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中國古代藝術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線條,在中國繪畫中最常用、最簡潔的表現手段之一,中國畫十分注重線的力道和墨色的變化及組合韻律。線恰恰也是雕塑中最主要的表現手段之一。可見中國的雕塑藝術與中國的繪畫藝術一樣注重表現線條的藝術,中國古代優秀的雕塑作品,都十分注重表現輪廓線與身體衣紋線條的節奏和韻律,這些線條都像繪畫的線條一樣,經過高度概括提煉加工而成,每根線條都有用處,多一條則繁瑣,有畫蛇添足之嫌,少一根則殘缺,給人以未完成之感,并且粗細長短各有講究,在佛教造像中,常用粗且短、力道堅硬、顏色重的線條達到外形上的夸張,刻畫出面部猙獰身材威猛的天王形象,多以細柔的陰刻線刻畫菩薩頸下橫紋,表現其肌理豐腴細膩。在人物衣紋的處理方面更見出線條的功夫與魅力,線條的表現常常達到出神入化的境界,更絕妙的是在人物的五官乎上近似與工筆畫的描摹。值得一提的唐代杰出雕塑家楊惠之,由他創造的“山水塑壁”的形式。中國寺院中常見的以連綿山水樹木為背景安排人物或故事的一種塑壁,便是從楊惠之首創的山水塑壁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這種表現形式顯然飾受到山水畫的影響,與寫意山水畫有異曲同工之妙。
三、從色彩看:三分塑,七分繪
中國古代雕塑講究“妝鑾”并把這一特色一直保留下來。從原始時代起,以及此后歷代雕塑多是“塑容繪質”,在雕塑上加彩(專業術語稱做“妝鑾”)以提高雕塑的表現能力。現存的歷代雕塑,有許多就是妝鑾過的泥塑、石刻和木雕之一,其中最著名的是唐三彩及佛像。而真正彩塑的出現還是于佛教藝術大量塑像有關。這里面有一個關鍵人物,是東晉的戴逵。作為一個文士和丹青高手,戴逵第一次對傳入中土的佛教雕塑進行改造。他的改造可以簡單的用“藻繪雕刻”四個字來概括。他不滿意傳入的佛像的簡陋樸拙,遂應用中國繪畫的手段和色彩進行彩繪和裝飾,以此創立了中國特色的佛教造像樣式。他這一樣式被后齊曹仲達、南梁張僧繇、唐代吳道子和周昉幾位大師繼承發揚,形成了中國曹、張、吳、周、四大佛畫體系,澤被后世。就泥塑而言,彩繪主要是兩大風格,一是用色工細濃艷,一是用色疏朗清淡。這兩種風格正好就是曹家樣和吳家樣的畫風特色。故北宋郭若虛在《圖畫見聞志》愿者中指出:“雕塑鑄像,亦本曹、吳。”現在的美術學院里雕塑藝術學習西方,注重體積結構,光影對物體對影響,不再加彩,使得中國古代雕塑對這一優良技法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值得慶幸的是民間雕塑仍保持妝鑾傳統,民間彩塑以“三分塑,七分繪”為主,多以概括簡練的造型,飾以大紅大綠等各種鮮艷色彩,簡單的造型,明亮歡快的色彩,寄以美好愿望和祝福,彰顯勞動人民的智慧。
篇2
一、蘇州古典園林的傳統審美性及傳統文化功能
私家園林中遺存數量最多、藝術性最高的蘇州,在社會條件上,歷代富庶、未受戰亂。從唐宋以來是絲織品、各種美術工藝品的集中地,入明清又是科舉登第者最多。自然條件上,蘇州的地理位置決定其隨處可得泉可引水,花草繁多,當地產石。[2]在如此條件下營造出的蘇州古典園林有其獨到的藝術風格,即文人山水園是山池、建筑、園藝、雕刻、書法、繪畫等多種藝術的綜合體,成為一種兼具居住功能和多種文化藝術功能的休憩生活空間。蘇州古典園林的私人性和選址于市井之中,決定了它在功能上與私人居住緊密相連,其傳統文化功能集中在園主個人兼得城市生活的物質享受和自然山林的情趣陶冶。
由于是私家宅園,園中會集中體現主人的審美情趣,它是園主在長期生活中培養形成并始終遵從的價值標準、基本信念和行為規范的統一體。在審美方式上,中國傳統美學的三大范式“比德”“緣情”和“暢神”[3]中,前兩者是物我的往來:“比德”所獲得的美感是在人與物之間道德的比附中實現的,是道德感的滿足。園主在園中布置不同的景物,在植物世界尋找“德”的品質,不同于道德教訓,是在對“物”的發現中得到快樂,是物我的合一。如拙政園中部的梧竹幽居,亭子邊上梧竹構景,梧桐被視為圣潔之樹,竹子有高潔之意;獅子里雙香仙館的“雙香”指冬梅夏荷,“梅”有“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荷”有“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這些植物都是用于園主自我勉勵與標榜。“緣情”是人在外在景物的感觸之下發出的自然之情。它是“物感人,故搖蕩性情”的人與物的相互活動,在蘇州古典園林中就體現為“融情入境,寄景于情”。園林布局構成可行、可居、可觀、可游的整體空間。園景空間環環相扣、庭院布局層層疊疊,屋宇山池花木互為借景,形成豐富的景觀層次和無窮的景趣變化。“暢神”則是天人之間的往來,是中國傳統審美中的最高追求。園主幽坐園林,伏筆詩畫、斟茶鳴琴、觀山景流水,人與外物的對立感弱化后,那種雖居市井,卻獲得山林之想的自由感與超越感。
二、蘇州古典園林藝術的審美現代性
人類學家米夏埃爾.蘭德曼表述過“在人類生活中, 較少的東西建筑在自然支配的基礎上, 較多的東西建立在由文化所塑造的形式和慣例的基礎上。” [4] 如是,人是文化的存在,而文化是一種歷史現象, 每個時代都有與之相適應的文化, 并隨著社會物質生產的發展而發展。上文簡試析過蘇州古典園林藝術的傳統審美性是以園主的趣味為立足點,使園主在生活和休憩過程中獲得極大的審美享受。時代不同,今天的蘇州園林已不再作為私家宅園由個人把玩,而是全國乃至世界各地游覽者的旅游之所,由此審美主體就由園主個人變為大眾消費群體。參觀者的審美活動由體驗性、自律性擴展出了消費性與泛娛樂化。
蘇州古典園林在營造時傾注了園主的主觀理想、感情和生活情趣外,同時園林的呈現也是客觀藝術規律性的反映,對于藝術的共同感,在園林之中,一個合格的游賞者是可能有在情感或心智上有所觸動的,但感受的強度則與游賞者對自然和生活的不同體驗、文化素養、審美能力以及對園林藝術的了解程度密切相關,所以它因時、因地、因人而異。不能忽視這種審美的無功利性,從而提高實踐藝術審美的自覺性與體驗性。當代,作為旅游形式的蘇州園林實地游賞或是通過現代傳播的書刊、圖像和影像等形式感受蘇州古典園林的風光。這一變革為傳統審美活動增添了消費性和泛娛樂化的變革。現代旅游是商業行為,那么對于游賞者就是消費行為。消費和娛樂有本質上的聯系。由于當代消費群體的旅游目的大眾化與多樣化,對于蘇州古典園林中高雅文化的解讀體現為世俗化,重視感官放松的視聽愉悅,或休閑放松與陶冶情操交織于一體。
從本質上看,當代人對于蘇州園林的審美活動在于它是潛移默化中對人的整體生活態度與生活觀念的培養, 進而造就一種健全、完美的人格。把以上審美特征廣泛地滲透到園林游賞之中, 可以使游賞過程更具有藝術性, 增強在其中培養性情、志趣、休閑的功能。
三、蘇州古典園林藝術的文化功能之當代轉化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蘇州古典園林藝術,它的文化功能是由它的審美本質和時代特征所決定。隨著時代的發展,它的特征變化會引起文化功能與以往相比有所發展。
“中國園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組合而成的一個綜合藝術品”,蘇州古典園林作為藝術品,它的審美功能不會褪色。蘇州古典園林的審美功能上文已詳,在此就不做贅述。這里需要指出的是,它的審美功能滲透在以下將詳述的各文化功能之中。首先,它滲透于游園賞景之中,同時此功能會通過園林的圖像、影視及書刊傳播得到更好的發揮。蘇州古典園林藝術與園主生活狀態密切相關,不論是游賞者的實地體驗還是通過媒體形式體驗,蘇州園林所體現的文人人生態度和生活志趣會給文化主體(當代游賞者)提供行為模式上的參考,這為當代人人生境界的提升提供了一種可能性,有助于理想人格塑造。其次,蘇州古典園林有休閑功能。林諾斯基在《文化論》一書中認為,藝術的首要功能是滿足人們感官的需要, 其次是滿足于社會組織、科學技術發展、禮儀、宗教、自尊心等需要。面對不同層次的精神需求,園林藝術既能滿足當代人消費娛樂和豐富閑暇生活的低層次需求, 也能滿足人抒感、提高文化素質、促進人的審美素養全面提升的高層次需求。最后,蘇州古典園林有符號功能。蘇州古典園林藝術有著明顯的時代性、地域性特征。當代,它除了是有形的文化實體外也是江南文化的象征符號。正如臺灣社會學家龍冠海所揭示的“ 一個民族的特征, 文化所表明的比人類皮膚的顏色或任何其他生理現象所表明的更為有意義和合乎科學。它供給研究社會的人作為辨別各民族的一個根據, 比地域與政治的疆界及所謂民族特征更為合乎現實”。作為有形的文化實體,亭臺竹草、墨香詩畫往往都是江南文人士族,特別是明清時期士大夫的文化標記, 象征著江浙的文明和繁榮。營建私家宅園這種于市井中的獨與天地相往來的處世態度與生活情趣作為無形的文化無處不在地起著確定人群類型、文明程度的符號象征功能。這些文化符號都會形象的在中外游園者的頭腦中形成文化印象。
【參考文獻】
篇3
中國畫傳統臨摹教學課程中,掌握古絹紙的制作方法和技術難點是國畫臨摹教學課中的重點任務,學生在掌握傳統國畫專業臨摹繪畫的基礎上,還應學習臨摹傳統繪畫復制的古絹本方法,古絹本制作運用是國畫專業教學重要內容,同時也給國畫專業師生提出更高的學術要求。古絹紙的研究在于更好的復原古人繪畫作品,能有效的在融會古人繪畫技法同時,加強了古畫歷史年代的痕跡符合,對描繪古畫的質地紋理及古時印記相符起到積極作用,為制作完成古畫的整體效果達到作品高度統一。古絹紙的研究也會延續文化歷史,把古人留下的優秀文化傳承下去,對弘揚中國的傳統文化的發揚和繼承具有現實作用,所以中國畫傳統臨摹課的絹本和紙本研究具有現實的意義,對古紙本和古絹本教學研究勢在必行。古絹紙是指紙本和絹本,它們是中國古代繪畫作品的重要載體,還原作品年代舊貌,符合古時的繪畫作品意境起到積極作用。學生掌握制作古絹紙,學生首先臨摹作品時要學會制作古紙、古絹。古紙、古絹的制作過程實際就是研究過程,研究可以從四個方面進行深入掌握,主要是:古絹紙的舊色還原、古絹紙的舊色渲染、古絹紙的污舊處理、古絹紙殘舊還原四個方面。
一、古絹紙的舊色還原
學生在臨摹古人繪畫作品前,首先要了解作品的年代和歷史背景,仔細查驗繪畫作品的舊色程度,對作品畫面進行詳細觀察了解,對古畫舊色還原做到心中有數。古絹紙的舊色還原,主要是制作復制作品的舊色紙絹,還原古人繪畫作品一致的古舊色。在教學中應積極多角度了解古人的做舊的特點,記載有明代的高濂,在其《遵生八箋》卷十五載中有描述,原文如下“染宋箋色紙,黃柏一斤槌碎,用水四升浸一伏時,煎熬至二升止。聽用橡斗子一升,如上法煎水。聽用胭脂五錢,深者方妙,用湯四碗,浸榨出紅。三味各成濃汁,用大盆盛汁。每用觀音簾堅厚紙,先用黃柏汁拖過一次,復以橡斗子汁拖一次,再以胭脂汁拖一次,再看深淺加減,逐張晾干可用”。學生在掌握古絹紙的舊色還原方法的同時,還要加強繪畫技巧的融會,不要完全依靠舊色還原方法來單純去做舊色,要學會自然為上的法則,貫穿整個古畫畫面,達到舊色和繪畫技法完整和諧的統一境界。
二、古絹紙舊色渲染
學生在掌握古絹紙舊色還原的方法的基礎上,還要進一步學習了解和實踐古絹紙舊色渲染方法,它是古絹紙的研究重要步驟之一,對古畫的作品的舊色渲染的效果起決定作用。教師在指導學生的前提下,要有一定的責任心,做到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教師在旁認真指導,必要時要幫助學生完成好古絹紙舊色渲染的環節。古絹紙舊色渲染也就是染舊絹紙法,分為絹本染舊色和紙本染舊色兩種。古絹染舊色:絹帛染舊色是高校中國畫教學臨摹早期古人作品重要教學內容。絹本還分為素白絹和仿舊絹兩種,同時還根據臨摹古畫的特點需要分為生絹和熟絹。古紙染舊色:紙本染舊色是高校中國畫教學臨摹古人繪畫作品主要教學內容。紙本根據臨摹古畫的特點需要分為生紙本和熟紙本兩種。根據紙質的程度分為薄質紙類和韌性紙類。一般薄質紙類適合用排筆直接染舊色;韌性類的紙本一般采用水撈法。最后辨別古紙染舊色是以褐色、黃褐色及淡灰色為最佳,氣味有淡淡的煙氣氣味和灰塵氣息,無顏料和膠礬的味道為佳。學生在掌握的同時,還要注意原材料的真假,對材料的運用還要適可而止,根據畫面和作品年代的長短去調節濃度,盡量用原材料,少用已加工過的繪畫用品。
三、古絹紙的污舊處理
古絹紙的污舊處理是學生最難掌握的,教師應充分給學生進行說明,學習起來比較吃力,在熟練掌握前二種方法的基礎上,進一步了解掌握古絹紙的污舊處理,對古代繪畫作品的深度復原具有一定的意義。古代繪畫作品由于時代久遠或保存不當,使得作品的古紙和古絹出現污損,這樣的情況越是早期作品出現越頻繁,高校國畫教學臨摹課中不可回避的教學難點就是臨摹早期繪畫的古絹紙本作品,對于低年級同學來說更是難掌握的教學環節,所以要求學生大量了解其做污舊手段和方法,使學生在臨摹的古代繪畫作品時更容易接近作品原貌。做污舊的方法一般分為做污點和做污跡兩種。做污點:做污點是指在古紙、古絹上把發霉的污點、蟲吃腐蝕變質的污點,化學物質灼傷的燃點及尖銳硬物留下的銹點等進行污點制作還原。腐蝕污點法:就是將制作臨摹的古紙絹的污點處進行適當的腐蝕。做污跡:就是將制作臨摹的古紙絹的污跡處進行還原,由于古絹紙繪畫作品年代久遠,保存不當或未及時修復等原因,傷害古紙絹畫面內外,因此而產生畫面的污跡。水痕污跡:一般先調好舊色水,最好采用植物性水狀液體,濃淡可根據畫面需要而調試,采用噴、倒、灑、點、吹等方式。墨痕:墨痕的制作一直是高校中國畫臨摹課的研究重點課題,學習掌握其方法是重要的教學內容。學生在學習制作古紙本、古絹本墨痕時要認真掌握其特點。要了解所要臨摹的中國古代繪畫作品的年代,因為年代的不同,墨痕的顏色傾向就有不同。
四、古絹紙殘舊還原
學生在學習掌握古絹紙的殘舊還原方面要充分注意,不要對古代繪畫作品“過分”殘舊。要了解古人繪畫作品的殘舊原因,是什么情況造成的殘舊。古絹紙殘舊還原一般分為做殘損和做殘洞兩種方法。做殘損:做殘損一般是指將臨摹的古代繪畫作品的古紙和古絹制作殘破狀,使其形成損壞狀態。做殘洞:做殘洞一般是指臨摹絹本或紙本制作出蟲蛀的小洞,臨摹修復時要用食物殘渣,利用小蟲蛀食的特點進行還原殘洞為最佳。也可用染舊色還原殘洞特征,但效果不好,有色味道及氣味,而且容易被識破。學生在最后的完成過程中要做到自然如舊,殘舊的過程要有偶然因素,少些人為的繪畫技法貫穿臨摹古畫作品之中。
總之,中國畫教學臨摹課不僅是簡單學習古絹本和古紙本制作復制方法,更主要是培養優秀的國畫人才,繼承和發揚中國五千年文化的精髓,保護好祖國古代繪畫的文化遺產,它不僅僅是中國畫教學臨摹課的一部分,更是我們教師的一份責任,因此,中國畫傳統臨摹課的古絹紙的研究具有現實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M].臺灣:臺灣學生書局出版社,1966.
[2]伍蠡甫.中國古代美學藝術論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葛路.美術史論[M].北京:文藝藝術出版社,1982.
[4]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85.
[5]張強.中國畫論體系[M].河南:河南美術出版社,2005.
篇4
Key words: landscape plant configuration; city;
中圖分類號:S68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所謂園林植物,是指包括木本和草本的觀花、觀葉或是觀果植物,以及適用于園林、綠地和風景名勝區的防護植物與經濟植物的總稱。其中室內花卉裝飾用的植物也屬園林植物。園林植物可以分為木本園林植物和草本園林植物兩大類。此外還包括了蕨類、水生、仙人掌多漿類、食蟲類等植物種類。園林植物是園林工程建設中最重要的材料之一。因此,植物配置的優劣直接影響到園林工程的質量以及園林功能的發揮。園林植物配置不僅要遵循科學性,而且要講究藝術性,力求科學合理的配置,創造出優美的景觀效果,從而使生態、經濟、社會三者效益并舉。
同時園林植物的配置包括了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各種植物相互之間的配置,這要考慮植物種類的選擇,樹叢的組合和平面和立面的構圖、色彩、季相以及園林意境;另一方面是園林植物與其他園林要素如山石、水體、建筑、園路等相互之間的配置。
我們按照植物生態習性和園林布局要求,可以合理配置園林中的各種植物,以發揮它們的園林功能和觀賞特性。可以說,園林植物配置是園林規劃設計的重要環節。
正如剛才所說,園林植物,以植物特性及園林應用為主,我們結合生態進行綜合分類,可以分為以下類別:
一是園林樹木。這種樹木適于在園林綠地及風景區中栽植,為應用的木本植物,包括喬木和灌木、藤本。
二是露地花卉。其中包括一 、二年生花卉,宿根花卉,球根花卉,巖生花卉以及水生花卉,草坪植物和園林地被植物等。
三是溫室花卉和室內植物。這種植物一般是指溫帶地區須常年或一段時間在溫室栽培者,又可分為熱帶水生植物、秋海棠類植物、天南星科植物、鳳梨科植物和柑橘類植物等。
每種類型的植物都構成了不同的空間以及結構形式,這種空間形式或是單體的,或是群體的。
而作為園林工程中的重中之重的園林植物配置更是要做到科學性與藝術性的統一。那么,園林植物配置首先應考慮哪幾個方面呢?
首先,園林植物配置應遵循以生態學原理為指導,確立生態園林的概念。而要做到生態配置,主要做法包括了
因地制宜,科學設計,適地適生的配置
重視生物的多樣性
另外,園林植物配置還應遵循美學原理,同時重視園林的景觀功能。
重視植物多樣性。
布局合理,疏朗有致,單群結合。
注意不同園林植物形態和色彩的合理搭配。
注意園林植物自身的文化性與周圍環境相融合。
最后,園林植物配置還應該結合經濟性、文化性、知識性等內容,從而擴大園林植物功能的內涵和外延,充分發揮其綜合功能,服務于人類。
下面,我們再從整體到部分來分析園林植物的種植配置。
從整體而言,一、配置要符合園林綠地的性質和功能要求。
對于園林種植設計,先是要從該園林綠地的性質和主要功能出發。每一塊園林綠地都有其具體的主要功能。
二、配置要考慮園林藝術的需要
(一)總體藝術布局上要協調
(二)考慮四季景色變化(三)全面考慮植物在觀形、賞色、聞味、聽聲上的效果 (四)配置植物要從總體著眼 三、配置要選擇適合的植物種類,滿足植物生態要求 四、配置時要考慮種植的密度和搭配
五、園林植物配置還要充分利用植物季相特色。因為植物在不同季節都表現有不同的外貌。植物在一年四季的生長過程中,葉、花、果的形狀和色彩隨季節而變化。開花時,結果時或葉色轉變時,都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而在局部景區往往都突出一季或兩季特色,都以采用單一種類或幾種植物成片群植的方式為多。舉幾個蘇杭園林工程的例子吧,比如杭州西湖中蘇堤的桃、柳都是春景,曲院風荷是夏景,滿覺隴桂花是秋景,孤山踏雪賞梅是冬景。又比如無錫梅園在梅花叢中混栽桂花,春季觀梅,秋季賞桂,冬天還可看到桂葉常青。下面,我們再從個別的種植來談園林種植的配置,一,喬灌木的種植設計
喬灌木都是直立性的木本植物,在園林綠化綜合功能中作用顯著,居于主導地位,因此在園林綠地中所占比重較大,是園林植物種植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是園林綠化的骨架。一般而言,喬木樹冠高大,樹冠占據空間大,樹干占據的空間小,枝葉的分布比較空透,在改善小氣候和環境衛生方面有顯著作用,同時在造景上喬木也是多種多樣的。而灌木的樹冠矮小,多呈現叢生狀,樹冠雖然占據空間不大,在防塵、防風沙、護坡和防止水土流失方面以及在造景方面都有顯著作用。所以。對于喬灌木的種植,可以有以下幾種類型,一是孤植。這是指喬木的孤立種植類型。二是對植。這是指用兩株樹按照一定的軸線關系作相互對稱或均衡的種植方式,主要用于公園、建筑、道路、廣場等入口。 三是行列栽植。這是指喬灌木按一定的株行距成排的種植,或在行內株距有變化。其主要形式有兩種:等行等距、等行不等距。四是叢植。這是由二株到十幾株喬木或喬灌木組合種植而成的種植類型。五是群植。六是林帶。七是林植(樹林)。八是綠籬及綠墻。
二、草坪的種植設計。所謂的草坪是指用多年生矮小草本植株密植,并經人工修剪成平整的人工草地,而那些不經修剪的長草地域稱為草地。兒用于城市和園林草坪的草本植物主要有結縷草、野牛草、狗牙根草、地毯草、鈍葉草、假儉草、黑麥草、早熟禾、剪股穎等。
所謂的草坪一般設置在房屋前面,大型建筑物周圍,廣場或林間空地,大多都是供觀賞、游憩或作為運動場地之用。西方古代園林中已有規則式草地。到了18世紀中葉,英國自然風景園出現后,園林中開始大面積使用自然式草坪。比如草坪種植的最成功工程,中國古代苑,就有大片的疏林草地和草坪。
草坪按植物材料的組合分可分為:純一草坪。這是用一種植物材料的草坪。混合草坪。是由多種植物材料組成的草坪。綴花草坪。是以多年生矮小禾草或擬禾草為主,混有少量草本花卉的草坪。 草坪要是按照用途可分為:游憩草坪、觀賞草坪、運動場草坪、交通安全草坪、保土護坡的草坪。草坪主要用于下述幾個方面:
第一,環境保護方面。在園林綠地中草坪和樹木都起著凈化空氣、防暑降溫以及吸附塵土、減弱噪聲的作用,還能保護環境,維持生態平衡。
第二,園林藝術方面。草坪能開辟寬廣的視線,引導視線以及增加景深和層次,并能充分表現地形美。
第三,城市建設方面。草坪常用于現代化城市需要低矮的綠地的地方,比如道路沿線,強電力網線下方,地下設施上面土層較薄的地方等。三是花壇的種植設計。所謂的花壇是在一定范圍的畦地上按照整形式或半整形式的圖案栽植觀賞植物以表現花卉群體美的園林設施。花壇主要用在規則式園林的建筑物前、入口、廣場、道路旁或自然式園林的草坪上。比如說,中國傳統的觀賞花卉形式是花臺,多從地面抬高數十厘米,以磚或石砌邊框,中間填土種植花草。有時在花壇邊上圍以矮欄,如牡丹臺、芍藥欄等。
四是植籬的種植設計。所謂的植籬。是指用喬木或灌木密植成行而形成的籬垣,又稱綠籬、生籬。植籬在園林中的主要用途是:圍定場地,劃分空間以及屏障或引導視線于景物焦點,有的還可以作為雕像、噴泉、小型園林設施物等的背景,采取特殊的種植方式構成專門的景區(如迷園)。近代又有“植籬造景”,那是結合園景主題,運用靈活的種植方式和整形修剪技巧,構成有如奇巖巨石綿延起伏的園林景觀。
因為植籬用的樹種必須具有萌芽力強、發枝力強、愈傷力強、耐修剪、耐蔭力強、病蟲害少等習性,因此也是普遍使用在園林種植的配置中的。
五是攀緣植物的種植設計。所謂的攀緣植物,通俗地說,就是能抓著東西爬的植物。在植物分類學中,并沒有攀緣植物這一門類,這個稱謂是人們對具有類似爬山虎這樣生長形態的植物的形象叫法。而在實際上,人們的生活中就有不少攀緣植物。扁豆、絲瓜、牽牛花、蔦蘿、葛藤、常春藤、葡萄。
利用攀緣植物裝飾建筑物的一種綠化形式。攀緣綠化除美化環境外,還有增加葉面積和綠視率、阻擋日曬以及降低氣溫、吸附塵埃等改善環境質量的作用。
攀緣綠化有下述特點: 1,用途多樣。2,占地很少。3,繁殖容易。攀緣植物的選擇
攀緣植物有很多攀附器官。例如,扁豆、牽牛、西番蓮、忍冬、紫藤等是有纏繞莖;而爬山虎、五葉地錦是有吸盤;葡萄、絲瓜等是有卷須;薜荔、常春藤等有氣生根;而像是木香、野薔薇等有拱形蔓條或鉤刺。攀緣綠化還可以根據攀緣植物的吸附是或攀附能力作出安排,例如有吸盤或氣生根的植物,其吸附力強,宜作墻面綠化覆蓋;有纏繞莖、卷須或鉤刺的植物,其攀附能力較強,宜作花架、陽臺、欄柵等的綠化裝飾。也可以根據攀緣植物的生態習性,因地制宜地選擇植物種類。耐寒性較強的爬山虎、忍冬、紫藤、五葉地錦、山葡萄等適宜于中國北方栽培;而在中國南方,除上述植物外,還可用常春藤、絡石、凌霄、薜荔、油麻藤、木香等。喜陽的凌霄、紫藤、葡萄等宜植于建筑物的向陽、面;耐蔭的常春藤、爬山虎等宜植于建筑物的背陰處。
篇5
(一)廣西的儺文化概述
“儺”是我國一種古老的文化現象,隨著長時間的社會存在,約定俗成,已經成為一種特定的儀式。我們常說的“儺”即是所指的“儺文化”。所謂的“儺文化”是指儺的全套祭祀活動和在祭祀活動中唱、念、舞、面具、陳設等多種藝術形態以及在這些形式中附加的儺戲。儺文化是中國古代農耕社會的一種原始信仰,它包含音樂、舞蹈、面具、戲劇等,是指導人們思想言行的一種意識形態。古代中國農耕民族為了祭祀農神(即儺神)而創造出來的原始文化信仰。“儺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多元宗教(包括原始自然崇拜和宗教)、多種民俗和多種藝術相融合的文化形態,包括儺儀、儺俗、儺歌、儺舞、儺戲、儺藝等項目。其目的是驅鬼逐疫、除災呈祥,而內涵則是通過各種儀式活動達到陰陽調和、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人壽年豐、國富民強和天下太平。目前,它仍活躍或殘存于我國的漢族和壯、侗、苗、毛南、仫佬、瑤、水、仡佬、彝、土家、藏、門巴、蒙古、布衣等20 多個少數民族地區。廣西是多民族聚居地區,歷史悠久,民族文化藝術遺產十分豐富。
廣西儺至少可以追溯到戰國越巫,直至秦漢唐宋,當下儺從桂林到全州、興安、平樂各地,并在桂中、桂北、桂南等地廣為盛行。廣西境內居住的壯、瑤、毛南、仫佬等10 個民族地區的“儺文化”成為當地群眾民俗活動中必不可少的祭祀和娛樂活動之一。“儺文化”也是廣西民歌、民間故事、神話傳說、花山巖畫、銅鼓藝術、壯劇藝術、壯錦瑤繡等眾多藝術文化瑰寶中的一幟,也在世界藝術寶庫中獨放異彩。
(二)廣西儺文化內蘊
數千年來民間自發流傳的祭祀儀式與祭祀儀式中的戲劇、舞蹈,已成為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儺作為一種古老的祭祀儀式,它的主體由各種法事活動組成,其中有大量迷信的、非理性的巫術行為,這使它具有極大神秘色彩,但也蘊含了許多智慧,與民眾生活、風俗、思想、感情等方面聯系緊密,它是廣西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廣西民族文化的重要傳承載體,因而具有多重的文化價值。
1.思想特征
以儺儀式中的儺戲為例,廣西的儺戲多以廣西少數民族人民的心理素質和審美觀點以及欣賞習慣為依據,因此在藝術上也必然會形成自己的特色,其中突出的一點便是善于運用神話來體現人們的思想和愿望。在主題和內容上往往反映了廣西少數民族人民的生活追求和精神理想,它們或者通過社會生活故事,反映壯民懲惡揚善的道德觀念和勇武精神,或者以曲折的故事情節,表現對忠貞愛情的追求,總之,儺戲故事多頌揚除暴安良、為國為民的英雄人物,宣揚孝順、勤勞和感恩等美好品格,體現了寶貴的傳統精神內涵。如:激勵人們與天與神斗的民間傳說布洛陀的故事《盤古》;描寫人們與統治階級斗爭的儺戲《特遼》《百鳥衣》;描寫贊美堅貞的愛情的儺戲《二姑》《達七》《花王張達環》;描寫人們改邪歸正,歌頌勞動致富的典范的儺戲《灶王》;宣揚倫理道德的儺戲《妹梭與勒梭》等。
2. 藝術特征
在廣西儺文化的發展過程
中,經歷了由單純的宗教性質逐
步過渡到宗教性質與娛樂精神相結合的演變,其表演形式也有最初的儺祭到儺舞再到儺戲的衍變過程。佩戴面具是儺戲表演的典型特征之一,面具是儺文化中最具象最直觀的象征符號。
廣西儺面具主要集中體現在桂林儺、環江毛南族的儺面、仫佬族儺面和壯族的師公儺面幾種表現形式上。這些儺面具風格多樣,造型豐富,它通過典型化、夸張、變形、虛構等手法和一些象征性的裝飾符號塑造了千姿百態的人物造型,并以具有民間傳統特色的色彩體系勾畫出艷麗瑰奇的顏色,具有鮮明的審美特征和無窮的藝術美感。廣西儺戲面具造型整體寫意的雕刻,不追求逼真的細節且種類多樣,“老少妍陋,無一相似者”(如圖2)。造型常常以夸張的手法加強角色神韻,整體粗獷豪放,古樸傳神,大耳垂,大嘴唇,有棱有角和活靈活現的神像一般,顯示了人們質樸的生命意識和浪漫的想象力,是一種古樸思維的藝術體現。根據桂林儺面具、環江毛南族儺面具、仫佬族儺面具和壯族師公儺面具中所刻畫的這些儺神分析,大致可以分成三大類:第一類是具有善相的面具,男造型多肅穆、莊嚴、慈祥、英武、俊俏;女造型多是梳鬢、細眉櫻唇、粉面嫵媚。
如:三元、三光、社王、關公、盤古、功曹、土地、廣福王、觀音、哪吒、白馬三姑娘、靈娘、花王等;第二類是具有兇相的面具,這類數量不是很多卻非常有特色,大多黃金四目,呲牙咧嘴,兇神惡相,更有甚者刻畫成青面獠牙或免冠長角,給人威嚴、兇惡、恐怖的感覺。如:開路神君、雷王、靈官、鄧帥、山魈、龍王等。第三類是具有丑相的面具,雖然形象丑陋但并不是極惡之人,大多刻畫成調皮、詼諧的人物形象,給人一種機智、滑稽的感覺。多是擠眉弄眼、笑容可掬,或有麻臉、單目、歪嘴巴等,如:魯班、挑夫、特瑤等。
廣西儺戲面具在色彩運用上是一個不斷發展變化的過程,是一個由感性走向理性,由稚拙走向嫻熟的過程。廣西儺面具的色彩特征長期以來受宗教、民俗和審美的影響,在色彩使用上所形成的程式化規則和一些約定俗成的色彩體現有所不同。在早期儺面具對色彩的運用上多是以自然本色為基礎,并沒有體現出色彩的裝飾性、寓意性和審美性。到了后期,儺面具在色彩的運用上逐漸走向成熟,在自然本色的基礎上,同類顏色互相啟發,引起聯想,因而使得各種色彩都具有了豐富的象征意義,包括宗教的、道德的、民俗的、性格的等。廣西儺戲面具大多運用紅、黃、白、藍、青等強烈而多變的大面積對立色塊,再以補色或中性色來勾畫五官或圖紋,顏色對比鮮明強烈,頗有風趣。這些對比強烈的色彩在搭配上呈現出強烈而富有跳躍感,使角色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得以強化,同時又遵循了色彩學中色塊的分割、穿插,色彩的對比、呼應等原則。儺面具上色的典型化手法對傳統戲曲影響很深,和京劇臉譜在色彩使用上具有異曲同工之妙。從色彩的情感訴求中可以體現出,紅色象征著忠勇的性格;黃色為基本膚色,象征著溫暖;白色表現人物的文靜善良;藍色或者綠色表現人物的陰險可怖;青色多為兇狠驍勇之將。
儺面具不僅是儺文化的藝術表征,還形象地凝聚著儺文化所體現的原始崇拜意識、宗教意識和民俗意識。儺面具作為神靈的載體,體現了儺文化與巫、道、佛等多種宗教文化的相互滲透,在其千百年的發展過程中更是與各地的民風民俗緊密融合,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淀和廣大的群眾基礎,凝聚著民間藝人的智慧和心血,是我國各民族的文化瑰寶。還有儺舞淳厚古樸的藝術風格,以及特有的舞蹈動作和獨特的壯族樂器伴奏等,這些古老珍貴的文化藝術表現形式,都體現了廣西少數民族樸素的藝術審美觀念。
3. 民族特征
儺文化非常古老,儺儀式及儺戲唱本涉及了地方歷史發展、自然環境、風俗習慣、社會觀念等內容,從中顯現出對神靈的表演和塑造及對想象中的美好生活祈盼。廣西儺戲劇目真實地反映了廣西少數民族的歷史傳說和社會生活,如實地反映了當地人民的生活環境、風俗習慣和人民的心理素質。這些由民族宗教發展而來的祭祀形式在傳承中無疑成為了本地域歷史文化的保存和傳承者,具有強烈的民族精神。可見儺文化既是當地少數民族精神生活的重要內容,也是當地社會生活的組成部分。
(三)廣西儺文化的社會價值
儀式是社會團結的表現,儀式使個體間的情感聯系得以強化,通過對情感的強調來重塑社會或社會秩序,儀式就是強化社會凝聚力的手。儺文化是一種特定社會的意識形態,也是一種重要的民間信仰文化,對地方社會有著多維的意義和影響。它在長期的流傳中,融入了當地百姓的生活,并影響著社會的各個方面,它是當地民眾的一種生活方式、交流模式和社會整合的紐帶。儺儀式的社會功能也在于維系社會的凝聚力,強化社會集體認同感,維持社會平衡。儺儀式是通過多種符碼和途徑來進行交流,是一種隱喻思維,比如,法術、化妝、面具等會直接產生象征的、隱喻的結果,營造出使人畏懼的神秘氛圍,實現從世俗到神圣的轉換,使人們實現對情感的展演,并通過這個機會鞏固他們的社會認同。
二、廣西儺文化在現代動畫中的應用與傳承如何將廣西儺文化元素融入到現代動畫創作中,我們必須提取儺儀、儺俗、儺歌、儺舞、儺戲、儺藝等元素結合動畫的劇本、造型設計、美術設定、動作設定、配音配樂等環節進行動畫創作。
(一)儺戲故事的借鑒
儺戲中具有豐富的神話故事和民間故事,這些都為我們編劇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從儺戲中各種神靈的原型進行加工改編,提取塑造有藝術生命力、有藝術價值、市場需要的動畫神話形象,并將這些題材合理地改編、創新,融入到自己的動畫劇本設計中。如:《盤古》《百鳥衣》《灶王》《妹梭與勒梭》《土地公》《四帥》《甘王》《花婆》《雷王》《前市》《三祖家仙》《白府,白馬》等(如圖3)。
(二)從儺面具到動畫造型設計
我們在現代動畫創中可以通過儺面具的造型特點提取動畫設定元素,嘗試提取儺文化中造型元素進行造型設定,其中包括儺面具造型以及器具造型等。如:三十六神,七十二相、李令公、廣福王、武婆、梁吳、莫一大王等。這些粗獷豪放,古樸傳神,大耳垂,大嘴唇,有棱有角的造型都為我們動畫造型設定提供了靈感與啟發。
(三)從儺舞中提取動作設計元素以及動畫設定元素
在動畫原畫設計中,我們可以從儺舞中提取出許多動作特征進行動作設計。儺儀式中的頭戴面具的儺戲表演,當地群眾稱為“出相”或“演武”,每個面具代表一個人物角色,每個角色都有一個唱本和獨特的舞蹈動作,舞蹈動作時而沉穩健壯,時而活潑瀟灑,時而含蓄虔誠時,而滑稽逗趣。儀式舞蹈步伐主要有前點步、后點步、點跳步、觀音步、明燈步、八字蹲跳步、丁字立掌步等。手的動作有繞手、拍手、推手、劃圈等。舞蹈動作與身段,隨角色的需要進行變換,如:三元祖師的三元舞,土地公的土地掃壇舞,灶王的卜卦舞,魯班先師的砍山舞,花婆的置花奉花舞等。舞蹈除了單人、雙人外,還有多人的舞蹈,如:四帥、五海、八仙等,其舞蹈動作往往剛勁有力、敏捷明快、風格古樸。這些儺舞和一些壯族傳統舞蹈的表現形式都為我們進行動畫動作設計提供了很好的借鑒。
(四)運用儺歌給動畫配音配樂
動畫配樂作為構成動畫藝術的幾個要素中占據重要作用。動畫配樂不但可以深化故事情節、推動劇情發展、烘托氣氛,還可以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心理變化,更可以描繪時代背景。儺戲演唱以唱為主,演唱的曲調有兩種,一為傳統的師公腔,用壯語或漢語唱,一般為七言體,二句一段,段中押腳韻或腰韻,每段唱完時要擊鼓打鑼、踩臺過門。另一種是壯族民歌壯歡腔,用壯語演唱。歡腔的唱詞由五言四句為一段,唱詞講究押韻,第二句前三字中有一字押首句末字的韻,二、三句同壓腳韻,第四句前三字有一字押二、三句腳韻。儺歌題材十分廣泛,內容非常豐富多彩,藝術表現形式多樣,另外還有許多其他音樂形式的呈現,如:儺儀式用鼓和鑼打擊樂器伴奏,其中有蜂鼓、天琴等。常用鼓點有開場鼓、長鼓、短鼓、朝陽鼓、三座鼓、急鼓、武打鼓和慢鼓等。這些多樣的音樂表現形式給我們動畫配樂提供了一個藝術寶庫。
結語
我們從宮崎駿的動畫電影《千與千尋》中可以看到其融入了大量日本民族文化,展現了日本獨特的文化元素。不僅僅是故事趣味與視覺的享受,更帶給觀眾貼切的人文關懷,甚至能夠讓人從作品中得到反思。從中可以看出,結合本國文化去創作,抓住文化根基,在細節中融入民族文化元素,給動畫作品賦予真實的文化魅力,是我們可以值得借鑒學習之處。廣西儺文化中包含眾多民族文化元素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內涵為我們今天的動畫藝術的創作提供了一個很廣闊的創作空間。
參考文獻:
[1] 顧樂真.廣西儺文化摭拾[M].廣西藝術研究所民族藝術雜志社,1997.2
[2] 李路陽.廣西儺文化探幽[M].廣西人民出版社,1993.3
[3] 廣西藝術研究所.廣西儺藝術論文集[M].文化藝術出版社,1990.12
[4] 申秀逸. 從宮崎駿的千與千尋看現代與傳統的融合[J] .作家,2010(.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