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篇師范生教育實踐能力培養分析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1.研究背景
新課程改革對教師綜合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教師不僅有廣博的學科基礎知識,還要有綜合的教育實踐能力及創新的專業發展能力等[1]。對于即將成為中小學教師的師范生而言,想要成為一名素質、品質、能力兼優的教師,必須經過高質量、可持續、有效支持的專業綜合能力培養,特別是教育實踐能力培養。創新師范生培養模式,不僅要依據教育部頒發的《小學教師專業標準》,還要根據教師教育的實際情況,構建一套系統的師范生教育實踐課程體系,建立一個全方位、多層次培養模式,幫助師范生迅速提升教育實踐能力[2-3]。以河南省豫南地區一所師范類高校師范生為研究對象,主要研究教育實踐能力培養創新問題,希望能提高師范生的教師專業理論素養和教育實踐能力,并能對其他師范類高校有所啟發。
2.課程體系改革
師范生培養仍然存在理論教學與實踐訓練脫節的情況:課堂教學組織和班級管理能力非常欠缺,沒有發現問題的眼光和解決問題的技巧、策略;教學基本技能訓練欠缺,普通話不標準、板書不規范等教育專業品質不達標。師范生綜合能力的提升需要進一步加強課程體系內容改革。
2.1完善校內實訓課程
校內實訓內容包括以鋼筆字描紅、粉筆字、毛筆字練習、板書設計和簡筆畫練習為主的書寫技能訓練,以普通話、朗誦、演講、辯論、說課等練習為主的表達技能訓練,以計算機文字處理、教學媒體選擇、信息化教學資源的理解和熟悉、信息化教學資源的收集與簡單處理、信息化教學資源的集成與開發為主的教育信息技術訓練,以及以備課、說課、上課、評課為主的課堂教學技能訓練,即校內見習。
2.1.1“三字一話”基本功訓練
師范生成為一位優秀的小學教師要具備講、寫、算、教、作、用、彈、跳、唱、畫十項基本技能[4]。其中,講和寫就是“三字一話”中所要訓練的內容,“三字一話”指的是鋼筆字、毛筆字、粉筆字和普通話,是師范生的基本技能之一,是教師從業的基本功。作為未來教師的師范生,需要從大學一年級開始開展“三字一話”基本功的練習,將此項活動貫穿整個大學學習階段。一口流利的普通話,是一位合格教師的標配。首先要指導學生仔細聽,“聽”的作用對于學好普通話是不容小看的,聽廣播和電視新聞中發音標準的主持人說話,聽身邊普通話較好的師生說話。還要注意聽的方法,要邊聽邊記邊分析,結合自己所學的知識,判斷他們的發音哪些地方標準、哪些地方需要改進。其次要鼓勵學生大膽說,要求師范生每天都說普通話,鼓勵學生根據普通話測試試題結合自身實際情況,每天進行個別語音專題訓練10min左右。組建互學互評互監督小組,每周進行一次小組互評,找出不足,進一步加強訓練。通過小組相互展示、點評,增進學習共同體之間相互學習、溝通及語言組織能力。
2.1.2教育信息技術
現代化教學平臺的出現,極大地方便了現代化教學方式的推進。首先,它能夠使教學內容完美展示,特別是圖片、音頻、視頻能夠完美地呈現;其次,教育信息技術能夠使教學資源合理配置,最大化共享教學資源,有效推動學生知識延伸;最后,能夠實現真正師生互動,利用互聯網和通訊平臺技術,使得師生、學生之間的交流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能夠做到隨時隨地溝通交流。多媒體課件制作技術已經成為師范生必修課,課程不僅要訓練師范生打字速度,還要講授制作課件過程中所用到的各種技術、方法和技巧,并留足夠的時間讓學生練習,經常組織開展課件制作技能大賽,促進師范生掌握新知識、新技能,提升綜合能力。
2.1.3實訓課程
為了幫助師范生掌握必備的實踐技能,實踐訓練課程必須有效開展,讓師范生進入現場實踐之前接受規范有效的技能訓練。常見的實訓課程有微格教學、教育研習、教育見習等,這類課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介于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之間,是從理論走向實踐的過渡階段,主要是運用案例或者模擬真實場景引導師范生感悟實踐,習得教育教學技能。師范生教學技能是個很寬泛的概念,學界對于“教學技能”的研究角度有很多。從系統論角度來說,教學技能由若干要素組成,其中包括教學設計技能要素、組織和指導課外活動的技能要素、課堂教學操作技能要素、教學反思技能要素、教學研究技能要素等[5]。針對不同的訓練目標,教師為師范生設定體驗情境并提供實訓的方式方法,并以不同的訓練項目呈現,要求師范生在演練、展示或報告成果之前做好充分的項目準備工作。將訓練項目分成3個步驟:①設計案例。教師提供真實案例,如教學設計案例或者課堂管理案例,組織師范生進行探討、分析,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并從中獲得實踐參與感;②微格教學。教師組織師范生模擬課堂教學,進行實踐演練,重點關注備課、講授、導入新課及結課、課堂管理、提問、板書等環節,并通過反復觀看教學錄像,找出不足,從而讓師范生在模擬中親歷教學;③校內見習。讓師范生直面課堂教學,開展現場聽評課、試講和說課。在導師的帶領下,師范生每周撰寫一個教案,模擬課堂進行授課,鍛煉表達能力的同時增強對講臺的熟悉程度,也是師范生進行教態、語言、肢體動作訓練的過程,從而讓師范生發現自己教學技能的不足之處,并撰寫教學反思論文。
2.2規范校外實訓課程
校外實訓課程包括校外見習和校外實習,兩種方式互相補充,互相促進。校外見習即師范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對中小學的教育、教學、學校生活各方面工作進行觀察、分析、模仿,從而加深對教育理論的認識,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理解教師職業的特殊性。每個學期用一周時間開展見習活動,為每一位參加見習活動的學生分配一位校外導師,學生主要跟隨校外導師進行學習,從早操、放學整合隊列、協助學生參加班級活動、班隊活動到最后進入課堂聽課、參加學校講座,師范生都要親身體驗,從不同角度認識中小學教育基本概況。教育實習是師范教育培養合格中小學教師的綜合實踐環節,教育實習的內容主要有3個方面:①課堂講課實習。學習寫好教案,并能夠繪聲繪色地按照教案給學生上好課;②班主任工作實習。要在班級中擔當副班主任,協助實習指導教師管理一個班的學生事務,包括準備開班會的教案、主持班會、協助并指導班委會成員開展活動、準備活動方案、把握活動過程、活動過后進行總結;③輔導課外作業實習。合理布置課外作業,教會學生完成課外作業的方法和技巧,并及時批閱作業、講評作業。帶領學生多讀課外讀物,至少讀完一本書并寫出學習心得。每個學期用一個月的時間開展校外實習活動,為每一位參加實習活動的學生分配一位校外導師,在導師的指導下開展上課、管理班級、開班會等活動,工作結束后及時總結、歸納經驗教訓。
2.3不定期舉行講座學習
為了促進師范生學習掌握先進的教育理念,并能與教育實踐聯系起來,更好地開展教學技能訓練,每學期、每年聘請校內學科課程專業教授、校外一線教學名師和小學校長,不定期開展校內講座和校外講座,讓學生從宏觀層面體驗一線教師的專業發展歷程。
3.結語
師范類高校在培養師范生教育教學實踐能力方面,需要從大一新生入學開始對其進行系統訓練:①基本功即“三字一話”訓練。這個過程要持續整個大學階段,方能夯實基礎;②教育信息技術培訓。多媒體教學已經成為主流,制作出高質量、高水平教學課件成為必備技能之一;③課堂教學技能培養。編寫教案、組織課堂等工作需要進行校內和校外見習、實習等訓練過程。師范生整個培養過程需要對培養模式不斷修訂,不斷補充新模塊,隨著師范生年級升高,綜合教育教學能力要求不斷提高,多維度能力的培養應當貫穿于師范生大學4年的學習過程中。培養理念的更新、培養計劃的實施和培養方式的反思是師范生教育實踐能力,提升的主要途徑。提升教師隊伍的教育教學能力還需要重視職后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可持續學習平臺,共同提升我國教育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1]楊洲.小學全科教師的素質結構及其培養路徑[J].中國教育學刊,2016(4):85-89.[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關于印發《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小學教師專業標準(試行)》和《中教師專業標準(試行)》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3]趙玲玲.中學教師教育實踐能力發展的敘事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4.[4]謝慧盈.“全科型”優秀小學本科教師培養思考[J].海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5):109.[5]鄒邵清.免費師范生教學技能培養方式創新研究[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5):64-70.
作者:賈彥茹 張炎炎 郭晶晶 作者單位:信陽學院;數學與信息學院;信陽學院;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