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舍談吃》為梁實秋代表散文"雅舍"系列的精選集。梁實秋自嘲嘴饞,一生中寫下無數談吃的文章,這些文章帶有濃濃的故土情懷,是名家談吃中的經典作品。一代散文大師梁實秋留給我們的不僅僅是舌尖上的味道,還有歷史的味道、人情的味道、故鄉的味道和記憶的味道。
20 世紀華語文壇一代宗師
暢銷不衰的智慧散文經典
于簡單中蘊藏大智慧,于平淡中流溢真性情
梁實秋(1903-1987),號均默,原名梁治華,字實秋,中國著名的散文家、學者、文學批評家、翻譯家,華人世界及時個研究莎士比亞的。代表作有《雅舍小品》、《雅舍談吃》、《看云集》、《偏見集》、《秋室雜文》、長篇散文集《槐園夢憶》等。
梁實秋的散文,文筆簡約、平實,作風恬淡、雅樸,字里行間充溢詼諧幽默,三言兩語道盡人生哲理, 值得一讀再讀。
及時輯
西施舌
火腿
醋熘魚
烤羊肉
燒鴨
獅子頭
兩做魚
熗青蛤
生炒鱔魚絲
醬菜
水晶蝦餅
湯包
核桃酪
鐵鍋蛋
瓦塊魚
溜黃菜
酸梅湯與糖葫蘆
鍋燒雞
煎餛飩
核桃腰
豆汁兒
芙蓉雞片
烏魚錢
韭菜簍
蟹
炸丸子
佛跳墻
栗子
海參
滿漢細點
菜包
糟蒸鴨肝
魚翅
茄子
蓮子
白肉
干貝
鮑魚
咖喱雞
烙餅
黃魚
筍
八寶飯
薄餅
爆雙脆
拌鴨掌
魚丸
臘肉
粥
餃子
鍋巴
豆腐
燒羊肉
菠菜
龍須菜
鴿
味精
粽子節
面條
酪
燒餅油條
窩頭
炸活魚
腌豬肉
喝茶
飲酒
大菜
第二輯
饞
吃
吃相
喜筵
蘿卜湯的啟示
北平的零食小販
由熊掌說起
千里莼羹,未下鹽豉
廚房
第三輯
吃在美國
關于蘋果
"麥當勞"
記日本之飲食店
"啤酒"啤酒
豆腐干風波
康乃馨牛奶
飯前祈禱
第四輯
飲膳正要》
讀《媛珊食譜》
讀《中國吃》
再談"中國吃"
讀《烹調原理》
兩做魚
常聽人說北方人不善食魚,因為北方河流少,魚也就不多。我認識一位蒙古貴族,除了糟溜魚片之外,從不食魚;清蒸鰣魚,干燒鯽魚,他不屑一顧,他生怕骨鯁刺喉。可是亦不盡然。不久以前我請一位廣東朋友吃石門鯉魚,居然談笑間一根大刺橫鯁在喉,喝醋吞饅頭都不收效,只好到醫院行手術。以后他大概只能吃"滑魚球"了。我又有一位江西同學,他最會吃魚,一見魚膾上桌便不停下箸,來不及剔吐魚刺,伸出舌頭往嘴邊一送,便見一根根魚刺貼在嘴角上,積滿一把才用手抹去。可見食魚之巧拙,與省籍無關,不分南北。
詩經?陳風》:"豈其食魚,必河之魴?""豈其食魚,必河之鯉?""河"就是黃河。魴味腴美,《本草綱目》說"魴魚處處有之"。漢沔固盛產,黃河里也有。鯉魚就更不必說。跳龍門的就是鯉魚。馮諼齊人,彈鋏嘆食無魚,孟嘗君就給他魚吃,大概就是黃河鯉了。
提起黃河鯉,實在是大大有名。黃河自古時常泛濫,七次改道,為一大災害,治黃乃成歷朝大事。清代置河道總督管理其事,動員人眾,斥付巨資,成為大家艷羨的肥缺。從事河工者乃窮極奢侈,飲食一道自然精益求精。于是豫菜乃能于餐館業中獨樹一幟。全國各地皆有魚產,松花江的白魚、津沽的銀魚、近海的石首魚、松江之鱸、長江之鰣、江淮之、遠洋之鯧……無不佳美,難分軒輊。黃河鯉也不過是其中之一。
豫菜以開封為中心,洛陽亦差堪頡頏。到豫菜館吃飯,柜上先敬上一碗開口湯,湯清而味美。點菜則少不得黃河鯉。一尺多長的活魚,歡蹦亂跳,伙計當著客人面前把魚猛擲觸地,活活
摔死。魚的做法很多,我最欣賞清炸醬汁兩做,一魚兩吃,十分經濟。
清炸魚說來簡單,實則可以考驗廚師使油的手藝。使油要懂得沸油、熱油、溫油的分別。有時候做一道菜,要轉變油的溫度。炸魚要用豬油,炸出來色澤好,用菜油則易焦。魚剖為兩面,取其一面,在表面上斜著縱橫細切而不切斷。入熱油炸之,不須裹面糊,可裹芡粉,炸到微黃,魚肉一塊塊地裂開,看樣子就引人入勝。撒上花椒鹽上桌。常見有些他處的餐館做清炸魚,魚的身分是無可奈何的事,只要是活魚就可以入選了,但是刀法太不講究,切條切塊大小不一,魚刺亦多橫斷,最壞的是外面裹了厚厚一層面糊。
兩做魚的另一半醬汁,比較簡單,整塊的魚嫩熟之后澆上醬汁即可,唯汁宜稠而不黏,咸而不甜。要撒姜末,不需別的佐料。
挺好的!買了汪曾祺老先生的《人間草木》之后又買了梁實秋老先生的《雅舍談吃》。當代散文比較喜歡的兩本!
梁實秋的文章一向很是合我心意,更何況是談吃食。。。哈哈哈。。。毫不猶豫的就下手了,書還沒看,相信不會差
文壇中不乏喜愛美食之人,畢竟文人也是人嘛,何況吃本來就是中國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大家自免不了俗。但能把吃的寫得讓人口舌生津,能把吃的文化說的讓人心馳神往,梁秋實是第一人,他的散文讀幾遍都不過癮。
大師談吃的作品也是這么的文藝,沒有搶到當當禮券,但還是買了一堆,五折和平常比也算劃算了,就是為啥每個時間段搶都搶不到券呢,作為老客戶傷心啊
第二天一大早就到,233這物流,當當為雙十二做出的準備很充分呀,從前在圖書館看的這本書,從此愛上這類書,愛上這段時間都作品,這才是生活的態度呀,一餐都不要將就,讓自己清清楚楚開開心心的
回來就翻完了,每篇附了水墨畫,紙品還好吧,看看也不錯,沒想要精裝版,但因為喜歡吃,又喜歡有文化的吃,對民國和老北京文化有迷之興趣,這本書不錯的,其實這本書買之前就看過了
《雅舍談吃》,有點像《舌尖上的中國》的感覺,從文化、歷史、民俗個方面談及飲食文化。食品,在我們身邊最為常見,常見到我們經常忽略了中國幾千年沿襲下來的吃文化。從身邊食品入手談吃,包羅中華萬象。
之前在十點讀書聽過一篇梁實秋雅舍談吃的文章,這次把這本書買回來了,解解饞^o^
雅舍談吃,談的就是雅,在梁實秋筆下食物總帶著一股優雅與靈氣
梁實秋先生是寫食物的一把好手。《雅舍談吃》這本書很“好吃”,讀來津津有味。趁著雙十二入手十分劃算。包裝完好,物美價廉。快遞也很快。
之前看了梁實秋《槐園夢憶》,是懷念他逝世的妻子的,文筆淡淡的、靜靜的,情誼確實飽滿的、深重的。都說“歡愉之詞難工,愁苦之詞易巧”,可實秋寫妻子的逝去,一點愁苦之詞也無,卻能打動每一個讀者。之后就愛上了他的文字。
假如有一種有味道的文字,那么你可以去看看雅舍談吃。
看得口水長流先不說,書里邊兒除了各類美食外,還有一些以前不曉得的趣事。翻目錄的時候有種看菜單的感覺,只可惜吃不到。朋友翻了會兒,也趕緊買了幾本梁實秋。一直覺得吃貨也分兩種:一種以質取勝,一種以量取勝。我是后者,梁實秋才是前者。
先看了香椿拌豆腐的那篇,因為這篇文章部分段落還出現在汪涵寫的有味里面,內容是關于作者對于菜品的燒制手法,也描述了古人的方法,還有參雜其他雜談,喜歡吃,又吃的精細的主婦或者美食愛好者可以看看啦,別掉口水就是了。
《雅舍談吃》是梁實秋先生一生在飲食文化方面才華的集中展示。“饞,則著重在食物的質,最需要滿足的是品味。饞,基于生理要求,也可以發展成為近于藝術的趣味。”
整個目錄就是個menu,老先生寫到“只因我連續吃了八十多年,沒間斷”。先生又是老牌饕餮,不怎么直接寫味和細節(與袁枚不同),乃旁敲側擊的寫,且旁征博引,寫吃更寫情,讀起來真是有味道。
書中所列皆是各種美食,主要以主人公居住在北京期間所品嘗到的各地美食為主,在多篇文章中作者都提起過 他到了臺灣后 想吃到某樣東西而不得的失落,可見作者對吃是有著很深的眷戀的。民以食為天,中國人從來不缺飲食文化,但是梁實秋把吃寫的這么妙趣橫生,又貼近生活,清新脫俗。
整個目錄就是個menu,老先生寫到“只因我連續吃了八十多年,沒間斷”。先生又是老牌饕餮,不怎么直接寫味和細節(與袁枚不同),乃旁敲側擊的寫,且旁征博引,寫吃更寫情,讀起來真是有味道。只可惜這個版本紙張不合我意
粗略的看了下,特別是目錄,簡直是吃貨的最愛嘛,聞名已久的一本書,看過很多公眾號推薦,這次當當滿額減,買了很多列在書單的書,還有一些沒參加滿額減的書只能下次買了,希望當當多一些這樣的活動,讓我們愛書之人可以買到心愛的書籍
書中所列的皆是各種美食,主要是以主人公居住在北京期間所品嘗到的各地美食為主,梁實秋老先生把吃寫的這么妙趣橫生,又貼近生活,且旁征博引,寫吃更寫情,讀起來真是有味道。清新脫俗。
在如今的浮躁社會,這幾年讀了很多勵志類的書,最近突然想讀一些名家散文。前一陣子讀了汪曾祺的人間至味,這次又讀了梁實秋的雅舍談吃。書中除了收錄談各種吃食散文,最后也收錄了幾篇評論類的文章。對吃感興趣的一定要讀讀看。
梁實秋的散文娓娓道來,能讓人慢慢看的下去,之前在尾品上買了雅舍憶舊,缺少談吃的這本,這次5折14塊錢入手,雖然當當仍然是一個塑料袋了事,外包都破了,不過好在書是塑封的,比較完整。
簡直我們吃貨的福利,這本雖然封面沒有另外貴的那個封面好看,但是這種簡約的風格我很喜歡,紙質也不差,印刷很清晰。每次看著看著就餓了,吧唧一口糧。對了,那插畫也挺好看的,準備下手梁秋實的另外一本書。
讀《雅舍談吃》,愈發覺得梁老真是小資。這種小資不是當下年輕人蛋炒飯里加一點朗姆酒就意亂情迷的假小資,他的小資是老派的,甚至還有一點保守、儉省,但最是真材實料,好似一張明代茶案,看似樸素,實則韻味雋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