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文明的主要標志必然是歐洲法律。”《歐洲法律史》透過一部歐洲整體社會變遷史,跨越希臘城邦民主、羅馬平民主權、巴希爾法律全書、中世紀部族社會法……直至理性科學的法律時代,透視整個歐洲世界的價值理念生成旅途,也提供現代社會諸多問題的思考途徑。
作者簡介:烏維 維瑟爾(Uwe Welsel),1933年生于德國漢堡,高中畢業后升入漢堡大學研讀古典哲學,后轉入慕尼黑大學法學院攻讀法學博士學位。1961—1968年在慕尼黑法學院做沃夫岡 昆克教授的學術助理。1968年順利完成《羅馬法與市民法》法學教習論文答辯,取得教授資格。同年,受聘于柏林自由大學法學院教授職務。1969—1973年擔任柏林自由大學法學院副院長,1973年成為國際筆會德國中心會員。出版《母系氏族的神話傳說》《司法的世界性知識》《前城邦社會之中的早期法律形態》《法律是什么?》《昂納克之訴》《憲章的守護人》《法、不法與正當性》《古典司法、歷史進程與時間性》《法律史》等著作。
譯者簡介:劉國良(liuguoliang)、海南大學(Hainan University)法學院副教授、國家2011計劃司法文明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員,1973年生于遼南古絲綢之路節點驛站-通遠堡(唐朝稱之銅羊堡),2005年畢業于馬克思主義思想誕生地德國波恩大學(Bonn University)法學院。2006年歸國并受聘于海南大學法學院副教授職務,從事科研與教學工作。主要從事風險社會與風險刑法、人文區位犯罪學、比較法學、法律哲學研究、歐洲法律史與歐洲司法文明史等方面研究。目前主持海南省社科聯2015年規劃課題《黎峒文化研究》(HNSK(YB)15-41),中國監獄工作協會2015年度重大課題《在押罪犯心理壓力問題實證研究:以海南在押罪犯為樣本》(2015ZZ02),中國法學會2015年度部級法學研究課題《南海海洋劃界的歷史性證據體系研究》(CLS(2015)C64)。先后翻譯發表《全球風險世界:現在與未來》、《法治時代的危險、風險與和諧 》《安全刑法:風險社會的刑法危險》《南海區域安全與區域化法律準則認同探究》《農村基層三元治理模式之建構與法律監督研究》《職務犯罪內涵及原因認識探析》等學術論文10余篇。出版學術專著《海南省未成年人犯罪區位人文分析》(2009)、《族群械斗中刑法的虛空-以海南黎族族群械斗為例》(2013)。
及時章歐羅巴 第二章古希臘
歷史與經濟
法律問題
雅典
德拉孔和梭倫法律
古典時期的雅典憲章
雅典的訴訟法
私人刑法
公共刑罰法
針對蘇格拉底審判的程序
私人所有權和占有
繼承法
婚姻、家庭、男人和女人
奴隸
契約
自然法與法律哲學
希臘法律制度
第三章古羅馬
歷史與經濟
平民血淚渲染下的憲政
羅馬法的歷史意義
十二銅表法
羅馬法的各項制度
第四章拜占庭
歷史與憲章
起源
審判業
法學與法律實踐業
私法
刑法
法律
第五章凱爾特人、日耳曼人、斯拉夫人
部族社會
凱爾特人
日耳曼人
斯拉夫人
第六章啟程:中世紀早期(公元500—1050年
經濟與歷史
君王與皇帝的區別
教會
君王、貴族、封地建制化、農民領主土地所有制
奴隸
核心歐洲的法律和法律的制定
教會法
繼承法
第七章巨變:中世紀的中期和晚期(1050—1500
歷史和經濟
國王與貴族
封建制度與封建主義
教會
農民、封建領主土地所有制及封建大地主
奴隸
鄉村
牧場爭奪
城邦
習慣法、法律著作、法律律令
約翰 內格羅與其妻子之死
普通法與羅馬法
天主教教會法
教會審判圣女貞德事件
普通法
法庭與訴訟程序
婚姻家庭,男人與女人
所有權制度和繼承制
合同法
商法、票據法和公司法
侵權法
馬格德堡審判員對于因動物而造成的傷害案件的判決
刑法與刑罰
刑訊制度
法律的未來發展之路
第八章近代的早期(1500—1800
歷史與經濟
國王,君主專制和共和制
等級制度與貴族
斯德哥爾摩慘案
農場主莊園制、地主制和自由農民
村莊一體化和城鎮一體化
習慣法與成文法
成文法典
普通法
法院和訴訟法
刑訊制度
刑事法律
監獄和收容
針對蘇格拉底審判的程序
蘇格拉底是希臘三哲人中的及時位,和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共同奠定了歐洲文化的哲學基礎。西塞羅說:蘇格拉底使哲學從天上來到人間。由于他出生在古希臘戰爭的混亂時期,道德價值低落,因此蘇格拉底認為,若要支持當時生活中的倫理局面,人人就必須認識自己,這也是他哲學的出發點。因為蘇格拉底一生沒有任何著作,所以今天我們了解他的生平、思想主要見于色諾芬尼(Xenophanes)的《回憶錄》和柏拉圖的《對話錄》(有一大部分是他借蘇格拉底來闡述自己的思想)。蘇格拉底的父親是一個雕刻石匠,少年時期他曾抱著繼承父業的想法,一度學習雕刻,終因沒有興趣而中止,因為他更喜歡觀察自然及思考。他的母親以接生為業,在蘇格拉底論教育、知識的傳授時,就曾有教師乃是接生婆一說。我們常聽到的“認識你自己”這句話,原是刻在德爾斐(Delphi)神壇上的,蘇格拉底把它當作自己的哲學方法,他常在街頭及市場與人聊天,從一些簡單的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語句開始,一直往后追問探索,深入一個字的原義,一步步地迫使對方承認自己的無知。知道了自己的無知之后,才算是真的認識了自己,這才是較高的知識。
在伯羅奔尼撒戰爭結束后,雅典反對斯巴達失敗后,雅典的宗教和政治秩序出現了那些由所謂的詭辯學者所提出的問題,即由普羅泰戈拉所提出的上帝是否存在的問題。盡管如此,蘇格拉底卻從沒有談起,而普羅泰戈拉是他的反對者,更確切地說蘇格拉底是一個保守主義者。盡管如此,蘇格拉底還是要建立一種新的道德,建基于理性路徑之上,且能夠以此消除與雅典人傳統行為之間的沖突。今天我們可以從他的這種思想內容當中,挖掘出長久以來留存下來的歐羅巴思想(歐洲主義思想)。盡管這種思想在當時,曾經被認為是非常危險的裂痕,是危險邪惡的種子,他曾經是一個非常引人注目的人,全城邦的人都知道他,每一個年輕人都頂禮膜拜他。他的這種思想最終給自己招致了滅頂之災,他遭到了雅典城邦人的起訴,指控他腐蝕了整個雅典城邦的年輕人,褻瀆了整個城邦的信仰,最終原告以褻瀆整個城邦的神靈罪指控蘇格拉底并請求處死他,原告的指控和蘇格拉底對他的反對者普羅泰戈拉所作解釋是一模一樣的,最終認定他是一個無神論者。
我們可以這樣來說,蘇格拉底要人們跳離日常生活中的思考模式,進一步地了解自己思想的本質。人生在世,如果只是為了日常生活中的一切,那么人已失去了他獨特的天賦。因為人本身是會思考的,但自己所認為的、看到的、聽到的,甚至于先前所發生的,都不一定是自己想象中的樣子,除非人能更深切地了解自己。因為他在街頭進行他的哲學探討,又強烈反對當時的詭辯學派,還有復雜的政治關系,公元前399年,他被控以腐蝕青年和藐視城邦崇拜之神、從事新奇宗教活動判處死刑。事實上,他的朋友及弟子覺得這種審判不合理,勸他逃走,但蘇氏認為判決雖然違背事實,但這是合于程序的判決,必須服從,所以從容地服毒死去。蘇格拉底認為自己靈魂不死,相信自己死后要去的地方一定比現世好,而且應有正義的存在。
大衛 科恩曾經把整個程序的每一個細節都描述成為宗教禮儀。在公元399年4月的一個上午,由501人在的海里拉伊陪審法院組成了審判法庭,這個陪審法院位于雅典廣場南端。除了執政官之外在公共大廳中間坐著原告、另外兩個公訴人和作為被告的蘇格拉底,時年60歲。他的辯護詞后來被柏拉圖整理出《申辯》一章,其中包括他同米勒托斯的對話及對公訴人的糟糕的起訴意見、陳詞濫調的判決所作的回答。諸如當時蘇格拉底所作的如下辯護:我知道,你們的投票結果是對我不利,如果人們能夠真正地去反思,就可能對所有這些先入為主的偏見予以反駁。這些人指責我,說我把城邦的年輕人給腐蝕,這簡直是荒謬的!真正的罪魁禍首就是這種說法,他們才真正損害教育。公訴人的說法簡直是愚頑至極,法庭之內的在坐各位也好不到哪去,同樣這種褻瀆神靈的指責簡直無理取鬧。我今天站在你們這些裁判者面前,并不是害怕,我是想證明,我是一個虔誠的男人。因為這種虔誠是出于對上帝權力的恐懼,而不是對野蠻人的恐懼。我知道,你們判定我的行為是一種嚴重的不法行為,但是我需要警告你們。我的這個警告是為了你們著想,而不是為了我個人。最終的投票結果是280人對有罪判決投了贊成票,220人投了反對票,根據投票結果并作有罪判決之后,還要必須對量刑幅度予以投票表決。之后公訴人及原告需與犯罪人需要重新進行辯論,而原告邁樂土司(Meletos)申請死刑判決。
經由501名陪審員民主投票表決,的結果僅僅是以非常微弱的票額差作出對蘇格拉底予以死刑判決。但是,當時,如果蘇格拉底認罪并堅持提出申請,要求法庭判罰其流放刑,也許有非常高的概率獲得大多數票站在他這方面。像普羅泰戈拉就屬于這樣,而且普羅泰戈拉當時所處的境遇要遠遠超過蘇格拉底。而蘇格拉底自始至終沒有認罪,也沒有使用這個策略,他究竟說了些什么呢?柏拉圖在他的《申辯》第36章b2節當中這樣寫道:你們有能力判定我死刑,現在也確定了這個結論!相反現在我究竟應該提出什么?作為雅典的市民,對這個民主裁決的結果,確實我應該知道,現在我也欣然接受了!你們對一個無能為力的貧窮的行善者所作出的衡量,滿足你們無理強制的需求,為了是給你們提個警醒,一個告誡!假如一個人已經在市政廳里面用餐,你們卻對這個人的行為不作任何的評價,而我僅僅是申請想在市政廳里用餐,你們卻對我大加指責,還判定我有罪。奧林匹亞長跑獲勝者能夠去那兒用餐且還是一種榮譽;而我僅僅是想去那里用餐,卻是有罪的。這個例子能夠證明,蘇格拉底認為這對于他而言也許是重要的,這種重要性是相比那些獲勝者而言的,因為他是貧窮的(規則對于不同經濟情況的人是不同對待的)。
他的學生及他周圍的人都紛紛勸他,為了上帝的緣故,他也應該申請高額的罰金。但是他卻這樣回答他的學生,柏拉圖、克利同、費多和阿波羅多羅斯在這都在勸我接受30個硬幣判罰,由他們作擔保。“這么多的判罰還需要我申請,而且這還需要一些信譽高的人作擔保人以保障能夠支付這筆罰金。在這兩次申請當中至少還需要80名陪審員,才能把先前的判決改判為無罪,而且還需要改變原告人的立場。”在場的所有陪審員沒有人認為存在著這種差異,而蘇格拉底的發言卻真真正正地激怒了他們,他們最終一致投票表決應該判處蘇格拉底死刑,并投入城邦監獄或者拘留所當中,也許在市場廣場附近,對于蘇格拉底而言,這個判決必須在最近幾天內予以執行,因為已經沒有任何上訴的可能了,這是所有國民作出的決議。在他剛被投入監獄的時候,恰好有艘神圣的船需要駛向提洛斯島為阿波羅神做獻祭,而且按照雅典城邦的習俗在獻祭期間是不允許執行死刑判決的,城邦的土地上是不能有死者的鮮血的,更不能因為這而出現分裂的。蘇格拉底的學生們每天都還去陪伴他,而且還有他那出了名的悍婦夫人(其實她也并不惡毒),他們把城邦的一些情況告訴給他,并建議他逃離監獄,他都拒絕了。
蘇格拉底是很幽默的,無論在什么時候,他常保持輕松愉快的心情。一個月之后那艘祭船返回,看守把裝滿一杯毒酒的杯子帶給蘇格拉底。當他面臨死亡的一刻,他的弟子們都痛哭失聲,他仍然是妙語如珠,沖淡了不少的悲哀氣氛。他在家人和學生們的包圍之下,心平氣和并面帶微笑地將毒酒喝下。喝完之后,有一位弟子勸他在臨死前換下那件破舊的長袍,他堅持不肯,同時說:我生前即穿著這件破舊的衣服,難道穿著它,死后不能見上帝嗎?他還步履艱難地走了幾步,摔倒在墻角處,并留下幾句話:克利同,我們尚欠阿斯克勒庇俄斯一只公雞!別忘了獻祭!
阿斯克勒庇俄斯是主管人類疾病和健康的醫神,而蘇格拉底直到死也不忘記敬奉醫神,甚至告誡克利同別忘了獻祭,究竟是為何?他的這幾句告誡究竟意味著什么呢?這些是蘇格拉底留給后來學者一個玄思。他的幾句告誡也許意味著某種諷刺,也許僅僅是,因為他當時對自己及其生命已經認識清楚,已過60歲的花甲之人不再有奢求。同時,也說明了毒酒既能夠作為藥去解救病人的生命,同時又可以作為殺人的工具去剝奪人的生命,事物的一體兩面性恰恰是醫神阿斯克勒庇俄斯所應該思考的。
蘇格拉底喜歡與別人談話,并迫使對方承認自己的無知,在對方真正承認自己無知之后,也等于真正準備好去接受正確知識,這時他就開始帶領對方進行概念的追求。他認為在日常生活中,遇見的都是單獨的、個別的東西,但我們有一種能力,把這些類似的東西用一種名詞去概括。也就抽出它們的共同概念,這種概念即是一種共相。有了這種共相的概念后,以后再遇到類似的、沒有見過的事物,我們也會用這種概念去概括他。蘇格拉底認為這種共相的發現,是哲學分析、綜合工作中最基本的方法,否則思想根本無法成立。再者,因為有這種思想歷程,雖然在我們腦里的知識是共相的、普遍的,外在世界存在的東西是個別的、單獨的,但我們可以在言談思想之中,用我們的思想與外界相通,因為人類思想中原本就有這種分門別類的能力。共相的方法應用到現世來,他認為靈魂和肉體分別代表了共相和個別物;所以,靈魂應該是不死不滅的。他的倫理思想,主要是說到人在關心自己的身體和財產之前,必須先關心自己的靈魂,使靈魂盡量變好,以至于接近神。因為,靈魂是最真實的自我。因為有了這種信念,所以他不怕死亡;他認為人死了之后,靈魂就會到那擁有真正正義和公道的來世。
世界上的人都想要追求真正的幸福,但人之所以失去自己的幸福,乃是因為他們常把并非真正好的東西當作好的,比如過于看重財富、權力等。因此,所有壞的行為,都不是故意的。人們需要知道真正的善,以免錯誤地使用力量、健康、財產或機會。一個人有了這些知識,就會按著這種知識來行動,在蘇格拉底看來,善的知識不可能有壞的用途,他主張道德、善的“性”,是為知識即德行說。政治思想是以倫理學為中心,政治的任務就是關心所有同一城邦公民的靈魂,使他們達到盡可能的完善。善的知識也是所有政治家所該具備的條件。蘇格拉底認為他那個時代民主制度的根本缺點,就是將社會交在既無遠見,又無專門知識的人手上。蘇格拉底強調德行的價值,或許德行在現代人眼中不很重要,但是在古希臘時代,對國家盡忠這類正義的行為,堪稱優良德行的典范。蘇格拉底一生都在強調德行的重要,認為善才是人應追尋的目標,因為它是人生的真理。蘇格拉底認為智能是必須從知識中直接獲取,因為知識是人類在生活中所集結而成的精華。這是源自于他的概念論。哲學一直在做的,就是將生活表面事物的一切,形成它原始的概念,作抽象化的思考。蘇格拉底認為,智能可從知識中獲得,也可當作知識傳授。但是德行是否可被當作知識傳授,卻被蘇格拉底的學生柏拉圖所質疑。
歐洲法律變遷史,相對于法律實證的經驗而言,是確定的,且經過長時間的歷史生活驗證,在歷史長河中推動著歐洲法律文化、歐洲法治、歐洲司法文明不斷發展。通過這些歷史性經驗的發掘,不僅僅為歐洲現實社會所存在的諸多問題提供了參考,同時也為未來的發展提供了一種價值導向。
——劉國良(海南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本書譯者)
一部讀懂歐洲法律文化的大作
好書啊好書
買來就等好好認真讀一讀
非常好!看完后非常滿意!醍醐灌頂!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很好很好很好
非常經典的好書
法科生必讀啊
二手當,里面有一頁紙是被別人寫過字的
很劃算,買了好多
好。。。。。。
質量很好,閱讀起來很舒服,內容暫時還沒看,不過買之前經過反復比較和斟酌,應該不會差。書手感也不錯,物流也很快,給快遞小哥贊一個。
印刷很好,希望內容也好
整體感覺不錯。
包裝完好,物流很快!
歐洲文明的主要標志必然是歐洲法律。”《歐洲法律史》透過一部歐洲整體社會變遷史,跨越希臘城邦民主、羅馬平民主權、巴希爾法律全書、中世紀部族社會法……直至理性科學的法律時代,透視整個歐洲世界的價值理念生成旅途,也提供現代社會諸多問題的思考途徑。
包裝完好,物流很快!
不用說,好書
質量非常好,發貨也很快,書的內容比較全面,涵蓋寬泛,比較適合有一定法學基礎以及相關專業的人研讀!非常喜歡,當當優惠也很給力!
還沒有開封,不過從書的厚度和外觀看,應該不錯吧。有空一定要仔細讀讀,一定會大有裨益的。感謝當當的活動,算下來價格還沒到五折就拿下了。
適合法學院本科生、研究生,以及致力外國法律史研究者閱讀參考。
這本書買回來還沒看 書開本比美國法律史大 不過不見得比美國法律史大 如果以后有機會 還可以回來再做評論
收到二天后再評此書三大壞處:一是太厚,連讀幾小時太累;,二是內容太精彩,讀起來影響了吃飯睡覺;三是觀點視角太獨特,講法律跨越哲學與歷史,燒腦!
書質量很好,內容翻了翻還比較全,可以全面了解一些歐洲法律發展的歷史。送貨很快,給個贊!
書很好,就是趕上雙十一,物流慢。這本歐洲法律史寫得很詳細,比國內的要好點。
這本書外觀非常精美,內容豐富,堪稱巨作,能夠把歐洲千年法律發展娓娓道來,并能從中闡發微言大義,非學力深厚不能為之,經典名譯,值得收藏。
選題非常好,正是我需要的!以一個德國人的角度看待歐洲法律的歷史,有許多新的素材,但翻譯水平也就70分吧,不敬業!
本書從歐洲法律的最初起源古希臘羅馬時期的法律開始描寫,自然法,教會法,直到現在的一體化的里斯本條約以及歐洲憲法,本書是本不錯的書,值得法律人研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