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歷史注解詩詞,以詩詞再續前世今生——
一個生活在三百多年前的男子,在他的詞中不倦不悔地傾訴對感情的執著,溫暖了、喚醒了,我們冰封的情感。
凝視這枝輪回千百年的清蓮無我無他盛開,
品味涵詠“人生若只如初見”的美好無奈;
邂逅他——凡塵美的情花:
他被推崇為“北宋以來,一人而已”,以詞留名。
他是納蘭容若,滿清詞人。
納蘭以詩詞回溯一生,
著一襲青衫,披一身絳袍,
衣縷過處,流水濫觴……
有一種生命,即便短暫,光華燦然輝耀后世絕不黯淡;
有一種情愛,彼時戛然,黯然銷魂穿越時空再續前緣!
宗露,80后,人民教師,利用業余時間寫作。
自小喜好閱讀與繪畫,沉浸詩詞曲賦之中,暢游書畫涂鴉之間,也算得償所愿,人生樂哉。
1 楔子
3 及時章誕生 人生若只如初見
“別有根芽,不是人間富貴花。”
順治十一年甲午,農歷臘月十二日,納蘭容若降生于京師明珠府邸……
尚在沉睡中的孩子,不知自己已經降生到一個與皇室有千絲萬縷關系的天潢貴胄之家,從此富貴榮華,繁花似錦;更不知在今后的歲月中,他的名字,總會與“詞”聯系在一起,更是被后人們贊為“清代及時詞人”!
19 第二章初戀 一生一代一雙人
“一生一代一雙人,爭教兩處銷魂。相思相望不相親,天為誰春?”
康熙六年(1667)丁未年,這一年,納蘭容若十三歲。
也就在這一年的七月,康熙皇帝親政。
第二年,即康熙七年(1668),納蘭府迎來了三年一度的選秀,納喇氏入宮。
56 第三章知己 知君何事淚縱橫
“我是人間惆悵客,知君何事淚縱橫。”
康熙十五年(1676)丙辰。
這一年,納蘭容若認識了他一生之中的知己至交—顧貞觀。
一首《金縷曲》,”德也狂生耳”,納蘭容若詞名從此流傳天下!
這時候的納蘭容若,身邊已經有了很多至交好友,朱彝尊、顧貞觀、吳兆騫、姜宸英……
114 第四章婚姻 感卿珍重報流鶯
“感卿珍重報流鶯。惜花須自愛,休只為花疼。”
康熙十三年(1674),納蘭容若娶妻盧氏。
161 第五章仕途 不是人間富貴花
“非關癖愛輕模樣,冷處偏佳。別有根芽,不是人間富貴花。”
康熙十六年(1677),納蘭容若終于步入官場,成為乾清宮的一名御前侍衛。
從此,他跟隨在康熙的身邊,北上南巡,足跡遍及大江南北。
185 第六章情殤 一片傷心畫不成
“誰念西風獨自涼,蕭蕭黃葉閉疏窗。沉思往事立殘陽。
被酒莫驚春睡重,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
康熙十六年(1677),盧氏因產后患病,于五月三十日離世,永遠地離開了納蘭容若。
221 第七章離世 納蘭心事幾曾知
“家家爭唱《飲水詞》,納蘭心事幾曾知?斑絲廓落誰同在?岑寂名場爾許時。”
康熙二十四年(1685),乙丑。
五月三十日,納蘭容若因七日不汗病故,是年三十一歲……
240 后記
紅樓夢》與納蘭容若的淵源
及時章
誕生 人生若只如初見
納蘭容若,原名納蘭成德,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武英殿大學士明珠長子。現存詞作三百四十八首,刊印為《側帽集》《飲水集》,后多稱《納蘭詞》。
其詞哀婉清麗,頗有南唐后主遺風。
“桐花萬里丹山路,雛鳳清于老鳳聲。”
順治十一年甲午,農歷臘月十二日,納蘭容若降生于京師明珠府邸。
及時次見到納蘭容若這個名字,是在我很小的時候偷偷看梁羽生的武俠小說時。那時年紀小,似懂非懂,也未必就能把小說給看明白了,可當眼中突然出現“納蘭容若”四個字的時候,不知為何,小小的心弦竟為之輕輕顫動了一下。
也許是因為那四個字組合起來,有種奇妙的、仿佛畫一般意境的音節吧?
字簡單,并不生僻,一旦組合在了一起,卻給人一種美妙的感覺,令人不禁心馳神往。
那有著這樣一個美麗名字的少年公子,該是怎樣的風度翩翩、寵辱不驚?該是怎樣的謙謙君子、溫潤如玉?
“瞻彼淇奧,綠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幾千年前那些善良的人們,在《詩經 衛風 淇奧》中贊道:“有匪君子,如金如錫,如圭如璧。”便是對翩翩君子們最恰到好處的描寫。
君子當如玉。
君子當翩翩。
君子當是濁世佳公子,來于世,卻不被世俗所侵。
而千年前的人們又怎么會預料得到,在千年后,竟有一位出生在大雪紛飛寒冬之時的少年,仿佛是那傳世的詩篇中走出來的一般,翩翩來到我們的眼前。
納蘭容若,自此,豐容盡現,帶著他與生俱來的絕世才華,仿佛天際翩然而落的一片新雪,帶著清新的氣息,緩緩地、緩緩地墜入這塵世間。
那時,他還只是個小名“冬郎”的少年,渾然不知自己今后的命運,注定要在金裝玉裹的錦繡堆中惶惶然荒蕪了心境,糾纏在理想與現實的隔閡中來回地碰撞著,而與幾位女子纏綿悱惻中,終是痛苦了自己的心,情深不壽。
那時,他也只是像所有的年輕人那樣,帶著少年的天真,在暮春時節,眼波流轉,看落花滿階。
看天下風光,看煙雨江南,看塞外荒煙、夜深千帳燈。
那時,少年不羈。
那時,少年得志。
及時節 納蘭家世
有這樣一種人,他似乎生來就該被我們所鐘愛,小心翼翼地呵護著,不吝于用最美好的詞匯去描述著他的形象,去贊美他無與倫比的才華。
仔細想來,納蘭容若不正是如此?
即使他早已辭世幾百年,我們依舊樂于用這世上無數美好的形容詞,去形容他,去想象著他那短暫的一生。
濁世翩翩佳公子,當是最恰當的描述了。
納蘭容若是滿洲正黃旗人。其父鼎鼎大名,正是康熙年間名噪一時的重要大臣—明珠,官居內閣十三年,“掌儀天下之政”,倒是完全當得上“權傾朝野”四個字。只可惜這么個長袖善舞的人物,在官場中也免不了經歷榮辱興衰、起起落落,在他晚年的時候,被康熙罷相,一下子從官場的頂峰狠狠摔了下來。
總之這一下摔得夠慘,很多關于他的資料就都因此湮沒不詳了,反正家破人亡那是免不了的。而和他同樣鼎鼎大名,只不過是在另一個領域有名的兒子納蘭容若,卻因為過世得早,反而避過了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家在一夕之間從云端跌入谷底的悲劇。
在北京的西郊有一塊明珠及妻覺羅氏誥封碑,上面記載的,就是這位曾經權傾一時的明珠的仕途經歷,從一開始的云麾使,逐步升到太子太傅、英武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稱得上是平步青云、扶搖直上,甚至可以說得上是飛黃騰達。
這樣一位在官場之中長袖善舞的人物,自然不可能是庸碌之輩。
根據記載,明珠在撤三藩、收臺灣、抗外敵等重大事件中,都是相當關鍵的角色,若非跌了那狠狠的一跟頭,未嘗不會繼續風光下去。
和電視劇《康熙王朝》中演的稍微有點不一樣的是,現實中的明珠,與阿濟格的女兒成婚,倒可以說是冒了很大風險的。
阿濟格是多爾袞的哥哥,戰功赫赫卻沒什么政治頭腦,落得個被囚禁的下場,兒女們賜死的賜死,貶為庶人的貶為庶人,這樣的姻親關系,對明珠來說,肯定是不能幫助他在官場中步步高升、青云直上的。當然,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以當時明珠一介卑微的小侍衛來說,能“高攀”上阿濟格的女兒,到底是怎么想的,也只有明珠自己知道了。
反正在以后的歲月里,兩口子還是把日子給過了下去。
在外,明珠在官場中游刃有余;在內,覺羅氏把家操持得妥妥,讓自己的丈夫毫無后顧之憂。
若是以政治婚姻來說,這樣的相處也未嘗不是一種美滿。
而就在這樣的“美滿”之下,納蘭容若出生了。
對當時的明珠與覺羅氏來說,他們也沒有料到,這個出生于寒冬臘月的孩子,未來將會被贊譽為“清代及時詞人”吧?
明珠與納蘭容若,一對父子,同樣的大名鼎鼎,卻又如此的不同。
一個在官場長袖善舞,一個在詞壇游刃有余。
納蘭容若永遠也不明白,父親是怎么在無數人虎視眈眈中,一步一步毫不猶豫而又鐵腕地攀爬到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在百官之中呼風喚雨。
就像明珠永遠也不可能明白,自己為兒子精心規劃、已經鋪設好了的那條通往鮮花與榮譽的道路,為什么兒子卻是如此的不情不愿以至于抗拒。
想來想去,只能說,因為他們畢竟是不同的人吧?雖然有著最為親近的血緣關系,但生長環境不同,成長之后自然也就不同。
這也是古往今來,天下的父母與孩子之間最難解決的一個問題。
沒有父母敢說自己百分之百地了解自己的孩子,也鮮有孩子會嘗試著主動去了解父母。事實上,對孩子來說,尤其是年紀稍微大一點的,處于青春期的孩子,能夠不和父母處處對著干就已經很好了。
當然,要是納蘭容若也跳著腳和父母對抗,這樣的畫面我是無論如何想象不出來的。但可以確定的是,納蘭容若確確實實選擇了一條與他的父親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
他把他的才華、他的天分在詩詞上盡情地發揮了出來,可謂淋漓盡致。
第二節 “性德”之名的由來
順治十一年,農歷臘月十二日,即公元1655年1月19日,納蘭容若生于京師明珠府。
那時候,他父親明珠才二十歲,風華正茂,為這個孩子,取名叫成德。
納蘭成德。
其實納蘭一直都是叫“成德”,只是在他二十多歲時為了避皇太子的名諱,才改名叫“性德”—也只用了一年而已。
但是在人們約定俗成的觀念中,更喜歡叫他“納蘭容若”,以至于本名反倒鮮有人知曉了。
那我們也不妨約定俗成一下,后文還是用那個人們都十分熟悉的名字來稱呼他吧!
“成德”二字,在古代典籍里面出現的次數不少。
南宋朱熹《論語集注》:“言學者當損有余,補不足,至于成德,則不期然而然矣。”《宋史》中也有言:“惟儉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易經》中更說:“君子以成德為行,日可見之行也。”
同樣是“成德”兩字,意義卻各有不同,究竟當時明珠是想到了哪一句才會給兒子起名“成德”的,至今無人知曉。只是,“成德”成了納蘭的名字,一直沿用了下來。
但不管“成德”出自哪句,至少有一點是可以猜到的,明珠是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大之后能當真人如其名,成為一名君子。
天下的父母,都是望子成龍的,從古到今,從皇侯貴族到走夫販卒,每一個孩子的降生,都會帶給父母新的希望,而名字,就是父母給予孩子的及時個祝福,也是期望。
納蘭倒是一點兒也沒辜負父親的好意。
如今說起納蘭,用到最多的句子,就是“濁世翩翩佳公子”。
“公子”常見,古往今來最不缺的大概就是這“公子”了,上到幾十歲下到幾歲,泛濫的程度大概可堪比現在的“美女帥哥”倆詞兒。只要稍微有點模樣,走上大街,生理性別為男性的,可能都能被叫作“公子”。但是古往今來,夠得上這資格的,還當真是屈指可數,到了現代,一說起“公子”二字,人們腦海中條件反射出現的,大概就是納蘭成德了。
古人的習慣,除了姓名之外,還會給自己起字,所謂“名字”是也。納蘭身為一名對漢文化的真正仰慕者,也自然而然地給自己起了字,就是“容若”。所以嚴格地說起來,納蘭名“成德”,字“容若”,只是有時候他也會效法漢人的稱謂,以“成”為姓,署名“成容若”,他的漢人朋友們也大多用“成容若”這個名字來稱呼他。
不過有一個名字,卻算得上是容若父母的專屬,那就是他的小名—“冬郎”。
也許是因為出生在冬季的關系,容若的小名喚作“冬郎”。
看著這個名字,讓人想起另外一位“冬郎”來—
“冬郎”除了是容若的字之外,也是唐朝詩人韓偓的字,李商隱曾經寫過一首七絕贈予韓偓,其中有兩句“桐花萬里丹山路,雛鳳清于老鳳聲”,便是“雛鳳清聲”一詞的由來。而韓偓是著名的神童,吟詩作文一揮而就,才華洋溢,所以說,大概明珠也有把自己兒子比作那神童韓偓的意思吧?
究竟明珠有沒有這么認為,那就是天知地知了。
不過最常見的解釋,還是因為容若在寒冬臘月出生,所以才起了這么個小名兒。
納蘭容若是滿洲正黃旗人,算得上是根正苗紅的“八旗子弟”。
在大多數人的觀念中,說起“八旗子弟”,大概腦海里浮現出來的及時個畫面,就是周星馳《唐伯虎點秋香》里面四大才子招搖而過,搖晃著扇子“妞,給爺笑一個!不笑?那爺給你笑一個”的場景,尤其是到了清朝后期,那更幾乎等同于紈绔子弟的代名詞。
若是納蘭容若也是這般模樣,想必也就不會有王國維的“北宋以來,一人而已”的高度評價了。
也許是因為那時候清朝入關不久,一些壞的習氣還沒沾染上,所以納蘭容若這個“八旗子弟”表現出更多的是—正面的清新的氣質。
據說他最早的詩詞記載,是在他十歲的時候。
十歲已經能成吟,由此可見明珠夫婦對納蘭容若的教育是很下功夫的,后來更是請來名士大儒顧貞觀做納蘭容若的授課師父,也讓容若從此有了一位亦師亦友的忘年之交。
據說有一首詞《梅梢雪 元夜月蝕》,是他十歲的時候所作。
星球映徹,一夜微褪梅梢雪。紫姑待話經年別。竊藥心灰,慵把菱花揭。
踏歌才起清鉦歇,扇紈仍似秋期潔。天公畢竟風流絕。教看蛾眉,特放些時缺。
如今看來,這首詞若說是個十歲孩子寫的,詞風又未免顯得太過成熟了一些,而且用典頗多,從“紫姑”“竊藥”,到“踏歌”等等,頗有些風流之態,十歲的孩子,當真能寫得出來這樣的詞嗎?
這確實是一個值得疑惑的問題。
不過,納蘭公子是出了名的自小聰敏,讀書過目不忘,也說不定當真有可能寫出一首成熟的詞來。這首詞究竟是不是納蘭十歲時候寫的,各有各的說法,但是,在那些言之鑿鑿說此詞為納蘭容若十歲所寫的筆記記載中,大多會大肆渲染地描寫當年那年僅十歲的稚子是如何的出口成吟。
于是我們就不妨竊喜一下,至少這也算是一種對納蘭容若—冬郎才華的肯定吧!
只不過說起神童,很多人都會想到王安石筆下的《傷仲永》,再有天賦又如何?若得不到學習與正確的引導,最終也只能是“泯于眾人矣”。
好在身為父母的明珠夫婦,對兒子的教育從來都是毫不放松的,所以我們才能見到納蘭容若那些清麗美妙的詞句,而不是哀嘆著、惋惜著,傷容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