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偷拍一区二区,国产香蕉久久精品综合网,亚洲激情五月婷婷,欧美日韩国产不卡

在線客服

檢察監督申請書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檢察監督申請書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目前,對于商標注冊申請駁回程序,有的國家設置復審程序,多數國家則并未設置;無論是否設置駁回復審程序,大部分國家都建立了駁回前的意見交換制度,即駁回前申辯制度,也稱“駁回申辯制”。

美國1988年《商標法》規定:審查員在對商標注冊申請進行審查時,如果發現該申請人無權注冊,應通知申請人并說明原因;申請人應在接到通知起的6個月期限內答復或修改其申請;審查員對修改后的申請進行重新審查后,可根據具體情況作出通知修改或駁回注冊的決定;如果申請人未在接到通知后的6個月期限內答復,或提出補正或復審,則申請應被視為已放棄;當因不可避免的原因致使申請人不能在6個月內作出答復時,經商標局長的同意可以延長答復的期限。[1]英國1994年《商標法》也對“駁回申辯制”做了規定:當商標注冊審查員發現一個商標注冊的申請不符合注冊要求時,不是直接駁回該商標注冊申請,而是通知申請人;申請人可以在商標注冊局規定的期限內,對其注冊申請作出陳述或修改;只有當申請人未能滿足注冊局長的要求,或未修改申請,或未在規定期限到期前做出陳述時,注冊局長才拒絕接受該申請。[2]1993年《歐共體商標條例》則要求:在商標注冊申請因沒有通過有關所有人資格條件或駁回的絕對理由審查時,應給予申請人撤回其申請的機會或提出意見,使申請人有機會撤回或者修改申請書或者提出意見,否則該注冊申請不可以駁回。[3]日本1996年《商標法》也有類似的規定:在審查官作出應駁回的審定之前,必須向商標注冊申請人發出駁回理由通知,給予商標注冊申請人在指定的期間內提出意見書的機會。[4]德國1994年《德國商標和其他標志保護法》則根據商標注冊申請缺陷的不同情況,規定是否給予申請人以補正的機會。加拿大《商標和反不正當競爭法》規定:商標注冊審查員在發現一個商標注冊申請不符合該法所規定的條件(包括駁回商標注冊申請的絕對理由和相對理由,以及商標注冊申請的形式要件)而作出拒絕申請人商標申請時,必須先向申請人發出通知,說明其拒絕的理由并給申請人足夠的時間進行答辯。[5]澳大利亞1995年《商標法》規定:當商標注冊審查官認為一個商標注冊申請存在駁回理由或者不符合該法的其他規定必須駁回之前,不能不給申請人以聽證的機會。[6]《立陶宛商標和服務商標法》則要求:第一,國家專利局認為申請不符合該法規定的商標注冊申請的形式要件時,應當向申請人或其人發出相應通知,如果申請自通知之日起3個月內未予修正,則該申請視為未提出;第二,審查官認為申請注冊的商標不符合該法規定的商標注冊申請的實質要件的,應駁回申請并通知申請人,申請人有權在通知之日起3個月內就審查官的駁回決定提出爭辯;逾期未提出爭辯的,申請將被駁回。[7]丹麥《商標法》也有駁回申辯的規定:商標注冊申請不符合該法的規定,或者專利局有其他理由拒絕受理申請的,專利局應通知申請人,并要求其在規定期限內作出說明;期限屆滿后專利局應再對申請作出決定;專利局還可以根據情況要求申請人再次對其商標注冊申請作出說明。[8]在上述國家與地區中,英國、德國、歐盟、加拿大、澳大利亞和丹麥都沒有設置駁回復審;美國、日本和立陶宛則設置了復審程序。[9]

二、我國“審查意見書制度”的立法史

我國關于商標注冊申請駁回程序,從82年、93年《商標法》[10]的第17條與21條,到2001年《商標法》第21條和23條第1款,內容沒有變化,規定“凡不符合本法有關規定或者同他人在同一種商品或者類似商品上已經注冊的或者初步審定的商標相同或者近似的,由商標局駁回申請,不予公告。”同時,給予不服商標局駁回決定的申請人,在收到通知后的15天內向商評委申請復審的機會。所不同的是,根據82年和93年《商標法》,商評委的決定是終局的;而2001年《商標法》規定,對商評委的決定不服,還可以提起訴訟。

在實施細則的層面上,83年《細則》第9條與第18條、88年《細則》第16條與第17條,都是對《商標法》相關內容的具體落實,只是后者在申請復審應提交的材料上作了要求。具有實質性變化的是93年《細則》,該《細則》第16條第2款引入了“駁回前的審查意見制度”,即“商標局認為商標注冊申請內容可以修正的,發給申請人《審查意見書》,限其在收到通知之日起十五天內予以修正;未作修正、超過期限修正或者修正后仍不符合《商標法》有關規定的,駁回申請,發給申請人《駁回通知書》。”

這種“駁回前的審查意見制度”與上述域外“駁回申辯制度”性質一致,但在具體內容上并不完全相同,可以稱其為“準駁回申辯制”,特點是:第一,審查意見的提出不是駁回的必經程序,如果“商標局認為商標注冊申請內容不可以修正的”,則不發給《審查意見書》;第二,審查意見的提出,是給予商標不符合(不完全符合)《商標法》要求的商標注冊申請人一次修改其商標的機會,而不是其陳述意見的機會;第三,對商標進行修改有時間限制,且期限較短;第四,修改機會只有一次。

2002年《細則》又放棄了這種“駁回前的審查意見制度”,代之以“直接部分駁回制度”。該《細則》第21條規定,“對不符合規定或者在部分指定商品上使用商標的注冊申請不符合規定的,予以駁回或者駁回在部分指定商品上使用商標的注冊申請,書面通知申請人并說明理由。”這種“部分駁回”實際上就是“部分審定”,其目的在于,部分符合要求時則部分審定通過,避免因部分不符合要求而導致整個申請被駁回。

目前,我國《商標法》正面臨第三次修改,2009年4月28日國家商標局提出的《商標法修改稿》,取消了對商標注冊申請駁回的復審程序,但對“駁回前的審查意見制度”與“直接部分駁回制度”都沒有規定。后來提出的《商標法送審稿草稿》將“駁回前的審查意見制度”與“直接部分駁回制度”兼容并收,取消了駁回復審制度:在第27條增加第2款“商標局認為商標注冊申請內容可以修正的,發給《審查意見書》,限其在收到之日起三十日內予以修正。”同時,將第28條與第32條合并,修改為“申請注冊的商標,凡在全部或者部分商品上不符合本法有關規定或者同他人在同一種商品或者類似商品上已經注冊的或者初步審定的商標相同或者近似的,由商標局駁回或者部分駁回申請,不予公告。商標局應當以書面或電子方式通知商標注冊申請人。”

三、我國《商標法》的立法完善選擇

通過考察域外商標注冊申請駁回配套制度的立法經驗,筆者認為,在制度選擇時,應將駁回前的意見交換機制與復審程序結合考慮。目前,主要有“有申辯無復審”、“有申辯有復審”和“無申辯有復審”三種模式,對這三種模式的采用以第一種居多,后兩種較少。這是因為第一種模式提高了確權效率,通過設置駁回申辯機制為審查者與申請者之間進行意見交流設立了渠道,從而盡可能避免駁回決定的失誤,同時使程序不再向司法審查延伸。同時,注冊申請人也享有修改其商標注冊申請而通過審查的機會。

我國在93年《細則》頒布之前,采用的是與意大利等國類似的“無申辯有復審”模式,這種模式實際上是行政兩審制。在沒有設置司法審查時,這種行政兩審制在保證行政決定正確方面,是有其必要性的。93年《細則》采用了類似日本等國的“有申辯有復審”模式。從本質上說,申辯制度也具有確保行政決定正確的作用,因此沒有必要既設置申辯程序又設置復審程序,否則就會產生程序重復設置的問題。同時,由于駁回前的申辯程序還為注冊申請人提供修改其商標注冊申請而通過審查的機會,所以一般的解決方案是“取申辯而舍復審”,即“有申辯無復審”。2002年《細則》以“直接部分駁回”代“駁回前申辯”,同時保留駁回復審程序,在解決程序重復設置問題的同時,舍棄了駁回前申辯”所具有的“為注冊申請人提供,修改其商標注冊申請而通過審查的機會”的功能。另外,由于“部分駁回”本質上就是“部分審查通過”,而這種沒有意見交流的“部分審查通過”并非一定符合商標注冊申請人的意愿,所以還必須再增加一個“放棄部分指定申請”程序,即2002年《細則》第21條第2款規定的“商標局對在部分指定商品上使用商標的注冊申請予以初步審定的,申請人可以在異議期滿之日前,申請放棄在部分指定商品上使用商標的注冊申請;申請人放棄在部分指定商品上使用商標的注冊申請的,商標局應當撤回原初步審定,終止審查程序,并重新公告。”應該說,這種制度安排收效不大,還使程序變得過分復雜,實非明智選擇。《商標法送審稿草稿》取消了對駁回的復審程序,在2001年《商標法》已經設置司法審查制度的情況下,這一舉措無疑是合理的。但是,將93年《細則》的“駁回前的審查意見制度”與2002年《細則》的“直接部分駁回制度”兼收并蓄則實無必要,因為“直接部分駁回制度”中的“直接”由于“駁回前審查意見制度”的存在已經變成“間接”,而“部分駁回”蘊含的“部分審查通過”之取舍也可以通過“駁回前審查意見制度”所建立的“審查者與申請者的意見交流機制”來解決。

綜觀域外立法經驗和我國現實,筆者認為:第一,在已經設置司法審查程序的情況下,無須再對駁回決定設置行政復審;第二,在不設駁回復審程序的前提下,建立駁回前的意見交換機制是必要的,這樣既避免行政機構重復審理的消耗,又使問題得到最終解決,從而減少了程序繼續向司法審查延續的可能;第三,在設置駁回前意見交換機制的前提下,沒有必要再采用“直接部分駁回”的做法,因為直接部分駁回制度所具有的“部分審查通過”功能,并不包含申請者的意愿,因此還須另設“放棄部分指定申請”程序相配套,而這些都可以在審查者與申請者的意見交換中得到解決;第四,在保持短申辯期的前提下,應將駁回前的意見交換作為駁回的必經程序,而非可選程序,以確保對所有注冊申請的駁回都經過意見交換,從而最大限度地避免程序繼續向司法審查延續。

此外,從長遠看,為了體現商標的私權性質,尊重在先權利人自我決定的權利,“駁回前的意見申辯”制度還可以與“駁回注冊相對理由”通知制度聯系起來,以取代目前對“駁回注冊相對理由”進行主動審查與駁回的制度。

“駁回注冊的相對理由”通知制度以英國為典型,是指商標注冊審查機關不再因“駁回注冊的相對理由”主動駁回商標注冊申請的同時,仍然對“駁回注冊的相對理由”進行檢索,并將檢索的結果通知申請人與在先權利人的一項制度。2006年2月,英國專利商標局提出了從2007年10月開始英國商標主管機關對1994年《商標法案》規定的駁回注冊的相對理由將不再進行審查的改革方案。2007年10月1日,該指令正式實施。根據該指令和據其修訂的商標規則的規定:[11]第一,審查官將不會依據1994年《商標法案》第5條(拒絕注冊的相對理由)拒絕對商標的注冊,除非在先商標所有人或其他在先權利人基于上述相對理由提出異議;第二,商標審查官將仍然對在先商標進行檢索;第三,如果在檢索中發現申請注冊的商標與在先注冊的商標有潛在沖突,審查官會將檢索結果通知申請人;第四,如果商標注冊申請人繼續申請注冊程序,將對該申請進行公告,同時通知所有在先商標所有人以及在先的英國商標的所有人以及那些選擇要求寄送查詢報告的在先歐共體商標所有人;第五,在商標注冊申請被公告期內,任何在先商標或其他在先權利的所有人,都可以就該商標的注冊提出異議。如果異議成立,則商標申請人將負擔有關異議費用,而且其商標申請將不能獲得注冊。上述第二、第三項即為商標審查中,對商標注冊申請人與在先的商標所有人進行“雙向通知”的制度。

綜上所述,基于商標私權自治的原則,審查員不再因“駁回注冊的相對理由”駁回商標注冊的申請;但是,為了節省注冊申請人與相關權利人的檢索成本,審查員仍然要對“駁回注冊的相對理由”進行檢索,并將檢索的結果通知商標注冊申請人與相關權利人。這樣,“駁回注冊的相對理由通知”制度與“駁回注冊的絕對理由申辯”制度結合,將使整個商標注冊申請駁回的配套制度得到全面優化。

注釋:

[1]參見美國1988年《商標法》第12條“公告;駁回注冊的程序;依先前法案注冊的商標的重新公告”的(b)款。

[2]參見英國1994年《商標法》第37條第3款和第4款。

[3]參見1993年《歐共體商標條例》“有關所有人資格條件的審查”、第38條“對駁回的絕對理由的審查”。

[4]參見日本1996年《商標法》第15條之二“駁回理由的通知”。

[5]參見《加拿大商標和反不正當競爭法》第37條。

[6]參見澳大利亞1995年《商標法》第33條。

[7]參見《立陶宛商標和服務商標法》第8條和第9條。

[8]參見《丹麥商標法》第20條。

篇2

[

關鍵詞 ] 學校;托幼機構;傳染病;防控;對策

[中圖分類號] R18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4)08(a)-0034-02

學校、托幼機構是傳染病易感人群集中的場所,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冬、春季呼吸道傳染病多發,夏、秋季則以腸道傳染病為主。同時,學校、托幼機構傳染病的發生與寒、暑假有著密切的關系,寒、暑假過后的兩次開學,所伴隨的學校傳染病的發生與流行,不僅僅與社會上傳染病流行季節吻合,更重要的是在寒、暑假中,學生的走親訪友的流動和活動,可能將接觸的外地傳染病帶到本地,又隨著開學而帶進學校、托幼機構,通過學生間的密切接觸而在學校中傳播。了解學校、托幼機構傳染病的季節特點,抓好春、秋二次開學的傳染病防控工作,對學校、托幼機構中傳染病管理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1深圳市龍華新區學校、托幼機構2013年發生傳染病的基本概況

深圳市龍華新區現有學校、幼兒園共187所,其中:中學5所、小學51所、幼兒園131所;中小學在校學生10.71萬人,在園幼兒4.45萬人。

2013年學校、托幼機構傳染病發病情況:2013年發生傳染病疫情共903例,涉及病種18種,其中:法定傳染病14種(流行性腮腺炎266例,手足口病128例,其他感染性腹瀉91例,猩紅熱38例,細菌性痢疾10例,乙肝6例,肺結核5例,麻疹4例,風疹3例,急性出血性結膜炎3例,淋病2例,傷寒1例,梅毒1例,艾滋病1例),非法定傳染病為4種(水痘335例,其他疾病3例,尖銳濕疣1例,生殖道沙眼衣原體感染1例)。

傳染病發病種類:主要以呼吸道傳染病和腸道傳染病為主,占總發病數的93.69%,其中:呼吸道傳染病6種616例,占總發病數68.22%,腸道傳染病4種230例,占總發病數25.47%。

傳染病發病時間分布:呼吸道傳染病中流行性腮腺炎主要發生在4~7月份,占49.62%;水痘主要發生在1、4、5、6、11、12月,占81.49%;腸道傳染病中手足口病主要發生在6、9月,占49.22%。

發生爆發疫情情況:2013年學校、托幼機構爆發疫情4起(水痘3起,乙流1起),發病53例。

2 深圳市龍華新區學校、托幼機構防控傳染病的各項措施落實情況

2.1傳染病防控措施具體內容

開展全區中小學校和幼兒園傳染病防控監督檢查,重點圍繞學校托幼機構傳染病防控組織機構建設、管理責任制和管理制度的建立、晨檢、缺勤追查等基礎資料的記錄情況和疾病防控管理責任制的落實等方面進行了監督檢查。具體內容主要有五個方面:①有無建立和落實疫情報告制度,發現疫情是否向轄區教育行政部門和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報告;②有無建立每日晨早健康檢查制度,有無指定專人負責對每個學生及上崗人員進行健康檢查,發現傳染病病癥及早采取措施;③有無做好衛生管理和消毒工作(包括地面、物體表面的消毒及空氣的定期消毒);④通風換氣,保持室內空氣順暢流通,廁所有無定時打掃及消毒,空調濾網有無定期清洗消毒;⑤有無開展健康教育,是否培訓、督促從業人員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加強個人衛生和疾病防護。

2.2檢查結果

檢查187所學校、幼兒園,173所學校和幼兒園均按照要求建立健全了傳染病防控管理組織,制定了晨檢、疫情報告、因病缺勤追查登記和消毒制度,落實了專(兼)職疫情報告人員,能夠較為規范地執行晨檢登記制度,開展了因病缺勤病因追查與病因排查登記,做好衛生管理和地面、物體表面的消毒及空氣的定期消毒工作,定期做好傳染病防控知識的宣傳工作;14所學校和幼兒園未達到上述要求,部分措施落實不全。

3 防控傳染病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

檢查中發現的部分學校及幼兒園的傳染病防控工作存在不同程度的安全隱患,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部分學校和托幼機構的傳染病防控意識淡薄,未建立傳染病防控組織機構,傳染病疫情報告等各項管理制度及防控預案不健全。②部分學校及幼兒園相關負責人傳染病防控意識薄弱,未能建立傳染病防控長效管理機制,未將傳染病防控和宣傳教育工作納入學校工作、教學計劃,工作中缺乏積極主動性。③學生晨檢、因病缺勤病因追查與登記制度落實不力,登記不詳實,尤其是因病缺勤學生病因追蹤不到位,就診醫院不明確。④傳染病防控力量薄弱,絕大多是學校和幼兒園未能按照《國家學校體育衛生條件試行基本標準》和《托兒所幼兒園衛生保健管理辦法》的要求配備學校衛生專業技術人員,現階段各學校的保健老師均是由學校內的任課老師擔任,未接受相應學校衛生專業知識、傳染病防控和急救技能等相關知識培訓,未取得相應的合格證;而大多數私立幼學校基本未配備專職衛生保健人員。

4對策措施

從近年來學校、托幼機構發生傳染病態勢分析,防控形勢依然嚴峻。發生傳染病不僅影響學生的身體和學習,也影響到學校的正常教學秩序,學校、托幼機構傳染病防控工作從以下四方面繼續加強:①提高認識,高度重視,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將配合教育部門積極向政府有關部門反映情況,呼吁增加對學校的經費投入,增加學校衛生專業技術人員職數,使學校衛生工作真正做到專人專管。②加大傳染病防控宣傳培訓力度,進一步提高廣大師生的自我保護意識;進一步深入開展學校及幼兒園手足口、麻疹等傳染病防控知識培訓,提高學校及幼兒園相關負責人的傳染病防控意識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防范能力、處置能力。充分利用板報、櫥窗、電子屏幕等各種途徑,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衛生知識宣傳活動,使老師和學生掌握更多有關傳染病防治知識,提高廣大師生的傳染病自我防控意識。③積極落實整改,將各項防控措施真正落實到位;④加強衛生部門、學校和教育主管部門之間的溝通聯系,及時通報,確保一旦發生疫情能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處置,防止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發生,切實保障在校師生的身體健康,維護社會穩定。

[

參考文獻]

[1] 戴孟陽,王磊石,許志廣,等.實施綜合管理確保傳染病防制效果[J].現代預防醫學,2003(1):56-58.

[2] 何靜怡.上海市托幼機構傳染病防治管理監督檢查與抽檢結果分析[J].上海預防醫學雜志,2008(20):102-104.

[3] 崔霞,焦力群,吳鏑,等.綜合醫院預防和控制傳染病流行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0(2):36-37.

[4] 張素艷,龐世娛.大中專院校傳染病管理存在問題及對策[J].疾病監測與控制,2010(10):97-98.

篇3

一、強制醫療程序法律規定

四個特別程序中強制醫療程序,雖條文不多,基本上涵蓋了強制醫療程序中的主要方面,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強制醫療的范圍

新刑事訴訟法第二百八十四條規定:“實施暴力行為,危害公共安全或者嚴重危害公民人身安全,經法定程序鑒定依法不負刑事責任的精神病人,有繼續危害社會可能的,可以予以強制醫療。”該條規定,實施強制醫療的對象,必須同時具備以下幾個條件:一是暴力行為,后果危害公共安全或人身安全,社會危險性重大;二是不負刑事責任的精神病人必須經過法定程序鑒定;三是有繼續危害社會可能。這些條件的設置表明立法機關對強制醫療程序適用的審慎態度。立法機關出于節約司法、社會醫療資源和防止社會危害的考慮,強制醫療程序從性質上表現出不屬于刑罰適用的必須有充分且正當的理由范圍內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才有進行強制醫療的必要。

(二)強制醫療程序的有權主體

新刑事訴訟法第二百八十五條第一款規定:“根據本章規定對精神病人強制醫療的,由人民法院決定。”本條規定,首先在立法上對精神病人的強制醫療剝奪一個公民的人身自由實質要求必須經過司法程序。同時,第二百八十五條第三款規定:“對實施暴力行為的精神病人,在人民法院決定強制醫療前,公安機關可以采取保護性約束措施。” 這里的保護性措施顯然只是一種臨時性預防措施,本身并無強制醫療的性質。

(三)強制醫療程序的啟動

新刑事訴訟法第二百八十五條第二款規定:“公安機關發現精神病人符合強制醫療的,應當寫出強制醫療意見書,移送人民檢察院。對于公安機關移送的或者在審查過程中發現的精神病人符合強制醫療條件的,人民檢察院應當向人民法院提出強制醫療的申請。人民法院在審理案件過程中發現被告人符合強制醫療條件的,可以作出強制醫療的決定。”本條規定了強制醫療程序啟動的兩個方式:一是申請,即由人民檢察院向人民法院提出強制醫療的申請;二是法院依職權啟動,即人民法院在人民檢察院未申請的情況下,依職權啟動強制醫療程序。這充分說明強制醫療程序的非訟性質,強制醫療程序不像普通程序那樣,依訴權的行使而啟動。

二、實踐中強制醫療程序可能出現的問題

可以看出,處理強制醫療程序案件上程序正義遠遠大于實體正義。強制醫療程序的立法規定,雖然已經構建了該程序的主要框架,但限于立法條文數量的限制,實踐中這類案件是由人民檢察院公訴部門審查辦理,在審查過程中中公訴部門如何適用程序,把握申請強制醫療程序與普通刑事程序的交叉,對公安機關移送的強制醫療案件的審查,以及申請強制醫療案件的審理問題和貫穿整個訴訟過程的檢察監督,都因強制醫療程序不同于普通程序的特點也存在很多疑惑之處,明確問題的具體操作已顯得十分必要。因此我們需要就幾點關鍵問題討論如下:

(一)如何處理好強制醫療程序和已經啟動的刑事訴訟程序的關系

根據刑事訴訟法第二百八十四條的規定,啟動強制醫療程序的前提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經法定程序鑒定為依法不負刑事責任的精神病人,從實體法的角度講,已經失去了對被告人定罪量刑的可能性。那么從程序法的角度講,就有一個如何終結已經展開的刑事追訴問題。而這個問題又分三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在偵查階段就已經經過鑒定認定犯罪嫌疑人為不負刑事責任的精神病人;第二種情況是到審查階段經過鑒定認定犯罪嫌疑人為不負刑事責任的精神病人;第三種情況是到審判階段才經鑒定程序認定犯罪嫌疑人為不負刑事責任的精神病人。筆者認為,對于上述三種情況應當區別對待。在第一種情況下,公安機關應當就刑事案件部分作出撤銷案件的決定,然后寫出強制醫療意見書,移送人民檢察院。人民檢察院經過審查,同意公安機關的強制醫療意見書的,再制作強制醫療申請書,并向同級人民法院提交;在第二種情況下,人民檢察院應當就刑事案件部分依據法定不的條件,作出不決定,然后再制作強制醫療申請書,并向同級人民法院提交。在這兩種情況下,隨著人民法院對人民檢察院強制醫療申請的受理,強制醫療的審判程序也正式啟動。在第三種情況下,情況則比較復雜。因為到審判階段刑事案件的審判程序已經啟動,對被告人的定罪量刑只有到第一審程序完結時才能作出,所以審判強制醫療程序的啟動就有兩個特點:其一,強制醫療程序只有在第一審程序終結,且對被告人作出了不負刑事責任的判決之后才能啟動;其二,這個階段強制醫療程序原則上應由人民法院依職權主動啟動。

(二)公安機關所采取的臨時保護性約束措施的性質如何界定

根據刑事訴訟法第二百八十五條第三款的規定,對實施暴力行為的精神病人,在人民法院決定強制醫療前,公安機關可以采取臨時的保護性約束措施。由于這一措施實質上涉及到其人身自由的強制限制,甚至剝奪,那么其性質如何界定,就值得深思。一種思考是定位于行政管控措施,另一種思考是定位于特種強制措施。如果是前者,那么要通過修訂包括《治安管理處罰法》在內的有關行政法規來解決。如果定位為后者,則應當明確其程序,包括審批和決定程序、使用何種法律文書、向其法定人告知保護性約束的時間、地點、方法等。

(三)強制醫療程序的審判組織如何確定

根據刑事訴訟法第二百八十六條第一款的規定,人民法院審理強制醫療案件,應當組成合議庭進行,而對合議庭如何組成未予規定。這在司法實踐中帶來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如果是到法院審判階段,法院才依職權主動啟動強制醫療程序,是另行組成合議庭還是在刑事案件庭審結后,由同一審判組織繼續審理強制醫療案件?第二個問題是,人民陪審員是否可以參加強制醫療案件的審理?強制醫療程序重點審查的不是被申請人的刑事責任,而是被申請人的人身危險性和有無強制醫療的必要性,在這個問題上,醫學專家比職業法官更有專業優勢,合議庭的組成是否會考慮聘請醫學專家作為人民陪審員參加強制醫療案件的審理或效仿英美法系陪審制度回避專業人士的參與。

(四)在強制醫療程序中,到場的有關人員可為哪些行為

根據刑事訴訟法第二百八十六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強制醫療案件,應當通知被申請人或者被告人的法定人到場。被申請人或者被告人沒有委托訴訟人的,人民法院應當通知法律援助機構指派律師為其提供法律幫助。強制醫療畢竟是對被申請人人身自由的重大處分措施,只有讓參與各方充分發表意見,才能保證這一程序最低限度的公正,才能防止被追訴的(疑似)精神病人被不公正地納入強制處遇,才能避免有責任能力的被追訴人借此逃脫刑法的制裁。參與則應當具有更為豐富的內涵,包括對檢察機關提出申請強制醫療程序所依據的材料,以及應否作出強制醫療決定發表意見等。

(五)人民檢察院應采取何種方式對強制醫療實行法律監督

根據刑事訴訟法第二百八十九條的規定,人民檢察院對強制醫療的決定和執行實行監督。那么,人民檢察院以何種方式實行法律監督呢?在法律上沒有針對強制醫療程序設立上訴審的情況下,抗訴顯然不是人民檢察院的監督方式。在現行制度下,人民檢察院是否可以書面檢察建議的方式進行監督,基于法律無明確規定,兩高應當通過司法解釋對此方式予以明確。否則,刑事訴訟法的本條規定,將會只在紙面上。

篇4

一、高度重視, 將維護被監管人合法訴訟權益放在人權保護的高度上來

在押人員身處“大墻”之內,監管場所的封閉性以及監管人員與被監管人的特殊關系,客觀上使在押人員具有弱勢群體的特殊屬性,容易發生漠視甚至侵犯在押人員合法權益的問題。2004年3月,“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寫入憲法,成為一項重要的憲法原則和治國理政原則。在這一時代背景下,監管場所被監管人的人權保障工作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國家通過完善立法、加強司法、強化監督等措施,切實保證被監管人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被監管人的人尊嚴和權利應當得到法律的保護。檢察監督要從維護被監管人的合法權益入手,積極履行自己的法定職責。監所檢察工作人員把維護在押人員合法權益作為監所檢察工作的一個重要價值追求,加大維護被監管人合法權益的力度。

二、廣泛宣傳 讓被監管者明確自己訴訟權益范圍

實行在押人員權利告知制度,增強在押人員的維權意識。一是制作《在押人員告知卡》并發放到在押人員手中。該卡載明了駐所檢察室的職責、駐所檢察官的基本情況及聯系方式,在押人員的羈押、訴訟期限和應享有的權利義務等。二是在看守所、拘留所大門口設置監所檢察檢務公開欄,全面公開駐所檢察室的法律職能、任務、業務范圍等內容,同時公布咨詢和舉報聯系電話。三是在看守所大門外設置駐所檢察官信箱,受理在押人員的家屬的舉報、投訴、意見和建議。四是在看守所設立駐所檢察官接待室,定期接待來訪群眾和在押人員家屬的咨詢與反映問題。會見日進行檢察官接待及每周開展一次檢察官接待日活動。在各監管場所的家屬會見大廳注明檢察官接待日的具體時間、地點,方便有疑問的群眾前來咨詢。在檢察官接待日活動中,駐所、駐監檢察人員派發檢察宣傳資料,并就家屬所關注的會見程序、罪名的量刑幅度、未成年人權益的相關法律規定等問題,予以耐心、詳盡的講解。開展檢察官接待日活動有利于排除在押人員家屬的疑慮,穩定在押人員家屬的情緒,同時是監所檢察人員掌握監管場所獄情動態的有效渠道。

駐所檢察官利用巡監時間,進行法制宣傳,解答犯罪構成、刑事責任訴訟法方面的疑問,提高了宣傳效率。

嚴打監區內違法犯罪行為。會同看守所管教對在押人員進行全面排摸,針對性地采取談話教育、調監、嚴管及戒具保護等多種措施,嚴防越獄脫逃、尋釁滋事、打架斗毆等危害監管場所安全行為的發生。發生違反監管規定的事情,要求看守所及時解決。對于打架斗毆,及時介入固定證據,視情節嚴重程度不同,依法進行處理。有效打擊和遏制“牢頭獄霸”現象。

三、在押人員與檢察官聯系渠道暢通

深化檢察官約見制度,保障在押人員合法權益。一是規范在押人員約見駐所檢察官的程序。在押人員合法權益受到侵犯時,可通過填寫《在押人員約見檢察官申請表》約見駐所檢察官;駐所檢察人員在24小時內與提出約見要求的在押人員談話,每次談話均有書面記錄,對發現的問題及時處理。二是確保在押人員約見駐所檢察官制度執行到位。將該制度在所有監室予以公開張貼,對入所的每個在押人員都發放一份約見駐所檢察官申請表,使在押人員與檢察官聯系渠道暢通。三是拓寬接待約見范圍,積極推行約見檢察官制度。積極實行檢察官接待日制度。該院確定每周二為駐所檢察官接待日。必要時隨時約見。

在日常工作中,在押人員要約見檢察官的,檢察官2個工作日內必須約見。對在押人員遇到的困難、問題,約見檢察官將區別對待作出處理:屬于法律咨詢類的,給予即時解答,消除顧慮;屬于案件類的,檢察官限時辦結回復。

駐所檢察工作中,把在押人員的合法訴求作為維權的重點,在監室設置檢察官信箱、檢務公開欄,并且構建快速約見約談機制,通過對在押人員進行依法維權知識宣傳,調動他們反映情況、告知訴求的積極性;對已經記錄在冊的訴求,及時進行研究分析,并根據訴求類別明確專人辦理。

三、嚴防超期羈押

2010年,我國檢察機關進一步加強刑事羈押期限監督,推進糾正和防止超期羈押工作。隨著監所檢察工作的日益深入和規范,當前,明顯的超期羈押已不多見,但案件久押不決問題仍然為數不少,有一部分屬于變相超期,監督難度較大。監所檢察部門注意加強與有關部門的溝通協調,得到了重視和支持,形成了工作合力,促進了有關案件的解決。還積極建立久押不決案件報告制度、分級督辦制度、受理在押人員及其家屬、人申訴制度等長效機制。在有效監督超期羈押的同時,還繼續完善監督工作機制,暢通在押人員權利救濟渠道,從制度上保障在押人員人權不受侵犯。

四、建立考評機制 試行在押人員未決羈押表現評鑒制度

通過試行在押人員未決羈押表現評鑒制度,對在押人員作出建議酌定從輕處罰或酌定從重處罰的量刑建議。 在押人員未決羈押表現評鑒制度是檢察院為改善看守所監管秩序,協調公安局和法院建立的一項社會管理創新機制。公、檢、法三機關把寬嚴相濟刑事司法政策運用到對看守所在押人員的教育管理上,通過建立一系列相互配合、相互制約的工作機制,將在押人員未決羈押期間的表現通過量化考核、評定后,納入量刑酌定情節。

該制度的基本操作程序為:看守所對在押人員羈押期間的表現進行量化評鑒,并將評鑒相關材料固定為在押人員羈押表現的證據提交檢察院公訴部門。檢察院公訴部門進行嚴格的證據審查并確定屬實后,在公訴過程中向法院提出酌定從重或酌定從輕的量刑建議。法院在庭審中通過示證、質證對量刑建議予以采信的,將從重或從輕處罰的理由、情節寫入刑事判決書事實和理由部分。檢察院監所檢察部門對該制度實施的各環節進行嚴格監督,確保公平公正。

五、建立羈押必要性審查機制

刑事訴訟法第九十三條規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逮捕后,人民檢察院仍應當對羈押必要性進行審查。對不需要繼續羈押的,應當建議予以釋放或者變更強制措施。 基層法院對被告人判處緩刑、拘役、單處罰金等輕緩刑罰的比例較高。但同時存在構罪即押、構罪即捕,長期以來是許多辦案人員的一貫思維。捕后羈押必要性審查最大限度維護當事人權益 ,有效破解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羈押率高、輕緩判決率高之間的矛盾。修改后刑事訴訟法規定,羈押必要性審查成了檢察機關一項法定職責。檢察機關對在押人員進行羈押必要性審查,為有效減少羈押創造了條件。這項制度還有利于促進被監管人員遵守監管秩序,促進在押人員真誠悔罪。對符合變更條件的及時予以釋放,也是監所檢察人員對被監管人員進行思想教育中經常提及的內容。按照檢察機關現有職權配置,偵監、公訴、監所部門都可以對捕后羈押必要性產生影響,履職主體是分階段由不同部門負責,還是由一個部門負責存在爭議。羈押必要性審查工作涵蓋了捕后偵查、、審判階段的訴訟活動全過程。

偵查監督部門、公訴部門、監所檢察部門均可辦理羈押必要性審查,也可以監所與偵查監督部門、公訴部門配合辦理。啟動程序:犯罪嫌疑人的家人、辯護律師申請、偵查監督部門案件承辦人、公訴階段案件承辦人審查發現、監所檢察部門在監所檢察工作中發現等途徑。審前羈押必要性啟動方式分為駐所檢察室“自行啟動”、在押人員(親屬及律師)“申請啟動”、公訴部門“移送啟動”、批捕備案“審查啟動”、看守所申請啟動等方式。捕后繼續羈押必要性審查程序,由申請受理、程序啟動、調查論證、審查決定四個環節構成。檢察院向公安機關提出檢察建議。

應當進行羈押必要性審查的情形:犯罪嫌疑人的親屬主動與被害方達成民事協議書,并已經履行到位;輕刑犯罪嫌疑人,上級法院以證據不足、事實不清,做出發回重審裁定的;傷情鑒定發生變化,由重傷改變為輕傷的;犯罪嫌疑人有悔罪表現、犯罪事實清楚輕刑案件;具有不適宜關押的疾病;其他應當進行羈押必要性審查的情形等。羈押必要性審查可參照逮捕條件與標準進行。

在審查刑事案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羈押必要性時,承辦人應收集涉案當事人雙方達成的賠償協議書、被害人出具的諒解書、被羈押人親屬(監護人)出具的保證書以及被羈押人的悔過書,還有被羈押人所在單位 (社區)出具的平時表現鑒定意見等等。依啟動方式的不同,還可以包括律師或犯罪嫌疑人家人有申請書、公訴階段的證據材料、病歷資料等。結合全案證據和上述材料,發現被羈押人沒有必要繼續羈押的,依法建議變更強制措施。 也可以在全面調查取證的基礎上,通過召開論證會的方式,對犯罪嫌疑人認罪態度、社會危險性、案件進展和羈押表現等多個繼續羈押必要性因素進行綜合評鑒。

六、查辦監所內犯罪案件,維護被監管人合法權益

為了更好地維護刑罰執行公正和保障在押人員的合法權益,我國檢察機關對刑罰執行和監管活動的法律監督工作堅持派駐檢察與巡回檢察相結合,以派駐檢察為主的監督方式,在看守所設立派駐檢察室。檢察機關積極推進派駐檢察室與監管場所信息聯網和監控聯網,積極推進刑罰變更執行同步監督工作,及時掌握刑罰執行和監管動態,強化對刑罰執行和監管情況的同步監督、動態監督和實時監督。

2010年,檢察機關的派駐檢察室建立健全了日常巡視檢察制度、監管事故檢察制度、重大監管事件報告制度、與監管場所聯席會議制度、檢察官信箱制度、在押人員約見派駐檢察官制度、派駐檢察官與在押人員談話制度和檢務公開制度等工作制度,規范了派駐檢察人員日常檢察的內容和方式。派駐檢察人員堅持深入監管場所勞動、學習、生活三大現場和禁閉室、會見室,加強日常巡視檢察,及時發現和糾正違法問題和安全隱患。對于發生的監管事故,依法履行法律監督職責,深入事故現場調查取證,及時查清事實,明確責任,妥善處理。對于在押人員及其近親屬、法定人的控告、舉報和申訴,及時受理,并根據情況作出妥善處理。不僅監督糾正不當減刑、假釋,而且注意監督糾正符合法定條件沒有得到減刑、假釋的問題。對一些老病殘犯,符合變更執行條件的,積極建議有關部門依法辦理保外就醫和假釋。

七、科技強檢 利用信息化平臺保障人權

隨著信息化社會的發展,監所檢察在訴訟監督中的協作功能日益顯現,監所檢察部門積極為其他訴訟監督部門提供業務支持并實行監督,提升法律監督質量和效果。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万载县| 琼海市| 繁昌县| 大厂| 南江县| 三明市| 伊金霍洛旗| 海原县| 黄梅县| 德清县| 乌鲁木齐市| 怀安县| 松滋市| 白银市| 广东省| 老河口市| 武鸣县| 定陶县| 永泰县| 蕲春县| 克什克腾旗| 丰顺县| 静安区| 上犹县| 乃东县| 伊川县| 上林县| 峨山| 榆树市| 万年县| 江北区| 太白县| 阿拉善盟| 汤原县| 中牟县| 浦北县| 庄河市| 巴马| 渝中区| 平山县| 临夏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