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偷拍一区二区,国产香蕉久久精品综合网,亚洲激情五月婷婷,欧美日韩国产不卡

在線客服
至簡中國史:大數據講述中國大歷史圖書
人氣:46

至簡中國史:大數據講述中國大歷史

國學大師朱季海(章太炎關門弟子)門生傾心之作;一部史識、史觀頗具新意,引人入勝的極簡中國史,讀通中國歷史的絕佳圖書;吸收各類史學新發展,大視野講述中國大歷史;鼎力推薦給每一位中國...

內容簡介

這是一本精彩的中國歷史入門書,從伏羲神農、春秋爭霸、隋唐繁榮到元明易代、清末動蕩、中國重生,囊括了上古到今天的歷史,勾勒出華夏—中華民族族群整體命運興衰的歷程,語言明了易懂,大道至簡。

本書視野開闊,在講述歷史知識的同時,對中國歷史重新分期,構建出一個新的歷史圖景,如“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這一“五階段論”,本是由斯大林同志定型,經郭沫若提倡而變為官方思想的,可這一發明并不符合中國歷史的真實進程;通過對眾多繁雜史料的現代化表述,形成一種親民的文風,讓大眾更加貼近中國史;緊扣時代關切,引領讀者在歷史變遷中反思現實,在淺閱讀時代獲得深思考。

這是本讓人一讀就懂的中國歷史,一本干貨滿滿的歷史書。相信閱讀之后,你會更加清楚,世界上延續至今、從未中斷的中華文明,是如何歷經兵燹,浴血重生;又是如何飽經憂患,鳳凰涅槃的。

編輯推薦

這是一本不難懂、有知識、有深度的中國史,是一般人讀通中國歷史的絕佳圖書,也是歷史愛好者思索中國歷史的精彩讀物。

作者師承國學大師,作品語言生動、一氣呵成,與太多羅列歷史知識的陳詞濫調不同,此書的史識和史觀都頗具新意,能讓你收獲滿滿。

與民國時期的中國通史相比,本書吸收了直到21世紀的各種史學新發現和發展,從大數據、大視野角度闡述中國歷史,內容更新,更適合值得現代每位喜歡中國歷史的人收藏、閱讀。

作者簡介

弘億(王培霖,字弘億) 山東人,歷史學者、專欄作家、社會活動家。現居上海、蘇州。年少讀史,先后修學于西安交通大學、清華大學,習經濟史并兼及群學,又師從國學大師朱季海先生(章太炎關門弟子)及徐戰前、魏嘉瓚等方家修習國故。其作從古今學林汲取思想資源,致力于為華夏文明開生面、為中國國運卜未來。

目錄

內容精要

及時卷 鴻蒙時代

及時章 重建中的中國上古史:中華文明起源

第二章 神話、歷史與民族精神

神話:民族心靈最深處

強盛文明的言說

發現華夏族的性格——中日神話對比

第三章 三皇五帝時代:傳說與歷史之間

遠古生活:自由平等

五帝時代:民族與國家的形成

華夏族的起源 帝堯時代的景象 禪讓的真相

第二卷 封建時代

第四章 夏、商、周三代綜述

夏:天下盟主

商滅夏:東風壓倒西風

商朝:女人愛化妝,作戰用大象

周滅商:農民打倒商人

西周:寧靜而肅穆的社會生活

封建國家的成熟:夏商周不是奴隸社會

生存競爭與融和同化:華夏族的形成

華夏文明:不曾斷絕的古老文明

第五章 王綱解紐 春秋爭霸

春秋初年:歷史大轉型的預備期

東周的內憂外患

馬基雅維利主義者鄭莊公

齊國崛起,桓公始霸

春秋時期的“國際公約”

宋襄公是個真貴族

晉楚爭霸,問鼎中原

兩次弭兵會盟:弱小宋國促成“國際”和平

吳越代興:春秋爭霸的尾聲

第六章 戰國:歷史大轉型

戰國關鍵詞:殘酷的總體戰

國家裂變:晉、齊的蛻變與割據稱雄的加劇

改革與變法:戰略競爭的時代主旋律

歷史的特例:合縱連橫后強秦一統天下

華夏的本來面目:士的精神

第七章 百家爭鳴:中華文明燦爛原鄉

孔子的身世與儒家學派的形成

墨子:不尚空談的偉大行動家

道家:奠定中國人的世界觀

法家有三派:治國有利弊

鄒衍、楊朱、陳仲、許行

神秘的人物:鬼谷子其人與縱橫家

第三卷 帝國時代

第八章 秦:法治曇花一現

秦人前傳:源于山東、稱霸西戎

風云際會:公孫鞅入秦

帝道、王道、霸道,秦孝公選擇“霸道”

商鞅的法治思想

商鞅變法:改變中國歷史的推手

秦國崛起:制度的力量

一統天下,終結五百年混戰:“皇帝”的誕生

帝國的建設:統一文字與交通

秦國的國防:北擊匈奴、南征南越,建成萬里長城

大秦帝國政治:“利維坦”猛如虎

強秦為什么滅亡

楚王之約:楚漢爭霸的伏筆

第九章 漢代:奠定中國人的性格

漢代的偉大及其流弊:帝國定型與尚武精神的喪失

前傳:楚漢爭霸的經過

史上及時個庶民王朝

漢初的經濟繁榮

漢武帝親政:派李廣、霍去病大破匈奴

開疆拓土,設立十三州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學說為帝國政權所用

王莽改制:一場儒家原教旨主義大敗

東漢:以小市民的心態立國

暫時強盛,持久暗弱:東漢給后面四百年投下的陰影

繁榮一時的科技:科學為什么長不大

東漢影響了歐洲歷史

第十章 魏晉南北朝:華夏及時次生存危機

五胡亂華前夜:華夏族的腐化

五胡亂華之初的社會形勢

亡國丑態與衣冠南渡

相繼舉兵爭權:北方的混戰

滅亡與同化:諸胡的結

民族融合與中華文明擴張

第十一章 隋唐:帝國的正午

楊堅代周滅陳:其興也勃焉

隋朝國祚短促:其亡也忽焉

隋唐軼事:李氏家族的非同尋常及李唐血統之謎

貞觀政治:重振士的精神

玄奘的高僧之路:“留學” 年,推進佛教繁榮

唐初的拓邊:絲綢之路掃清障礙,白江口擊退倭國

歷史華章:開元盛世

怛羅斯之戰:影響深遠的一次碰撞

江河日下:動亂前夜的帝國

安史之亂與體制問題:漁陽鼙鼓動地來

西風殘照與晚唐衰象

紛亂的五代十國:靜海軍獨立,傳國玉璽失蹤

第十二章 宋代:一個文弱的時代

分裂與胡塵——北宋立國的時代背景

權術迷霧:宋初三大疑案

. 黃袍加身,陳橋兵變

. 太祖之死,燭影斧聲

. 繼位之憂,金匱之盟

大宋朝的弱勢國防

王安石變法:大宋自救能否成功

屈辱潰敗:靖康之變與建炎南渡

做武將難:宋代武人的命運

崖山兵敗,南宋滅亡

第十三章 元世界帝國簡史

蒙古前傳:困境崛起,鐵血統

長生天之鞭:萬人征服歐亞大陸

蠻族入侵:蒙古征宋戰爭

壓迫統治:四等人制度與“達魯花赤”

政治紊亂:四十年間九皇帝

日薄西山:元朝茍延殘喘之路

元末大起義與元朝滅亡

尾聲:蒙古人北逃后的命運

第十四章 明朝:西方向上,東方向下

明朝開篇:恢復中華

朱元璋的個性和明初政治

明朝失敗的帝王教育

宣揚國威與萬國來朝

鄭和下西洋為何難以為繼

明朝危局:土木堡之變

張居正改革

東西方歷史分野:法律與制度的作用

晚明的內憂外患:帝國破產

第十五章 第三次生存危機:清建政始末

爭奪大明遺產

大清的征服和統治

版圖擴張:領土和民族的整合

隔絕與落伍:世界潮流中的大清國

馬戛爾尼訪華:近代史的開端

歐洲大炮改變中國:進入世界局勢

太平天國和洋務運動,為何都不能救中國

第十六章 晚清:走向近代

“列強”各不相同的對華心理

決定國運的甲午海戰

甲午戰敗后的救國之路:改良與革命賽跑

辛亥革命與南方獨立

帝國的終結:大清朝的24小時

第四卷 大國問路

第十七章 民國:尋找制度的苦難歷程

大轉型:怎樣才能實現現代化?

民國建立:風雨飄搖中袁世凱掌權

效仿歐洲:移植代議制

移植代議制失敗與袁氏復辟

代議制再次失敗與南北分裂

否定代議制思潮與新思想的誕生

南方革命政府初步統一中國

民國建設的黃金十年

重建代議制及其失敗

從華夏族到中華民族

第十八章 日本侵華:第四次生存危機

日本侵略擴張的千年大夢

戰略大棋

戰爭進程:日軍大舉進犯,中國苦戰周旋

日本終被拖垮

結局:日本投降與中國重建

第十九章 世界體系變遷與中國國運

西方的崛起

共產主義運動與中國

文明集團競爭:華夏中國涅槃重生

第二十章 復卦:歷史大轉型進行時

致謝名單

鳴謝

在線預覽

及時章重建中的中國上古史:中華文明起源

中華文明到底是怎么起源的?

幾千年以來,人們依據歷史書的記載和儒家典籍的描述,天然地認為“三皇五帝”是我們的祖先,由黃帝代代傳到堯舜禹,繼而是夏商周。這段敘事世系完備、記載有序,人們對此并沒有反思和懷疑過。

但這個觀點在100 年以前被打破了。

當時,質疑中國傳統文化的“新文化運動”興起,反映在史學領域,便是顧頡剛、胡適、錢玄同等人為代表的“古史辨派(疑古派)”的出現。他們用西方整理古代資料的辦法,重新梳理了古文獻和史書,認為中國的古史傳說是靠不住的。顧頡剛認為:“古史是層累地造成的,發生的次序和排列的系統恰是一個反背。”而這個論斷,否定了整個“三皇五帝”時代,也否定了古史記載的那個黃金時代。胡適聲稱“東周以上無信史”。顧頡剛甚至通過“考證”,推斷出大禹是一條蟲子,而不是一個人。傳統古史系統于是崩潰,大一統觀念也失去依托。

“此前,中國知識分子并沒有重視中華文明的起源問題。因為在中國傳統的史學學術背景下,‘三皇五帝’都是想當然的事,文明起源不是問題。然而新文化運動的‘古史辨派’,卻動搖了這個基本信念。”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院長趙輝說。a

我們到底從哪里來?中華民族會不會像世上萬千民族中的大多數,難以找到自己的起源?

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黃洋說:“歷史,是人類的集體記憶。失落了源頭,人類就陷入失憶。我們歷來自稱炎黃子孫,可如果炎黃是否存在也還沒有搞清楚, 難道不尷尬嗎?”所以,能否通過扎實的科學研究,在事實的基礎上重建上古史的體系,成為百年來史學界的一大重要課題。

1925 年,著名學者王國維提出,考察古史要有文獻學和考古學二重證據法。要將地下的考古發現補正文獻史料,即以直接史料和間接史料相互印證,以此辨析歷史真偽。比如,如果上古史書記載了某件事,而出土文物恰好也印證了這件事,那這部分記載一定是可信的。

于是,在重建上古史與回答文明起源的問題上,考古學給中國學術界帶來一線希望。由此,中國學術界才開始主動接納這門源于西方的學問。以考古來印證古史傳說,進而重建可信的古史,是近一個世紀之前代考古學家的基本心態。

1926 年,哈佛大學人類學博士、考古學家李濟來到山西臨汾,考察晉南地區,并對西華陰村進行了發掘。這是中國考古學家獨立主持的及時項田野工作。

此后,中國大地上開始了大量的考古發掘。到了21 世紀,考古研究更加波瀾壯闊,例如科技部2002 年立項的“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除了傳統的歷史、考古等學科外,還集合了環境史學、物理、化學、地理、計算機、動植物、醫學、人類遺傳學等幾乎所有的自然科學門類。

100 年來,隨著考古學不斷取得重大突破,越來越多的古史記載獲得了印證。

中國夏商帝王世系,自“古史辨派”質疑以來,只被看作傳說,不為學術界所普遍接受(顧頡剛主張要把這段歷史當故事看)。然而20 世紀上半葉以來,由于甲骨文的發現和識別,史記中商代帝王的世系很多都在甲骨文中得到了印證。王國維考證發現,《史記 五帝本紀》中的帝嚳確有其人a,《史記》記載的商朝世系也是可信的。這樣,被古史辨派一度推翻的夏商世系傳說,自此重新獲得了可信的證據。

1928 年,商朝首都遺址“殷墟”在河南安陽被發掘出來。殷墟是中國歷史上及時個文獻可考并為考古學和甲骨文所證實的都城遺址。殷墟的發掘,確證了中國商王朝的存在,重新構建了中國古代早期歷史的框架,再次印證了《史記 殷本紀》等傳統文獻記載的商代歷史確為信史。

1959 年,歷史學家徐旭生根據上古史籍記載的指引,在河南偃師二里頭村蔥蔥麥田覆蓋的地下,發掘出一片城市遺址,此遺址距今3700 年左右,考古學家研究認定此時期是夏朝晚期、商朝初年。

至此,“雙重證據法”所證明的歷史,已經被推前到夏商之際。但關于夏禹前的歷史,還只是傳說,尚未被考古證實。海外學者對這段歷史多持懷疑態度。

情況終于有了轉機。2002 年,中國社科院考古所在山西襄汾縣陶寺村南, 距縣城約15 里地的一塊麥田里,發掘出一片規模巨大的上古都城,都城在鼎盛時期面積達4000 多畝地(280 萬平方米),跟今天的清華大學校園差不多大。這一發現,將歷史進一步推前到了堯舜時代,即夏朝建立之前的時期。

在山西襄汾陶寺遺址,王族墓地、宮殿區、下層貴族居住區、普通居民區、手工作坊區等一應俱全,作為都城的基本要素,它全部具備。這項考古發現,使考古學所證明的中華文明起點由二里頭遺址所標明的距今3700 年左右的夏商時期推前500 年,到距今4200 年左右。而根據古書的年代記錄,那正是堯舜時期a。

遺址中的古觀象臺,據碳十四方法測定,大約在公元前2100 年左右使用。這個觀象臺表明,4000 多年前人們已經通過設計大型的建筑,來測定節氣。此地還出土了兩個精美的彩繪龍紋陶盤,直徑近半米,內飾盤龍,龍口銜松枝,說明華夏族的龍圖騰已經出現。又出土一只陶土扁壺,上面寫有幾個暗紅色古文字,比商代的甲骨文早至少七八百年。這都表明,當時的文明已經到了很高的程度。

2011 年,考古人員在陜西神木發現了石峁古城遺址。石峁古城的規模,遠大于年代相近的良渚遺址(浙江,300 多萬平方米)、陶寺遺址(山西,270 萬平方米)等已知城址,是目前已發現的我國史前時期規模較大的城址,相當于6 個故宮。石峁古城和周圍的衛星城主人是誰,目前尚不確定,有不少學者推斷,它很可能是軒轅黃帝領地。其他小型一些的考古發現,更是不勝枚舉。

李濟先生說:“殷墟發掘的經驗啟示于我們的就是:中國古史的構成,是一個極復雜的問題。上古的傳說并不能算一篇的謊賬。那些傳說的價值,是不能遽然估定的。只有多找新資料,一步一步地分析它們構成的分子,然后再分別去取,積久了,我們自然會有一部較靠得住的中國上古史可寫。”

與此同時,蒙文通、徐旭生、傅斯年等眾多學者也在文獻學方法的基礎上, 重新梳理上古歷史,試圖從理論上還原出上古中國的脈絡。“三大集團說”“夷夏東西說”等鴻蒙時代社會狀況的新描述,逐漸產生。蒙文通和徐旭生各自獨立得出了遠古時期中國大地上存在三大部族集團的結論,可謂不謀而合。

盡管中華文明起源的探索還遠未完成,但經過大量的考古實證加古史重新梳理, 一個上古時的中國,輪廓已經逐漸清晰。有了大量學術研究的支撐,即便跟幾十年前相比,我們對中國歷史的認識也已經大大進步。其實,顧頡剛在考證大禹是一條蟲時所用的方法頗多附會,后有好事者沿著顧頡剛的邏輯去考證,考證出“顧頡剛”竟然是一只鳥a。

中國上古歷史,百年來經歷了相信古典——打碎古典——重建新古典之路。這恰似近代中國社會轉型的軌跡,也是中國人百年來思想歷程的縮影。國人曾對古人深信不疑,又曾以“五四”“”的鐵錘將其徹底打碎。而今天,在我們對西方文明激烈擁抱之后,驀然回首,卻發現那些滿載著方塊字的殘簡與黃卷,重又在燈火闌珊處放出光芒。時代浩浩向前,我們站在歷史的分水嶺上,清晰地看到這一“正—反—合”的百年路徑。

對于鴻蒙時代的描述,本書將百年來的考古發現和歷史文獻相互參照來展開。以前的歷史書中,這兩者大都是割裂的,本書嘗試將兩者交織進行。

在這部分“雙重證據式”的歷史開始之前,先來講一講神話傳說的時代。

…… ……

東漢影響了歐洲歷史

大約與漢代同時代稍晚,在歐洲,羅馬帝國已經在地中海一帶崛起、征戰。東西方兩個大帝國,中間隔著中亞大沙漠。

公元1 世紀以前,羅馬帝國和中國之間并沒有直接的人員往來。商業往來主要靠中亞地區的中間人。但中國人和羅馬人相互都很關切對方的存在。中國人對羅馬人的印象不錯,聽說他們身材高大長得很像中國人,所以給羅馬帝國取名“大秦”——比起視其他民族為蠻夷,這待遇不低。

甘英出使大秦失敗,最終未能渡海。直到漢桓帝延熹九年(166 年),大漢與羅馬帝國才有正式接觸。《后漢書 西域傳》記載,大秦王安敦遣使獻象牙、犀角、瑇瑁(大海龜),“安墩”正是馬可 奧勒留(161—180 年在位),羅馬皇

帝安東尼 庇護的繼子。近年來,洛陽市北郊還出土了幾枚古羅馬金幣,乃是當時羅馬商人在中國生活的寫照。

中國人早已發明了絲綢(看到蠶,想到并做成衣服,確實很神奇),這種西方人從未見過的華美面料,令他們如癡如狂。今天我們在油畫中看到的羅馬元老院的元老們身著絲綢,正是來自中國的進口貨,這是當時羅馬的奢侈品。

如今羅馬所在地為意大利,該國Gucci、Zegna 之類“奢侈品”目前正在中國大受追捧,其實這些奢侈品相比當年的絲綢地位可是差得遠了。一直到公元552 年左右,羅馬才獲取了取卵養蠶的技術,向阿拉伯人炫耀,阿拉伯人十分吃驚。

今天,意大利跟中國并稱絲綢業強國,而意大利的設計水平略勝。

不幸的是,羅馬帝國的兩次滅亡,都跟中國有間接關系。

東漢時,華夏大破北匈奴后,北匈奴在中國的歷史書中就消失了,“不知所之”。后世歐洲學者考證,北匈奴殘部一路向西潰逃、遷移、侵略,經歷了一兩百年之久,進入了歐洲,把歐洲攪得天翻地覆。他們先是侵占日耳曼蠻族的土地,日耳曼蠻族被驅趕繼續向西向南,一部分(盎格魯- 撒克遜人)征服了英格蘭當地人,演變成日后的英國;一部分進入羅馬帝國腹心,并最終蠶食掉羅馬帝國,羅馬帝國剩余的東半部分,被稱為東羅馬帝國。匈奴人在歐洲歷史書中被稱為匈人(Huns),他們在匈牙利草原逐漸定居,最著名的領袖是匈奴王阿提拉(Attila)。匈人與馬扎爾人混血后,變成今天的匈牙利人。上述過程歷時數百年。

隋唐時,中國大破突厥,突厥西遁,殺入東羅馬帝國腹心之地,建立土耳其(Turkey,即突厥音譯),突厥人后來攻破君士坦丁堡,東羅馬帝國陷落。上述過程亦歷時數百年。

東漢具有崇高的國際威望,被周邊的朝鮮(高句麗、百濟),越南,緬甸等東南亞多個國家尊為宗主國。在日本列島上,東漢時有一百多個小國。公元57 年,日本國王遣使入漢都洛陽進貢,愿為漢臣藩,求漢皇賜名。漢以其人矮,遂賜“倭國”。其王又求漢皇賜封,光武帝又賜其為“倭奴王”,并賜封“漢倭奴國王印”金印(《后漢書 東夷列傳》)。這顆金印已于1784 年在日本九州志賀島出土,成了日本國寶,現藏于福岡市博物館。

…… ……

隋唐軼事:李氏家族的非同尋常及李唐血統之謎

隋末,全國陷于四分五裂。中原有李淵、李密、杜伏威、竇建德、王世充等數支勢力相互競爭;塞北,突厥虎視眈眈,時有南下之意。20 年的動亂之后,黃河下游已是“人煙斷絕,雞犬不聞”,人口由4500 萬銳減到1000 多萬。

公元618 年,隋舊將李淵襲據長安,稱帝建唐。此后,經過數次兼并戰,中原大小勢力全都蕩平。

李氏這一支,也不簡單。李淵的爺爺名叫李虎,是楊忠的同事。一次隨宇文泰檢閱軍隊,忽然有豹子跳出,李虎立即上前一棍打折了豹子的前腿,豹子疼得在地上打滾,但仍張牙舞爪,士卒不敢上前。李虎見勢一躍騎上豹子,右手摁住頂瓜皮,左手揮拳做武松狀,還笑問宇文泰:丞相,你要死的還是要活的?

楊李兩家的關系非同一般。他們不僅先世同為關隴軍人集團重要成員,而且還有姻親關系(李淵之母是楊堅的獨孤皇后的姐姐,李淵也就是楊堅的外甥,與楊廣互為表兄弟。李世民娶了楊廣的女兒,也算得上是楊廣的女婿)。所以隋唐的改朝換代可以看作同一集團內部權力交接,只是政權換了姓而已。

易代之際風云變幻,《隋唐演義》等評書小說已經充分展現了這段歷史的精彩,只是這些演義小說戲說成分很大,不能全當做信史來看。如李元霸,傳為隋唐及時英雄,善使雙錘,力大無比,其實是演義里虛構。其原形為李玄霸(唐高祖李淵第三子),16 歲就早逝。還有“四猛十三杰”的傳說,也屬杜撰。

而李淵這個人,歷史上面貌一直都很模糊,似乎有點庸庸碌碌。其實李淵絕不庸碌。當年周武帝外甥女竇姑娘出嫁,采取比武招親的方式:在門屏上畫兩只孔雀,誰若是雙箭射中孔雀眼睛,便中頭彩。眾多考生中,只有李淵以神射技法抱得美人歸,這便是“雀屏中選”的故事。

隋末動亂,民間謠傳“李氏當興”,煬帝于是對李姓大臣加以迫害,對李淵亦不斷派人監視。老李也十分狡猾,故作沉淪并申請外派,終于躲過一劫。

新舊唐書等正史,一會兒說高祖李淵庸碌無為,一會兒又贊他智勇兼備,自相矛盾。為什么會如此呢?原來是歷史底稿遭篡改。太宗李世民上臺本是搶班奪權,為構建自己繼位的合法性,遂經常“照顧”史官的工作,如干預起居注的修纂。在塑造自己形象時,有時需要貶低老父,所以,李淵的形象便被歪曲。

真實的高祖李淵,頗有雄才偉略,起兵之時,溫大雅在其幕府擔任機要秘書,親歷這段歷史,此后著成《大唐創業起居注》,這才是更的史料。

同樣為后人津津樂道的話題還有李氏的血統問題——他們是不是胡人?

據陳寅恪考證,“李唐血統,其初本是華夏,其與胡夷混居,乃一較晚之事實也”。李氏先祖確為漢人,但發跡后多次與鮮卑貴族通婚(太宗祖母獨孤氏是鮮卑化的匈奴人,母竇氏出自鮮卑乞豆陵氏),故唐朝皇帝身上帶有一些鮮卑血統是無疑的。

…… ……

明朝開篇:恢復中華

如果現代人穿越到朱元璋的成長環境,多半會失去活下去的勇氣:1328 年, 朱重八出生在安徽濠州(今鳳陽)的一戶貧苦家庭。20 歲之前,他一直在貧困和死亡線上掙扎。他曾給地主放牛,并在皇覺寺當過雜役僧。皇覺寺破產解散,他托缽四處乞討。朱重八還在少年時,他的家人基本都已餓死或者病死。

元朝末年,紅巾軍起義星火燎原,兒時的小伙伴湯和寫信給朱重八,叫他一起入伙。25 歲的朱重八收到信后,坐臥不安,又怕被人告發,又怕錯失發展機會。他于是找朋友商量,又去求神問卦,最終下定決心,投奔到濠州紅巾軍郭子興的麾下,成了一名士兵。朱重八很快脫穎而出,并改了一個高大上的名字:朱元璋。郭子興死后,朱元璋便逐漸掌握了這支軍隊。1356 年,朱元璋攻占集慶(今南京), 改名應天府,并在此建立江南行省,擁兵十萬。

此時,有數股反元力量,相互構成威脅:北有劉福通、西有陳友諒、東有張士誠。這些人的心思和理想各不相同,只有朱元璋的想法非常明確:他在研究劉邦、李世民、趙匡胤等人的往事。顯然,朱元璋意在蕩平四方、統24小時下。

陳友諒是一支勁敵,朱元璋詭計與苦戰并用,花費了四年時間,終于摧毀陳友諒部。之后,朱元璋又派遣徐達、常遇春等一路攻擊前進,直取張士誠的都城平江(蘇州)。張士誠年輕時也算是一代豪杰,稱王后早把奢華享受當做人生首要目的,這時已經腐化得不像樣了。張士誠戰敗之后,被擒至南京誅殺。

隨后,朱元璋又于1367 年冬和1368 年,相繼消滅了浙東方國珍、福建陳友定、兩廣何真的勢力。

到此時,南方大局已定。至正二十七年(1367 年)十月,他又派徐達、常遇春率軍25 萬,以“驅除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為口號,揮師北伐,向元大都(今北京)發起攻擊。北伐軍勢如破竹,一路攻克山東、河南、直隸等地,最終在洪武元年(1368 年)八月初二攻入大都, 殘余政府向漠北逃竄,元朝滅亡。

洪武元年(1368 年)正月,朱元璋在應天稱帝,以此為都,國號大明,年號洪武,明朝拉開了帷幕。

明朝恢復了華夏文明、承接了自古以來的道統秩序,被認為是正統的回歸。例如明朝中期內閣大學士、被歷史學家錢穆稱為“中國歷史上及時流人物”的邱濬就曾贊美道:“幽燕淪于夷狄者四百四十八年,中原變為夷狄者二百四十一年,至是復歸于中國,治教于是乎大明,彝倫于是乎復古。”因此,即便到了后期,皇帝的工作十分荒廢, 中樞決策系統有時處于半癱瘓狀態,明朝政權也沒有出現合法性危機。

媒體評論

值得閱讀的國史入門書

數千年興衰榮辱 鑄就五千年中華文明

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敗人之綱紀,必先去其史;絕人之材,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

——(清)龔自珍《古史鉤沉二》

任何一國之國民,尤其是自稱知識在水平線以上之國民,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應該略有所知。否則多只算一有知識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識的國民。所謂對其本國已往歷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隨一種對其本國已往歷史之溫情與敬意。

——著名歷史學家、思想家 錢穆

死亡的歷史會復活,過去的歷史會變成現在,這都是由于生命的發展要求它們的緣故。

——[意大利]著名文藝批評家、歷史學家 克羅齊

我們根本沒想到要懷疑或輕視“歷史的啟示”,歷史就是我們的一切。

——[德國]著名思想家、哲學家、革命家 恩格斯

網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來自梁***征**的評論:

看完了 確實至簡 對于大局了解中國歷史有幫助 有些觀點挺新穎的 值得一看

2017-01-14 12:54:58
來自倉央嘉**的評論:

大數據類的歷史比較感興趣,從數據可以看出很多東西。

2016-12-11 10:22:30
來自b***蘇(**的評論:

書還沒有完全讀完 但是印刷質量有些令人擔憂 只是隨便翻得幾個章節中 都有一些行數顯示不清 有些影響閱讀的舒適感

2017-01-02 21:55:28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很優質的一本國史入門書,很有新意、視野很開闊。

2016-10-13 12:53:18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好書,不乏味的歷史書,以前對幾個問題的困惑竟然在這本書里找到了答案,推薦

2016-10-08 17:31:16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印刷精美,內容豐富,擺脫了教科書式說教,歷史也變得生動有趣!特別是近現代史部分思想新銳,值得一讀!

2016-10-09 15:22:38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應該廢除專用歷史教課書,給孩子多看看各家說法,才不會以偏概全,框在籠子里

2016-11-21 20:41:34
來自m***(匿**的評論:

書買的太多了,我沒有看,女兒認真看完了,她很有興趣,可能因為她正在學歷史吧

2017-02-05 13:06:52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此書從數據著眼,以考據為實,給歷史另一個評價角度,讓人耳目一新,有所裨益。

2017-02-13 08:10:40
來自e***g(**的評論:

前40幾頁比較枯燥,剛看到齊桓公上位,好像開始變有趣了,沒搞懂禹是屬于鴻蒙時期的嗎?感覺他被孤立了,第一個傳位給兒子的人

2017-05-08 01:08:29
來自s***(匿**的評論:

非常好的一本書,內容簡單明了,適合想要了解歷史卻無從下手的人

2017-02-06 14:21:00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沒來得及讀完。總體感覺作者是個極賦歷史責任感的人,一方面謙虛自己力量微薄,另一方面又深知匹夫有責的道理,因此勇敢地寫起中國歷史(因為如果想客觀的寫中國歷史很難)。作者文筆很好,不愧為國學大師朱季海先生的弟子(后者為章太炎的關門弟子)。感覺這本書是作者的傾力之作,句句斟酌,字字珠璣。另,序中一句對甄嬛傳的批駁引起我非常大的共鳴,我一直不知道諸如此類的影視劇有什么意義,甚至深含負能量。

2016-12-07 20:56:39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涵蓋的內容太多,基本上描述的都很概括,不了解歷史的讀起來會很枯燥

2017-02-05 23:54:20
來自辛藝澤**的評論:

昨天收到書了,很滿意,內容由淺入深發人思考,可以全面了解歷史,增長智慧,引人思考,支持作者的做人處事方法!

2016-10-03 16:13:05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收到書后每天晚上看上10頁,越看越愛不釋手,感覺作者是柔和了武俠小說、影視評論的寫作手法,深入淺出的講述了自己的歷史觀,使文字不再那么枯燥乏味,非常適合現代青年人閱讀——特別是其中很多后現代考古或文獻重新梳理所發現的歷史證據的應用,有力補充了以往各種歷史片段的或懸疑、甚或是被有意歪曲部分的史實,為我們提供了不一樣的歷史審視視角!強烈推薦審讀!

2016-11-07 16:36:04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沖著是交大學長把書買了,看了一下內容還是挺不錯的。不過文前有與各大佬的合影,文后感謝了一堆人,最后還有個酒的廣告,文人是否應有傲氣,還是屈服于現實,還是二者并不矛盾,值得深思

2016-11-15 10:49:28
來自或***(**的評論:

很好的一本書,從大數據角度,壓縮了中國的歷史。

2017-04-21 19:35:30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總體不錯。對于中低段小學生比較適合,對于高年級小學生感覺太過于簡單,如果拓展一些知識再把內容豐富一點就更好了。紙張、質量、印刷都沒發現有啥問題。不過,當當客服和物流確實非常差勁。在當當購物這么久,出現問題需要聯系客服永遠聯系不上,留言也從未有回音。買家只能無奈接受當當的霸王安排。

2016-12-11 13:31:08
來自日出歲**的評論:

中國的歷史無關乎身份與年齡,每一個中國人都該窮其一生學習學習在學習!因為我們也是歷史的創造者與繼承者

2016-11-02 14:03:25
來自春悟秋**的評論:

至簡中國史:大數據講述中國大歷史 『至簡中國史』是一本難得的通俗易懂的中國史,不要在意網絡上某些人的某些評價。如果一句話就可以否定一本書,那么這本書就是對那句話的否定。

2017-05-04 17:13:04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朋友的哥哥寫的書,正好是關于中國歷史的,原來也想了解中國的歷史,就買來看看,看了前兩張,挺不錯的,很深入

2016-11-29 17:53:12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不錯的一本簡明中國史,雖然對每段歷史的描述篇幅不多,但有助于快速通讀中國歷史,內容也比較客觀。

2017-02-19 10:16:21
來自yqlyl**的評論:

一部史識、史觀頗具新意,引人入勝的極簡中國史,讀通中國歷史的絕佳圖書;吸收各類史學新發展,大視野講述中國大歷史

2016-12-08 09:09:01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很喜歡這句話“一個不懂自己出生前歷史的人,永遠是個孩子”,從未中斷的中華文明歷史,是值得閱讀的。很有內容的一本極簡國史入門書。

2016-10-31 22:10:11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我很滿意,非常棒的一本中國史,必須要點個贊!從古寫到現代,內容很全;有深度、不難懂,歷史知識吸收了現代歷史學的發展,思想和觀點很新。確實值得絕大多數的中國人閱讀的一本書。

2016-10-14 10:57:39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文本性書評。此類書評,緊緊依附于被評書籍的走字行文,緊緊跟隨作者的思路脈絡,亦步亦趨,少有意趣和發現。它的直接表現,或是原書引文高達20%以上,或是借題而不發揮、借尸而不還魂。

2016-11-14 21:14:26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
主站蜘蛛池模板: 务川| 五峰| 承德县| 璧山县| 沿河| 利津县| 涞水县| 嘉定区| 合川市| 灵台县| 乌恰县| 台北市| 凤城市| 商河县| 茶陵县| 闻喜县| 甘孜| 密山市| 鹤峰县| 瑞安市| 和硕县| 屏东市| 新营市| 云林县| 东城区| 定州市| 正蓝旗| 绥德县| 彭水| 白玉县| 类乌齐县| 布尔津县| 扎囊县| 天门市| 珠海市| 宜城市| 海城市| 中牟县| 潮安县| 静海县| 高雄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