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氣象災害風險評估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第三條市氣象主管機構負責全市雷電災害風險評估的監督管理工作。市、縣氣象主管機構負責本轄區內雷電災害風險評估的監督管理工作。未設氣象主管機構的縣(區),由上一級氣象主管機構負責雷電災害風險評估的監督管理工作。市、縣氣象主管機構的主要職責是:
(一)負責編制本行政區域內的雷電災害防御規劃并監督實施;
(二)負責對承擔雷電災害風險評估工作機構的監督;
(三)負責對各建設工程項目單位及設計單位執行雷電災害風險評估情況的檢查、監督;
(四)負責對違反雷電災害風險評估法律法規的單位和個人進行依法查處。
第四條各級發展改革、住房和城鄉建設、城鄉規劃、安全監管、城市管理等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按照各自的職責,協同氣象主管機構做好雷電災害風險評估監督管理工作。
第五條以下新建、擴建和改建工程項目應進行雷電災害風險評估:
(一)重點建設項目、大型工程建設項目;
(二)各類化工廠、易燃倉儲、輸送貯存油(氣)、炸藥、火藥、起爆藥等生產、儲存、經營的易燃易爆場所;
(三)供水、供氣、供電、供熱等民生工程。
(四)各類體育場館、影劇院、大型商場超市、賓館、醫院、學校、汽車站、火車站等人員集中公共場所。
(五)各類發射塔、高聳觀光塔、高層建筑、國家級和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建筑、圖書館、博物館、文物庫房、通訊樞紐、碼頭泊位等特殊工程。
(六)法律、法規、規章規定應當進行雷電災害風險評估的其他場所和設施。
第六條凡屬本辦法第五條所列舉的建設工程項目,建設單位(項目業主)在項目可行性研究階段,應同步做好雷電災害風險評估;設計單位應當把《雷電災害風險評估報告》列入施工圖的設計依據,同時,根據報告要求、防雷技術規范和標準進行防雷裝置設計。
第七條對于已投入使用的易燃易爆場所及化工等企業,在按照有關法律、法規要求定期進行安全評價時,需將雷電災害風險評估作為一項重要參考依據。
第八條凡屬本辦法第五條所列建設工程項目,建設單位(項目業主)在項目可行性研究階段或初步設計時應同步做好雷電災害風險評估工作。辦理程序如下:
(一)氣象主管機構接受建設單位(項目業主)填報的“建設工程項目雷電災害風險評估表”。
(二)市、縣氣象主管機構根據建設工程項目類型、類別在3個工作日內作出該項目是否需要進行雷電災害風險評估的書面意見。
(三)需要進行雷電災害風險評估的項目,由建設單位(項目業主)與雷電災害風險評估工作承擔機構簽訂有關合同。
(四)雷電災害風險評估結果由建設單位(項目業主)報市、縣氣象主管機構備案。
第九條雷電災害風險評估應由法律法規規定的法定技術機構實施;承擔項目工程雷電災害風險評估工作的機構,應依法取得市級以上氣象主管機構的許可。
第十條雷電災害風險評估人員必須具備相應的專業技術知識和能力,并具有防雷專業技術人員資格證。
第十一條承擔雷電災害風險評估工作的機構,應嚴格執行建設工程雷電災害風險評估技術規范等相關標準,并對評估結論負責。
第十二條經防雷主管部門審查和認可后的雷電災害風險評估方案作為防雷工程設計和施工的依據之一,不得任意更改;施工過程中如發現實際情況與評估時所提交的資料不符,應補充必要的資料,重新評估。
第十三條各建設和設計單位應主動配合氣象主管機構做好雷電災害風險評估工作,自覺接受氣象主管機構的監督、檢查。
第十四條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市、縣氣象主管機構依法進行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給他人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一)建設項目未使用雷電災害風險評估結論擅自設計、施工的;
篇2
1 農業氣象災害風險評估研究的發展
最初的農業氣象災害風險研究起源于20世紀80年代,通過運用風險評價的措施,加強了對風險形成機制的深入分析,并結合系統的方法對各種風險要素及相關的作用進行綜合地評估,間接地推動了農業氣象災害風險評估研究進展,為其實際作用的充分發揮打下了建設的基礎。現階段有關農業氣象災害形成機制的理論較多,像“區域災害系統理論”、“致災因子輪”等,在實際的應用中為災害風險評估效果的增強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持,促使農業氣象風險評估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得到了有效地處理,間接地提升了整體的研究水平。同時,隨著“三因子說”及“四因子說”實際應用范圍的擴大,一定程度上為農業氣象災害學研究領域服務范圍的擴大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國際上農業氣象災害風險評估的研究集中在20世紀80年代后期,主要是通過構建完善的風險評估方法體系,對果樹等農業經濟作物進行了深入地研究,形成了基于產量損失風險計算、定量評價等方法,并通過對風速、干旱風險等因素的風險,獲得了可靠的氣象觀測數據,加快了農業氣象災害風險評估研究進展。我國在農業災害風險評估方面的研究要點主要集中在:(1)農業生態區中相關農業經濟作物風險分析模型構建;(2)基于遙感、地面信息資源的農業災害風險評估技術體系構建。這些研究要點相關計劃的有效開展,為我國農業災害風險評估整體水平的提升提供了可靠地保障。
2 農業氣象災害風險評估研究的內容
通過對現階段農業氣象災害風險評估研究進展的深入分析,可知其中包含著豐富的研究內容。這些研究內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2.1 有關各種致災因子危險性方面的評估
致災因子危險性主要針對的時災變強度及活動頻率,進而對災害風險造成的影響進行綜合地評估。具體的評估內容包括:災害發生時的類型、致災因子的強度大小、影響過程中的持續時間、等級等,評估過程中主要依賴于構建可靠的危險性評價模型及風險估算模型,增強了農業災害風險評估的有效性。與此同時,通過信息擴散技術的有效使用,為我國農業氣象站的災害風險評估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持。
2.2 相關承載體脆弱性方面的評估
這種評估主要是指在一些較為危險的區域中承災體面容易受到一定強度致災因子的損害,通過對損害程度而做出的綜合評估。現階段承載體脆弱性方面的評估主要集中在:(1)設置科學的評估指標,對不同因素給農業生產造成的影響進行綜合地評估;(2)對減災能力、耦合防災等不同的要素進行深入地分析,從而構建出相關的參考模型;(3)繪制出有效的作物脆弱性曲線,對不同的災害類型進行必要地分析,掌握脆弱性規律的同時增強實際的評估效果。
2.3 災害風險的綜合評估
通過對農業氣象形成機理的分析,在合成法的支持下對各種影響農業生產的災害風險進行必要地評估,進而構建出可靠的風險綜合評估模型,促使不同地區、不同氣候條件下的風險能夠在一定的時間內得到有效地排除。與此同時,通過農業災害風險綜合評估模型的合理運用,可以獲得可靠的參考數據,間接地降低了相關農業生產活動開展中各種風險發生的幾率。
3 農業氣象災害風險評估研究的方法
現階段適用于農業氣象災害風險評估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1)基于指標的綜合評估方法。這種方法使用中主要選取的是災害風險指標,并在參考模型的支持下計算出相關的參數,對農業氣象災害風險評估起著重要的保障作用;(2)基于數據的概率評估方法。這種方法使用中需要確定資料樣本數量,并通過對資料序列的有效利用,計算出災害L險發生的幾率;(3)基于情景模擬的評估方法。這種方法主要關注的是可能發生農業災害的過程,利用風險動態評估方式處理實際的問題。
4 農業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存在的問題和展望
4.1 存在的問題
通過對當前形勢下我國農業災害風險評估發展現狀的深入分析,發現其中依然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對未來農業氣象災害風險的有效預防造成了較大的影響。這些問題主要包括:(1)理論體系不完善,研究中的應用方法較為薄弱。現階段很多的研究理論注重于農業災害的自然屬性,忽略了其社會屬性,影響著研究數據的準確性;(2)缺乏必要的農業災害風險評估標準缺乏規范性,在評估方法、風險表征等方面的缺少必要的規范標準;(3)動態化農業氣象災害風險評估技術有待加強。
4.2 研究展望
作為農業氣象災害學的重要分支學科,未來農業氣象災害風險評估需要從這些方面入手:(1)加強動態風險評估技術的合理運用,構建完善的多災種綜合風險評估體系;(2)注重農業氣象災害風險評估相關理論及方法的深度,利用量化評估及模型支持的方式,全面提升災害風險評估水平;(3)通過對農業氣象災害風險評估指標的有效設置,擴大動態評估技術的實際應用范圍,構建可靠的作物生長模型,加強對各種農業災害風險屬性要素的合理運用。同時,需要深入研究多災種農業氣象災害綜合風險評估技術,構建完善的風險評估體系。
結束語:
做好農業氣象災害風險評估研究進展的相關工作,深入理解其中的研究內容,掌握正確的研究方法,加強對評估過程中存在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將會不斷地加快我國農業氣象學的發展速度,擴大其實際的應用領域,滿足實際農業生產活動需求的同時擴大其應用范圍,促使我國的農業氣象災害風險評估研究水平能夠始終保持在更高的層面上。在未來農業氣象學及災害學發展的過程中,加強信息化技術及其它專業技術手段的有效使用,將會更好地發揮農業氣象災害風險評估的實際作用,進而為我國農業生產效益的持續增加提供可靠地保障。
參考文獻
[1]徐磊.農業巨災風險評估模型研究[D].中國農業科學院,2012,(06).
篇3
風險分析現今已廣泛運用于生物、環境、技術應用以及醫學等多個領域,且發展極為迅猛。災害大多承受著自然、社會、技術以及社會等因素的影響。因此,自然災害風險分析是一種多學科交叉的科學,發展時間較短,以至于幾乎沒有成熟的成果。國內外學者對于風險分析的研究也多針對經濟領域,起步較晚的自然災害風險研究,起先是側重于對工程項目的研究應用。通過研究建立了自然災害系統理論體系,有了損失指標以及定量計算的方法,建立了自然災害評估框架體系,自然災害經濟損失函數,洪水災害模型、洪泛區價值模型、洪泛區抗災模型及損失計算方法,同時還在臺風災害的風險評估,區域水災的風險評估等方面取得了一些進展。
近年來有學者通過研究,在農業生態地區法的基礎上,建立了華南果樹生長風險分析模型,這也是國內較早在農業氣象災害中運用風險分析的方法,即便如此,我國在農業氣象災害風險評估方面的技術、理論等仍舊薄弱,對某一農業氣象災害進行相應的風險評估的技術則是一個嶄新的研究課題。我國現今對于農業氣象災害的研究大都將災害發生的實際頻率作為研究基礎,但是隨著資料序列的增長,災害的出現頻率以及致災強度隨著時間的推移,也會產生巨大的變化,因此無法反映出真實的風險狀況。尤其現在側重研究農業氣象災害風險評估的研究報告稀缺。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區域、災種,資料收集、處理
本文將針對東北地區玉米冷害、北方地區冬小麥干旱、江淮地區冬小麥澇漬以及華南地區荔枝寒害等地區災種進行敘述。
本文逐日資料來自東北地區玉米產區、北方地區冬小麥產區、江淮地區冬小麥產區以及華南地區荔枝產區近400個氣象點,時段大都為40年。逐日資料缺少的個別日期在處理時通過多年平均值進行替代。相應的年實際產量以及災情資料來自不同地區對應的統計部門。
2.2 研究思路與方法
2.2.1 研究思路
通過對農業氣象災害發生的可能性進行估計,即農業氣象災害風險分析,也就是對農業產量損失、產品質量下降,最終經濟收益損失等事件由于氣象災害而導致發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分析。現今利用概率論作為自然災害風險評估的數學分析依據。
農業氣象災害系由孕災環境、致災因子、承災體、災情四要素構成,同時利用氣象、產量、災情歷史資料,分別對東北地區玉米冷害、北方地區冬小麥干旱、江淮地區冬小麥澇漬以及華南地區荔枝寒害進行分析,研究在不同孕災環境、災害種類、發生強度下,造成的減產率、承災體的抗災性能。
將北方地區冬小麥干旱、江淮地區冬小麥澇漬以及華南地區荔枝寒害進行的風險評估為例,分析其主要致災因子有:冬春少雨雪且底墑差、冬季強寒潮南下最低溫度降到熱帶果樹致害溫度以下。其主要災情為:產量減少、質量下降。依據致災因子的強度、頻率對冬小麥、荔枝災損率以及抗災性能進行分析,建立不同的災損價值模型和抗災性能模型。與此同時,還應構建北方地區冬小麥干旱和華南地區荔枝寒害致災因子的致災等級標準。
2.2.2 研究方法
(1)減產率序列的構建。確定一年生農作物冬小麥歷年減產率,通常采用逐年實際產量偏離其趨勢產量的相對氣象產量的負值。趨勢產量通過正交多項式逼近法、直線滑動平均法等方法確定。
(2)不同致災指標、致災因子序列的建立。利用長年代災情資料、產量、氣象,對不同年代北方地區的冬小麥減產率與對應發生澇漬,華南地區荔枝減產率與對應發生寒害,江淮地區的冬小麥減產率與對應發生澇漬等各種致災因子進行相關分析,篩選出主要致災因子;根據減產率與致災因子量值之間的關系,建立不同致災指標、致災因子序列。由此得到研究區域的不同致災因子、致災指標的長年代序列。
(3)農業氣象災害風險估算模型的構建對研究區域分縣的不同承災體的減產率序列,不同致災等級下的致災指標序列分別進行指數分布、正態分布、瑞利分布、伽瑪分布、威布爾分布等概率分析方法。
3 結果分析
3.1 主要農業氣象災害致災因子及致災指標
東北地區玉米冷害致災因子為5~9月平均氣溫之和。致災指標為一般冷害和嚴重冷害。北方地區冬小麥干旱致災因子為冬小麥全生育期自然水分虧缺、降水量虧缺、拔苗期降水量。致災等級及對應的致災指標:輕旱70。江淮地區冬小麥澇漬致災因子為2、3、4、5月降水持續時間及降水量。致災等級輕度澇漬、中度澇漬、重度澇漬。根據不同時期降水量不同進行致災指標劃分。
3.2 主要農業氣象災害風險評估
本文僅針對冬小麥進行評估,其他方法類似。冬小麥干旱風險評估方法,表現出了在實際生產情況下,自然社會等因素對冬小麥產量的綜合影響。造成北方冬小麥產量低的最主要因素是干旱。北方地區氣候干燥,降水量少,因此干旱成為北方地區冬小麥低產的主要農業氣象災害。分析冬小麥的歷年減產率,得出年際間干旱變化對冬小麥產量具有很大的影響。通過數學概率分析的方法,利用構建的正態分布模型,可以估算北方地區分縣的不同冬小麥減產率范圍出現的風險概率。
4 結論
依據災害風險分析理論,本文介紹了幾種我國主要農業氣象災害風險評估方法,通過對相關資料的分析,篩選出適用于東北地區玉米冷害、北方地區冬小麥干旱、江淮地區冬小麥澇漬以及華南地區荔枝寒害風險評估的主要致災等級、致災因子、致災指標以及相應的減產率,初步構建了主要農業氣象災害的風險量化標準體系。
參考文獻
篇4
一、現行關于氣候可行性論證的規定
1.《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
《氣象法》第三十四條規定了氣候可行性論證的范圍包括:(1)城鄉規劃;(2)國家重點建設工程;(3)重大區域性經濟開發項目;(四)大型太陽能、風能等氣候資源開發利用項目。《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釋義》還對氣候可行性論證的內容作了籠統的規定:(1)規劃和建設項目氣候適宜可行性;(2)建設項目影響氣候變化可行性;(3)太陽能、風能開發利用可行性。
2.《氣象災害防御條例》
《氣象災害防御條例》第二十七條規定的氣候可行性論證的范圍和內容和《氣象法》一致,這里不再贅述。
3.《氣候可行性論證管理辦法》(中國氣象局第18號令)
《氣候可行性論證管理辦法》第四條規定的氣候可行性論證的范圍,相比《氣象法》,增加了“重點領域或者區域發展建設規劃、區域農(牧)業結構貂整建設項目。”第二條規定的氣候可行性論證的內容,相比《氣象法》,增加了“氣候風險影響規劃和建設項目可行性”。
二、現行關于氣候可行性論證的規定
1.《氣象災害防御條例》
《氣象災害防御條例》第十條規定和第二十七條規定了氣象災害風險評估的范圍為:(一)行政區域;(二)國家重點建設工程;(三)重大區域性經濟開發項目;(四)大型太陽能、風能等氣候資源開發利用項目;(五)城市規劃。但是,《條例》沒有對氣象風險評估內容做具體規定。
2.《吉林省氣象災害防御條例》
《吉林省氣象災害防御條例》第九條僅僅規定了氣象災害風險的范圍為行政區域。同時,還規定了氣象災害風險評估的內容為行政區域遭受氣象災害影響風險性。
3.《山東省氣象災害評估管理辦法》
《山東省氣象災害評估管理辦法》第六條、第十二條、第十六條規定了氣象災害風險評估的分為,相比《氣象災害防御條例》,增加了區域發展建設規劃和重點領域規劃、大型農業開發項目;受氣候及氣象災害影響可能產生嚴重后果的大、中型工程建設項目;涉及公共安全的易燃易爆場所等受氣象災害影響可能引發次生災害的特定項目。《辦法》第十三條規定了規劃氣象災害風險評估的內容為“規劃遭受氣象災害影響風險性”。
4.《江蘇省氣象災害評估管理辦法》
《江蘇省氣象災害評估管理辦法》第十五條規定了氣象災害風險評估的內容包括:相比《氣象災害防御條例》增加了農業開發、生命線工程等受氣候及氣象災害影響可能產生嚴重后果的重大建設工程項目;爆炸和火災危險環境、人員密集場所等受氣象災害影響可能引發次生災害的特定項目。《辦法》第十八條規定了氣象災害風險評估的內容為:“規劃和建設項目遭受氣象災害影響風險性、規劃和建設項目引發氣象災害風險性。”
三、關于氣候可行性論證和氣象災害風險評估關系的若干說法
1.說法一:“氣候可行性論證包含氣象災害風險評估”
持該說法的觀點為,氣候可行性論證包含氣象災害風險評估。該觀點的主要根據《氣候可行性論證管理辦法》(中國氣象局第18號令)以及地方標準《貴州重大建設項目氣候可行性論證技術規范》、《山東重大建設項目氣候可行性論證技術規范》有關氣候可行性論證的內容的規定。他們認為氣候可行性包括:“(一)規劃和建設項目氣候適宜可行性;(二)建設項目影響氣候變化可行性;(三)太陽能、風能開發利用可行性;(四)氣象災害風險評估。”,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只是氣候可行性論證的一部分。
2.說法二:“氣候可行性論證等于氣象災害風險評估”
持該說法的觀點為,氣候可行性論證和氣象災害風險評估是同一內容的不同稱謂。隨著各級政府逐漸重視氣象災害工作,氣候可行性論證逐漸演變為氣象災害風險評估。該觀點主要依據《氣象災害防御條例》以及《吉林省氣象災害防御條例》、《江蘇省氣象災害防御條例》等關于“氣候可行性和氣象災害風險性統籌考慮”的規定。他們認為,對氣候可行性和氣象災害風險性統籌考慮,且其范圍一樣,就意味著兩者為同一內容。
3.說法三:“氣候可行性論證與氣象災害風險評估是交叉關系”
持該說法的觀點為,氣候可行性論證與氣象災害風險評估是兩個不同的領域,只是由于兩者的范圍有所交叉造成的包含或者等同的誤解。該觀點的主要依據是,在《氣象法》已經規定氣候可行性論證的基礎上,《氣象災害防御條例》依然規定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制度,可見,這是一個完全不同的領域。另外,山東省和江蘇省分別出臺了《山東省氣象災害評估管理辦法》和《江蘇省氣象災害評估管理辦法》對氣象災害風險評估進行管理,因此,氣候可行性論證與氣象災害風險評估是不同的,只是范圍有所交叉。
四、本文觀點:氣候可行性論證與氣象災害風險評估是兩個不同的領域
本文同意原則上同意第三種說法,氣候可行性論證與氣象災害風險評估是兩個不同的領域。現將理由陳述如下:
1.兩者的范圍不同
根據《氣象法》、《氣象災害防御條例》以及其他地方性法規、政府規章的規定,氣候可行性論證的范圍僅限于(一)城鄉規劃;(二)國家重點建設工程;(三)重大區域性經濟開發項目;(四)大型太陽能、風能等氣候資源開發利用項目。而氣象災害風險評估的除包括上述范圍外,還包括區域發展建設規劃和重點領域規劃、大型農業開發項目、易燃易爆場所、人員密集場所等。可見,兩者的范圍不同,且氣象災害風險評估的范圍大于氣候可行性論證范圍。因此,兩者不是包含或者等同關系。
2.兩者的內容不同
根據《氣象法》、《氣象災害防御條例》以及其他地方性法規、政府規章的規定,氣候可行性論證的內容為:(一)規劃和建設項目氣候適宜可行性;(二)建設項目影響氣候變化可行性;(三)太陽能、風能開發利用可行性。而氣象災害風險評估的內容為:“規劃和建設項目遭受氣象災害影響風險性、規劃和建設項目引發氣象災害風險性。”可見,氣候可行性論證傾向氣候適宜性、氣候變化和氣候資源開發利用,而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傾向氣象災害和規劃、建設項目之間相互影響。因此,兩者也不是包含或者等同關系。
綜上所述,氣候可行性論證和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在范圍和內容均存在不同,兩者屬于不同的范疇。實際上,氣候可行性論證屬于氣候資源管理范疇,主要針對的是氣候適宜性、氣候變化、氣候資源開發和利用,范圍為和氣候密切相關的規劃和建設項目。而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屬于氣象災害防御范疇,主要針對的是氣象災害防御,范圍是氣象災害高風險區域、易燃易爆、人員密集場所等容易造成生命和財產損失的建設項目。
五、相關建議
針對氣候可行性論證和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兩者間的關系容易混淆的現狀,提出以下建議,供氣象災害防御立法時參考。
1.刪除氣候可行性論證方面的內容
為避免同《氣象法》的氣候可行性論證制度相混淆,應當明確氣候可行性論證主要針對的是氣候適宜性、氣候變化、氣候資源開發和利用,范圍為和氣候密切相關的規劃和建設項目。而氣象災害風險評估主要針對的是氣象災害防御,范圍是氣象災害高風險區域、易燃易爆、人員密集場所等容易造成生命和財產損失的建設項目。因此,氣象災害防御立法應盡量不出現氣候可行性論證的內容。
2.劃清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內容
篇5
關鍵詞 :慶陽市;蘋果花期;霜凍;風險評估
中圖分類號:S166 文獻標志碼:A 論文編號:2014-0594
基金項目:甘肅省氣象局科技處“果樹氣象災害風險的綜合評估技術和方法研究”(2014-12)。
第一作者簡介:張謀草,女,1964 年出生,甘肅寧縣人,高級工程師,大專,主要從事農業氣象應用工作。通信地址:745000 甘肅省慶陽市氣象局,Tel:0934-8213784,E-mail:zhangmc8811@126.com。
收稿日期:2014-06-23,修回日期:2014-09-22。
Risk Assessment of Meteorological Frost Disaster During the Blossom Phase of Qingyang Apple
Zhang Moucao1, Yao Xiaohong2, Zhang Hongni1, Zhou Zhongwen1, Che Xiangjun1, Du Jun1(1Qingyang City Meteorological Bureau of Gansu Province, Xifeng 745000, Gansu, China;2Tianshui Meteorology Bureau, Tianshui 741000, Gansu, China)Abstract: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s of local’s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assessthe risk of frost disaster during apple florescence. This paper used statistical method to analyze the observeddata from of apple’s blossom date which were got from Xifeng Agricultural Experiment Station. The resultsshowed that: the main hazard factor of frost disaster during the flowering phase of Qingyang apple, was theextreme minimum temperature of Xifeng during mid April to early May and Ningxian’s in April. These twofactors’influence weights had achieved 24% and 76%, respectively. Then, we built an evaluation model offrost disaster during the flowering phase of Qingyang apple. Comparatively analyzed the frost disaster duringthe flowering phase of apple from 1990 to 2012 by the model, it showed that apple was frosted would be harmedlightly while its early blossom phase, but seriously while its final blossom phase or fruit bearing phase.
Key words: Qingyang; Blossom Phase of Apple; Frost; Risk Assessment
0 引言
近年來氣候變化對中國種植業結構帶來了一定的影響[1],為了應對氣候的這種變化,合理利用氣候資源,人們在種植業結構調整等方面進行了大量研究[2-4],劉德祥等[2]、鄧振鏞等[3]和王鶴齡等[4]認為宜將過去以糧為主的格局向糧、經等多種種植的格局轉變。慶陽市種植業結構也由過去以糧為主的單一種植結構向以糧、牧、林果等多種種植結構形式的轉變。慶陽市屬北溫帶半濕潤、半干旱氣候過渡區,屬干旱、半干旱大陸性氣候,光、熱、水在年內時空分配不均,形成了冬冷多晴,夏熱雨豐的氣候特點。該地年平均氣溫8.7~10.0℃,年降水量409.5~609.8 mm,年平均無霜期150~193 天,年日照時數2262.2~2527.0 h,太陽輻射總量5000~5600 MJ/m2,蘋果生長季≥10℃積溫為2800~3040℃,日照時數為1020~1140 h。這種氣候有利于蘋果的著色和甜度增加,因而該地蘋果在國內屬優質果品,蘋果種植也是其主產果業,2012 年全市種植面積達78600 hm2,產量達42933×104 kg。姚玉壁等[5]認為慶陽市氣候宜以蘋果的種植最為有利,但是近年來氣候變異,暖冬現象日趨明顯,造成果樹萌動期提前,初春寒潮降溫天氣增加,晚霜凍危害出現頻繁,影響著果品的品質和產量[6]。為了估算災害對果業造成的影響程度,為農業生產安排提供依據,楊仕賢等[7]、陳香等[8]、李美榮等[9]和許彥平等[10]就不同氣象災害對農、林果業造成的危害進行評估,提出定性評估模式。由于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危害程度具有地域性,同一強度的氣象指標在不同的地域上造成的影響是不同的,筆者擬對此類評估模型及其參數進行驗證和修正,以期建立蘋果花期霜凍危害風險模型用以對慶陽市蘋果花期受霜凍危害程度進行分析和評估,為果農進行果園管理,提高蘋果產量和品質提供參考依據。
1 資料和方法
1.1 計算方法
文中用到的計算及數據分析均采用Excel 電子表格中統計函數及數據分析工具。
1.2 產量資料的處理
蘋果產量(1991—2012 年)取自慶陽市統計局。慶陽市蘋果種植主要分布在正寧、寧縣、西峰、鎮原、慶城和合水6 縣(區),且蘋果種植后基本是從第3 年掛果,第5~6 年是蘋果產量最高時期。該地蘋果種植面積也在不斷變化,每年有新增種植面積,也有老樹退化面積。因此采用單產進行氣象產量的分析不僅不同樹齡的產量有差異,而且不同果園的產量也有差異。因此,為消除此因素影響,對該地蘋果總產采用Excel 電子表格中的二次曲線擬合方法進行分離,同時為消除空間上的差異,用相對氣象產量[4]作為分析指標。Ys=(Y-Yt)/Yt …………………………………… (1)式中,Y 為慶陽市蘋果總產(kg),Yt 為趨勢產量(kg),Ys為相對氣象產量。
1.3 蘋果開花期日期及花期遭受霜凍氣象資料氣象資料取自相應縣的國家氣候站。正寧、寧縣蘋果開花期一般在4 月上旬至下旬,西峰、鎮原、慶城和合水縣蘋果開花期一般在4 月中旬至5 月上旬。由于蘋果的物候觀測資料不完整,正寧、寧縣、鎮原、慶城、合水這5 個縣蘋果開花日期以調查和走訪群眾為主,西峰區蘋果開花期資料取自西峰農業氣象試驗站觀測資料。蘋果花期受凍氣象指標主要是最低氣溫<0℃持續天數、極端最低氣溫和平均最低氣溫[11- 14]。物候資料和氣象資料年代是同步的,其中西峰、正寧縣資料年代為1990—2012 年,寧縣、鎮原、慶城、合水資料年代為2001—2012年。
2 結果與分析
2.1 致災因子的確定
統計了各縣(區)對應開花期的極端最低氣溫、平均最低氣溫、最低氣溫<0℃持續天數、極端最低氣溫與<0℃持續天數積等因子進行兩兩組合后與蘋果的相對氣象產量進行回歸分析,建立蘋果花期霜凍危害影響因子與相對氣象產量的回歸模型(見式(2))。由此可知,慶陽市蘋果在花期受晚霜凍影響的主要因子是西峰區4 月中旬至5 月上旬極端最低氣溫和正寧縣4 月極端最低氣溫。
Ys=0.1026+0.0129Tn 西峰+0.0415Tn 正寧(n=23,F=1.1683>F0.33) ………………………………………… (2)式中,Ys 為相對氣象產量,Tn 西峰為西峰區4 月中旬至5 月上旬極端最低氣溫(℃),Tn 正寧為正寧縣4 月極端最低氣溫(℃)。2.2 開花期霜凍災害風險評估2.2.1 災情指數災情風險指數采用模型[10]見式(3)。P=H×V ………………………………………… (3)式中,P為災情風險指數,H為相應災害的影響權重,V 為相應災害等級值。實際工作中可按照災害發生的概率設定可能等級,按損失的強度或根據災害對其造成的災情程度設定等級強度進行風險評估[11-16]。以蘋果花期西峰區4 月中旬至5 月上旬極端最低氣溫和正寧縣4 月極端最低氣溫作為霜凍災害發生的主要影響因子,作為蘋果開花期霜凍災害風險評估指標(Pi)(見式(4))。
Pi =Σj =12 (Hj ×Vij) ……………………………… (4)
式中,Vij 為蘋果花期霜凍災害等級分值,i 為1990—2012 年各年份排序(i=1,2,…,23);j 為霜凍災害2個風險因子,j=1 為西峰區4 月中旬至5 月上旬極端最低氣溫,j=2 為正寧縣4 月極端最低氣溫;Hj為相應災害因子的影響概率,即H1=[0.0129/(0.0129+0.0415)]×100%=24%,H2=76%。災情指數(Pi)越大,表明蘋果花期受霜凍災害危害越重,對蘋果產量影響就越大。
2.2.2 分級標準用逐年西峰4 月中旬至5 月上旬極端最低氣溫、正寧4 月極端最低氣溫與其相應因子<0 年份的平均值之比作為災情等級的分級標準。其比值<0 的年份為無災,≥0 的年份值按照數值的離散程度將災情確定為輕、中和重3 級。
依據災情指數和分級標準得出該市霜凍災害風實際產量等級的對照情況(表3)。由表3 可知,在所分析的23 年中,蘋果相對氣候產量出現負值的年數是8年,評估中有災年數是8 年,評估準確率達100%,無漏評年份。而指標評估等級與產量實況等級差異較大,在出現災害的8 年中,僅有1990 年和2003 年的評估與產量實況一致,其余6 年的評估等級與產量實況有差異。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與霜凍發生時蘋果所處的開花時期有關,一般蘋果在開花初期,遇低溫霜凍危害較輕,在開花末期或坐果期遇低溫霜凍危害較重,特別是在坐果期遇到低溫霜凍時會造成絕收。如2006年霜凍評估級別為重,產量實況級別是中,霜凍發生在4 月12日,此時蘋果處在開花始期;2010年指標評估為重,產量實況級別是輕,霜凍發生在4 月14 日,此時蘋果處在現蕾期。
3 結論與討論
慶陽市蘋果主產地位于南部和中部地區,因此選取中部的西峰區和南部正寧縣的4 月至5 月上旬的極端最低氣溫資料能代表該地區霜凍出現時對蘋果的危害情況,且兩因子的影響權重分別達24%和76%。用此兩因子進行該市蘋果花期霜凍危害評估與其相對氣象產量進行對照,其趨勢完全一致的,因此用極端最低氣溫作為災害評估因子,利用(4)式模型進行慶陽市霜凍災害發生時對蘋果危害的評估是可行的。
用筆者建立的災情指數模型進行趨勢評估與相對氣象產量是一致的,但用模型進行評估的等級與相對氣象產量的等級有差異,模型預測的等級比相對氣象產量得出的等級量要高。主要原因在于霜凍災害出現后,由于不同果園所處的周圍環境、土壤肥力、管理措施等條件不同,同時不同果園災后所采取的恢復措施也不一致,災害對蘋果產量的影響程度就不同,因而災情評估等級要視低溫霜凍發生時蘋果所處的開花時期及其果園的環境、管理措施等而定。若低溫霜凍出現在現蕾或開花始期,則評估所得的災害等級比相對氣象產量等級高;若低溫霜凍出現在蘋果開花末期或坐果期,則評估等級與相對氣象產量等級基本吻合。這與許彥平等[10]采用模型做的天水市蜜桃霜凍災害等級的評估有差異,說明該模型在使用時應考慮當地的地理環境及管理措施等方面因素。今后還應在蘋果開花的不同時期(即分現蕾期、開花始期、開花普遍期、開花末期、坐果期)對氣象因子和地理環境因子進行同時試驗,對模型進行修正。
參考文獻
[1] 李袆群,王春乙.氣候變化對我國農作物種植結構的影響[J].氣候變化研究進展,2010,6(2):123-129.
[2] 劉德祥,趙紅巖,董安祥,等.氣候變化對甘肅夏秋作物種植結構的影響[J].冰川凍土,2005,27(6):806-812.
[3] 鄧振鏞,張強,劉德祥,等.氣候變暖對甘肅種植業結構和農作物生長的影響[J].中國沙漠,2007,27(4):627-632.
[4] 王鶴齡,王潤元,張強,等.甘肅省作物布局演變及其對區域氣候變暖的響應[J].自然資源學報,2012,27(3):413-421.
[5] 姚玉壁,李耀邦,張謀草,等.隴東黃土高原氣候對全球變暖的響應及其對林果的影響[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29(4):73-77.
[6] 蒲金涌,姚小英,姚曉紅,等.氣候變暖對甘肅黃土高原蘋果物候期及生長的影響[J].中國農業氣象,2008,29(2):181-183.
[7] 楊仕賢,張好艷,張春紅,等.氣象災害損失評估技術及應用研究[J].安微農業科學,2010,38(18):9738-9740.
[8] 陳香.福建省臺風災害風險評估與區劃[J].生態學雜志,2007,26(6):961-966.
[9] 李美榮,朱琳,杜繼穩.陜西蘋果花期霜凍災害分析[J].果樹學報,2008,25(5):666-670.
[10] 許彥平,姚曉紅,萬信,等.天水蜜桃開花坐果期霜凍災害氣象風險評估[J].中國農業氣象,2013,34(5):606-610.
[11] 柴芊,栗珂,劉路.陜西果業基地蘋果花期凍害指數及預報方法[J].中國農業氣象,2010,31(4):621-626.
[12] 屈振江,劉瑞芳,郭兆夏,等.陜西省蘋果花期凍害風險評估及預測[J].自然災害學報.2013,22(1):219-225.
[13] 李健,劉映寧,李美榮,等.陜西果樹花期低溫凍害特征及防御對策[J].氣象科技.2008,36(3):318-322.
篇6
農業氣象災害對農業造成的破壞和影響主要是依據農業氣象災害指標體系對其進行評價的,我國的學者通過多種控制條件、實驗和對氣象災害數據的統計分析,逐漸形成了以農業為主的氣象災害指標體系,并以此為基礎,建立了各種農業氣象災害評價的數學模型,使我國的氣象災害逐漸由定性評價向定量評級進行轉變。其中,主要的研究對象包含洪澇、干旱、臺風、暴雨、寒潮等農業氣象災害。目前,我國國內外對農業氣象災害的評估內容主要有災害風險區劃及管理、人類社會經濟損失和作物產量損失等,評估的模型主要有災害風險評估、作物模型評估和綜合模型評估。
1.農業氣象災害風險評估
災害風險分析最早起源于國外,分析領域主要集中在重大自然災害和經濟領域,而對農業氣象災害的風險分析相對較少,起步較晚,我國的農業氣象災害風險分析,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現在主要是通過災害影響評估的風險化、數量化技術和方法,構建風險評估的技術體系,主要內容包含了氣象災害的風險分析,后期的跟蹤與評價,災后的評估以及應對的措施等等。農業氣象災害風險評估是一項綜合性的、多因子的評估分析工作,主要涉及對氣象災害的危害性、危險程度,對災害的預測、承載體系的承受能力以及降低災害措施的分析等方面。
2.農業作物模型評估
目前,在國際上的農業作物模型評估類型比較多,例如澳大利亞的APSIM模型、美國的DSSAT模型、荷蘭de W it學派的系列模型等,而我國目前采用的主要是CCSODS模型。該模型主要面向國內的農田管理者以及農業管理者,具有通用性和機理性的特點,經實踐證明,在氣象災害評估方面具有較強的實用性,能夠提供作物的優化栽培體系。
3.綜合模型評估
綜合模型評估所要考慮的因素主要有災害的覆蓋面積、災害的強度、農作物對災害的敏感度、農作物的防御能力以及當地在某一時間段所擁有的生產力水平等,在此基礎上構建氣象災害評估的指標體系,然后通過模糊數學方法、回歸分析法、層次分析法,以及灰色聚類分析和BP神經網絡等方法的選擇與利用,建立農業氣象災害的綜合評估模型,以此實現對農業氣象災害的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目前,我國的很多專家和學者都根據當地氣象災害和農業發展的實際,對綜合評估模型進行創新和發展,確定了科學的評估手段和方法。在該模型中,農業氣象災害定量評估主要依據對農作物受災后產量的損失評估,農業部門主要是計算受災面積、成災面積和絕收面積對糧食的損失。
二、國內農業氣象災害評估的發展趨勢
1.農業氣象災害評估中將加強作物模型的應用
農業作物模型主要是對農作物的生理過程和土壤、氣象等一系列影響因素進行數值模擬,把農作物的成長過程進行模擬再現,對農作物的生長過程與環境因素的相互關系做定量的描述,這對于農業氣象災害的評估有非常重要的價值。基于作物模型的特殊作用,在我國的農業氣象災害評估系統中將會得到廣泛應用。從作物模型的發展來看,將依據簡單、精準、大眾化為基本準則,研究方向將有專業的上層研究轉向基層的廣大生產用戶。農業評估模型也將結合數學模型融合專家知識模型,最終建立成綜合系統的評估專家系統,實現作物模擬的專業化和可視化。
2.農業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將得到進一步完善
隨著經濟的進步和科學技術的發展,許多新的理論和方法都將被引入到農業氣象災害的風險評估體系中,并將得到進一步發展和完善。首先,通過農業災害相關機理的研究,對于承災體的易損傷性、致災因子的不穩定性以及區域防災能力的脆弱性將得到深入分析和研究。其次,因為不同的自然環境孕育出不同類型的氣象災害,而在風險評估過程中不同的風險因素的影響效果也是不一樣的,對不同的風險模型評估和風險指標體系的看法也是千差萬別,這就導致風險評估結果的不統一,所以,通過不斷構設標準統一的風險評估體系,在未來的風險評估指標和風險評估模型的標準方面會得到進一步的統一和規范。
3.農業氣象風險綜合評估技術將朝向多元化方向發展
農業氣象災害是受多方面的因素影響的,然而在對農業受災損失進行定量評估時,一般都比較看重給農業帶來的經濟方面的損失,對于生態環境、社會生活等方面的損失關注力度不夠。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農業氣象災害評估將朝向多元化方向發展,與之相配套的風險綜合評估技術也將出現多元化。對于氣象災害的影響,除了災害性天氣之外,植被地標狀況、區域地形結構等也成為氣象災害的影響因素。綜合來看,農業氣象災害評估將發展成為地面監測與3S技術相融合的一體化的災害評估系統,對農業氣象災害進行全面評估。
三、總結
綜上所述,通過我國農業氣象災害評估的現狀分析和對未來發展趨勢的研究可以看出,我國要不斷加強對農業氣象災害的評估與相關作物模型的分析研究,切實提高農業生態環境的氣象保障能力,使作為我國基礎性產業的農業能夠持續、穩定、健康的發展,為我國這個人口大國提供可靠的保證,這也是我國能夠實現獨立自主發展的先決條件。只有加強農業氣象災害的評估,才能為農業的長遠發展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 常彥軍,董津瑞.我國農業氣象災害評估現狀和發展趨勢[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1,(06).
篇7
河北省防災減災存在的主要問題
第一,防災減災組織和責任體系不健全。縣(市、區)、鄉(鎮、街道辦事處)政府及村(社區)等政府性機構防災減災職責和責任不健全和不落實;政府機關部門間的防災減災職責分工不科學不合理,同一災種的防抗救不同環節分不同部門監管,同一源頭的不同災種也分不同部門管理,職權交叉重疊、缺位漏項,推諉扯皮、效率不高;政府防災減災公共服務事權不清、責任不明,保障不到位,特別是政府承擔無限責任;社會法人主體、家庭和公民的防災減災主體責任不明確、不落實;社會組織和志愿者的防災減災作用沒有充分發揮。
第二,防災減災法規標準體系不健全。我國尚需制定一部統籌各類自然災害防范的防災減災基本法,亟需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災害防御法》;現有的法律法規也需要根據新變化新要求加快修訂;部分法規規章和規范性文件的內容不具體,缺少實施細則和監督落實機制,致使許多法定職責未能真正依法“落地”;分災種和分領域的氣象災害防御標準體系尚未建立,與法律法規相配套的防災減災技術規程、規范和標準存有大量空白,且強制性和約束力難以保證;基層氣象災害防御應急預案的可操作性不高,宣傳演練不夠,缺乏跨部門、跨行業、跨區域的綜合應急演練。
第三,災害監測預警和信息等科技支撐能力滯后。現有氣象災害監測系統的探測要素、范圍、精度、時空分辨率等方面尚不能滿足精細預報、精準防范和風險管理的需要。水文、國土、生態、環境、交通、海洋等領域的氣象災害專業觀測能力滯后,標準不統一,數據不能實時共享;災害預報預警的精細化水平和時效性不夠;省、市、縣三級相互銜接、規范統一的氣象災害預警信息體系尚不健全,全網和精細災害落區的“綠色通道”均未完全建立;縱向貫通、橫向聯動的災害綜合應急決策指揮系統尚未建立;公眾自救互救能力不強,全社會氣象災害防御意識和能力亟待提高。
第四,災害風險管理能力薄弱。各地對氣象災害普查、區劃和災害防御規劃編制等基礎性工作重視程度不夠,災害基本情況不清,風險不明;氣象災害防御工作尚未實現從重抗災救災向重防災的轉變,氣象災害風險評估、氣候可行性論證和高風險單位氣象災害防御準備認證等有效的氣象災害風險管理制度尚不健全;應急防范和處置能力不足,各級黨政領導干部的災害防御管理與應急指揮水平有待提高;風險規避和轉移機制缺失,氣象指數保險和巨災保險等氣象災害風險轉移服務才剛剛起步,其能力和國際先進水平差距還很大。
踐行防災減災新理念,構建新型氣象災害綜合防御體系
樹立“綜合防災、全民防御”理念,健全防災減災組織和責任體系。一是健全綜合協調、科學高效的政府氣象災害防御領導和監督組織以及責任系統。參照水、旱災害防御領導體制,政府主導在省、市、縣三級政府和重點鄉鎮建立常態化運行的氣象災害防御指揮部和辦公室;推進政府氣象災害防御責任向基層延伸,明確行政村、街道和社區居委會防災減災具體責任,對高風險隱患點實行安全責任承包制;明確和細化指揮部成員單位的職責分工,建立健全高效信息共享、聯防聯控、應急聯動的綜合防范制度。二是依法落實法人、家庭和公民的防災減災主體責任,推進全社會防災和全民防災。建立氣象災害防御重點單位公告制度,建立社會組織和志愿者參與防災減災等配套制度,調動社會力量參與防災減災。三是健全省、市、縣三級氣象災害防御公共服務機構,明確各級公共服務事權和相應的財政保障機制。
樹立“標準先行、依法防御”理念,完善防災減災法規標準體系。一是加快國家自然災害綜合防御和氣象災害防御立法,據此修訂省級氣象災害防御條例。二是制修訂政府分災種氣象災害防御辦法和實施細則。三是制修訂各級政府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和分災種應急預案,定期組織綜合性氣象災害應急演練,提升氣象災害應急處置水平。四是按風險區劃建立氣象防災減災標準體系,重點加強災害級別、災害調查、風險評估、防御要求等領域的標準制修訂。
樹立“精準防范、科學防御”理念,強化防災減災科技支撐體系。一是強化致災氣象條件監測預報預警業務系統建設,與地方共建水文、海洋、交通、農業、環境和生態等專業觀測系統,建立多部門實時共享的氣象大數據中心。二是強化氣象災害風險評估預警業務系統建設,建立分災種的風險預報預警業務服務系統。三是強化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綜合系統建設,建立預警信息權威、全網及分區域機制,增強農村等薄弱地區預警接收能力。四是強化氣象災害應急指揮系統建設,建成省市縣三級互聯互通、部門聯動的氣象災害防御指揮系統。五是強化氣象災害防御科普宣傳系統建設,強化全民防災避險科學普及。
樹立“關口前移、風險防御”理念,發展防災減災風險管理體系。一是建立氣象災害調查、風險排查和區劃制度,開展分災種氣象災害風險普查,建成精細到鄉鎮的基礎信息數據庫。二是建立氣象災害防御標準和規劃制修訂制度,建立標準體系建設規劃,明確執行清單和制修訂清單。三是建立經濟社會發展規劃、重大項目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和氣候可行性論證制度。四是建立重點單位和人員密集場所氣象災害防御準備認證制度,由政府主導開展認證工作。五是建立氣象災害風險分擔和轉移機制,納入政府補貼保險和再保險機制發展巨災保險服務。六是建立防御標準、措施落實檢查督查制度,由指揮部成員單位聯合開展落實情況檢查,實施防災減災績效管理考核,考核結果列入政府實績、干部評優的參考依據。
加快實施“十三五”防災減災工程項目建設,提升氣象災害防御基礎設施水平和科技支撐能力
實施“氣象災害監測預警工程”。構建全時空、立體化氣象綜合監測網絡,提高中小尺度突發災害監測能力;提高分災種短時臨近精細化預報預警業務能力,提高災害預警的精準度;發展災害調查、普查、區劃和風險評估、預報業務能力,提高氣象災害風險管理能力;更新災害應急、聯動和指揮系統,提升應急處置防范能力;開展氣象災害防御示范工程建設,完善防災組織、責任體系和法規標準預案機制,提高依法防災管理能力。
實施“精細化氣象預報服務工程”。建成氣象大數據資源池,推進氣象大數據云平臺的社會化共享應用;完善精細化數值天氣預報和災害性天氣監測預警系統,建立延伸期、月、季、年的無縫隙客觀氣候預報業務;建立城鄉精細化公眾氣象服務制作系統,重點建設省市縣集約的公眾氣象云服務平臺,發展智慧氣象服務支撐智慧城市建設;建設氣象科普業務系統、資源共享傳播系統和氣象科普場館,打造氣象宣傳科普資源品牌和基層氣象科普示范工程。
實施“云水資源開發利用工程”。建設人影作業條件監測系統,提升對人影作業氣象條件的監測識別能力;完善省市人影作業指揮系統,提高人影作業指揮協調能力;加快國家飛機增雨和科學試驗石家莊基地和冀東、冀西北飛機人工增雨保障基地建設,在太行山與燕山山區、糧食主產區、黑龍港流域、冀北生態保護區新增山地催化煙爐和火箭發射系統,加強人影作業科技支撐能力建設,提升飛機、火箭、高炮和地面碘化銀發生器聯合立體作業能力,力爭實現年增水50億立方米目標。
實施“生態環境氣象保障工程”。建成覆蓋全省區域的環境氣象綜合觀測系統,實現空氣污染物擴散氣象條件的連續實時監測;升級改造環境氣象預報、預警業務服務系統,發展分縣空氣質量客觀預報能力,建立應急減排效果檢驗評估業務系統,提高科學精準治霾氣象保障能力。建立衛星遙感為主的生態監測評估系統,發展氣候變化影響評估、氣候可行性論證和氣候資源監測、評估等業務服務,提升應對氣候變化和生態文明建設的氣象保障能力。
實施“綠色產業發展氣象保障工程”。建設農業、海洋、交通、旅游、能源、商貿物流等重點行業和領域的專業氣象監測站網及省市農業氣象中心、省市海洋氣象預警中心和京津冀交通氣象中心,完善省、市、縣三級農業氣象預警系統和服務平臺,完善3個市級海洋氣象預警中心業務平臺和精細化海洋天氣預報預警系統,建立跨區域交通氣象綜合數據庫和京津冀交通氣象綜合服務體系,建設集旅游氣象綜合信息數據庫、服務產品分發于一體的省市級旅游氣象服務平臺,基本滿足河北經濟轉型發展對氣象服務的需求。
實施“氣象‘一流臺站’建設工程”。升級改造氣象業務保障條件較差、基礎配套設施不完善的氣象臺站,遷址建設氣象探測環境不符合標準要求和難以長久保護的氣象臺站,重新建設不符合現代化氣象業務需求的省氣象臺、影視中心、裝備保障中心和資料檔案館等綜合業務用房。切實改善基層臺站環境,力爭“十三五”期間實現全省氣象臺站100%達到“一流臺站”標準,為氣象現代化建設提供基礎保障。
實施“冬奧會和冰雪經濟氣象保障工程”。建設冰雪氣象綜合觀測系統、多維度精細化預報業務系統、氣候條件預測及風險評估分析系統、冬奧會駐場氣象臺和冬季運動專項氣象信息服務系統等氣象保障系統,提高精細化天氣預報預測能力、氣象災害預警能力、人工增雪作業能力、氣象信息與新聞宣傳能力,保障2022年北京冬奧會順利舉辦。建設冀西北人工影響天氣作業基地,加密布設火箭人工增雪裝備和地面碘化銀發生器,建成科學高效的冬奧會賽區人工增雪作業保障系統。
落實黨政同責,完善氣象災害防御保障機制
強化黨委和政府在防災減災工作中的主體責任。充分發揮防災減災結果導向和減少人員傷亡的剛性約束作用,將防災減災工作成效列入各級黨委和政府年度目標考核體系,納入各地安全生產和生態文明建設重點內容,將考核結果作為干部評先評優、選拔任用和問責追責的重要依據。
深化和拓展氣象防災減災專項政府績效管理工作。繼續推動政府實施氣象防災減災績效管理,科學制定績效考核指標體系,狠抓過程管理,完善督查考核機制,編制績效評估報告,強化考核結果運用力度、問責力度與公開力度,持續改進工作。通過氣象防災減災績效管理,重點加強組織責任、法規標準、科技支撐、風險管理為主要內容的新型氣象災害綜合防御體系建設。
健全與氣象事權相適應的公共財政保障長效機制。落實氣象防災減災雙重計劃財務體制,明確地方氣象事權和支出責任,促進中央氣象事業與地方氣象事業的協調發展。完善財政對社會防災減災的支持引導機制,扶植災害防御社會組織發展;開發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在防災減災基礎設施、設備投資等領域,充分利用市場資源,不斷擴大全社會對氣象災害防御的資金投入。
(作者為河北省氣象局局長)
篇8
1、海南省2011年中小河流防汛精細化預報服務試點工作災害區劃評估。
(1)開展中小河流洪澇災害風險區劃
(2)建立流域洪澇災害風險評估模型
(3)流域洪澇災害風險評估試驗
2、海南省氣象災害防御規劃編寫
完善臺風、暴雨氣象災害風險性評價與區劃,開展氣象災害防御分區工作,進行綜合防御區劃,并編著相關章節,編寫防御非工程性和工程性防御措施,繪制海南氣象災害臺風、暴雨區劃、分區圖,匯總氣候、防雷相關風險性與區劃材料。
3、鄉村氣象服務專項建設
(1)一種設施農業或特色農業的農業氣象災害風險區劃
(2)一種主要農業氣象災害的風險區劃
(3)縣級氣象災害防御規劃編制
三、任務分工
(一)總體設計組
負責人:***、***
負責任務的實施,方案的總體設計,負責部門間協調溝通,負責總體的技術指導。
人員:***,負責技術指導、項目管理,對外協調溝通。***,負責實施方案的設計,技術流程制定指導。
(二)中小河流組
負責人:***
負責海南省中小河流試點工作中災害部分相關工作任務實施。
人員:***、***、***(重點實驗室聯合培養研究生)。
(三)鄉村氣象服務組
負責人:***
負責鄉村氣息氣象服務建設相關工作的具體實施。
人員:***、***、在研生(重點實驗室聯合培養研究生)。
(四)防御規劃編寫組
負責人:***
負責海南省氣象災害防御規劃編寫。
人員:***、***、在研生(重點實驗室聯合培養研究生)。
四、進度安排
1、中小河流
2011年2月15日前,完成實施方案,上報預減處。
2011年3月31日前,選取試點流域,收集相關資料;初步開展流域洪澇災害風險區劃研究。
2011年5月31日前,基本完成流域災害評估區劃和流域災害評估模型建立工作。
2011年6月1日~8月31日,流域災害評估業務試驗。
2011年9月1日~12月31日,總結試驗成果,改進、完善相關方法模型以及業務流程。
2、鄉村氣象服務
2011年4月30日前,完成實施方案。
2011年9月30日前,設施農業或特色農業風險區劃。
2011年11月30日前,主要農業氣象風險區劃。
3、防御規劃編寫
2011年4月30日前,完成實施方案。
2011年7月31日前,完成綜合災害防御區劃。
2011年9月30日前,完成災害防御分區。
2011年11月30日前,完成全稿。
附件:所領導對近期生態遙感工作指示批示
1、 加緊三亞衛星站接收前期準備工作;
制定值班制度和業務流程。派技術人員去廣州、北京進行第二次培訓。邀請衛星中心、地面站專家來瓊授課。
2、按照省局《2011年中小河流防汛精細化氣象預報服務試點工作實施方案》,按進度開展中小河流洪澇災害風險區劃;
3、《海南省氣象災害防御規劃》編寫:綜合評價。。。
4、《臺風災害風險區劃》:結果驗證。。。
5、中國局氣象關鍵技術集成與應用項目:《海南橡膠風害實時評估系統建設與應用 》;
6、臺風災害評估:應急值班、業務系統運行、評估報告;
篇9
(一)加強氣象災害綜合監測預警體系建設。各級政府要認真貫徹執行《**市氣象事業“十一五”發展規劃》,組織有關部門加強氣象災害綜合監測預警體系的統籌規劃,加快氣象災害應急預警工程建設。建立完善雷達、自動氣象站等天氣觀測網和雷電、船舶自動氣象站、梯度風、能見度站、酸雨、大氣成份、土壤墑情等專業氣象觀測網,建成以提高中小尺度天氣監測能力和氣候變化監測水平為主要目的的綜合氣象觀測系統。有關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做好漁農村、沿海(海上)、地質災害易發地區和災害多發區域的氣象災害及次生災害監測預警工作。加強氣象數據計算能力和移動氣象應急監測預警系統建設,建立網格化、分災種的氣象預報預警業務系統,提高重大氣象災害的預報準確率和精細化水平,增強突發公共事件的應急預警能力。各地在建設災害防御設施、水利設施、大橋、標準化漁港、大型工程等基礎設施時,要統籌考慮氣象災害監測預警設施建設。
(二)加快氣象災害預警信息、接收系統建設。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進一步加強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工作,規范氣象信息的與傳播,拓展氣象預報信息系統功能,建立覆蓋面廣、響應及時的氣象災害預警信息體系。完善緊急異常氣象短信服務平臺,充分發揮社會公共媒體、有關部門和行業內部信息渠道的作用,及時各類氣象災害預報預警信號和簡明的防災避災方法。要加快**氣象影視中心建設和**海洋氣象廣播電臺的升級改造,準確、快速、全面地向公眾和海上作業船只各類氣象災害預警預報信息。各地、各部門要加強氣象預警信號燈塔、氣象警報系統、氣象電子顯示屏等氣象災害預警信息接收設施建設。要擴大公眾手機氣象災害預警短信傳播范圍,建立鄉鎮(街道)、村(社區)委會和敏感行業(單位)氣象預警信息接收機制,確保手機、聲訊電話、網絡、廣播電視等傳播通道的暢通。機場、車站、碼頭、學校、旅游景點等公共場所的管理單位,應設立電子顯示屏等設施,及時向公眾提示災害性天氣警報信息。
二、進一步增強氣象災害應急防范能力
(一)完善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各級政府要制訂和完善臺風、暴雨、雷電、高溫熱浪、干旱、大風、大霧等氣象災害專項應急預案,建立健全“政府統一組織、部門聯動協作、社會共同響應”的氣象災害應急響應機制。要加強預案的動態管理,經常開展預案演練,提高預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理順完善部門聯動和應急處置的程序及辦法,提高處置突發氣象災害事件的能力。各有關部門特別是氣象災害敏感行業要積極發揮氣象災害監測預警信息作用,加強氣象災害及其衍生災害的防范應對工作。
(二)加強氣象災害普查和防御規劃工作。各級政府要組織有關部門認真開展氣象災害普查和重點區域、公共場所、人群密集場所的災害隱患排查,制定整改計劃,落實整改責任和措施,并建立氣象災害信息管理系統。開展各類氣象災害的風險區劃和重大建設項目氣象災害風險評估。要結合當地氣象災害特點,編制和實施以臺風、暴雨、大風為重點的氣象災害防御規劃,加快氣象災害防范應急基礎工程建設。
(三)積極推進氣候可行性論證。各級政府要針對臺風、風暴潮、雷電、地質災害等災害強度增加、損失加重的實際情況,提升防風、防洪、防浪、防雷、防滑坡工程建設標準,切實提高氣象災害的綜合防御能力。各級氣象主管部門要依法開展對城市規劃、重大基礎設施工程建設、重點領域或區域發展建設規劃的氣候可行性論證和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城建部門要聯合氣象部門,建立氣象災害風險評估機制。在編制城鄉規劃、有關專項規劃和審批重大工程建設項目時進行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并將氣象主管部門審核批準的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報告作為可行性研究報告的組成部分,以避免和減少氣象災害、氣候變化對重要設施和工程項目的影響。
(四)切實加強雷電災害防御工作。各級政府要建立完善防雷減災管理工作體系,加強防雷設施建設,嚴格落實防雷裝置定期檢測、設計審核和竣工驗收制度。建設單位應當依法安裝建(構)筑物的雷電防御設施。氣象部門要加強雷電災害防御工作的組織管理,加強檢測,加強對重點工程、危化物品生產儲存場所及人員密集的公共場所等建設項目的雷擊風險評估。強化漁農村防雷減災工作,建立和完善漁農村建筑的防雷技術規范。
(五)提高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水平。各級政府要加強組織領導,建立人工影響天氣火箭作業體系,落實相應的經費、編制。要加強人工影響天氣作業裝備和隊伍建設,完善作業規范和操作規程。要充分發揮人工增雨在防災減災、干旱、水資源短缺和生態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三、進一步建立健全氣象災害防御的保障體系
(一)建立健全基層氣象災害防御組織體系。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進一步加強防汛抗旱、防雷、人工增雨、災害救助等各類氣象災害應急救援綜合隊伍和專家隊伍建設,完善氣象災害防御技術裝備,提高隊伍素質,不斷增強應對各類氣象災害的能力。學校、醫院、車站、碼頭、體育場館等公共場所要明確氣象災害應急聯系人,確保能夠及時準確地接收和傳播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組織采取應急處置措施。各鄉鎮要明確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的分管領導,設立鄉鎮(街道)、村(社區)氣象協理員,有條件的鄉鎮政府和街道要設立氣象災害應急管理工作站,做好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及時傳遞和幫助群眾轉移等防災避災工作。要積極推進氣象災害防御志愿者隊伍建設。
(二)增強氣象災害防御科技支撐能力。加快氣象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增強氣象自主創新能力,積極引進高性能計算機系統、中小尺度預報模式,推進氣象開放實驗室、氣象科技基礎條件平臺等建設。高度重視氣象災害防御和氣候變化應對的科研工作,不斷加大氣象災害防御技術研究的投入。加強相關部門、科研院所、大專院校的合作,圍繞臺風、旱澇、暴雨等氣象災害防御的關鍵、共性技術難題組織科技公關,加快氣象科技成果的應用推廣。加強氣象災害防御科技人才隊伍建設,不斷增強科技對氣象災害防御的支撐能力。
(三)加快推進氣象災害防御法制化、標準化建設。各級政府要組織有關部門建立和完善氣象災害防御管理規章、辦法,健全氣象災害以及防御技術標準和規范,加強重要氣象設施的統籌規劃。氣象主管部門要加強**區域內氣象探測活動的監督、管理,各有關部門和單位應將各類氣象探測設施納入全市氣象觀測網絡總體布局,要嚴格按照氣象技術標準及規章程序從事氣象業務活動,并按規定向氣象部門匯交所獲得的氣象探測資料。
(四)加大氣象災害防御資金投入力度。各級政府要建立持續增長的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投入機制,并把所需資金列入年度預算。(下轉第20頁)(上接第50頁)要落實氣象重點工程建設和運行經費,進一步加大對氣象災害監測預警、信息、應急指揮、氣象基礎設施建設、防災減災工程等重大項目的投入力度。
四、進一步加強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的組織領導和宣傳教育
篇10
我市位于黃河下游、平原,地處黃河三角洲腹地,屬雷電活動多發區,境內危化行業眾多,易燃易爆場所點多、面廣,雷電災害造成的生產安全事故時有發生,給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帶來嚴重威脅。因此,各級各有關部門和單位務必引起高度重視,將雷電防護列入安全生產管理工作的重要內容,結合各自實際,嚴格落實有關制度和措施,切實做好防雷安全工作。各級氣象主管機構要嚴格按照《省氣象災害防御條例》、《防雷減災管理辦法》、《防雷裝置設計審核和竣工驗收規定》、《省雷擊風險評估管理暫行規定》等規定,進一步加強對新建、改建和擴建項目雷擊風險評估、防雷設計圖紙審核、工程施工監督和竣工驗收工作的管理,真正從源頭上消除雷電安全隱患。
二、嚴格防雷裝置安全檢測工作
防雷裝置年度安全檢測是防雷減災工作的基礎和關鍵環節。各企業要按照法律法規的要求,將防雷裝置檢測列入年度安全管理工作計劃,認真執行防雷裝置定期檢測制度。各單位要在雷雨季節到來之前,認真排查雷電事故隱患,積極主動向各級防雷減災機構申報年度安全檢測,積極配合檢測機構做好檢測工作。防雷檢查檢測的重點是:《建筑物防雷設計規范》中規定的一、二、三類防雷建(構)筑物及附屬設施,油庫、加油站、化工企業等易燃易爆場所和重點防火單位,火車站、醫院、商務樓、賓館、商場、學校等人員密集場所,電力、金融、證券、通訊、廣播電視等行業和單位的調度中心、通訊基站、計算機機房等。經檢測存在防雷裝置隱患的單位,應當落實整改資金,嚴格整改時限,及時消除事故隱患。
三、切實加強雷擊風險評估工作
篇11
Key words: drought disasters;risk zoning
中圖分類號:S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3)25-0323-04
0 引言
氣象災害是制約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全球氣候變化大背景下一些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發生頻率增加,各種氣象災害出現頻率增加,因而減輕氣象災害造成的影響和損失是各級政府關心的問題,也是氣象部門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黨的十報告提出“加強防災減災體系建設,提高氣象、地質、地震災害防御能力”,新形勢下提高氣象防災減災能力,需要加快建立“監測預警、預報服務、風險評估、應急處置、應對防范、風險管理”有機統一的氣象防災減災工作體系。氣象災害風險區劃工作可以為政府防災減災提供決策科技支撐,有效增加防抗災害和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少災害造成的損失。為我縣氣象防災減災規劃利用、重大工程建設、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等提供科技支撐。
干旱是涇陽縣境內主要氣象災害之一,1997年4月8日-9月10日長達156天期間。涇陽縣無一場透雨,較常年偏少78%,加之氣溫較常年偏高,蒸發偏多29%,日照偏多26%,使土壤水分損失加劇。全縣秋糧受旱11400.0公頃,嚴重受旱8933.3公頃,絕收5800.0公頃;2001年2月24日-4月19日54天降水5.5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少87%,4月25日-7月9日76天降水53.6毫米,較同期偏少65%。兩次干旱造成6666.7公頃小麥受旱,其中嚴重受旱2666.7公頃,18000.0公頃玉米受旱,絕收3600.0公頃。為此,本文利用GIS作為工具,在收集相關數據,通過建立模型,對涇陽縣干旱災害做風險區劃,以期為氣象防災減災規劃利用、重大工程建設、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等提供決策科技支撐。
1 研究區概況及數據來源
1.1 研究區概況 涇陽縣位于陜西省“八百里秦川”的腹地,咸陽市南部,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境內北部和西北部系嵯峨山、北仲山、西鳳山及黃土臺塬。中部為沖積平原,自西向東逐漸展寬降低,大部分海拔400米左右,地勢平坦。南部為黃土臺塬,位于涇河以南,塬面開闊。總面積792平方千米,人口51萬。涇陽縣地處關中平原腹地。自然條件優越,歷史悠久,風光秀麗,素有“關中白菜心”之美稱。農灌設施比較發達,糧食產量很高。涇河流過本縣,自王橋鎮謝家溝入境,張家山出谷,東南流至桃園村附近出境。縣內河長77.3公里,流域面積634平方公里。年平均徑流量18.67億立方米。張家山谷口建有著名的涇惠渠引水樞紐,是涇陽縣地面灌溉的主要水源。縣域內為八百里秦川沖積平原區,地勢地坦,水流平穩,比降僅1%,土壤肥沃,宜于灌溉。
涇陽縣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冷暖、干濕分明。年平均氣溫13℃,冬季(1月)最冷為-20.8℃,夏季最熱(7月)為41.4℃。年均降水量548.7毫米,最多降水量829.7毫米,最少為349.2毫米。日照時數年平均為2195.2小時,最多(8月)為241.6小時,最少(2月)為146.2小時。無霜期年均213天。
1.2 數據來源 研究的氣象資料來源于涇陽縣氣象局,包括涇陽縣氣象站1961-2010年的日降水量數據、年高溫日數、年最高氣溫及區域站資料等;災情資料為1984-2011年涇陽縣以鄉(鎮)為單元的干旱災害普查數據(受災人口、受災面積、直接經濟損失等);社會經濟資料包括以鄉(鎮)為單元的行政區年末人口(人)、土地面積(平方公里)、農民年人均純收入(元)、年末耕地面積(公頃)、GDP(億元)、農作物播種面積(公頃)、大牲畜年末存欄(萬頭)等數據以及有效灌溉面積(公頃)和旱澇保收面積(公頃);地理信息數據:包括涇陽縣1:25萬數字高程(DEM)、土地利用資料、水系數據和植被數據等;防災減災能力建設的數據資料包括各鄉鎮應急預案指標、氣象預警信號能力、政府防災減災決策與組織實施水平等。
2 干旱災害風險區劃的技術方法及區劃因子
高慶華、黃崇福和趙阿興等學者從災害學的角度出發研究認為,自然災害風險是自然力作用于承災體的結果,可以表示成災害危險性、物理暴露敏感性、承災體易損性和區域防災減災能力的函數。根據自然災害風險的定義,氣象災害風險定義為災害活動及其對自然環境系統、社會和經濟造成的影響和危害的可能性,而不是氣象災害本身。具體而言,是指某一時間內、某一地區氣象災害發生的可能、破壞損失、活動程度及對自然環境系統、社會和經濟造成的影響和危害的可能性的大小。
借鑒相關學者研究思路,結合涇陽縣實際,本報告中基于災損的氣象災害風險區劃主要是根據各地過去出現過的各地各類氣象災害產生的損失的大小,計算各地災害風險度,然后將每個氣象災害分成幾個等級,求它們的出現概率,再結合各地的物理暴露敏感性、承災體易損性和區域防災減災能力得到每個氣象災害的風險區劃結果。
2.1 干旱氣象災害危險性 氣象災害危險性指氣象災害異常程度,主要是由氣象致災因子活動規模(強度)和活動頻次(概率)決定的。一般致災因子強度越大,頻次越高,氣象災害所造成的破壞損失越嚴重,氣象災害的風險也越大。影響干旱災害的致災因子因素主要包括:旱災規模、強度、頻率和影響范圍等。而這些因素變化的程度越大,旱災對人類社會經濟系統造成破壞的可能性也就越大,造成的損失也就越嚴重,相應地,災害風險就可能越高。反之,旱災的風險就越小。在災害研究中,致災因子的這種性質,通常被描述為危險性,其高低通常可用干旱災害的變異強度和干旱災害發生的概率來表達。
在ArcGIS中采用自然斷點分級法對各地市分五級將干旱災害危險性進行區劃,分別為低危險區、次低危險區、中等危險區、次高危險區和高危險區。
2.2 干旱災害發生地的自然物理暴露敏感性 自然物理暴露敏感性指受到氣象災害威脅的所在地區外部環境對災害或損害的敏感程度。在同等強度的災害情況下,敏感程度越高,氣象災害所造成的破壞損失越嚴重,氣象災害的風險也越大。自然物理暴露是孕育災害的溫床,自然物理暴露是指人類所處的自然地質地理環境(又稱為孕災環境),包括地形地勢、海拔高度、山川水系分布和地質地貌等。
影響干旱災害的自然物理暴露主要有以下幾點:地表水文因素(流域、水系、水位變化、地表濕潤度指數等)、土壤因素(土壤類型、質地、田間持水量等)、地形地貌(海拔、高差、走向、形態等)和植被狀況(植被類型、覆蓋度、分布等)。自然物理暴露包含因素較多,各因素間關聯比較復雜,分析時應綜合考慮。對于自然物理暴露的分析,采用植被覆蓋度、田間持水量和地表濕潤度指數三個因子為評價指標。植被覆蓋度越大,物理暴露度也越弱;土壤田間持水量越大,物理暴露度越小;地表濕潤度指數越大的地區,物理暴露度越弱;三個指標的變化都與旱災的敏感性成反比。
在ArcGIS中采用自然斷點分級法分五級將物理暴露度敏感度進行區劃,分別為低敏感區、次低敏感區、中等敏感區、次高敏感區和高敏感區。
2.3 干旱災害的承災體易損性 承災體易損性指可能受到氣象災害威脅的所有人員和財產的傷害或損失程度,如人員、牲畜、房屋、農作物和城鎮生命線等。承災體是災害風險作用的對象,是蒙受災害的實體。潛在氣象災害只有作用于相應的對象(包括生命、財產和社會經濟活動安全)時,才可能造成災害,而存在危險性并不意味著災害就一定會發生。一個地區人口和財產越集中,易損性越高,可能遭受潛在損失越大,氣象災害風險越大。
對于干旱災害的承災體易損性的分析,通過選取涇陽縣人口密度、人均GDP、農民年人均純收入、有效灌溉面積比、地表濕潤指數和干旱災情等評價指標,構成涇陽縣干旱氣象災害易損性指標體系,并采用模糊綜合評價法對涇陽縣各個鄉(鎮)進行干旱氣象災害易損性評價與分析。
在ArcGIS中采用自然斷點分級法將承災體易損性指數進行區劃,分別為低易損性區、次低易損性區、中等易損性區、次高易損性區和高易損性區。
2.4 干旱災害防災減災能力 區域防災減災能力是指受災區對氣象災害的抵御和恢復程度,包括應急管理能力、減災投入資源準備等各種用于防御和減輕干旱災害的各種管理對策及措施,包括減災投入、各種工程和非工程措施、資源準備、管理能力等,表示受災區在短期和長期內能夠從災害中恢復的程度。防災減災能力越高,資源設備先進,管理措施得當,管理能力強,可能遭受的潛在經濟損失就越小,干旱災害的風險也就越小。
防災減災措施是人類社會、特別是風險承擔者用來應對災害所采取的方針、政策、技術、方法和行動的總稱,一般分為工程性防減災措施和非工程性防減災措施兩類。非工程性防災措施包括自然災害監測預警、政府防災減災決策和組織實施水平以及公眾的防災意識和知識等幾個方面。
對于區域防災減災能力的分析,采用財政支出、旱澇保收面積比和非工程性防減災措施等,包括應急預案指標、氣象預警信號能力、政府防災減災決策等多個因子。
根據專家調查問卷,根據各災種防災減災的特點,采用不同的因子,建立干旱災害防災減災能力指數模型,在ArcGIS中采用自然斷點分級法將防災減災能力進行區劃,分別為低防災減災能力區、次低防災減災能力區、中等防災減災能力區、次高防災減災能力區和高防災減災能力區。
2.5 干旱災害風險區劃 在災害危險性、物理暴露敏感性、承災體易損性、防災減災能力等因子進行定量分析評價的基礎上,為了反映各鄉(鎮)干旱災害風險分布的地區差異性,根據風險度指數的大小,將風險區劃分為若干個等級。然后根據災害風險評價指數法求干旱災害風險指數,具體計算公式為:
FDRI=wh×(VH)+we×(VE)+ws×(VS)+wr×(1-VR)
式中:FDRI為氣象災害風險指數,用于表示風險程度,其值越大,則災害風險程度越大;VH、VE、VS、VR為分別表示風險評價模型中歸一化的災害危險性、物理暴露敏感性、承災體的易損性和防災減災能力各評價因子指數;wh、we、ws、wr為各評價因子的權重。針對不同類氣象災害,wh、we、ws、wr取值不同。通過專家問卷調查法(Delphi法),經過對調查結果綜合分析,確定各個評價因子及指標的權重。涇陽縣干旱災害的精細化風險區劃評估指標權重詳見圖2。
在ArcGIS中采用自然斷點分級法分五級將干旱災害風險指數進行區劃,分別為低風險區、次低風險區、中等風險區、次高風險區和高風險區。
3 涇陽縣干旱災害風險區劃結果(圖3-8)
①從區劃結果來看,涇陽縣西北部大部分地區為干旱災害中等及低危險區,其余大部分地區則為干旱災害次高及高危險性區域;受海拔和植被分布影響,白王鎮東部、口鎮西部、王橋鎮大部、橋底鎮、中張鎮、太平鎮為干旱災害次低及低敏感性區域,高莊鎮、崇文鄉、三渠鎮小部分則為高敏感性區域,其余部分為次高敏感性區域;受人口分布、經濟發展水平等的影響,涇陽縣大部為干旱災害高易損性區域;更多受經濟發展水平和防災減災行政能力等影響,王橋鎮、云陽鎮、涇干鎮、永樂鎮為干旱災害高防災減災能力區域,其余地區多為中等及以下防災減災能力區域。
②綜合以上因素的涇陽縣干旱災害風險區劃顯示,東部龍泉鄉、永樂鎮、崇文鄉、高莊鎮東部、三渠鎮南部為干旱災害高風險區,白王鎮、口鎮、王橋鎮為干旱災害次低及低風險區,中部大部及其余地區則為中等及次高風險區。
③影響區域干早災害風險的因素很多,而且有些數據資料不易獲取,所以要將干旱災害風險影響指標完全定量化研究有很大的困難,并且有些指標的歸類存在模糊性。隨著數據的易獲取性及處理技術的提高,在研究干早災害風險時,還應該考慮不同的地形、不同的土壤類型及質地、河流密度及緩沖區等指標對成災環境敏感性的影響,社會經濟要素方面還應該考慮當地的灌溉條件、水利設施、產業結構等指標的影響。
④本文所建立的干旱災害的社會屬性,即承災體易損性和防災減災能力評估體系,是靜態分析的結果。但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騰飛,相應的社會經濟數據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加之數據處理的技術會不斷提高,相應的承災體易損性和防災減災能力評估結果也會發生變化,這就需要對社會經濟要素的變化規律和趨勢做出準確的分析和預測,在此基礎上完成的風險區劃才可以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發揮其防旱減災作用。
⑤盡管運用GIS建立指標模型的方法進行風險評估及區劃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為了更好使區劃結果為規劃所使用,必須進一步調試和改進干旱災害風險區劃的各種指標及模型,如旱災的致災因子危險性、成災環境敏感性、承災體易損性和防災減災能力各因子和指標如何使得其選取與量化具有更好的代表性,如何更合理將各因子和指標及綜合風險指數分等級等,從而使區劃結果更合理,更接近實際。
參考文獻:
篇12
二、全面做好雷電災害風險評估工作
雷擊風險評估作為社會公共安全保障的一項重要工作,涉及面廣、責任重大,各有關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加強協調配合,共同做好相關工作。各級氣象主管機構要加強監督管理和指導,依法履行雷擊風險評估工作的組織管理職責。各級發展改革、規劃建設、安全監管等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按照各自職責,協同氣象主管機構做好雷擊風險評估監督管理工作。承擔雷電災害風險評估工作的機構,必須根據委托單位的需要,客觀、科學、準確地提供評估結果。評估范圍內的業主單位、項目設計單位應主動配合雷電災害風險評估機構做好雷擊風險評估工作。
三、規范實施雷電災害風險評估工作
在本市行政區域內的大型建設工程、重點工程、危險易燃易爆環境等建設項目,建設單位在項目可行性研究階段,必須同步做好雷電風險評估工作,設計單位應當把雷電風險評估報告作為施工圖的設計依據,根據報告要求、防雷技術規范和標準進行防雷裝置設計,切實從源頭把好防雷安全關,以確保社會公共安全。
(一)在本行政區域內應進行雷電災害風險評估的建設項目包括:
1、城市橋梁、燃氣、軌道、供水、供熱等公共設施;
2、輸電線路、變電站、發電廠等電力設施、電氣裝置;
3、石油、化工、礦山等易燃易爆物資和劇毒物質生產車間與倉儲設施等爆炸危險環境;
4、醫院、商場、學校、影劇院和體育館等人員集中的公共場所;
5、城市火車站與鐵路樞紐的主體工程;
6、重點建設項目及高層建筑(建筑高度≥米的建(構)筑物),建筑面積萬平方米及以上的住宅小區;
7、高速公路的高架橋、Ⅱ類以上的機場;
8、其他應當進行雷擊風險評估的重大建設工程。
承擔雷電災害風險評估工作的機構,必須依法取得相應資質證書,并嚴格執行建設工程雷電災害風險評估技術規范等相關標準,對評估結論負責。
(二)雷電災害風險評估工作的機構出具的評估報告應當包括下列內容:
1、建設項目概況;
2、基礎資料來源及其代表性、可靠性說明,通過現場探測所取得的資料,還應當對探測儀器、探測方法和探測環境進行說明;
3、評估所依據的標準、規范、規程和方法;
4、建設項目所在區域的氣候背景分析;
5、雷擊風險性的評估,極端雷電事件出現概率;
6、預防或者減輕影響的對策和建議;
7、評估結論和適用性說明;
8、其他有關內容。
四、切實抓好防御雷電災害安全責任制落實
篇13
二、全面推進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建設
各地和各有關部門要按照《實施意見》的要求,以減輕農村氣象災害損失,提高農村氣象災害防御能力為目標,爭取用3年時間,基本建成“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
(一)加強農村氣象災害監測預警系統建設。加快現代農業氣象觀測系統建設,整合氣象、水利等部門資源,優化布局,加密站點,統籌推進重要流域、氣象災害易發地區等農村重點部位的氣象災害監測站網建設。要因地制宜開展特色農業、生態農業、設施農業等現代農業的監測分析,開展農業氣象災害預報和農用天氣預報,進一步提高監測預報的準確性、災害預警的時效性和風險評估的針對性。
(二)加強農村氣象防災減災組織建設。各鄉鎮政府,各開發區(新區)、管委會要有一名分管農業的領導分管氣象工作,在機關干部中指定專人擔任氣象協理員,負責本地氣象信息員的管理和有關指導、協調、督辦工作。每個行政村設立一名氣象信息員,按照公益性和自愿性相結合的原則,以村干部或農業技術人員為主體,挑選具有一定文化素質、責任心強、熟悉本地農業生產、樂意為農民服務的人員擔任氣象信息員,并通過適當的途徑解決氣象信息員的通信費。縣氣象、農業部門要定期或不定期對農村氣象信息員進行災害預警、災情收集、信息傳遞、防災減災、農業實用技術等方面的培訓,努力把農村氣象信息員培養成農業氣象知識的宣傳員、農業氣象信息的傳播員、農業氣象災情的情報員和農業實用技術的推廣員。
(三)加強農村氣象災害應急處置措施建設。各鄉鎮政府,各開發區(新區)、管委會要做好氣象災害防御規劃編制工作,全面完成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加強農村氣象災害普查,加快推進農村氣象災害防御規劃的編制和實施;突出實用性和可操作性,進一步優化各氣象災種的應對措施和處置程序。積極開展氣象災害預案演練,尤其要加強氣象災害易發、多發地區和農村人口密集區的預案演練,提高農村群眾自救互救能力及各單位協同作戰水平。
(四)加強氣象災害風險管理機制建設。要建立氣候可行性論證制度和氣象風險災害評估制度,把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和氣候可行性論證納入城鄉規劃和工程建設項目行政審批管理,尤其是重點加強對農村重要基礎設施建設、農村遷建選址、農民建房等氣象災害風險評估,避開氣象災害風險區和隱患點,避免和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同時,要積極開展鄉鎮、村(社區)和重點單位的氣象災害應急準備認證工作。
(五)加強農村防御雷電災害能力建設。按照防雷規范標準,科學設計、安裝防雷裝置,推進農村學校等公共設施、企業以及成片農民新村的防雷設施建設,并逐步納入當地政府建設項目的審批管理。氣象部門要會同相關部門組織編制農村住宅防雷裝置設計安裝指導圖集,引導農民按防雷規范標準建房。各地要加強農村防雷減災科普與宣傳,建設至少一個農村防雷科普示范點,提高農民防御雷擊災害的能力。
三、全面推進氣象為農服務體系建設
要以基本公共氣象服務城鄉均等化為目標,以推進城郊生態型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為重點,爭取用3年時間,基本建成結構科學、布局合理、功能先進的氣象為農服務體系。
(一)開展保障糧食安全的氣象服務。縣氣象部門要開展針對水稻、油菜等作物關鍵生育期、農事季節的農用天氣預報服務;縣農業部門要加強與氣象部門的合作,建立重大氣象災害影響會商分析聯席會議制度,指導農業生產采取抗災避災措施,保障全縣糧食生產安全和穩定。
(二)建設農業氣象服務示范基地。按照共建、共享方式,結合高產創建,城郊生態型現代農業生態示范區建設,建立集農業氣象觀測、農業氣象服務示范為一體的現代農業氣象示范基地。完善氣象為農服務“聯系卡”制度,開展為示范性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等的產前、產中、產后全程氣象服務。
(三)加強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在農村的傳播。建成以氣象服務系統為依托的縣級突發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平臺,完善鄉鎮、村以及氣象災害敏感行業(單位)的氣象災害預警信息接收機制,建立村村有電子顯示屏、氣象預警大喇叭的氣象信息接收平臺。使氣象信息進村入戶,為農民防御氣象災害和安排生產、生活提供服務。深入開展各類氣象科普教育、氣象信息應用培訓等活動,增強農民的氣象信息運用能力。
(四)加強農業氣候資源開發利用。深入挖掘農業氣候資源生產潛力,科學規劃農業生產布局,為合理調整農業種植結構提供決策支撐。圍繞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村環境建設,認真組織開展氣候資源普查評估和精細化農業氣候資源區劃,結合農業區域開發、商品糧基地建設、良種引進等開展氣候可行性論證、動態預警服務。積極組織空中云水資源開發利用,落實人工增雨作業經費、裝備和隊伍等,開展針對農業抗旱、水庫蓄水、緩解高溫及森林防火的人工增雨作業。
四、切實加強氣象為農服務工作的領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