖陽間?衛生間在居室中沒有自然采光,如何讓它自然亮起來?有對居室、生活的更多設想么?
在城市中數以億萬計的普通幾室幾廳的住宅戶型,究竟有多大的潛力去承載現實中的生活美學,兩位作者用近一年的時間去探索這個問題。
建筑師用貼合日常的瑣細愿望磨去概念的棱角,與既存的建筑邊界合謀出新意,也希望靠近手工制作的細膩。這是一次舊建筑改造和家具設計之間的工作,希望既能回應復雜的生活需求,也能承載內心對詩意的訴求。本書是建筑師關于這個項目設計、建造過程的自述,包括整個建造過程中的手記,闡釋其設計思想、概念的有關中國傳統文化、園林建筑文化的研究,以及建筑的各階段照片、圖紙,詳盡地記錄了設計的誕生和心歷路程。
張波,在造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師。中國古藝術品鑒賞者。
張清帆,在造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師,畫家。《現代裝飾》專欄作者。
在造建筑工作室由張波和張清帆于北京創立,一直致力于傳統空間的現代轉化。在每一具體項目中關注城市人生活的身心體驗,尋找不為商業與形式符號束縛的解決方案。設計既是面向當下,也尋求歷史天空中那片詩意之云的再現。
代表作:九方宅、南新倉四號庫、兩院宅、巧盼美睫店室內設計、“一粒迷樓”住宅室內改造等。
設計作品發表于《建筑創作》《 建筑技藝》《 城市 空間 設計》《 Abitare 住》等學術期刊,2013 年出版《宅在故宮邊:九方宅建造手記》;
2013 年12 月港深城市\ 建筑雙城雙年展(香港)Single Family House 專題展覽;
2008 年獲得第三屆國際建筑藝術雙年展醫院論壇建筑設計競賽第三名。
引子
一百平方米老房子的改造潛力
工地散記
后記
作者簡介
二、小房子的想象力
邀請詩意落腳 邀請詩意落腳,或許有幾個層面:首先希望為光線的變化、材料的質感表現提供途徑,這需要挖掘場地的潛力,也需要選擇合適的材料;其次,也是更重要的,為使房間之間的連綴關系變得靈動,還需在剖面關系中探索。
老房子是磚混結構,原砌筑材料便是紅磚,一層和二層北側山墻做固定書架,便決定將這一整面墻剝去原先的水泥砂漿,經過打磨、刷清漆,以整面的紅磚墻鋪墊一個素樸的本色。
其次,玻璃磚也為室內空間增彩不少。玻璃磚的尺寸和砌筑的方式,和紅磚墻相近。玻璃磚雙層玻璃過濾光線、并帶有略微弧度的表面,就像一個透明發光體,對光線的折射都有一種蘊藉,朦朧如同薄霧。我們用在東面陽臺上做外墻,也用做室內衛生間的圍合墻,改善光線的條件,也增加安靜的氛圍。
朝西總有西曬,西曬帶來炫目的強光,也帶來金色的夕陽,遮蔽的同時也要利用。于是西向的幾個房間,大家商定選用帶青皮的竹簾做窗簾,尤其在二樓陽臺,耐曬、耐潮濕的竹簾可以掛在室外,西曬來時,竹簾濾出靜謐的光影。一樓小臥室也在夕陽浸染范圍之內,于是在陽臺和臥室之間,設計了四扇湘妃竹的推拉門。夕陽西下時,“日光穿竹”,透過湘妃竹間隙的光和湘妃竹的影子,隨時間在墻面上不斷變幻著痕跡。自然的風、樹、竹影、花卉,如果能夠在房子里為我們記錄時間的點滴流動,也正是我們建造的目的,為美出神,不囿于此時此地的小小空間。
二層坡屋頂高度為4.5m,山墻固定書架下更要有隨意坐臥之處才好,于是一層的書架下方設計為長榻,二層為一處能躺臥的榻,“山洞”上沿裝燈,晚上點亮,紅磚斑駁,別有趣味。
二樓原本沒有洗手間,在樓梯間上方增設一個懸挑的洗手臺,水龍頭裝好后,臨空汲水的感覺頗有些野趣。二層陽臺以瓦鋪地,帶來室外感,也為了花盆掉下的渣土和污水方便清理。
我們曾在園林里收獲了很多超出日常的空間體驗,其中最精彩的便是嶙峋的山意。換言之,是山中的剖面關系,高下遠近的混淆,咫尺空間里能有很多層次的體驗。我們希望山意也能轉化在這個小房子里。一處想法是,為利用二層坡屋頂的高度,也為凸顯其高,在屋脊下設計了兩處懸挑的小平臺,僅容一人憑欄,又是另一種視角。站在二層客廳向上望,小平臺也是人的身體可及的尺度提示,也是空間利用的提示。當然,這兩處平臺也并非僅為視覺服務的擺設,從陽臺向室內出挑的木格柵洞口兼做過濾夕陽的“燈”;樓梯上方出挑的平臺延伸出角鋼架,可以置物。
在陽臺和工作室之間,有一處可隨意坐臥的設計,利用陽臺地面高于工作室的30cm 高差,陽臺窗口的坐凳高度正好也是工作室窗口延伸出的桌面,一舉兩得。可惜后來未能實現。
三、手藝的用武之地
因為家具與空間互相咬合,所以有不少木工活。木工師傅李斌曾打過雕花老家具,但可惜近十年裝修里,做的都只是石膏板造型吊頂或是更為程式化的活計。我們暗暗竊喜,慶幸師傅的手藝在這一次設計里稍許得到了發揮和尊重。我們常和師傅討論如何解決細節,獲益匪淺。最初選用木材時,設想用1.7cm的松木指接板。隨后發現,在跨度更大,更貼近人體的地方需要一種更堅固更厚的木板,于是增加了2.0cm 厚的水曲柳指接板。新的可能、新的需要,或是不需要、不可能,更多想法是在現場得來的,在現場發現的。
此外,我們也做了配合使用的可移動小家具。值得一提的是竹面小凳子(分帶輪子的和不帶輪子的兩種)和小茶幾。兩件小家具和室內氛圍比較貼切,因竹材親切,方便融入環境,方便日后被淡忘在時間里。做小家具的初衷仍是希望恰到好處地糅合功能和審美,力求“應物象形”和“文質彬彬”。
竹面小凳子是30cm 見方,比通常坐具的40cm 左右略矮,因為立方體再大就會顯得笨重。凳子面最初設想的是用竹片編織,但竹片比預想的要厚1cm 的厚度,編出來會有大的縫隙,因此放棄了編織的想法,采用竹片平行排列。凳子側面帶一個小門,里面可以儲藏,為求方便做了扣的開口,也方便把小凳子拎起來。
茶幾搭配矮坐具,高度是40cm,寬度是30cm,適宜在坐榻上、床上閱讀時盤腿坐時使用,也適合兩三個人喝茶或吃飯用。茶幾榫卯結構,因為時間倉促,很不夠精致。剛做時,竹子的青皮還很鮮艷,漸漸就褪成黃色,時間再久一些,最終會變成紅色。
工地的磨合過程中,想象中的輕,逐漸變為現實中的重。盡管是普通的室內設計,一個小住宅的潛力可見一斑。設計一個小房子,如果回到最初的愿望,是希望接納自然微妙的變化,是希望看到更多、感受到更多的胸襟,也是盡情游走和寧靜休憩的愿望。如果沒有機會做一個上千平方米的完整園林,只有手頭零敲碎打一角半邊的小活計,我們讀的園林著作、體驗到的繪畫情景,以及在園林里的種種幻想,就成為屠龍之技了嗎?日本wabi-sabi 的侘寂美學,似乎可以蔓延至生活里所有的邊角,我們的繪畫、園林、詩文典籍里沒有總結成箴言式的美學關鍵詞,但我們也有待將那些點滴體會記錄下來,經由尺度的、材料的、意境的轉化,因地制宜地放在今天的日常生活里。這需要我們誠懇地處理眼前資源,借由對幸福的想象進入世俗與日常,相信據此可以抵達詩意。
書脊部分有點松垮,開膠了。
速度蠻快的,也無破損。網絡購書,當當體驗最好。好書一本!
雖沒有宅在故宮邊那本制作精美,但依然很贊!
日記的方式,記錄室內裝修全過程,很棒!
紙張很好!
嗯,有價值的一本書
蠻有意思的,希望作者能多加一些設計理念和專業知識,當然我太貪婪了,在一套房子的設計中很難詳盡所有,希望作者可以出一系列的裝修/設計日記,那會更有意思。少給一顆星因為裝幀太差,前天拿到,今天書封已經全部脫落,一看書脊處完全沒有用膠,只有兩邊用了雙面膠一樣弱弱的膠水粘住書封。可惜了,國內裝幀真的做得不好,多向海峽兄弟臺灣學學書籍裝幀吧。
書很好!!
包裝完好,物流很快!
書很好!!
實際改造全記錄,真實體現設計師在設計過程中的所思所想,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