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偷拍一区二区,国产香蕉久久精品综合网,亚洲激情五月婷婷,欧美日韩国产不卡

在線客服

化學制藥論文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化學制藥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化學制藥論文

篇1

1.2重理論,輕實驗

重理論,輕實驗,這是傳統實驗教學方法的一個十分突出的問題,也是一個明顯的教學弊端,嚴重影響了教學質量的提高。實驗教學與理論教學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實驗教學比理論教學更具有直觀性和探究性,更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以及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生對實驗課的重要性認識不夠,他們錯誤的指導思想是只要學好理論課,就學好了該課程。

2PBL教學過程

2.1確定教學對象

在2013級制藥工程專業班級中選擇3班學生作為實驗組,學生4人一組,選1人作為小組長,采用PBL教學。選擇2013級制藥工程4班學生作為對照組,采用LBL教學。兩個班級的理論課內容、實驗內容、實驗教師、考核量化評分標準均相同。

2.2編制問題庫

在整個PBL的實施過程中,問題的設計是保證PBL教學能有效進行的前提。在設計問題時需要考慮以下幾點:(1)設計的問題要結合學生的專業特點,符合教學目標。對于制藥工程專業的學生,可把原來單一的有機化學實驗內容與藥物合成、天然藥化等知識相結合,讓學生更多的從制藥方向去認識、理解和掌握有機化學實驗操作,更符合制藥工程專業學生的學習特點。(2)設計的問題要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可探索性,可有多個解決方案,但問題的難易程度要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能夠解決。(3)設計的問題要具有現實意義,值得去探究。同時,在設計問題時還要注意問題的層次性、開放性和有效性。以“重結晶法提純乙酰苯胺”為例。

2.3學生自組學習

提前一周將下個實驗的問題下發給學生,由小組長組織本組學生運用教材、工具書、網絡、文獻資料等進行查閱,并進行組內討論學習實驗內容,解決問題。這個環節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表達和溝通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團隊精神和協作能力。

2.4課堂討論

在整個PBL的實施過程中,課堂討論是PBL教學的關鍵。每次實驗操作前,由每組選出一個代表回答問題,其他學生可就剛才的回答進行補充,再一起討論。通過相互交流和討論,學生可獲得多個答案,擴大了知識面,更加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此過程教師控制學生發言時間,調節課堂氣氛,最后教師總結。

2.5交流和總結

實驗結束后,組織學生根據自己在實驗中遇到的問題、解決的方法、數據的分析、還存在的問題進行交流和總結,最后寫出實驗報告。

3PBL教學考核方法設計

考核方式由三部分組成:平時實驗綜合成績考核(40%)、實驗操作考核(30%)和實驗基本理論筆試考核(30%)。與以往的考核方式相比較,PBL教學考核方式中提高了平時實驗綜合成績的權重,特別是提高了實驗預習的分值,這樣更能激發學生的實驗預習動力,提高實驗預習積極性;增加了實驗操作考核,這樣更能有效反映出PBL教學的優勢。實驗操作以綜合性實驗為考試內容。評分標準包括實驗所涉及的基本操作、整體美觀度、后處理、回答問題等。整體美觀度主要考察學生組裝儀器的效果、安全等方面;后處理主要考察學生對廢液、廢渣的處理及臺面的整齊;問答問題主要考察學生對實驗原理、注意事項等的理解。實驗基本理論考試考核主要涉及有關有機化學實驗的基本操作及相關原理與注意 事項等。

4PBL教學效果評價

實驗課程結束后,將兩個班的實驗成績進行對照、分析,結果可知,采用PBL教學方法的3班實驗平均成績優于采用傳統的LBL教學方法的4班,尤其是實驗操作成績明顯高于LBL教學的4班。通過有機化學實驗的PBL教學,使制藥工程專業的學生在以下能力方面得到了提高:(1)運用網絡、文獻資料、工具書、教材,查閱到關于有機化學實驗的相關信息并進行自學,完成了由“學會”到“會學”的轉化,提高了自主學習能力。(2)綜合分析所得文獻、借鑒文獻,使自己具有可獨立擬訂課題的能力,提高了分析問題與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3)通過小組討論、回答問題等環節訓練,提高書面和口頭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4)通過PBL教學,使學生熟練掌握有機實驗中物質合成常見的反應裝置搭建、產物的提純分離、產品的基本物理參數測定等基本操作技能,提高了動手操作能力。(5)通過小組學習,潛移默化地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學習理念,提高了學生的團隊精神和協作能力。在這幾個能力方面的培養,PBL教學班的學生都更勝一籌。

篇2

對于化學制藥專業的學生來講,作為藥化專業學生來講最重要的藥物分子與機體細胞之間相互作用機制可以少講,因為高職化學制藥專業的學生應以化學藥物的基礎知識為重點,在作者與學生的交流中發現,分子生物學是讓他們對藥化學習感到吃力甚至反感的主要原因。而且作者通過學生的平時作業及考試成績分析發現,學生有些能夠將分子生物學及藥物的作用機制等知識點記住,藥物說明書上常見的化學結構都不知如何命名,也不能通過化學結構推斷出其性質和用途,主要原因是沒有根據化學制藥專業學生將來服務社會的就業崗位來調整藥物化學的教學重點,違背了化學制藥專業開設藥物化學課程教學的初衷。

3重視實訓課的教學,培養學生規范操作的職業技能

高職院校藥物化學的實訓課中,部分老師給學生打分評價的時候只看最后的結果,強調按照實驗課本上的標準程序去實驗。事實上很多藥物史上重大的發現和突破都是一些偶然的或者從副作用等其他的方面來展開的,而不是按照固定的程序產生的。之前在藥物化學的實訓課的考核中,老師一般根據學生做實驗的結果來打分,而作者認為學生將來就業要勝任自己的崗位工作和有所創新,必須重視實驗記錄情況、操作的準確記錄度以及實驗結果的分析。因為只有重視實驗過程的詳細記錄和操作的規范準確,才有利于對實驗結果的分析。實驗結果本身在于實驗過程是否準確,至少能夠說明在某種固定的條件下產生了一個真實的結果,但是如果實驗條件記錄不清楚,實驗結果即使正確也不能說明什么問題,再次重復可能不會得出上次一樣的結果,它可能只是一種偶然條件下產生的。而如果結果是錯的將無法從實驗記錄中查出失敗的具體原因,因為對其產生的過程以及實驗條件都沒有詳細的記錄。

4強調自學能力的培養

在這個知識發展日新月異的時代,如何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化學制藥專業是一個新型發展起來的專業,藥物化學與數理化這樣大部分規律已經明確知道的學科不同。藥物化學基礎理論是一個復雜的系統,更新也很快,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應強調學生文獻檢索能力和自學能力的培養。學生在未來的學習和工作中只有不斷的自我更新專業知識,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不與社會脫節。在目前的信息社會,文獻的檢索利用及自學能力的強弱會對工作效率和質量產生重要的影響。

篇3

高職高專藥物化學教學過程中,藥物分子的結構式通常以二維形式呈現在書本上,而藥物實際上是三維的、有空間結構的,且大多數藥物的空間構對藥效起著重要作用。比如中樞鎮痛藥嗎啡的立體構象呈三維“T”型,雖然教材中給出了嗎啡的“T”字型立體構象圖,但大多數學生表示看不明白。又如青霉素的母核β-內酰胺環和五元的氫化噻唑環不共平面是導致青霉素不穩定的結構因素。何為不共平面?常規的語言描述和圖形展示都難以表達清楚,而SYBYL軟件能夠做到。通過SYBYL軟件的Sketch模塊構建藥物分子模型,保存為mol2文件;教學過程中,導入預先構建好的化合物mol2文件,SYBYL主界面上即可顯示藥物分子模型。可選擇比例模型、球棍模型、棍型或線型來呈現,點擊ContinuousRotation按鈕可呈現化合物連續旋轉動畫,也可用鼠標360°旋轉分子模型。通常界面中顯示的是單個化合物,當需要比較化合物間的結構差異時,也可以同時顯示多個化合物。圖1為嗎啡的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通過一目了然的立體結構模擬,學生可自己比較、分析和歸納嗎啡及其類似物的3個共同結構特征,明白此類藥物正是因為具有空間上的構象一致性,所以才具有相似的鎮痛作用。光學異構、幾何異構和構象也是學生比較難理解的幾個概念。如麻黃堿和氯霉素都有兩個手性碳、4個光學異構體,通過SYBYL的Edit-Chirality功能,可以設置化合物中手性原子的構型,R型和S型的結構差異便清晰可見。當講解以己烯雌酚和雷尼替丁為代表的具有幾何異構體的藥物時,運用SYBYL直觀展示順式體和反式體結構差異。構象是碳原子上的原子(基團)在空間呈現的立體形象,不同構象之間可以相互轉變。在各種構象形式中,勢能最低、最穩定的構象是優勢對象。采用Comptute-Minimize能量優化模塊可以看到化合物優化前后的變化,動態展示能力優化過程,幫助學生理解構型和構象的區別。

1.2在構效關系教學中的應用

對于一系列結構相似、作用于同一靶點的藥物,可以通過SYBYL的Application-AlignCompounds分子疊合模塊,把這些藥物疊合在一起,使學生找出它們的共同結構(基本結構)和可變化的取代基。圖2為喹諾酮類藥物疊合圖,學生通過觀察可以自己歸納這類藥物的必需結構和重要取代基,再經教師講解,喹諾酮類藥物的構效關系就變得容易理解了。巴比妥類、擬腎上腺素類藥物教學過程中亦可同理運用。

1.3在藥物分子與受體相互作用教學中的應用

藥物的作用靶點主要有受體、酶、離子通道和核酸。結構特異性藥物的活性主要取決于藥物分子與受體的匹配關系。如嗎啡作用于阿片受體,是阿片受體激動劑。哌替啶、芬太尼、美沙酮與嗎啡的結構相去甚遠,為何也具有與嗎啡類似的藥理作用?通過SYBYL的Application-DockingSuite分子對接模塊,可以把嗎啡、哌替啶、芬太尼和美沙酮“放進”阿片受體的活性位點中去(阿片受體的晶體結構可在蛋白質晶體結構資料數據中搜索并下載)。對接后可以簡單分析配體與受體間的相互作用力,如氫鍵、靜電作用和疏水作用等。通過SYBYL的MOLCAD模塊,呈現多彩畫面。圖3為嗎啡及其類似物與阿片μ受體的分子對接圖,正是這些藥物分子作用于同一受體,才有相似的藥理作用,藥物分子活性的大小與作用力的強弱直接相關。

1.4在新藥研究知識簡介教學中的應用

定量構效關系(Quantuativestructure-activityrelationships,QSAR)是教材中提及的一種先導化合物的優化方法,由于沒有實例,因此晦澀難懂。教學過程中,可利用SYBYL演示一類藥物的QSAR建模過程:選用一系列活性已知的化合物,以最簡單的比較分子力場分析(Comparativemolecularfieldanalysis,CoMFA)方法建模,對建模結果進行簡單解釋,讓學生了解QSAR研究是如何減少新藥研究盲目性的。SYBYL的應用可拓寬學生眼界,培養學生科研興趣。

2討論

藥物化學是藥學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使用傳統教學方法學生普遍反映聽不懂、難記憶,教學節奏太快,印象不深刻。SYBYL軟件能夠形象地展示藥物空間結構,變抽象為具體,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藥物結構,為學習后續內容打下基礎。SYBYL功能非常強大,教學時主要運用其基礎模塊。可以在多媒體教室的電腦上安裝SYBYL軟件,做一些簡單的現場演示;對于不方便安裝軟件的教室,可將截圖放入課件,或采用錄屏軟件制作成動畫進行展示。值得注意的是,高職高專層次教學應堅持“實踐為主,理論夠用”原則,以教材為基礎,避免借助SYBYL把理論知識講得太過深入,反而使學生難以接受[5]。隨著分子模擬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分子模擬軟件被開發出來,并在藥物設計領域廣泛使用,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已成為生物藥物的熱點研究領域。分子模擬軟件不僅可以在課堂上用于演示教學,還可以讓學生在實訓室實際操作,對于探索欲強的學生,亦可開展藥物設計和藥物定量構效關系等方面的研究性學習。

3結論

在高職高專藥物化學教學中,以現代多媒體技術為載體,通過引入計算機模擬軟件合理設計輔助藥物化學教學,將枯燥、抽象的藥物化學結構和化學知識變得直觀、簡單易懂,既能活躍課堂氣氛、拓寬學生視野,還能激發學生科研興趣。

作者:王琴 單位:雅安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葛淑蘭,惠春.藥物化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

[2]杜利月,李傳俊,郭留城.Flas在高職藥物化學課堂教學中的實踐[J].衛生職業教育,2014,32(16):32-33.

篇4

一、除草劑使用存在的四種問題

除草劑藥害產生的原因錯綜復雜多種多樣,既有環境方面和使用方面因素引起的,也有除草劑本身和人為因素造成的,概括起來主要有如下幾種。

1.選擇藥物品種不當

主要是農民對藥物性能、使用方法不了解,盲目濫用導致藥害。除草劑具有很強的專一性,其防除對象范圍很小,一旦用錯就會產生藥害,對于敏感作物只要微量的除草劑就能造成藥害。如大田除草劑錯用于蔬菜田,移栽田除草劑用于直播田、拋秧田。

2.不按說明書使用

目前在使用除草劑時有一個非常大的誤區,總覺得使用藥量越大濃度越高除草效果就越好,不按規定用藥量使用除草劑,有的加大用藥量、有的施藥不均勻、要求作物苗前用藥除草卻用于苗后用藥除草等。這是很危險的,每一種農藥都有一定的使用范圍,如果不按說明使用,使用濃度過高或用藥量過大、用藥時間不對最容易引起藥害。

3.使用殘留期長的除草劑

因上茬作物使用殘留期長的除草劑引起下茬作物的二次藥害。特別是一些選擇性除草劑對上茬作物安全,而對下茬作物產生藥害,如每畝施用38%的莠去津懸浮劑350毫升對后茬玉米、高粱沒有影響,施藥后24個月內不能種小麥、水稻、谷子等,施藥后40個月內不能種黃瓜。

4.不科學施用除草劑

不少農戶在氣候條件不適宜的時候施藥:如高溫,高濕,雨后等天,很易引起藥害發生;還有的農民不看說明書,不按照操作要求使用除草劑。如使用禾大壯等類型的除草劑,稻田里必須有淺水層,并保水5-7天,如不按要求的方法操作,極易導致藥害。可濕性差的化學除草劑,必須要用力搖晃瓶體,使藥物混合均勻,這樣才能正常使用,要不然下面沉淀太多,噴藥不均勻極易對作物造成傷害。

二、藥害的幾種表現癥狀

除草劑造成的藥害癥狀與某些病害癥狀類似,診斷時往往造成誤診。

除草劑的藥害表現以豆類、西紅柿幼苗、瓜類等受害最重,豆類作物受害時常表現葉片卷縮、生長點不伸展、生長速度慢、坐莢率低等癥狀,尤其是生長點及葉片表現的卷縮甚至類似于豆類的病毒病;但是此種情況與病毒病有本質的區別,這種情況可以隨著時間推移,慢慢恢復到正常生長的狀態,病毒病如果不加防治,會日趨嚴重,甚至減產絕收。西紅柿幼苗受害后子葉最先表現受害癥狀是先從邊緣表現失水癥狀,并在短時間內整個葉片變干,真葉卷縮、不伸展,與幼苗干旱的反應相似。但是受除草劑為害的幼苗,澆水后幼苗也不能很快恢復。瓜類幼苗受害后,葉片急速萎蔫下垂,以幼嫩的葉片受害最為嚴重;但是此種情況與植株的急速失水萎蔫不同,植株的急速失水萎蔫一般出現在極度高溫的情況下,失水萎蔫的植株在通過補水或溫濕度適宜時可以自行恢復到正常的生長狀態;受除草劑藥害的瓜類植株葉片,即使補水也不能恢復到原來的正常狀態,并且受害嚴重的葉片會在短時間內失水變干,對植株的整體影響較大。

三、如何預防除草劑藥害

1.正確選用藥物類型

除草劑使用范圍很嚴格,有時只差一個字,就能釀成大禍。如:丁草胺和乙草胺、芐嘧磺隆和氯嘧磺隆,雖然都只差一字,卻一個是在水田用,一個是旱田用。水稻、大豆、玉米,不同種類的蔬菜需要不同的除草劑;同種作物不同的生長時期,不同的下茬(季)作物,需要不同種類的除草劑。因此,購藥時一定要注意這些因素。

2.妥善保管防止錯用

有的農戶對除草劑不注意妥善保管,導致包裝標簽脫落或標簽腐蝕,錯將除草劑當成殺蟲劑、殺菌劑施用,或不按說明施用,以至發生藥害。

3.掌握用量和濃度

除草劑的施用量和濃度更為嚴格,若超量施用,極易發生藥害,所以不得擅自加大用量或提高濃度。

4.施用方法要得當

許多除草劑施用時,沾染到種子上,易造成藥害。

5.禁止盲目混用

除草劑混用具有節省農藥,省工、省時、省成本等優點。但若盲目混用,則不但無增效作用,反而會使藥效降低,造成藥害。

四、救治措施

1.反復灌水洗田沖地稀釋排毒

對施藥過量造成藥害的,可灌水洗田沖地,稀釋排毒,降低藥害。

2.使用適用的解毒劑解毒:

根據藥害的性質,可選用適當的藥物進行解毒補救。一些植物生長調節劑可以作為除草劑的解毒劑。如噴灑適度的“九二0”,可以緩解藥害的程度。

3.連續噴水洗苗

因使用濃度過大或葉面吸收過多而引起的藥害,可連續噴水沖洗,減少植株上的藥物濃度。

4.追施速效肥料

及時摘除受害葉,增施腐熟人畜糞尿、尿素等速效肥,可以促進植株根系發育和新葉再生。

5.噴施葉面肥

葉面噴肥,植株吸收快。如使用0.1-0.3%的磷酸二氫鉀或磷鉀精、噴施寶等進行葉面噴施,可促進水稻根系發育,盡快恢復生長。

綜上所述,除草劑產生藥害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造成的危害是很嚴重的,只有在實際生產中熟練掌握除草劑的使用方法和劑量,才能有效避免除草劑造成的藥害損失,實現增產增收的目的。

篇5

藥物流產(藥流)因其安全、有效、使用方便、痛苦小等特點,備受廣大育齡婦女的歡迎,已被廣泛應用于臨床。但是,藥流術后陰道出血多,出血持續時間長等副作用一直困擾著人們,成為目前臨床亟待解決的問題。我院自2005~2006年對90例早期妊娠者采用藥流加口服加味生化湯輔助止血的方法,取得了滿意效果,現總結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選取同期門診確診為宮內妊娠的健康育齡婦女90例,均停經49天以內,年齡18歲~42歲,平均25.25±23.26歲,B超檢查孕囊直徑25mm,陰道清潔度正常,自愿要求藥物終止妊娠而無禁忌癥。90例婦女隨機分成研究組及對照組各45例,兩組患者在年齡、孕產次、孕周等方面均無明顯差異。

1.2給藥方法:研究組:應用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藥物流產,早8時口服米非司酮50㎎,下午8時服25㎎,連服2天;第3天早8時,口服米索前列醇600ug。絨毛團排出后當天即開始服加味生化湯20ml,1日3次,連服3天。中藥加味生化湯:當歸10g,桃仁10g,川芎10g,炮姜6g,甘草6g,益母草15g,川牛膝15g,丹參15g,紫草30g,三棱10g,莪術10g,黃芪15g,敗醬草15g。每日1劑,水煎取汁服用。對照組:米非司酮與米索前列醇的應用與研究組相同,不加用加味生化湯。

1.3觀察項目:①陰道出血時間:治愈:服藥后7天內血止;有效:服藥后14天內血止;無效:服藥后出血超過14天或需要清宮者。②陰道出血量與平時正常月經量相比較,分為少于、相當、多于。③藥流效果:完全流產:用藥后胚囊與絨毛排出;不全流產:用藥后胚囊與絨毛未排出,B超檢查宮腔內仍有孕囊。

1.4統計學方法:采用x2檢驗。

2結果

2.1陰道出血時間及陰道出血量比較:研究組治愈率80.0%,總有效率95.6%;對照組治愈率60.0%,總有效率88.9%。經統計學處理,治療組與對照組相比,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組優于對照組。研究組比對照組陰道出血量明顯減少,比較有顯著差異(P<0.05)。見表1。

表1各組陰道出血時間及陰道出血量比較

組別例數陰道出血時間陰道出血量

治愈(%)有效(%)無效(%)少于相當多于

研究組4536(80.0)7(15.56)2(4.44)37(82.22)5(11.11)3(6.67)

對照組4524(53.33)10(22.22)11(24.44)26(57.78)9(20.0)10(22.22)

2.2藥流效果比較:研究組均完全流產,對照組有4例不完全流產,研究組藥流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

3討論

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用于終止49天的早期妊娠的效果肯定,成功率達95%。但存在出血時間較長的不足,為減少藥流后陰道流血時間,我們將加味生化湯用于藥物流產。本文結果表明,49天內妊娠采用米非司酮藥物流產后加用生化湯,陰道出血時間及出血量較未加用生化湯明顯縮短。藥物流產后陰道出血的主要原因有蛻膜或滋養葉組織殘留、滯留宮腔、排除緩慢,另外子宮內膜修復障礙及宮腔內感染或殘留組織感染、機化或壞死,也是藥物流產后陰道出血的重要原因[1]。藥物流產宮內殘留以往均采取傳統的刮宮方法,而刮宮術由于采取宮腔內侵入性操作,同時由于極易損傷子宮內膜甚至肌層,增加了感染機會,也增加了患者的痛苦,而不易被接受。

生化湯對子宮的影響有雙向調節作用,即在子宮異常增大時可使其回縮與減重;當卵巢功能低下時,又能代償部分卵巢功能以防止子宮萎縮,并增強子宮對雌激素的敏感性[2]。加味生化湯系由生化湯加味而成,方中重用當歸補血、活血、化瘀生新為君藥;川芎活血行氣,桃仁活血祛瘀,益母草活血通經均為臣藥;炮姜入血散寒、溫經止痛以助藥力為佐藥;炙甘草調和諸藥為使藥。諸藥合用有養血化瘀,溫經止痛之效,使惡露暢行,小腹冷痛亦愈。由此可見:加味生化湯可使藥物流產后出血時間縮短,值得進一步推廣與應用。

篇6

1.2癥狀體征

所以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患膝腫脹疼痛,部分患者關節僵硬、肌肉萎縮。22例病人X線提示有不同程度的骨贅形成,關節間隙變窄或關節周圍骨質疏松。

2、治療方法

2.1關節鏡下治療術

無菌手術常規準備,持續硬膜外麻醉。麻醉生效后,常規入路進關節鏡及器械,按順序依次探查髕上囊、內外側間溝、髕股關節和髁間窩,在多部位取滑膜組織送病檢,同時將一些增生無功能的滑膜組織給予刨刀切除,清理。[1]最后用生理鹽水沖洗關節腔,直到引流液體清亮為止。術后第2天進行膝關節及股四頭肌功能鍛煉。

2.2中藥外用熏蒸

術后切口愈合后開始中藥外用熏蒸治療。采用自擬的通經活絡湯:獨活30g、防風15克、乳沒各20g、木瓜30g、牛膝30g、杜仲30g、伸筋草30g、透骨草30g、忍冬藤20克、紅花15克。煎煮好后,乘熱熏蒸患部,每日3次,每次15min,7d為1療程。

2.3內服中藥

術后第2d開始內服壯骨去瘀湯:杜仲15g、五加皮20g、狗脊20g、熟地20g、山萸肉20g、木瓜20g、威靈仙15g、川牛膝20g、秦艽20克、雞血藤20克、乳香10g、沒藥10g、紅花10、赤白芍各20克。辨證為濕熱,上方加黃柏10克、蒼術10克、苡仁20克、忍冬藤30克、地龍10克;辨證為寒濕,上方加附子10克、桂枝10克、獨活20克、麻黃10克。

3、結果

本組50例中,無一例感染,均得到隨訪,隨訪時間4—30個月,平均20個月。根據病檢和相關檢查,50例中,創傷性滑膜炎25例,骨性關節炎15例,化膿性關節炎4例,痛風性關節炎3例,滑膜結核2例,色素絨毛結節性滑膜炎1例。療效評定按HSS膝關節功能評分標準,[2]臨床療效按優>85分,良70~84分,中60~69分,差<50分評定。本組優37例(74%),良7例(14%),中6例(12%),差0例,總有效率100%。

4、討論

篇7

異域文化的內涵

所謂文化的異域性,實質上是跨文化交際中一方對他方文化的一種解釋。異域性并不是一種性質或狀態,而是對他方文化感知和解釋的結果。從英語教學角度出發,“異域文化”可理解為“英語語用國家的整個社會方式。”這一界定的范圍比較寬泛,既涉及日常生活方式和習俗,又涉及隱藏在習俗之后的價值觀念。英語教學既要關注與生活密切相關的,特別是與語言交際直接相關的文化,還要注重目的語的文化價值觀念,以及體現這些價值觀念的文學藝術、思想流派、宗教信仰、社會制度等。英語教學中的異域文化認知是指對目的語文化的社會規約、價值觀、信念的知曉。根據學者對文化認知內容的劃分,大致可分為觀念文化、知識文化和交際文化。

培養學生異域文化認知能力的重要性

語言能力是交際能力的基礎,越來越多的學者對此已達成共識。交際能力應包括五個方面:即四種技能(聽、說、讀、寫)加上社交能力(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恰當交際的能力)。美國語言學家Timonthy Light在《現代外語教學法》一書中說:“如果學生根本不知道一種語言的文化習慣,那么他就不會使用那種語言,盡管他的語音、語法都很好。”長期以來,我國英語教學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學生在課堂上學到了應有的英語知識,但卻不能很好地應用到交際語境之中,成了“啞巴英語”,缺乏適應社會發展的英語交際能力。語言能力和語用能力在社會生活中是相輔相成的,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是英語新課程標準的總體目標。文化知識是組成交際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是達到英語教學目標的重要教學內容。異域文化植入,即直接把外國文化內容作為語言教學材料,或把外國文化中具有文化特異性內容的習俗、典故、歷史、風土人情等作為必要的補充,是達到語言教學目的的關鍵。因此,在英語教學中除了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同時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社會能力,也就是對異域文化的認知能力。語言知識、語言技能不是唯一的學習內容,要通過擴大學生接觸異域文化的范圍,提高他們對中外文化異同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文化因素在語言學習過程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培養學生對異域文化的認知能力顯得尤為重要。

培養學生異域文化認知能力的途徑

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學習情況和認知能力,逐步擴展文化知識的內容和范圍,幫助學生拓展視野,不斷接觸異域文化,感知異域文化,體驗異域文化,培養他們對異域文化的認知能力。

比較東西方文化差異,培養跨文化意識美國著名的翻譯理論家尤金·奈達在《語言、文化與翻譯》一書中指出:“語言在文化中的作用以及文化對詞義、習語含義的影響如此帶有普遍性,以至于在不仔細考慮語言文化背景的情況下,任何文體都無法恰當地加以理解。”異域文化背景知識包羅萬象,它包括目的語國家的政治、經濟、歷史、地理、文藝、宗教、習俗、禮儀、道德、倫理、心理、思維方式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例如,在給學生介紹中國加入WTO過程中所形成的中美兩國不同的談判風格、談判方式、決策過程時,要讓學生了解中美兩國除了在政治、經濟方面存在差異外,還存在文化方面的差異。教師如果不能有意識地激活這些知識,沒有意識到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學生就無法認知異域文化,無法增強跨文化交際的敏感性,無法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教師可以通過結交外國朋友,閱讀不同的英語報刊,涉獵各種形式的外國文學作品等多種渠道幫助學生了解外國文化,再將其與中國文化進行比較,使學生認識到不僅要學語言,更要學語言背后的文化。這樣,學生就可在具體的語言實踐中接觸異域文化,進而培養對異域文化的認知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

篇8

1加強對文化背景知識的理解

由于文化背景的差異,同一個詞在一種語言中可能是褒義的,而在另外的語言中卻可能是貶義的。例如:龍(dragon),在中國文化中是高貴、神圣、偉大生命力的化身,我們稱自己為“龍的傳人”,稱皇帝為“真龍天子”,也有人給自己的孩子取名“某某龍”,稱有出息的人為“人中之龍”。而在英國,人們則會聞dragon(龍)色變,它常被用來指“兇暴的人”,因為在英語歷史上從貝爾沃夫時代起,龍就是兇險邪惡的象征,是吐火傷人的怪物。由于受基督教文化的影響,Dragon(龍)還含有“海怪或海魔”之意。如theOld Dragon就意為魔王。又如,漢語中有:“賊眉鼠眼”、“鼠目寸光”、“老鼠過街人人喊打”之說,而老鼠在英語俚語中的形象大放異彩,成為千家萬戶所喜愛的動物,尤其在兒童心目中,更是機智、智慧的象征,如“MickeyMouse”。再如,漢語中人們用貓頭鷹象征不詳之物,如“貓頭鷹進宅,無事不來”,而英語中的貓頭鷹則是智慧之鳥。美國的國鳥(Nationalbird)就是一種叫白頭海灘的禿鷹,是美國的象征,它不僅出現在美國國徽上,也出現在美國及其他旗幟及硬幣上。

2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社會文化含義

在漢英兩種語言體系中,有些對應詞大致相同,但不同的文化內容卻使其派生,其聯想意義迥然各異,只有在熟知文化背景的基礎上,才能正確理解。同一個詞在不同的文化環境中所代表的文化內涵不同,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產生的聯想也會有差異。所以,對于那些文化內涵較豐富的詞匯,除了搞好字面意義理解外,更重要的是了解它們的社會文化含義,才能做到對這些詞匯應用自如。

就漢英顏色詞匯的運用為例,紅色在漢英兩種語言中本義是相同的,指自然界中存在的“紅顏色”。但其所表達的社會文化含義卻截然相反:在漢語中是褒義最濃烈的一個詞,例如“紅火”、“紅榜”、“紅包”、“紅雙喜”、“開門紅”、“紅五月”、“紅太陽”、“紅心等:還有婚禮上紅裝的新娘子、慶功會上的英模披紅綢、戴紅花,都表示了喜慶、昌盛、幸福。而英語中則大相徑庭,用它來表示危險、發怒、禁止。如redalert(緊急警報),redlfag(禁止)。再如白色,在中文中與喪事有關,治喪人家穿白衣、帶白帽、掛白幡都是久遠的民俗;而英語中white表示純潔無暇、幸運吉祥,如whiteday(吉日),daysmarkedwitllawhimstoBc(幸福的日子),whiteChristmas(潔白的圣誕)。

3學習文化背景知識有助于培養學生交際能力

學英語的目的是為了用,要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中國人見面打招呼常用“吃了嗎?”“去哪兒?”而你如果對英美人說“Haveyou hadlunch?”,英美人則理解為你是想請他吃飯如果你問英美人“W hereareyougoing?”‘‘How oldracyou?’’“Areyoumarride?’’“Howmuchdoyougainamonth?”會認為是觸犯對方隱私,英美人是會不高興的。

篇9

一、語言與文化的關系

語言是社會生活中的交際手段,語言的產生離不開創造語言的人,以及人類所作用的社會龐大系統。因此語言與文化之間的聯系,是多層次多方面的復雜關系。現代文化社會學認為,社會離不開文化,文化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語言是文化要素之一,我們研究語言,只能把它放在文化背景里,只有這樣才能更深刻地了解語言的本質。

文化是一個包括語言在內的所有人類現象的綜合體。文化一方面是在一個共同的語言社團中體現的思維、行為及價值方式,另一方面包括社會團體通過他們的物質產品來表現本身或他人。文化是復雜體,包括實物、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其他社會上習得的能力與習慣。不同的社會文化群體有不同的文化意識。文化既有歷史沉淀,又有動態發展,語言作為文化系統的一部分,是傳承文化的載體。人類在認識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不僅存在著薩培和沃爾夫提出的“語言相對性”,而且存在著“文化相對性”。

人們對客觀世界不同的思維方式跟文化模式差異,是語言學習的一大阻礙。因為語言的集體意義產生依賴于它的文化語境,我們只有了解一種語言的文化背景,才能更好地掌握語言本身,避免由于對文化的無知而產生誤解與沖突。語言教學工作者有責任在語言的教學過程中加強文化導入。

二、英語教學中文化因素的作用

(一)英語詞匯的文化因素體現

英語語言教學,是目前最普遍的一種外語教學。它也是一種符號系統,這個系統本身就具有文化性。在中國的大文化背景之下,學習英語語言就要明白兩種語言中符號的非對稱性,例如中國文化中的“白”字往往為貶義,含有輕視、徒勞、低下、無價值的意思。如、白眼、一窮二白、白費、、白搭、白色政權、白丁,以及東北話里面的白瞎,等等,懂京劇的人,一定記得曹操在舞臺上有典型的白色臉譜,奸佞的象征。相反,白色在英語里面是美好的象征,讓人聯想到上帝、天使、純潔、幸福。“white hands”是公正廉潔:“days marked with a white stone”指幸福的日子。童話里可愛的“snow white”還有七個小矮人,個個都是“white man”(忠實可靠的人)。再如龍在中國的文化里,我們把它看成是民族的象征,是至高無上、尊貴的象征,在語言中,承載的是褒義的色彩,像“生龍活虎”、“龍鳳呈祥”,等等,中國古代皇帝,被稱作“真龍天子”。而在英語國家文化里,并非沒有龍(dragon),只是與中國截然相反,龍化身為兇猛殘暴的怪獸。尤其是在影視作品里,龍總是代表邪惡勢力,具有強大的破壞性,這一點,在2010年3月夢工廠上映的電影“馴龍高手”里有著完美的體現,與我們兒時喜愛的“小龍人”形成鮮明對比。

中英兩種語言的詞匯空缺,即在中文中出現的詞匯,無法在英文中找到,這樣的例子很多。例如中國人特別講究孝義親疏、倫理綱常,因此在這一文化背景下,漢語中表示親戚關系的詞有很細致的區分,而英語中的親戚概念十分籠統。中文里叔叔、伯父、姑父、姨父、舅舅在英文里只用一個單詞“uncle”代替。不同文化中的某些詞匯,具有不對應性,比如漢語中的“牛”是強壯、勤懇、任勞任怨的象征,我們有“俯首甘為孺子牛”的表達,而用英文卻要翻譯成“Work like a horse”,這是為什么呢?其實原因并不復雜,就是在兩種不同的文化背景里,中國人用牛耕地,而英國人大部分依靠馬。

我們看下面一段對話:

―Mum, I forgot where I put my glasses. Do you know where it is?

―It’s over there, on the table, you really have a foggy noodle.

中國人第一次看到“have a foggy noodle”一定會疑惑不解。“noodle”在漢語中是面條的意思,并無其他深層含義。而在英文中,因為大腦組織是條狀的,就如同面條一樣,所以“noodle”也用來指代頭腦,“foggy noodle ”就是頭腦糊里糊涂的意思。

由于客觀條件和生活環境的不同,同一詞匯在不同的文化中具有不同的意義。例如“summer”在漢語中會讓人想起炎熱,而“spring”會使人想到溫暖,欣欣向榮。 那么如何翻譯下面這個句子呢?“Jobs died in summer”,如果理解為喬布斯死于夏天,那就錯了。在英語中,夏天才代表溫暖,欣欣向榮,這跟春天英國糟糕的天氣不無關系,所以上面那句話應該翻譯成“喬布斯英年早逝”更恰當一點。

(二)文化差異在句法上的體現

句法結構反映了人們最原始的宇宙觀,可以體現不同民族器物文化的不同色彩,反映人們不同的思維模式。這一點中英之間的差異剛好體現在語序上。英語的語序通常是主語-謂語-賓語,把人或人的行為擺在前面,而客觀世界的事物放在后面,句子的尾部修飾比較強,總體是“頭輕腳重”,如:The girl is my sister, who is in red and standing across the street.而漢語前置的修飾很強,是“頭重腳輕”,如:“街對面站著的穿紅裙子的姑娘是我的姐姐。”

那么,中英文之間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句法差異呢?英國人有其特有的價值標準,他們一般來說比較務實,人們因此稱他們為“行動之人”(man of action)。英倫三島四面環海,地理條件差,天氣條件更是惡劣。安格魯撒克遜人于450年到達英格蘭,他們面臨異常嚴酷的自然條件的挑戰,在與大自然作斗爭的同時,又經戰,這使得古英國人逐漸形成“開放跟激進”的民族特征, “個人主義”在其文化中居于主要地位,因此他們的語言表達方式顯得直截了當,往往把句子的主干放在前面,修飾成分放在后面,直入主題。例如:Would you like to go to the film with me tonight, if the rain stops.

漢民族發源于黃河流域,地處內陸,氣候適宜,生活平靜,且孔孟的中庸思想深入人心,講究事事含蓄,說話不開門見山,先次要再主要,迂回進入主題。同樣是上面那句話,中文的表達就是這樣:如果晚上不下雨的話,我可以請你看電影嗎?

我們再來看下當英籍老師夸獎一名中國學生的口語流利時,師生間的對話:

―Your oral English is pretty good.

―My English is poor,I will study harder.

(英國老師說:“你的口語很不錯。”中國學生回答:“我的英語很差,我要好好學。”)

從上面的簡單對話中,我們不難看出英漢文化的差異。我國的傳統文化比較強調社會和集體的力量,不提倡個人突出,當受到贊揚的時候,中國人通常否定自己。而在英美人看來,這種過分的自謙,是缺乏自信的表現。如果不懂英美的文化價值觀,這樣的跨文化對話就如同自言自語了,根本就談不上交流。

綜上所述,英漢兩種語言在詞匯跟語法上的差異承載著兩種文化的差異。要在英語教學上有所建樹,就要在教學過程中給學生導入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讓學生不斷了解并發現英語語言背后的文化內涵跟英漢的差異,只有這樣在進行跨文化交際的時候才能學以致用。

參考文獻:

篇10

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用人機制市場化、經濟體制轉軌和產業結構調整以及社會整體就業壓力的加大,大學生就業問題日益成為高等教育和社會關注的熱點和焦點。近年來,大學生就業面臨十分嚴峻的局面。2009年大學生畢業人數為611萬人,2010年更達到630萬人。因此,在未來就業形勢仍比較嚴峻的情況下,合理設計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使大學在深度剖析自我,客觀分析從業環境的基礎上,正確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擺脫職業發展中的各種困惑,進而實現自己的人生藍圖。

一、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要素

按照職業生涯發展的規律,每個人的發展階段和發展歷程都不盡相同,職業生涯規劃的重點會有所不同,但是一般而言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時所考慮的因素主要包括:剖析評估自我、分析社會職業環境、定位職業目標、制定策略與落實措施和不斷總結調整五個環節。

1、剖析評估自我

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同樣適用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正確的剖析評價自我是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關鍵的第一步,深刻的剖析自我,正確的評價自己,是獲得切實可行的職業生涯規劃的前提。自我剖析評估主要包括,興趣、能力、氣質、性格、價值觀、專業等因素。例如:了解自己的中心興趣是什么,興趣類型是愿意與人接觸還是愿意與物打交道,喜歡抽象的富有創造性的工作還是具體的按部就班的工作;自己的學習能力、語言能力、判斷能力、形態知覺能力、動作協調能力屬于哪個層次;自己的氣質屬于膽汁質型、多血質型、粘液質型、抑郁質型中的哪一種或哪幾種。總之,就是要弄清楚我是誰?我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一個人在自我剖析評價的過程中善于聽取他人對自己的評價,才能更全面的了解認識自己。

2、分析社會職業環境

人是屬于社會的,具有社會性,社會的需求、經濟的興衰、科技的創新、企業的競爭等社會職業環境因素直接影響著個人職業生涯發展。作為依賴于社會生存、生活的個體,每個人只有順應社會潮流,根據社會職業環境的需要揚長避短,盡最大努力發揮個人的優勢,才能實現自己的職業目標。

社會職業環境分析的內容主要有:社會政治、經濟環境形勢的發展變化、企業發展環境的現狀與預測、自身狀況與社會職業環境的關系、自己在社會職業環境中所處的地位,自己的期望與社會職業需求的差異等。要清醒的認識到自己在這種社會職業氛圍中,究竟有多少職業選擇空間?這樣你的職業生涯規劃才會具有現實意義,便于操作實現。

3、定位職業目標

職業生涯規劃規劃的核心就是定位職業目標。職業目標按照時間跨度可分為短期、中期、長期目標。基于對社會職業環境的理性分析,結合自身條件,為自己選擇一個合適的目標定位。只有樹立了目標,明確了前進的方向,才能通過自己不懈的努力走向成功。

4、制定策略與落實措施

為了實現我們的職業目標,需要制定一系列相應的實施策略,行動計劃,把我們的目標量化為一步步的行為,通過具體的措施去一點一滴的落實,最終實現職業目標。實施策略包括職業生涯發展路線、業務素質教育、能力提升培訓,潛能開發等方面的措施。實施策略措施要具體可行,容易評估。

5、不斷總結調整

在實現既定的職業目標過程中,一方面會有諸多不確定的影響因素,另一方面隨著自身職業技能的強化、認知水平的提高等,使得實際的職業行動結果與原來的職業生涯規劃目標有所偏差,為了調和社會、組織的需要與自己理想職業生涯規劃的偏差、矛盾,我們需要在不斷總結的基礎上調整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目標和行動措施。從而保證最終實現人生理想。總結調整就是一個再認識、再發現的過程。

二、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存在的問題

在日常的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實踐中,通過對一些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了解以及對一些大學生就業后發展狀況的跟蹤調查,發現,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存在自我認識不足、規劃脫離現實、行動策略缺乏針對性,具體表現為:

1、職業生涯規劃好高騖遠,路徑設置不合理

當前不少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缺乏冷靜的頭腦和面對現實的勇氣,拋開自己的興趣、理想、專業,盲目期望過高,總想一步到位,認為只有在前沿城市、知名企業、國家機關從事高地位、高收入或熱門職業才是真正的理想職業,大部分學生不愿意到欠發達地區、貧困、邊遠地區、中小企業去發展。為了所謂的理想職業不少大學生忙碌著考取各種證書、選修不同的專業,繼續著考研考博,還有些大學生為自己準備的多種職業生涯規劃,每一種職業生涯規劃的結果都各不相同,之間有缺乏內在的關聯,全面撒網的結果往往會導致核心職業目標的不清楚,使自己迷失方向。

2、職業生涯規劃不清晰,策略實施缺乏針對性

職業生涯規劃不清晰、不明確,就很難有針對性的去制定策略實施計劃,我們經常見到為了積累社會閱歷、工作經驗,不少大學生在學習之余做起了兼職工作,例如做家教、搞促銷、跑業務等,還有些為了拓展自己的興趣、提升自己的氣質,參加各式各樣的文體活動,形體訓練等,總是東一榔頭西一棒子,沒有明確的職業方向性,遍地開花,注重量的積累而忽視了質的要求,不僅使大學生疲于奔命,而且盲目性和風險性都增大,給人的感覺是雖然極了了很多“資本”,可惜都每一樣缺乏競爭力。

3、面對職業生涯規劃缺乏勇氣進行挑戰

任何一部成功的跨越都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職業目標的實現也不例外。在就業形勢如此嚴峻、競爭如此激烈殘酷的今天,職業生涯規劃過程中出現幾次的困難、失敗在所難免,大多是獨生子女成長起來的當代大學生承受挫折的能力不足,面對挑戰缺乏勇氣、恒心、毅力,一部分大學生一旦碰壁就心灰意冷,認為社會對自己不公平,抱怨社會沒有給自己一個溫暖的懷抱,抱怨父母沒有給自己搭建一個高層次的起點等等。。

三、如何指導大學生做好職業生涯規劃

大學生自身應采取積極主動的態度,而學校則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應該盡快改變傳統的就業指導工作思路,積極探索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工作新路子。如何指導大學生做好職業生涯規劃,應注意以下四個方面:

1、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生涯規劃觀念

職業教育的思想要貫穿于大學生的學習過程中,職業生涯規劃應作為大學生就業指導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列入教育計劃之中,在學習過程中將科學的職業理念灌輸給學生,同時將科學的職業規劃方法教給學生。引導大學生樹立職業理想,規劃職業人生,通過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幫助大學生較為深刻地剖析自我,參照社會對人才素質的要求,不斷修正自己的職業發展計劃。這對于大學生一生的職業生涯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2、幫助大學生客觀正確了解自己

高等學校應該引入行對成熟的職業測評軟件,通過專業的職業測評幫助學生了解其職業興趣、能力、傾向性,評定學生特有的個性特征和明確的動機需求,并指出其不足之處,提出針對特定個體的職業發展指導行建議。應該說,職業測評對幫助大學生正確客觀評價自我、逐步樹立切合自身實際的擇業觀具有較大的現實意義。

3、引導大學生進行客觀的職業發展定位

對大學生開展職業咨詢輔導,在輔導過程中,職業測評可以提供相對客觀的評定和發展建議,但并不能完全反映每一個學生的真實情況,是基本依據,可以起到參考作用。咨詢老師還需要憑借豐富的理論基礎和實踐經驗,才能取得較好的評估效果。

4、以社會為導向調整職業生涯規劃

篇11

一、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

由于目前高職英語的教學仍是傳統教學法,只停留在對單詞字面意思的解釋,對語法規則的枯燥無味的講解,課后練習還是背單詞、課文,做試卷。學生學習毫無興趣可言,更談不上學習積極性,這就造成一連串的不良影響。學習興趣與學習動機是推動學生學習的一種內部動力,對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把對單詞、語法的講解與目的語國家的文化背景、風俗習慣、交際禮儀、歷史地理結合起來,就能大大激起學生學習的熱情,引發良好的學習動機,因為這種文化知識的學習無論是在內容上,還是在學習方法與途徑上,都與單純對英語語言知識的機械學習有本質區別。這樣既讓學生學到了豐富的知識,又讓學生充分了解了月的語國家的文化,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最終也促進了語言的學習。比如:我在講到句子:Are you married?時,我就說到,在國外婚姻狀況是一個涉及到個人隱私的問題,在與外國人交流時不要涉及到這個話題,要不會引起很不愉快的結果,甚至會導致合同、談判等的失敗。而我們中國人相互之間交談時總是會問到:How old are you?Are youmarried?How many children are you?etc.這些都是外國人交流時忌諱的話題,這就是中西文化的差別所在,我們這篇文章是面試所以就涉及到詢問個人基本情況,這是場合與要求不同。于是我又補充了:never married, separated, porced, engaged, widowed,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心態下吸收知識,接受目的語文化的教育。

二、有助于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

英語教學不單純就是語音、單詞、句子、文章、語法等的語言教學,它應該還包括目的語國家的文化教育。英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要結合自己每一節課的特點有意識地導人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讓學生真正掌握這些字、詞、句的特定的文化內涵。文化背景知識的內容相當豐富,它涉及到目的語國家的政治、經濟、歷史、地理、宗教、科技、文學、藝術等等,學生一旦掌握了它們,就大大拓寬了他們的知識面,并且實實在在地提高了他們對英語聽、說、讀、寫、譯的理解能力。比如:聽力對很多英語學習者來說是個難點,為了提高聽力他們就到處尋找原因,毫無章法地加大聽力的量,結果收效不高,他們沒有想到這與對目的語國家的文化、政治、經濟等情況的熟悉程度密切相關。考查學生的聽力,其實是對他們的英語水平、知識面、以及對這些知識綜合運用及分析能力的檢驗。又如: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不是說學生的英語語言知識很扎實,語法學得很透徹就具備了較強的閱讀能力,恰恰相反,由于他們對目的語國家的文化不了解,給他們的閱讀造成了很大的障礙,因為一個民族的作品總是和這個民族的文化密不可分,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語言與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離開其中一方談另一方都是不切實際的,任何語言都是由它所處的文化編織而成的。只有對目的語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才能真正掌握文章的精髓。 三、有助于學生更為深刻地理解交際對象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從而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當今世界是個開放的世界,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地球變得越來越小,有著名學者用Global Village來形容全球人的聯系越來越緊密、越來越頻繁。而全球各國的文化存在很大差異,這就給人們的交流造成巨大的障礙。語言學習的目的就是communication,占一先生認為:“語言教學中的文化背景知識以其功能角度來看,應分為兩種一知識文化和交際文化。”知識文化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交際時,不直接影響傳遞信息的文化因素,指一個民族的政治、經濟、教育、宗教、法律、文化藝術等文化知識。交際文化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進行交際時,直接影響信息準確傳遞(即引起偏誤或誤解)的語言和非語言因素。它包括問候、致謝、稱呼等習語和委婉語、禁忌語等。而在與外國人交流過程中,如果犯一點語法錯誤本族人倒是可以原諒和寬容的,但如果犯得是文化錯誤,有時性質就比較嚴重,甚至于讓外國人難以接受,往往會導致談判的失敗。而據調查在與外國人接觸、交往過程中,文化錯誤遠遠高于語法錯誤,這些錯誤集中地表現在價值體系的沖突和文化習俗上,這樣很容易造成交流、接觸雙方的感情上的尷尬與不愉快。比如:一位從美國來上海教英語的女教師,去了人民公園的“英語角”。回來后有人問她觀感如何,她面帶不悅之色說:“我好像去了一次海關或警察局,因為他們總問我’What’s your name?How old,you?What’s your husband do?Howmuch do you earn in China?”所以在英語教學中,我們不僅要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更重要還是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使學生在與外國人的交流過程中學會得體地使用語言。只有培養了學生對地位、角色、態度、目的、觀念、禮節習俗等方面的文化敏感性,才能有效地克服交際過程中的文化障礙。文化方面的差異直接影響學生的交際能力,所以在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中,人們用語言進行交際的習慣方式各不相同。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很有必要有意識地導人文化知識,這不僅能幫助學生有效地提高其語言理解能力,還能幫助學生不斷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篇12

一、社會發展趨勢要求實行一體化的德育與法制教育

大學生是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的關鍵,是未來經濟發展的主力軍。未來市場體系建設的規范化、科學化以及法制化依賴高等院校對大學生的法制教育與德育教育[1]。大學生整體法律素養及道德水平的提高對于整個國家和社會的發展起著積極的影響和作用。我國自古以來都非常注重對學生的德育,在長期的實踐和發展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技巧,形成了整體上正面積極的社會風氣。然而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深入,國外一些文化及風氣的負面影響也給新一代的大學生帶來了消極的影響,造成部分大學生對社會有抵觸心理,價值觀不正確,過分追求功利目標,道德水平整體下滑。傳統的說教式的德育教育在一些年輕人眼中過于古板守舊,需要與法制教育相結合,突出意識形態的宣傳,進行新時代的德育教育。在課程內容的設置上,我們要多關注當代大學生的生活體驗和情感發展,從說教的方式中發展出具有生命活力的法制和德育教育。比如在課堂上可以借助社會熱點案列,首先上學生小組討論,各抒己見,教師加以引導,這樣學生更好地參與到課堂中來,在此基礎上進行的德育和法制教育能夠產生最佳的效果。另外也可以借鑒國外的德育和法制教育方法,關注學生健全人格的發展和完善,并結合政治因素進行教育,既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又能灌輸法制意識,使學生成長為守法公民。

二、法制教育和德育教育的內容呈現出一體性

(一)大學生德育和法制教育的內容交叉

學校德育是一門系統的科學,是指教育者根據社會的發展需要,有計劃有目的地學生施加思想道德方面的影響的活動[2]。高校德育不僅體現在德育課堂上,它滲透在學校生活的方方面面,與其他教育如美育、體育和智育密切相關,具有相互促進的積極作用。大學生德育教育的內容除了關注學生的道德發展之外也具有一定的政治意義,主要包括愛國主義教育、勞動教育、自覺紀律教育、理想教育、集體主義教育、民主與法治觀念教育、民族精神與尚武精神教育、科學世界觀和人生觀教育等等。大學生法制教育是實現依法治國戰略目標的基礎,對構建社會主義法制體系,完善社會主義法制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近年來,法制教育在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具有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并在我國的經濟發展、政治穩定和社會治安方面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我國大學生法制教育的主要內容有:對學生進行法律常識的教育,學習相關法規政策,教導學生自覺遵守法律,理解法的內涵及作用;對學生進行民主教育,讓學生懂得民主的真正含義,學會正當行使民主權利,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教育學生懂得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的辨證關系,更加積極、主動和富于創造性的促進社會發展,加快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對學生進行國家根本大法法律的教育,使學生在實際生活中能夠運用法律最為武器行使權利及保護自己,同違法行為進行堅決的斗爭。由此可見,我國高校大學生的德育教育和法制教育在內容上有一定的交叉和重合,具有一體化的內容基礎[3]。

(二)大學生德育和法制教育的功能互補

目前我國高校教育體系中,進行德育和法制教育的課程主要是思想道德與法律修養,這種課程設置方式體現了法制教育與德育的功能互補性。首先大學生德育教育是進行法制教育的基礎。人都能思考有感情,特別是大學生情感意識非常強烈,對于生活中和社會上的事物易形成主觀性的認知和看法,從對大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入手,法制教育才能更容易被接受和學習。其次大學生法制教育是德育教育成果的檢驗和保障。雖然德育教育和法制教育都具有一定的約束效力,德育教育的約束范圍也比較寬泛,但是法制教育才能體現出現實意義上的強制性,為學生踐行德育提供了標準和支撐。

三、法治教育與德育教育一體化的途徑方法

(一)以人為本的基礎上進行法制與德育的一體化整合

以人為本是我國教育發展的重要理念。在對大學生進行德育與法制教育一體化整合時一定要注意人本理念的運用[4]。這就要求我們在教育工作中要尊重大學生的主體地位,堅持公正平等自主的原則,激發大學生自我發展的主觀能動性,培養未來社會主人翁意識。這樣在大學生的學習生活以及日后的社會工作中才能更清晰有效地進行規劃和執行,并對一些社會中的不良現象和風氣自覺抵制,從而促進社會的健康和諧有序發展。

(二)建立長期有效的約束和監督機制

篇13

美國著名語言學家 H.DonglasBrown 在Principle of learning and teaching 一書中指出:在某種意義上,外語教學是力圖解決語言的文化內涵,也就是說,語言來源于文化,但是又用于反映該文化的各種特征。語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掌握和使用一門外語,就必須能較為全面地了解運用這門外語所依附的社會文化。美國人類學教授、社會語言學家德爾?海姆斯(Dell Hymes,1972)首先提出了交際能力學說。80年代初,加拿大學者卡納爾和斯溫(Cenale & Swain,1980/1983)拓展了交際能力的相關概念,豐富了交際能力學說的內容。他們提出交際能力至少包含語法能力、社會語言能力、語篇能力和策略能力等四方面的知識與技能。因此,教學中對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也越來越受到關注。而英語學習的過程,涉及到了交際雙方來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只有強化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才能更好地跨越不同的文化障礙,特別是在有明顯差異的文化特征上加以指導,以便在實際的跨文化交際中正確地應用文化知識,有效地進行學習。

一、文化知識學習的重要性

“culture(文化)”一詞,來源于拉丁文“culture”,作為“文化”,其豐富的內涵不僅僅是指某種藝術、某篇小說、詩歌或者戲劇,這種狹隘意義上的文化現象,而是含有價值觀念,風俗習慣,以及社會道德和民族特性等因素,是一個社會長期以來形成并積累下來的整體的生活方式和價值取向。世界上有多種文化形式,甚至在一個社會的文化中還可以分裂出許多小的文化類別,這種國家之間、地區之間、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差異,是我們進行交流時不得不加以考慮的因素。否則,語言學得再好,也難以正確運用。

英語詞匯在長期的使用中,積累了豐富的文化意義,因此對某些具有文化背景意義的詞匯,除講清其概念意義外,還要介紹它們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識,同時還可以適當擴展其知識內容。例如:“狗”一詞在英漢文化群體中的文化意義相差甚遠。漢語中用“走狗”“喪家狗”等來形容令人厭惡的人,以狗組成的詞組多含貶義,如“狗血噴頭”“狗仗人勢”“狗眼看人低”等;而英語中則有“love me, love my dog(愛屋及烏)”的成語,因為他們認為狗是人類的好朋友。又如,英語單詞“dragon(龍)”與中國的“龍”,在象征意義、美學內涵,以及語言應用上均存在極大的差異。西方人把龍看成是動物中最恐怖的一種,它們傳播瘟疫,糟蹋莊稼,以吃人為樂,被譽為貪婪的掠奪者,嗜財如命的守財奴,而在“dragon(龍)”構成的習語中則指“惡魔”“魔王”,如“Dragon Lady(盛氣凌人的女人)”等;與此相反,在中國龍是受敬重與崇拜的對象,因此它們掌握河、湖、海,負責施云布雨,供奉它們的龍王廟隨處可見。通過這樣的了解和對比會加深學生的理解。再比如,英語中表示親戚關系的只有概括詞,如“uncle, aunt, cousin, grandmother”等,而漢語中卻只有表示具體關系的詞,如“叔、伯、舅、外公”等。“I have a sister.”看似簡單,實際上要翻譯成漢語并不容易,如果沒有上下文可判斷,“sister”是譯成“姐”還是“妹”就夠傷腦筋了。

二、文化知識的學習要行之有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昌邑市| 扎兰屯市| 长春市| 宜春市| 罗平县| 即墨市| 卢氏县| 周口市| 哈巴河县| 安阳市| 牙克石市| 油尖旺区| 巴彦县| 肇东市| 平陆县| 盘山县| 元江| 图木舒克市| 惠州市| 连平县| 扶余县| 平和县| 孝感市| 万山特区| 黄平县| 电白县| 平定县| 新疆| 贵定县| 凌云县| 绍兴县| 龙川县| 长岛县| 罗源县| 高陵县| 扎鲁特旗| 吴堡县| 左贡县| 祥云县| 沁水县| 崇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