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典中國尋找失落的優雅
當我們用“國學”的視角回看中國文化,其實我們是在豎起一面高墻;當我們用“傳統文化”的視角去看中國文化,其實我們是把它定格在遙遠的過去。越想接近,越是遙不可及。
但是,幾千年的磨礪和積淀,那里一定有什么東西我們還沒真正觸碰到。
不如忘掉需要仰視的“國學”高墻,扔掉隔離時空的“傳統”情懷,放空、平視,也許豁然開朗。
古典中國的文化和藝術,淬煉出了一套關于人的教養,儒雅、溫文爾雅,一幅書畫,一件瓷器,一方印章,一個詩句……都守護著一段關于物質與精神之美的密碼。優雅地活著,也許是過去世界帶給今天的我們的最關鍵的信息。
每個人都希望能夠優雅地活著,“優雅”是當代人的精神深處不變的追求。
無論中國人,還是想看懂中國的西方人,其實都在從古典中國尋找失落的優雅。
◇《優雅》叢書來自臺灣
這套書來自臺灣,主編何寄澎先生說:中國文化之所以漸趨暗淡,是因為從沒有人配合著現代人的環境與生活,透過淺明易解的方式,正確而完整地把中國文化的精華傳達給大眾。
所以,他邀請臺灣當時最有文采、學養深厚的作者一起完成了這套書。
他是用“美”來貫穿全套書,講的是“中國式的美”。
他說:華夏之美,獻給每一個中國人。
其實,中國式的美,可以獻給全世界每一個喜歡中國文化和藝術的人。
優雅》系列離開傳統的國學視角,拋棄繁瑣的考證或晦澀的理論,力求從美的角度出發,配合現代人的環境與生活,透過淺明易解的方式,把中國文化的精華傳達出來。
優雅》是獻給每一個中國人的,也獻給每一個想了解中國文化的人。讓我們在浮躁喧囂的時代里,重拾優雅生活。
◇《優雅》叢書共10種:
01《如何看中國畫》
王耀庭:臺北故宮書畫處研究員、臺灣藝術大學書畫學系教授。
02《當書法成為藝術》
周鳳五: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在臺灣大學開設書法課。
03《陶瓷之路》
劉良佑:公認的香學研究及時人,臺灣現代陶瓷藝術學會首任會長。
04《中國圖書三千年》
潘美月: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印刷史、古籍版本研究。
05《詩歌在唱什么》
曹淑娟: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哈佛大學東亞系訪問學者。
06《中國花藝》
許淑真:花藝專家,常年在臺灣開設花藝課程。
07《篆刻的雕琢》
林素清:臺灣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對漢字起源有深入研究。
08《中國式建筑》
李乾郎:臺灣古跡研究、臺灣文化大學建筑系教授。
09《茶的味道》
張宏庸:著名茶史、茶藝專家,對《茶經》有深入研究。
10《昆曲的聲與色》
陳 均: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在北京大學開設昆曲課。
還原千百年來中國人與美的對話,從古典中國尋找失落的優雅;臺灣學者專家多年打磨,用一套書講透中國文化獨特之美,獻給每一個想認真了解中國的人。10本書10個主題,鎖線裸脊,全彩印刷。
1 系統完整:《優雅》叢書共10種,包含繪畫、書法、圖書、詩歌、陶瓷、建筑、花藝、茶藝、篆刻、昆曲共10個主題,涵括了中國文化的各個方面,對中國文化之美有介紹。
2 內容經典:《優雅》臺灣版各分冊出版后成為各自領域經典之作、重要參考書。其中《優雅03:陶瓷之路》獲臺灣出版獎獎“金鼎獎”?!秲炑?1:如何看中國畫》先后有臺版、港版、日文版及韓文版等多種版本出版。
3 圖文并茂:無論是國畫、書法,還是陶瓷、圖書,都針對內容配以大量彩色圖片。以圖解文,以文注圖,展示更加直觀,讀者獲得的印象更鮮明具體。
4 作者:《優雅》的主編和作者來自臺灣,都是各領域研究專家。其優勢尤其在于接受過傳統文化熏陶,學養深厚。在傳統文化大環境逐漸消失的今天,其獨特性愈發凸顯。如《當書法成為藝術》的作者周鳳五,其父周介夫為張大千關門弟子,家學淵源,自身又進行相關領域研究,在大學開設相關課程。
5 分冊內容具體:《優雅》每一本書介紹了中國的一種文化,其內容具體而。讀一本書,可對一種中國文化有具體而的了解。如《優雅01:如何看中國畫》分專章介紹國畫的觀點、意境、筆法、色彩、用墨等,并對國畫的歷史流變進行簡要分析,提供欣賞國畫的背景知識;《優雅05:詩歌在唱什么》則分章闡述了《詩經》、楚辭、漢賦、六朝詩歌、唐詩、宋詞等多種詩歌體裁。
6 寫作方式簡明易懂:《優雅》以現代人為讀者對象,配合現代人的環境與生活,透過淺明易解的方式,正確而完整地把中國文化的精華傳達給讀者。如《優雅02:當書法成為藝術》,拋棄了繁瑣的理論闡釋與艱深的考證,只以簡要的理論概括了書法的理論與流變,而將敘述重點放在具體作品的風格或技巧的分析之上。
7 思路新穎:與傳統的國學著作不同,《優雅》從美的欣賞與創造的角度出發,用“美”來貫穿全套叢書,講的是“中國式的美”。
8 裝幀精美:鎖線裸脊,全彩印刷,版式精致典雅。
優雅》叢書主編:何寄澎
臺灣大學中國文學所博士,曾任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主任,現任臺灣大學中文系名譽教授、考試院考試委員。并曾任幼獅文化公司總編輯,主持出版《觀念史大辭典》、《世界文明史》、《幼獅少年百科全書》等經典作品。研究領域包括唐宋散文、現代散文、中國文學史等,著有《唐宋古文新探》、《北宋的古文運動》、《典范的遞承:中國古典詩文論叢》等,并編輯整理了臺靜農的《中國文學史》。
01《如何看中國畫》作者:王耀庭
中國藝術史碩士,曾在臺北故宮博物院書畫處工作三十余年,于處長任上退休。退休后在臺灣藝術大學書畫研究所任教授,有《古書古畫今日看》等著作以及大量專業,著作被譯為英文、日文、韓文等多種文字。
02《當書法成為藝術》作者:周鳳五
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教授,曾獲臺灣“國科會”研究計劃杰出研究獎、第55屆“教育部”學術獎,研究范圍涵括書法藝術、文字學、簡帛學、敦煌學、楚文化、中國古典文學、先秦兩漢經史、明清繪畫史等。
周鳳五之父周介夫為張大千關門弟子,素有家學淵源,能寫善畫,曾在臺灣大學開設篆隸習作、先秦書法史、書法及習作等課程,有《楚簡文字的書法史意義》等相關文章發表。
03《陶瓷之路》作者:劉良佑
藝術史博士,曾任職于臺北故宮博物院,后在文化大學、逢甲大學擔任教授。臺灣著名古陶瓷研究專家,多次在臺灣舉辦個人陶藝展覽,曾擔任臺灣現代陶瓷藝術學會首任會長,也是知名的書畫和文物研究大家,兩岸公認的香學研究及時人。有《中國歷代陶瓷鑒賞》、《陶藝學》、《A Survey of Chinese Ceramics》、《Chinese Enamel Ware:Its History Authentication and Conservation》等著作。
04《中國圖書三千年》作者:潘美月
歷任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佛光大學文學系主任,主要講授中國圖書發展史、中國印刷史、古籍版本鑒別研究等課程,對中國圖書史有深入研究。有《宋代私家藏書史》、《中國目錄學》(與昌彼得合著)、《圖書版本學要略》(與屈萬里、昌彼得合著)等著作。
05《詩歌在唱什么》作者:曹淑娟
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現任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曾為捷克查理大學客座教授、哈佛大學東亞系訪問學者。有《漢賦之寫物言志傳統》、《晚明性靈小品研究》、《孤光自照:晚明文士的言說與實踐》等著作。
優雅01:如何看中國畫》
上篇 中國繪畫賞鑒
及時章 仙山樓閣何處尋 —— 國畫的觀點
一、寫實和意境
二、構圖和視點
--------
第二章 別有天地在人間 —— 國畫的意境
一、山水畫的意境
二、人物畫的傳神
三、虛實的構圖
--------
第三章 點線的藝術——國畫的筆法
一、線和用筆
二、用筆的方法
三、衣紋的描法
四、山水畫的皴法
五、界畫
--------
第四章丹青彩繪——顏料與色彩
一、國畫的顏料
二、色彩與光
三、色彩的調和
--------
第五章 墨海翻出精神——墨韻的表現
一、墨與用墨
二、墨色
三、用墨的方法
--------
第六章 書畫同源——繪畫與書法的關系
一、用筆的共通點
二、構成
三、意境與神韻
--------
第七章 詩畫的融合——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一、詩意的空間境界處
二、畫有詩意的情趣
三、象外之意、言外之味
--------
第八章 畫外仍須用功夫——國畫獨特的裝點
一、題款
二、印
三、裝裱
--------
第九章 筆墨游戲——國畫里的奇門怪招
一、指頭畫
二、米氏墨戲
三、漆畫
四、潑墨
五、洗絹
六、混墨
七、含毫吮墨
八、彈灑
九、拓印
十、影壁、堆金立粉
--------
第十章 國畫的鑒定——摹本與贗品
一、摹本例
二、贗品的制作
三、真偽的鑒定
--------
下篇 中國繪畫史概況
第十一章 上古時期
一、漢
二、六朝
三、謝赫六法
--------
第十二章 隋、唐
一、人物畫的黃金時代
二、山水畫的變化
三、中唐以降的畫壇
--------
第十三章 五代、宋
一、北方畫系
二、南方畫系
三、徐熙、黃筌二體
四、宮廷美術的全盛期
五、文人畫的萌芽
六、雄渾空靈的風味
七、減筆的畫法
--------
第十四章 元
一、文人畫的奠基
二、元末四大家
三、簡逸的花鳥人物畫
四、宋、元畫的異同
--------
第十五章 明
一、宮廷繪畫的重建
二、奔放的浙派
三、溫雅的吳派
四、風格野逸的花鳥、人物畫
五、南北二宗論
--------
第十六章 清
一、遵行古法的四王山水畫
二、灑脫創新的遺民畫派
三、西風吹來的漣漪
四、狂怪不羈的揚州畫壇
五、金石派及海上畫派
--------
優雅02:當書法成為藝術》
緒論
及時章 萌芽與醞釀
第二章 古典的成立
第三章 變古與復古
第四章 中國書法發展的新趨勢
附錄 中國書法的相關工具與基本知識
優雅03:陶瓷之路》
及時章 團泥幻化的史前陶藝
第二章 商、周兩代的陶瓷發展
第三章 秦、漢、六朝的陶藝成就
第四章 隋、唐、五代的陶瓷藝術
第五章 宋代陶瓷的創作高峰
第六章 遼、金、元陶瓷的發展
第七章 明清兩代陶瓷盛況
優雅04:中國圖書三千年》
及時章 中國最早的圖書
第二章 紙的發明及盛唐以前的圖書
第三章 印刷術的發明及唐、五代的圖書
第四章 兩宋時代的圖書
第五章 金、元時代的圖書
第六章 明代的圖書
第七章 清代的圖書
優雅05:詩歌在唱什么》
及時章 廣土眾民的哀樂——《詩經》
第二章 瀟湘逐客的情愁——楚辭
第三章 帝國辭臣的諷頌——漢賦
第四章 亂世煙塵中的別調——六朝詩歌
第五章 內歡與飛揚的頓挫雄風——唐詩(一)
第六章 瑰詭與平易的起伏姿采——唐詩(二)
第七章 軟語溫唱與狂詞悲歌——宋詞
面對一幅畫,該是如何看法?怎樣才能提高對國畫的欣賞能力?
當你在博物館的畫廊參觀,或在其他場合面對著一幅美妙的圖畫,甚或在家里翻閱畫冊,看了之后,感到很有趣味,有份怡然自得的心情,那你已經獲得了“欣賞”的樂趣。
自古以來,提到中國畫家的創作,時常說“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用今天的話來講,就是畫家對所見所聞有著敏銳的感受和豐富的想象力,憑著優于常人的條件,才能創造出美好的作品。我們也常說,一幅的作品是具有生命的,能表達作者的感情、思想,進而使觀賞者受到感染。反過來說,藝術品須被觀賞者察覺到它的奧妙處,才能傳達所含蘊的美。畫面上所具有的美,是畫家個人主觀或客觀的產物,雖然不一定能得到每位觀賞者同意,照樣可以引起多數人的贊賞,可見在美的觀賞上還是有共同認可的范圍的。
實際觀賞的時候,面對同樣的一幅作品,難免有許多不同層次的理解,比如帶著科學分析的眼光來審查,用超越理智的觀點來批評,憑著一時情緒上的好惡來反應,甚至于三者錯綜復雜混在一起。更有許多人直截了當地說:“我欣賞不出這幅畫在表現什么。”“你說這幅畫好在哪里?美在哪里?”繪畫是一種視覺藝術,用眼睛可以看得到,國畫也好,西畫也好,畫家都是用“形狀”與“色彩”作為表現的媒介。“形”與“色”不像一般語言文字,每個人都學過、認識,兩個人看到同樣的文字,就可以知道它的意思,不至于有太大的差別。從孩提時代起,我們就通過學習、訓練,懂得了運用語言文字來溝通彼此的心靈,可是在“形”與“色”的認識上,除了專業人員和特別愛好者,很少有人曾經用心過??追蜃诱f過“視而不見”,為什么看了還等于沒看到呢?在欣賞的時候,我們看到了畫面上的“形形色色”,更要“見到”這“形形色色”告訴我們些什么。在這兒,我們不禁要問:面對一幅畫,該是如何看法?怎樣才能提高對國畫的欣賞能力?宋朝沈括的《夢溪筆談》中曾記載一則看畫的故事。歐陽修家藏有一幅古畫,畫的是牡丹花叢下有只貓。他無法判定這幅畫的好壞,而他的吳姓姻親一見到就說:“這幅畫畫的是正午時分的光景,因為花瓣無精打采,色澤干燥,貓眼只露出一線,正是中午特有的現象。”這位欣賞者已經深切體會到畫家把握時間的特色,也說明創造者和觀賞者都有很深刻的觀察力。作為一個畫家,和觀賞者一樣,要認真地去審視自己所要表現的題材。比方說,中國的山水畫家雖然很少對景下筆,卻長年累月地流連在真山真水里,深刻地觀察體會,才將其表現出來。例如公元十世紀、十一世紀間的大畫家范寬,就是居住在深山里,縱目四顧,求取山川四時變化的趣味,即使是在寒冷的雪夜,也照樣徘徊瀏覽,尋求創作的靈感。公元十二世紀,宋徽宗告訴宮廷畫家們:孔雀往高處去時會先舉左腳。好的畫家在一番深刻觀察后,才能把握畫題的造型和色彩。
作為一個欣賞者,如能了解中國繪畫發展史上被大多數人欣賞,乃至于創作上所共同遵循的一些原則,當有助于更深層地領略這門藝術的奧妙。本書就是要討論如何去了解中國畫的。
本書主要分為兩部分,前一部分——也是主要的篇幅,介紹的是如何欣賞中國繪畫。自古以來,有關中國繪畫的評鑒累積了相當多的經驗,可以視為中國人智慧的結晶。例如,公元六世紀,南齊謝赫就曾整理前代人的看法,發表了有名的“六法論”,直到今天仍是論畫所常引用的。至于各朝各代的畫論,更是琳瑯滿目。循著先賢的腳步,我們今天談國畫的賞鑒,當然還是植根于傳統,不敢說是超越前人,然而我們有幸生于這個時代,具備了許多往昔累積的優厚條件。談畫最重要的還是直接拿畫來談,古代所憧憬與標榜的左圖右“文”,在今日的印刷技術下,已經可以毫無問題地克服。就畫論畫,才能直接接觸到畫的核心,畫是“看”的,不是“聽”的,眼見為準,耳食是病。本著這個原則,這一部分所談到的,一定是舉圖為證,讓讀者能看得到,避免墜入談玄說理的層次。拜今日印刷術之賜,圖片的效果雖比不上原畫,已經可以做到“次真跡一等”了,這也使我們比古人更容易去了解中國的傳統繪畫。蘇東坡形容廬山是“橫看成嶺側成峰”,欣賞一幅畫時何嘗不是如此?這是前面提到過的,不同的觀點,產生不同的感受。對畫的分析,本書采取的步驟,可以從篇目的次序看出來。首先是國畫的“觀”點。這個“觀”點,毋寧說是畫家如何來看大自然,尤其是以大自然為題材的“山水畫”是如何產生的。了解到畫家如何作畫,也就容易起共鳴了。其次談的是畫面的整體氣氛,以及如何從畫家所安排的章法虛實來領略。畫既是以“形色”為基礎,接下來談的則是構成畫里形象的“用筆法”和中國人的色彩觀念。單色的“墨畫”是中國繪畫的特“色”,國人論畫甚至于只歸結到“筆”、“墨”兩端,可見它的重要性。毛筆是中國美術的利器,書法與繪畫一向相提并論,關系猶如孿生子,技巧與美感的相通之處,當然值得我們討論。詩、書、畫又是三位一體,詩與畫的相通之處,國人認為是理所當然的,因此本書用了兩個章節來介紹。畫上的款題、加蓋的印章,以及能卷能舒的裝裱方式,都是中國畫所特有的,雖是畫外之物,卻不能忽視。此外,畫有正正規規畫出的,也有逸出常規的做法,“筆墨游戲”這一章希望帶給讀者相對寬闊的看法——只要是好畫,就可以欣賞,而不必管表達方式如何。真畫、假畫是一個有趣的話題,觀賞后又有“鑒別”的需要,上篇的一章是想帶給讀者關于真畫和假畫的觀念。一部分介紹的是中國畫的歷史,從上古到晚清,是縱向的發展關系,期望能在欣賞的層次上使讀者了解到畫家之間的傳承關系。
作者多年來從事的都是有關繪畫教育的工作,如這本書能夠帶領讀者進入中國繪畫的領域,于愿已足。
李白的繁華與寂寞
唐世飛揚縱態的時代精神,投射在個人身上,突顯著一一獨特有力的身影。其間以橫絕的氣度令人驚艷的,該是那“興酣落筆搖五岳,詩成笑傲凌滄洲”(《江上吟》)的李白吧!
面對李白,仿佛便有颯颯風起,回蕩在天末遠空,展現飄逸流蕩的美;仿佛也有瀟瀟雨落,敲擊著人間土地,執著于歸向人世的追尋。而無論是風起云飛,還是雨落星沉,無論是飄逸逍遙的神仙風姿,還是縱橫不群的俠士氣概,李白,始終發散著他奔騰飛揚的生命氣息。
相傳李白出生那夜,其母夢見了天際閃耀的長庚星。長庚即金星,一名太白,所以以白為名,太白為字,好像這出生便結合了天上人間的性格,以后不可避免地要在兩極之間擺動了。他的先世為隴西成紀人,后因犯罪被放逐異域,至唐中宗神龍初年才潛還蜀地。時李白大約五歲,此后便居于蜀。其父李客“高臥云林,不求祿仕”,先人的流徙經驗、異域性格,或許也潛在地影響著他。而李白幼時見老婆婆鐵杵磨成繡花針的傳說,應是一種象征,為李白過于跳脫的生命注入一份人間的執著。成長后的李白同時展露了他壯麗的神仙性與人間性。二十歲開始漫游四川各地,五年后更“仗劍去國,辭親遠游”,天真爛漫地揮霍著生命與錢財,熱切地投入陌生的中原社會,自云“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萬”(《上安州裴長史書》)。在安陸娶前宰相許圉師之孫女,并南游江湘洞庭,東至山東兗州,東北至洛陽、太原,作千里壯游。但他仍然保留自己隨時可以抽離的姿態,又與孔巢父、韓準、裴政、張叔明、陶沔五人共同隱于徂徠山竹溪,酣飲縱酒,時號“竹溪六逸”。天寶元年,李白四十二歲,因道士吳筠推薦,被召入長安。“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南陵別兒童入京》),他意氣洋洋,以為可以揮劍佩印,建立人間的功業。但是,入京三年,不過調筆弄墨,賞花吟詩,失望中對唐朝政局、社會現實有了較深切的認識。上疏求放后,他在洛陽逢遇杜甫,論交同游,數月光景成為文學史上千秋佳話。此后十年漫游,生活日漸窘迫,游俠的色彩漸轉為游仙,而飛揚豪邁如昔,歲月的磨煉使他在“揮斥幽憤”(《暮春江夏送張祖監丞之東都序》)的創作中有了更巨幅的擺蕩起伏。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亂起,李白在“白骨成丘山,蒼生竟何罪”的感慨中,參加了永王李號召抗戰的軍幕。永王兵敗,白亦下獄潯陽,不久流放夜郎。次年遇赦,往依族叔當涂縣令李陽冰。寶應元年(公元七六二年)卒,結束了自己繁華而寂寞的一生。
說李白繁華,因他曾酣暢飛揚地展露一己的生命性情;說他寂寞,因他在人間世的追尋始終難得相應。
好評
好書
書設計的不錯,傳統中國值得一看
速度快質量好非常棒的體驗
不錯!到貨快!書的資料很好,內容還沒來得及細看。
封皮膠粘不牢固,內容不錯
印刷精美,圖文并茂。值得擁有。
書好,到貨快,贊!
優雅系列好書,不知另五冊何時出
當當不愧是第一購書大網站,買的書相信是正品,好書,全五分好評了。很滿意
給單位圖書館買的書,還不錯。
好書好評便宜滿意!套書還沒買全。待活動價再出手!
真的優雅!
非常好的一套書,藝術品,經典
心儀已久這套書,趕上活動購入。最好的文化在臺灣!這套書值得一讀和收藏,這是其中的5本,還有另外的5本,看完這套再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