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00年前,阿爾貝加繆降生在阿爾及爾(Algier)附近的一個貧窮的家庭,沒有任何跡象表明,有24小時他將對整整一代人的人生體驗產生深刻的影響。在馬丁梅耶看來,阿爾貝加繆是20世紀中最偉大的作家之一。他的這本傳記將加繆的作品貫穿起來加以闡釋,也將這些名作與加繆一些不那么知名的文本建立起交叉關系,闡明了主人公一生當中的很多背景性因素。已經熟悉加繆的人,從這里可以看到處于宏大的相互關聯中的加繆;那些剛剛開始認識加繆的人,則可以從廣泛的視角去認識他。在其誕生百年紀念日,人們發現加繆也是這個時代的偉大人物。
馬丁梅耶,1951年生于蘇黎世(Zürich),大學就讀于哲學、文學和歷史專業。1974年起擔任《新蘇黎世日報》(Neue Züricher Zeitung)的副刊編輯,1992年起任副刊主編。近年來,他在Hanser出版了《日記和晚年的痛苦:關于托馬斯曼》(Tagebuch und sptes Leid. ber Thomas Mann)(1999年)和《皮拉內西的未來:關于文學和藝術的隨筆》(Piranesis Zukunft. Essays zu Literatur und Kunst)(2009年)。本書闡明了加繆人生中很多異常珍貴的背景資料,由德國知名的HANSER出版社于2013年出版。
前言/001
及時章 荒誕的起源
哲學的登場/009
一場“幸福的死亡”/016
嘗試短篇哲學論文/025
卡里古拉:受難者/029
誤會的后果/035
關于西西弗的思考/039
再談《局外人》/050
第二章 災難的世界
薩特的首次登場/061
鼠疫橫行/071
監禁和流亡/084
世界中的邪惡/093前言/001
及時章 荒誕的起源
哲學的登場/009
一場“幸福的死亡”/016
嘗試短篇哲學論文/025
卡里古拉:受難者/029
誤會的后果/035
關于西西弗的思考/039
再談《局外人》/050
第二章 災難的世界
薩特的首次登場/061
鼠疫橫行/071
監禁和流亡/084
世界中的邪惡/093
戒嚴和在舞臺上/107
作為評論家的羅蘭 巴特/120
第三章 哲學和對反抗的批判
“……在徹底墮落的時代”/124
追憶形而上學/134
從波德萊爾到超級現實主義者/142
從法國大革命到斯大林/153
正義和《正義者》/172
薩特的指責和絕交/182
第四章 時事評論員
在阿爾及爾開始記者生涯/194
寫給一位德國友人的信/201
既不是受害者,也不是劊子手/209
知識分子中的前哨戰/215
反對死刑/225
阿爾及利亞:徒勞的希望/234
藝術家和自由/243
第五章 日記中的鏡像
深居簡出的前奏/254
死亡和生命的意義/257
在巴黎漫步/271
關于自由/277
前往美國/282
走遍南美/291
家庭危機、身為諾貝爾獎獲得者的藝術家的注釋/295
第六章 失去的未來——后期的散文
夏天》手稿/314
落入不幸/320
來自斯德哥爾摩的消息/335
“放逐”和“天堂”/341
追尋不認識的父親的足跡/
357對不確定的未來的展望/371
結語/379
附錄/388
文獻縮略目錄/388
文獻索引/391
再談《局外人》
默爾索——別名局外人——盡管沒能從理性的角度證明他所意識到的這個道理,但是卻將它與自己的人生態度聯系在一起。我們早已知道,《西西弗的神話》和《局外人》是一體兩面的;進一步而言,在《西西弗的神話》這篇哲學論文中,以荒謬藝術作品的形式所表現的思想,在《局外人》這部小說中得到了證明。盡管在哲學論文中最終沒有涉及相應的范疇,但是這位局外人卻以較大程度的漠不關心回饋世界和存在,根據加繆的看法,《局外人》展現了令人感傷的被放大了的神奇西西弗:即默爾索是生活在現代的、同樣接受偶然性的西西弗的后裔和弟子。
小說中的場景沒有神話色彩。默爾索是位沒有雄心壯志的年輕人,在阿爾及爾的海運公司工作。他的業余時間是在海灘、電影院或咖啡館里度過的。在《幸福的死亡》中尚有戲劇化的成分—對富裕殘疾人的謀殺、對于上等生活的渴望、對于情欲致命般的饑渴和奪取生命的疾病,而在這里都被抹平了,并且濃縮到本質?!缎腋5乃劳觥分械闹魅斯窢査鬟@個名字,在法語中會令人聯想起大海或跳躍或突變,而在《局外人》主人公的名字為默爾索:這個突變的隱喻與“死亡(mourir)”的變位聯系在一起,在這里對于死去和死亡的共鳴是無法被忽視的。
死去和死亡是《局外人》的關鍵主題。它尤其是這個由兩部分組成的故事中及時部分的基礎,正如我們所熟知的,在小說的一開始就告知了默爾索母親去世的消息。這個兒子言簡意賅地介紹了這個情況。他向他的老板請假,以便能夠去參加葬禮,而且通過說“這不是我的錯”來向老板表示歉意。在這里常有關于責任和合理性的談論,這也大多是一種進行否定的模式。小說中所隱含的諷刺在于一種搖擺性,即對于在這里所發生的一切是否在良心上是問心無愧的。默爾索與他的前任梅爾索不同,他既不違逆自己的天性,也不違抗社會道德規范:他全盤接收它們,而不是將它們分解。在前往馬倫戈(Marengo)的汽車上,在逝者床前的守靈,與養老院看門人一起抽香煙,在炎炎烈日下開往墓地的靈車,炎熱和儀式,所有這一切都是循序漸進地展開的,并且敘述者“我”用簡短的語句對此進行了評論:“一切都沒什么變化。”
葬禮之前、之中和之后都沒有表現出應有的傷心和悲痛,有關這一點是他在很遲之后才意識到的,也就是當他因殺害阿拉伯人而被審判,并且被認定是沒有同情心的兇手的時候。在緊接著葬禮的那個周末,默爾索開始與一位以前在公司做秘書的女孩戀愛。他和她在海灘上嬉鬧玩耍,之后兩個人一起去看了費南代爾(Fernandel)演的電影,并且在電影院里,瑪麗(Marie)對母親去世的消息感到有些錯愕—默爾索告訴讀者:“我本應該跟她說,這不是我的錯,但是我沒有這么說,因為我想到,我已經跟我的老板這么說了。這不意味著什么。不管怎么說人難免會有一點內疚的。”
“Cela ne signifiait rien”—對于這個兒子而言,這件事情沒有帶來任何改變。默爾索講述了他的工作,之后是遇到了鄰居—一個自稱是倉庫管理員、實際是靠妓女生活的皮條客。這個人很快將他帶到了一場冒險當中。他們打算周末一起去阿爾及爾附近的海邊度假屋過周末。與此同時,這位新朋友告訴默爾索,他被一群阿拉伯人跟蹤,他們想要為他曾經欺負的一個女孩報仇。當默爾索的老板告訴他將要在巴黎設一個職位的時候,后者的反應是漠不關心的。
這對他來說無所謂,他回答說,并且對自己說:基本上他對生活是滿意的,因而看不到有什么理由去改變生活。
但是與期望相反,生活發生了變化。加繆將及時部分的第六章提升為開合轉承的合頁,接下來的所有情節都突然像幽靈一般地出現了。那是個星期天,默爾索很疲憊地醒來,刺眼的日光如同一個耳光打在他的臉上。他和瑪麗一起坐公共汽車到了海邊。在那里幾個朋友花了幾個小時一起游泳、吃飯和睡覺。默爾索和他的兩個伙伴及時次在海邊散步走到沙灘的盡頭,那里躺著兩個阿拉伯人。他們和阿拉伯人發生了爭執,并且打了起來,雷蒙—那位倉庫保管員在這個過程中被刀子劃傷了胳膊和嘴巴。在雷蒙看過醫生之后,三個人再次去了海邊。雷蒙身上藏了一把左輪手槍。他們再次遇到了阿拉伯人,其中一個在吹笛子。但是,在新的沖突到來之前,這兩個對手躲到了巖石后面。時間繼續流逝。,默爾索獨自一人第三次來到了海邊,朝遇到阿拉伯人的方向走去。天氣炎熱難耐,默爾索的腦子昏昏沉沉。他再一次遇到了阿拉伯人,當他向他們靠近的時候,一個阿拉伯人拿出了刀子。刀片反射著亮晃晃的光,眼睛開始流淚,于是他拔出雷蒙之前交給他的左輪手槍,開了槍。原文是這樣描述這個場景的:“那把刀刃上射出的光劍,灼燒著我的睫毛,刺進了我的眼球。于是,我眼前的一切開始旋轉,黏滯而灼熱的風從海上吹來,我感覺到天空開裂了,以使火焰從中傾斜下來。我的每一根神經都繃得緊緊的,我的手握緊了那把左輪手槍。機頭張開了,我感覺到光滑的手柄在我手中滑動,于是,隨著一聲堅硬而震耳欲聾的響聲,一切都開始了,我甩掉了汗水和陽光。我清楚,我毀壞了這24小時的平衡,打破了曾經讓我感到幸福的海灘上不同尋常的寧靜。接著我又向那個已經沒有生命的身體開了四槍,子彈穿透了進去,便沒有了蹤影。這如同四次短暫的敲擊,伴隨著它們我重擊著不幸的命運之門。”
經過多個階段,這部戲劇走向了解脫的結局。大自然從旁發揮著作用,它動員著一切,迫使主人公扮演了兇手的角色—沙子突然呈現出紅色,大海發出鋼鐵般灼熱的亮光,太陽向沙灘上的行人傾瀉著光芒。加繆在此之前幾乎沒有改變言簡意賅的陳述方式,而在這里他出人意料地要求陳述者采用另一種語調:這顯而易見地讓人聯想起《新約》中的《約翰啟示錄》(Apokalypse des Johannes)用最強有力的管弦樂所表達的重大事件即將降臨的征兆,它將要降臨到默爾索身上。事實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當他在死刑室回憶時,他是這么看的,也是這么理解的。
這個比喻明顯帶有卡夫卡(Kafka)式隱喻的標記,這里也將槍擊與敲響災禍之門聯系起來,顯而易見這個比喻與卡夫卡 1917年4月的《敲響庭院大門》(Der Schlag ans Hoftor)中的比喻很相近,后者也同樣地將意愿和偶然事件嫁接在一起。a同樣一目了然的是形式上的安排,和卡夫卡所描寫的一樣,這位講述者“我”也同樣是在監獄里才想起了一切,并且令人驚訝的是到才了解這一切。因而在這里,一個形而上的擔憂也參與進來了,并且隨著《局外人》的發展而不斷地消解。在這部小說的第二部分,兇手—或是殺人犯—被關進了監獄。在這里,他又繼續用言簡意賅的冷靜語調匯報了。他與律師的談話,接待了瑪麗的一次的探訪,以及與調查法官爭辯時具有理性色彩的談話。默爾索認為他的事情很“簡單”。司法機構會處理一切,這讓他感到很舒服,并且與他的律師一樣,他也認為,法律是“正義”的。預審法官富有同情心的表現使得被告人一開始甚至忘記了他到底做了些什么。“在往外走的時候,我差點向他伸出手,但是我還算及時地想到,我曾經殺了一個人。”
這一切因而充滿了諷刺意味。人們通過審問而使被關押者處于劣勢,而整個審問過程具有表演的固有特性,好像是一個虛幻的現實主導著一切。默爾索的辯護律師為默爾索帶來了及時個危險的信號,因為他提醒這位兒子,他在他母親的葬禮那天表現得“麻木不仁”。原文中的這個修飾語本身就是用引號標出的,并且這暗示著其實這種心理是嚴肅的法律所不允許的。而之后,調查法官顯然是采用了更為強硬的姿態。在下一次談話中,他問默爾索,為什么他向尸體開了四槍。默爾索的沉默使得調查法官打開抽屜拿出了銀光閃閃的耶穌受難像。而當默爾索首次承認他不信上帝的時候,法官幾乎失去了控制。對于他—調查法官而言,不信奉上帝的人生是沒有意義的。他大喊道:“你想使我們的生活沒有意義嗎?”“我不希望是這樣的,我把這一點告訴了他。”審問官用同樣的形式結束這次和之后的審訊,這種程式甚至給默爾索帶來了某種歡樂。即每次結尾都是這樣的:“今天就到這里吧,反基督先生。”
這種程式只是強調了從現在開始對于默爾索所產生的實實在在的后果,當然在小說的中心思想外殼中,兩個世界正發生著碰撞。一邊是社會和它的價值觀及衡量體系,另一邊是由于用不同的目光觀察某人的行為而為他帶來的困境:這個人對于外在標準有意識的執行遠比不上這些標準對他施加的作用。因此他整整在牢房里待了11個月。開始他覺得很難熬,之后就逐漸適應了:在草墊上睡上16到18個小時,時常會有對女人的欲望,也悟出了非常重要的認識,即一日自由生活抵得上監獄里的一百年。自由是無與倫比的,它通過撤銷痛苦而得以擴張。加繆通過對早期作品的引用而實現的文學上的“情境的聯合增效( mise en abime)”,從而使這個事件具有諷刺意味的一面非常突出:即默爾索在牢房里看到一小片報紙,上面報道了一個人在離家很久后回到家鄉的故事。他的母親和妹妹沒有認出他,搶劫了他,并且殺了他。這部名為《誤會》的戲劇強調了誤解,并且通過默爾索對于這個由街頭藝人講述的故事的評論而得到了呼應。“我把這個故事讀了足有上千遍。一方面這個故事令人難以置信;另一方面它太稀松平常了。無論如何我都覺得,那個旅人有點自作自受,一個人不應該玩這種愚蠢把戲。”
時間在天亮和天黑之間轉換流逝。外面是圓滾滾的太陽,里面正在進行著審問:被告饒有興趣地觀察著他自己的遭遇,陪審團的人看上去就像坐在有軌電車中對面的長椅上,到場的記者帶來了俱樂部的氣氛。一些證人被傳喚出庭,向法官描述默爾索令人震驚的冷漠行為:他將他的母親丟在養老院,在葬禮前抽煙,在守靈的時候打瞌睡,并且之后和情人去電影院看費南代爾的電影。檢察官勝利了,他指出被告這樣表現是因為他有一顆罪犯的心。“所有的這一切都不是我有意這么做的。”只是這么一句話,而且被告人的話一直沒有被在場的人聽明白,因而人們在想到這個并無惡意的意外事件時,總是預先將被告人看作是兇手。他私下里對制度和制度的人所做的的讓步就是“我不再那么關心我的事情了”。在法律的框架下,偶然事件變成了原因,因而這個難以辯解的犯罪行為,特別是向尸體連開四槍,就變得一目了然了。法庭外面響起了賣冰淇淋的喇叭聲。a在法庭上,檢察官“以法蘭西人民的名義”要求判處被告死刑。
一切就這樣發生了。默爾索只是很短暫地考慮了一下,是否可能存在著什么逃跑的機會—“在一刻跳出這個冷酷無情的法律機器,一次荒唐的奔跑”。很快他就屈從于命運,因而所剩下的時限就成了他的反思空間。他想起了自己的父親—這個他從未見過的人,因為父親在及時次世界大戰中戰死了,他又對法國大革命和恐怖統治中的斷頭臺進行了深入思考,接著他期待黎明的到來,因為在這期間他的耳朵里充斥著幾千個聲音。他的律師請求減刑的努力被駁回了,的希望也因此破滅了。“但是每個人都知道,人生是沒有活下去的價值的。”在這里又回到了荒謬—出現了一個以前從未提及的話題:默爾索想要向世界和社會表明他的態度,是出于本能,而沒有任何意圖或努力。到目前為止一直起鋪襯作用的監獄牧師的來訪,是這部小說的的重要部分。當牧師堅持讓這個被判死刑的人對上帝表示悔過和懺悔的時候,他一次憤怒不已,并大發其火。無論是存在的上帝,還是這位神父—默爾索正用激烈的態度對待著他—都不是他的父親。默爾索抓住牧師教士袍的領子,想要驅逐后者所確信不移的事情。然后他說:“沒有什么、沒有什么是重要的,我清楚地知道,這是為什么。他也明白這些。在我正在展開的荒謬的人生中,從我的未來深處,一股黑暗的氣息向我迎面吹來,經年不止,一直延續到尚未到來的歲月;在這股氣息吹過的路上,一切人們試圖強加給我的、我生活過的同樣不真實的歲月都變得極其相似了。”
這通發作起到了心靈宣泄的作用。“當我將邪惡的憤怒全部大喊出來之后,清空了所有的希望,布滿星座和星辰的夜空及時次向我坦陳了世界溫柔的冷漠無情。”一句話以特別含蓄的方式間接提到被釘在十字架上受難的耶穌,以此作為對這部作品的完結,這句話就是:“為了使一切都有始有終,為了使我不覺得那么孤獨,現在我只希望,在我被處決的那24小時,會有很多人過來觀看,他們用憎恨的叫喊迎接我。”但是這里沒有完成救贖的故事。最終的驗證要求,在這里成為犧牲者的兇手與社會共同體相互對立,因為他勾銷了所有屬于人類的道德標準,并且在生活中只做一名“旁觀者”—不能忍受無意義和偶然主宰著人生。在這樣的摩擦中產生了存在的荒謬性。存在追尋著意義,而意義不可能存在。
這個書是非常好的,當當送貨快,包裝好,性價比高,買的值。
很好
957年加繆因“熱情而冷靜地闡明了當代向人類良知提出的種種問題”而獲諾貝爾文學獎,是有史以來最年輕的諾獎作家之一。 加繆在他的小說、戲劇、隨筆和論著中深刻地揭示出人在異己世界中的孤獨、個人與自身的日益異化、罪惡和死亡的不可避免,但他在揭示荒誕的同時卻并不絕望也不頹喪,他主張要在荒誕中奮起反抗,在絕望中堅持真理和正義,他為世人指出了一條基督教和馬克思主義以外的人道主義道路。他直面慘淡人生的勇氣,他“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大無畏精神,使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不僅在法國,而且在歐洲并最終在全世界成為他那一代人的代言人,亦成為后代人的精神…
本人一致評價好
1萬個贊
那些剛剛開始認識加繆的人,則可以從廣泛的視角去認識他
不錯,很好
地球莫名其妙
還沒看
YKF精選,你的選擇。哈哈哈哈哈哈哈啦啦啦啦啦啦啦!O(∩_∩)O哈哈~
這本書內容非常精彩,圖文并茂,故事非常生動。印刷質量也非常好,是不可多得的一本好書,我很喜歡。非常超值的一次購物經驗。希望更多的人能看到這本書。
這本書內容非常精彩,圖文并茂,故事非常生動。印刷質量也非常好,是不可多得的一本好書,我很喜歡。非常超值的一次購物經驗。希望更多的人能看到這本書。
書的味道有點大
一本好書,值得一讀
還不錯,很喜歡,書寫的不錯
包裝的很好,書沒有損壞~
價格便宜,好評。
挺好的,一直在當當上買書,質量很好又便宜
書的內容很好,包裝也很好,一看就是正品,性價比很高,這么多年一直在當當買書,當當值得信賴
此書一級棒
還不 錯 的 書 。
真是本不錯的書。。
讀書是一種樂趣,讀好的書更是一種享受,當當的圖書品種不僅很全,而且還很正宗,尤其是性價比很高,比實體店便宜好多,實體店沒有的,當當上幾乎都能找到。當當的物流也非常的給力,物流師傅也很辛苦,而且做事很負責任,會一直支持當當。
在售的加繆傳記不多,特選這本看看。
送達及時,內容豐富,包裝完好,非常滿意。
非常喜歡黑龍江教育出版社這套書,已出到十七本了,都買了,做活動時?。。?
封面蠻結實的,而且拿在手上有種厚重感,一本書講清楚了他的全部思想。
搞活動的時候買的,很劃算。讓我對加繆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