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以塞北高原上一個叫"溫家窯"的村子為場景,原生態地描寫了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生活在這個小村莊的人們的生存狀態,展示了生命在極度貧窮的狀況下遭受本能欲望驅使的卑微、荒謬和無奈。
小說風格簡約,語言質樸、冷峻。寥寥幾筆,勾勒人物即活靈活現。小說大量使用口語、方言,穿插使用當地的民歌,不僅使小說有濃郁的地域風格,也為小說增添了樸素、真實之感,營造出厚重、深遠的意境。
本書寫作始于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最初散見于各大文學期刊,深受汪曾祺等文學老前輩的賞識,后被著名漢學家、諾貝爾文學獎評委馬悅然發現,高度評價其文學價值,認為作者"是一個天才的作家"、"有實力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從而引起港臺及海外地區的高度關注。臺灣地區搶先推出其中文繁體字版,美國、德國等地也相繼組織翻譯。由馬悅然親自擔任翻譯的瑞典文譯本也與2006年在瑞典出版。
本書2007年在大陸出版后,好評如潮。被《亞洲周刊》評為年度十大中文小說,被《中華讀書報》評為年度十佳圖書。
曹乃謙,1949年農歷正月十五出生于山西省應縣下馬峪村。1968年參加工作,當過煤礦井下裝煤工、文工團器樂演奏員,1972年調入公安系統當民警,現供職于大同市公安局。1986年,因和朋友打賭,開始寫小說,至今發表文學作品近百萬字。有十多篇小說被翻譯介紹到日本、美國、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