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年鑒編纂經驗交流材料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各高職院校的年鑒編纂隊伍不夠穩定,人員流動性強,導致年鑒編纂任務不明確,完成質量不高。各基層單位常常是在接到年鑒編纂任務后才臨時指定一位人員參與編纂工作,或由辦公室某位成員擔任,或由輔導員參與撰寫,尤其是一些科室較多的大部門通常通過分條分塊任意指定人員分別撰寫,然后直接拼合,而不經過任何文字修飾與風格調整,有時還會遇到基層單位部門人員調整、競聘等各種因素帶來的人員流動性問題干擾。這些年鑒參與人員多數都是部門新人,缺乏經驗、責任心不強,且不了解年鑒的體例格式和任務要求,常常無法做到根據部門實際情況適當增減條目,只能在往年年鑒的基礎上更改一些數據,體例格式常年一成不變。以上這些問題的存在,都增加了高職院校年鑒的編寫難度,以至年鑒編纂的質量不能得到保證。
(三)年鑒編纂水平有待提高
部分高職院校的年鑒編纂成為學校基本情況的全面匯總,格式套用工作總結的模版,甚至有的部門將年度總結不做任何修改就直接上交給年鑒編輯部,導致年鑒中空話套話多、宣傳本部門成績的內容多、年度資料收集不全、重要內容缺失多、條目年年老面孔的現象較為普遍。同時,由于年鑒編纂者在編纂中不了解年鑒體例格式特點、不學習年鑒的相關要求,再加上自身文字能力有限,導致行文措辭不夠規范、一些語句字詞表達錯誤、段落層次內容混雜等問題,甚至出現前后行文措辭不一、上下段落語句自相矛盾等情況,甚至在時間表述、計量單位、標點符號、稱謂稱呼等細節上也常有不規范的表現。
(四)年鑒校際橫向交流少
目前,有很多地方年鑒與專業年鑒之間的橫向交流,有些還成立了如研究會之類的溝通渠道,定期舉辦全國性的或區域性的研討會或論壇,深入進行經驗交流和學術理論研討。與其相比,高職院校年鑒的橫向交流就顯得非常缺乏,大部分高職院校年鑒編纂工作者處于單打獨斗、“閉門造車”[3]的狀況,這無疑極大影響了年鑒編纂工作水平的提高。
二、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年鑒編寫的基本情況和做法
(一)加強領導,建立專門機構
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屬于全國首批100所示范院校,年鑒編纂工作走在了全國大部分高職院校的前面,由于沒有現成的編纂高職院校的年鑒的標準與范例,一切都是從頭開始。編纂初始,學院就明確把年鑒目標定位在“創一流、辦精品”上,不管是人力、物力,還是財力方面都給予了充分重視與足夠保證。學院成立了專門的領導機構———年鑒編審委員會,委員會由院黨委書記和院長任主編,由學院各分管副書記和副院長任副主編,成員為各職能部門的主要負責人。在委員會的領導下,學院成立專門的采編、編務、審稿和編寫小組,學院辦公室負責具體采編和編務工作,各主要職能部門負責人和基礎社科部語文組專家分別負責兩次審稿工作,各部門、各系(院、部)及直屬單位指定人選專門負責本部門的撰稿工作。穩定的組織機構的成立,各層級任務的明確,為學院年鑒編纂工作的高質量完成提供了最基礎的人員保障。
(二)明確思路,制定編纂計劃
根據學院各項中心工作的特點,編審委員會在制定年鑒編纂計劃和組稿大綱時多次外訪調研、借鑒學習、明確思路、分層設計。外訪調研時,根據學院實際情況,注意學習吸取地方年鑒和本科院校年鑒中切合本校特點的有效經驗和方法。在編撰內容時,把握學院各項工作發展的線索脈絡,以求突出重點、全面細致地反映學院各項重點工作及常規工作。學院的編纂計劃和組稿大綱里詳細設定了編纂的指導思想、總體規劃、框架建構、使用對象、收集資料的原則、編纂人員的構成、編纂力量的組成、編纂的起止時間、文本字體、圖片格式、紙張大小和裝訂方法等各項細則,力爭使學院年鑒從起步階段就開始納入正規,成為學習的示范。編纂計劃和組稿大綱的制定,為學院年鑒編纂工作的高質量完成提供了綱要性的指導保障。
(三)分層布置,明確編纂責任
在布置年鑒撰稿人員正式會議之前,學院會嚴格按照年鑒編撰計劃和組稿大綱的要求,結合各級地方年鑒和專業年鑒的規范體例格式,編出學院年鑒綱目體例格式。在征求院領導、編審委員會及全院教職員工意見和建議的基礎上,形成學院年鑒綱目體例正式稿。再通過召開撰稿人員會議的形式,總結上一年年鑒編寫情況及問題所在,布置下一年的工作任務。除了召開首次工作布置會議外,學院辦公室會在年鑒編寫的各個階段,分別再召開二至三次不定期編輯人員會議,主要是針對部門提出的各類編寫情況及可能遇及的條目變化進行集體討論、集體商定,以求全體編輯人員能在編纂過程上統一認識、把握大局、協調工作。分層布置、責任明確,為學院年鑒編纂工作的高質量完成提供了責任意識保障。
年鑒編纂中一項非常重要的環節是對材料的審核和文字把關工作,材料的好壞直接影響年鑒的整體質量。為確保年鑒的高質量,學院采取“四進四出”法,嚴格編輯審查。各單位(部門)負責人通過黨政聯席會議共同商討,對本單位(部門)的年鑒材料經過審查后報到學院辦公室,此為一審,即“一進一出”。學院辦公室專門人員對各單位(部門)所報材料從內容到文字進行審核把關,完成采編和編務,此為二審,即“二進二出”。經過采編和編務后的年鑒基本已大體成形,此將由基礎社科部的語文組專家結合年鑒文字要求對年鑒進行三審,即“三進三出”。隨后所有材料交由學院年鑒編審委員會和各單位(部門)負責人進行第四次校查,根據年度工作任務進行查缺補漏,即為“四進四出”。唯經過此四層嚴格把關的基礎,學院年鑒才能最終成稿。嚴格的編輯審查,為學院年鑒編纂工作的高質量完成提供了層層把關的保障。
(五)積極探索,規范編務工作
從2008年至今,經過5年的探索和實踐,學院已正式形成了4本年鑒,目前第5本年鑒正在組稿過程中。得益于向諸多本科院校年鑒交流學習的經驗,得益于學院年鑒工作者的大量付出與努力,學院年鑒的編纂、審校、出版質量逐年提升,并初步形成了一套組稿、審稿、編輯、校對、印刷、分發等整個編務工作的規范,形成了一套積極有效的編纂工作人員的激勵制度。這些制度和規范的形成,為學院上下所有部門在實際工作中按照年鑒編務規范有序有效地開展工作提供了導向和目標,為學院年鑒編纂質量的不斷提升提供了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