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的每篇雜文皆是他與社會思潮直接對話的結果,概括起來,大體涉及五個范疇:
一、針對上世紀九十年代“人文精神討論”中,知識分子話語凸顯的欲和泛道德化傾向,王小波申明了他對知識分子環境與責任的看法——知識分子的職責是“面向未來,取得成就”,而非成為輔助權力統治、營造精神牢籠、專事道德判斷的“哲人王”。“在我看來,知識分子可以干兩件事:其一,創造精神財富;其二,不讓別人創造精神財富。中國知識分子后一樣向來比較出色,我倒希望大伙在前一樣上也較出色。‘重建精神結構’是好事,可別建出個大籠子把大家關進去,再造出些大棍子,把大家揍一頓。”對知識分子來說,“不但對權勢的愛好可以使人誤入歧途,服從權勢的欲望也可以使人誤入歧途。”至于能否創造、創造什么,則主要取決于知識分子“周圍有沒有花剌子模君王這樣的人”。只要壓抑自由的反智環境存在著,則知識分子為了保全自身,多數人當然會變得“滑頭”。但是,“只要你不怕做烤肉,就沒有什么阻止你說俏皮話”——王小波如此表述才智之士對人類精神事業的生死相許,同時也含蓄表達了他的個人信念。
二、針對國學熱、文化相對主義和狹隘民族主義的泛濫,王小波立足于個人自由、平等和創造的立場,批判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本弊病——“中國文化的成就,乃是孔孟開創的倫理學、道德哲學……這又造成了一種誤會,以為文化即倫理道德,根本就忘了文化該是多方面的成果——這是個很大的錯誤”。期望孔孟哲學拯救全世界,純粹是民族虛榮心使然。他援引古今大量的荒誕事實和荒謬思路,指出中國傳統的思維方式有急功近利的傾向;中國文化對于物質生活的困苦,提倡了一種消極忍耐的態度;中國的文化傳統里沒有平等——打孔孟到如今,講的全是尊卑有序,這也可解釋為何中國無法產生科學:“上面說了,拿煤球爐子可以煉鋼,你敢說要做實驗驗證嗎?你不敢。煉出牛屎一樣的東西,也得閉著眼說是好鋼。在這種框架之下,不可能有科學。”面對甚囂塵上的國學熱,他果敢做出誅心之論:“儒學的魔力就是統治神話的魔力。”“這些知識的確有令人羞愧的成分,因為這種知識的追隨者,的確用它攫取了僧侶的權力。”現在我們需要警惕的是:“僧侶的權力又在叩門。”此語衡之今日,依然令人心驚。
三、針對九十年代國內外盛行的“‘’是一場實現激進民主、抵抗資本主義和‘現代性’的偉大實驗”這一“新馬”派論斷,王小波用黑色幽默的筆法,直接訴諸自己創傷荒謬的“”經驗,將這一浩劫對個人價值、自由、智慧和道德的戕害,舉重若輕地勾勒出來。需要注意的是,王小波的反思并非對“”作一時一事的具體評價,而是對浩劫背后反智主義文化邏輯的徹底清算,并時刻警惕它在今天的復活。同時,有些篇章還探討了這樣的問題:無論社會環境如何荒謬殘酷,個人都需對自己的行為負責,這是人之為人的底線,絕非把責任推卸給“那個時代”所能了事;個人也時刻擁有選擇沉默和保持人性的機會,只要他能抵御“話語權”的誘惑,站在“沉默的大多數”一邊?!冻聊拇蠖鄶怠?、《積極的結論》、《一只特立獨行的豬》、《肚子里的戰爭》、《弗洛伊德和受虐狂》等是此一論題的代表之作。
四、有關文學、藝術、科學和人文的一般性觀念探討,在王小波雜文隨筆中也占據相當大的比例。有感于中國純文學的幽閉、世故和說教,王小波尖銳批評其“無智、無性、無趣”,坦陳自己的文學觀與之相反——智慧、和有趣,是他寫作的價值前提,“我總覺得文學的使命就是制止整個社會變得無趣”。這是因為,“有趣是一個開放的空間,一直伸往未知的領域,無趣是個封閉的空間,其中的一切我們全部耳熟能詳”。他自陳他的小說是對人的生存狀態的反思,“其中主要的一個邏輯是:我們的生活有這么多障礙,真他媽的有意思。這種邏輯就叫作黑色幽默”。有感于社會學研究(讓他感到切膚之痛的是他和李銀河共同參與的同性戀研究)過程中的阻力與禁忌,他申說人文研究的誠實原則:“這個研究的出發點是對這個社會視力缺陷的憂慮,以青蛙的視力來打比方……它能夠看到眼前飛過的一只蚊蟲,卻對周圍的景物視而不見,于是在公路上常能看見扁平如煎餅的物體,它們曾經是青蛙。它們之所以會被車輪軋到如此之扁,都是因為視覺上的缺陷。”“假如不了解這些事,恐怕有24小時我們會被軋得如此之扁。”
五、在漫談大眾文化和中西日常生活時,揭示隱含其中的傳統/官方價值觀的壓抑性,張揚個人尊嚴、自由與創造力,也是王小波雜文的重要方面。這些文章為報刊專欄而寫,皆短小精悍,舉重若輕,直搗問題的核心。例如,他從對Internet“不良信息”的控制,步步后退地推導假設,后引申出一個冷峻的道德難題:在看似“與己無關”的他人權利屢遭壓縮之時,你是否可以無愧地贊成這種壓縮?“五十多年前,有個德國的新教牧師說:起初,他們抓共產黨員,我不說話,因為我不是工會會員;后來,他們抓猶太人,我不說話,因為我是亞利安人;后來他們抓天主教徒,我不說話,因為我是新教徒……后他們來抓我,已經沒有人能為我說話了。”王小波的答案不言自明。
因堅決反對偽道學、假正經,王小波一口咬定他的雜文“也沒什么正經”。但綜上所述可以見出,他的雜文不但“正經”,而且簡直可以說是布道——布愛智惡愚之道,布精神成熟與自由創造之道。他的雜文游走于個體與人類、外向與內省、幽默與嚴肅、情感與理智、常識與哲學、邏輯與悖謬……的多重張力之間,形成了他風格獨具的“小波體”。
王小波系列圖書: 時代三部曲(套裝共4冊) 王小波雜文(套裝共兩冊) 黃金時代 白銀時代 青銅時代 黑鐵時代
紅拂夜奔 沉默的大多數 我的精神家園 愛你就像愛生命
王小波(1952.5.13—1997.4.11),男,漢族。被譽為中國的喬伊斯兼卡夫卡,也是一位兩次獲得世界華語文學界的重要獎項“臺灣聯合報文學獎中篇小說大獎”的中國大陸作家。其文學創作獨特,富于想象力、幻想力之余,卻不乏理性精神。代表作有《黃金時代》《白銀時代》《黑鐵時代》等。
王小波寫給未來的遺囑是:即便無處可逃,也要永不屈服。聽到遺囑的后來者,則會記起亞里士多德的兩句話:“的會成為永恒的。”“個人是可以被信賴的。”正如拉伯雷、但丁之于文藝復興,狄德羅、伏爾泰之于啟蒙運動,魯迅、胡適之于中國新文化運動,王小波的精神意義之于當代中國,性質與之相似。他的創造鋪就了一條美麗的牽牛花之路,他的啟示則成為反智時代清新的解毒劑。在備受激勵的新蒙昧主義卷土重來之際,這位理性與自由之子的作品,將繼續給拒絕愚弄的人們以智、美、愛的滋養與勇氣。
王小波,一個思想似乎獨立于他所處的時代的“叛逆者”,但是他的作品。。其實也是一針見血的把上世紀70-90年代的赤裸裸的展現在沒經歷過的人之前。一個敢說話的人,中國的卡夫卡!
非常低調樸素的一本書,裝訂和其他書不太一樣,有點害怕翻一翻就掉頁。期待哪一天忙里偷閑閱讀帶給我的頭腦風暴!
王小波的書非常幽默,特別好,上學的時候看過他的黃金時代。很喜歡他的寫作風格和語言風格。這次看到他的雜文集,沉默的大多數做活動就馬上買了,書的包裝非常精美,很特別,古籍包裝。紙質也非常好,看得眼睛不累。
太喜歡王小波了,書制作也很特別,王小波的文章有趣,深刻,活潑,嚴肅。這篇雜文記錄了很多他的想法,感悟,看法方面的。關于自由與存在。能從中學到太多太多。這是一本值得翻閱十幾遍的書。
王小波先生的雜文寫得很好,深厚的文字基礎和豐富的閱歷讓人難忘。
非常喜歡王小波的文字,不僅因為他的特立獨行,還有他的自由的思想風格。這本書的裝幀也非常好,無書脊,趁著活動就買下來了。非常喜歡
太喜歡這個版本了,線裝書,露書脊,可以平攤360度,不用費勁兒壓著一邊看,很好!紙張也很有質感!內容剛看個開頭覺得很有意思,喜歡王小波!
一本評論時事的書,感覺有點過時吧。沒有想象的好,反而是里面推薦了一些書,有點意思。
王小波的雜文,還是非常值得一看,一本教科書,一面鏡子
王小波被稱為中國的卡夫卡,沉默的大多數,很好的書。
紙質很好,看著也方便,原來以為這種裝訂方式會掉頁,但是完全不會。王小波的黑色幽默和他的特立獨行讓我喜歡,以后還會買更多他的書。
一直很喜歡王小波老師,之前買了沉默的中國人,看的意猶未盡,趁這次活動繼續收藏!書質量很棒!是線裝版,可以完全鋪平閱讀,慢慢品味~
看完《沉默的大多數》覺得有些沉默都是必要的,但其實有些時候需要發聲,一個個道理聽他說,我喜歡王小波的智慧。
王小波的全集、選集一版再版,同道、論敵遍及天下。此名一經提起,人們的第一反應不再是“北宋揭竿子的那位”,而是他,一位作家。愛之者甘之如飴。厭之者搖頭不已。始愛終棄者自感棋高一著昨非今是。王二的讀者,沒有中間狀態。
王小波雜文,挺有意思的,說了一些時期的亂象,帶有作者主觀的思想,不得不說,王小波是個妙人。
滿兩百減一百,簡直便宜的不要不要的,花了九十多買了八本自己想看的書,好劃算!??!額活動期間估計是訂單比較多吧,五六天才到的,不過向來當當的書外包和內頁都比較好,沒有出現擠壓的狀況。
王小波的文章有趣,深刻,活潑,嚴肅。這篇雜文記錄了很多他的想法,感悟,看法方面的。就是不太讀得懂,領悟不到其中的雜文批判,主要寫時期的感悟,可能我水平不夠
書的封裝很特別,線裝的?,F在這種包裝應該很少見了。本書據說是收錄他的雜文最全的一本。個人比較喜愛他的雜文,別具特色,自成一體。幽默的筆調,使得文章妙趣橫生,捧腹之余更多的是深深地思索。
自己只是儲備很少,讀這本書,經常一篇兩三頁的雜文,我需要百度幫忙,不過這本書讀下來,發現自己了解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作家,名作,還有會多方考慮事情,說實話王小波還是很厲害的一名作家。
在一個喧囂的話語圈下面,始終有一個沉默的大多數。既然精神原子彈在一顆又一顆地炸著,哪里有我們說話的份?但我輩現在開始說話,以前說過的一切和我們都無關系——總而言之,是個一刀兩斷的意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中國要有自由派,就從我輩開始。
思考是人性尚存的主因,當時的文割背景站在話語的反面上,相信不會有人性。人的環境使然,大多數人無法掌握話語權力,也無法改變大環境,便要學會在沉默中思考。王小波文中頻頻舉例,大多都是圍繞這個主題。
書的排版印刷很喜歡,紙張的質量也很好,有一種淡淡的墨香。讀了幾篇王小波的雜文,感覺有些話與自己以往的觀念很有沖突,卻也實在有幾番道理。
在當當買書有幾年了,感覺這幾年當當在不斷進步和改革,希望能有更多好的書籍推薦給讀者,這幾年的排行榜商業性的作品有點多了。但總體來說,書籍價格和服務都是不錯的,希望繼續加油。確實不錯,思想深刻。
盜版??????????????封面不全,怎么裝訂的
讀過電子版的,有很多段落都覺得有意思就買一本回來可以實時翻閱。感覺小波的表達通俗易懂也很幽默,闡述的思想道理耐人尋味,非常喜歡。這個版的其實還好吧,作為本,這種露脊的方便,但作為書還是覺得有點兒簡陋,但是版本太多了,就這個了。
曾經有人說過,在上個世紀,流行這麼一句話,男讀王小波,女讀周國平。相對於來說,更喜歡王小波吧,語言嚴肅卻也很有趣,讀起來並不像其他人說的枯燥……
《沉默的大多數》是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于2009年7月發行的圖書,作者王小波,主要講述了作者在該作品中傾注了其對中國民眾命運的關注,以反諷和幽默的手法直面生活,從一個輕松的角度來解析身邊復雜的事態。
封皮是紙質的,看圖片為啥有金屬反光。和《一只特立獨行的豬》里有許多一樣的篇章。最初認識王小波是看的意林下的言論,覺得很犀利,所以買來書看看,老師的推薦書單里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