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4年漢學講席在法蘭西學院的建立標志著歐洲對中國的研究進入了一個新時代。19世紀法國漢學的發(fā)展由于以語言學研究為基礎(chǔ),因而催生了大量翻譯作品,其中也包括眾多戲曲譯作。在各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19世紀30年代的法國出現(xiàn)了一波翻譯中國戲曲的高潮,漢學家儒蓮和大巴贊是這些戲曲作品的主要譯者。《中國戲曲在法國的翻譯與接受(1789—1870)》即以此次翻譯熱潮為中心,探討其起源、作品及影響,并努力揭示這些譯作與當時法國的漢學研究之間的緊密關(guān)聯(lián),以及它們誕生之后,對當時正處于浪漫主義運動中的法國文學界所產(chǎn)生的可能影響。
目前法國的漢學研究越來越熱,其實早在19世紀就出現(xiàn)過一次中國戲曲的翻譯熱潮。法國讀者、學者對古老的東方的戲曲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中國戲曲在法國的翻譯與接受(1789—1870)》對這一時期的翻譯與接受進行了認真細致的分析研究。
李聲鳳,先后在北京大學法語語言文學系、北京大學中文系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獲得文學碩士、博士學位。曾經(jīng)在浙江大學法語系任教,現(xiàn)為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博士后。主要致力于中法文化交流及戲劇戲曲領(lǐng)域的相關(guān)研究。
引言 一、選題緣起 二、課題史 三、研究思路及時章 戲曲翻譯在法國的興起 及時節(jié) 18世紀法國人對中國戲曲的認識 一、布呂瑪神父與《趙氏孤兒》出版的可能關(guān)聯(lián) 二、布呂瑪有關(guān)中國戲曲的引述及其內(nèi)涵 三、阿科斯塔記述與來華耶穌會士中國觀的遙相呼應(yīng) 第二節(jié) 推動戲曲翻譯活動在法展開的兩種力量 一、法國人對戲曲的傳統(tǒng)看法在19世紀初所受的沖擊 二、對《老生兒》的回應(yīng)與法國學界捍衛(wèi)其中國問題話語權(quán)的努力 三、《玉嬌梨》的成功與法國文學界對中國戲曲的期待 第三節(jié) 巴黎王家圖書館的戲曲藏書與漢學家對戲曲翻譯的準備 一、巴黎王家圖書館19世紀之前的中文藏書狀況 二、戲曲藏書的整體狀況及分期 三、法國漢學家與王家圖書館的圖書采購第二章 儒蓮的戲曲翻譯及其對語言的關(guān)注 及時節(jié) 儒蓮戲曲翻譯活動概述 一、儒蓮戲曲譯本梳理 二、儒蓮戲曲翻譯活動的起始與分期 第二節(jié) 儒蓮戲曲翻譯的開端與馬若瑟——《漢語札記》及其語言學習觀對儒蓮的影響 一、馬若瑟的《漢語札記》與其《趙氏孤兒》譯本的關(guān)聯(lián) 二、耶穌會對戲劇的看法與馬若瑟的漢語教學觀 三、《漢語札記》及其語言教學觀對儒蓮的影響 第三節(jié) 從節(jié)譯到全譯的轉(zhuǎn)變——"觀念"或"能力" 一、馬若瑟與德庇時能否讀懂元雜劇中的唱段 二、兩種翻譯策略后不同的著眼點 第四節(jié) 解密中國詩歌——儒蓮戲曲翻譯的關(guān)注重心 一、為詩歌語言"解碼"——儒蓮對戲曲翻譯的解決之道 二、信息的流失、增加與文化前理解——以《灰闌記》譯文片段為例第三章 大巴贊的戲曲翻譯與風俗研究 及時節(jié) 限制之下的選擇——大巴贊的學術(shù)道路 一、儒蓮對大巴贊學術(shù)生涯的影響 二、大巴贊戲曲翻譯研究及其關(guān)注重點——風俗研究 三、風俗關(guān)注在劇目選擇上的體現(xiàn) 第二節(jié) 風俗關(guān)注在戲曲翻譯中的影響——以《梅香》譯本為例 一、意譯傾向帶來的表達靈活性 二、大巴贊的期待視野與《梅香》主題的改變 第三節(jié) 篳路藍縷的戲曲研究 一、對戲曲地位的重新思考 二、與社會歷史緊密關(guān)聯(lián)的戲劇史研究 第四節(jié) "對話體小說"與傳奇文體在法國遭遇的接受障礙 一、"對話體小說"(romandialogué)概念的形成 二、"對話體小說"歸屬的改變及其評價 三、19世紀歐洲對戲曲唱段抒情性的認識第四章 中國戲曲在19世紀法國讀者中的接受 及時節(jié) 19世紀法國文化氛圍與漢學家譯作的傳播 一、譯作的出版發(fā)行狀況 二、期刊書評對譯作傳播的助力 三、口頭傳播——沙龍、文社與人際網(wǎng) 第二節(jié) 傳統(tǒng)中國形象在戲曲中的再現(xiàn)與異國情調(diào)的延續(xù) 一、對中國風俗的求證與戲曲中的儒教中國 二、對中西文化共鳴的追尋與戲曲中的詩意中國 三、虛構(gòu)性作品中異國情調(diào)的延續(xù) 第三節(jié) 在異域發(fā)現(xiàn)靈感——浪漫派的關(guān)注與中國戲曲對19世紀法國文藝潮流的參與 一、法國浪漫派作家對中國戲曲的興趣 二、法國浪漫派從中國戲曲中汲取的幾方面養(yǎng)料結(jié)語附錄一 19世紀法國譯介的中國戲曲作品(出版部分)附錄二 19世紀法國有關(guān)中國戲曲的介紹、研究與評論附錄三 阿科斯塔其人及其中國信息的可能來源附錄四 大巴贊《琵琶記》譯本與中文原作回目對應(yīng)表附錄五 儒蓮書目中戲劇類作品文體表述列表附錄六 道光九年四華人旅法事考附錄七 19世紀中前期法國購置中文圖書的渠道索引參考文獻后記 引言 一、選題緣起 二、課題史 三、研究思路 及時章 戲曲翻譯在法國的興起 及時節(jié) 18世紀法國人對中國戲曲的認識 一、布呂瑪神父與《趙氏孤兒》出版的可能關(guān)聯(lián) 二、布呂瑪有關(guān)中國戲曲的引述及其內(nèi)涵 三、阿科斯塔記述與來華耶穌會士中國觀的遙相呼應(yīng) 第二節(jié) 推動戲曲翻譯活動在法展開的兩種力量 一、法國人對戲曲的傳統(tǒng)看法在19世紀初所受的沖擊 二、對《老生兒》的回應(yīng)與法國學界捍衛(wèi)其中國問題話語權(quán)的努力 三、《玉嬌梨》的成功與法國文學界對中國戲曲的期待 第三節(jié) 巴黎王家圖書館的戲曲藏書與漢學家對戲曲翻譯的準備 一、巴黎王家圖書館19世紀之前的中文藏書狀況 二、戲曲藏書的整體狀況及分期 三、法國漢學家與王家圖書館的圖書采購 第二章 儒蓮的戲曲翻譯及其對語言的關(guān)注 及時節(jié) 儒蓮戲曲翻譯活動概述 一、儒蓮戲曲譯本梳理 二、儒蓮戲曲翻譯活動的起始與分期 第二節(jié) 儒蓮戲曲翻譯的開端與馬若瑟——《漢語札記》及其語言學習觀對儒蓮的影響 一、馬若瑟的《漢語札記》與其《趙氏孤兒》譯本的關(guān)聯(lián) 二、耶穌會對戲劇的看法與馬若瑟的漢語教學觀 三、《漢語札記》及其語言教學觀對儒蓮的影響 第三節(jié) 從節(jié)譯到全譯的轉(zhuǎn)變——"觀念"或"能力" 一、馬若瑟與德庇時能否讀懂元雜劇中的唱段 二、兩種翻譯策略后不同的著眼點 第四節(jié) 解密中國詩歌——儒蓮戲曲翻譯的關(guān)注重心 一、為詩歌語言"解碼"——儒蓮對戲曲翻譯的解決之道 二、信息的流失、增加與文化前理解——以《灰闌記》譯文片段為例 第三章 大巴贊的戲曲翻譯與風俗研究 及時節(jié) 限制之下的選擇——大巴贊的學術(shù)道路 一、儒蓮對大巴贊學術(shù)生涯的影響 二、大巴贊戲曲翻譯研究及其關(guān)注重點——風俗研究 三、風俗關(guān)注在劇目選擇上的體現(xiàn) 第二節(jié) 風俗關(guān)注在戲曲翻譯中的影響——以《梅香》譯本為例 一、意譯傾向帶來的表達靈活性 二、大巴贊的期待視野與《梅香》主題的改變 第三節(jié) 篳路藍縷的戲曲研究 一、對戲曲地位的重新思考 二、與社會歷史緊密關(guān)聯(lián)的戲劇史研究 第四節(jié) "對話體小說"與傳奇文體在法國遭遇的接受障礙 一、"對話體小說"(romandialogué)概念的形成 二、"對話體小說"歸屬的改變及其評價 三、19世紀歐洲對戲曲唱段抒情性的認識 第四章 中國戲曲在19世紀法國讀者中的接受 及時節(jié) 19世紀法國文化氛圍與漢學家譯作的傳播 一、譯作的出版發(fā)行狀況 二、期刊書評對譯作傳播的助力 三、口頭傳播——沙龍、文社與人際網(wǎng) 第二節(jié) 傳統(tǒng)中國形象在戲曲中的再現(xiàn)與異國情調(diào)的延續(xù) 一、對中國風俗的求證與戲曲中的儒教中國 二、對中西文化共鳴的追尋與戲曲中的詩意中國 三、虛構(gòu)性作品中異國情調(diào)的延續(xù) 第三節(jié) 在異域發(fā)現(xiàn)靈感——浪漫派的關(guān)注與中國戲曲對19世紀法國文藝潮流的參與 一、法國浪漫派作家對中國戲曲的興趣 二、法國浪漫派從中國戲曲中汲取的幾方面養(yǎng)料 結(jié)語 附錄一 19世紀法國譯介的中國戲曲作品(出版部分) 附錄二 19世紀法國有關(guān)中國戲曲的介紹、研究與評論 附錄三 阿科斯塔其人及其中國信息的可能來源 附錄四 大巴贊《琵琶記》譯本與中文原作回目對應(yīng)表 附錄五 儒蓮書目中戲劇類作品文體表述列表 附錄六 道光九年四華人旅法事考 附錄七 19世紀中前期法國購置中文圖書的渠道 索引 參考文獻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