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書簡介:
“大家精要”叢書以近300位對人類文明有貢獻的大師為對象,濃縮其生平與思想精粹,涉及文學、史學、哲學、軍事學等領域,旨在“啟迪生活智慧,開悟人生哲學”。
叢書作者都是相關領域的研究專家,以淺顯易懂的語言,清晰、簡練、嚴密地闡述“大家”生平與思想,讓讀者能快速讀懂“大家”。
內容簡介:
王陽明,明代思想家、哲學家,心學學派及“知行合一”思想的創始人。《王陽明》以十萬之數簡要介紹了王陽明的生平軼事,重點以通俗的話語向讀者闡明“知行合一”思想與心學學說。該思想與學說不僅促進了中國哲學的發展,而且對東亞尤其是日本文化有重要影響。
儒家心學學派的代表人物。
故立志者,為學之心也;為學者,立志之事也。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
翻開小書,作者孫婧、張祥浩帶您認識一位“知行合一”的偉大儒者。
孫婧,1972年生,法學碩士、博士,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研究。東南大學人文學院講師。主持和參與科研課題兩項,參與撰寫學術著作兩部,發表學術論文十余篇。
張祥浩,1945年生,浙江樂清人。東南大學人文學院教授。著有《唐君毅思想研究》《中國古代道德修養論》《中國哲學思想史》等十多部專著。
前
第1章家世和少年
一、詩書家世
二、少年志趣
第2章學海求宗
一、對程朱理學的困惑
二、對仙佛的迷戀
三、由仙佛復歸儒學
第3章龍場悟道
一、貶謫龍場
二、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三、知行合
四、出處與生死之道
第4章兩都講學
一、從京師到南京
二、存天理去人欲
三、實踐修養之功
四、朱陸同異之辨
五、《大學》古本與改本之辨
六、《朱子晚年定論》
第5章巡撫南贛
一、平定南贛之亂
二、用兵以安民為本
三、兵以糧餉為先
四、御外必先治內
五、起用民兵
六、便宜行事
七、校之以計而索其情
八、行法以振威
九、用兵謀略
第6章擒獲叛藩
一、平定寧王之亂
二、良知說
第7章居越講學
一、講學規模
二、心即理
三、心外無物
四、心有體用
五、王門四句教
第8章起征思田
一、撫平思田之亂
二、民族自治
三、邊方用人之道
四、移風易俗,宜有學校
第9章身后際遇和王學的分化
一、身后際遇
二、王學的分化
三、王學在后世的影響
附錄
年譜
主要著作
知行合
年譜》載正德四年(1509),時陽明三十八歲,在貴陽書院論“知行合一”。《年譜》說,席書提督貴州學政,問陽明朱陸同異之辨,當時陽明不回答朱陸同異的問題,而告以體悟到的知行合一的理論,席書似信非信。第二天又來,陽明又以五經諸子論證知行本體,席書漸有省悟。如此反復多次,席書終于“豁然大悟”說:“今天才聽到真正的圣人之學!朱陸同異,各有得失,那是無須辨析的,求之于自性本會自明的。”于是,他修葺書院,親自率領貴陽的學生,以師禮事陽明。
陽明此時身陷逆境,為什么要講知行合一呢?這是很值得研究的。
這是陽明對當世學術流弊深切反思的結果。所謂當世學術流弊,并不是如有的學者所指的那樣,是居統治地位的程朱理學在體系上存在矛盾,也不是指程朱理學本身的不完善。體系上的矛盾,古今學術思想往往在所難免,至于不完善,可以說沒有哪一個理論體系是完善的。學術體系上的矛盾,可以由后學加以克服,不完善也可以由后學加以完善。古今學術的發展,從來就是如此。所謂當世學術的流弊,首先是指程朱理學的日漸虛偽化,這是一種學術處于統治思想地位為時既久所必然要發生且不可避免的。
實踐修養之功
在南都,陽明強調存天理去人欲。由于把天理看成即是心之本體,因其受人欲,亦即好色、好利、好名之心的蒙蔽而不得彰顯,事實上他也就把存天理去人欲歸結為去人欲。因此,他強調去人欲的實踐之功,而不強調對天理的認知之功。
陽明認為,圣人之心清如明鏡,全體瑩徹透亮,一塵不染,故用不著磨刮。至于常人之心,有如斑垢駁蝕之鏡,那是必須痛下一番磨刮的功夫的。經過磨刮,去其駁蝕,此后縱然落上纖塵,也可以一拂即去,不費力氣。如果不加磨刮,其間雖有一點明處,落上塵埃后可以拂去,但是塵埃落在斑駁之處,那就看不見,拂不去了。圣凡的區別,就在此處,所以道德修養不可不加實踐之功。
陽明的實踐之功,包括許多方面,在兩都講學中,他提出來的實踐之功,主要有靜坐、省察克治、事上磨煉、改過等等。
靜坐。靜坐是儒家倡導的重要修養實踐。陸九淵教人,就是半日靜坐半日讀書。靜坐所以重要,就是靜坐可以收心。他的一位學生說,先生常言“學者能常閉目亦佳”。他因此無事就安坐瞑目,用力操存,夜以繼日,得到陸九淵的肯定和鼓勵。
陽明也一樣,在兩都講學中,常教學生靜坐,以便自悟心體。陽明多次強調,他的靜坐和佛家的坐禪入定不一樣。所以必須靜坐,是因為平日為外物所擾,未知為己,所以必須以靜坐補小學收放心的一段功夫。只有靜心,才使心體擺脫外物的紛擾,否則凡事就不能專心致志,讀書再多也是無效的。
省察克治。省察克治是說克己,亦即約束自己。這也是儒者的修養之功。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約束自己,回到禮的軌道,這就是仁。陽明認為,省察克治,在功夫上說,比之于靜坐,又進了一步。他說:初學時心猿意馬,其所思慮,多是人欲一邊,所以必教以靜坐,以便息思慮。時間一長,習意稍定以后,如只懸空靜守如槁木死灰,那也沒有什么用處,此時就必須教他省察克治。如去盜賊,必須要掃除廓清。無時把那些好色、好貨、好名等私念一一加以追究,搜尋出來,拔去病根,使它永不復起。這正像貓的捕鼠,眼睛看著,耳朵聽著,才有一念萌動,即與除去,不可窩藏,不可放它出路,這才是真實用功。故省察克治是初學的人所不能缺少的。
事上磨煉。事上磨煉也是儒家傳統的修養功夫。孟子說,舜曾在歷山耕種,傅說做建筑工,膠鬲販過魚鹽,管仲囚于士官,孫叔敖隱于海濱,百里奚做過別人的奴隸,這些人在成就事業之前,都經過了艱難生活的磨煉。“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一個人如果不經過一番磨煉,那是不可能有所作為的。陽明也像孟子一樣,在教學中提倡事上磨煉。他說:“人須在事上磨煉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靜,遇事便亂,終無長進。”他的弟子陸澄在鴻臚寺倉住的時候,接家信言兒病危,不堪憂悶之至。陽明就對他說:此時正是磨煉自己的時候。父之愛子,自是人間至情,但凡事都要有個度。過度即是私意。大抵七情所感,多半是過,很少不及。過就不是心之本體,必須調停適中。正如父母之喪,作為人子哪一個不想一哭便死,但圣人為什么又講一個“毀不滅性”?這不是圣人的強制,而是說凡事都不能過中。《傳習錄下》還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屬官,因久聽陽明講學,感嘆道:此學雖然好,只是平日簿書訟獄繁難,不得為學。陽明對他說:我何嘗讓你離開簿書訟獄去懸空為學?你既有官司的事,就從官司上為學,這才叫真格物。比如斷案,就不能因他應對無狀,便起怒心;也不能因為他語言圓轉,就起喜心;不能討厭他有所囑托,就加意懲治;也不能因他請求,就違心同意;不能因為自己事務煩冗,就隨意斷決;也不可因為別人的毀謗羅織,就隨人意見予以處理。要知道在這些地方,都是鍛煉自己心性之處。如果離開事上磨煉,就是著空。人們常常認為心學是空談心性,其實陽明是很重視事上磨煉的。
改過。改過亦是儒家極為重視的實踐修養之功。孔子說:“過而不改,是為過矣。”人的過錯并不可怕,問題是要改。陽明也極重視改過在涵養品性中的作用。在龍場時,他就向學生提出過立志、責善、改過等要求。在兩都講學中,更把改過看作涵養品性的功夫。《傳習錄上》載,弟子孟源有一個好名的缺點。陽明屢屢加以批評,對他說:這是你一生的大病根。譬如方丈之地有一棵大樹,雨露滋潤,地脈滋養,只養得這個大根。周圍縱要種些嘉谷,上面被樹葉遮覆,下面被這樹根盤結,又如何長得成?所以必須去伐此樹,使其纖根勿留,然后才可以種植嘉谷。否則任你如何耕耘培壅,只是滋養得這一樹根。故有過不能不改。改過是陽明修身養性的重要實踐之功。
這本書的內容很好,包裝精美。
真是本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