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并不符合西方經濟學的理論框架,從1993年開始,一批西方學者針對中國經濟,相繼提出了一系列中國之謎。
為什么30余年能濃縮200年經濟奇跡?為什么西方經濟學經典理論無法解釋中國經濟?為什么中國會出現貨幣財富大爆發?為什么中國股市暴漲暴跌?為什么偉大的改革并未產生偉大的企業?為什么房價調控難度這么大?為什么高利貸愈來愈猖狂?
針對這些疑問,著名經濟學家高強、于一都將在本書中為您一一解答。
CCTV特聘講師、《贏在中國》總策劃、《國情備忘錄》總撰稿高強,大膽揭發經濟崛起背后的真相!破解30年發展奇跡之謎!首次引領讀者全盤了解中國經濟形勢和走勢!
這是連諾貝爾獎經濟學家都參不透的中國經濟!參透中國,你才能領悟世界!感知現實,你才能溝通未來!
本書是中國當代版的《國富論》、《國情備忘錄》外傳,為老百姓提供前瞻性的財富分析和建議,是有效的生存法則,能夠優化你的生活和未來!
相關推薦:國情備忘錄(19CD)
高強,《贏在中國》總策劃,《國情備忘錄》總撰稿,CCTV特聘講師、中國金融記者俱樂部副主席。著有《華爾街如何影響中國》、《貨幣變局》等多部暢銷圖書。
于一,主要從事宏觀經濟走向、貨幣走勢等研究,長期關注民生態勢。目前已出版有《誰綁架了我們的生活》、《誰在投機中國》、《變局——中國企業怎么辦》、《未觸底的中國經濟》等著作。
序:中國模式下的中國奇跡之謎
及時章為什么有些人看不懂中國經濟?
中國奇跡是個謎?
東西方無人能參透中國奇跡之謎?
中國既用了“犁”,也用了“劍”?
自主創富是不是最終謎底??
第二章為什么30余年能濃縮200年經濟奇跡?
中國崛起是個經濟學反例?
“逼”出來的集體愿景:“富起來吧”?
制度松綁:計劃經濟體制解體?
創富激勵:從大鍋飯轉成炒私房菜?
站在全球化巨人的肩膀上?
自主創富是經濟崛起的超級杠桿?
第三章為什么中國出現貨幣財富大爆發?
高增長、低膨脹的黃金時代?
明明白白說通脹?
是誰吃了超額貨幣??
藏不住的鼓包?
在中國,貨幣超發是甜還是酸??
中國貨幣政策何去何從??
第四章為什么中國股市暴漲暴跌?
西方“人狗理論”在中國的偏差?
掀起政策市的蓋頭來?
中國股市何時告別圈錢市?
股市沒規矩,股民怎么辦??
資本市場的“守夜人”去了哪里??
第五章為什么大國崛起,而未實現共同富裕?
尷尬:大國崛起與百姓收入?
從“血拼”式競爭到高質量增長?
國富蛋糕越切越小?
養老之困待解?
醫院靠什么掙錢?
壟斷現象值得深思?
第六章為什么民企比央企更活躍?
央企的“長子”優勢?
民企在夾縫中生存?
越是大時代,越是物競天擇?
“花自己的錢才心疼”?
第七章為什么偉大的改革并未產生偉大的企業?
首要原因是商業DNA斷裂?
有做大的決心,沒有做強的實力?
民營企業:競爭隱現叢林法則?
中國商人不夠懂政治?
第八章為什么房價調控難度這么大?
房價曾經跟政策重拳逆勢而為?
房地產市場的隱憂?
一些地方政府與土地死磕?
房價最終能降多少??
房產調控會持續壓低房價嗎??
第九章為什么高利貸如此猖狂?
中國金融一枝獨秀?
高利貸噩夢?
清算時代?
一場“飲鴆止渴”的游戲?
滾滾“錢”流天上來??
敢問借貸之路在何方?
參考文獻
及時章 為什么中國經濟讓人看不懂?
中國奇跡是個謎
西方新詞:中國之謎
一直以來,中國這個擁有著廣袤土地、博大精深文化的國度,在西方人眼中散發著神秘又迷人的光彩。
1942年,李約瑟時任劍橋大學的生物化學家,當他真正地站在硝煙彌漫的、整個民族為捍衛主權而四處奔命的東方土地上時,發出的疑問卻是:“為什么現代科學在歐洲文明史中發展,而未在中國(或印度)文明中成長?為什么公元1世紀到公元15世紀間,中國文明在獲取自然知識并將其應用于人的實際需求方面要比西方文明有成效得多?”
盡管這段話有揚有抑,人們自然地把后一段或許也是發自肺腑的贊嘆屏蔽,直奔前面單刀直入的質疑,因為現代科學的缺席正導致那個時代的顛沛流離。而在糟糕的時代提及過往的輝煌,顯得如此不合時宜與不自量力。
“這個世界,會好嗎?”梁漱溟的世紀之問,與李約瑟對中國的發問相呼應。不管是中國人,還是西方人,他們的情緒徘徊于失望、沮喪與對未來前景的質疑之間——中國,為何落伍了?中國,還會好起來嗎?
今天,距離李約瑟的質疑已過近七十年,他曾經駐足的土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的三十余年,中國以驚人的速度崛起。不過,這里的崛起主要來自經濟層面的闡釋。持續的沖刺式GDP增長、遍布世界角落的“中國制造”、富有變化的創富者……任何高雅的、庸俗的,以及直白的、含蓄的言辭,只要振奮人心、有關奇跡,都可以一擁而上,以描述這個經歷過多年苦難、轉型陣痛的國家的蛻變。
當中國的角色發生變化,西方人依然謎團重重。他們已無暇顧及李約瑟當年的困惑,他們更想知道,中國究竟怎樣在短短三十余年時間里,創造了西方二百年的經濟奇跡?更讓他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中國是在人均資源不足、技術創新匱乏、產權不清晰、計劃經濟深入社會肌膚、對外不開放的黯淡前奏中,拉開改革開放的帷幕。他們在不以為然、質疑甚至嘲笑中,眼睜睜地看著中國這頭沉睡的獅子醒來,加速奔跑,甚至一舉超過了他們的祖國。
西方經濟學理論浩如煙海,卻找不到能夠解釋中國經濟崛起的理論,任何西方經濟學理論的套用都顯得不倫不類。于是,新的詞語出現了——中國之謎。這里所說中國之謎,其實就是中國經濟奇跡之謎。
1993年,羅納德?麥金農提出了“中國之謎”,讓他大惑不解的是中國奇特的金融狀況:中國財政下降,中國政府打開印鈔機,快速的貨幣供給增長并未引發嚴重的通貨膨脹。在他看來,“高財政赤字和高貨幣供給量的同時保持價格穩定現象”是“中國之謎”。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韋茨曼的疑問則是,西方主流經濟學家根據東歐和前蘇聯地區各國的改革經驗,認為社會主義國家實行改革之后,經濟大蕭條將尾隨而至。中國卻出現了改革與高速經濟增長并行的反例。
英國劍橋大學經濟學家彼得?諾蘭同樣認為,按照主流經濟學的理論邏輯,中國原本不可能獲得今天如此大的成就。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布坎南認為“中國之謎”的瑰麗在于,“看上去不合理,可是卻管用”。而弗里德曼這位對中國經濟“情有獨鐘”的經濟學家甚至把解讀中國之謎抬到了諾貝爾經濟學獎的高度——“只要能夠給中國的經濟改革提供可行性方案,他就能夠獲得,或者應該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這就是中國,短短的時間內以空前的勇氣與力量獲得繁榮的眷顧,它還有著堅韌的胃口,消化著不少西方國家難以消化的問題,創造了西方世界看不透的崛起之謎。
我們看自己也是謎
西方看我們是謎,我們看自己也是謎。
中國正以令人不可爭議的速度崛起,每每想起,“崛起”的欣喜以及油然而生的大國自豪,還是會不經意間流露。誠然,在抽象的GDP增長數字中,我們根本無法清晰地找到我們自己的貢獻坐標,那只是一個13億人籠統的進步符號,不過我們還是情不自禁陶醉在大國繁榮的自豪中。
同時,我們又有新的迷茫。揮灑著大紅大紫色調的宏觀背景,讓你陌生又熟悉。大國正在富有,而有些人仍以“窮人自居”,他們表達自己的情緒,卻找不到根源。
在中國,除了崛起是謎,還有很多謎待解。而這些中國之謎,大多是國家崛起與民眾崛起之間的流向碰撞。順著國家崛起的脈絡,民眾崛起,有些快意順流,有些則蹣跚逆流。國富背景下出現了一些矛盾與問題。
改革開放把市場引進來,可政治仍在市場的領地內徘徊,牢牢牽動民眾喜怒哀樂神經的房地產,價格曾一路扶搖直上,在重拳調控下,才逐漸趨于理性。整個國家財富增長得大快人心,民眾的生活已從溫飽過渡到小康。
彌漫傾國傾城般華麗與輝煌的時光中,還有很多微妙變局,于宏觀至國家微觀至個人的舉手投足間,隱約浮現,是為前事,亦作今世,更系未來。種種撲朔迷離不斷涌現,驅使我們不斷追逐真相。追逐真相者魚龍混雜,扛著時代攝像頭的有浪漫救世情懷的夸父,也有只為養家糊口的街頭小報“狗仔隊”。不管如何,真相正離我們越來越近,不會被歷史囂塵吞沒。
東西方無人能參透中國之謎
一個民族的精神風貌、文化水平、社會結構以及政策可能塑造的行為方式,所有這些甚至更多,都記錄在它的財政史上。那些明白怎樣讀懂這個歷史所蘊涵的信息的人們,比從其他任何地方都能更清醒地預感到震撼世界的驚喜。
——約瑟夫?熊彼特
西方學者的委屈
一個人或一個國家,有著試圖控制命運軌跡、扭轉宿命輪回的沖動與熱情,卻身不由己地被命運本身裹挾。
無論是國境之內的“我者”,還是國境之外的“他者”,他們都不斷前前后后、上上下下打量中國,從傳統繁榮的世界中心,到蕭索凋敝的時代,又到今日之繁華,嘗試從密不透風的論證中找到空隙,洞穿歌舞升平背后的隱秘與要害,但也不由自主被真相本身所裹挾。
一個人口眾多、國情復雜,漫長性與延續性驚人的國度,撥開彌漫其中的重重迷霧并不容易。
很多西方經濟學理論學者,對西方市場經濟制度深信不疑,為其打上“普世”的標簽。看似反例的中國崛起,如果被恰到好處地裝進西方市場經濟制度的框里,這恐怕是對他們經濟理論成果再不過的證明。然而,“先有西方經濟學的雞,再有中國經濟發展的蛋”的自信預設,反而會成為他們的“有色眼鏡”,使其理論視野被蒙蔽。會議桌上、學術期刊中討論得熱火朝天甚至面紅耳赤的他們,難以給“中國之謎”一個相對有說服力的答案。
著名全球發展問題專家杰弗里?薩克斯認為,中國的經濟成就之所以超越蘇聯、東歐,在于中國獨特的經濟結構。在中國,有一個龐大的經濟體——農村,這成為中國勞動力的源泉,在國有部門所產生的負面效應沒有達到整體經濟承受能力的底線之前,通過推行漸進式的變革,使大量勞動力向工業轉移能夠促進經濟的增長。
以T?Rawski為代表的經濟學家,并不認為勞動力轉移可以解釋中國經濟的整體增長,事實上,包括國有企業在內的中國工業經濟生產率的顯著提高,才是推動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杠桿。
有些經濟學家更甚,認為中國經濟根本不是一個謎,可以用新古典理論進行詮釋。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保羅?克魯格曼就認為,中國經濟的高增長源于中國的高儲蓄、高投資。
在西方人眼中,中國這個謎越來越難解。他們絞盡腦汁,希望把中國這個不再沉睡的巨人裝在某個西方的經濟學理論框架中。但是,不管是新自由主義還是凱恩斯主義,由于中國有著與西方不同的國情過于神秘與復雜,這些理論往往束手無策,于是有些學者獨辟蹊徑。
中國特色的制度曾一再被某些西方學者鄙夷,他們打著人道、人權、民主、自由等形形色色的幌子,譏諷這個古老的東方國度,仍在現代文明尤其現代政治文明的身后跌跌撞撞,步伐凌亂得找不到北。不過,仍有一部分或慈祥溫和、或熱情奔放、或犀利新銳的學者,對中國的制度贊不絕口,并將其定義為制度優勢。
中國的胃口出奇得好,很多國家面臨的挑戰,都被中國不動聲色地消化了。政府“自上而下”發起指令,人民“自下而上”進行參與,中國社會的穩定得到成功維系,并帶動了經濟層面的改革。約翰?奈斯比特將這種變革稱為“中國縱向式民主”,“政府給我們規劃了森林,中國的人民將其創造出來。比如說市場經濟,政府進行了市場經濟的規劃,人民群眾發揮創造性,建立了市場經濟。”
不過,很多人并不認為這些經濟學家已經破解了中國之謎。
基辛格,最關注中國國情的國際政治家。這位代表西方首先跟新中國領導層接觸的老人,幾十年來,一直在密切關注著中國每一個細微的變化。他用了一句西方政治家們的口頭禪來判斷中國正在發生的變革,“現在下結論還為時太早。”
而且連研究對象的主角——中國人,也不認為這些“熱心”的西方經濟學家打造出的中國之鑰有多高明。畢竟要打出一把解開中國謎底的鑰匙,并非輕而易舉,更何況這些異域之眼艱辛跨越文化差異時難免粗暴和擅作主張。更多的時候,他們將精疲力竭打造出的中國之鑰示人,并開啟洞察大門,卻并未給期待者和圍觀者帶來豁然開朗。
東方的視角
各種峰回路轉的細節藏匿于中國螺旋式上升的粗線條下,并選擇在不同的時機凸現,摻雜著各種理性、非理性的西方學者,會在這些有喜有憂的細節中再次喧囂,如此反復。當然,中國各路人馬也不甘示弱,以旁觀者或當局者的身份解讀中國謎底。
一頭桀驁不馴的卷曲白發、棱角分明、身材瘦高的經濟學怪才張五常,不給西方經濟學面子,直言不諱地指出,中國的經驗證明很多經濟學上的東西都是錯的,所謂的宏觀經濟學是徹頭徹尾的錯,全盤的錯。中國在經歷了將私有產權鏟除得干干凈凈,又將權力下放,形成地區間的激烈競爭制度,此制度史無前例,是其見過的好的經濟制度。
曾在完達山狩獵七年半的老獵戶周其仁,把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歸結為制度成本的降低,“改革引發了中國人學習知識的欲望,而開放則降低了中國人的學習成本。綜合起來,早已存在的要素成本優勢、改革開放顯著降低制度費用,以及中國人力成本的迅速積儲,共同成就了中國經濟的競爭力。其中,制度成本的大幅度降低,是中國經驗的真正秘密。”
2011年,隨著兩本觀點截然相反的圖書的出版,中國之謎尤其發展之謎再次掀起爭論波瀾。
張維為的《中國震撼:一個“文明型國家”的崛起》,代表了“中國模式”粉絲的情緒體驗與觀點表達,該書認為中國的經濟增長既得益于不斷開放的市場,又與政府對重要行業的控制密不可分,市場開放與政府推動構成了獨特的中國模式,顛覆了公有制企業沒有效率的傳統觀點。而且,“現在中國執政黨也是一個完成天命的執政集團。它的天命就是恢復中華民族在世界上的地位,世界性大國的地位。”
黃亞生的《“中國模式”到底有多獨特》,則試圖對“中國模式”進行祛魅化,“在我看來,中國經濟的發展模式并不獨特。中國實行的是價格自由化、企業非公有化,這其實就是市場經濟的模式,中國也在走市場經濟的道路。”經濟學家張維迎與黃亞生遙相呼應,同樣認為不應迷信中國模式。
態度截然相反的模式之爭,越來越表現為意識形態的分歧。措辭激烈、立場有著非黑即白鮮明性的爭辯,散發著濃厚的理想主義氣息,無論哪一種主張都難以與現實契合得天衣無縫。有人開玩笑稱,張維為教授的書,可以讓老百姓多看看以增強民族自信。
黃亞生等人恰是擔憂如果過度神化“中國模式”可能導致拒絕深層次改革,以不容置疑的口吻反對“中國高度集中的政治體制、高速增長的經濟增長率以及獨特的儒家文化傳統,共同構成了中國模式的重要特征”這一主流觀點。不過,即便是那些鍍金“普世價值”與“基本原則”的西方經濟學原理,也仍在周而復始的否定之否定中搖擺和蛻變,同時我們的文化血緣與西方世界截然不同,將西方經濟學全盤照搬視作中國經濟變革的金科玉律也需斟酌。
中國經濟的“撐高跳”是否參照西方的動作要領,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們現在跳得很高(盡管騰空跳起的方式被某些人看來古怪、笨拙),但會存在什么“后遺癥”,以及未來到底還能跳多高。
中國既用了“犁”,也用了“劍”
究竟是怎樣一種價值觀念,或者怎樣一種文化,與歷史的經驗和共同的民族起源相互影響著,將中國人緊緊地維系在一起。
——史景遷《錢穆與七房橋世界》
“勞動者的犁”與“士兵的劍”
法國青年托克維爾在《論美國的民主》中論述了大國崛起的兩種模式:
“當今世界上有兩大民族,從不同的起點出發,但好像走向同一個目標。這就是俄國人和英裔美國人……美國人在與自然為他們設置的障礙進行斗爭,俄國人在與人進行搏斗。
一個在與荒野和野蠻戰斗,另一個在與全副武裝的文明作戰。因此,美國人的征服是用勞動者的‘犁’進行的,而俄國人的政府則是靠士兵的‘劍’進行的。
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美國人以個人利益為動力,任憑個人去發揮自己的力量和智慧,而不予以限制。而為此目的,俄國人差不多把社會的一切權力都集中于一人之手。前者以自由為主要的行動手段,后者以奴役為主要的行動手段。”
中國,既不同于美國的“任憑個人去發揮自己的力量和智慧”,也不是“把社會的一切權力都集中于一人之手”的復制,而更像介于“勞動者的犁”與“士兵的劍”之間。而且向“任憑個人去發揮自己的力量和智慧”方向靠攏,更具正向意義。因為,美國的持續繁榮,以及蘇聯在極度輝煌后的瓦解,恰恰證明了美國的崛起模式比蘇聯的崛起模式更有生命力與合理性。美國的崛起,是民眾崛起導致的國家崛起,而蘇聯的崛起,只是國家的崛起。截然不同的崛起模式,延伸出不同的興衰成敗格局。
人們一邊對古老的哲學頓悟——“世界上沒有相同的兩片樹葉”深信不疑,一邊又不斷摸索線性發展模式,以為后來者的繁榮只不過是亦步亦趨地修煉到了先行者的道行。而真正的事實是,經濟發展從未游離古老哲學的頓悟之外。
同一經濟學原則下,政策可選擇的空間很大。經濟學原則也很籠統,無怪乎市場、產權、契約、激勵等,以保障給民眾更多的創富自由。
哈佛大學經濟學家羅德里克的觀點或許能給我們一些提醒:
最為基本的經濟原則——產權保護、契約執行、市場競爭、正確的激勵、穩健的通貨、可持續的債務——并不對應的政策組合。好的制度是那些能夠使這些及時級原則充分發揮效能的制度。在好的制度功能及其形式之間,并不存在惟一的對
榮光投下的陰影
榮光背后總會拖著一個不大不小的轉折尾巴——“但是”,指望一勞永逸并皆大歡喜的“烏托邦”、“理想國”,不管“土”的還是“洋”的,曾經被煽動者“慫恿”得只有咫尺之遙,然而歡喜觸手卻只剩夾雜浪漫的流光泡影。
冷幽默“地主家也沒有余糧啊”,恰到好處地暗諷桃花源只是迷夢。即便被很多人視作淘金天堂的、連華爾街路旁樹葉上都濃妝涂抹著繁華氣息的美國,也有難言苦衷,一場金融危機讓“經濟霸主”顏面盡失。
告別計劃經濟實行改革的中國,也涌動著不少暗流漩渦。2003年,任仲夷表示,中國改革仍未過大關,“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高效整合社會資源的優勢,其背后的陰影已不容“睜一只眼閉一只眼”:腐敗、貧富差距……
新的商業秩序興起,技術革命浪潮席卷社會,形成更為強大的生態系統,今天的我們,見證著崛起的榮光,也經歷著伴隨而來的擔憂與坎坷,他們如同硬幣的兩面,快速旋轉,折射出模棱兩可的光線。而要試圖看清旋轉背后藏著怎樣暗合天意的密令指派,就不得不在時間里辛苦耕耘,以求尋得時間洪流中被一一展開的,看得見的、看不見的線索。
自主創富是不是最終謎底?
在一片灰蒙蒙的天空中,東方涌現出一塊巨大的、美麗得人間少有的玫瑰色的云彩,它擺脫一切,獨自浮現在天際,看起來像是一個微笑,像是來自陌生的遠方的一個問候……
——盧森堡《獄中書簡》
中國奇跡之謎的最終謎底:自主
國富的外殼再堅硬,里面隱藏的也是一個個脆弱而敏感的人,他們對未來生活充滿憧憬,希望過上好日子,這才是國富的終極目標,即藏富于民。
有無數個路徑通向“藏富于民”,如體制變革、法治建設、道德建設、文化回歸、對外開放,它們將“藏富于民”從紙上政策層面深入到現實層面。所有要素,歸根到底不外乎自主,它才是中國奇跡之謎的最終謎底。
漫長的時間經絡不斷分化、拔節和抽芽,有選擇、傳承與背叛,所有時光之尺的衡量標準,都逃不過“自主”兩個字。不管國富民富,不管是經濟層面還是政治層面的發展,皆基于民眾自主創造。
制度上的豁然松綁,帶來發展自由。空間驟然解放,人們更輕松施展拳腳,各方沉寂或被羈絆的同時,人們職業流動的自由度也逐漸增加,從板結狀態進入開放狀態,“分配”這個曾牽動無數家庭飯碗的名詞,漸漸蟄伏或消亡下去,跳槽成為家常便飯。之前影響工作橫縱向流動的因素如階級、成分,逐漸退出社會舞臺,取而代之的是學歷、素質與技能。
期待更多的空間開放
主張自由較大的后果是,各種有形的門檻越來越低,越來越多的人獲得了名義上的準入券。但這些自由還遠遠不夠。
有些自主創富,盡管已經存在,甚至一度要被潛移默化為共識了。不過,當觸及到某些利益或情緒時,還是會出現反復;有些自主創富,還會被權力綁架,如權貴資本主義的產生;有的自主還只是“畫餅充饑”,雖然政策上已經趨于理性,但現實中卻牢牢豎著一道玻璃門。
自主創富在中國跋涉中遇到種種問題,政府應將自主袋子的敞口打開得更大一些:需要政府在政策層面的認同與鼓勵的,步子邁得大一些,堅定一些;已經在政策層面承認的,加強在現實層面的兌現落實,并堅持下去,避免政策反復。政策上的反復,只會弱化人們對未來的樂觀預期,吞噬民眾創富的信心與熱情;政治改革再難啃,也要矢志不渝地走下去;割斷資本與權力的不正當聯姻,讓權力回歸自己的正常角色;建立法治市場經濟,依法行事……
一位外國人經歷中國之行之后寫道:“……回憶起來如在夢境……我已清楚地看到億萬普普通通的中國人正在邁步走向更好的生活……在這片混亂中孕育一種堅定的目的感……”
“紅了櫻桃,綠了芭蕉”。我們信心十足地把未來灌注得汁液飽滿、光鮮照人,恰恰因為我們相信,時光這條巨流終會滌蕩出自由的透亮本色,一切豁然開朗,如月色傾城。
"中國不是功夫熊貓,非經濟救世主。"商務部長陳德銘不想世界為中國鍍上"救世主"的光環。但仍然有越來越多的人把中國當作"功夫熊貓"。
由于資源被大量使用,資源的價格與西方國家工業化之初時的價格已是冰火兩重天,這意味著中國將付出更多的工業化成本;在環境上,中國更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
中國是改革開放以來,92年以來,經濟發展特別快,世界上產生了一系列的,中國經濟發展,我們從來沒有看到過的一系列重大的機會,和一系列重大的新的矛盾。
2002年,英國劍橋大學經濟學家彼得諾蘭借助主流經濟學的理論來解釋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增長,同樣提出了中國之謎的說法。
全球媒體對中國的報道中,一旦涉及中國經濟,經常使用的是一些加感嘆號、感情色彩比較濃厚的詞匯。比如龐然大物、中國虎、新的超級大國、中國旗艦、全球化的帝國……等等:
中國學者對于"中國之謎"的關注,其焦點不在于爭論中國國情是否符合西方的經濟理論框架,而在于中國現實的復雜狀況。
本書是中國當代版的《國富論》、《國情備忘錄》外傳,為老百姓提供**前瞻性的財富分析和建議,是*有效的生存法則,能夠優化你的生活和未來!
強大,還是弱小,就如一個硬幣的兩面,常常很難分清。每天,我們從許許多多來自中國各個角落的統計數字后面,面對著我們這個國家。這些數字看似枯燥,但正是這些數字組成的浩瀚場景,在描繪著中國的復雜國情。
中國經濟的崛起,是工業革命以來國際經濟實力對比第四次巨變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一次是19世紀早期英國的崛起,第二次是19世紀末期和20世紀早期美國和德國的崛起,第三次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日本的經濟奇跡,第四次就是包括中國和印度在內的亞洲其余地區的崛起。
、“三個代表”的原則下,中國共產黨廣泛吸收社會精英參與執政。中國領導班子的交接也程序化,沒有發展中國家常見的軍事政變和內戰。西方媒體認為中國是威權政府低估了中國政治改革的步伐。
他們絞盡腦汁,希望把中國這個不再沉睡的巨人裝在某個西方的經濟學理論框架中。但是,不管是新自由主義還是凱恩斯主義,由于中國的國情過于神秘與復雜,這些理論往往束手無策。
那個夢想,一百多年前,在劉鶚的書桌前曾奄奄一息,"棋局已殘,吾人將老,欲無哭泣也,得乎?"那個夢想,一百年前,在粱啟超的海船上又曾復活了,"縱有千古,橫有八荒,前途似海,來日方長,壯哉,我少年中國。
中國之謎(《國富D論》的中國當代版,《國情備忘錄》外傳,財富大爆發背后的真相)論N框架,從年開始,一批西方學
法國《回聲報》副主編伊茲拉萊維奇發表了一部名為《當中國改變世界的時候》的著作。刊登于該書封底的簡介說,"中國已經醒來,世界正在顫抖……世界用1/4世紀的時間改變了中國,現在中國在改變世界,今后中國將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
2006年2月15日,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05年中國GDP增長率為9.9%,總量達2.2257萬億美元。而與此同時,英國的統計數字顯示,2005年英國GDP的增長率為1.8%,總量為2.03萬億美元。
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就連獲得諾貝爾獎獲的經濟學家都無法解釋,本書大膽的披露了中國經濟高速發展背后的謎團。
弗里德曼,是最關注中國經濟的一位經濟學家,對中國曾經有過這么一段詼諧的幽默,"只要能夠給中國的經濟改革提供可行性方案,他就有能力獲得,或者他該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拉丁美洲國家資源豐富,出口可可,牛肉,石油,礦產等大宗產品,符合古典經濟學的比較優勢理論。阿根廷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生活水平不亞于美國,巴西的人口壓力,也遠比中國為小。可惜拉美國家的經濟增長不如東亞,技術進步尤其緩慢,始終沒有擺脫“依賴經濟”的困境。
美國摩根士丹利首席經濟師史蒂芬羅奇就曾這樣感慨,"在亞洲沒有一個國家,甚至說能夠接近中國在25年的時間里面貿易總額翻8倍的收入,不要說打破連接近都無法接近。在二戰后,也很難找到一個經濟體可以打破中國的經濟情況
西方國家走的是"先發展,后治理"的路子,他們的工業化將地球的資源與環境狀態推向警戒線。因而,西方國家在工業化之后才遇到資源與環境瓶頸。同時,西方不必為工業化所使用的能源和造成的污染付出過高代價,為成本外化。
破解中國之謎談何容易,閱讀作者的觀點并加以分析,才是應有的求知進步之道。這本書作者信心十足的陳述他的觀點,并有論據支持,帶著懷疑分析來閱讀,相信會收益諸多。
基辛格,最關注中國國情的國際政治家。這位代表西方首先打開中國國門的老人,幾十年來,一直在密切關注著中國每一個哪怕是細微的變化。他用了一句西方政治家們的口頭禪來判斷中國正在發生的變革,"現在下結論還為時太早。"
經濟變革中,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把"改革、發展、穩定"三者協調統一進行。漸進式變革,在轉型過程中嘗試把計劃和市場最好的部分"裝入一個籃子里",正是中國經濟轉型目標模式的精髓所在。
西方媒體批評中國對資本流動的管制,似乎中國如果采納西方的全面自由化要求,更能同時滿足中國和西方的經濟利益。生活中的每一個人,經驗往往都是片面的,生存地位也是有局部性的。我們需要在各種理性的、情感的以及文化認知基礎上,剝繭抽絲,深度剖析中國國情。
2002年,英國劍橋大學經濟學家彼得諾蘭認為,按照主流經濟學的理論邏輯,中國不可能獲得目前的成就。但中國是在各種缺損的條件下獲得了持續的經濟增長。諾蘭將這種不一致的局面稱為"中國之謎"。
西方媒體批評中國幫助國際資本剝削中國勞工,主張在中國推行西方式的獨立工會,建立西方標準的勞工法、最低工資法、社會保障法,來提高中國的勞工成本,美其名曰拉動中國內需,實質是希望以此降低中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韋茨曼提出:按照西方主流經濟學家設計的東歐和前蘇聯各國的改革,伴隨而來的是經濟大蕭條,而在他看來不那么正宗的中國改革卻與高速經濟增長并行。他將這種現象稱為"中國之謎"。
這是連諾貝爾獎經濟學家都參不透的中國經濟!參透中國,你才能領悟世界!感知現實,你才能溝通未來!本書是中國當代版的《國富論》、《國情備忘錄》外傳,為老百姓提供最具前瞻性的財富分析和建議,是最有效的生存法則,能夠優化你的生活和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