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造型設計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2)調研過程
本調研的路線如圖1所示,在文獻研究基礎上設計調查框架。具體的調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預備訪談。它為正式訪談做準備,對正式訪談中可能出現的情況進行模擬,發現問題,從而完善訪談提綱,使正式訪談能夠順利地進行。第二階段為正式訪談。電話預約訪談人員,確定訪談時間(90-120分鐘)和地點,并將訪談提綱提前發給受訪者,使之提前做好準備,提高訪談效率;訪談時全程錄音并做筆記。第三階段為參與機床造型設計方案討論會。其目的是通過參與設計師、工程師、管理者之間的直接交流,深入分析影響機床造型設計方案可行性的主要原因。
(3)訪談提綱
本調研的訪談提綱有兩種,分別是針對設計師和工程師擬定的,如表一、二為訪談提綱的主要問題。
(4)調研結果
在對設計師的訪談中,他們提到在設計機床造型方案時,一般不考慮機床的結構,他們認為成本足夠,結構都能實現。但企業從經濟性上考慮,會限制生產成本,從而改變機床的結構或造型去實現設計方案。最終樣機與設計方案不同點主要是結構上不能完成的部分。在對工程師的訪談和參與設計方案討論會中,了解到他們與設計師在完成初步設計方案后進行交流,對方案的可行性進行探討。當遇到難以完成的結構時,設計師在討論會后對方案進行修改。工程師認為設計師的方案都很美觀、新穎,但結構上難以實現,為了考慮成本,只能放棄。他們認為最終樣機與最初方案差別不大,因為他們會去用其他工藝替代不能完成的工藝,盡可能實現最初設計方案。
2調查結果分析
通過深度訪談和參與機床造型設計方案討論會,獲得機床造型設計方案可行性的原始資料。在此基礎上進行分析,了解到影響可行性的主要因素是造型、結構和成本。
(1)造型的美感因素
當今時代,人們非常重視產品帶來的感覺體驗。具有良好美學品質的產品,在使用中可以讓用戶心情愉悅,在展覽會上可以給觀眾帶來美好的視覺感受,對提升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品牌知名度很有幫助。企業引進工業設計的重要目的就是提高產品的美學品質。因此,機床造型設計方案在美學品質上不能滿足企業的要求,是一定不會被采納的。圖2是設計師為某機床企業設計的磨床造型方案。該方案給人的視覺感受是笨拙、缺少美感,且體現不出磨床的特點,在方案初步評審中遭到淘汰。因此,造型的美感是決定設計方案是否可行的首要因素。
(2)造型的結構因素
機床的造型不能脫離結構而存在。結構是造型的基礎,造型是結構的不同表現形式,不同的結構布局會影響產品外觀的形式表現。造型的實現必須要以結構作為支撐,合理的結構能提高機床造型設計方案的可行性,所以設計師在設計機床造型時必須考慮它在結構、工藝、裝配上是如何實現的,不能效果圖美觀,而缺少可加工性,這樣的方案是不可行的。如圖3所示,該機床的造型設計方案底邊切角成菱形,這種造型的內部結構很難實現,鈑金折彎或焊接工藝都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因此盡管該方案的美學品質受到肯定,但最終還是被放棄。
(3)造型的成本因素
產品成本是衡量生產消耗的補償尺度,企業必須以產品銷售收入抵補生產中的各項支出,才能確定盈利,因此生產成本的控制是十分重要的。設計師在設計機床造型方案時不能盲目地追求時尚、高端,而要在生產成本限制內,展開設計創意,提出可行的設計方案。圖4門把手的中間設計了一條藍色彩帶,給人以精致的感覺,加工工藝也是可行的,但提高了造價。在設計方案評審后,將把手更換成市場上價格較低的標準把手。
篇2
(二)素描的發展現狀
素描現在已作為高等藝術設計院校開設的一門繪畫基礎課程,素描深度研究也被放在造型基礎課程中,從而激發學生的創造力,擴展他們的思維空間,達到從基礎教學到設計教學轉變的目的。
二、素描造型設計的研究方法
(一)二維體現畫面感
二維也就是屬于平面空間。在創作中,畫面中物體的立體感只能利用二維平面中虛構出來的三維假象來體現。例如,我們可以通過大、小、虛、實、明、暗關系在二維平面空間中的表現來制造物體的現象、體積和空間的假象,從而加強物體的真實感。
(二)三維體現立體感
素描造型設計中的三維立體感是以二維平面為基礎的,是一種虛擬的視錯原理。繪畫空間的平面體驗與現實中的真實體感是完全不一樣的。所以,繪畫中的立體感只是通過視覺錯覺虛擬出來的,例如,對比關系、透視原理等的運用。對比關系是指素描造型設計中通過大、小、黑、白、灰的強烈區分來體現物體的真實感。空間的透視原理是體現物體的立體感,空間感表現方法則是利用視錯原理在二維平面上虛構出三維的空間感。另外,物體的虛實關系也是我們分清前后、主次關系的表現。虛實的對比關系是畫面更好地表現真實感的重要手段。
三、素描造型設計的注意事項
(一)構圖
在確定畫面構圖時,我們必須選定構圖的方法,例如,中心構圖。要安排好主體物和其他物體的大小、比例、位置關系。畫面做到既完整又要透氣。主體物不能太大,應保證視覺效果的舒適感。整體關系要明確。
(二)形
大體的構圖出來之后,應考慮物體的形狀特征,進行細節的刻畫,造型要精準,不能改變物體的形狀,否則會破壞畫面效果,例如,石膏頭像,它的立體感特別強,只要有點問題就顯得比較明顯。所以我們在繪畫的時候一定要注意物體的形狀,加強自己對造型的把握能力。
(三)立方體意識
物體的形狀與畫面自身存在的狀態,我們都應該注意不能畫成平面的,要具有立方體意識,表現出生動的畫面。
(四)黑白灰控制
在繪畫中,畫面物體效果不能簡單,因為它能夠體現整個畫面的完整與否,應延續黑白灰的主色調,以精準的造型、完美的細節,營造出物體的體積感覺,強調畫面的空間關系。
(五)畫面整體效果以及深入刻畫的能力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一句話時常出現在耳邊,即細節決定成功。繪畫也是同樣的,少了細節的刻畫,整幅作品就稱不上完美之作。所以,我們在繪畫時應反復觀賞自己的畫,沒有感覺的時候,可遠距離地觀看畫面效果,做到精益求精。
(六)表現手法
筆者認為在現代繪畫上應該擺脫一切手法和技法,還有概念,完全地把自己的原始情感激發出來,無控制地把自己的意圖表現出來。
篇3
機床設計、美術設計與機床造型設計三者性質和著重點不同,但有著密切的關系。機床設計著重機床的性能,合理布置各部件位置,以滿足用戶對機床的性能要求為首要目的。美術設計著重于藝術性美感的體現,重要通過外形結構、色彩和材料等來體現。而機床造型設計需要應用藝術表現法則和美術設計技能,來為機床服務,將機床設計的部分與美術設計部分相結合,在保證機床性能的基礎上合理的解決產品造型的有關技術問題。現代機床要求在機床結構設計時就要對造型設計有一定的考慮,因此技術設計與造型設計時同步配合進行的創造性工作,貫穿于機床設計制造的全過程。
三、現代機床造型設計的原則
經過對國內外機床造型的研究和分析,總結出一些造型設計的原則如下。
3.1全局設計機床是一個由若干個復雜的系統構成的集合體,為使造型設計的優勢最大化,在設計之初就要對機床的機械結構、界面要求、零部件材質及布局、人機構成等設計部分做到全面的了解。并與機床設計階段提出全局化的設計規劃。以保證機床經過造型設計后具有獨特品格和特征。
3.2功能第一機床的根本功能是對零部件進行加工,其最主要的性能指標為加工精度。造型設計中重要采用藝術的形式體現機床的科技感并且結合使用環境調節操作者的精神和心理有一定的調節作用,因此不能以造型需求而對機床的性能造成影響。
3.3工業工程工業工程作為精益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關系到產品批量生產時的品質與成本。因此在造型設計時要考慮到工業工程性,應對部件進行工藝性的審查,所涉及的部件應具有易于加工和一致性的特點,同時要提高零部件的通用型和標準化程度。以適合批量生產的要求。
3.4以人為本機床造型設計不僅要對已操作性和思考習慣性還應心理、生理、工效和安全健康方面有所考慮。所使用的材料應具有環保性,機床視窗應采用安全玻璃等不易碎材質制成。
3.5精神功能人在零部件加工中起決定性作用,因此現代機床造型設計還需要特別重視產品對人的精神功能。研究顯示人的心理和生理會對色彩產生相應的反應,通過認識和掌握色彩規律,利用機床造型設計中色彩的微妙變化來調節操作者的心理和生理狀態有助于提供操作者的效率。
3.6簡約原則現代機床造型設計要符合簡約的原則,不應使用過多的裝飾性部件以免產生不必要的成本。以實用、美觀、經濟的設計方案,達到增加產品的附加值的目的。
3.7綠色環保造型設計所應選用對環境友好,無毒無害的材料,兼顧節能降耗的要求。使得產品從設計、制造、包裝、運輸、使用到報廢處理的整個生命周期中,對環境的影響最小,資源效率最高。
篇4
獸形熏爐在宋代最為常見和典型的造型即是狻猊(即獅子)。安徽宿松北宋元祐二年墓出土一件瓷質狻猊出香,高32cm,爐身是附有底座的蓮花,爐蓋為蓮花中間的蓮蓬,蓋頂坐有一只戲球的獅子,側頭并張口,用以出香。狻猊出香在詩詞古文中十分常見:南宋陸游《老學庵筆記》曰“故都紫霞殿有二金狻猊,蓋香獸也”;南宋范成大《攬轡錄》記金中都宮殿曰“兩楹間各有大出香金獅蠻”;南宋周麟之《破虜凱歌二十四首》中云“七寶為床坐殿衙,金猊雙立噴飛霞”,并自注:“其御榻以七寶為飾,夾坐有金狻猊二,高丈余,飛香紛郁”。
(二)香鴨
香鴨即鴨形熏爐,它與出香類似,但尺寸要小一些,功能也不盡相同。芝加哥美術館藏北宋景德鎮窯青白釉香鴨是其中的一件精品:熏爐通高18.8cm,下有承盤,承盤之上為一朵盛開蓮花,中間蓮蓬處托舉一只張口小鴨,鴨口出煙,蓮蓬臺處設有小孔用以進氣。南宋周端臣《青銅香鴨詩》:“誰把功夫巧鑄成,銅青依約綠毛輕。自歸騷客文房后,無復王孫金彈驚。沙觜莫追蘆葦暖,灰心聊吐蕙蘭清。回頭卻笑江湖伴,多少遭烹為不鳴。”宋代的香鴨多用于帳中,用以熏衣熏被,其功能如同當時的薰球,北宋秦觀《木蘭花》云“紅袖時籠金鴨暖”即是。
(三)蓮花熏爐
宋代以植物為造型的香爐基本見于蓮花形制,其來源于唐代的蓮花式香爐。唐代蓮花爐原是裝飾蓮花的爐蓋與多足爐的合身,爐蓋上鏤空著若干個花式的出煙孔,如出土于浙江的唐天復元年的越窯五足爐;又見陜西法門寺地宮出土的一件銀鎏金香爐,在蓋頂裝飾有可以出煙的蓮花。宋代沿襲唐代式樣,并無太多改變。
(四)香球
兩宋時期有一種球體的小巧香爐,被宋人稱作“香球”。香球一般由銀等金屬制成,外殼為鏤空的雕有花鳥等圖案的球體,可打開,內里設有數個軸心線相互垂直的圓環,圓環大小相互嵌套著支撐一個盛裝香料的小香碗,通過兩個圓環軸的彼此制約以及小香碗自身重力的作用,使得小香碗在轉動的過程中始終保持自身平衡,香料不傾灑。唐釋慧琳《一切經音義》有云:“香囊者,燒香圓器也,巧智機關,轉而不傾,令內常平。”又有:“香囊者,燒香器物也,以銅鐵金銀昤昽圓作,內有香囊,機關巧智,雖外縱橫圓轉而內常平,能使不傾,妃后貴人之所用之也。”這種香球因為內部球體如何轉動,里面的香灰或火星都不會灑落出去,所以常被置于臥帳之中,即《西京雜記》中所稱的“臥褥香爐”。
二、香爐造型
無蓋的敞開式香爐在宋代大致分為兩種造型,高足杯式和仿古式,而仿古式則又有魚耳爐、鬲式爐、奩式爐幾種造型。
(一)高足杯式香爐
北宋時期,北方最為常見的瓷質香爐是高足杯式樣,敞開無蓋。爐通高常在10cm以下,上有寬平的邊緣,下接直筒爐身,也見斜壁的正梯形爐身,底座大致呈椎體,有白釉、青釉、黑釉的,爐上有些也有刻花,常見蓮花。此類香爐成型完成于唐代。陜西黃堡窯址出土一些高足杯式香爐,按照器型整理排序,可由初唐至中晚唐,下順五代,直到宋金耀州窯,可見宋代的高足杯式爐是由初唐起一脈相承不斷發展而得到的。
(二)仿古式香爐
仿古式樣的小型香爐可以說是南宋最具特色的香爐,最初很可能是直接取用了諸如秦漢的銅鼎、銅鬲、銅簋等容器,用以焚香。可見,好古是這一類香爐出現的時代背景。宋鄭剛中《焚香》:“五月黃梅爛,書潤幽齋濕。柏子探枯花,松脂得明粒。覆火紙灰深,古鼎孤煙立。”古鼎即是。又有范成大《古鼎作香爐》:“云雷縈帶古文章,子子孫孫永奉常。辛苦勒銘成底事,如今流落管燒香。”南宋舒岳祥在《古銅爐》詩中曰:“殷彜周鼎幾千年,土蝕苔封洗滌全。且與道人燒柏子,不須公子爇龍涎。”兩宋名窯所出的仿古香爐尺寸一般較小,通高約10cm左右,宋人多將此類型的小型香爐作日常焚香使用。其形制有魚耳爐、鬲式爐、奩式爐幾種。
1.魚耳爐魚耳爐造型仿自古銅簋,根據器銘宋人將其稱作“敦”或“彝”。銅簋本是厚重有分量的器物,傳承其曲線簡潔的造型特點并將材質改變為瓷以后,使得魚耳爐變幻出一種優雅的氣質。故宮博物院藏有一件南宋哥窯魚耳爐,通高8cm,即是其中常見的式樣。
篇5
生態環境是各種自然條件的總和,它由氣候、土壤、山脈、河流和礦物、動植物等構成,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形成和生活方式都受到其潛移默化的影響。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服飾無疑涵蓋其中。從氣候條件上說,東方大部分國家均籠罩在季風性氣候之中,當然也有很大差異性。中國屬大陸性季風氣候,日本為海洋性季風氣候,朝鮮為溫帶季風性氣候,韓國是亞熱帶季風性氣候。泰國、緬甸等東南亞國家大多為熱帶季風性氣候。季風性氣候的特點是季風環流情況復雜,易形成明顯的季節變化。可以想見,處于季風條件下人們的服裝造型應具有多樣性、靈活性、適用性,以符合人們的生理需求。不僅是氣候影響著服飾造型的各種性能,地理、物產條件等對其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如“千島之國”印度尼西亞,每個島都有各自的服飾特色卻又有異曲同工之妙。爪哇島上的男女在盛裝時穿用的包纏式“卡因”“潘將”是具有代表性的服裝。泰國人在生活習俗與服飾傳統方面與中國傣族、壯族,緬甸撣人等同源,男子一般都是以長條形布包纏腰臀部,然后再從兩腿之間穿過塞到腰背處的服制,外觀形似燈籠,名為“紗籠”;泰國女子則是上著短衣,下裝為筒裙。馬來人的足服以單鞋、拖鞋為慣例。這些處于熱帶的國家在服飾造型的選擇上均簡單樸素,特別是男子的下裝以其物產中盛產魚類而形有所用、涼爽便捷。這都是與自然條件相適應的服飾造型選擇。生態環境影響了東方人的衣著習慣和服裝形制,進而影響到東方人的人體美觀念,那就是對服飾“遮蔽”軀體以避害的本原意識的認同。同時我們還看到,服飾造型手段一旦被確立并且開發到位,會因東方各國地理位置的相對封閉性而進入穩定狀態。
三、從文化特征出發的服飾造型設計規律
(一)農耕文化——形制穩定、造型方法統一。民族文化的形成與發展總是與生態環境和物質生產方式息息相關。學術界一般將世界范圍內的民族文化劃分為三類:一是以土地種植與動植物再生產為主要生產資料和勞動對象的“農業文化”,二是以商品生產與交換為主的“海洋(商業)文化”,三是依賴畜牧業的“游牧文化”。其中,“農業文化”與“海洋文化”是代表東、西方分野的兩大對立的文化形式。自然環境通過對民族物質生產與生活方式的決定作用——農耕文化影響著東方服飾造型“尚文”特質的產生。這是因為農耕文化的主要特征是以土地為基本生產資料,農作物和牲畜是農業生產的主要作用對象。耕種對季候和氣候的依賴性使農耕民族對自然產生了被動、順應、依賴的民族心理。加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的農業生產生活,安逸的環境避免了許多矛盾沖突,文化方面也更注重情感和思維的交融,崇尚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農業生產的連續性導致長時間離開耕地會導致農事荒廢,由此農耕文明活動區域的穩定性不言而喻。相對封閉的環境、自給自足的生活,使安定平和成為一種農業社會關系的寫照,映襯出尚文求穩的東方式心理特征。表現在服飾造型上較為明顯的就是上衣下裳與上下連屬制服飾造型的穩固性與長久性。這同時也說明,東方人對服飾的樣式和結構并不看重,反而更在意衣料圖案分布和各種裝飾點綴,這尤其反映在中國傳統服飾上。不論是哪朝哪代都不厭其煩地將圖案作為設計重點,或著眼于服裝的開襟、衣領、袖邊等部位的裝飾。又如日本的和服,到了室町時代,這種帶有隋唐服飾特點的日本獨特的民族服裝完成了演變并最終定型,在之后600余年中幾乎再沒有較大的變動。而其和服紋樣作為一種文化形態卻不斷融入新元素貫穿于日本各個歷史時期。
篇6
褶裥常被連在一起說,其實無論在視覺造型還是在工藝處理上都不盡相同,所以實際上應該分開說。褶是指符合人體形態、造型需要,將部分衣料縫縮而形成的自然褶皺,它由省道轉變而來,但比省道形式自由、寬松、靈活,可以看做是很多小的褶裥組合,褶可以用于服裝的特定位置以水平、垂直的形式運用。按照表現特征可分為疊褶、波浪褶、抽褶、垂墜褶和堆褶等形式;按變化形式可分為規律褶和自由褶,而服裝產生褶量的多少,區域部位以及控制的尺寸量,由服裝特定造型和面料特性決定。褶的形式很自由多變,沒有固定的數據和定量計算,因此可以產生變化多樣的美感造型,設計者在立體裁剪過程中可以根據審美和造型需求自行定義和創新。裥是適合體型及造型需要將部分衣料折疊之后熨燙而成,由裥面和裥底組成,它既滿足了省道功能,也達到了藝術審美效果。它的基本構成元素是衣裥的方向、位置以及衣裥的個數及大小。裥按形態線條類型可分為直線裥、曲線裥、斜線裥;按形態可分為順裥、箱型裥、陰裥、風琴裥等。相較于褶,裥更為規律工整;相較于裥,褶更加自由靈活。而褶裥是圍繞人體突面形成的,將省轉化為褶裥的形式,有強烈的塑形作用。而與省相比,又不像省那樣完全與突面貼合,它在指向突出點的時候不固定,因為突面會有松量。除了余量這一部分,要在這個基礎上再多加量可以形成寬松效果,有擴張造型的作用。
3波浪
波浪指利用面料本身的特性在服裝上營造和打造出的立體起伏狀態,形態與海面上的波浪相似,所以稱為波浪式造型效果。它根據位置、大小的不同,可以產生不同的視覺效果,因而可用于人體的不同部位。在面料選擇上,如果用較軟的、懸垂性好的面料,它就會展現出飄逸、輕盈、寬松隨意的感覺,可以制造出若隱若現的別致效果,能突出女性優美的曲線;如果使用較硬的或是挺括的面料,會形成夸張曲線度強烈的線條,造型感突出,所以在表現大效果的服裝中也常常被使用,例如婚紗、尼龍大衣上,可以充分地展現設計師所追求的不同廓形,因此廣泛應用于現代服裝中。波浪裙可以增加人體活動松量,腰省這時全部轉化為波浪量存在,省道就消失了,使服裝線條更連貫,整體效果更佳,同時裝飾作用很強。波浪細分可以分為兩類,一類稱為波浪,是指從一端向另一端發散而形成的造型效果,寬窄的變化在這樣的衣身上效果變化明顯;另一類稱為垂蕩,是指波浪兩端固定住,中間自由散開,形成一種特殊的垂蕩效果,一般常用于領口處。這樣的造型自然和諧,由于形態流暢具有動感,在一些優雅端莊的現代晚禮服中常被運用,表現出一種典雅,高貴的氣質。它的變化體現在量的大小及位置,常見的兩種是與衣身相連的和與衣身拼合的垂蕩造型。如果放在衣身前部,造型會更為巧妙;假使放在衣身后部,則造型能力更強,視覺沖擊力更大。兩者各有優勢,被用于不同風格的服裝中。
篇7
消費者消費某種產品,首先考慮的是產品的功能,其次才會考慮產品的造型。由此可見,產品的造型形式是服從于產品的功能的。不管款式、色彩如何“流行”,造型決不能阻礙產品功能的發揮,這是產品設計的總原則。例如:燈飾發展到今天,造型已經是千變萬化,它不光被用來照明,同時還因其美觀的造型被人類當做藝術品來欣賞,然而設計師在設計燈飾時,首先考慮到的依然是它的照明作用,它的各種造型都不能阻礙它的照明功能,同時還要使燈光更加柔和以滿足人類更高層次的需求。在周星馳的喜劇電影《國產零零漆》中有一片段是零零漆不斷拿出各種造型的剃須刀,有大哥大外形的,吹風機外形的,皮鞋外形的,我們看到這個片段時都會忍不住發笑。這個片段之所以讓人發笑就是因為這些剃須刀的造型違背了它的功能。剃須刀的功能就決定了它的外形必須是便于手握的。如果造型過度違背功能,那么它就只能成為一個笑話。產品的功能是產品的靈魂,如果產品失去了功能,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消費者因為需要某種確定的功能而去市場上選購產品,這些產品中能奪取消費者眼光的造型才是成功的造型。產品的功能制約著產品的造型,如何在這種制約中找出一個平衡點是每個產品設計師都在努力的方向。
3制約中的平衡-功能美
造型與功能的發展經歷了融合、分離、再融合的過程。在生產能力低下的手工業時代,產品的生產者就是產品的造型師,這一時期產品的造型與功能是密不可分的,而且這一時期的產品有著豐富的個性和特征。造型首次脫離功能是因為貴族為了奢華的生活而壟斷了一些優秀的手工藝者,這使得貴族用品多華而不實,而平民產品則是粗制濫造。到19世紀初西方進入工業社會,大批的藝術家加入到家具、建筑、日用品等方面的設計活動中,使得這一時期的產品造型走向了完全不同的兩個極端。一種是繁復華麗的裝飾紋樣的登峰造極-洛可可及古典浪漫主義等;另一種是機器生產的廉價的大批量的以幾何形態為主的產品。產品設計發展到今天,功能與造型已經完全融合,隨著人類需求的擴展,造型不僅服務于功能還能成全功能使產品滿足人類精神層次的需求,這就是現代設計師提倡的“功能美設計”。
篇8
2嫁接法。嫁接法是指在動畫造型設計中將人物與動物、人物與其它物、動物與動物,動物與植物或與其它物相互組合在一起而創作出來的一個全新的形象。這種方法是在動畫造型中最為常用的一種方法,如迪斯尼中的動畫作品中的“米老鼠”“高飛狗”以及“怪物史萊克”等很多形象都是采用嫁接法進行設計的。這種通過把不同物結合在一起的方法總能創作出一些人們意想不到的形象和效果。
3偶然形態法。偶然形態法是利用動畫創新、夸張的特點,造型設計時往往可以利用設計師的“瞬間靈感”將隨手的涂鴉等草稿中尋找出一個新的形態,再加以整理、修飾創作出來的造型。這樣的方法都是不經意間創作出來的,具有較強的偶然性。因此在造型設計中不受造型結構的限制,因此設計及出來的造型具有較強的個性化特征。我們平時隨手而畫的草圖可能中間就蘊藏著一個經典的形象。
篇9
2.1選擇系統首先Maya動畫角色造型設計主要是將骨骼作為系統支架,每個由骨骼組成的骨架,最終都形成了一個個網格,按照順序排列好,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動畫人物系統,我們在設計人物時,都是通過網絡動畫平臺根據先關的動畫幀定義來確定每個網格的具置,例如,如果一個手的模型是由一百個幀組成的,就有兩百個頂點,那么動畫則只有五幀,內存則要占用兩百個位置,對顏色和組成信息都要進行嚴格準確的記錄和描繪,每個骨骼都跟頂點有關系,這樣在移動骨架的過程中對相應頂點的感應也是動畫的一個優點,其次,在塑造角色框架時,應該與我們水平的地面保持一致,這樣在一定程度上更能突出動畫外部形象的視覺效果。
2.2設置動畫參數
動畫在播放之前都要根據相關的要求對播放和制作參數進行調整,并根據不同的展示平臺,轉換不同的動畫格式以保證播放的流暢性,確保數據的準確無誤。
2.3材質
為了增加動畫的任務真實感,給用戶一種人物形象的情感共鳴,在動畫人物的皮膚材質選擇方面通常都是運用圖片的方式,其中主要用人類的皮膚材質圖案,為了在一定程度上顯示出圖片逼真的效果,應該建立一個Maya球,并用Maya球建立一個材質模式,在顏色屬性平臺中點擊后面的文件夾,并將已經做好的動畫人物材質圖片放入其中,賦予Maya動畫人物形象。
2.4提取輪廓
在提取動畫任務輪廓的過程中,在最快的速度下盡量減少圖片的失真程度,并根據具體的實物輪廓建立模型,從中獲取具有利用價值的信息數據,同時將原始圖像具有針對性的入進Maya工作區域內,開始作業。
2.5綁定骨骼
為了提高人物造型設計的真實感,應該根據人體真實的骨架來構建模型,拉近真實物體與Maya骨骼活動的距離,并分為先后順序制作頭骨,四肢和胸骨等,在建立好大體支架后,添加骨骼,盡量方便角色可以隨著骨骼的移動而改變動作,還要進行蒙皮操作,讓骨骼不用特地的進行動作設定,也能方便設備對動畫角色進行靈活的控制。
2.6調節權重
通過以上的步驟操作后,應該將動畫骨骼模型進行適度的調節,對不合理的部分通過刷全沖的途徑進行調節,避免因為骨骼過大問題,出現與模型不符合的情況,影響動畫人物外形的美觀和動作的連貫性。
2.7設置動作
在設置動畫人物動作的過程中,應該對人物模型關鍵幀進行統一設置,并將同一時間段表現的任務參數,進行準確的記錄,即使在動畫設置完成后,也要根據變色的參數,隨之記錄關鍵幀的變化。
2.8動畫渲出
動畫渲出是完成Maya動畫任務設計的最后一步,也是相對來說比較關鍵的一步,完成以上步驟之后,通過渲染將動畫制作成完整的視頻,可能是我們在觀看動畫電影中的某一個鏡頭片段,在后期的視頻軟件制作過程中,將分段的視頻進行合成,并進行剪輯和配音,完成整體的動畫人物設計制作。
篇10
工業產品設計中的產品比例、材料、質感、產品色彩、產品結構是產品造型設計的主要關鍵設計要素,這些要素的表達,無疑是設計深入階段的表達重點,表達比例更準確的方式是輔助工具(標尺、網格、參考線)的應用及相關參數設置。例如在做鼠標設計效果圖時,先打開標尺,定義和文件一致的設計單位,打開網格及其設置,單位也調到一致,子網格調校為整數,可以借助輔助線找準中心、邊界及出血位置,這樣做好輔助設置后再打開吸附參考線、網格功能,可以開始精準繪圖。工業設計的五大材料分別是金屬、木材、陶瓷、玻璃、塑料。以金屬為例,在表現的時候,常規方法就是添加雜色和動感模糊配合使用,具體數值要根據文件及材料粗糙程度而定,也需一定實踐經驗。同時,質感區別于材料,是人為賦予產品的表面肌理感覺,例如鋁合金材料就可以有噴砂(啞光珍珠銀面)、拋光(形成鏡面)、拉絲(形成類似緞面效果)、電鍍(覆蓋一層其他金屬)、噴涂(覆蓋其他非金屬涂層)等不同的肌理。每種不同肌理的表現是沒有固定模式的,要靠平時經驗積累,但基本方法是離不開各種濾鏡的使用,包括內置和外掛濾鏡,例如其中的拉絲肌理可以用雜色加動感模糊完成,噴砂可以白像素上填充雜色再光照通道再模糊。產品色彩可以通過拾色器賦給。最后還有結構設計方面,因為是三視圖的效果圖,涉及到結構問題可以參考產品造型設計初期效果圖表現內容。
篇11
(2)人與機器之間的溝通設計是工業造型設計的新課題當今技術的發展,特別是微電子領域,使產品的物理結構產生了使人不曾料想的變化。作為以研究與協調人與產品關系為主要內容的工業造型設計,必將重新考慮在高科技時代、微電子時代及未來的智能時代的人-機關系問題。未來產品造型設計不僅僅是為使用者提供方便舒適的功能,更要設法使產品成為使用者所希望的有意義的事物。人機界面自我明示產品的功能,使用者能在嘗試中學會操作,并能以自己喜愛的方式進行人機交流,甚至自行決定物品的長相,增加額外的使用內容。有的學者從系統論的觀點提出了工業造型設計的“界面說”,即認為工業造型設計就是產生人-機(人)界面的創造性活動,一語道出了信息時代工業造型設計的內涵。
篇12
(二)人物造型的圖案化
圖案化是皮影藝術的鮮明特征、也是其藝術魅力的突出展現。首先,影人的頭部具有明顯戲劇臉譜特征的圖案,頭飾以其形狀變化而組成不同的圖案。其次影人的身段呈喇叭形,服飾圖案依據人物身份有所不同,具有一定的身份標示性。身段設計同樣是正側面,但是這種設計并不影響其中的紋樣,并形成完整的,富有衣飾特有質感特質的圖案。
(三)人物造型的夸張性
皮影是一種十分強調裝飾的藝術形式,其造型特點不僅要符合劇種需要,同時還要符合觀眾的審美情趣。首先,皮影要以平面特征去展現和適應人物的性格和形象特征,因此人物造型必須要由夸張和變形的特點。例如小生、小旦的寫意性鏤空臉和由通天鼻梁進行概括的側視臉線,眉與臉連成環狀,嘴被簡化成一條小紅線,所有這些臉部造型特征無不體現了夸張概括性和夸張下的真實性;再比如影人的衣著采用上窄下寬的設計,再配以放大的頭部,也是為了突出最能代表人物性格的頭部。總之,民間藝人在皮影人物形象塑造上采用了一種看似不合理的錯綜復雜的藝術透視方式,但是從求全表現的傳統人物造型觀念下來看,則有利于形成既豐富多彩又和諧優美的藝術效果。發式和帽子大都為陰刻,其線條疏密有致,簡而不空。尤其是陰刻的發式和帽子與配以陽刻的鏤空臉,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又顯得和諧統一。
二、皮影人物造型設計的角色特征
(一)旦角造型特征
旦角是戲劇藝術中婦女形象的統稱,還可以細分為小旦、正旦、武旦、老旦等,不同旦角在性格、形象、裝束和做排上有明顯差異。在皮影人物形象的旦角造型中,小旦造型,辮尾稍作修飾,無劉海造型,因此面龐更顯得富態和大方。身態窈窕,舉止纖柔,并著以彩衣短裙,衣袖寬大、可動春風,展示出東方女性的善感多思和端莊秀麗。旦角中的武旦造型頭飾非釵非帕、若盔若帽,展現出陰柔之中的英武,給人一種紅妝中的別異之感。周身的服飾花色顯示出青春氣息,短裙露腳顯現出一種利索,從而烘托出一個巾幗英豪的形象。在皮影人物的面部造型中,旦角的面部造型最為細膩,以彎眉眼線描繪出秀麗文靜的女性神韻,在雕刻手法上,以陽刻空臉為主,這與頭飾部分的大面積陰刻產生強烈對比,再配合表演時的燈光,將女性溫柔恬靜、嫵媚動人的神態展示的淋漓盡致。
(二)生角造型特征
生角是除去凈、丑角之外的所有男性角色的總稱,可以大致分為老生、小生、武生和娃娃生。皮影人物的生角男性多是濃眉大眼。平眉,以表現文人雅士的清秀和儒雅。其面部與發式和帽子相連,面部大多是五分側臉,而發式和帽子一般為七分或更多。并有正面、背面和俯視角度等不同區分,這種構圖方法可以將生角的男性之美盡量展現出來。
(三)凈角造型特征
“凈”行俗稱花臉行當,分為銅錘花臉、架子花臉和武花臉。臉譜的勾畫,服裝的扎扮,幾乎各個人物形象互不相同。在服裝顏色設置中,以“十靠”的十種顏色代表了服飾中的全部顏色,被進一步分為上五色和下五色。這些服裝顏色搭配下的裙子和箭衣都與花臉行當有密切聯系。皮影中凈角的頭茬大多以大面積的陰刻為主,卻單獨在眼部以陽刻的方式進行眼球的刻畫,這種對比凸顯出目光的傳神,并襯托出整體形象的渾厚和飽滿。此外,花臉人物多以實臉皺眉的形象表現其威武強悍,因此多做張口處理,這種獅鼻豹眼下的夸張變形的闊口,加以赤眉虬髯的襯托,以彰顯出人物的萬夫不當之勇。皮影凈角造型出于揭示人物性格的需要,在服飾上往往采用鏤線分色的方式,在形象上施以強烈的性格裝飾色彩,以強化人物的性格特征。例如紅臉象征忠勇、黑臉象征驍勇、黃臉象征狡猾、白臉象征奸詐等,每種色調都有自身的處理手法和象征意義,在色彩運用上看似雜亂,實則經過了仔細的斟酌與選擇。
(四)丑角造型特征
皮影中的丑角造型最為奇特,多用圓眼、吊眉、沖天鼻,并輔以半張口,塑造出人物形象的滑稽詼諧的神態。這種神態塑造是賦美態內涵與丑態的表象之中,給人的感覺是面貌雖丑但是并無絲毫厭惡之感。為強化個性特征,丑角的造型特征側重于強烈的對比之中產生呼應、俗中見雅,使人物形象生動有趣同時又耐人尋味,從而產生一種剛柔與雅俗交融的和諧美感。在色彩運用方面,丑角以紅花綠葉相互雜托,利用冷色與暖色互襯,以產生一種不安定的色調,給人以浮躁感,再利用濃墨鏤線進行調和統一,使浮躁的色調重新穩定下來,以獲得燥而不浮,妖而不炫的色彩基調,使色彩對于人物性格表達起到準確的襯托作用。
(五)神仙、妖魔造型特征
神仙、妖魔形象在中國人心目中是變幻莫測的,這些形象一般都與久遠的傳說故事有關,在歷代相傳的過程中,這種玄幻色彩變得愈加濃厚。因此,皮影中此類形象的塑造原則是介于似與不似之間,以線條的豐富變化,體現出形象的具體特征。皮影中的神仙與妖魔形象,皆賦予其人形,其異與人類的特征一般通過“寓意”手段來實現,以顯示出他們的神氣和鬼技,皮影的這種浪漫主義表現手法,使皮影中的神仙妖魔形象,善惡分明,變得更可愛了。
三、皮影人物造型設計的地域特征
(一)秦晉影系
陜西皮影作為秦晉影系的代表,在人物造型上具有自身的獨特藝術魅力。在人物造型上,受到漢唐碑刻和陶俑風格形態的影響較大,人物造型的輪廓清晰概括性強,線條較為生動又不缺乏力度,使整個形象中體現出韻味下的氣勢。人物輪廓內部以鏤空為主,能夠做到虛實結合、繁簡得宜,人物象形設計一般較為飽滿,并具有強烈的裝飾風格。人物面部線條的處理比較洗練生動,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二)灤州影系
以唐山皮影為代表的灤州皮影體現出我國東北部傳統皮影的特點,在人物造型上體現出淳樸、粗獷的特色,但是淳樸、粗獷之中又不失典雅。人物的身條渾厚,手指若伸若握,整體形象抽象而簡潔生動。人物陽刻空臉為六字形通大鼻,嘴唇呈紅并向上尖翹,環眉鳳眼,面部的輪廓線色,給人一種清晰透亮的額感覺。
(三)湖北影系
湖北皮影以江漢平原的門神譜代表當地的皮影主流。江漢皮影的人物身高一般在72厘米左右,面部造型與四川皮影有相似之處,上額下頜比較渾圓飽滿。兩者的主要區別是江漢皮影的下頜略往前翹,而四川皮影人物的下頜一般稍往后縮。相對于北方皮影來說,湖北皮影的寫實性更強一些。粉臉、女旦、須生等頭像一般比較講究整體上的清秀、干凈,沒有細枝末節的干擾。其余的花臉和丑角形象則相對比較夸張,尤其是奸白臉一般代表的是反面人物,經常用夸張的形象來塑造其心術不正和虛偽陰險的形象。
篇13
課程學習的目標是明確的。但在具體教學操作中,存在很多不夠理想的狀態與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學生課程練習過程中作業應付。每次進行訓練時,為了能使學生多動手做練習,都會有一個數量上的要求,如某次練習要完成十個方案。學生都能完成要求,如數交來十個方案,但是大多數學生早已習慣只關心交作業的數量,做完這個數量就算完成今天的任務,只有少數同學在認真地練習。有些同學甚至隨便找幾個造型,或者到網上抄兩個造型,交上來完成作業任務,也沒認真地畫好。從來不關心這個作業為什么要這樣做,這樣做的目的是什么,做這個作業要達到一個什么樣的訓練目的。
2)學生練習中缺乏主動積極的思考。學生在練習時,不去多方面思考與分析,想到什么就是什么的態度。如在做仿生設計的練習時,大多數同學都不去思考如何簡化仿生的對象,抽象仿生的對象,找出仿生對象的主要特征,最后再來設計等問題,缺乏這個思考過程,而是直接去仿表面形態,這樣導致仿生設計停留在表面,未抓住對象的主要氣質特征,最終出來的形態也是形似而非神似。
3)忽略理論知識。學生對課程的理論知識有些忽略,不重視。每次講授理論知識的時候,就是抱著“聽聽而已”的態度,沒幾個同學主動去作筆記、作記錄、整理上課知識的。這似乎是所有藝術生易犯的“毛病”。實際上,學習理論,可以使我們掌握整個課程的學習目標,明確每次練習所要達到的練習目的和練習意義,理論可以更好地指導練習,可以使練習找到一條通往到達練習目的地的捷徑。在練習的過程中,將熟悉、理解透徹了的理論知識與練習結合起來,這樣才能更好地實現練習的目的,提高設計的能力。
3教學改革建議
針對上述問題,老師應積極采取相應措施,幫助學生糾正學習態度,并不斷調整教學方法,以適應學生的接受能力,最終提高學生本課程學習的能力。具體有下列幾點建議:
1)對于作業應付的問題,應采取相應措施,杜絕此種學習惡習。老師在收取作業時,應嚴格把關,對于“應付式的作業”,應返回讓其重新修改,再次不認真則再次返回,直到認真完成作業為止。
2)在學生練習過程中,老師應主動提出問題,引導和啟發學生思維,讓其積極思考。每次作業練習前,設置些小的思維訓練來引導和啟發學生思考,讓學生的思維得到發散。或者分解每次練習的任務,如在做仿生設計的訓練時,可以給定學生一種生物,先讓學生簡化這個生物,抽象出此生物的主要氣質特征,然后才讓學生把抽象出來的特征應用到產品設計當中去。這樣一步步地引導學生,啟發學生,最終養成一個好的設計習慣。3)對于理論知識,在講授過程中,應多強調其重要性。并且,在講授理論知識時多增加點趣味性的東西,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印象與記憶。同時,在指導學生做對應的練習過程中,要多提到理論知識在其設計中的應用,練習中存在哪些問題,而這些問題正是理論中已經提過的問題,多從理論上去指點學生,這樣來回反復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理解透徹,從而更好地讓理論指導練習,指導設計,做到真正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