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內容體系編排上,本書分三編十二個章節:
部分是情緒心理學概論,主要涉及情緒的本質、功能、生理基礎及研究方法等問題,情緒的經典理論、當論模型與理論發展趨勢,情緒的表達與識別,以及情緒發展和社會化問題,概淪部分有助于我們了解情緒心理學的全貌。
第二部分是情緒的交叉研究,我們將情緒置于一個比較寬泛的學科背景下闡述,其交叉領域涉及情緒與認知、情緒與進化、情緒與文化、情緒與智力、情緒與人格以及情緒與健康等不同學科領域。這種交叉不僅為我們理解情緒的本質提供了一個新視角,而且有利于我們從整體意義上把握人的心理。
第三部分是情緒的專題研究,這也是情緒與現實生活聯系緊密的部分。我們篩選了恐懼、憤怒、抑郁和愛等四種情緒,這些情緒既有基本的,也有復雜的。盡管前三種情緒都是消極的,但我們要辯證地看待任何一種情緒的價值。除關注上述每種情緒的本質、形成及影響外,我們特別強調這些情緒的現實意義。
本書從資助立項到完稿,整整歷時四年,盡管整個寫作過程由作者一個人執筆,但本書卻是集體力量和智慧的結晶。首先,我們要感謝廣州大學教材出版基金的大力資助。其次,我們要誠摯地感謝國內外情緒研究的專家和同行,是他們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情緒心理學的美好藍圖,書中引用的大量文獻資料是他們多年潛心研究的成果。在這里,我要特別感謝我的學生們,在編寫過程中他們為本書提供了大量寶貴的資料和圖片,這些資料和圖片讓本書增色不少。后,我要感謝我的家人以及單位的領導和同事,是他們的支持、幫助和鼓勵使我有信心和勇氣完成本書,同時我還要感謝暨南大學出版社為本書出版所付出的辛勤勞動。
第六章情緒與文化
引言:文化決定的情緒反應
24小時早上,一位年輕的妻子離開家去打水,這時她的丈夫正在走廊看著她。在她從水井返回的路上,一位陌生男子叫住她,向她要點水喝。她給了他一杯水,并邀請他到家一塊吃飯,他接受了。丈夫、妻子和客人一起愉快地共進早餐。丈夫殷勤地邀請客人與他的妻子共度良宵,客人接受了。第二天早上,丈夫為買早餐很早就離開了家,當他返回的時候,發現妻子和客人仍躺在床上。
在這個故事中,丈夫會感到憤怒嗎?答案取決于他所在的文化。一位生活在北美的丈夫,會對有婚外情的妻子非常憤怒;如果妻子像一只任人宰割的羊羔被提供給客人,妻子同樣會非常憤怒。然而,這些反應并不具有普遍性。在19世紀,波尼族人的丈夫會被任何敢向妻子要水喝的男人激怒;生活在安馬沙利克的因紐特人的丈夫發現自己的妻子為陌生人提供幫助是件很榮耀的事。然而這種幫助只能提供一次,如果他發現妻子和客人有第二次相遇,他就會非常憤怒。一個世紀以前,一個托德的印度丈夫對此一點都不會憤怒,因為托德人允許丈夫和妻子有自己的情人。然而,如果他們當中的一個有私通之事卻沒有公開聲明,雙方都會感到很憤怒。
在大多數文化中,人們都會為侮辱和褻瀆社會規則而感到憤怒。然而,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人們對于什么是侮辱或者什么是正確的規則經常有不同的理解,從而引發不同的情緒。在本章,我們將探討文化是怎樣影響我們的情緒表達和情緒體驗的。
及時節情緒的文化差異
一、情緒的普遍性與差異性之爭
(一)情緒的普遍性:進化的觀點
達爾文認為,無論從結構上還是功能上講,情緒是從我們的動物祖先那里進化而來的。他對于情緒的適應性功能頗感興趣,并認為它不是一種模糊不清的、不可預期的個人狀態,而是人腦功能高度特異化和協調發展的模式。達爾文將情緒看作是一種遺傳獲得的、對復雜外部環境作出反應的特定心理狀態??v觀我們種系的歷史,人類不斷受到捕食者的進攻,墮入愛河,繁衍子孫,彼此爭斗,面對伴侶的不忠,目睹愛人的亡故——這樣的時刻數不勝數。為此我們可能會預期,人類所有種系的成員之間甚至不同的物種之間可能會發展起一些特定的、共同的情緒反應。
通過多年的觀察,達爾文發現,動物可以通過面部表情或耳朵、腳的動作,或是通過發出某種聲音來表達情緒。馬與同伴重逢時發出的嘶叫是快樂的表示;豪豬鬃毛的顫抖和尾巴的搖動表示憤怒;鸛興奮時會以它的鉤形鼻發出很大的劈啪聲;雄獅豎起鬃毛是一副憤怒好斗的情形;生氣或恐懼的鳥類會皺起它們的羽毛;馬用力刨地表現出煩躁;狗卷起尾巴顯示出恐懼;河馬發怒時耳朵向后緊貼。“每種昆蟲都會用唧唧的叫聲表達憤怒、恐懼、嫉妒和愛。”靈長類動物高興時會振動下巴和雙唇,發出陣陣聲音,嘴角往兩邊咧,眼角會出現皺紋,目光變亮。
通過對新生兒情緒反應的觀察以及情緒的跨文化研究,研究者們已經證實了情緒具有遺傳性和普遍性的觀點。為了證明情緒反應是與生俱來的,達爾文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做了試驗。兒子剛滿6個月時,達爾文讓兒子的護士假裝哭。聽到哭泣聲,兒子嘴角使勁撇著,臉上立刻呈現出悲傷的表情。達爾文認為是一種與生俱來的直覺告訴兒子這位護士的哭聲表達的是一種痛苦和悲傷,同情的本能激發了兒子的悲傷。湯姆金斯(1981)也強調,無須預先的學習,嬰兒就會對巨大的聲響表現出恐懼,或者表現出呼吸上的困難。他們看上去對特定的刺激具有“預置”的情緒反應,從而適應各種環境。跨文化研究也證實了這一預期,生活在不同文化中的兒童具有許多相似的情緒反應。
(二)情緒的差異性:文化的觀點
特定的面部表情是與特定的情緒情感相對應的,因此在大多數情況下,你能通過一個人的面部表情識別出他此時此刻的情感。設想一下,假如你可以將來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代表們集合到一間屋子里,你能識別出他們的情緒情感嗎?你能預計他們在情緒體驗和表達上有什么相通之處嗎?大多數人相信他們能夠辨認來自異域文化的人們的面部表情,但當他們想到異域文化與他們自身的文化差異懸殊時,他們又會立即變得猶豫不決。試想,不同文化在動作手勢、個人空問、禮儀規范、宗教信仰以及態度等方面是何等不同。所有這些差異都會影響人們的行為,因此如果有任何人類特征(包括情緒表達)在所有文化中是一樣的話,那該是多不可思議啊!
正如情緒因遺傳與進化導致的普遍性那樣,因社會文化和規范導致的差異性也相當廣泛。情緒的普遍性與差異性實質上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在強調普遍性的同時也暗示著差異性的存在。如果說情緒表達在不同物種之間具有連續性以及在同一物種身上具有一致性的話,那么我們在人類身上幾乎找不到一種共通的情緒表達方式,哪怕是那些最基本的情緒。在伊扎德對巴西人、美國人、阿根廷人、智利人以及日本人對六種基本面部表情識別的研究中,巴西人和日本人對悲傷的識別率分別為59%和62%,而阿根廷人對恐懼的識別率則低至54%?;厩榫w尚且如此,更不用說那些復雜的、高級的情緒情感。與數量有限的基本情緒的遺傳性相比,數量眾多的高級復雜的情緒情感幾乎都是后天習得的,這是個體社會化的需要。本書中大量關于情緒的跨文化研究都是情緒差異性的有力證據。
二、情緒種類與文化
(一)語言文化對情緒種類的制約
盡管我們能夠將情緒劃分為若干種(類),但這往往是基于某種語言或文化,離開了這種語言或文化,這些情緒(無論是基本的還是復雜的)還會存在嗎?很顯然,不同的文化對情緒有著不同的分類,至少不同的語言種類對情緒有不同的分類。表示情緒的詞匯在不同的語言中,可以少至7個(馬來西亞語的Chewong語),多達2000個(英語)(Russell&Barrett,1999)。在不同的語種之間,情緒詞匯的含義存在著顯著的差異,以至于不能相互翻譯。單是對“恥辱”這個意思的描繪,漢語中就至少有三種不同的表達,再與其他感情色彩結合在一起,就會出現如下的組合:恥辱加害羞、恥辱加憎恨或恥辱加憤怒。漢語中“愧疚”和“后悔”雖有區別,卻都含羞恥之意。盡管在不同的語言中,表示情緒詞匯的結構趨于一致,但同時也存在著明顯的不同。不同文化背景下,對基本情緒的分類也有差異。例如,中國人常說的“七情”是指喜、怒、哀、樂、懼、惡、憂,但是在印度語中,基本的情緒則是高興、悲哀、憤怒、性激情、活力或英勇、厭惡與驚愕(Shweder&Haidt,2000)。
生活在密克羅尼西亞卡洛林群島的伊法利克人(Ifalik)沒有表達情緒的詞匯。在1977—1978年問,人類學家凱瑟琳 盧茨總結出了31個重要的詞匯,這些都是伊法利克人用來描繪各種情感時所用的語言。凱瑟琳讓當地島民將這些詞語分類,發現他們是根據在什么場合下會經歷某種情感來進行分類的,而不是就情緒本身的異同分類。凱瑟琳解釋道:“如果村里有人說我的閑話,我就有一種感覺(a),而后又將有一種感覺(b)。”她認為伊法利克人頭腦中情緒概念的定義更多取決于人和所發生的事物之間的關系,而不像西方人更強調每個人的內心感受。
(二)語言文化與情緒感受
某些情緒感受是否只出現在特定的文化中呢?例如,在一些語言中有描述不同情緒狀態的詞匯,而在另一些語言中就缺乏相應的詞匯,這有什么意義嗎?德語中有幸災樂禍這個詞匯,即一種因他人的不幸而感到高興的情緒。日語中有hagaii這個詞匯,它是指與挫折有關的無助性苦悶。塔希提語中有mehameha這個詞匯,它指的是塔希提人所體驗到的一種恐懼感。此時關于知覺的種類就受到了質疑:在薄暮下的叢林中,注視營火的光亮,還會感到一絲恐懼。在西方,未知的事物往往令人害怕,因此mehameha一詞不能表達出西方人所謂的害怕或恐怖。
這些有趣的語言差異是否意味著德國人確實比其他人更可能感受到幸災樂禍、日本人更可能體驗到無助性苦悶、塔希提人更可能感受到恐懼呢?或者他們只是愿意為這些微妙的情緒取一個簡單的名稱?當然,許多不是來自德國的西方人,對自己以前的政治對手被擊敗或者拋棄自己的情人受侮辱都會有種幸災樂禍的感覺。心理學家認為,人類都具有感受初級情緒的能力,即人們能區分在大腦、面部和神經系統中的不同生理特征。但個體對次級情緒的體驗能力可能會有明顯不同,包括像幸災樂禍、無助性苦悶或恐懼等情緒。
一些心理學家認為,人們能否感受到某種情緒取決于他們的語言中是否有描述這種情緒的詞匯。日語中“amae”一詞的字面意思是“甜蜜的依賴”,指期待被對方接受,得到對方關愛之意,正如孩子們期待在媽媽身邊得到快樂和安全感一樣。日本精神分析學家土雄竹井認為這種情感其實是普遍存在的,但只有日語中有這樣一個詞。這一方面說明日本人普遍具有這種情感,另一方面也說明日本文化鼓勵人們表達這種情感。心理學家哈澤 馬科斯和北山忍認為日本人對amae這種情感如此重視體現了日本文化對日本人情感的影響力。在日本,諸如憤怒、驕傲等表達個人需求和能力的情感不被重視,但像amae這樣能表達人與人之間聯系的情感得到高度重視。amae這種情感需要普遍存在,但其他語言如英語中就沒有對應的表達法。
(三)初級情緒與次級情緒的文化內涵
初級情緒和復雜的文化變異之間的區別可能反映在世界各地的語言之中。不同地域的人們把初級情緒作為情緒概念的原型。例如,大多數人都認為“憤怒”和“悲傷”是一種比“易怒”和“懷舊”更具代表性的情緒。幼兒掌握的是代表原型情緒的詞匯,如快樂、悲傷、恐懼等。隨著兒童的成長,他們開始抽取較少代表原型、對他們的語言和文化來說具有更多獨特性的情緒特征,如狂喜、抑郁、敵意或焦慮等。這樣,人們就可以繼承自己文化中所強調的情緒情感上的細微差別。
文化心理學家并不認為初級情緒與次級情緒之間存在明顯區別,因為任何情緒的任何方面都深受文化的影響。憤怒可能是一種普遍的情緒,但是無論這種情緒是好還是壞、是有用的還是具有毀滅性的,人們對它的體驗和感受都會隨著文化的變化而變化。文化甚至會影響人們對基本或“初級”情緒的界定。在崇尚個人主義的西方心理學家看來,憤怒是一種初級情緒;但在崇尚集體主義的文化中,羞愧和丟臉是更為基本的情緒(Kitayama&Markus,1994)。在密克羅尼西亞的伊法利克人看來,fago是最基本的情緒,這個詞被翻澤成“同情/愛/悲傷”,它所反映的是當所愛的人離去或處于危難中時人們所產生的悲傷感,以及能夠給予他人幫助、照顧和同情的愉快感(Lutz,1988)。
在非西方人看來,初級情緒不僅包括羞愧或fago,還包括移情、驕傲、嫉妒、貪婪和愛,而這些情緒在西方人眼里大多屬于次級情緒。從這種意義上講,初級隋緒與次級情緒的劃分依據特定的文化而定,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人們感受什么樣的情緒。厭惡具有普遍性,但是厭惡的內容隨著兒童的成熟和文化的不同而變化。在一些文化中,人們對諸如臭蟲(有人卻覺得它美麗和味美)、排泄物、死亡、與陌生人握手或特定的食物(如果他們是素食主義者,那么肉是令他們厭惡的食物;如果他們是穆斯林或正統的猶太人,那么豬肉就是令他們厭惡的食物)感到厭惡。當自己的文化道德規則遭到破壞時,大多數人都會產生厭惡感。
……
書正版的。
東西好,服務好,性價比高!
不錯,較易讀
很好,女兒喜歡的書,很有輔導作用。好書,一本。
心理學學習使用。
不錯
書很不錯!
服務很好,物流好,
還行吧,買來寫論文的,用處不大對我
這本書我買了嗎?我去找找~~~好評先給著
還可以
很好,對我的研究幫助很大
好
很好的哦!
封皮和看到的不一樣-雖然內容一樣,心里還是不舒服
書寫的給人感覺很枯燥,廢話太多,書中有太多人物的觀點,感覺像是拼湊起來的,專業知識不強.
說實在的,呵呵!和我看過的幾本著作相比,沒有新意。但對沒有其他類似書籍的朋友,可能會是很好的一本。
這本書很學術,寫得不是很好,不適合一般讀者讀,有時候我覺得純粹是知識的堆疊。我自己不是很喜歡這樣的寫書風格。我選讀了部分,反正讀不下去。
很好的書,打破了傳統理論書的界限,通俗易懂、實用
是寫課程結業論文時候買的,感覺沒啥作用,一次性,還不如去借書汗-_-||
就是那網速啊,比烏龜還慢唉,拍下后,整整8天才到,虐死人了
本書專業性強,內容科學嚴謹,作為心理學專業的學生值得一看!
情緒心理學方面的書我買了7本書,包括外國人寫的,但感覺還是這本是最好的,建議大家多看看!
內容的整合很不錯。對于情緒的研究和講解,不僅限于認知心理學的范疇,也包括了進化心理學視角下的內容。
我非常喜歡這本書,很理論化的一本書,把情緒的一些基本理論介紹的很到位哦!
情緒心理學這本書寫的很不錯,堪稱經典,不遜于國外的心理學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