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作家葦岸全部關于自然主題的作品結集,包括其代表作《大地上的事情》、《一九九八廿四節氣》、《放蜂人》等。全書文字優美,思想深邃,在人類的日常生活與萬物的浩瀚之間,建立了深刻的聯系。這些散文內容涉及螞蟻、蜣螂、胡蜂等昆蟲;麻雀、葦鶯、杜鵑等鳥雀;麥子、白樺等植物;日出、大雪等物候……以最美的漢語描畫出最壯麗的萬物,并由此提出,人類以大地為居所,應當對此懷有謙卑的感激之情,而不要成為一個妄為的物種。
中國惟一的大地寫作者和踐行者,漢語自然文學的成就。
20年來無數文藝青年秘密傳閱的圣潔之書,在寂寞中點亮塵世的青燈。
選入高中語文課本,為無數孩子尋找到隱秘的心靈回歸之路。
葦岸(1960-1999)
原名馬建國,詩人,散文作家,自然之子,自稱是“為了這個星球的現在與未來自覺地盡可能減少消費”的人。
1960年1月7日出生于北京市昌平縣北小營村,1978年考入中國人民大學一分校哲學系,翌年春正式入學,并接觸朦朧詩。1986年,經海子推薦讀到《瓦爾登湖》,受此書影響,由詩歌徹底轉向散文創作。1988年,開始寫作開放性系列散文作品《大地上的事情》。1998年在其居住的小區東部田野的一個固定位置,對同一畫面拍攝一張照片,開始《一九九八 廿四節氣》的寫作。1999年5月19日19時,因肝癌醫治無效辭世。終年三十九歲。
葦岸著有《大地上的事情》(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5年)、《太陽升起以后》(2000年)、《上帝之子》(2001年)、《的浪漫主義者》(2009年)等作品,其散文被選入多種語文教材。
代序 一個人的道路——我的自述
及時輯 大地上的事情
第二輯 一九九八 廿四節氣
第三輯 去看白樺林
去看白樺林
美麗的嘉蔭
天邊小鎮
放蜂人
鳥的建筑
我的鄰居胡蜂(一)
我的鄰居胡蜂(二)
海日蘇
我與梭羅
土地道德
素食主義
第四輯 泥土就在我身旁——葦岸日記選
附錄 幾句話
及時輯
大地上的事情
我觀察過螞蟻營巢的三種方式。小型蟻筑巢,將濕潤的土粒吐在巢口,壘成酒盅狀、灶臺狀、墳冢狀、城堡狀或松疏的蜂房狀,高聳在地面;中型蟻的巢口,土粒散得均勻美觀,圍成喇叭口或泉心的形狀,仿佛大地開放的一只黑色花朵;大型蟻筑巢像北方人的舉止,隨便、粗略、不拘細節,它們將顆粒遠遠地銜到什么地方,任意一丟,就像大步奔走撒種的農夫。
二
下雪時,我總想到夏天,因成熟而褪色的榆莢被風從樹梢吹散。雪紛紛揚揚,給人間帶來某種和諧感,這和諧感正來自于紛紜之中。雪也許是更大的一棵樹上的果實,被一場世界之外的大風刮落。它們漂泊到大地各處,它們攜帶的純潔,不久即繁衍成春天動人的花朵。
三
寫《自然與人生》的日本作家德富蘆花,觀察過落日。他記錄太陽由銜山到全然沉入地表,需要三分鐘。我觀察過一次日出,日出比日落緩慢。觀看日落,大有守侍圣哲臨終之感;觀看日出,則像等待偉大英雄輝煌的誕生。仿佛有什么阻力,太陽艱難地向上躍動,伸縮著挺進。太陽從露出一絲紅線,到伸縮著跳上地表,用了約五分鐘。
世界上的事物在速度上,衰落勝于崛起。
四
這是一具熊蜂的尸體,它是自然死亡,還是因疾病或敵害而死,不得而知。它偃臥在那里,翅零亂地散開,肢蜷曲在一起。它的尸身僵硬,很輕,最小的風能將它推動。我見過胡蜂巢、土蜂巢、蜜蜂巢和別的蜂巢,但從沒有見過熊蜂巢。熊蜂是穴居者,它們將巢筑在房屋的立柱、檁木、橫梁、椽子或枯死的樹干上。熊蜂從不集群活動,它們個個都是英雄,單槍匹馬到處闖蕩。熊蜂是昆蟲世界當然的王,它們身著的黑黃斑紋,是大地上最怵目的圖案,高貴而恐怖。老人們告訴過孩子,它們能蜇死牛馬。
五
麻雀在地面的時間比在樹上的時間多。它們只是在吃足食物后,才飛到樹上。它們將短硬的喙像北方農婦在缸沿礪刀那樣,在枝上反復擦拭。麻雀蹲在枝上啼鳴,如孩子騎在父親的肩上高聲喊叫,這聲音蘊含著依賴、信任、幸福和安全感。麻雀在樹上就和孩子們在地上一樣,它們的蹦跳就是孩子們的奔跑。而樹木伸展的愿望,是給鳥兒送來一個個廣場。
六
穿越田野的時候,我看到一只鷂子。它靜靜地盤旋,長久浮在空中。它好像看到了什么,徑直俯沖下來,但還未觸及地面又迅疾飛起。我想像它看到一只野兔,因人類的擴張在平原上已近絕跡的野兔,梭羅在《瓦爾登湖》中預言過的野兔:“要是沒有兔子和鷓鴣,一個田野還成什么田野呢?它們是最簡單的土生土長的動物,與大自然同色彩、同性質,和樹葉、和土地是最親密的聯盟。看到兔子和鷓鴣跑掉的時候,你不覺得它們是禽獸,它們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仿佛颯颯的木葉一樣。不管發生怎么樣的革命,兔子和鷓鴣一定可以永存,像土生土長的人一樣。不能維持一只兔子的生活的田野一定是貧瘠無比的。”
看到一只在田野上空徒勞盤旋的鷂子,我想起田野往昔的繁榮。
七
在我的住所前面,有一塊空地,它的形狀像一只盤子,被四周的樓群圍起。它盛過田園般安詳的雪,盛過赤道般熱烈的雨,但它盛不住孩子們的歡樂。孩子們把歡樂撒在里面,仿佛一顆顆珍珠滾到我的窗前。我注視著男孩和女孩在一起做游戲,這游戲是每個從他們身邊匆匆走過的大人都做過的。大人告別了童年,就將游戲像玩具一樣丟在了一邊。但游戲在孩子們手里,依然一代代傳遞。
八
在一所小學教室的墻壁上,貼著孩子們寫自己家庭的作文。一個孩子寫道:他的爸爸是工廠干部,媽媽是中學教師,他們很愛自己的孩子,星期天常常帶他去山邊玩,他有許多玩具,有自己的小人書庫,他感到很幸福。但是媽媽對他管教很嚴,命令他放學必須直接回家,回家及時件事是用肥皂洗手。為此他感到非常不幸,恨自己的媽媽。
每一匹新駒都不會喜歡給它套上羈絆的人。
九
黎明,我常常被麻雀的叫聲喚醒。日子久了,我發現它們總在日出前二十分鐘開始啼叫。冬天日出較晚,它們叫得也晚;夏天日出早,它們叫得也早。麻雀在日出前和日出后的叫聲不同,日出前它們發出“鳥、鳥、鳥”的聲音,日出后便改成“喳、喳、喳”的聲音。我不知它們的叫法和太陽有什么關系。
十
在山崗的小徑上,我看到一只螞蟻在拖蜣螂的尸體。蜣螂可能被人踩過,尸體已經變形,滲出的體液粘著兩粒石子,使它更加沉重。螞蟻緊緊咬住蜣螂,它用力扭動身軀,想把蜣螂拖走。蜣螂微微搖晃,但絲毫沒有向前移動。我看了很久,直到我離開時,這個可敬的勇士仍在不懈地努力。沒有其他蟻來幫它,它似乎也沒有回巢去請援軍的想法。
十
麥子是土地上美、最典雅、最令人動情的莊稼。麥田整整齊齊擺在遼闊的大地上,仿佛一塊塊耀眼的黃金。麥田是五月最寶貴的財富,大地蓄積的精華。風吹麥田,麥田搖蕩,麥浪把幸福送到外面的村莊。到了六月,農民搶在雷雨之前,把麥田搬走。
十二
在我窗外陽臺的橫欄上,落了兩只麻雀。那里是一個陽光的海灣,溫暖、平靜、安全。這是兩只老雀,世界知道它們為它哺育了多少雛鳥。兩只麻雀蹲在輝煌的陽光里,一副豐衣足食的樣子。它們瞇著眼睛,腦袋轉來轉去,毫無顧忌。它們時而啼叫幾聲,聲音樸實而親切。它們的體態肥碩,羽毛蓬松,頭縮進厚厚的脖頸里,就像冬天穿著羊皮襖的馬車夫。
十三
下過雪許多天了,地表的陰面還殘留著積雪。大地斑斑點點,仿佛一頭在牧場垂首吃草的花斑母牛。
積雪收縮,并非因為氣溫升高了,而是大地的體溫在吸收它們。
十四
冬天,一次在原野上,我發現了一個奇異的現象,它糾正了我原有的關于火的觀念。我沒有見到這個人,他點起火走了。火像一頭牲口,已將枯草吞噬很大一片。北風吹著,風頭很硬,火緊貼在地面上,火首卻逆風而行,這讓我吃驚。為了再次證實,我把火種引到另一片草上,火依舊溯風燒向北方。
十五
我時常憶起一個情景,它發生在午后時分。如大兵壓境,滾滾而來的黑云,很快占據了整面天空。隨后,閃電迸綻,雷霆轟鳴,分幣大的雨點砸在地上,煙霧四起。驟雨像是一個喪失理性的對人間復仇的巨人。就在這萬物偃息的時刻,我看到一只銜蟲的麻雀從遠處飛回,雷雨沒能攔住它,它的窩在雨幕后面的屋檐下。在它從空中降落飛進檐間的一瞬,它的姿勢和蜂鳥在花叢前一樣美麗。
十六
五月,在尚未插秧的稻田里,閃動著許多小鳥。我叫不出它們的名字,它們神態機靈,體型比麻雀嬌小。它們走動的樣子,非常莊重。麻雀行走用雙足蹦跳,它們行走是像公雞那樣邁步。它們的樣子,和孩童做出大人的舉止一樣好笑。它們飛得很低,從不落到樹上。它們是田畝的精靈。它們停在田里,如果不走動,便簡直認不出它們。
十七
秋收后,田野如新婚的房間,已被農民拾掇得干干凈凈。一切要發生的,一切已經到來的,它都將容納。在人類的身旁,落葉正悲壯地訣別它們的母親。看著它們決絕的樣子,我忽然想,樹木養育了它們,仿佛就是為了此時重現大地上的勇士形象。
十八
在冬天空曠的原野上,我聽到過啄木鳥敲擊樹干的聲音。它的速度很快,仿佛弓的顫響,我無法數清它的頻率。冬天鳥少,鳥的叫聲也被藏起。聽到這聲音,我感到很幸福。我忽然覺得,這聲音不是來自啄木鳥,也不是來自光禿的樹木,它來自一種尚未命名的鳥,這只鳥,是這聲音創造的。
十九
一九八八年一月十六日,我看到了日出。我所以記下這次日出,因為有生以來我從沒有見過這樣大的太陽。好像發生了什么奇跡,它使我驚得目瞪口呆,久久激動不已。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中這樣描述馬貢多連續下了四年之久的雨后日出:“一輪憨厚、鮮紅、像破磚碎末般粗糙的紅日照亮了世界,這陽光幾乎像流水一樣清新。”我所注視的這次日出,我不想用更多的話來形容它,紅日的碩大,讓我首先想到鄉村院落的磨盤。如果你看到了這次日出,你會相信。
二十
已經一個月了,那窩蜂依然伏在那里,氣溫漸漸降低,它們似乎已預感到什么,緊緊地擠在一起,等待一刻的降臨。只有太陽升高,陽光變暖的時候,它們才偶爾飛起。它們的巢早已失去,它們為什么不在失去巢的那24小時飛走呢?每天我看見它們,心情都很沉重。在它們身上,我看到了某種大于生命的東西。那個一把火燒掉蜂巢的人,你為什么要搗毀一個無辜的家呢?顯然你只是想借此顯示些什么,因為你是男人。
二十
太陽的道路是彎曲的。我注意幾次了。在立夏前后,朝陽能夠照到北房的后墻,夕陽也能夠照到北房的后墻。其他時間,北房拖著變深的影子。
二十二
立春一到,便有冬天消逝、春天降臨的跡象和感覺。此時整整過了一冬的北風,到達天涯后已經返回,它們告訴站在大路旁觀看的我:春天已被它們領來。看著曠野,我有一種莊稼滿地的幻覺。天空已經變藍,踩在松動的土地上,我感到肢體在伸張,血液在涌動。我想大聲喊叫或疾速奔跑,想拿起鋤頭拼命勞動一場。我常常產生這個愿望:一周中,在土地上至少勞動24小時。愛默生認為,每一個人都應當與這世界上的勞作保持著基本關系。勞動是上帝的教育,它使我們自己與泥土和大自然發生基本的聯系。
但是,在這個世界上,有一部分人,一生從未踏上土地。
二十三
捕鳥人天不亮就動身,鳥群天亮開始飛翔。捕鳥人來到一片果園,他支起三張大網,呈三角狀。一棵果樹被圍在里面。捕鳥人將帶來的鳥籠,掛在這棵樹上,然后隱在一旁。捕鳥人稱籠鳥為“?子”,它們的作用是呼喊。?子在籠里不懈地轉動,每當鳥群從空中飛過,它們便急切地撲翅呼應。它們凄愴的悲鳴,使飛翔的鳥群回轉。一些鳥撞到網上,一些鳥落在網外的樹上,稍后依然撲向鳥籠。鳥像木葉一般,墜滿網片。
豐子愷先生把誘引羊群走向屠場的老羊,稱做“羊奸"。我不稱這些?子為“鳥奸”,人類制造的任何詞語,都僅在它自己身上適用。
二十四
平常,我們有“北上”和“南下”的說法。向北行走,背離光明,稱做向上;向南行走,接近光明,稱做向下。不知這種上下之分依據什么而定(緯度或地勢?)。在大地上旅行時,我們的確有這種內心感覺。像世間稱做官為上,還民為下一樣。
二十五
麻雀和喜鵲,是北方常見的留鳥。它們的存在,使北方的冬天格外生動。民間有“家雀跟著夜貓子飛”的說法,它的直接意思,指小鳥盲目追隨大鳥的現象。我留意過麻雀尾隨喜鵲的情形,并由此發現了鳥類的兩種飛翔方式。它們具有代表性。喜鵲飛翔,姿態鎮定、從容,兩翼像樹木搖動的葉子,體現著在某種基礎上的自信。麻雀敏感、慌忙,它們的飛法類似蛙泳,身體總是朝前一聳一聳的,并隨時可能轉向。
這便是小鳥和大鳥的區別。
二十六
一次,我穿越田野。一群農婦,蹲在田里薅苗。在我凝神等待遠處布谷鳥再次啼叫時,我聽到了兩個農婦的簡短對話:
農婦甲:“幾點了?”
農婦乙:“該走了,十二點多了。”
農婦甲:“十二點了,孩子都放學了,還沒做飯呢。”
無意聽到的兩句很普通的對話,竟震撼了我。認識詞易,比如“母愛”或“使命”,但要懂得它們的意義難。原因在于我們不常遇到隱在這些詞后面的,能充分體現這些詞涵義的事物本身;在于我們正日漸遠離原初意義上的“生活”。我想起曾在美術館看過的美國女畫家愛迪娜?米博爾畫展,前言有畫家這樣一段話,我極贊同:“美的最主要表現之一是,肩負著重任的人們的高尚與責任感。我發現這一特點特別地表現在世界各地生活在田園鄉村的人們中間。”
……
大地上的事情(百年中國唯一的大地之書,以對萬物的寧靜回望洗凈我們心靈的塵埃,入選
幫老板家女兒買的 是老師要求的必讀 讓我幫忙買 適合小孩子
有一種厚重感,一直想買的書,在圖書館看過,覺得這樣的書閱讀起來一下子就能讓自己安靜下來。
這本書是老師發微博時我收藏的書,描寫了節氣變化時,景色的變化,我是冬天寒假是閱讀的,感覺節氣對應,效果甚好~
讀葦岸的書,這才發現自己和大自然有多遠的距離。作者生活中觀察得很仔細,像螞蟻筑巢,日出前后麻雀啼叫的區別。。。。。。只是可惜他英年早逝。
這本書的作者很值得歌頌!散文散發著鄉土自然的氣息,有點瓦爾登湖的意味!去看吧!看過才知意濃!
也許是我小人之心吧,總覺得這些寫“自然散文”的人帶著一股擺脫不了的矯情氣,文字以粗疏為美。
葦岸的文字如浮世中一股情流淌出,讀幾遍也不厭倦
受梭羅的影響,葦岸的作品骨子里透露出自然主義。
好像是以前在“讀品”上有人推薦葦岸的作品,那個時候他的書大多絕版,買不到。可能是期待太高,讀完并沒有驚喜。
這真是一本好書,現在的作家里沒有人能靜下來用心和雙眼去體會自然
梭羅對葦岸的影響真大啊。葦岸用實際行動展示出了他對梭羅的喜愛。拿到書后,迫不及待翻翻看,喜歡這種舒緩、詩意的文字。買來細細品讀。
一起買了兩本,一本自己讀,一本送朋友。喜歡這種舒緩、詩意的文字。大地上的事情,就是人的事情。
大地上的事情如作者一般,始終在大地里找尋什么,慢慢回歸自然。
作為一個偽文藝青年,非常喜歡葦岸的作品,讓人忘卻都市的喧鬧,回歸大自然。
很好的書。不知會不會有人像葦岸一樣純碎,有情趣。可惜他英年早逝,但留下的這本書足以潤澤很多人。推薦!
知道葦岸是因為海子,而真正讀過之后,不得不對他心懷敬意,在中國還有這樣一位作家,一位真正具有獨創精神的歌者。
厚德載物!大德曰生!大地并育萬物……和諧共生的體驗。大地上都是詩意。打開文集,一起領略其中的自然妙在吧?
第一次以自然為主角的散文,還沒開始仔細看,感覺上葦岸書應該,是不錯的。
一看到這本書的簡介,就馬上下單買了。葦岸大我19歲,但是看了葦岸的書,發現和這位作者有很多相似點,一是從農村長大,二是喜歡梭羅的瓦爾登湖,三是盡可能素食,四是為環境惡化感到痛心。看葦岸描寫的動物,仿佛回到寧靜的鄉村,于是在都市里面,也能品嘗一下馨香之氣了~
最近買的書,只有這三本不是蹭當當的活動買的。這本葦岸的在地上的事情,相較于2000年的太陽升起以后,多了二十四節氣的相片和對二十四節氣的記述,增加收錄了葦岸的部分日記。印刷也更精美。
這篇文章也給我們留下了研究自然的方式。 細心、耐心地了解自然,也許是作者終身的夙愿。 鳥叫的聲音、星辰出現的時間,各種鳥飛翔的方式、螞蟻筑巢的方式。觀察細致令人感嘆。 時間原因,不能細致理解此書,聊表數言。
充滿童趣的文章,個人覺得,初高中生多會更好,能引導觀察能力!
初中的時候就一直想買這本書,苦于當時只有電子版,現在終于出了實體書,贊。可惜初中的時候對葦岸關于生活與自然的感悟有很多共鳴,現在卻都沒有了,是我變了吧。
我在小學生的語文課本里發現了葦岸,他像學者熟悉思想和書冊那樣,熟悉自然,大地上的植物和土地,配合這就是二十四節氣,我搜集作者的一年四季,各個節氣的小散文。當當上葦岸的作品相對較齊全,愿意多來當當買書。
最近買的書,只有這三本不是蹭當當的活動買的。這本葦岸的在地上的事情,相較于2000年的太陽升起以后,多了二十四節氣的相片和對二十四節氣的記述,增加收錄了葦岸的部分日記。印刷也更精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