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伯特 愛因斯坦不僅是一位無可爭辯的、偉大的科學家,也是一位有良知的、具有高尚精神、深具同情心和責任感的人。在一生中,他無視過威脅,拒絕過總統職位,但從未放棄過對正義和良知的追求。在生命的后階段,他還在為全人類的和平與發展思索。本書是一份令人感動的文獻,反映了愛因斯坦的哲學、政治和社會態度,書中各章是由目前尚未出版的講演、論文、書信、呼吁以及各種不同類型的文章構成,讓我們看到這個偉大的人深沉的精神力量,讓我們相信,曾經有這樣一個血肉之軀在地球上匆匆走過。
◎讀這本書的意義,在于學會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存在于現實世界中的疑惑。晚年的愛因斯坦給了我們一個范本,他告訴我們,人正是因為存在著缺點而可愛并充滿生命力,而人通過理性的輔佐可以享受愉悅純真的生活。
◎愛因斯坦的文章以明晰與睿智而被人傳頌,這是其他科學家難以與之媲美的。閱讀愛因斯坦晚年的文章,不但能讓人找到一種與其人生緊密相連的感受,而且站在愛因斯坦的肩上,人們可以繼續思考那些始終困擾愛因斯坦的思想的東西。
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舉世聞名的德裔美國科學家,現代物理學的開創者和奠基人。愛因斯坦1900年畢業于蘇黎世工業大學,1909年開始在大學任教,1914年任威廉皇家物理研究所所長兼柏林大學教授。后被迫移居美國,1940年入美國國籍。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成功地揭示了能量與質量之間的關系,并且成為解釋高能物理現象的一種最基本的理論工具。其廣義相對論也解決了一個天文學上多年的不解之謎,并推斷出后來被驗證了的光線彎曲現象,還成為后來許多天文概念的理論基礎。愛因斯坦開創了現代科學技術新紀元,被公認為是繼伽利略、牛頓以來最偉大的物理學家。1999年12月26日,愛因斯坦被美國《時代周刊》評選為“世紀偉人”。
中文版序
出版者前
信念與信仰
自畫像(1936)
決定命運的十年(1939)
道德的衰敗(1937)
留給后世的話(1938)
論自由(1940)
道德與情感(1938)
科學與宗教
Ⅰ(1939)
Ⅱ(1941)
論教育(1936)
科 學
相對論(1949)
E=mc²(1946)
什么是相對論?(1919)
物理學與實在(1936)
1.關于科學方法的一般性思考
2.科學體系的層次結構
3.力學及把全部物理學基于其上的嘗試
4.場的概念
5.相對論
6.量子理論與物理學的基
7.相對論與微粒
8.綜述
理論物理學的基礎(1940)
科學的共同語言(1941)
科學定律與倫理準則(1950)
質能互等式的一個初步推導(1946)
公共事務
為什么社會主義?(1949)
黑人問題(1946)
科學與社會(1935)
邁向一個世界政府(1946)
出路(1946)
在接受“一個世界獎”的頒獎會上的演講(1948)
科學與文明(1933)
給知識分子的信(1948)
致聯合國大會的公開信(1947)
給蘇聯科學家的回信(1948)
附:愛因斯坦博士的錯誤觀點——瓦維洛夫、弗魯姆金、
約飛與謝苗諾夫的一封公開信(1947)
科學與生活
關于知識分子的組織(1945)
“歐洲是成功的一例嗎?”(1934)
在捍衛言論自由集會上的講話(1936)
是要原子戰爭,還是要和平
Ⅰ(1945)
Ⅱ(1947)
戰爭贏了,和平卻沒有(1945)
大規模毀滅的威脅(1947)
學校與和平問題(1934)
論兵役(1934)
科學中的軍事介入(1947)
軍事主義的精神狀態
國際安全(1933)
偉大人物
艾薩克 牛頓(1942)
約翰內斯 開普勒(1949)
悼念瑪麗 居里(1935)
悼念馬克斯 普朗克(1948)
悼念保耳 郎之萬(1947)
悼念瓦爾特 能斯脫(1942)
悼念保耳 埃倫菲斯特(1934)
圣雄甘地(1939)
悼念卡爾 馮 奧西厄茨基(1946)
我的人民
他們為何憎恨猶太人?(1938)
猶太人究竟是什么?(1948)
存在壓迫是一種刺激(1934)
離散異邦的歐洲猶太人(1948)
讓我們牢記(1934)
就一本黑書而寫的未發表的序言(1945)
人類生存的目標(1943)
我們對猶太復國主義欠下的債(1938)
獻給華沙猶太隔都抵抗戰中的英雄們(1944)
在華沙猶太隔都抵抗戰中殉難烈士紀念碑前的講話(1948)
猶太人的天職(1936)
摩西 邁蒙尼德(1935)
斯蒂芬 懷斯(1949)
致耶路撒冷大學的信(1949)
美國猶太人委員會(1945)
以色列的猶太人(1949)
以色列總統職位(1952)
講稿(1955)
文章來源
譯后記
人名索引
自畫像
對于一個人自身的存在,何者是有意義的,他自己并不知曉,并且,這一點肯定也不應該打擾其他人。一條魚能對它終生暢游其中的水知道些什么?
苦難也罷,甜蜜也罷,都來自外界,而堅毅卻來自內部,來自一個人自身的努力。在很大程度上,我都是受我的本性的驅使去做事情。為此而獲得太多的尊敬和熱愛,讓人感到羞愧。仇恨之箭也射向了我,但從未傷害我,因為它們從某種程度上屬于另一個世界,而我與之沒有多少關聯。
我孤寂地生活著,年輕時痛苦萬分,而在成熟之年里卻甘之如飴。
留給后世的話
我們這個時代出現了很多長于發明創造的人,他們的發明能在很大程度上方便我們的生活。我們能利用動力渡過大海,也能利用動力把人們從各種勞累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我們已學會了如何飛行,還能借助電波毫無困難地把信息和新聞傳送到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
但是,商品的生產和分配是沒有組織的,這導致每個人都生活在恐懼之中,擔心被排斥在經濟循環(economic cycle)之外,這樣的話,他們就會苦于想要各種東西[卻又無力購買]。而且,生活在不同國度的人們在不定的時間里還互相殘殺,正因如此,任何一個思考著將來的人都會感到害怕和恐懼。這種現象應歸因于這樣一個事實:普通大眾的理解力和性格成熟度遠遠低于那些為社會產生有價值東西的少數人的理解力和性格成熟度。
我相信,后代將帶著一種自豪的心情和正當的優越感來讀這些話。
愛因斯坦常常被稱為一個孤獨的人。數學想象的領域有助于把精神從紛繁的俗物中解脫出來,就這個意義而言,我認為他確實是一個孤獨的人。他的哲學可以叫做一種超驗的唯物論,這種哲學達到了形而上學的前沿,那里可以割斷對自我世界的糾纏。對我來說,科學和藝術都是我們天性的表現,它們高出我們的生物學需要之上而具有終極價值。
——泰戈爾
愛因斯坦的書,好。
這本書非常不錯!很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