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愛情世界里,帶來傷害的是別人,但造成痛苦的,卻是我們自己。只因為,我們老是用錯誤的方法處理失落的情緒。
那些未了結的情緒,往往會局限你再度愛人的能力,讓你無法敞開心扉,投入新的感情。
如何進行一個人的愛情療愈?作者通過一連串的療愈步驟,如清晰回憶過去,畫張情感關系圖;寫下只能對自己說的愛情故事;寫一封愛情療愈信等,告訴你如何走出困境,了結未化解的情緒,讓你認清自己過去處理情感的模式,從而做出新的改變。十多年來,這本書已幫助無數傷心人,找到對的人,或是從此維持好感情。
風靡全美、影響數百萬人的療愈經典,寫給想要變得更好的你!唯有坦誠面對自己,以行動療愈,你才能重新去愛,也被愛。這本書要獻給:
遭受感情挫折而恢復單身的人;曾經失戀、現在又重新戀愛的人;和另一半總是爭吵不斷,不知該如何是好的人;不再相信愛情、放棄追求幸福的人。
1、風靡全美、影響數百萬人的療愈經典,寫給想要變得更好的你!隨書附贈64P全彩精美治愈系筆記本!
作者約翰•詹姆斯是美國傷心療愈協會創辦人,作者羅素•傅里曼是協會執行長,兩人投入傷心療愈超過三十年,已經幫助了數百萬傷心人。著有《一個人的療愈》、《給孩子的心情療愈》,本書即為該療愈經典系列之一,這本書獻給所有遭受過感情挫折的人!
2、市面上情感治愈系圖書大多都屬心靈雞湯文,講道理,本書的區別和賣點在于:道出了情感療愈的具體方針,按照作者的具體步驟指引,以行動療愈,重新去愛,也被愛。作者身體力行,實踐過書中所說的每一個行動,這是他們得以協助他人的真正資格和動力。 3、“傷心不分男女”,幾乎每個人都需要進行情感療愈;同時,本書所指出的療愈法則不僅僅只針對情感療愈,對于個人其他情緒的處理,同樣具有啟發性和適應性。
約翰.詹姆斯(John W. James)、羅素.傅里曼(Russell Friedman):
約翰.詹姆斯是美國傷心療愈協會創辦人,羅素.傅里曼后來加入,現任協會的執行長。傷心療愈協會舉辦療愈講座、證照課程,在加拿大亦有分會。
兩人投入傷心療愈超過三十年,曾在大專院校、醫院、酒精與勒戒中心、殯儀館與葬儀公司,還有各種社福、宗教、哲學團體機構擔任顧問、提供課程,已經幫助了數百萬傷心人。著有《一個人的療愈》、《給孩子的心情療愈》。
前 言] 愛情,為什么要一個人療愈?
及時部 我的愛情,到底錯在哪里?
及時章 你的感情行李超重,你知道嗎?
第二章 大家都用錯的方法處理傷心
第三章 不要用短期的疏解,換虛假的幸福
第四章 為什么我一直無法“走出來”?
第五章 我們都假裝愛情已經療愈了
第二部 療愈,幸福的入場券
第六章 療愈開始:深刻挖掘我自己
第七章 哪一段逝去的愛最刻骨銘心?
第八章 痛有多深,書寫回憶就要多清晰
第九章 只能對自己說的愛情故事
第十章 了結那些“未完成”的情緒
第十一章 寫一封寄不出去的愛情療愈信
第十二章 找個人,聽你念完這封信
第十三章 新的未了結情緒,該如何處理?
第三部 用新的方式處理感情
第十四章 了結舊習,重建直覺
第十五章 不爭吵的好感情,如何做到?
第十六章 怎樣才會遇上對的他(或她)?
第十七章 在空白處,寫下你的新計劃
結 語] 所有失落的關系,都需要療愈
及時部 我的愛情,到底錯在哪里?
大部分人都會將過往的感情經歷帶進新的戀情里,你可能也不例外。隨著你對自己了解愈來愈多,你或許發現自己曾經在感情上自作自受,或者明知這段愛情不可能開花結果,卻還是一頭栽入。
想知道為什么自己會做出這樣的行為嗎?首先,你必須找出在面對各種失落感受時,學過哪些基本觀念?唯有如此,你才能找到自己的感情問題,并將它整理干凈。
要是我們告訴你:“這本書每個字都要讀,所有的習題都要做。”你一定會覺得太專斷,所以我們換個比較柔性的說法:建議你讀進去每個字,好是把所有的習題都做了。
本書所規劃的行動已對成千上萬的人產生效果,其成功的要素不只是把書的內容讀進去而已,更重要的是付諸行動。所以,只要你愿意行動,這套方法在你身上也會奏效。
提醒你:如果你刻意去找例外,你會找到它、放大它,然后用各種理由繼續走你現在的老路子,但這樣做,沒辦法讓你得到真正的幸福。
“你不能光想而已,必須借由行動做到正確思維。”我們不知這句話最初出自何人之口,但它的意義再清楚不過:要讓生活得到有意義的改變,行動是最主要的關鍵。這個觀念與本書息息相關,我們不妨做個衍生:你不能靠閱讀得到美好愛情,但你可以借著閱讀并采取行動而邁向美好的關系。
從第二章開始,你會看到一系列的習題,我們的行動指引即是以這樣的形態出現。
當你準備好的時候,我們就出發吧!
及時章 你的感情行李超重,你知道嗎?
把超重的感情行李帶到下一段戀情,是我們再三犯下相同錯誤的主因
在很多社交場合中,你常會聽到誰誰誰分手或離婚了。大家總是會問:“(在這段感情里,)他是不是帶了太多的感情行李?”答案永遠是肯定的,從無例外。
接著,會出現一句試圖安慰傷心人的話:“不要難過,下一個會更好。”諸如此類的陳腔濫調。或許這些安慰的話是出于好意,但幫助卻微乎其微。
或許對方確實有感情行李超重的問題,但我們更想問傷心人:“你自己又帶了多少感情行李投入這段愛情呢?”這個問題很殘忍,但如果你想要擁有一段長久而幸福的關系,這是能逼你查看自己行李是否超重的關鍵問題。
大多數人都知道“感情行李”這個字眼在愛情中所代表的含義。現在,我們必須為它下個更明確的定義,好讓你能用行動清空感情行李。
很多東西都屬于感情行李的范疇,包括:
所有我們曾經學到的處理失戀的普遍錯誤觀念;
我們在面對情緒反應的當下所采取的錯誤處理方式,特別是分手或離婚所引發的情緒反應;
分手后,我們習慣采取“替代”的短期能量釋放行為(第三章會說明),來轉移注意力;
長期以來一直沒有傳遞出去、囤積在我們心里日積月累的負面情緒。
既然你只能處理自己的行李而無法代為處理他人的,我們就從了解你和你的行李著手進行吧!
對另一半的態度,我們從小就已養成
小時候,當心愛的玩具或小毯子被人拿走時,我們就嘗到了失落的滋味。你一定會想,這是一本談論愛情的書,舉這個案例不太合邏輯。但其實這些小時候的失落遭遇以及家人給予我們的指引,決定了我們初次遭受情傷時會做出的回應。
想象你出生的那一刻,身上沒有攜帶任何感情行李,是個全新的人生之旅。你既無半點錯誤的觀念,也沒有任何未了結的情緒,因為不管發生什么事,你立刻就能做出響應,完全地活在當下。有東西逗你開心你就笑,等到開心的感覺過去,你也準備好迎接下一個情緒來臨。假設你下一個情緒感受是悲傷的,沒問題,只管放聲大哭就好,并且和剛才一樣,痛快哭完之后你什么都沒積存下來,又開始準備迎接下一個人生事件。
不管快樂或悲傷,你的感受都能真實地流露出來,不必在乎別人的眼光,這是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啊!想想看,如果你的內心沒有情緒的積存,就不會產生任何感情行李。在你出生的頭幾年,你就是以這種本能處理所有的情緒,情緒一發生就自然發泄干凈。
然而,等你從襁褓踏入學步的年紀時,你開始學習到,不管是快樂或悲傷,將所有的情緒表露于外,不再是被大家接受的事。大人會告訴你,表現悲傷或負面的情緒是不妥當的,而伴隨著這些情緒流下的眼淚,也同樣不受人歡迎。你一定聽過這句話:“要哭,回你的房間去哭。”但你可曾聽過“要開心,回你的房間去開心。”?恐怕沒有吧?
開心是好的,傷心是不對的。這個觀念,使得我們在處理情緒時的反應,和天性產生了沖突。
日后有傷心事發生,我們之所以不懂得如何處理情緒,就是被這個奉為較高準則的觀念所影響。我們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幫助你去檢視處理情緒的觀念,找出那些早該丟棄的錯誤信息,讓你重新和自己真實的情緒取得聯結。
別擔心,我們不是要你回到兩歲小孩的行徑,因為表達自己最誠實、坦然的情緒有很多方法,并非只能用小嬰兒的方式傳達出來。
我們敢說,當你慢慢認知到我們下面提到的觀念時,你會發現自己總是無法走出失戀陰霾、進退不得,其實就是這些錯誤觀念造成的。
我們不曾遺忘任何感受
人腦是個最的硬盤。打從我們吸進及時口氣開始,大腦就忙個不停。它將我們眼睛看到、耳朵聽到或所有接觸到的一切,都觀察進去并儲存起來。你也許不太相信,但這是事實。
舉例來說,幾乎每個人小時候都聽過這句話:“把碗里的食物吃干凈,某某國家的小孩還沒東西吃呢!”因為爸媽這樣說,我們就把“碗里的食物要吃干凈”的觀念牢牢記在腦子里。隨著年齡增長,有些人學會修正這個觀念,找到適合自己的健康飲食習慣,但遺憾的是,大多數人并沒有做到這點。
請回想一下你祖母的家,你會立刻想到什么?也許是杉木制的衣櫥散發的氣味涌現在你腦海里。
其實這段記憶早在你年幼時,大腦就自動儲存起來了,長久以來你一直都帶著它生活,直到今天它依然存在。即便你沒有刻意去想它,但記憶中的味道依舊清晰。不論經過了多少年,你的大腦也不會遺忘,只要一個簡單的詢問就能馬上讓你想起回憶中的味道。
你們之間的問題,早在三歲就形成了
記憶專家認為,人在三歲時大腦便已將75%的信息編碼、儲存下來,作為日后生活運行之用。而且,這些信息會和信息來源的影響力大小儲存在一起。
專家指出,我們80%的觀念養成,通常是來自爸媽或其他直系家庭成員,剩下約莫有兩成是從老師、同學、電影、電視和書報雜志等來源吸收而來的;等進入青春期、初嘗戀愛滋味時,95%的觀念已定型,并被我們廣泛運用在事件的解讀和生活作息當中。
一般來說,我們能追溯到的最早記憶的時間點,就是我們有意識的記憶開端。所以,在有意識的記憶之前發生的事,并不在我們直接擷取的范圍之內。也就是說,有時無論你多么努力地回想,還是想不通自己某些信念從何而來、某些感受生成的原因。
當年我們年紀太小、毫無能力分辨信息的好壞,總以為吸收進來的信息都是正確的。一如前面所說,由于這些信息發自具有影響力的來源,因此被我們奉為的真理,深深烙刻在我們的記憶中。
這些長期慣用的生活信息,我們稱之為:信念系統(belief system),簡稱為BS。每個人都有一套自己的信念系統,根據你儲存在大腦里的所有信息組合而成,也就是你所相信、認為是正確的一切事物。然而,這些信息里,有一些是毫無用處或錯誤的觀念,尤其是在處理失落感受的認知上。
因為這些觀念從小就存在于我們的信念系統里,所以即便是錯誤的,我們仍然會為它貼上“正確”的標簽。不僅如此,這些觀念遠在我們初嘗情傷苦果之前,便已操練多年,未來更會出于習慣而繼續沿用下去。
我們可以這樣說:信念系統里的錯誤信息,已變成你感情行李的一部分,被我們帶進未來的愛情世界中。不但如此,我們還會為自己的所作所為辯護,認為自己是對的,即使它害我們再三犯下同樣的錯誤。
第二章 大家都用錯的方法處理傷心
“別難過”、“下一個會更好”,不會幫你停止傷心
我們處理傷心的能力,受到六種重大迷思的局限。這六個迷思蘊含著錯誤的信息,但大多數人早已將這些迷思儲存在自己的信念系統中。
這個章節,我們要協助你,認清自己從小被教導處理傷心觀念的真相,我們稱為“理性行李”。
你會慢慢發現,原來你不曾細看過自己處理情傷的信念,也不曾檢視它到底對不對、是否對你有益。重復使用這些錯誤觀念,是造成感情行李的主因,它會局限你的能力,讓你無法敞開心扉、全心投入一段感情。
理智、情感和直覺三者相輔相成,是最理想的狀態。在這樣的狀態下,我們對生活中所有的重大事件皆可做有效的處理。在幼童時期,這三個面是互相關聯、共同運作的。譬如,當情緒降臨時,孩子當下便能將它清除干凈,這也是孩子之所以令人羨慕的原因之一,因為他們能在理智、情感和直覺之間自由游走。
若能將當下情緒感受表露于外,再加上理智和直覺的運用,不管是小孩或大人,都能與天性保持和諧。反過來說,一旦情緒受到壓抑,我們天生處理傷心的能力也就隨之喪失了。
1.“別難過”——多令人心寒的話
小孩在出生后的前幾年多半過得無憂無慮,直到他們及時次聽到這句話。而這句話所產生的負面效應,足以影響一個人的一生。那就是:“不要難過。”
這句話聽起來似乎沒有錯,但仔細檢視后,你會看出一個嚴重問題。在我們聽懂它意義的那一刻之前,我們所有的情緒都在大人接受與允許的范圍。但自此而后,只有快樂和歡笑才會受到鼓勵,傷心和眼淚卻被排除在外。
這樣的轉變是從何發生的呢?
下面是個典型的例子。
有個小女孩從幼兒園回到家,雙眼淚汪汪,爸媽問她發生了什么事,她回答:“有女生欺負我。”爸媽就說:“不要難過。來,吃塊餅干,你會好過點。”
我們仔細分析,這個信息涵蓋兩個部分:
及時,告訴小女孩,不要去感覺她已經感受到的情緒;
第二,要她用某個實質的東西,將傷心的感覺轉移開。
看似簡單的一句“不要難過”,卻隱藏著嚴重的錯誤觀念。
另一句回答也同樣常見——當她回答:“有女生欺負我。”爸媽就說:“不要難過,你會交到新朋友的。”
請記住這句話,因為我們下面會解釋,這句話的后半段隱含著另一個迷思。
由于這些勸小孩不要難過的信息來自父母的之口,它們等于被蓋上了“正確”的章。這些被歸類為“正確”的信息,從此成了小女孩信念系統的內容。
在這之前,她什么話都一五一十地告訴父母。當他們問她發生了什么事,她自然對他們吐露自己的真實感受。但現在她發現自己錯了,跟過去年紀更小、喜怒哀樂都毫無顧忌的時期比起來,這是一百八十度的轉變。
“不要難過”的建議雖然很理性,但對傷心人來說,非但自己的傷心不被接受,還被迫要隱藏起來、刻意視而不見,這是多么令人心寒的一句話啊!
2.“何處無芳草”——我愛的是一根草?
約翰(作者之一約翰?詹姆斯)七歲的時候,他心愛的狗死了。
約翰傷心欲絕,看到他那樣痛苦,他的父親說:“不要難過,星期六我再買一只狗給你。”
這句話可以這樣解讀:你可以找其他東西來取代失去的。
失去愛犬已經夠讓約翰痛苦了,找另一只狗來代替的想法更讓他摸不著頭緒、不知邏輯何在。
約翰得到的信息包含兩個部分:
一、不要難過;
二、找東西來取代失去的。
約翰的父母說到做到,星期六果然給約翰買了一只狗回來。可是約翰還沉溺在愛犬死亡的憂傷里,無論如何也無法對新的狗產生感情。他的心已經碎了,不能冒二度受傷的危險,于是他把那只狗送給了弟弟。
了解“找東西來取代失落”在約翰愛狗去世事件當中的含義后,我們回想一下前面的案例。
當其他小孩不愿跟小女孩做朋友時,她聽到的那句“不要難過,你會交到新朋友的”又代表了什么意義呢?
你應該拿其他東西去取代這些朋友。
這個信息會深化成一種信念,在她多年后初次失戀時,變成一個棘手的問題。
羅素(作者之一羅素?傅里曼)初二時,愛上了一個名叫凱倫的女生。他們之間無話不談,不但把最重要的心事和秘密告訴對方,也一起計劃未來。他對她的信任遠勝任何人,感覺人生是多么美好。
突然間,凱倫決定不再當羅素的女友,讓他幾乎為之崩潰。他記得,之后的那些天、那幾個星期,世界一片黑暗。他吃不下、睡不著,不想見任何人,也不跟任何人說話。幾天后,他母親安慰他:“不要難過,天涯何處無芳草。”
這是羅素及時次發現,原來他一直在跟一根草約會。抱歉,我們忍不住要開個小玩笑。不過,幾乎所有人在失戀之后,都聽過這句話或是它的某個版本。
撇開幽默不談,羅素聽到的這個來自重要——他的母親的信息,明指他不需要難過,應該立刻出門交個新女友。他乖乖照做了,卻發現自己不愿對新女友推心置腹,以免再度受傷,所以態度始終有所保留。
他不覺得自己可以信任她,畢竟,前女友粉碎了他對愛情的信任,所以他不想讓自己受到二次傷害。只要他把持得住,他就不想這樣做。
但他萬萬沒有想到,這段戀情就毀在他的態度上,沒過多久便無疾而終。新女友告訴他:“我不想跟你在一起,因為你從來不讓我知道你真正的模樣。”
年僅十四的羅素,為了減輕初戀痛楚而匆匆投入新的戀情,但他的痛苦非但沒有減輕,反而對愛情更加畏懼,下一回他的態度還會更加退縮。無形之中,羅素已開始囤積感情行李,并將它帶入往后的愛情關系里。
三個故事情境雖然不同,卻有著耐人尋味的共同點。及時次失戀后,羅素得到的指引,和被欺負的小女孩以及失去愛犬的約翰一模一樣:
一、不要難過;
二、找東西來取代失去的。
這些信息早就變成一種自動設定,每當愛情走到盡頭,我們就會自然而然地開啟它——我們不該傷心難過,應該快點物色新對象!
這種反應打從幼兒園開始,就已深深烙印在我們內心。明明很難過卻試著不去難過,只會讓問題更加嚴重,因為它不容許我們誠實地面對自己。就算你的舊傷口還在滴血,你也會自動開啟“找東西來取代失去的”的設定,貿然投入新戀情。這個行為不但有違常理,也是失敗的保障。
“找東西來取代失去的”是沒有用的,因為每段感情都是的,無一例外。還有一個原因:愛情無法被取代,更不可能替換。
“為情所困”很軟弱,我好獨自傷心?
“當你歡笑,全世界陪著你笑;當你垂淚,就只有你一個人哭了”,這是個會影響你一輩子、威力強大的負面想法。你已經聽過“不要難過”的勸誡,現在又多了一個:勸你遠離他人,暗自傷心就好。
當失落發生,你對它產生正常的情緒反應、想跟你信任的人分享心事之際,很容易就會接收到這個信息──你不該在外人面前表露傷心或痛苦的情緒。這樣的話不但助長了我們應該獨自傷心的觀念,也意味著別人如果難過時,我們也該讓他(或她)獨自面對傷心,給他(或她)一點空間。孰不知,也許他們現在最需要的,就是找人談談自己的感受,但這個觀念卻把他們推得更遠、令他們更孤單。
某人一旦顯露出悲傷或痛苦的情緒時,我們就會聽到這樣的評斷:她(或他)整個人失了魂、崩潰了。這種評斷,更深化了我們在他人面前表露悲傷情緒是不安全的觀念。這樣的話不必多,寥寥幾句就能瓦解你的安全感,讓你相信將自己隔絕起來、獨自面對傷心的觀念,是我們信念系統中“永遠正確”的想法。
只要我們感到失落,心理計算機就立刻傳送出這個信息:不要讓自己的傷心造成別人的負擔。所以,我們采取的做法就是,將自己隔絕起來,不讓自己的情緒顯露于外。
一段感情結束時,我們會感受到多種相互矛盾的情緒。譬如,我們一方面為不必再與對方爭吵而如釋重負,卻又因未來的夢想破滅而感到心碎——如釋重負是正面的感受,心碎是負面的。另一個矛盾是,我們渴望將自己的感受告訴他人,但不斷被強化要獨自傷心的信息,卻讓我們困惑而無所適從。
有情緒是正常的,想對我們信賴的人傾吐心事也是。問題是,我們從小到大一直被灌輸“不要難過”的想法,如果你真的難過也該獨自傷心。在我們最需要也渴望他人支持與關愛的時刻,接收到的信息卻是:你要獨自傷心。
“獨自傷心”是第三個重大錯誤觀念,阻礙了我們去化解因分手或離婚所引發的悲傷情緒。現在,我們的清單又長了一些:
一、不要難過;
二、找東西來取代失去的;
三、獨自傷心。
這些觀念,無疑是你感情行李堆積、未來情路多災多難的保障。
“時間”無法治愈什么
在所有處理情傷的錯誤觀念中,造成人生較大障礙的恐怕就是這一則。它有各式各樣的版本,但都同等錯誤。它最常登場的姿態是:“時間會治愈情傷”或“時間久了,你自然會想開了”。對這個嚴重錯誤的觀念,幾乎所有人都深信不疑。
來解釋這個觀念何以錯得離譜,輪胎漏氣可以說是好的比喻。
假設你開車出門后,發現有一個輪胎扁了,這時你會拉張椅子坐著等空氣跑進輪胎里嗎?一定不會吧!每個人都知道,要讓你的車重新上路,你非有所行動不可。大部分人會打電話給修車公司,請他們派人來換胎(這也是我們用手機的原因之一);有些人則拿出千斤頂來自己動手換胎。不管你怎么做,要讓汽車重新上路,采取行動是少不了的。
愛情也是同樣的道理。破碎的心和漏氣的輪胎一樣,如果你不采取有效的行動,你的朝氣與活力只會慢慢漏盡,一去不返。要你懷抱著一顆破碎的心,全心投入生活是非常困難的,但什么事也不做,光是等著時間治愈你的傷痛,就像坐著等空氣自動跑進扁掉的輪胎里一樣愚蠢。
這個譬喻還可以做更進一步的延伸。假設你的車在勉強可用的情況下,你不去修補扁掉的輪胎,還繼續往前開,不出多久,你不但會真的毀了這個車胎,而且只靠輪胎鋼圈行駛,遲早整個車輪都會報廢。
感情也是如此,如果你和男友分手后,既不去發掘這段關系尚未了結的負面情緒,也不謀求深入的了解,這種態度只會讓你帶著破碎的心進入新的戀情。就像你單靠心的外緣開車,任由它在扁塌的狀態下承受龐大的壓力,早晚有24小時,你的心會因承受不住壓力而再次破碎。
要多久才能走出來?
假設你失戀沒多久,就開始找對象約會,如同我們前面所提的:找東西來取代失去的。這種做法帶有破壞因子,可能會摧毀你的新戀情。
要經過多久的時間才能走出傷痛、開始約會?是像電影《失戀三十三天》的片名天數一樣?還是那句“上一段感情持續多久時間,你得等上它的一半時間才能準備好投入新的感情”那樣?這么說,如果你上一段婚姻持續了十年,那你不是得等上五年才能談戀愛?
不論是哪種建議,只要它指出過了多久時間你就能再度約會,清一色都是謬誤的。我們有非常多的實例能證明這點。
最糟的是它的弦外之音:你只要靜待時間過去就好。
可是,在等待的期間里,你應該做什么呢?
有些建議還頗具詩情畫意,例如:“在你歷經過春夏秋冬后,你就準備好了。”這話聽來順耳極了,甚至帶著些許的浪漫。然而真相是,如果你的情緒沒有了結,就算歷經千百個春夏秋冬也不可能再放心去愛、信任對方。
時間會治愈情傷,這是最錯誤的觀念。
現在,我們的清單已經增長到這樣:
一、不要難過;
二、找東西來取代失去的;
三、獨自傷心;
四、時間會治愈情傷。
裝沒事只會傷心更久
剛失戀的那幾周,盡管心里頭難過得要死,但為了生活、工作或是愛我們的家人,我們還是必須打起精神、堅強以對——這,也是我們被灌輸的一個錯誤觀念。
對傷心事件有反應是正常且健康的,但“要堅強”這個觀念卻把我們跟自然反應切割開來,它告訴我們不應該對他人表露哀傷的情緒。這也意味著:如果你感到悲傷,將傷心情緒流露于外,你就是軟弱的人。
久而久之,“要堅強”就跟只有小孩子才能表露悲傷的觀念糾結在一起,因為身為大人的你不該顯露這種情緒。
有一首歌叫作《大女孩別哭》(Big Girl Don't Cry),在一九六二年曾蟬聯美國流行排行榜五周的冠軍曲。看似老掉牙的故事,但它的歌名就是一個指標,突顯出我們必須堅強的觀念。同時,歌名也暗示,你若顯露哀傷會造成他人的負擔,仿佛傷心是種傳染病似的。
為自己堅強,這個觀念也帶有我們必須為別人堅強的意味。坦白說,我們無法理解,為什么我們的堅強會對別人產生幫助。要是我不說真話、隱藏情緒,怎會有助于你感覺安心,而盡情表露你的傷心感受呢?事實上,這根本是開倒車的行為,如果我表現出一副不傷心的模樣,那豈不表示你也不該擁有傷心的情緒?
根據我們協助療傷三十年的經驗,唯有坦誠面對自己的情緒,才是堅強的真正面貌。你應該說出自己的真實感受,述說時若有情緒產生,讓它自然流露就是。到,我們都會讓傷心人做個簡單的抉擇:要堅強,還是要人性,你自己選一個。
現在,我們愈來愈長的清單已經涵蓋以下內容:
一、不要難過;
二、找東西來取代失去的;
三、獨自傷心;
四、時間會治愈情傷;
五、要堅強。
忙?不可能使你忘了他(或她)
“保持忙碌”也是最常聽到的壞建議。有非常多的人因為奉行這樣的建議,整天忙得像陀螺一樣,把自己累到筋疲力盡、不成人形。
“保持忙碌”其實是“時間會治愈情傷”的另一種說法。它隱藏的信息是:只要你保持忙碌、讓注意力轉移,時間自會治愈你的傷痕。
這說法不是很可笑嗎?
保持忙碌本身沒有什么不對,但用來處理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