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種社會現象,都是由人類行為匯集而成,社會科學的功能,就是針對社會現象(而非自然現象),嘗試提出合情合理的解釋。本書分為四篇,篇的前四講,就是構建社會科學的基本架構。第五講是案例分析,把基本架構和社會現象作一聯結。對于社會科學研究者而言,這個世界是有意義的,可以“以理解之”!法律的形成和變遷,也是社會現象之一。對于法律的基礎,傳統法學多是立基于道德哲學。相形之下,社會科學追本溯源,由初民/原始社會開始,描述法律的出現、性質以及道德的功能。第二篇的意義,是在篇的基礎之上,建構“實證法學”。
正義的理念,貫穿法學和司法運作。由社會科學的角度,還有其他關鍵性的因素,對法學和司法運作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第三篇里,將探討重要的影響因子:信息,是隱身于法學內部的主導力量。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同樣的道理,要學好法律,好先掌握學習的態度、方向和技巧。第四篇的各個講次,就是針對“學好法律”娓娓道來。而且,更進一步闡明,如何體會法學的智慧結晶,如何優游于法學的智慧資產財富之中。
在諸多法律較為成熟的國家,法律經濟學已在其法學和法學院里,由一席之地而漸漸成為不可或缺,甚至成為主流。在各級法院和法院里,法律經濟分析已經登堂入室而且高居廳堂之上。本書立基于真實世界,對照傳統的“規范法學”,明確提出“實證法學”的概念。全書不用方程式、數學。主要運用的是文字敘述,以及簡單易懂的輔助圖形。
熊秉元著作和文章的特點是語言淺、道理深?!斗ǖ慕洕忉尅酚质且焕?。熊兄自己將其定位“為法學院的新鮮人而作”是恰當的,便于“直接和學子/讀者對話”也是可以預見的。他常講,“真佛只講家常話,道理可以淺中求”。我深信此言不謬。
——于立(天津財經大學原副校長,
國務院反壟斷委員會專家咨詢組成員)
熊秉元,臺灣地區家喻戶曉的經濟學家,曾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推翻著名的“科斯定理”。在華人經濟學界,與張五常、黃有光、林行止并稱為“四俠”,現為浙江大學“千人計劃”特聘教授(法學專業),并擔任多所國內外高校兼職教授。
著名法律經濟學家。臺灣大學經濟系畢業,美國布朗大學取得碩博士學位后,返回母校,在臺灣大學經濟系暨研究所任教二十余年,主要研究領域為法律經濟學和經濟學方法論。目前為浙江大學法律與經濟研究中心主任。近年來在兩岸推展“法律經濟學”,漸有成果。兩岸四地主要大學的法學院里,擔任講座教授的經濟學者,他是及時位,也是目前的一位。
熊秉元還是一位頗具影響力的散文家。1993年,推出及時本經濟學散文集《尋找心中那把尺》,即獲選為“金鼎獎”推薦著作。目前,熊秉元已有兩篇文章被選為臺灣高職國文課本的課文,是華人經濟學家中獲此殊榮的人。著作《優雅的理性:用經濟學的眼光看世界》《解釋的工具:生活中的經濟學原理》《正義的成本:當法律遇上經濟學》備受好評,并入選多種“年度著作”榜單
及時篇分析架構
及時講分析架構和層次 / 第二講行為特質和規則 / 第三講加總和均衡 / 第四講變遷 / 第五講借刀殺人,刀當何罪?
第二篇法律的由來
第六講原始社會的律法 / 第七講罪與罰 / 第八講刻畫道德 / 第九講政治過程和法律 / 第十講七年之癢特效藥問世?
第三篇法內法外
第十一講司法運作和貼標簽 / 第十二講司法運作和放訊號 / 第十三講信息和司法運作 / 第十四講社會科學的養分 / 第十五講虛擬的權利,權利的虛擬
第四篇游于藝
第十六講單一和第六倫 / 第十七講無知之幕與科斯定理 / 第十八講學海優游益智游戲 / 第十九講學好法律 / 第二十講沖突不是壞事
降低成本,是行為主要的驅動力,也會清楚或隱晦地反應在律法里,無論是成文法還是不成文法的傳統。
圖2-2 美女與野獸
圖2-2
在我面對的各種場合里(包括法官和檢察官),很多人都認為:女生要負主要責任(超過50%),因為已經有警告標示,又是38歲的成年人。在圖2-2里,這個思維隱含著,t2是關鍵的時點,因為在這個時點上,美女出現,準備出手。
然而,考慮這個意外的前因后果,t2不是重要的時點,t1才是關鍵所在。原因也很簡單:老虎的習性動作,馬戲團和載運方最了解。只要在裝籠的時候,以很低的成本采取防范措施,就可以避免后面的意外。譬如,把老虎裝籠之后,放在一個更大的籠子里,即使手長如姚明者,也碰不到內層的籠子,不就沒事了嗎?或者,在籠子的內層,鋪上一層細密但通風的防護網?;蛘撸诨\子外面罩上一個深色防護布套,留下通氣口。這些簡單的措施,都可以防范不幸事件。
還有,很多人認定:老虎危險是常識,而且又有警告標示。38歲女性去招惹,當然自己要負主要的責任。然而,稍稍琢磨,這種判斷是自相矛盾,邏輯上站不住腳。試想:如果她知道老虎危險,難道還會把手伸進去嗎?可見得,逆向推論:她并不知道老虎多么危險!也就是,由此可以引發一個法學上有趣的概念,什么是“危險”?
危險,至少可以分成兩類:的(precise)危險和模糊的(vague)危險。熱水燒開了,100°C,你知我知,摸了會燙手,這是的危險,因為有實實在在的生活經驗作基礎。然而,一般人看到老虎,是在電視節目或動物園里,時間有限又隔得遠,老虎危險,只是一個模糊的概念。當然,家里有“母老虎”的人,對于“母老虎”的兇猛程度,會了解得多一些!(作業:浙江的錢塘潮,隔一段時間總有幾人被卷進溺死,而且幾乎都是外地人,為什么?)
因此,基于以上這兩點主要考慮,馬戲團/載運方當然要負主要(甚至是絕大部分)的責任。在邏輯上,和“寵物傷人,飼主負主要責任”一致——遛狗時,讓愛狗戴個嘴套,成本很低,卻能避免潛在的意外不幸事件。 降低成本,是行為主要的驅動力,也會清楚或隱晦地反應在律法里,無論是成文法還是不成文法的傳統。
美女與野獸,兩岸的兩案
前不久,八達嶺野生動物園,發生老虎傷人的意外事件,備受熱議。幾年前,臺灣也發生過老虎傷人的事故。站在法學教育者的立場,值得由對比分析里,萃取有意義的法學思維,除了有益法理的發展,也希望能對社會大眾有參考的價值。
首先,是發生在臺灣的老虎傷人事件。蘇聯解體之后,很多演藝人員到世界各地去表演,包括芭蕾舞星、歌唱家、魔術師等。其中,一個馬戲團,到臺灣去巡回演出。
有24小時,馬戲團要載運一只老虎,從甲地送到乙地。裝籠后,籠子上明確告示:“老虎危險,請勿靠近。”小貨車行經某一個十字路口,剛好碰上紅燈停下。一個38歲的女性經過,想摸摸老虎的毛,手伸進籠子,老虎一回頭,咬斷了她的手。很明顯,這個意外涉及兩方面:38歲的女性,以及載運方/馬戲團。這個糾紛,如果雙方不能和解,法庭如何判斷,比較合理?
利用時間軸,圖2-2呈現了幾個重要的時點:t1老虎裝籠,t2貨車開到十字路口,停下,t3女士伸手拍虎屁,t4女性的手少了一截,t5雙方打官司,分出是非!其他時點,譬如車行哪些路線,哪個十字路口停下,等等,并不重要。那么,由圖2-2來看,法院該如何斟酌較好呢?在馬戲團和美女這兩方里,誰應該負多少責任?理由何在?
圖2-2 美女與野獸
圖2-2
在我面對的各種場合里(包括法官和檢察官),很多人都認為:女生要負主要責任(超過50%),因為已經有警告標示,又是38歲的成年人。在圖2-2里,這個思維隱含著,t2是關鍵的時點,因為在這個時點上,美女出現,準備出手。
然而,考慮這個意外的前因后果,t2不是重要的時點,t1才是關鍵所在。原因也很簡單:老虎的習性動作,馬戲團和載運方最了解。只要在裝籠的時候,以很低的成本采取防范措施,就可以避免后面的意外。譬如,把老虎裝籠之后,放在一個更大的籠子里,即使手長如姚明者,也碰不到內層的籠子,不就沒事了嗎?或者,在籠子的內層,鋪上一層細密但通風的防護網?;蛘?,在籠子外面罩上一個深色防護布套,留下通氣口。這些簡單的措施,都可以防范不幸事件。
還有,很多人認定:老虎危險是常識,而且又有警告標示。38歲女性去招惹,當然自己要負主要的責任。然而,稍稍琢磨,這種判斷是自相矛盾,邏輯上站不住腳。試想:如果她知道老虎危險,難道還會把手伸進去嗎?可見得,逆向推論:她并不知道老虎多么危險!也就是,由此可以引發一個法學上有趣的概念,什么是“危險”?
危險,至少可以分成兩類:的(precise)危險和模糊的(vague)危險。熱水燒開了,100°C,你知我知,摸了會燙手,這是的危險,因為有實實在在的生活經驗作基礎。然而,一般人看到老虎,是在電視節目或動物園里,時間有限又隔得遠,老虎危險,只是一個模糊的概念。當然,家里有“母老虎”的人,對于“母老虎”的兇猛程度,會了解得多一些!(作業:浙江的錢塘潮,隔一段時間總有幾人被卷進溺死,而且幾乎都是外地人,為什么?)
因此,基于以上這兩點主要考慮,馬戲團/載運方當然要負主要(甚至是絕大部分)的責任。在邏輯上,和“寵物傷人,飼主負主要責任”一致——遛狗時,讓愛狗戴個嘴套,成本很低,卻能避免潛在的意外不幸事件。
八達嶺的意外,情節可以簡述:在野生動物區,一位女士下車被老虎銜走,母親情急下車,也被攻擊。,母親當場死亡,女士也重傷。這件意外的責任歸屬,也相當清楚:根據“最小防范成本”,在野生動物區里,只要游客遵守園方事前的提醒不要下車,自然就不會有意外發生。所以,和臺灣的情節剛好相反,是這位女士要負主要的責任。臺灣的老虎傷人案,載運方要把危險的老虎好好關在籠子里(fence in);八達嶺的老虎傷人,游客要把危險的老虎擋在車體外(fence out)。做法雖然不同,但是抽象來看,都符合“最小防范成本”。
除此之外,在另外一個層次上,還可以進一步琢磨這兩件意外所涉及的法理。具體而言,這和“野生動物園”的性質有關,一般動物園里,動物被鐵籠柵欄等隔絕,和游客有一段距離。但是,野生動物園讓游客(在車內)置身在野生動物之中,園方所耗費的人力物力,要遠遠超過一般。因此,野生動物園的門票,要高過一般動物園20%以上。主要的原因,并不是前者的風險高,而是要布置“原汁原味”的野生情境,成本高昂。換句話說,在野生動物區里,野生動物是主流價值,游客們不該有干擾動物的舉動。相形之下,在臺灣的案例里,一般市民的正常生活是主流價值,載運老虎的貨車,是把危險的東西帶到一般人的正常生活里,自然要承擔主要的責任。
這個觀念,在生活里還有許多事例。去過香港(和英國)的游客,或許都注意到:在人行道的路口,地面上都用白色油漆漆了醒目的大字“向右看”(Look Right)。原因很簡單:在香港(英國習慣),開車是靠左,因此,要提醒外來游客,過馬路時該看來車的方向,是右邊而不是左邊。在香港(英國),當地人的開車習慣,是主流價值,外地的游客,就像置身野生動物區的游客一樣,要尊重當地的主流價值。
美女與野獸案,是真實世界里有血有肉的情景。由降低(最小)成本的角度,很容易掌握處理案情的方向。這意味著,降低成本是人們行為主要的驅動力,這個特質也會(也應該)反映在法學的思維里。傳統法學教育里,也經常提到“法益”,可是,憑借的多半是論述者個人的經驗或直覺。相形之下,經濟學的成本效益,都是由真實世界具體現象歸納而出。成本效益的概念,可以解讀諸多社會現象,同樣的,也可以成為法學工具箱中的一種工具,有助于思索各種法學問題。
一言以蔽之,兩岸的老虎傷人等,都是不幸的意外事件。往者已矣,對法律學者而言,則是活生生的教材,值得究其曲直,教育社會大眾!
許霆事件
在中國大陸,許霆案廣受矚目,網絡討論以萬千計。由經濟分析和降低行為成本的角度著眼,其實脈絡分明,一清二楚。
許霆案的情節簡單,年輕人去提款,提款機吐出鈔票而存款數目不變。誘惑之下,許霆前后領去十余萬現金,符合“金額特別巨大”的標準。逃亡不久被逮,初審判決:盜領金融機構巨額資金,據為己有,無期徒刑!判決合理與否,不妨稍稍評估一下:在許霆和金融機構這兩者之間,由誰來防范這個不幸事件,成本較低?
許霆,不過是個倒霉的年輕人,在錯誤的時間,出現在錯誤的地方,禁不起誘惑,犯下意志不堅的錯誤。而且,每個人不妨自問:如果自己面對同樣的情境,看到鈔票不斷吐出,而存款金額不變,有多少人能禁得住誘惑,把鈔票原璧歸趙,還給金融機構?另一方面,如果金融機構在計算機程序上,多設幾道防護措施,自然可以避免這種情境出現。兩相對照:一個是要千千萬萬的許霆,都能不受誘惑;一個是要金融機構調整計算機程序——哪一種比較容易,成本較低?
而且,更重要的是,如果這一次重判許霆,下一次再有類似的計算機失誤出現時,另一個倒霉鬼(可能是你我)又可能受不住誘惑而犯錯。這有點像天上掉下隕石,砸到誰,誰就倒霉。相反的,如果這次把主要責任歸咎到金融機構,金融機構必然立刻調整計算機程序,避免再出現類似的失誤。不只這家金融機構劍及履及,所有其他的金融機構也會風行草偃,立刻跟進。未來再出現許霆的機會,必然大幅降低。試問:對整個社會而言,哪一種處理比較好?
小結
美女與野獸案和許霆案,都是真實世界里有血有肉的情景。由降低(最小)成本的角度,很容易掌握處理案情的方向。這意味著,降低成本是人們行為主要的驅動力,這個特質也會(也應該)反映在法學的思維里。
傳統法學教育里,也經常提到“法益”??墒?,憑借的多半是論述者個人的經驗或直覺。相形之下,經濟學的成本效益,都是由真實世界具體現象歸納而出。成本效益的概念,可以解讀諸多社會現象;同樣的,也可以成為法學工具箱中的一種工具,有助于思索各種法學問題。
有一定經濟學基礎,最近想了解一些法學知識,看到財經雜志薦書中推薦這本,可讀性很強,隨時拿起來就能翻看幾頁。
學子只要慢慢瀏覽、細細琢磨、不時思索,毋庸外而求也,自己就可以登堂入室。
怎樣的判決,才是一個正確的、好的判決?法律經濟學可以讓你輕松找到答案!好厲害!
深入淺出,用經濟學的分析框架分析法學,別具一格
面對社會變遷,處理法學疑難問題,可以采取兼容并蓄的態度:捍衛核心價值,外圍概念松綁。
法學是人類社會的必需品,而經濟學是奢侈品,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后才會出現。說得太好啦!
“天賦人權”的觀點,無論中外,是法學里許多論述的起點。然而,這種觀點,只是信念,而非事實。說得真好!
熊秉元先生寫的書里面內容最淺顯的一本了,作為法經濟學的入門書閱讀還不錯
成本效益的概念,可以解讀諸多社會現象;同樣的,也可以成為法學工具箱中的一種工具,有助于思索各種法學問題。
前不久,八達嶺野生動物園,發生老虎傷人的意外事件,備受熱議。幾年前,臺灣也發生過老虎傷人的事故。這本書里分析得很好。
好書,法學并不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學科,法律人需要法外的資源,來夯實法理的基礎。經濟學,或者說法律經濟學是個很好的選擇。
好書!在最早的群居社會里,只會先發展出簡單的概念。社會發展和逐漸復雜,資源充沛之后,才會逐漸孕育出較精致細微的概念。
好書!經濟活動的加總,是1+2+3……法學里的加總,是滴水穿石、添磚加瓦、蚌殼生珠、鐵杵磨成繡花針一般,是一種沉淀累積的過程。
規則的出現,是為了降低個人自處以及人際互動的成本。規則的形成和內涵,受諸多力量雕塑,而彼此交往的次數和頻率,是重要的決定因素。
對于實際案例,有幾個明確的參考坐標可以援引;由不同的參考坐標襯托,往往可能捕捉案例不同的重點。而后,兼視而明,可以有比較完整平實的掌握。
可以較為系統的學習從另一個角度理解法律,理解制度
本書將法律經濟學的方法運用到實務案例的分析當中,大大拉近了法律人和經濟分析工具之間的距離,在相當程度上消除了法律人對經濟學、經濟分析的誤讀。
法律經濟學不但在美國的法學和法學院里,由一席之地而漸漸成為不可或缺,甚至成為主流。在各級法院和最高法院里,法律經濟分析已經登堂入室而且高居廳堂之上。
好書!第一,先了解社會,再了解法律。第二,讓證據說話。第三,法律的功能未必是追求公平正義,而是處理價值沖突。第四,法律的功能,過去是以除弊為主,今后則是以興利為主。
讀過熊教授的《正義的成本》,賀衛方曾評價說:作者用他在經濟學和法學深厚的雙邊造詣、充滿慧見的敘述、俯拾皆是的生動例證以及清雅簡約、款款道來的文筆,讓我們在愉快的閱讀中得以對法律經濟學一窺堂奧。尤其是對于法學院的師生和法律實務家來說,更是不可多得的引人入門且引人入勝之作。
對于法律條文,直接作字面上的解釋,是一般情況。可是,在比較特別的情形下,就值得走出字面,探索事件較完整的意義。根據字面,是原則;特殊情況,是例外。原則和例外并存,并不沖突。
“關系”有潤滑劑的功能,可以化不可能為可能,當然有正面的功能。然而,“有關系就沒關系,沒關系就有關系”。沒有關系的人吃癟,表示篩選或競爭未必公平。因此,關系是一種雙刃劍,利弊參雜。
法律的形成和變遷,也是社會現象之一。對于法律的基礎,傳統法學多是立基于道德哲學。相形之下,社會科學追本溯源,由初民和原始社會開始,描述法律的出現和性質以及道德的功能。
去年熊老師來學校講了半個月的法律經濟學課,今年出書了買本看看,其實就是課程講的內容,為解決法律問題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但是一開始可能會感覺比較難接受吧。
近年來,熊秉元教授在兩岸四地推廣法律經濟學,舉辦各種營隊,向下扎根,遍地播種,逐漸開花結果。共同努力,以較低成本強化兩岸交流,以最大化的財富來實踐法律正義,促進法治的繁榮進步?!鯘设b
毫無疑問,在原始和初民社會物質匱乏的條件下,只有必需品,沒有奢侈品,沒有專業的司法人員,一切從簡。也就是,只有實體法而不會有程序法。專業的司法人員、刑事(民事)訴訟法、部門法等,都是資源充沛之后的事,社會發展,資源愈來愈充沛,在罪與罰方面有幾點趨勢,可以揣摩。
兩岸知名經濟學者熊秉元致力于架構經濟學與法學的橋梁,以深入淺出的文字,建構一套經濟分析的方式,用于討論正義、權利義務等法律問題。通過法學與經濟學的對話,將經濟分析帶入法律實務,使正義的概念更具操作性!
成本—收益分析并非是經濟學家打著“經濟學帝國主義”的旗號,硬梆梆地塞進法學的,而是原來就存在于法律之中。秉元兄等經濟學家在華麗轉身為法律經濟學家時,只不過是將成本—收益分析從法學中挖掘出來公開示人而已!——史晉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